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0/6/3-6/9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05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寅、「處世」第八。

  【八、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這個挑著擔子的、拿著小籃子什麼的小販子,這些小苦力都是沒有本錢的,所以才幹小販,有本錢就開大公司當經理了。可是這些當經理的品行,沒有這小販子品行好。」

  「見了肩挑小販,不要佔便宜,那些人是最苦了。他在那裡挑著擔子,被太陽曬,被雨淋,你討什麼便宜?吾跟你說,這些小販最守信用,守什麼信用呢?不論下雨天或大熱天,他到什麼時候,上哪一條街,都有一定的。我們在家等著買東西,不會有『到什麼時候啦,賣什麼的小販怎麼還沒來?』的事發生,都是規規矩矩的,沒有一個不守信用。」

  「這些大商店的信用,連小販肩挑都比不了,他們守的規矩都很嚴」,這些小販都很守規矩。「賣東西的,到你們家門前去賣,你家裡男的也好、女的也好,無論什麼人來買,他跟你賣的工夫,絕對沒有嘻皮笑臉這一套。假使你家裡出來個年輕小姐來買東西,這賣菜的嘻皮笑臉跟她什麼,鄰居對面出來看了,不是把菜甩了,就是給一耳光,這是吾親眼見的。」所以小販「他們都規規矩矩的,比在中興大學當教授的吾都好,所以這個便宜討不得」。雪廬老人講,肩挑小販不要去討他的便宜,這些小販都很規矩。雪廬老人講,雪廬老人在中興大學當教授,他說比他都好。這是在以前這些肩挑小販,現在還是有這些肩挑小販,他沒有什麼本錢,就是做個小生意,靠自己苦力賺一點生活費。實在講,跟這些小販,不能想要在他這裡討什麼便宜,去佔他的便宜,這就不可以。

  「你譬如買辣椒,這不值錢的東西吧,秤好了給你,你又多拿了一個;多添一個你覺得沒什麼奇,若每家門口都拿一個,小販就少收若干錢,對這小販苛薄幹什麼?你家裡的兒女,在外頭胡亂花錢,你反而不計較。苛薄家庭必出破壞子弟。」雪廬老人舉出一個例子,買辣椒,辣椒不是很貴的東西,秤好了多重,你又再給他多拿一個,多拿一個好像也沒什麼,但是就佔那個便宜。如果每一個人去買,都給他多拿一個,這個小販他收入就減少了。這個我以前也親自看過,在市場買菜,像買辣椒、洋蔥,有一些人稱好了,都包好了,他又多拿一個,這就是跟小販計較。雪廬老人在這裡講一句話也是很實在的,自己家裡兒女在外面亂花錢,你反而不計較,對小販那麼計較,對小販這麼苛薄。苛薄的家庭必定出了不好的子弟來敗壞你的家產,這也是因果,所以這些道理我們都必須懂。所以第八條,『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在這裡我也講一個實際的事情,就是很多年前,大概一、二十年前,我帶團到大陸黃山去旅遊。有一個同修(現在已經不在了),到黃山買桔子,就跟那個挑桔子的,那個挑桔子的從山下挑到山上去賣,當然比山下賣的要貴,因為他很辛苦從山下挑到山上。這位同修就跟他計較,我們在山下問一斤才多少錢,你怎麼貴這麼多?就在那邊跟他計較。後來我就把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這一條,「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我就給這位同修講,我說山下的價錢跟這邊價錢不一樣也是一定的,因為我們爬到山上來,他這個桔子從山下挑到山上來,難道不需要加一些工錢嗎?後來這個同修才沒有跟他計較,就跟他買了。像這一類的我們就不要去計較,因為他挑上來很辛苦,賺這個苦力錢,所以挑到山上賣得比山下貴,這也是合理的。因為他要花時間,還要花苦力,辛辛苦苦挑上去,挑上去能賣得完,那很好;如果賣不完,他還得挑下來。所以對這些小販真的不能跟他計較,也不能想在他身上,我們給他討便宜,這就顯得很苛薄。苛薄也有因果報應的,對人苛薄,家庭的後代子弟就不好。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寅、「處世」第九。

