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1/6/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16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四十頁,從第三行,從五十六條這裡看起:

  【五十六、經云:「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佛。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經謂「使人作」,顯非沙門自為也;「盡持以供養」,明非自娛也。】

  我們從這個地方看起。『經云:若使人作樂』,經典上佛講,「使人作樂」,就是請人家來演奏音樂。這不是自己作樂,這是我們今天講演奏、表演。使人作樂,就是請人家,好像我們今天講請樂團,我們去請個樂團來演奏音樂,來表演。像我們過去請九歌樂團來,祭祖完有音樂會,這個是使人作樂,請人來演奏、表演。下面三句都是講樂器,『擊鼓』,「擊鼓」就是鼓,像我們做法會都有鼓,擊鼓,鼓有大鼓、有比較小的,還有手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吹角貝』,「角貝」,像貝殼一樣。有一個法師送我這個,這個就是角貝。這個在我們台灣佛門比較少見,在斯里蘭卡就很多,這一頭可以吹,這一頭聲音從這裡出來,這個就是角貝,這是一種吹的樂器。另外『簫』,洞簫,竹子做的,『笛』也是竹子,「簫笛」,洞簫的音比較沉,笛比較響亮一點。還有『琴』,有古琴,現在西洋有鋼琴,還有古箏這一類的,這個都屬於琴。『箜篌』,這個「箜篌」我們在讀《無量壽經》都讀到,也是古代一種樂器,我們在字典可以查得到資料。『琵琶』,「琵琶」我們常看到,現在國樂團很多都有用到琵琶這個樂器來演奏。『鐃銅鈸』,「鈸」就是我們現在做法會,兩個圓形的,互相撞擊,我們叫鉿子。鐃銅鈸有很大的,做水陸法會,那些大法會的道場,一片圓圓,那個是扁的,很大,可能有桌面這麼大,兩個合起來撞擊敲打,屬於這一類的。琵琶鐃銅鈸,這都是講樂器。樂器很多種,舉出幾個樂器。很多樂器合起來演奏,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交響樂。樂器不是一種,有很多種。像國樂團、交響樂團,這現在很多,在中國、在外國都有,外國交響樂團,在中國叫國樂團。現在大陸佛教也有交響樂團在全世界演奏,他們在全世界表演梵唄、讚偈,宣傳佛法,這個是可以的。

  『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佛』,供養佛菩薩。供養佛菩薩,以法供養為最,就是宣揚佛法,宣揚佛法就是供佛。「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佛」,佛是希望我們用這個方式來宣傳佛法,接引眾生。供佛真正的意義在這上面,不是說佛喜歡聽音樂,要我們去表演給佛聽,不是那個意思,供佛主要還是在度眾生。佛的願就是度眾生,沒有其他的,只要能幫助眾生覺悟,那是供佛,那是符合佛的本願。『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就是讚歎佛的功德。「歌」,唱歌,這可以譜成一種歌曲來唱。像我們現在讚、偈,這個都可以譜成樂曲來演唱,來讚頌佛的德能,萬德萬能。讚頌也是為了度眾生,透過這個讚頌,大家聽了感動,知道佛的慈悲德行,就來學佛了。『乃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這個是出自於《妙法蓮華經》的經文。這個兩句,我在日本京都有一個寺院看到,牆壁掛一個牌子,「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那是《妙法蓮華經》的經文,就是你供養佛小小的音聲、音樂,將來都能成佛道。

