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善護口業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1/5/3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10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三十三頁,從第二行,三十五看起:

  【三十五、言行雖善,而無實心,終非聖人之徒也。】

  這一條開始就是屬於「不妄語」這條戒。『言行雖善,而無實心,終非聖人之徒也。』這一條是口業裡面的「妄語」。『聖人』就是佛,「聖人之徒」就是我們一般講佛弟子,或者稱為三寶弟子。佛弟子要心行如一,言行相符。這一條也不容易做到,有時候我們講是比較容易,實際上要做,不容易。所以要做到言行相符,的確我們要常常自己檢點,我說的跟我做的有沒有相符?言行一致,有沒有相符?這個是不容易。「言行雖善,而無實心」,就是說表面上,表面的言語、行為好像是善、很好,說一些好話、做一些好事,但是不是真心,不是發自於內心,非真實的心所發出來的。善導大師講「必須真實心中作」,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這才真正能有成就,就是要真實。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迴都是用妄心,沒有用真心。實在講,也不知道什麼叫真心。真心,你都不知道,都不認識,怎麼會用真心?都是在用妄心。因此佛制定這些戒就是從我們外表言行上來行持,慢慢讓我們回歸到真心,去體會、認識自己的真心。諸佛菩薩在處事待人接物生活上,可以說穿衣吃飯跟我們是沒有差別。我們要吃飯、要穿衣,佛菩薩示現在人間也跟人一樣,也是要吃飯、穿衣、睡覺,這個生活沒有兩樣。我們看佛當年在世,每一天都要托缽,托缽就是要吃飯,他不是示現一個都不用吃、不用喝的,示現跟我們平常人一樣,也要穿衣服(只是他吃的、穿的水平降到最低),跟我們一般人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在用心,佛菩薩用真心,對一切人事物,對一切眾生都是真心,我們凡夫是妄心。真心不變,妄心會變。在世俗裡面講「虛情假義」,今天說我很愛你,明天就恨你了,愛跟恨都不是真的,都是妄心,妄心時時刻刻在變化,不是真心。真心是永恆不變,才是真的。凡是會變,都是假的。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經》也給我們講,我們自己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往往我們自己會認為,我想的這樣是對的,我認為這樣是對的,那是我們凡夫的想法,不是事實真相,不是真理。

  事實真相,真理就是經典上講的,佛菩薩,包括世間聖人都證得真理,真就是事實真相,真理永恆不變,那是真的。所以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要依照經典做標準。所以我們佛弟子為什麼一入佛門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回歸,依是依靠、依止、依據、依循,我們修學,佛在世依佛,我們有任何問題向佛請教,佛是大圓滿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所以他能針對我們的問題教我們修學的理論方法,幫助我們解決現前的問題。佛不在世,有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流傳下來的經典,現在我們看到《大藏經》。最近一套《大藏經》是《龍藏》,清朝乾隆皇帝那個時候完成的。這套《龍藏》是從康熙時就開始做了,到乾隆時候才完成,最近的一部《大藏經》,這個都是經過國家審核的,當代的高僧大德檢查過的。凡是要入藏的,就要經過國家、政府,當代的在家出家高僧大德嚴格的審核,審核通過再呈報給皇帝,批准,才能入藏。所以以前編《藏經》是非常嚴謹的,不是像我們現在言論自由,什麼東西都可以自己去出書,那個就靠不住。所以經典是我們修學的依據、標準,這叫皈依法。四依法講: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四依法,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經典要有根據。所以我們凡夫,我們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不可以說我認為是這樣,往往我們自己認為的都不正確,因此要以經典來做一個對照,印證。所以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要皈依法,因為還沒有證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果,那你自己可以做主宰了,自己的意思跟佛的經講的是一樣了。所以在《楞嚴經》上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阿羅漢他能轉境界,不會被境界轉,不會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見思惑斷了,不會被這些所轉,所以他不會受這些境界的影響。六道凡夫沒有一個不受環境轉的,換句話說,肯定會受環境影響。環境千變萬化,你哪能做得了主宰?做不了,都是心隨境轉,不是境隨心轉,我們是心隨境轉,所以統統是虛情假義。心隨境轉,怎麼會有真心?這個心一下變這樣、一下變那樣,千變萬化。我們記住一個前提,我們自己還沒有證阿羅漢果,肯定心常常在變。所以我們知道一切眾生大家都用妄心,妄心是虛情假義,你不要認真,這樣就很好相處。你不要太在意、太認真,他說愛你,你也不要認真;他說恨你,你也不要認真,都是假的。所以你當真,你就吃虧了,當真了。