  【九、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必加恕。】

  「他人需要,我們就應該幫忙,這在《禮記.禮運篇》上有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雖然你沒有職務,但早上你起來要掃地下,那時沒有掃地伕,掃了地回家吃飯,也對得起那碗飯!那碗飯是我自己的力量,我自己出的,可是光有你自己,你也出不來。一碗茶也是千萬人的力量,你得恭敬大家。這一天,你不能白幹,所以對生活缺乏的人,我們要盡點義務幫忙。為人做點事情是應該的,不必記到心裡,不可念念不忘,這是君子!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受恩必報』。」

  「我們給人家的,講的是應該盡義務。人家替我做什麼,我受了你的恩,你有什麼事情我也不管,這樣可以嗎?你該當盡你的義務,你若認為『我管這個幹什麼?』這就錯了。中國人講厚道,受人恩惠,即使是一滴水,受人一滴水怎麼樣呢?受人一滴水,你缺乏這滴水簡直就過不去,所以用人一滴水,要報答時,只還一滴水,那可不行,還得有本有利。報什麼?滴水之恩,要湧泉以報,永遠不息,永遠不忘人家,這是中國的教育。中國文化五千年,不垮台,全球找不出第二個國家來。」「外國人他們苛薄,可是我們不然,我們講的是厚道」,這個是自堯舜一直到現在都這樣,「孔子講的也是這一套」。

  「『開罪於人須求解』,《孟子》說過: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凡是開罪於人,就是得罪了人,必得求解」,要化解。「我們對不起人,光是口頭上說:『對不起、道歉』是不行呀!現在連對不起也談不上了。吾有一次見學生騎腳踏車,把老師給碰倒,碰倒了老師,他在腳踏車上笑一笑就跑了。這個不能怨學生,吾是再三的說,你要求根本嘛,這種教育是你老師教他這樣的!所以開罪於人要求諒解。你不求諒解,你多看他兩眼,他就要找你的麻煩。你不求和解,下回他會想法子對付你。」

  「『開罪於我應加恕』,儒家所談就是君子、小人之別,但談因果處不明顯,佛家是處處講因果,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佛家講法。」「儒家不這樣子,講的是君子、小人。我們受人恩惠,不報答就是小人,永遠不忘人家的恩惠是君子,這就是君子小人之別」,君子跟小人的差別。

  「譬如咱們又學佛又念孔子書,凡是學佛頭一條,就是應知人身難得,學佛怎麼說人身難得?有了人身,這才能學佛。第二是佛法難聞,學佛的頭一個條件是先得人身,你得人身並不就是能學佛,而是就可以學佛了。有了這種機緣,不問你好不好,不問你是不是有人勸,不問你是不是勉強,有了這個機會就能學佛。但是必須咱們是人,若不是人而是畜生,那可就難了。」這一段雪廬老人講到學佛又念孔子書。佛門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要學佛法,第一個條件必須先得人身,有了人身才能學佛,如果到畜生道學佛就很難了,畜生是八難之一,學佛有困難。得了人身也不是說他就能學佛,是說可以學佛了。所以得了人身,要聞佛法,也很難能聽聞的,我們現在得了人身又聞到佛法,這是難能可貴的事情。