  下面講,『經謂使人作,顯非沙門自為也』。經典佛講,「使人做」,這個很明顯,不是沙門自己去奏這些樂器,是請人家來演奏,不是沙門自己去學這些樂器來演奏,不是出家人自己做的。『盡持以供養,明非自娛也。』就是說全部都是來供養佛的,供養眾生的,說明不是自己娛樂,不是自己在娛樂,為了接引大眾,不是自己在那邊娛樂。所以在家人他們去演奏可以,在家居士,現在像我們華藏有很多義工菩薩在學國樂,遇到有什麼節日,他們發心來演奏,在家居士可以。如果我們出家眾自己去演奏這些樂器,那就錯了。出家人不能組織一個樂團,然後到世界各地去表演,那就不對了,那就錯了,那不是出家人的事情。這是鼓勵在家居士他們可以做這些。出家人可以教他們,可以教居士,就是勸居士,他們可以做這些演奏的事情,去跟大家結緣。尤其是青少年最好,讓小朋友認真來學,讓他們以後學會了到外面表演,宣揚佛教,透過這種表演的方式來宣傳佛教,這個是可以的,這個是要由居士來做,不是出家人自己去做、自己去表演。所以要記住,使人作樂,不是自己去作樂。而目的是宣傳佛教,絕對不是為了自己娛樂。

  所以佛門的音樂是屬於教學,教育,跟儒家一樣。儒家的樂是調心的。你看古代聖人,禮樂治天下,以禮來調身口,以樂來調心情,所以儒家的樂是調心的。心不平的時候,有煩惱的時候,我們過去看到很多讀書人,遇到不平,有煩惱,他怎麼去調適他的情緒、調適他的心情?彈琴、唱歌,讓這個心舒暢,恢復平靜。所以它是一個教育的手段,儒家用的兩個手段,一個是禮,一個是樂。禮調身,樂調心,它是教育手段,絕對不是娛樂,都是幫助心地恢復到清淨,恢復到平靜,用意在此地。儒家的樂也是有講求的,樂有「樂記」,那是大學問。這個樂不是現在這種靡靡之音,或是搖滾樂,那個可能愈聽心就愈狂亂,心失去平衡。也不能太哀怨,太悲哀也不行,太快樂也不行,太興奮也不行,樂要講求中和,是讓我們的心這種高低起伏情緒,偏高偏低的時候,它給你調節到平衡,是這個作用。所以它是教育的手段,不是娛樂,就是恢復到心地的平靜。佛跟儒家的教學,原理原則上是完全相同。佛門教學的手段,你看用戒律來約束身口,身口七支。你看沙彌戒,戒身、戒口,住道場有很多規約;用梵唄來調心,讓我們的心能恢復到清淨。所以戒律等於是儒家的禮,梵唄等於是儒家的樂,梵音。梵是清淨,清淨的意思。聽到這個音聲,浮躁的心情自然就消失,恢復到平靜,使你得清淨心,這個才稱為梵,才稱為梵音。如果讓你愈聽心愈不清淨,那個就不叫梵音了;讓你愈聽,心情愈浮躁,心浮氣躁,這個就不是梵音的標準。

  所以過去我們學三時繫念,明訓老法師教我們的,韓館長請他來教我們,他規定我們不能敲花鼓,要敲正板鼓。現在大家聽花鼓聽習慣了,很多同修也喜歡這個,所以我們接引大眾,隨順大家。過去是香港的悟達法師,他還沒有出家,來到景美圖書館出家。他在家就很會敲花鼓,但是他敲的花鼓不會很躁,他敲的花鼓比較柔和。但是我們圖書館的出家眾跟他學,敲不出他的那種柔勁,柔和的這種聲音,所以敲得比較躁,有時候敲得像戰鼓一樣。所以有一年我們到新加坡打佛七,圖書館一個女眾敲花鼓,開始前敲那個擊眾鼓。我們老和尚走過去聽到,他說我們是集合大家來佛堂,不是上戰場,不用敲得像戰鼓一樣。後來館長講,那個戰鼓是三通鼓不到就要砍頭的,所以她敲那個擊眾鼓,那些老菩薩用跑的,緊急集合。所以後來我們老和尚就改成放佛號,後來敲的鼓就沒有那麼激烈了。所以我們要知道它的作用,它用意在什麼地方。所以我們自己要修行,實在講我們還是要以正板鼓,這是幫助修戒、修定的;花鼓是接眾的,接引大眾。自己修行要用這個。

