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要懂人情世故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九集) 2021/8/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59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常禮舉要》第八十七頁,從第二行,十一這一條看起,我將這一條念一遍,對對地方:
【十一、主人欠伸,或看鐘錶,即須辭出。】
我們今天從這一條看起,『主人欠伸,或看鐘錶,即須辭出』。這個是我們去拜訪人,拜訪人當然要跟主人談話;談話,我們也要看看主人他有什麼動作、表情。這裡很明顯,你跟主人談話,談到了一段時間,「看見主人打哈欠,或者舒伸」,舒伸就是兩手伸出來了,好像伸個懶腰,這樣的一個動作。一般都不許對著人,這個是一般,你跟人家講話,在人家面前打哈欠,好像好累了,想要休息,或者伸伸懶腰,這個對人是失禮,不恭敬。但是這裡我們跟主人談話,有看到主人他在打哈欠,他在伸懶腰了,你自己就要懂得意思。一般是不會有這樣一個動作,有這樣的一個動作,我們自己就要懂了,可能我們談話談的時間太長了,主人他可能有其他的事情,我們就要趕快告辭。或者主人看看鐘錶,我們看雪廬老人講的,「或者看見主人談話時,看牆上的鐘。主人看鐘幹什麼?這個你還不明白嗎?人家看鐘幹什麼呢?有人會說:他看鐘有事,跟我有什麼關係?那就沒法講了,愈講愈不明白」。這個是雪廬老人舉出來。雪廬老人講出來的事情都是他看到過的、他碰到過的,的確有這樣的人。去拜訪人,人家主人在看牆上的鐘了、看時間了,有人就講了,主人看鐘是他的事情,跟我有什麼關係?所以雪廬老人講,如果這樣來提醒你了你還不懂,就沒辦法再講下去了,愈講他就愈不明白了。他為什麼會愈不明白?他看鐘是他的事,沒錯,跟我有什麼關係?我還是談我的,他看他的,這個就沒辦法講了,這個人就叫不開竅。
「現在人都帶著手錶,主人談著談著看一下錶,你還坐著那裡,還談哪!」也有客人看到主人這樣一個動作,看一下手錶幾點了,有些客人比較有敏銳性的,他就問,「你還有事嗎?」主人當然很客氣的說我沒事。這個時候,「客人若還有話要說,三兩句說完就走了,這還可以」,就是長話短說,就不要講太久。人家在看鐘錶,你就知道可能他還有事情要辦,我們自己就要知道,趕快把話講完就趕快離開,這樣是還可以。「若還得一百句才說完,主人就說:對不起!我還有事。有些人會說:啊,不要緊哪。你不要緊,人家要緊。」這個就是,你那個話講得正起勁,還沒有講完,可能還要講一百句,主人他真的沒時間再聽你講了,他只好跟你說對不起,我還有點事,我先告退了。還有真的很不懂事的人會說不要緊,你不要緊,人家要緊。這個真的是不懂世故人情,真不懂,他沒有想到人家還有什麼事情,就在那邊耗了半天,主人就要在那裡陪你,他什麼事都不能做了。有人說不要緊,我沒事;你去那邊,你沒事,那人家有沒有事?這個都沒有替主人去設想,人家又不好意思跟你講。所以現在真的,現在的人不學常禮,真的不懂禮。真的不懂,所以處處造成別人的困擾,自己不知道,自己還以為沒有,我沒有做什麼,你這樣就是造成人家的困擾了。這些你都要看狀況了。所以主人有一些動作,也就在暗示你,他有其他的事情。當然主人他不好意思說你趕快走吧,他總不能這樣講,總是做一些事情、一些動作來暗示你,如果你還不懂,就真的沒辦法。