  「吾看過跳蚤學體操,但是你拿這個經叫牠看,牠看不懂,這是難處!」跳蚤是畜生道,你拿經典給牠看,牠看不懂。「得人身,好比上火車,已經買了目的地的車票了,可是坐不坐車在乎你。」「佛法難聞,你也聽到了,也看到了,如上車前的剪票」,這是雪廬老人的比喻,我們學了佛好像買了車票,「但是若沒有『思、修』的功夫,有什麼用處?這一思一學,才算上了車」。「跟大家說,不思不學等於沒上車,那不叫佛弟子,叫做什麼?從前做『弟子』的規矩不能隨便,要受過皈依才可稱弟子,沒受過皈依的,男的叫『信士』,女的叫『信女』。從前人叫名字不能隨便,不許為了拿錢就隨便送,名字是不能隨便送的。」這一條雪廬老人也講到學佛這一方面。學佛我們聞到佛法,聽到看到了,但是後續的功夫要思、要修。聽到見到進一步要去思惟,思惟明白了,要在生活上去修行,有這個功夫才能得佛法的殊勝利益。只有聞,沒有思修,那就沒用處。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這一條雪廬老人給我們講,「施恩求忘,受恩必報」。我們給別人一些恩惠,不要老記在心裡;接受別人給我們的恩惠,就是一滴水,我們也不能忘記,要湧泉以報,要永遠記住。我們有開罪於人,就是得罪人,就必須求諒解,要和解,要化解。別人開罪於我,別人得罪我,必加恕,我們就寬恕他,不要跟他計較,也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是君子,儒家講君子。如果念念計較,念念放在心上,別人對我們的恩惠,我們都給人家忘了,別人有一點點對不起我們的,我們都放在心上,這就不對了。所以施恩求忘,受恩必報;我們得罪人要求別人諒解,別人得罪我們,我們要寬恕他,不要跟他計較。

  好,這一條「處世」第九,「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必加恕」,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寅、「處世」第十。

  【十、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善人必得親近,為什麼呢?你親近他,才能學他,而且必須要久敬。若知道他是好人,卻不能恭敬他,他也是淡淡的,所謂『交淺不可言深』,交情不深,不可說深入的事情。」

  「『惡人自當敬而遠之』,壞人他去壞,你想改他,他也改不了,改不了怎麼辦?與善人交,好比入芝蘭之室,你上了屋裡去,聞到很香,這個屋是盛蘭花的香屋。可是有一層,你在裡頭住了十天半個月以後,就聞不到香味了,這個大家可有經驗?」

  「譬如點香,吾點的都是最好的香,也聞見了香,久而久之,什麼好香在吾屋裡吾也聞不見。什麼緣故?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也』,鼻子的嗅覺與香合成一塊了。書上說,久而不聞其香,因為入芝蘭之室太長久了,你也變成芝蘭,你這個人就變成好人了,這是一種比喻。」這一條雪廬老人就舉出比喻,親近好人就好比入芝蘭的屋子,裡面擺芝蘭,芝蘭有香味,那我們進去時間久了,就也變成芝蘭了。這個意思就是你親近好人時間久了,你會跟他學習,會受他影響,久而久之我們自己也就變成好人。用芝蘭來比喻善人要親近。

  「要是與惡人交,好比上漁市場去。咱們買東西如經過漁市場,腥味的不得了。」漁市場大家如果有去過,大家都有經驗,腥味很重。「你問漁市的人」,在賣魚的人,他「有沒有聞到這種腥味」,「他說沒有聞到,怎麼呢?久而不聞其臭,與之化也!他也與這種腥味結合了。這種傳染性很重要,既是這樣,所以惡人必得離得遠遠的」。就好比你去漁市場染上那個腥味,天天到漁市場,或者在賣魚,天天聞這個味道,你沒有感覺這個味道(腥臭味),因為跟它結合了。這是比喻你去親近惡人就像是去漁市場一樣,會受它影響,所以惡人必得離得遠遠的。「君子、善人必得近,你必得恭敬他、瞻仰他。」

  「惡人呢?當然要遠離,不遠就染上他,被傳染了,所以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小人很難跟他來往。」

  「自古說這種事情,只有講一半,你自己查去,講得不甚透徹,只可如此,不得不如此!咱們都是君子,小人近之則不遜,你跟他親近了,他那不恭敬的毛病都出來了,只好遠他,遠他則怨」,他又要怨你。「例有人會抱怨說:『某人,你看看,從前與我不錯,現在他認識有錢的人,又升了官,就不與我來往了。』近了小人就麻煩,給你一些不痛快,以及發生一些無禮的事情,遠了他又怨恨你,沒辦法!近了也不行,遠了也不行,所以要『敬而遠之』,敬鬼神而遠之!把他當鬼神,見了就多加恭敬,既恭敬又客氣。」