  所以這一條主要是給我們講真心,我們要學的也是這個,真實心中作,學這個。真心就是真如本性,那是真心。佛菩薩大慈大悲,永遠不會變的。所以佛給我們講要用真心,要用真實心,這個道理就很深,這個要深入《楞嚴》。你沒有深入經藏,我們不會認識自己的真心,把假的心當作我們的真心,就完全錯了。我們現在學習,也要從這個漸漸的來學習,慢慢靠近真心,從「言顧行,行顧言」,這樣開始。我們做不到的也不要講,不要講得太誇張,我們做得到的再說,這樣慢慢來修。我們再看下面:

  【三十六、艷曲情詞,皆能引導人之愛欲,增長人之悲哀,惑人心聽,改人常性,喪人正念,蕩人心志。】

  這一條是口業裡面的「綺語」,這個是屬於惡業。綺語就是花言巧語,綺這個字就是綺麗,綺就是很美麗,講話很動聽、很好聽,花言巧語,非常好聽。可是它的後果是造成嚴重的惡業,這個惡業就是『導人之愛欲』,「導」是引導,引導人生起貪愛欲望的心,或者增長人的悲哀。『惑人心聽』,迷惑人的心,聽到他講的話就被他迷惑了。『改人常性』,就是性情不正常。常性,以儒家、道家講的是正常。你看儒家講五倫五常,這個性是正常的,常性,人的心能夠有五倫五常就是正常的。如果聽到這些言語,這些動情的言詞,現在文學小說這一類的,那就違反常性,就是使人性情失去正常。喪失人的正念,放蕩人的心志,『蕩人心志』,人的心都被它所迷惑了。

  所以佛經上所說的這些,現在演藝人員最容易犯,還有現在的媒體、網路、電腦,現在可多了。以前古時候寫小說的,有文筆好的他編小說,小說很多種,那些小說有很多都是屬於這樣的,引導人生起愛欲,或者寫得很悲傷,讓人很悲傷,人的常性就喪失掉了,正念也喪失掉了。這一類的都是屬於綺語,演藝人員容易犯,唱歌的、演電影的、演話劇的、歌舞、寫小說的,編得很美麗,像愛情故事,編得很美麗。寫文章,寫小說,寫劇本、歌詞,這一類最非常容易犯綺語這條罪。所以我們看中國外國這一類的很多,這一類的電影很多,歌詞也很多,編小說編得很美麗,編愛情故事編得很哀怨。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大概十五、六歲,那個時候住萬華。住在那個地方,我們跟人家租房子,一出來就是廣州街,都是擺路邊攤的,賣藥的、賣東西的很多,也有一個勸善的,那個老先生是一個道士,宜蘭人,姓李。他也擺了一個攤子,擺在路邊,鋪一塊布,點一個爐香,在那邊勸善,講他過去的一個經歷。他就講,他為什麼出來勸善?他說他以前病得快死了,宜蘭廟很多,他就到廟裡去許個願,他說如果過去世他有造什麼惡業,請神明趕快責備,讓他趕快死,不要讓他這樣拖,病得好不了也死不了。他說如果有造那個罪業,請求神明責備他,趕快讓他死。他說如果他病能夠好,沒有死,他願意發心出來勸善。結果去廟許了這個願,說也奇怪,沒幾天他病就好了,好了他就要去兌現他發的願,就出來勸善。所以他經常出來擺,我經常去聽。有一次我就聽到他講勸善,那個時候台灣正流行梁山伯祝英台的電影。有一些太太聽說買菜的錢都省下來,她看一場、看一遍還不夠,看了好幾場。結果這個李道士,他也去看了一遍這個電影,他說這個電影演得教人不忠不孝,為了他的愛情,父母都不管了。像這一類的電影,我聽聽李道士講,我再去看看,的確是他講的這樣沒錯,很多人被它迷惑了,到現在網路上還很多人在看。

