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禮舉要講記分享學習(一小時版)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七集) 2020/9/2-9/1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56-0017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酉、「饋贈」第二。
【二、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
『賜人不曰來取』,「拿著東西送人,這一條講的是賜人,大家要聽明白」。「為何不說是贈人,而講的是賜人呢?所以吾講經都是一個字一個字講,這單指的長者而言」,這是單指對長者來講的,「不是長者夠不上這一句」。
「你給人家東西,說:『我賜給你東西啊!你來拿。』有這樣子的嗎?」「長者」,這個長者送東西給別人,「對年輕的也得給他送了去,不能說我有樣東西給你,你上我那兒拿著去吧!這個不行!」就是縱然我們是長者,對年輕的人要給他東西(送他東西),也要給他送過去,不能說我這邊有個東西給你,你來我這裡拿吧,這樣就不行。
「你是長者說了這個話,吾問你們大家,你去不去拿啊?你想想那個味道。你不去拿,他已說了,對不起他。去拿呢?我就這麼缺少東西嗎?這很難為情的事情。」這一段雪廬老人也講,為什麼講這個禮?要考慮到對方他的感受,這個禮就是講世故人情。就是你是長者,說了這個話:我有東西送你,你過來拿。如果你是晚輩,你去不去拿?不去,他已經說了,好像對不起他;去拿,就好像我自己就缺這個東西,這個就很難為情。所以要考慮到對方他的感受。所以賜人東西,賜給人東西就不能說請他來拿,我們要送過去給他。
『與人』,「這個就不一樣了吧!這並不是吾編的話,吾都是查了書錄下來的」。「與人,就是上下種種平等了。把東西送人,不問所欲。這個在《禮記》你念過,吾也說過,你把這些東西送人,不必問:『你要什麼東西?』若受贈的那個人說:『我要什麼、什麼……』有這個臉嗎?這都是不近人情嘛!你送人,不管他要不要,不管他用不用,你就給他送了去。比如一把扇子,你送他一把扇子,誰家沒有扇子?你不必問他有沒有。他有兩把、十把,也不多,各盡其道。」這一段雪廬老人講,與人就是你要送給人東西,你就不要問他:你要什麼,你缺什麼,不要問。如果接受贈送的這個人他說,我要什麼、要什麼,有這個臉嗎?他也不好意思說。所以送人你不能問人家你要什麼東西,你問是不盡人情。所以送人東西,不管他要不要、不管他用不用,你要送就給他送過去。雪廬老人舉出,像扇子一樣,誰家沒有扇子?這個就不必問他:你家裡有沒有扇子?如果他有,你要送他就送他,不必問。他有兩把、十把也不多,各盡其道。送其他東西也一樣,以此類推。
好,第二條,「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酉、「饋贈」第三。
【三、贈人物品,必謙必敬。】
『贈人物品』,「這是當面給他,要是給長者,那就是獻了,」奉獻的獻。「贈送一個普通人,也要必謙必敬。中國人懂謙虛,贈人都會說:我這東西很薄。」就是薄禮,不是什麼厚禮,薄禮。「吾在台灣待多年了,人們送東西也說:薄品,請笑納。台灣人是哪裡人呢?這裡是這一套,那裡也是這一套,要怎麼解釋?不用解釋!在台灣有郡名、有言語、有文字、有風俗,都是中國的,都是大陸的。有念過書,就用不著解釋。」