  這些事情,現在這個時代更為重要,這是處世之道。所以惡人,主要是不向他學習,也不是說看到他,跑得遠遠的,就是不要向他學習,不要受他影響,這個就是敬而遠之。但是對他要恭敬、要客氣、要有禮貌,禮敬諸佛這是一樣的,但是心裡你不能向他學習惡的,這個非常重要。所以第十條,「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善人自然應當親近,必須要長久恭敬,我們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德行;「惡人自當敬而遠之」,才能不受到惡人的影響。

  好,今天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寅、「處世」第十一。

  【十一、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禮記》一上來的開頭三句是:『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不論幹什麼,心裡對一切都恭敬,身體容貌要像想東西時一樣。想東西是怎麼樣呢?想東西時心裡就不會亂七八糟的,就是那個樣子。說話要安,安什麼呢?」

  「咱在這說話不大客氣,因大家多半是同仁,而且吾又不是在外頭講經。這個『安』是第一要緊,你先得『止』,所謂『知止而後有定』,這才穩定了。一止一定穩定了,這才能鎮靜。」

  「吾跟大家說,這個鎮靜好不容易,吾不說客氣話,吾一直到目前還是沒有鎮靜的功夫。但是比起一般的躁人,吾看起來像鎮靜,可是自己問自己,吾並不鎮靜。這樣不行,也不能成功,不鎮靜絕對不能成功。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個鎮靜太重要了!」以上兩段雪廬老人就給大家講,要有鎮靜的功夫,引用《大學》這段經文,來說明這個鎮靜太重要了。鎮靜的功夫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達到,平常就要練習。

  「吾跟大家說,從前因為沒有學校,所以上私塾,各街上請老師教書,一天只念三行二行並不多。記性好的、聰明一點的,念一念就會,你若是隨隨便便心不在焉,時間不到都不許回家,也不准亂走,坐在那裡,連下來都不許。大家在那坐著,幹什麼呢?上私塾有一種叫『出恭牌』,同學們要用時,把書放在老師的跟前,拿著牌子到外邊去上廁所。大家一看某人不在那,一看桌上有出恭牌,表示他上廁所去了。出恭牌在屋裡一天也閒不住,老師本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後來也覺得不對了,哪有一天那麼多大小便呢?同學們上廁所前,先疏散疏散,等上完後回來,再把出恭牌放在老師桌子上,回去坐好,不到五分鐘又有人來拿。沒有出恭機會的學生,就要坐在位子,上到一定鐘點,才能下來。」這是雪廬老人他講以前念私塾的情形。雪廬老人他這個年紀,上過私塾,跟現在學校就不一樣。這是給我們說明,以前上私塾上課的情況。

  「在這屋子裡念書,老師要是自己看書、抄書這還罷了,同學們最喜歡老師看書抄東西,最討厭老師什麼也不幹,坐在那裡東看西看,一不如意就要嘀咕了」,老師就要在那邊念了。這是雪廬老人講,在屋子裡,老師如果他自己看書抄書,他就不會看到同學在教室裡的情況,同學就比較自由。如果老師什麼都不幹,坐在那邊這裡看看、那裡看看,大家都要坐在那裡,如果有一點規矩動作不對了,老師就要嘀咕。如果你坐在那裡,「你在那坐著,要是搖身回頭看,老師說:『看什麼?』一點也不讓你閒著,接著說:『為什麼放著書不念?』」老師又會這麼說了,為什麼你不看書呢?這邊東看西看,看什麼?這個學生,「你說:『書我都會了』老師就說:『會了也得看。』」這是什麼道理呢?「這是練你的鎮靜。」練習你的鎮靜。所以古時候讀書,就像佛門一樣,打坐、靜坐,練習鎮靜的功夫。