我們在道場遇到很多,以前在景美的時候,有同修來講話,已經講半天了,就跟他耗半天了。實在講,他來,我們真的什麼事都不能做。你不聽他講得罪他;聽他講,我們真的什麼事都不能做。而且講完了,他就要回去了,送他到門口,他走一段路,再回頭再給你講;也不是講其他的話,重複剛才講的,好像再三叮嚀孩子一樣。真的,以後人家看到他來就怕,很害怕。另外一個老同修,他看到人就講開示。以前韓館長講的,她說聽他講了一個鐘點了,他把祖師大德那些開示統統搬出來,鐘點到了,大家要回去了,他說他還沒有講到重點。館長說,講了一個小時還沒有講到重點,要講多久才講到重點?他沒有想到別人有沒有那個時間,有沒有其他事情。這些去拜訪人都要注意。所以去拜訪人,你出門要看天氣;進到人家的門,你要看看種種情況,自己知道一個進退,什麼時候要進,什麼時候要退,要知道進退。
「不懂世故人情的人,這是最可怕的人,幹什麼也不行,上陣打戰也得打敗戰。」這是真的,現在不懂世故人情,這是最可怕的。禮非常重要。不懂世故人情,他幹什麼都不行,幹哪一行都不行,就是軍隊,你帶兵去打仗,你也得打敗仗,因為你不知道人情世故,不懂世故人情,這個真不懂。小從我們個人、一般人,大到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一樣的道理,那些都是世故人情。《常禮舉要》講人與人溝通、國與國斡旋都靠禮,如果你不懂,你就失敗,你肯定吃敗仗。像外交,我最近學習《常禮舉要》,還有《群書治要》、《論語》,所以留意一下國際情勢,這些新聞報導,其實新聞報導就是活生生的,現在的人事物。國與國之間的往來,我們看美國邀請中國外交部官員到美國阿拉斯加訪問,他就沒有按照外交禮節,這個是對人失禮。自己失禮在先,後來禮尚往來,中國大陸也不甘示弱,他也是強勢的回應。這一次美國又派外交官員到大陸去訪問,也吃了很多閉門羹。所以這些都是禮,懂禮的人,他做什麼都行得通;不懂禮,到最後自己都失敗了。小從個人,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世界,一樣的道理,中國、外國都一樣的道理,因為這個是真理,事實真相。所以雪廬老人講,一個人如果不懂世故人情,這個人是最可怕的人。他講得振振有辭,自己幹什麼都不行,打仗他一定也打敗,為什麼打敗?不懂世故人情。我們再看:
【十二、飯及眠時不訪客。】
「吃飯在什麼時候,大家不知道嗎?吃飯時,你去訪人,人家的飯還吃不吃?你來,人家一站起來招呼,招呼就無法吃飯,人家吃完飯或許還要休息,還有其他事,所以吃飯時不去拜訪客人。」吃飯跟睡覺的時候,不要選在這個時間去人家家裡拜訪,除非你有緊急、特別的事情,那個另當別論,這個是講平常。平常的,不是什麼緊急、重要的事情,就不要在人家吃飯的時間跟睡眠的時間去拜訪人。你拜訪人,人家飯吃到一半你來了,不跟你打招呼也不行,一打招呼,飯就不能繼續吃了,人家吃完飯或許他要休息,或者還有其他事情。
過去我們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那個時候我跟師兄悟本法師,我們兩個輪流煮飯,煮三餐,一個人輪一個星期。我們師父回來了,當然訪客也就比較多了。我們常常遇到就是剛剛要吃飯,突然來了客人,事先沒有通知的,臨時來的。來了,我們師父上人剛好吃飯時間到了,當然請客人就一起來。有時候來了好幾個,這下我們就慘了,準備的飯菜也不夠,怎麼辦?師父請他們來吃飯,你也不能說我們今天沒有準備你的,也不能這樣講,我們還是要想辦法。還好我們那個圖書館距離景美市場很近,有賣飯、賣菜的,遇到這個情況,師兄緊急去快炒,炒幾個菜,我趕快跑到街上去人家賣自助餐的去買飯;你要煮飯也來不及,你只能去買。我碰到過好幾次,緊急狀況。所以這些訪客,我們就知道他沒學《常禮舉要》,不懂禮。不懂禮,我這個時間去有什麼關係?請吃飯我就吃。他有沒有考慮到人家準備來得及、來不及,他只負責吃就好了,這妨礙人,造成主人的困擾。這些人真的不懂禮,很多。所以吃飯的時間不要去拜訪人。