「吾給大家說一樁事情,大家也就不必再考察了。例如台灣省下有縣,台灣有這一套,日本沒有這一套。這一套是哪裡來的?你查書看看,這些事情都是在大陸的一些情形。像姓張的、姓王的郡名,他不曉得,他就找他的老根。姓王的,吾大概知道是天水。姓李的,很簡單,都是隴西。日本人也不是有姓李的嗎?可沒一些隴西的。這個還需要解釋嗎?要解釋,就是不讀書之過也。這都不是現在的事情。」這一條雪廬老人給我們講,贈送人家的物品,態度必須要謙虛、要恭敬。送東西給人,態度不能傲慢,送人再厚的東西,也要說薄品(薄禮),請笑納。不能給人家說我送這個東西是很好的、很名貴的,不能這樣講。再好的東西也要說是薄品,這個是禮節,態度上必須要謙虛、要恭敬。也講到我們台灣這些風俗、這些民情,言語、文字都是中國大陸來的,有念過古書的人就不用解釋。現在在台灣很多人不承認,不承認,也都是大陸來的,祖先就是大陸來的,這個一定不能忘本。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酉、「饋贈」第四。
【四、贈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婚嫁慶壽例外。】
『贈人物品,外必用包裹』,就是要贈送別人的一些物品,外面必須用包裹,就是包裝,包裝有專門包裝的紙,把它包起來比較好看。「你看台灣也是這樣嘛!」在日本,他們送人東西,日本人送人東西不是很多,但是他的包裝特別的精美。「你送人東西得包裝,不叫人看見,這是禮貌。」這是我們一般送人,我們台灣也有這樣的;特別我們到日本去,日本人他送人的禮物他一定包裝,而且那個包裝得非常精美。「但有例外,婚、嫁、慶、壽是例外。」例外就是說結婚,就是結婚娶親,或者是嫁女兒,或者是有吉慶的事情,或者是做壽,這是例外的。有不同的,這就是不同的一個情況,婚、嫁、慶、壽例外。婚、嫁、慶、壽,一般我們在台灣傳統倒是讓大家看得見的。
「你看人家送禮儀、奠儀,就是一個紅紙套、白紙套送去,也沒包起來藏著。那個事情是可以公開的,不止一個人如此,一律都是公開的。平素就不行,平素贈物那可得包。」就是要包裝。這一條我們也必須要注意,就是一般不是在這種婚、嫁、慶、壽這個情形,我們送禮都必須包裝;如果婚、嫁、慶、壽那是例外,那個可以公開。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酉、「饋贈」第五。
【五、平素贈物,座有他客,須避觀聽,遠來及初晤,可不避。】
「『座有他客』,譬如你上人家家去,人家上你家來。譬如吾今天還有客人在,李某某來了,我有點東西要送你,座有他客,你就不能送,你要送,那個人很難堪。」這一段雪廬老人講,平常我們贈送禮物給人,座上還有其他客人,那你就不能送,你要送,只送一個客人,其他的客人就很難堪。
「你譬如有生疏的客人上吾那兒去,從遠道來,這沒法子,他要走,不得不送。他有幾位客人,吾就預備幾份禮,你若不拿出來,只給這位,那幾位臉色會很難看,這無非是禮貌。」這就是你送禮,客人有好幾個,那你就要預備好幾份,每一個人都一份。如果你只給這一位客人,其他的客人沒有,其他那幾位會覺得很奇怪,怪怪的,怎麼只送他一個人?所以這個是禮貌,如果你只能送一個,那你再怎麼樣也要迴避、迴避,你就把這個要送的客人,「說:嗨!我有話給你,先別把東西拿出來,請他到別的地方去,我有一件東西要送給你,請你等著」,就避開其他客人,就給了這個客人,「那樣可以」。