  「辦不到的事情萬別逞能。要辦的事情先計畫,而且事前不說,先把事情看明白,心裡計畫好。一旦答應人家就得辦,辦得有始有終,這就要靠毅力了。就算碰破頭也得幹下去,務必把事情給解決了,這是吾年輕的脾氣。現在有了年紀,不大這樣,多少好一點,逞能再碰頭這不行啦!」這是答應人家的事情不要逞強,逞能就是不要逞自己有能力,要先衡量自己有沒有能力把事情辦好。自己有把握再答應,如果沒有把握,不要逞強、不要逞能。一旦答應人家的事情,你就得去辦,要辦得有始有終,要把一件事情辦好,辦得有始有終,這就要靠毅力。就算碰破頭也得幹下去,務必把事情給解決了。雪廬老人講,這是他年輕的時候的脾氣。現在年紀大了,講《常禮舉要》九十三歲了,就不大這樣,多少好一點,逞能再碰頭這不行。

  「從前吾管人家的閒事,人家不打官司,吾去打,怎麼會是吾去打官司?」雪廬老人講,從前他年輕的時候,喜歡管人家閒事,人家不打官司,他代替他去打。怎麼會他去打?「古人有句話說:『和解不成,便是家羞』。」你去幫人家和解,和解不成,便成一個羞恥。所以「官司是吾打的,沒錢,吾在家裡偷東西賣了,吾給你打。」所以雪廬老人年輕的時候,就是那種江湖、俠義的這種性格,有俠義之風,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去代替別人打官司。「所以吾年輕時,好像太保似的,人都怕吾,怎麼呢?吾出來做事,沒有解決不了的,吾閒不住,你們大家可別學吾年輕那樣。」這是雪廬老人講,我年輕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大家都怕他,他出來處理事情,沒有解決不了的,他閒不住,所以勸大家不要學他年輕的時候那樣。這是雪廬老人他有俠義之風,但是年紀大了,那就不能像年輕的時候一樣,總是我們要學鎮靜。所以這一條就是遇到事情要鎮靜,做不到的事情莫妄逞能,不要逞強、逞能。

  好,我們今天這一條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寅、「處世」第十二。

  【十二、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這一條是避嫌疑。「什麼事都得避嫌疑,這個事情多了,說也說不盡。譬如在樹下走,上面長了李子,你的帽子不正,過了這棵李樹,你在樹下扶正帽子不行嗎?何必要在李子樹下扶正它,你在那裡一抬手,主人家就會想:『你幹什麼?是要偷李子吃嗎?』所以要躲避嫌疑。」

  「這個瓜在地下生長,走路也有掉鞋子的時候,鞋子掉了,不許我提鞋嗎?在瓜地裡你不能提鞋,出了瓜地你再提不行嗎?你在瓜地上不避嫌疑,人家看守瓜,老遠看著你,以為是要『偷瓜』,這個嫌疑也要躲避。」

  「這種例子多了,吾就常說,你上人家裡去,叫門裡面沒人應,別一開門就進去了。這一點吾跟你們說多少回,但是現在大家還是這個樣子,事情多啦!夏天,一女子衣服不整齊,你跑了進去,這算什麼一套呢?現在人不在乎,從前人可在乎,從前那就犯了規矩。」

  「這屋裡沒人,你入內一下子就出去了,主人回來,沒了東西,一問鄰居,鄰居又不認識別人,看見你進去,就說:『某人常常到你家裡來的,穿什麼衣服,剛才他還來過。哦!就是他。』行了!有小偷兒進去,人不認得,卻認得你進去,人家問你:『某一天,你哪裡去了?』,『你去了我那兒,我沒東西了』」,我的東西沒了,「你怎麼辦呢?」

