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只看好樣子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21/6/2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30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五十二頁,請看第一行:

  【二十、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華、果、蔬菜,一切飲食,及一切器物等。】

  這條是屬於盜戒。『不得私取』就是說一個道場,所有這些物品都有負責管理的人,負責管理的人沒有跟他講一聲,你要取這個東西就犯了盜戒。這一條就是講道場常住物,『招提』就是常住物,就是道場公眾的這些用品。舉出幾個例子,『竹、木』,比如說家具、用具,『華、果』,供佛的花、水果,還有我們吃的蔬菜,一切飲食。『一切飲食』,「飲」就是喝的,「食」是吃的,就全部包括在裡面。『及一切器物等』,「器物」就是所有的,比如說道場的車子,還有其他種種的,像工具。所有一切屬於道場公用的這些物品、飲食都包括在裡面,這個叫「招提」,招提就是常住物。常住物都有負責管理的人,我們要去拿,必須給這個管理的人講一聲,他同意給我們,我們拿走,這樣就不叫私取,私取就是屬於犯偷盜戒。

  這個盜戒戒相很細,很容易犯。因此我們過去也常常在講席當中聽到我們淨老和尚講到台中蓮社雪廬老人,當年他在世的時候,在奉祀官府,就是孔子嫡孫的奉祀官府,是屬於總統府的特任官,奉祀官,在那裡當主任祕書,這個職位也非常大。奉祀官府有公用的信紙、信封,寫公文用的,等於是公家的,雪廬老人他要拿來私人寫信,他必定給孔德成先生講。孔德成先生是孔子七十七代的嫡長孫,當時的奉祀官是他。等於是這個機關的負責人,就跟他講一聲,他說我現在拿這個信封、一張信紙,我是私人寫信用的,不是公家用的。每一次要拿來私人寫信就跟他講一聲,後來孔先生就跟他講,大家不都這樣拿嗎?很多人不都是拿去私人寫信,他也沒有給我講,他們就拿去私人寫信,大家都是這樣。雪廬老人(就是李老師)講,我給你講一聲,我就沒有犯盜戒。我是佛弟子,受菩薩戒。可見得盜戒非常的細。

  不得私取,道場的這些竹子,這邊舉出平常我們見到的竹子、竹器、木頭,或者是供佛的花果,還有蔬菜,像現在廚房冰箱水果蔬菜,屬於大眾的,一切的飲食、喝的,都必須給負責人講一聲,以及一切器物不得私取,不得拿來私人用;如果要私人用,就必須要給負責人講一下,這樣才不犯盜戒。像開車也是一樣,這個車子是道場公眾的,你私人要辦事,你要處理私人的事情,也要給管車輛的人講一聲,不能不講,自己就開走了,這個就犯盜戒。所以這一條非常細,很不容易守,很容易犯。所以過去弘一大師講,他說五戒,其他四條戒他有把握能持得好,他說唯一盜戒這條戒相很細,自己犯了也不知道。所以這個我們都要深入去學習,在生活當中自己檢點,「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華、果、蔬菜,一切飲食,及一切器物等」。我們再看下面:

  【二十一、不得談說朝廷公府政事得失,及白衣家長短好惡。經云:「不得論說國家政事,評量優劣,出軍行師,攻伐勝負是也。」】

  這一條屬於言語、講話,就是說哪些話該我們講,哪些話不該我們講。這個地方『不得談說』,「不得談說」就是大家在一起就不要去談論,去說這些『朝廷公府』,古代叫「朝廷」,現在是政府機關,它辦政治對不對,這個得失,就不要去談論這些。古代是專制的時代,如果去談論這些朝廷公府施政的得失,往往也會給自己惹來災禍,出家人就不必要去談這些話,避免無謂的這種災禍。