「你送東西,不要叫別人下不了場!這是必須迴避,不讓別人看。」你送東西給人,也不要叫人下不了台。所以你只有準備一份要送給其中一個客人,要叫他到後面,不要讓其他人看到就拿給他,這是講送人。「假如人家送東西,不給我,你也不必看,他送他的東西,你在這裝不懂。還能不懂嗎?就是要裝不懂,這都是世故人情。」這裡這一段是講我們到人家家裡作客,主人送東西沒有送給我,我們也不必去看說:「你送什麼東西?」他送他的東西,你就這裡裝不懂、裝沒看到,也不要給人家難堪,這是我們到人家家裡。前面講是人家到我們家裡來,我們送。那是我們到人家家裡去,別人送的,但沒有送給我,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裝不懂、裝作沒看到。
「但是有一層例外,遠來及初晤的客人,可以不必迴避。你譬如我們這兒有客人,忽然在外頭又有客人來了,哪兒來的呢?外國來的,或者日本來的,他要走,送他東西,可以不必迴避,這是例外!只送給遠來與頭一回見面的客人,對在座其他客人不要緊,這個講得下去,可以不必迴避。」這一段雪廬老人又講,有一層是例外的,就是遠來的(遠道來的)以及初次見面的客人只送他一個,這個可以不必回避。譬如我們這裡有客人,忽然外頭臨時又來了一個客人,從哪裡來?從外國來的,從日本或者從歐美來的,來了,他要走了,我們送他一個東西,可以不必回避。這個只送給遠地來的跟頭一回見面的客人,這樣對在座其他平常比較熟悉的客人就沒有關係、就不要緊,這個講得下去,大家也不會見怪,這是例外。
好,第五條「平素贈物,座有他客,須避觀聽,遠來及初晤,可不避」,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酉、「饋贈」第六。
【六、受贈先略謙辭後受,稱謝,逾日須往拜。】
「人家送我們東西,先得略辭。你得聽明白,不是堅辭。略就是說:我不敢當,這樣就行了。你要是堅辭」,堅決的推辭別人送我們的禮物,「那意思是說:不是我貪圖人家東西,人家送我東西,我不要、我不要……」這個是堅持,堅決推辭。「另一人則說:你拿著、你拿著、拿著」,送的人就說你拿著,你就拿下來,「這很不好看。略為一辭就是如此,禮尚往來嘛!後來你再想個法子,把禮物接過來,說聲:多謝!多謝!」就是人家好意送我們禮物,我們要略略的說一個謙虛推辭的話,然後再接受。就是說,我不敢當,送這麼好的禮物,這樣就可以了。不要堅決去推辭,堅決推辭就好像是不領情,不是我要貪圖人家東西,送的人他一直要送,我們就是堅決推辭,那這就很不好看了。所以略略講一個謙虛推辭的話,這樣就可以。你就把禮物接過來,說一聲多謝!多謝!謝謝!這樣就好了。這是我們接受禮物,這樣一個態度,這樣就可以了。
「『逾日』,隔一天兩天,要去回拜。回拜也可以送東西,或是接風洗塵,這可看情形。」回拜,人家贈送禮物,隔一天、兩天或者過幾天,過一段時間你再回拜。回拜的時候,他之前有送禮給我們,我們也可以送一些東西過去,或者是接風洗塵,請吃飯,可以看是什麼情形,自己斟酌。「要是這個人住在這兒不走了,你收他東西,過了一天,拿了東西回了他的禮,這請客就不必了。」如果這個人是住在這個地方,不是馬上走,不走了,他來送禮,你收他東西,過了一天,拿了東西回他的禮,就是再回送一個禮給他,請客就不必了,就不必請客,有回送一個禮給他就可以。這個說他來了,他是住在這兒,不是馬上就走了,他有送禮來,你收下他的禮物,過了一天再拿個禮物回他的禮,回送,這樣的情況就不必去請客。所以這個請客送回禮,斟酌情況。
好,第六條,「受贈先略謙辭後受,稱謝,逾日須往拜」,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酉、「饋贈」第七。