「人家一天辛苦,回去要休息,還得整理整理,吃飯及睡眠這兩個時候不拜訪客人」,這兩個時間千萬不要拜訪人。「再者,早晨八點鐘以前也不拜訪客人,這個古時候沒說。因為公務員八點鐘得上班,八點鐘以前人家要吃早點哪!你說:我再早一點去!好了,人家還沒起床」,四、五點就去敲人家門,人家不用睡覺了!「再說,我們有些人」,就是學佛的人,「早晨起床要做早課」,他要做早課,那你一去,他早課不用做了。真有這樣的人,這都雪廬老人他親自遇到的。下面他就講他碰到的事情,「有人在我做早課以前來找,怕我出去。我連早課都不能做,也妨礙著我吃早飯。但是我不好意思說,我若說,人家就有話」。雪廬老人說,他碰到這樣的人,一大早就去找他,找他,他早課不能做了,來了要接待你。來了就是客,也不好意思說,如果說了,人家就有話講了。「他沒念過書還罷了,他念過書,說這一句話,我就沒辦法了。」哪一句話?你看《論語》這些儒家的書講過,如果他念過這些古書,他說「哎!周公一飯三吐哺,你沒念過書嗎?你敢慢待我嗎?」那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人家念過書,會說:你比周公的架子還大!我敢說什麼呢?我就得說:好,好,好!」這個好就是不好中的好。過去有同修給老和尚報告事情,老和尚都說「好,好,好」,但是我注意聽,那個好有分三種,第一種是真的很好的好,第二種就是一般的好,第三種是不好的好。你都這樣做了,不好你也得好。好像我們要辦什麼事情,我們已經就要這麼做了,只是給師父講一聲,你決定要這麼做了,他不好也得好,他也不能改變你。所以這裡雪廬老人講好,好,好!那不好怎麼辦?他都讀過書了,拿周公來給你講,你有什麼辦法?周公吃一頓飯,人家三次來找,吃一半就吐出來;又吃一半,人家又來找,又吐出來,吃一餐飯吐了三次,不敢怠慢人。他如果拿這個來講,雪廬老人說,那我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這個是不懂禮,不懂世故人情,他才會拿這個來講,真有這樣的人。所以這個時間不要去拜訪人,吃飯跟睡眠的時間。不然你就早一點,不然你就晚一點,比如說人家吃過中飯了,或者吃過晚餐了,不要正在吃飯的時候,找那個時間去,要不然就早一點,不然就晚一點。我們再看:
【十三、晉謁長官尊長,應先鞠躬敬禮,然後就座;及退,亦然。】
「你在機關做事,有長官與尊長,只要是晉謁,你去見他,不是他來見你。他的地位是長官或是長輩,這跟朋友不一樣,朋友是同等。不問他行不行禮,你要先行禮,然後才坐下。有事要辭退時,也是到他跟前行禮告辭。現在各廟裡也是這個樣子的,來去明白!」你在機關做事,有長官跟尊長,只要是『晉謁』;什麼是「晉謁」?你去拜見他,不是他來見你,這個叫晉謁,我們一般講晉見。比如說你在一個公家機關上班,他是你的長官;或者我們不是在公家機關上班,但是他在政府單位擔任長官的,就是官員,當然官員,我們要對他一定的尊重;或者是長輩,大我們五歲、十歲、二十歲,那都算是長輩了,這個跟一般朋友就不一樣的禮節,朋友是同學,志同道合,同學。你遇到長官或者長輩,不問他行不行禮,他有沒有跟你打招呼行禮,你不管,你要先向他行個禮,然後再坐下。一般現在行禮就是鞠個躬,然後再坐下;我們佛門就是問訊,問訊再坐下,他是長官、長輩。有事情要辭退的時候,也是到他跟前,到他面前給他鞠個躬、行個禮就告辭了。
「現在各廟裡也是這個樣子的,來去明白。」現在寺廟也是這樣,因為雪廬老人他主持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這些都是屬於佛教的道場,在寺院道場也是這樣的禮。你去見師父,或者是見這些年長的法師,這是長輩;或者他有執事,他做住持、做當家、做知客、做首座,他職位比較高,那個就是像長官一樣,你要向他行個禮、問訊禮。台中蓮社他們這些禮節非常周到,我們要學習。所以來跟去都要很明白,來了行個禮,走了告辭也行個禮,來去明白。我們再看:
【十四、與長官尊長,及婦女行握手禮時,應俟其先行伸手,然後敬謹與握。】
「以前沒握手禮,如今變通變通。」雪廬老人編《常禮舉要》是現代,是適合現代人使用的。在中國古禮沒有這種握手禮,握手是外國的禮節。現在也都變通變通了,大家習慣,都有一個握手禮。「長官與尊長有在乎的、有不在乎的,不一樣。」長官跟長輩,有的人他很在乎這個禮節,有的人他並不在乎這些,那就不一樣了;不一樣,我們要見機行事,你應該怎麼做。「譬如通達的長官,他有恭敬心,不管你官小或是晚輩,他沒有架子。」這個是明禮通達的長官,因為他對人都有恭敬心。佛法講一切恭敬,不但對長輩、長官恭敬,對自己的下屬,官位比自己小的,自己的晚輩,他也恭敬,他的恭敬心是平等的,這個是明禮的長官、長輩。所以他不管你的官比他小,或者你年紀比他小,他對你都有恭敬心,他也尊重你,他沒有架子,他不會擺一個架子。擺架子在閩南語講「氣口」、「蔘仔氣」,那個就是架子了。「有的長官,你去跟他握手,他不動」,他不理你。「鞠躬的禮大,握手的禮輕,你沒鞠躬,他就假裝不懂,你就難堪了吧,難堪是自找的,誰叫你不懂禮呢?」有的長官,他是很在乎這個,你沒有先向他鞠躬行個禮,然後再去跟他握手,你一下子就去跟他握手,他不理你。你手伸出去,他不伸出來,那你怎麼辦?你就很難堪了。難堪,自己找的,誰叫你不懂禮!有一些長官他是這樣的。這個是對長官、長輩,有的人有架子,有的人沒有,每個人不一樣。
「其次,你跟婦女握手,有的女人可以跟你握手,有的女子很拘束」,就是比較保守的。「再不然看你不順眼,或嫌你骯髒,也不願伸手,你是找難堪嘛!」這個是講到婦女,前面是講到長輩、長官。你是男士,你要去跟一個女士,你要跟她握手,有的女人她比較大方一點,她可以跟你握手,有的就很拘謹,她不敢跟你握手。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她主動來握手,我們才跟她握手?因為我們不知道她是比較開放的,還是比較拘束的,不知道。不知道,我們就冒然要跟她握手,如果她的手不伸出來,也同樣的,你會很難堪,雖然是對象不一樣、不同,但是難堪是一樣的。你主動去跟她握手,她不跟你握手,第一個是這個女子她很保守、很拘束,比較內向、比較害羞,這是一種;再不然,她並不是內向、害羞的那一種,她是看你不順眼,瞧不起你;或者她嫌你骯髒,你手那麼髒,她也不願意伸手跟你握手,你主動跟她握手,那不是自找難堪?所以要等到她主動跟我握手,我再跟她握手,這樣就沒問題了。
「若不與握手,他會見怪,怎麼辦呢?」如果我們不主動去跟他們握手,對方如果見怪,怎麼辦?「這全在見機而作,你看他伸了手,你還不伸手,那就不必言了。要是他不伸手,你就鞠躬,行鞠躬禮還不是一樣!」這一段雪廬老人講,這個事情都是在見機而作,你要看情況。如果你看到他手伸出來要跟你握手,你自己還不伸手,那個就不必講了,人家要跟你表示一個禮節,你不理他,實在講,我們自己失禮。要是他沒有主動伸手來跟我們握手,我們就跟他鞠個躬,在佛門叫問訊。問個訊,行鞠躬禮,還不是一樣,我對你的禮節已經做到了,這個禮已經到了,這樣就好。我們再看:
【十五、訪公教人員,必先問明其上班鐘點,不可久坐閒談。】
「這個禮現在用得上。你有事去拜訪人,進門先問主人幾點鐘上班。就算是星期日不上班,你也要問:你還有什麼事嗎?人家或許星期日預備有事情要做。若不是星期日,先問人家上班的鐘點。」這一條,這個禮節現在這個時代用得上。你有事去拜訪人,進門你要問一下主人,你幾點鐘要上班?如果你早上去,人家是上班,還沒有出門之前去,那你先問一下,你幾點鐘要出門去上班?這個必定要的。就算是星期日不上班,你也要問,等一下你還有什麼其他事情嗎?要問一下。如果他還有事,我們就不能在那邊停留太長的時間,你有重要的話講一講就趕快離開。人家雖然是放假,可能他預備有一些事情是在假日的時候去做,所以假日也要問人家有沒有事。如果不是假日,先問人家上班的鐘點。