  現在在台灣這個地方民主開放,實在講現在環境跟古時候就不一樣,現在談論政府施政的得失,網路、報紙、報章雜誌都很多。我們出家人不必去參與這些,如果跟我們佛教有關的,當然我們也義不容辭,也要挺身而出。所以這條也要加一點說明,不管以前封建專制的時代,或現在民主開放的時代,都一樣有政府,政府就是辦政治的。政治,國父講就是管理眾人之事叫政治。一個國家當然它要辦政治,不然這個國家就亂套了,整個都亂了,大家都不安了。辦政治是為了公安,為了公眾的安定。政治辦得好,大家心安;政治辦不好,大家心不安。所以辦政治為了公安,讓公眾大家能夠安心、能夠安身,這是辦政治的一個目的。如果政治辦得不好,當然辦得大家心不安,亂糟糟的。不管任何宗教,佛教也好,其他宗教也好,我們還是在政府政治的管理之下,這些政府的規定、法令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往往去違反這些法令,到時候被處罰,自己也莫名其妙,這個也不能不知道。所以現在我們看到有很多寺院都是屬於違章建築,那也不是他們故意違章,都不懂,政府也沒有特別人來輔導,這些建寺院的在家出家的法師、護法也不懂,所以往往很多寺院蓋得很莊嚴,就放在那裡,到時候被檢舉說是違章建築,你也申請不了使用執照,沒水沒電,你那個寺院蓋得再好也不能運作,這個我們看到很多。這些我們必定要知道。

  還有一些政府對宗教方面的一些政策也要了解,如果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佛教界發起要向政府陳情,我們也要義不容辭的去參與,以維護佛教寺院這些信眾的權益,這是我們的義務跟責任,不能說我們都不能談那些,我們出家人不管政治,不是那個意思。我們看古來祖師大德,有多少人為護佛教做出犧牲奉獻。近代的印光祖師、虛雲老和尚、諦閑老法師、弘一大師,在家居士這些護法大德,都是盡心盡力在維護佛教,護持佛法。這個我們不能說不知道,不參與、不關心,這就不對了。所以過去,有一次我跟新北市佛教會理事長淨耀法師見面,也談到這個事情,談到說出家人不管政治,他說了一句話也很經典,他說你不管政治,政治會來管你。他這句話講得是很實在的,就是你不關心政治,到時候政府定了很多政策來管你,如果定了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對佛教就有損害。所以你佛教的團體、佛教的信眾,大家如果沒有發心維護佛教的一個權益,包括一切宗教的權益,這個也不對。所以我們看了這一條,也不能誤會我們什麼都不管了。特別現在在台灣地區是民主政治選舉,你出家人也有一票,你也要行使你公民的權力跟義務,你要去投票。你有投票權,你對這個國家的一些政事方面不能都一概不知亂投,這個也不對。

  所以這裡講,「不得談說朝廷公府政事得失」,就是說我們是用一個很客觀冷靜態度去觀察,不是為某一黨,是為了全民,為了佛教及一切宗教。這個政策如果有不對,某一個執政黨它的政策不對,那你就不能選它,選它就造罪業。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因果票,你這一票投下去都有因果,所以你也不能不慎重的選擇。所以對這些,每個黨它的政策,我們在台灣地區每個人都有選舉權,你也不能不了解一些大概,只是說我們不去參與那些政治的口水戰。政治的口水戰,黨派政治立場不一樣,然後罵來罵去,我們不參與那些,參與那些,講那些沒有意義,對事實沒有幫助。好像現在這個疫苗的問題,那個是專業醫生他才能來處理這個問題,不是說哪個政治立場能夠來處理的。所以你不管哪一個政治立場,都要尊重專業醫生他們的意見,畢竟這是他們的專長,他們才能處理。政治人物如果不是那個專長,那你不能叫他們要聽你的,聽你的就壞了,就不對了。你是外行的,他是內行的,你外行要聽內行的,不能叫內行去聽你外行的,這怎麼可以?這決定不可以。所以這些公府得失,我們沒有必要去談論那些不必要的,那些口水戰,那些沒有意義的爭論,不參與那個,講我們也不講,但是對政策,哪個對、哪個不對,我們要了解。這是講政府方面的,所以這句話我們要補充說明。

