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不妄語 不飲酒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1/6/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12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十六頁,從第五行,四十四這條看起:

  【四十四、經載沙彌,輕笑一老比丘讀經,聲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羅漢,因教沙彌急懺,僅免地獄,猶墮狗身。惡言一句,為害至此。】

  這一條還是屬於妄語這條戒。妄語包括綺語、兩舌、惡口,這都屬於妄語這條戒。『經載沙彌』,就是經典上記載,這個經典上可以查得到的。沙彌『輕笑』,「輕笑」是輕視、笑話。『一老比丘讀經』,這個老比丘他讀經聲音不好聽,這個沙彌就笑話他,笑這個老比丘,說他讀經好像狗吠一樣,狗吠就像狗在叫一樣,他講這個話來笑話老比丘。而這個老比丘不是凡夫,不是一般的老比丘,他是已經證阿羅漢果的老比丘,跟一般還沒有證果的凡夫比丘不一樣,他已經證果,是聖人了。對聖人講這個話,出這個惡口,果報都在地獄,跟你對一般一個凡夫,那個結罪不一樣,這是等於在侮辱聖人。這個老比丘是阿羅漢,他得道了,他有神通,這個小沙彌他不懂,他不知道。所以教他,你趕快懺悔,他說我是證阿羅漢了,你笑話我讀經像狗吠,像狗在叫一樣,你會墮地獄的,趕快懺悔。這個沙彌聽了就非常驚恐,趕快依照老比丘教他的,趕快懺悔。但是懺悔,沒有辦法完全把業障懺除,『僅免地獄』,只能免去受地獄的果報,這個地獄的果報就是拔舌地獄這一類的。這個沙彌死了之後,雖然免去地獄的果報,但還是墮在畜生道,墮入狗身。因為他笑話老比丘讀經像狗叫一樣,老比丘叫他趕快懺悔,他趕快懺悔了,只能免去地獄之苦,但還是墮落在三惡道,墮落到畜生道當狗。所以下面這兩句結論講,『惡言一句,為害至此』。你看惡言講一下,一句話這樣出口,他受害這麼嚴重。所以真的,「口為禍福之門」。所以我們要謹記這個公案,聽到人家念經不好聽不要笑話,萬一他是阿羅漢,我們凡夫也不認識,這個罪就重了。雖然你去毀謗凡夫罪比較輕,但還是有罪,還是要避免,不能惡口。再看下面:

  【四十五、經云:夫士處世,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應毀反譽,應譽反毀,自受其殃,終無有樂。】

  這一條也是引用經典上的話。『夫士處世』,「夫」是一個開口詞,沒有什麼意思,這是文言一個開口詞。「士」就是讀書人。「處世」,在這個世間待人處事,跟人相處。『斧在口中』,「斧」就是斧頭,很鋒利的斧頭。這是形容比喻,這個口(言語)就像一把鋒利的斧頭一樣。『所以斬身』,斧頭可以斬斷身體。這是形容比喻惡口像一把利斧,可以斬斷身體一樣。『由其惡言,應毀反譽』,「惡言」就是故意出惡語去傷人,去毀謗人,總是為他自己的名利。應該毀謗的反而讚歎,就是說那個人做的是不對,你要去糾正他,你反而倒過來去讚歎他,讚譽,「譽」就是美譽,給他讚美。『應譽反毀』,應該你要給他讚歎的,反而你給他毀謗,這個就顛倒了。他做得很好,做得很正確,你反而去毀謗他,沒有給他讚歎、稱譽,還毀謗;那個應該毀謗的,要跟他講的,你反而去稱讚他,將來果報就不好了。『自受其殃』,你自己就受災殃了,造這個口業會有果報的。『終無有樂』,「終」就是到最後,不會有快樂的。所以言語要非常謹慎。再看下面:

  【四十六、《地持論》云:妄語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人所誑。】

  這一段出自於《地持論》這部論裡面的。《地持論》裡面講到,『妄語之罪』,打妄語,妄語包括綺語、兩舌、惡口三種,妄語之罪也能夠令眾生墮三惡道。所以不要小看妄語,這個罪很重,而且容易犯。在《無量壽經.積功累德第八品》裡面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看一般經典上都是講「身口意」,把身業擺在第一個,口是第二個,意是第三,《無量壽經》把口業跟身對調,擺在第一,身擺到第二去了,意擺到第三。佛這樣的講法,就是特別提醒我們,在三業當中口業最容易犯。因為天天在講話,一不小心我們就造了口業,所以要特別特別謹慎,比身業容易造。所以《無量壽經》才把口業擺在第一個,也就是提醒我們口業容易犯,要特別的注意、謹慎。

  造妄語會墮三惡道,『若生人中』,三惡道的果報受滿了,會再投生到人間來,到人間來還有餘報,剩餘的果報。妄語之罪,若生人中,餘報是『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誹謗」就是無中生有,無端的毀謗、侮辱等等的。這是過去生中毀謗別人,這一生因緣際會,都生到人中來,碰到了,被人家毀謗報復。這個是冤冤相報,真的沒完沒了,這個也是冤冤相報。『二者為人所誑』,「誑」是欺誑,欺騙、誑惑,常被騙。為什麼常常被人家騙?過去世騙人,這一生還債,被騙。這個是妄語的餘報,這個就很麻煩,所以要特別謹慎。我們再看下面:

  【四十七、佛言:若依我為師者,不得飲酒,亦不與他飲。不貯畜。有重病者,醫教以酒為藥,乃暫權開聽,非謂長途服食。若無病托病,輕病托重,俱犯。】

  這一條就講到酒戒。酒這條戒,佛列為重戒,飲酒也是很大的過失。這條是十戒裡面的第五條,「不飲酒戒」。『佛言:若依我為師者,不得飲酒,亦不與他飲』,就是自己不飲酒,也不跟別人一起飲酒,送酒給別人也是錯誤的。『不貯畜』,家裡不要藏酒,就是不要放很多酒。五戒當中第五條,不飲酒戒,佛把它列入重戒之一。五戒是根本戒,沙彌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一開端都是這五條,所以這五條叫根本戒。酒這條戒,本身沒有罪過,不像前面殺盜淫妄,你沒有受戒,你犯了,本身就有罪,所以叫「性罪」。性罪的意思就是說,它的性質是有罪的,在西方宗教家講「原罪」,它原本就是不好、有罪的。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這本身就是罪過。喝酒本身沒有罪,一般酒都是植物釀的,五穀雜糧、水果這一類的,像西洋的葡萄酒,東方像中國的五糧液、茅台,這是五穀雜糧去釀造的,所以喝酒本身是沒有罪。酒這條戒叫「遮罪」,遮是預防,因為酒後會亂性,酒喝多了,喝醉了失去理智,亂性了,亂性犯了殺盜淫妄這四條戒。沒有喝酒的時候他不會去造這個業,喝了酒去殺生,甚至去殺人。這個我們在社會上也常常看到,酒喝醉了打架,甚至殺人,你看犯了殺生。盜,偷盜,沒有喝酒還不敢去偷盜,喝了酒壯膽,去偷盜。邪淫,酒也是邪淫的一個增上緣,酒亂性,喝了之後他自己失去理智,就犯了邪淫。妄語,打妄語,亂講話,這個我們也常常看到,沒有喝酒的時候他一句話也沒有,酒喝了之後他就什麼話都有,兩舌、惡口、綺語、妄語統統有。有的人的確是這樣,這是講那個酒癖比較不好的,喝了酒他就這樣。有的人比較好,喝了酒他不會,他就想睡覺,去休息,那個也就比較好,他不會鬧事。

  有的人他喝了酒鬧事,大陸有個同修,也很虔誠,跟我講,他說師父,我喝了酒就控制不了自己。他的太太也跟我告狀,沒有喝酒真的是一個好人;喝了酒之後,他太太要睡覺,他就把她叫起來,聽他講開示,他就講很多,講得她不能睡覺。講什麼開示?都是講那些沒有意義的話,就是妄語。然後喝了酒去砸人家的車子,跟人打架,酒醒過來要去賠。所以喝酒,的確造殺盜淫妄。現在全世界所有國家當中,如果喝酒去開車,這個罰則很重的,現在酒駕被抓到罰得很重,甚至有的要被判刑。為什麼?喝酒之後他自己控制不了,容易發生車禍,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所以這個法律全世界都一樣,這一條定得特別重。他喝了酒,他如果自己不開車就沒事,他自己開車就不行,很容易造成過失殺人,你看開車去把人撞死了,或者自己被人撞死。喝了酒之後很容易會犯殺盜淫妄,因為喝多了會亂性,所以佛把它列為重戒,就是這個道理。不然酒都是植物的,喝酒本身沒有罪過。所以酒這條戒叫「遮罪」,遮就是預防的,你不要喝就不會犯這個錯誤。