  所以這個就屬於造綺語的業。造這個業,因果也不輕,將來也是墮地獄的。墮到地獄什麼時候能出來?可能要他那個著作在這個世間沒有了,他才能出得來;如果還有,還有人被他迷惑,他就出不來。所以這個東西太可怕了。所以言語,說老實話,害人還不是很廣,面前說一說,也就沒有了;那個文字,現在錄影帶、錄音帶留下來,這個影響就很長遠了,它流傳在世間,只要受影響的人(就是受害人),這個罪業就沒有辦法消除。一定要在這個世間統統沒有了,沒有人受他影響,他才能從地獄出來,這個很可怕,知道因果就很可怕。但是現代人只知道名利,能夠出名,有利益(能賺大錢,又出名),但是不知道因果的可怕。所以這一類東西,麻煩就大了。現在一般人欣賞,覺得很美,但是它的過失都是迷惑人,誘導人喪失心性,迷亂人的心性,喪失清淨心,而去造殺盜淫妄這些罪業。以前電視,現在電腦,那更多了,層出不窮。所以書本看的人還不普遍,現在給它編成電影,那個問題就嚴重了,你看多少人看,多少人受害?這一類,幸虧還好,他們還有版權所有,你不能去流通,還有一個限制。限制這個是好的,統統禁止是最好,如果再沒有限制,這個果報實在是無法想像。當時造作的時候,一時快意,所得的利益也很有限,但是後面苦報無窮。這是我們要知道,不能不小心謹慎。我們可以看看,很多知名的演藝人員下場都不好,晚年都不好,甚至不到晚年,中年都不好,那個花報我們都看到。所以諸佛菩薩,所有一切言語都是利益眾生的,對於眾生沒有真實利益的言語,佛菩薩決定不說,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改人常性」,性就是心性,常性就是正常的性情。以佛法講,標準高了,那是真性,真如本性,但是我們現在講一般正常的,以儒家來講就是倫常。所以古時候戲劇有個標準,都是演忠孝節義的,那就是功德了。反過來講,他演這些教人善的這方面,他就有福報了。過去像地方戲,布袋戲、歌仔戲,地方戲都演歷史故事,這些忠孝節義的,這是要多多推廣。但是現在這個都沒人要看,現在人喜歡看殺盜淫妄的,這些沒有人要看。這個就是改人常性,使人趨向虛偽,改人常性。『喪人正念』,正念就是清淨心,清淨心也失去了。「喪失正念」,心裡都是邪念,增長邪念。「蕩人心志」,人的心志就放蕩了。