  『及白衣家長短好惡』,「白衣家」就是說在家居士。白衣,古代印度在家人都穿白衣,白色的;出家人叫緇衣,緇就是說它不是純一種顏色,不是白色、紅色、黃色、黑色、青色等這些正色。出家人他穿染色衣,各種顏色把它混和起來,這叫緇衣,區別在家、出家的不同身分。這裡講白衣就是指在家居士。出家人也不要去講在家人的「長短好惡」,他們在家人的事情,我們去講他那些幹什麼?那個不干我們的事情。俗話講「清官難斷家務事」,清官就很難去論斷人家家務的事情,何況我們出家人!出家人要出離生死,去管這些居士他的家務事幹什麼?所以白衣他們這些事情我們也不提,跟自己不相干的你不要去管。除非就是說,跟我們道場哪些事情有關係的,就有必要講;如果沒有關係,去講那些話幹什麼?怎麼不利用這個時間多念佛?

  下面也引用經典的經文,『經云:不得論說國家政事,評量優劣,出軍行師,攻伐勝負是也。』經典裡面講,你不要去討論、去說這些國家的政事,評量它的優劣,說哪個辦得好、哪個辦得不好。實在哪些辦得好、辦不好,我們也不是很清楚,我們也無法去評量。但是這些指一般的,這個也要說明一下,有些國家政事,當然我們不是評論員,但是也不能夠隨波逐流。最近我們學習《緇門崇行錄》,有一些古代政府官員做得不如法,大德高僧都很堅持維護佛法、護持佛法,甚至犧牲自己的身命他都不在乎。所以這些我們一般的國家政事,在我們一個民主選舉的地區不能不知道。古代就是封建專制,他也不是民主選舉的,所以也沒有必要去講,講了也沒有用,可能還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就不必要,特別是出家人,更不必要去講那些了。

  「出軍行師,攻伐勝負是也」,出軍行師就是軍隊去打仗,戰勝戰敗,就不去講那些事情了。不去講這些事情,這個也要說明,不說明,大家看到這個,什麼都不管,也不關心,恐怕佛教就會被社會大眾認為不愛國,他沒有國家觀念,不愛國,自己國家的大事都不關心。所以為什麼戒要說明?不說明可能你會錯解了。出軍行師就是戰略,屬於軍事方面的,軍事也不是我們出家人的專業,我們怎麼去談論這些?這不是我們的專業。但是並不是說不關心、不愛國,因為軍隊保護國家,出家人也是受國家軍隊保護的範圍之內,我們怎麼能夠不關心?也不是這個意思。如果說不關心,我們統統不要管,給社會大眾看,你這個出家人都不愛國,反而造成很大的誤會。所以弘一大師有一句話我覺得說得非常好,他說「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你看高僧,而且他是律宗的祖師,也表現出出家眾並不是說他就不愛國。國家有急難他不管,那這個稱什麼慈悲?佛門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連自己國家你都不關心,怎麼能夠稱得上是大慈大悲?所以這個要說清楚。所以弘一大師這個「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這是對的,正確的,而且社會大眾他也能接受,就不會去排斥這些出家人。

  出家人給社會大眾,最近這一百年誤會太深了,認為為什麼要出家?懶惰,不用去上班,不用去辛苦的工作,就有人供養。一般不了解的這些社會大眾,他認為是這樣,出家人就很沒有出息,在社會混不下去,所以去出家了,就變成這樣的一個形態,這些都是很嚴重的誤解。所以出家人也要表現一個社會的榜樣。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在海內外、在國際做的弘法利生的這些活動,也給社會大眾、各國的領導真正的上了課,佛教不是消極,不是逃避,是積極的。縱然像古大德講閉關修行,那是階段性的,因緣不成熟不能勉強。因緣不成熟,就要關起門來自修;因緣到了,當然要去弘揚佛法,幫助眾生,弘法利生,所以都有個時節因緣。因緣沒到,不能勉強;勉強,事情也做不好,效果達不到。