  「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這個都是中國古代的樂器,「貝」就是海螺,樂器。剛才給大家看,這個就是海螺,它的形狀像海螺。樂器現在就進步太多了,現在很多大的交響樂團,那個樂器有的可能上百種。我曾經跟旅行團去雲南旅遊(很多年了),有安排晚上有一場這種老人表演的「納西古樂」,那樂器很多,都上百人。而且那個老人都八十歲以上的,九十幾歲的都有,那敲得是真好。所以現在有很多大型的交響樂團,他也能夠把中國的這種樂器跟西洋的樂器合在一起,有東方的樂器、西方的樂器,合在一起演奏,這個就更好了,這個對傳播佛教來講很有作用。我們在網路上看到很多出家人,大概上百個出家人,一個大樂團,都是西洋人演奏的,樂器很多,大型的,念佛號(念我們現在三時繫念四字五音這個佛號),聽起來很震撼。那個跟大眾結緣非常好,一般社會大眾聽到,也跟他們種個善根,結結緣,透過這種方式廣結法緣,幫大家廣種善根。

  「如是眾妙音」,就是說這個交響樂的音聲,「盡持以供佛」,這個演奏是供佛的。剛才我們講過了,佛需要這些嗎?佛不需要。眾生喜歡這些東西,所以這些大規模的演奏是接引眾生的,接引大眾的,接引社會大眾來接觸佛法,進一步來學習佛法。佛的教學手段裡面有「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先對這些眾生投其所好,讓他們生歡喜心,他才願意進來,進門之後再好好給他引導,引導入正軌來學佛。所以佛在講經之前有唱頌,唱頌、歌頌是接引大眾。大眾一般人都是喜歡看熱鬧,如果你那邊太單調,他覺得沒什麼,他也沒興趣過來看看。看到那邊人那麼多,唱的歌又那麼悅耳、那麼好聽,都來了。這個也是我們這幾年用三時繫念這些唱讚、念佛,這些屬於佛教音樂,的確接引很多人進佛門來學佛。這個是先表演,唱完之後,佛再講經開示。所以供佛,佛的目的是在接引眾生,不是佛自己需要,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

  有美妙的歌聲,如果再有非常好的歌詞,歌詞都是讚頌佛德。讚頌佛德,我們大家做三時繫念,三寶讚,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彌陀讚,讚歎阿彌陀佛,每一尊佛菩薩都有他的讚,這就是歌唄頌佛德。「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頌」也是讚頌。讚頌佛德的目的是向大眾介紹,說明佛是我們的老師,他的德學很好,意思就是勸人來學,勸人來親近佛教,是用這個方法。所以歌詞要念得很清楚,讓人聽得懂。現在很多梵唄,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講過,他說他聽了半天,只能聽到音調在哼,哼了半天,一個字也沒聽出來他在哼什麼,這個效果就失掉了。所以過去我們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還有一個居士,我記得那個居士姓黃,他也教人家唱念。他說唱念的標準,不能唱得字正腔圓,要唱得含含糊糊,讓人家聽不清楚。我聽到之後,哪有這樣的?把那個不標準的當作是標準的來教人,那就完全錯了。所以唱念必須字正腔圓。古代在學國劇、平劇,現在講京劇,講求的就是字正腔圓,字要正,腔要圓。我們唱讚,開口出來,那個叫字;那個字的音,尾音拉下來,那個尾音叫腔。所以你這個字要正,腔要圓。所以我們要依照那個字音,把那個字的音,往下拉,這個是以前我們老和尚教我的。他說以前在雪廬老人那邊都是這樣教的,這個是正規的。像我們唱爐香讚,爐,我們出口是爐,爐是字;「爐」一直拉下去,後面那個叫腔,你不能把那個爐變成另外一個腔調出來。所以要叫人聽得很清楚,爐就是爐,香就是香,大家聽清楚那兩個字是什麼,懂得你在唱什麼、你唱的意思。他聽懂了,對佛陀才能生起敬仰之心,發心來學習,這就對了。