『不可久坐閒談』,閒談就是聊天,聊一些不關緊要的。「如果人家是公務員,八點鐘上班,你還要說:現在是七點四十分,還不到鐘點嘛!」再講一下。「雖不到鐘點,人家還要預備功課吧!」人家還要準備上班。「人家吃了東西,還是沒有吃東西呢?這個都是世故人情」,這個叫世故人情。所以《常禮舉要》這幾條念一念,會講,意思不懂,碰到事情也不知道該怎麼做,這個就變書呆子了。雪廬老人講,書讀了那麼多有什麼用?不會辦事,書呆子。縱然不認識字,他會辦事,那個就是學問。所以「不可久坐閒談」,你坐太久,講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那是閒談、聊天,聊一些不關緊要的、不重要的。講那些不重要的話去耽誤人家的時間,就沒有考慮到主人他有沒有其他事情。你坐在那邊,人家陪著你就走不開,這個真的都是不懂禮,現在這樣的人太多了。人家吃飯了沒有?世故人情都要懂,生活當中去歷練。「不可久坐,要緊的事情趕緊說了,說了就趕快走。」不要說完了後面還要加補充,真的是造成人家很大的麻煩。我們再看:
【十六、訪客不遇,或留片,或寫字登留言牌。】
「訪客不遇,就留下名片。」就你拜訪人,你是訪客,你沒有遇到主人,那你就留下名片,在他門口信箱留個名片。「若你從遠路來拜訪他,他不在家,你還來拜訪第二次嗎?不能拜訪第二次啊!大家聽明白,遠方客來只拜訪一次,那怎麼辦呢?留下名片就行了。」這一條我們要注意,你是從遠路來拜訪他的,剛好他不在家,這個事情以前是常有。現在就比較方便,現在有電話,有時候你要去拜訪人,事先預約,他就會等你。這個地方是講沒有預約,你臨時去拜訪,他不在,你就留個名片就可以了。
「若他那裡掛有記事牌,你寫上你的地址也可以,不寫你的地址也可以。這裡頭就很難了,怎麼呢?譬如你與此人的交情淺,你寫地址分明是要他來回拜」,我來拜訪你,那你要回拜,「對不對啊?你想想這個禮!你不寫地址呢?就不必回拜。留名片,上面有住址,就無此嫌疑」。你不寫地址,留個名片,名片印上地址、印上電話,現在都很普遍的,那他不會見怪,不一定去回拜。如果你特別另外寫個地址,那就是告訴他我住在某某地方,我來拜訪,你不在,你應該要回拜,來我這裡拜訪。如果你跟他的交情還很淺,這個就不妥了,就不要留地址,不要你特別寫個地址,留個名片就可以。
「訪人」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訪人很重要,現在我們每一天,像我們道場同修來來往往,這些都是訪客,比一般家庭多,有的懂禮,有的不懂禮。我們自己要先學習,起碼我們自己要懂這個禮。好,「訪人」就學習到這裡,一共有十六條。
下面還有一點時間,回答同修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有人在佛堂向他頂禮,他的戒臘比較高,是不是這樣折損自己的福報?這個問題實在講,都是在《常禮舉要》,還有《沙彌律儀》。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主要都是沒有學《沙彌律儀》、《常禮舉要》,才會出現這些事情。有人向他頂禮,戒臘又比他高,他被頂禮心裡很難過,也不曉得怎麼辦才好。這個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學習戒律,人家有這樣的一個舉動,第一個我們先反省自己,我哪裡做得不對,我有什麼事情做得讓他不滿意,不然他為什麼會有這種動作?