  所以這些道理,我們必須要深入去理解,才知道這一條它的精神在哪裡。我們不要去談一些不必要的,像現在政治口水戰,你參與那些沒有意義,也沒有結論的,各說各話,就不如不去講那些。國家政事的得失,做得好不好,自然有一些管理的機關在管。從佛法的因果觀點來看,都有因果,不管什麼事情都離不開因果;道家《太上感應篇》講,都有鬼神在記功記過。所以不是我們的事情,我們就不去管這些閒事了;真正我們應該要去關心、要去管的,我們當然也不能退縮,也要挺身而出。我們再看下面:

  【二十二、不得因小事爭執。若大事難忍者,亦須心平氣和,以理論辯,不可則辭而去。動氣發粗,即非好僧也。】

  這一條是講修忍辱。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事情。人與人之間相處,也很難說都沒有磨擦、沒有衝突的,不可能都沒有。特別爭執這方面,各人爭他的道理,執著他的看法,我認為應該怎麼樣,他認為應該怎麼樣,彼此意見不同就爭執不休。這個地方,我們學習總是有一些關鍵性的字眼,我們要看清楚,不能囫圇吞棗,好像棗拿到就吞下去了,沒有在嘴巴咬一咬,什麼味道也不知道,這個叫囫圇吞棗。那我們學習也是一樣,不能這樣就念過去了,囫圇吞棗,裡面一些關鍵的字、重要的道理沒有看出來,這個叫囫圇吞棗。所以這裡我們要注意看的,『不得因小事』,你看這兩個字是關鍵,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出來?這就是修忍辱。這裡講「因小事」,他沒有講大事或者因事;因事,事就有大有小、有輕有重,統統有了。這個地方特別舉出「因小事」,小事就是不是很重要的。所以不要為了一個小事,彼此爭執不休,起衝突。這個地方我們要看清楚,就是小事,不要為了小事來爭執。

  『若大事難忍者』,這講大事,你看上面講小事,這裡講大事,這都是一個關鍵的。這也就是給我們說明事有大有小,我們在學習當中,我們也要知道哪些方面是屬於小事,哪些方面是大事,這個要明理。如果不學習、不明理,往往大事看作小事,小事看作大事,反而那個大事他不在乎,為了一點小事爭得不行,那就顛倒了。大事難忍,也必須心平氣和,心平氣和就是說講話那個口氣不要太衝,心平氣和。我們講話口氣為什麼很衝?講話很衝跟很直不一樣,講話直就是他直白,他不拐彎抹角,他很誠實,那個才叫直;衝是口氣不好,在十惡業裡面屬於惡口的業,講話有惡口的習氣。講的話口氣不好,讓人家聽了難受,那是惡口,惡口的習氣。縱然有道理,口氣不好,別人聽了,他也很難接受。所以講話衝跟講話直,這個不一樣,我們要分清楚。

  講話會衝,總是心浮氣躁。心浮氣躁,講出來話就衝口而出,就很衝,或者很利,講話很利,好像利刀,很容易傷人。所以必須『心平氣和,以理論辯』,講道理。《弟子規》也講「理服人,方無言;勢服人,心不然」,你用你的權力、勢力要去壓對方,對方他雖然抵擋不過,但是他心裡不以為然。勢服人,心不然,他不服;你講道理,理服人,他才沒有話說,他才能接受。所以遇到有重大的事情難忍,就是很難讓人領受,也要心平氣和,以道理跟他辯論。如果不可以,『則辭而去』,就自己辭去了,辭去就是說好了,不跟你談了,不要繼續講了,就是辭而去,不要再爭了。

  印光祖師,這些祖師大德也都有一些示範給我們參考。那個時候好像印祖在靈巖山,有一個居士,大概是很無禮,他要到山上找印祖,印祖好好跟他講,他還是不能接受。祖師知道這個人上來只是擾亂道場,他是非上來不可,後來印光祖師講,如果你上來,我就下山,我就走了,後來那個人就沒有上山了。那這裡講,跟他講,講不通,他還是一定要這樣,「不可則辭而去」,如果你要來搶這個道場,那就給你,我走,送給你。所以祖師大德有這種瀟灑的一個風範。這個是講大事難忍,重大的事情也是必須跟他說明,講這些道理,那不可,我們就走了,不要再跟他講了。