  「乃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這是比喻,這個是從《法華經》來的。小音是單純的一種樂器,小音就是沒有其他樂器配合,它是單一的一個小小的音聲。好像你吹個口琴、吹個笛子,就是那個,這樣來讚佛,都能成佛道。這個也是《妙法蓮華經》講的,若人「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入到寺院、塔廟,這個當中念一句南無佛,將來都會成佛,種了佛的種子。雖然這個小音時間短暫,能自利利他,這個就是跟「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意思完全是一樣的,都是出自於《法華經》。

  「經謂使人作,顯非沙門自為也」,這句話非常重要,這句話就是重點。經典講是「使人作」,不是出家人自己去演奏這些樂器,這句話就很重要。「使人作」,不是自己做。尤其在這個社會上,在公共場所開演奏會,出家人不能去演奏,這個就不適合了。在自己的寺院道場,出家人可以,這是我們正式的佛事。不可以在社會上,在公共場所去表演、去演奏這些音樂,出家人不適合。在家人好,在家人可以,在家的佛弟子可以在公共場所舉辦演奏會來宣揚佛教。像前年我們舉辦慶祝我們淨老和尚弘法六十週年紀念,也是請在家居士演奏國樂,我們出家人指導。請九歌樂團,還有我們華藏義工他們發心學習國樂,他們也上台表演,這個是可以。在家人來做這個事情是最好、最理想。所以在家的佛弟子,在公共場所辦演奏會宣揚佛教,穿著的服裝可以用現代的,也可以用古代的,都可以。因為我們看他們演奏都有制服,制服自己可以設計,要設計比較古裝的,還是比較現代的,也都可以。

  「盡持以供養,明非自娛也。」娛是娛樂。這是供養,為了宣傳佛教,為了表達佛教教學的藝術,是可以的。讓人感覺到佛教的教學也活活潑潑,一般還沒有進入佛門的人,他也就比較樂意來接觸。如果在公共場合,表現得很嚴肅,人家一看到就害怕,不敢靠近。這個要看場合、看場地,嚴肅是在自己道場。佛教實在講,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認識佛教》這個書講過,佛教是最早進入藝術化教學,這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所以佛教現在人家誤會為宗教,這是佛教承傳最大的不幸,真正了解佛教史的人知道。佛教傳到中國來,佛的道場稱為「寺」,為什麼叫寺?寺是一個辦事的處所,是永遠不間斷,繼續辦事的一個處所。這個事情就是說不是辦一次、兩次就完了,是要一代一代承傳下去。所以辦事的處所叫「寺」,最初是皇帝用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就是替他辦事的九個單位,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的。皇帝下面的直屬單位,他總希望一代一代傳下去,傳千年萬世,所以寺有傳承的意思,永遠不斷的意思。這個詳細都在《認識佛教》。我們大家要進一步了解,可以請我們淨老和尚《認識佛教》書來看,現在光碟、網路點播,都很容易搜尋得到《認識佛教》,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再看下面:

  【五十七、應院作人間法事道場,猶可為之。今為生死捨俗出家,豈宜不修正務,而求工技樂。】

  這是現在講的應付經懺,超度亡人。有一些信眾,家屬過世了,平常他來道場護持,來道場共修、做義工,他有家屬過世了,總是會來我們寺院請求為他的家屬立牌位,來超度亡人。這個是以後才有,就是佛教早期也沒有做超度亡靈的這些事情。佛教是漢朝,漢明帝那個時候傳過來,當初沒有做這些。像寺院,我們剛才講皇帝管轄,皇帝下面九個寺,後來增加一個。當初請摩騰、竺法蘭從西域(外國)請了兩位高僧來中國,來弘法、來傳佛法。皇帝以國賓之禮來接待,接待的單位是鴻臚寺,就等於現代的外交部。古時候外交不歸宰相管,歸皇帝管。皇帝跟請來的兩位高僧相談很歡喜,皇帝當然希望他長期留下來。長期留下來,鴻臚寺接待外賓是一個短期性的,長期不行,因為那個是要辦外交事務的。所以後來再加蓋一個,現在在大陸河南洛陽白馬寺。為什麼稱白馬寺?因為經典是白馬背過來的,中國人厚道,紀念白馬的功勞,所以稱為白馬寺。所以皇帝原來是九個寺,後來就增加一個,變十個,都歸皇帝管,等於現在講佛陀教育部。早期沒有做這些,寺的功能就是,一個翻譯經典,一個弘揚佛法、指導修行,就這個事情,沒有做經懺佛事、超度亡靈,沒有做這些,所以以往佛門是沒有。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大概是有一年辦大專佛學講座,有學生問這個問題,向道安法師請問,道安法師他的回答說,這個可能是唐朝開元年間的事情,因為那個時候安史之亂,發生內亂,戰爭死了很多人,很多大道場都是為死難的軍民來超度,國家辦這些超度。所以那個時候,凡是做這個超度的寺院都稱為開元寺,紀念安史之亂死難的軍民,可能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如果我們再推早一點,超度亡靈的編輯,應該是在南北朝梁武帝,梁武帝要超度他的妃子,編了一個《梁皇寶懺》。如果往前推,應該是那個時候。但是那個時候也是只有皇宮,民間也不普遍。隋唐那個時候的超度佛事,也可能是現在日本,日本我們去看過,那些日本的法師給人家超度,大概十五分鐘,念個《心經》,念個往生咒,念幾句佛,也就超度完了。日本人他這些都是從中國學過去的,日本人這個民族,民族性很保守,他從中國學過去的建築、衣服,你看現在和服就是吳服。我到京都去看,還有招牌寫吳服店,吳服就是古時候春秋戰國,江蘇就是吳國,那個時候人穿的,叫吳服,它都保留下來。榻榻米也是中國傳過去,建築、生活、衣服,它都保留下來,以前都沒有改變,後來比較有一些改變,因為西洋文化進來。基本上它保留的還在,像現在吳服還都有保留下來。這個超度可能也是學隋唐那個時候,可能我們中國隋唐那個時候超度也是時間很短,不像以後超度佛事時間那麼長。

  所以從前佛教是教人如何破迷開悟,跟超度亡靈是沒有關係。即使要救度這些亡靈,就像《地藏經》講的,《地藏經》是很好的例子。《地藏經》我們看光目女、婆羅門女,她是自己修行發願,來超度他母親,她也不是請法師來做超度佛事,她把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亡靈,她得到利益。這個地方講,如果是『作人間法事道場』,這個可以說得過去,是可以做的。人間法事道場,就是我們現在今天講宣傳佛教,用藝術的工作來宣傳佛教,這個可以。像有一年我們到圖文巴,我們老和尚也請了樂團,還有特技表演,表演給當地的民眾,分享,在當地的戲院表演,我們那個時候也去參加了。那個就是宣傳佛教,這個是可以做,這個是對外的。對我們自己,就不可以。

  『今為生死捨俗出家』。發心出家的目的,是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才是出家人的正業,而不是天天去應付經懺,去超度亡靈。如果每一天在經懺法事上面去研究、去下功夫,把光陰、精力、時間、精神統統浪費在這上面,這個就是錯誤的,把出家人最重要的事情荒廢掉了,去應付這些。應付這些,他是附帶的,不能以這個為主要的,這個就不務正業。『求工技樂』,要求對於經懺法事的純熟,統統把功夫放在這個地方,這是錯誤的,這在佛門叫不務正業。連這個都不是正業,其他我們就可想而知。現在那個不是正業的事情就太多,凡是跟你了生死出三界不相關的,都不是出家人的正業。為了了生死,為了出三界,為求生淨土,幫助別人認識佛教,幫助別人發願往生,這是正業,這才是出家人正業。除此之外,都不是出家人的正業。幫助大家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可以,『猶可為之』,若是這個目標,是可以的。我們也是要勸他來學佛,來了生死。但是一個前提,我們勸人家了生死,我們自己不了生死,也很難幫助別人了生死,這個是前提。如果只是為了超度亡靈,對自己了生死的事情,把它放在一邊,這個就錯了,這個就不對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五十八,我們明天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