【七、長者賜,不敢辭。】
「你譬如平素見到的長者,他年紀比我們大,也沒什麼關係,只要是熟人,或是我們的長輩,賜的東西不可辭。長者賜,你說:『我不要』,這是大毛病。」
「吾給你說,這是《禮記》上的。從前有君主的時候,當皇帝送你東西,你說:『我不要、我不要…』,這行了,這得要砍頭。」
這一條現在也很多人不懂。我自己也曾經在年輕的時候,那時候在家也犯過這個毛病,但自己不知道。有一次,我去我三舅家裡,我三舅拿一個紅包要給我,送一個紅包給我。當時我心裡想,他是長輩,我是晚輩,怎麼可以拿他的紅包?硬把他推回去了。後來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聽經,那個時候有印《常禮舉要》,還有我們淨老和尚在講習當中也講過,『長者賜,不敢辭』,長輩賜給我們東西,我們不能推辭,不管我們喜不喜歡,都要把他收下來,不能說我不要。所以那個時候我自己還以為自己做的很對,以為我三舅他是長輩,我怎麼可以收他的紅包?把他推回去了。後來才知道,這是失禮了,長輩他一番的心意,我們不接受,把他推辭掉,這是大毛病,這是失禮。所以我自己年輕的時候不懂事,也曾經有這麼一次的經驗,就是自己以為做得是很對的,其實是失禮的。所以沒有學習《常禮舉要》,的確對人情世故這個禮節不懂,所以非常重要。這一條雪廬老人也舉出,長者賜的東西,不能推辭。
好,酉、「饋贈」只有七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雪廬老人前面有講一段話:
「婚、喪、嫁、娶這四個字,就只有一個喪是凶禮,婚、嫁、娶算吉禮,這是家家必發的禮。不論古時候、今日都有這個禮。」
「吉禮和凶禮,這兩種禮比較起來,喪禮又屬必得行的禮,為什麼呢?這是天下的大事,你們都念過書知道,國家有國家大事,我們普通人還有什麼大事嗎?就是喪事!父母之喪是大事了!沒有再大過這個事了,這個大家當然懂了。譬如一家有三代,頭一代談不上父母之喪,他有父母就算不上這第一代。頭一代下面有二代,二代還有三代。三代對於二代就有父母之喪,也是大事。這個吾多少說說,不能詳細講。第一代對於第二代,兒子一死了,老子也有喪服,這個大家也不懂,不懂的咱就不講!」這個地方,父母之喪,還有白發送黑髮的,兒子先死了。兒子先死,做父親的他也有喪服,但是這個大家比較不懂,雪廬老人講,不懂這裡就不講。
「喪禮必須舉行,父母之喪大事嘛!婚禮,今日之下可以看情形,國家提倡節儉,不舉動也可以。一舉動,勞動親友,就會送禮。至親至友送禮,還無所謂。你給至親至友撒了帖子,鄰里鄉長要不給他撒帖子,有時會怪你,這個好麻煩的!你要是不寄給他帖子,他說你看不起他;你要寄上帖子,他說我們夠不上交情,這是打網,這話你得聽明白。所以說小姐出嫁,照禮是不出帖子,兒子娶媳婦,出帖子與否得斟酌情形。」這一段是講喪事是必須舉行的,這是大事。但是結婚、婚禮看情況,嫁女兒、娶媳婦就看情況,要不要送帖子要斟酌。照禮,嫁女兒不出帖子;娶媳婦要不要出這個帖子,也得斟酌情形。
下面是講拜壽。「最討厭的是拜壽,你活了這麼大年紀有什麼可賀壽呢?你對於社會有何功德呢?要是你做的事情不錯,大家怕你死,多活一年,給社會上多盡一年的義務,也還罷了!你對社會沒有好處,並且有害,你活一天你是害群之馬,多活一天有何慶賀之處,慶賀什麼呢?」