  世間人讀書志在聖賢,學聖學賢,再次一等,要學君子,做一個君子。所以聖、賢、君子,在儒家修學三個等級。學佛也是三個等級,佛、菩薩、羅漢,三個等級,這個是出世間。儒家那是世間的聖人,佛是出世間聖人。我們學佛是希望得這個果報。但是這些迷惑人的東西,一直在改變你,叫你墮落、退轉,現在人很容易受這些影響。現在大家都有手機、電腦,這些五花八門節目的內容太多了,你觸目可見。如果自己不小心謹慎,我們不知不覺就被迷惑了,顛倒了,退轉了。所以這個東西,實在講很可怕。但是我們淨老和尚也講,反過來你給它用在正面,它也很好用。其實這些科學工具,它本身沒有什麼罪過,它本身也沒有善惡,善惡之關鍵在人,人製作什麼節目,你是害人還是利益人的?如果利益人的,這個工具也很好用。所以我們也不可能現在去禁止這些東西,佛菩薩來都沒辦法。所以我們學習淨老和尚,利用這工具你弘揚正法,在這個大染缸當中也給它注入一股清流,的確是這樣的。所以我們現在做的這些網路、網站,都是我們老和尚講經說法,傳統文化老師的講課,都是流通正面的,佛菩薩、聖賢的教育,以這個為主。如果網路上再沒有這個,那就更不得了了。因為我們有流通正面的,畢竟有緣的人他會接收到,他會看;如果我們沒有把這些東西在網路上流通,那些有善根的人他也沒有這個機會去接觸到,那也很可惜。所以淨老和尚教我們善加利用現代的科學工具,來弘揚佛法、弘揚正法、弘揚傳統文化,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像現在手機,每一個人都可以去流通佛法。你聽到哪一句法語,覺得很有受用,你可以跟別人分享,這個就是在流通佛法。不一定你要有一個網站,現在每一個人都有手機,可以互相去傳。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要去看那些不好的,那就損害了,就傷害了。東西沒有善惡,關鍵我們怎麼去使用它?用在正面的,還是用在負面的?取決於我們自己。所以我們學佛,希望得到成佛、成菩薩的果報,但是不能被現代這些迷惑人的節目內容所誘惑,不要接觸,我們才保持不墮落,這是我們現在大家互相要提醒,互相勉勵的。

  這一條講綺語的罪過。講得很美麗,編得很美,不是真的,迷惑人的,凡是這一類的,無論小說、電影、歌曲、舞蹈等等,現在加上動畫都是,會迷惑人心智的,都屬於綺語。我們再看:

  【三十七、口出粗惡不善之言,罵辱毀謗於他,瞋火一起,衝口燒心,傷害前人,痛逾刀割,實乖菩薩之慈念,有違出家之善心。】

  這一條是口業裡面的「惡口」,講話粗惡不善,這是惡口,說話很粗魯,我們現在講有人講話很衝。早年在景美華藏圖書館有一個出家女眾,她在櫃台也常常得罪人。有一天我就跟她講,你講話不要那樣講,你怎麼這樣講?得罪那麼多人。她說我這個人講話就是這樣,我講話很直。我說那個不叫直,如果講話很直是好的,你講話是很衝。我就跟她講,你有沒有吃過衝菜?衝菜一吃下去,眼淚鼻涕都出來了。所以這一類都屬於惡口,讓人聽了心裡難過。但是有惡口業的人,不代表他心壞,有的他心很好,他也很發心,不會講話,所以講話常常得罪人,自己覺得沒什麼。這個平常我們講「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講話真不容易。講話很粗魯,讓人聽了心裡難受,這都屬於惡口業。惡口業當然也分輕重。你去刺到人的心,這是惡口,不要說我講話很直,是講話很衝,很粗魯。