  所以喝酒喝多了很容易出事,佛就在遮罪把它列為第一條,絕對禁止。前面四條叫性罪,沙彌十戒後面六條都叫遮罪,遮是預防的。如果沒有受戒的人,他不犯,受戒就多一個犯戒罪。性罪,你有沒有受戒,你造了都有罪過,受戒的人犯了性罪,要加一個破戒罪。遮戒,沒有受戒的人犯了,他沒有犯這個破戒罪,因為他沒有受戒,受戒的人就有這個破戒罪,比如說酒是遮戒,你有受戒,喝了就是破戒,破戒罪。所以這是絕對禁止,很嚴格,就是看到多數人一沾到酒就沒完沒了,一直喝下去心就亂了,沒辦法拘束自己。飲酒過量肯定會出事情,所以現在車禍很多,跟喝酒都有關係。所以現在法律規定飲酒過量不准開車,世間法律也是給它定了一個重罪,這是同樣一個道理。

  下面是有開緣,每一條戒有開遮持犯,酒這一條戒開緣最多。開是開戒,開戒就不叫犯戒。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我們最常聽到的就是開殺戒,殺生是第一條,所以常常聽說開殺戒,其實這個是出自於佛門《戒經》。開,不是犯戒,是開戒,我們一定要明瞭。『有重病者,醫教以酒為藥,乃暫權開聽,非謂長途服食』,這就是開緣。如果是有病,醫生說你一定要用酒來合藥才能治你這個病,這是開緣,他是當藥用,病好了不能再喝,喝了就破戒。用酒來治病這是開,不是破戒。特別在中藥裡面,有不少藥是要用酒作配藥,或者用酒來作藥引,這可以用。中藥有很多用動物的,也可以用,那就是屬於三淨肉,那是為了治病,這個是開緣。藥用,這都是屬於開緣,這些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地方說得少,這是蓮池大師的《要略增註》,又是我們老和尚的節要,當然就沒有講那麼詳細了,《戒經》裡面講得比較詳細。以上講的是有病,藥用的酒可以,因為你需要。還有一種,七十歲以上,身體虛弱,血液循環不好,酒能幫助促進血液循環,對身體健康有幫助,這也准許飲用少量,這也算是開緣。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他剛學佛的時候到寺廟,常常跟寺廟裡的老和尚一起吃飯,看到有的老和尚每一餐有一杯酒。當時剛學佛,當然有懷疑,酒不是重戒嗎?出家人怎麼可以喝?就是他常常看到這個老和尚每天吃飯之前喝一杯酒,也不敢去問。到以後才知道這是開緣,因為老和尚年紀大了,那個老和尚七老八十了。在《沙彌律儀要略增註》裡面也都有講,七十歲以上,像中國北方天氣冷,七十歲以上身體虛弱,非皮毛不能保暖,也可以穿皮衣服,皮鞋、皮衣服可以穿,這個在《沙彌律儀》裡面有這一條。就是你身體需要,特別寒冷的冬天,在北方那是凍得不得了,一般的衣物不能保暖,在這樣的情況,允許七十歲以上,身體虛弱,沒有這個皮毛不能保暖的,也可以穿皮衣服、皮鞋這一類的。這個是講年紀大了,身體虛弱,需要。年齡大了肯定不如年輕人,但是年輕人也有一些體質差的,很虛弱,遇到這麼寒冷的冬天,這個也是可以開緣的。他不是自己故意要去穿,因為實在講是身體需要。所以佛法真是通情達理,並不是叫我們死在戒條之下,它是活活潑潑的。