或者他對我有哪一些方面有誤會?如果有誤會,那解釋解釋,不然就向他請教,我哪裡做得不對,請你告訴我,我來改過,這個就是修行。這個就不但不會折損自己的福報,反而是增加福報,你懺悔改過。所以這個事情,折不折福完全看各人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事情,如果以懺悔改過的心態,不但不折福,反而增長福報。我們藉這個機會來修正自己,我們自己境界不就提升了嗎?雖然不合乎佛規定的這些儀規,那是他的事情;最重要,我們自己要什麼心態來面對這個事情。所以首先我們先檢討自己、反省自己,我自己哪裡做得不對,或者講什麼話、什麼樣的動作讓對方產生誤解、誤會,所以這個可以互相去溝通溝通。大家住在一起就是互相學習、互相提升,這樣依眾靠眾,大家的境界就會不斷的向上提升,就是要這樣心態來學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個是《論語》上講的。每一個人都有過失,因為不是聖人、不是賢人,是凡人。我們不是佛菩薩,是凡夫,凡夫就是三種煩惱都具足,怎麼會沒有過失?有過失怎麼辦?「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能夠改過,那個是最好的。所以佛跟孔子沒有讚歎無過,他從來沒有讚歎過。哪一個人他一生下來統統沒有過失的,沒有讚歎過這樣的人。你在佛經上,在儒家、道家的經典看,也沒有看到這樣的。我們都是看到什麼?改過。佛菩薩、聖賢鼓勵人改過、讚歎改過。你看孔子的弟子,最得意的弟子是誰?顏回。顏回不得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死了,孔子比他兒子死了哭得還傷心,可見得顏回是孔子最得力的弟子。顏回得力什麼?不貳過,就是他犯錯不會犯第二次。不貳過就說明什麼?他還是有過失,但是他勇於改過,他不會再犯第二次。所以孔子讚歎他這一點,讚歎他不貳過,不是讚歎他沒有過。所以改過懺悔,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凡夫都必要修的功課。不然我們做三時繫念,為什麼中峰國師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這什麼用意?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四願都要懺悔業障。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都還要懺悔業障,我們博地凡夫,通身業力,我們怎麼會沒有過失?怎麼能不懺悔業障?所以懺悔改過,就是我們當前第一重要的功課,大家必須明白這一點。
所以這個事情,大家多學學《常禮舉要》、《沙彌律儀》,這個問題就能化解了;如果大家不學,這個問題始終存在。大家來道場幹什麼?要學,在客堂上課是解門,在生活當中叫行門。把客堂上課,我們理解的,把它運用在生活方方面面上,把它落實在生活上,這樣才有用。不然講課講得很好,在生活上一樣也用不上,學那個有什麼用?過去李老師(雪廬老人)在台中常講,過去讀書人讀死書,不會辦事,不通人情世故,那個叫書呆子;學佛,學得不通人情世故,學得不懂得去活用,那個叫佛呆子。所以我們不要做佛呆子,不要做書呆子,要做佛、聖賢真正的學生。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會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