  『罵辱毀謗』,這是對人,「罵」是謾罵,侮辱;「毀謗」就是無中生有,造謠生事,這個叫毀謗。毀謗有一定對象,這種行為對自己造成傷害,你毀謗人,你去罵人,自己造惡業,這個也是有果報的。造口業,口的惡業,江老師畫的「地獄變相圖」,拔舌地獄等等這一類的。實在罵人、毀謗人,傷害的是自己。在《四十二章經》講,有人罵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有人去罵他,對著他指著鼻子罵。我們看到這個經典,佛,人家都在罵,所以我們現在給人家罵一罵也就覺得沒什麼。這個人罵完之後,佛也沒生氣,大概他罵累了就停下來,佛就問他,如果你送禮物給人,人家不接受,你怎麼辦?那個罵的人說,就自己再帶回去。佛就跟他講,剛才你罵我那些話,就好像送禮物給我,但是我都沒有接受,所以這些話你自己都要帶回去,都回到你自己身上去。也就是說,罵的人他造這個惡口的業,是傷害自己,你的口不善。所以古代也有一個公案,蘇東坡的公案,跟佛印禪師。蘇東坡,有名的學者,跟佛印禪師常常往來,也是好朋友,兩個人也常常很多辯論。有一次蘇東坡就去找佛印禪師,兩個人打坐,面對面,蘇東坡就問佛印禪師,你看我現在坐的這個樣子像個什麼?佛印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佛印禪師就回過頭來問他,你看我坐在這裡像什麼?蘇東坡就說,我看你坐在那裡像一堆糞一樣。兩人講完了,蘇東坡回去就很高興,今天贏過佛印禪師,他說我像一尊佛,我說他像一堆糞,我贏了。結果回去把這個事情告訴他妹妹蘇小妹,他妹妹一聽,她說哥哥你錯了,是你輸了。很奇怪,怎麼我輸了?佛印禪師說我像佛,他像一堆大糞,我這個佛當然比大糞好,贏過他。他妹妹就跟他講,她說大糞是從你的嘴巴講出來的,就是說你污染你自己的口;佛是佛印禪師講出來,他那個口是佛口。結果蘇東坡聽了他妹妹一講,才覺得很慚愧,真的自己不如人,修養不如人。所以惡口,你去毀謗人,傷害的是自己。

  『瞋火』是瞋恚,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自己受害。因為生氣的時候,講話都沒有好聽的話,往往這個時候惡口就出來了,那是傷害人。『痛逾刀割』,就是你惡口去罵人,去傷害人,那個傷痛好像刀割一樣,這就跟別人結下了冤仇,就結怨了。古人講,「利刀割體痕易合,惡口傷人恨難消」。利刀,很鋒利的刀,你在水裡面畫一道痕,刀子再拿上來,水很快就合起來,你看不到痕跡了。利刀割體痕易合,它的痕很快就合起來了;但是,惡口傷人恨難消,如果你一句惡口傷到人,恐怕那個人就恨你一輩子,就結仇、結怨了,這是因,這個冤仇將來遇到緣一定受果報,人家要報復的,你以前對我講什麼話。這些事情,諸位如果留心讀歷史,你就看到。歷史上為了這個言語,有的是有意,有的是無意,起了誤會,懷恨在心,到後來他的地位高了,權勢大了,機會來了,想到你從前對他的過節,他就想方法來整你,有的時候整得你家破人亡。追究原因,就是當時有意無意毀謗他,說他幾句不好的話,他聽到了,懷恨在心,念念不忘,要報復。這在歷史上很多,現在也很多,現實環境當中這種事情就更多了。所以不要認為我們講了幾句話好像沒有什麼,如果對方他放不下,就結怨仇了。《無量壽經》講,小怨會變成大怨,冤冤相報,很麻煩。

  所以言語不能不小心,也不能隨便跟人開玩笑,開玩笑也一定要有個分寸。有的人開玩笑,開得太過頭、太過分了,太過分也會得罪人。凡事適可而止就好,適可而止。還要看什麼人,看什麼對象,你要會觀察人,心多疑的人、心量小的人,你千萬不要跟他開玩笑,他會當真,就容易跟他結怨。容易懷恨在心的人,不要跟他開玩笑。如果養成什麼場合看到人就開玩笑,不分對象,以後你虧就吃大了。所以開玩笑也要看對象,要看什麼場合,不是碰到人都開玩笑,你對那個人你不了解他、不認識他,恐怕無意當中就得罪人了,自己也不知道。這些都是言語要謹慎。這個言語包括我們現在講話、寫信,像手機,你寫信表達用詞上也要注意。有時候用詞不當也會傷到人,對方看起來他就覺得怪怪的,不太舒服,所以用詞還是要斟酌。同樣一句話,你要怎麼講,這個差別就很大,要學。為什麼孔子四科教學第二科就是言語,一個言語文字!所以言語要小心謹慎。在佛法裡面,佛是禁止我們戲論的,戲論就是開玩笑,佛是不允許隨便開玩笑。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