  了解這些開遮持犯,就會覺得持戒不是想像中那麼恐怖。有的人聽到受戒,這個我做不到,不願意來接觸、來學習。如果學習之後,知道每一條戒都活活潑潑的,很合情合理合法,你就覺得受戒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那麼恐怖,你了解之後就不難了。可是你不能故意犯,故意犯你就破戒了。如果你的身體穿棉衣就可以保暖,你不會感覺受不了,你就不能去穿皮衣,穿皮衣就有傷慈悲心。你身體不需要,你穿皮衣就沒有慈悲心了,就犯了這條戒。你身體很正常,你每天喝一杯酒,雖然一杯酒不會醉,也沒有什麼大過失,但是如果受了戒,也犯了佛的戒律。

  受五戒的在家同修,比如說你在家有應酬宴會,社交場合當中,親友請你去一定有酒,特別是中國人的宴席,中國人講無酒不成席,宴席如果沒有酒就不是宴席了,都要備酒。西方人我們也有酒,他們都是葡萄酒,吃一些沙拉,這些青菜、麵包,他們的宴席是這樣的,但是還是有酒,葡萄酒、威士忌這一類的。這個就是社交場合應酬,居士應酬可以喝一杯,你喝一點點不會醉,應酬應酬,這是開緣,如果藉這個機會多喝一點就犯戒了。這個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他也講過,有一年他到大陸北京去,去拜訪這些老朋友,過去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趙樸老,黃念老,那時候他們都還在世,他就常常去拜訪。有一次住在一個飯店,搭電梯遇到一個同修,這個同修也是在外國認識的,剛好他兒子結婚,新娘是日本女孩子,日本小姐。在電梯碰到了,他非常歡喜,特別邀請也請不到。以前都在國外認識的,在國外聽我們淨老講經的,今天碰到了,剛好他兒子結婚,高興得不得了!臨時請我們師父去參加他兒子的婚宴,我們老和尚也一口就答應了。這個因緣也很難得,晚上剛好他也沒事,請老和尚當證婚人。我們師父上人一生就是弘法利生,他去參加那個,那不是為了跟人家吃喝,不是,為了弘法。為什麼?那個場合,因為這個同修也是有名望的,我們一般講有頭有臉的,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邀請中國大陸很多高官、官員來參加宴席,日本女方也有很多親友過來參加宴席。師父上人就想到機會難得,平常你哪裡有時間去找這些高官、達官顯要這些人,來給他講經說法?他們接觸不到佛陀正法。因為請他去當證婚人,肯定會請我們老和尚致詞,致詞他就講佛法,等於給大家上課,給大家講《認識佛教》,這樣就把佛法弘揚出去了。所以在那個婚宴當中,大家喝酒、敬酒,一小杯跟大家應酬應酬,敬敬酒,大家都歡喜。臨時的,肯定不可能他去準備一桌素菜在那邊吃,恐怕也是吃肉邊菜,學六祖大師、海賢老和尚。所以像這樣的一個場合,這樣的一個因緣,也是屬於開緣。這個是大乘,大乘教的一個開緣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自己貪吃、貪喝,如果自己貪吃、貪喝那就犯戒了,為了利益眾生。這個開遮持犯要知道。小乘戒,《五戒相經箋要》這個開緣就是說,你煮菜當料酒,已經煮到沒有酒性了,喝了不會醉,這個可以用,所以當料酒也可以。

  所以結罪是心境不同,要懂得這個道理,而不是死守在戒條之中。佛家戒很嚴格,但是每一條戒都有開緣,就是在某些條件之下、某種環境之下可以開,開就不是犯戒。應該開就要開,應該止就要禁止,這叫持戒。應該禁止不禁止,就是犯戒;應該開不開,也叫犯戒,這個要懂。所以年歲很大,氣力很衰,藥裡面可以用酒;不是藥裡面用酒,不可以長途服食。

  『若無病托病』就是沒有病你假裝病。『輕病托重』就是你的病就沒有那麼嚴重,講得很嚴重,沒有喝酒不行。用這個理由去喝酒,『俱犯』,統統犯戒。所以戒律非常微細,要認真研究,用它來做標準,來改善我們生活行為,對我們的德行、修持、健康一定有好處,有幫助,不會有害處的。下面是佛舉出一個例子。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四十八這一條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