「今日之下慶壽比過去更壞,怎麼更壞呢?現在的風氣,婚喪出帖子要錢,做壽要錢是不好意思的,其實是送錢更好,他卻不要金錢,出帖子要找大家作詩,他做主考官,大家限期交卷。現在大家連字都認不得,和什麼詩?做白話詩還有人不會的,這不是要命嗎?現在興這個,吾情願拿幾百塊錢,吾不願意交這個卷,現在這個事情最討厭!你一個人待在家裡面,要什麼人做上幾首詩,你坐在那兒要大家給你和詩,你在那等著。勞動若干人,大家心神不安,這是最傷德的事。」這是做壽,雪廬老人講,當時慶壽風氣,出帖子向人錢是不好意思,其實要錢送錢還好,有的人他卻不要錢,出個帖子請大家給他做個詩。現在人,雪廬老人講,字都不認識,和什麼詩?連白話詩都不會。所以雪廬老人講,最討厭這個,情願拿幾百塊,不願交這個卷。這是弄得大家心神不安,很傷道德的事。
「吾給你說,做壽本來就無此理,小說上有講,今日之下,我們少幹,大可不必!萬萬不必做詩、徵畫、徵文,這個不必。在學校考試,很受苦了,你何必當主考,要大家的命?把話說完了。」雪廬老人這些話也是有感而發,當時有這些事情,像這個就不必要了,做壽本來就沒有這個道理。
這是在「慶弔」前面雪廬老人先講的這段話,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第一。
【一、參加吉禮,不談衰喪話,不戚容,不啼泣。】
「『參加吉禮』,這吉禮指的有好幾條,大家聽明白,祭祀是這些禮節的第一條禮,所以叫吉禮。再有一種,結婚、出嫁也在吉禮之中。再一種,現在很流行,古時候是非禮,什麼東西呢?做壽。都歸於吉禮一類。」
「慶弔有應辦,可以不辦,這裡說的是應辦的禮。」
「參加吉禮,或者嫁娶,或者做壽,請你去,你參加吉禮,到那談話得說吉祥話,得說好話,這叫人情世故。他們今天結婚,你在那兒說:某人家人口今日不好,去年兒子結婚,到了第二年,兒子就死了。你原來是說別家,可是人家家裡現正在辦這一套,在辦這個喜事,你這套是瞎祝詞,還是故意在咒罵呢?或者談的不高興,自己在那唉聲嘆氣說:倒霉、真糟糕。人家在那裡行吉禮,你說誰倒霉,誰糟糕?談著談著,自己在那哭了,人家也沒叫你來弔孝。這都是不近人情。」這個就是參加人家吉禮,你不要講那些不吉祥的話、不好的話。吉禮是好事,應該說吉祥話、說好話;那些不好的話、不吉利的話,不要在那個場合說。
「學這些東西,無非是世故人情。今日之下世故不懂,人情也不懂。世故人情都不懂,能給國家辦事無此道理。好在吾是百無禁忌,要是吾有禁忌,那就不得了了。上吾那兒去,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千奇百怪的一些人,吾是愈忙愈會遇上這些怪事。」雪廬老人講,去找他的人很多,認識或者不認識,奇奇怪怪的人很多,他老人家愈忙,愈遇到一些怪人怪事。
「『不談衰喪話,不戚容』,什麼叫戚容?皺眉頭,很衰喪的樣子,這個樣子也不行!人家是喜事,大家遇見就笑嘛!愁眉不展也不行,這個要懂的。你愁眉不展,得跑到旁邊去愁眉不展,別跑到禮堂內愁眉不展。」這個都是世故人情,這個要懂,人家在辦喜事,我們如果愁眉不展,去觸人家的霉頭,讓人家心裡不舒服。所以不談衰喪話,也不戚容、不皺眉頭。
「『不啼泣』,別在那哭泣。」有什麼傷心的事情,不要在人家辦喜事這個場合哭泣、在那邊傷心。「這個要記住,你要不然,主人看見你這個樣子,你臨走時,主人不送客這還是好的,你前腳走,後腳人家就罵你:真喪氣,今天碰見這麼樣一個人,這個人出門就該死!你自找的嘛!」如果主人看到這樣,你要走了,不去送,不送客這還是比較好;更糟糕的,你前腳走了,後面人家就罵你了,這個就是自己去給人家造成別人的不舒服、困擾。所以這個禮節必定要懂,在吉禮這個場合不說衰喪話,也不要那個表情皺眉頭、哭泣,講一些傷心話,在這樣的場合,這些都要避免。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常禮舉要講記》,戌、「慶弔」第二。