  「這一條,你得類推,這就行了!」這一條雪廬老人舉出例子,一個瓜田、一個李下,這是舉出例子。我們根據這個例子要以此類推,舉一反三,不是說只有在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是舉出例子。這一條主要是,凡是會造成誤會、造成我們有嫌疑的,這些誤會要避免,是這個意思。生活上這一類的事情就很多了。雪廬老人又舉出後面兩個例子,你到人家家裡敲門,裡面沒有回應,你就不要開門進去。進去如果有什麼事情,那你就沒有辦法避免這個嫌疑。屋裡沒人,你進去被人看到了,如果他家裡有掉東西,可能你的嫌疑就最大了。小偷進去,人家不認識,那你比較熟悉,大家認識,可能就會造成誤會。所以生活當中有很多方面,我們根據這個以此類推,凡是會造成別人誤會、嫌疑的這些事情,我們都得要避免,都要避嫌疑,這一條非常非常重要。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寅、「處世」第十三。

  【十三、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有學問了,無論遇見什麼事情,不管是好事壞事,人家的事或自己的事,先自己坐在那邊把事情分析分析,自己當個審判官,先把事情判斷判斷,誰是誰非,判斷好了,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不可偏重感情,這感情是大壞事,感情衝動,什麼事也辦不好。」

  「譬如唱京戲的『坐樓殺惜』,宋江待人很好,有一回殺了一位女人,被害人的母親趕過來拉著宋江。宋江逃跑,她在後頭趕,一把上前捉住宋江。有一個賣糖的叫唐牛二,平常在宋江那兒得到好處,他一看宋大爺叫人捉住了,一下子感情衝動,說:『慢著,慢著,什麼事情,什麼事情?一切事情有我啦!』這一大叫,宋江就跑開了。有你,有我,有什麼事情都找我。被害人母親說:『好,找你!宋江殺了人啦,把我的女兒殺了!那個人已走啦,拿你打官司!』」就拿你來打官司,「所以說不要偏重感情」。這是舉出唱京戲(唱平劇)的,這個戲裡面有一段,宋江殺人這個事情做一個例子。就是那個事情你自己還搞不清楚什麼事情,就感情衝動的去處理,這就不對了,後頭就很麻煩。

  「現在開會尤其要如此,你不能用閒談的工夫,聽聽談些什麼。不管有沒有礙著你,事情到了表決的工夫,你要說瞎話,還是說實話?開會時你還沒聽明白,你看見人舉手,我也舉手,這叫欺騙人。你還沒聽明白,也可以不舉手,舉手就算數。你沒聽明白,舉個什麼手呢?總而言之,理智是很要緊,尤其是咱們學佛!」這一條雪廬老人講,凡事要合乎理智,不要偏重感情,不要感情用事。所以理智很要緊,尤其我們是學佛的,那更不可以偏重感情。凡是什麼事情都要很理智的去分析、去判斷,然後再做一個決定,這樣才不會壞事。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寅、「處世」第十四。

  【十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一條是說「凡是加在你身上,使你不高興的事,你不要拿這個事情往別人身上加,這一個很難!」

  「子貢見孔子就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這是在《論語》上我們看到的,子貢拜見孔子,他就對孔子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就是說我不喜歡別人加在我身上的事情,我也不去把別人不喜歡的事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孔子說:「子貢你辦不到」。「孔子都說辦不到,我們現在就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自不量力。」雪廬老人講,孔子對子貢說,這個你辦不到。我們現在講這句,說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自不量力,就是自己是辦不到這個事情。往往我們加在別人身上的,也是我們不想要的、我們不喜歡的,不知不覺就會加在別人身上。

  「這一條很難說」,雪廬老人講,「學好了這一條就不得了」。雪廬老人在這裡很簡單就講到這裡。是做不到,但是也是要勉為其難,往這個標準來靠近,盡量要去做,盡量減少,減少自己不高興的事,不要去加到別人身上,現在我們目前只能這麼學。所以這裡提出來,主要說學這一條不是我們馬上就能完全做到,就是慢慢我們要往這個標準來靠近。所以雪廬老人講,學好了這一條就不得了,已經是聖人了。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總是要學這一條,要學好這一條,這是一個目標。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認為我們這一條都已經做到了,這樣我們就沒有達到這個目標以為達到了,這個還是要常常提醒自己。所以雪廬老人他這一條的解釋很簡單,就是要讓我們自己去思惟、去提升,總是目標就是要做到。

  好,這一條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