  另外也有住眾,過去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有一個悟字輩的女眾,那個誰都怕她,大家拿她沒辦法,她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後來莊師向我們淨老和尚報告,因為老和尚還是掛一個名當院長。怎麼辦?弄得大家雞犬不寧?後來我們老和尚講,她是在圖書館剃度的,以前圖書館韓館長在世,她同意她到圖書館來剃度,他說你現在就到館長的牌位面前給她上香,給館長講,就是說以前妳同意她到圖書館來剃度,現在到澳洲來了,她不守規矩,我行我素,自己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大家都拿她沒辦法,請館長來處理。後來果然,莊師就這樣去館長的牌位前上香,給館長講,照老和尚指示的這樣去做,結果說也奇怪,經過三天,她自己說要走了。另外我們老和尚有人對他侮辱、毀謗種種的,他都是交給韋馱、伽藍來處理。前天是伽藍聖眾菩薩聖誕,道場都有護法神,如果他做得太過分,護法神會遷單。所以這個也一定要相信,的確都有護法神,也都有因果。如果太不像話,護法神會遷單,不然他自己住得就一直生煩惱,生病種種的,總是會有一些因緣,他自己就離開了。所以遇到這樣的事情,這也是給我們一個處理的方式,就是避免去起衝突、去結怨。

  『動氣發粗,即非好僧也』,「動氣發粗」就是發脾氣。彼此都差不多,他無理,我為什麼要講道理?我也要跟他一樣,那就不是好僧,就不是好的出家人。以前在善果林,把印光祖師的一篇開示打出來,「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祖師為什麼講這兩句話?在道場人與人之間,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他的缺點,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不好的一面。我們學就學他好的一面,他壞的一面我們就不要學,不看他壞的那一面,我們要學他的優點,所以說「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可見得自古以來,道場好壞都有,人有比較好的、有比較壞的;如果論每一個人,每一個人也有好、也有壞。過去淨老和尚講,再惡的人他也有一點點他的好處,他那一點好處就值得我們學習。那個九分都不好的,一分好的,我們就學那一分好的,九分不好不要向他學,不要向他看齊,不要跟他一樣;如果跟他學,那不就跟他一樣了嗎?就錯了!

  所以人也找不到十全十美的人,特別在末法時期,大家都沒有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因果教育,你說這些人他能夠好到哪裡?本性大家都很好,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沒有不善,習性不善,後天的。天生的本性都是善的,像佛法講的,自性純淨純善;現在這個善惡是習性,習性有善有惡、有好有不好,本性都是純淨純善。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習就是習氣。每個人後天接觸的緣不一樣,像善導大師講,各人在遇緣不同,第一個在家庭,你從小是父母教的,特別是母親,第一任老師,在母胎裡面就受母親的影響。所以中國古人,古聖先賢重視胎教就是這個道理。母親懷孕不能隨便發脾氣,不能看一些不好的,端正身心,這個孩子出來他就很端正,因為在母胎就稟受母親這個氣氛的薰染。如果母親脾氣不好,很強勢,那孩子在裡面當然也受到她的薰染,以後他的脾氣也不好;母親講話很衝,以後他也學會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現代人沒有這樣一個教育,你說不要太離譜就很好了,我們也不可能去要求到什麼樣的標準。因此我們淨老和尚為什麼晚年這十幾年來,特別強調中國傳統文化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出家人加一個《沙彌律儀》?這個基礎沒有,現在是補習這個功課,亡羊補牢,我們盡量學習,盡量改正,這一生才會有成就。所以我們修忍辱,在這個時代每一個人都必須修,互相忍。你看到別人缺點很多,自己缺點也不少;我們包容別人的過失,別人也包容我們過失。這樣想,我們的心就比較能夠平靜下來,才能夠安忍。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