【二、居喪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
「『居喪不參加吉禮』,什麼叫居喪?譬如我們家有喪事,從前服喪有年限,中國是三年,後來官場中為了還要辦公等等,減成二十七個月,做為三年,這二十七個月都在喪中。再縮短一步,分大小喪,這個吾不講,一講大家就麻煩了。總而言之,二十七個月,現在大家也不講了,連一年限,大家也不講了。」這是雪廬老人在這一條講,在中國過去做官的,如果父母過世了,要辭掉官職,回家守孝三年,叫丁憂。這個分大小喪,大小喪,父母的喪事是最大。這裡雪廬老人他就不講那麼詳細,因為現代人對這些都沒有概念了。
「父母之喪幾年呢?從前吾上學,民國十年前還這個樣子,什麼樣呢?從前規矩,父母死了,『囚首喪面』,居喪時,鬍子不修飾,臉也不洗,就跟監牢內賊寇一般。若縮短居喪時間,以一百天守父母之喪。從前清朝時,居喪期間,一百天內頭不洗不剃,鬍子也一概不許剃,一百天內頭髮留得很長。民國是整個剃光頭,光頭在居喪時也盡讓它長去。民國十年前,百日之內居喪,連鬍子加頭髮還這樣子,都得看出來。五四運動以後就變了,今日之下更認不出來了。從前居喪認得出來了,看百日之內穿的衣服,衣服樣式有變化,衣服是粗的布匹,連夏布都不許穿。」這是過去父母之喪,這個台灣早年還有,現在比較少看到,現在人也不懂這些了。父母過世不能剃頭的,也不能剃鬍子。在清朝那個時候,是居喪期間一百天頭不剃不洗,鬍子也不能剃,所以一百天頭髮就留得很長;到了民國初年是整個剃光頭,剃光頭就是在一百天之內就讓它一直長,也不剃,所以在民國十年前還是這個樣子;到後來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以後,禮俗就變了。現在你看不出他是在居喪,現在人死了父母,好像沒什麼事情。所以過去頭不能剃,鬍子不能剃,穿的衣服也不一樣,要穿孝服了。
「把居喪說出來,只可憑良心用事了。從前人在居喪時,不參加吉禮。親戚朋友他家有吉禮,他當然給我們帖子,人家是恭敬我們,不參加怎麼辦?只送儀物,人情世故啊!他家有喜事,你家遭了不幸,我送禮去,外皮包了個包,吉禮嘛所以送了紅包。紅套上旁邊寫上制字,你家有喜事吉禮,我們依從他。這一條我們要記住。」自己家裡如果有喪事,父母過世了,這要憑良心來辦事,從前人在居喪期間親友有喜事吉禮不參加;不參加,他送給我們帖子,我們送個儀物、送禮物過去,或者包個紅包送過去,我們不去參加那個吉禮。送禮物就可以了,要包上這個紅包,因為人家是辦喜事。
「現在人雖然不在乎這個,不能居喪一百日,可是在四十九日以內沒有滿七,就不參加吉禮。」現在人就不在乎這個,不能居喪一百天,最起碼在四十九天以內,還沒有滿七也不要去參加吉禮。「人家結婚滿堂紅,你穿了一身素」,給人不吉祥的感覺。「從前在家庭之中,女子只要有丈夫,不管妳長得多麼醜,早晨起來,洗臉後,胭脂粉必得用上,這是一定的。但不是今日之下為漂亮而化妝,為的是丈夫與父母。你要是臉上沒有胭脂,或許丈夫不挑剔,公婆看了就不高興,嘆氣說:『唉!什麼事呀!我還活著呢!』聽這句話,想想吧。到這兒,還聽不懂那還有什麼辦法?現在你得看情形,人家辦婚禮,你居喪還是在七七、四十九日內,不參加比較好,但禮還是要送。」
好,這一條「慶弔」第二,「居喪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