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九八集)  2012/6/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9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六十三頁,第一行看起,「悟由自心」,請看經文:

  【從本以來。安住神通。得一乘道。不由他悟。】

  念老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又度生事中」,度眾生的這樁事情,「不離神通」。神通兩個字,神這個字在中國六書裡頭屬於會意,它的左面,以我們的手來說,左右手,左面是個示,示範的示字,右面是個申。要用篆字寫就很清楚,示這個字,上面是上字;古時候這個字,上下的上,上面一劃短,下面一劃長,這叫上,下是上面一劃長,下面一劃短,這是下;這古寫的上字,上是指上天、上空,下面這是三劃,這三劃代表垂象,就是我們今天講自然現象,就這個意思。申是通達的意思,通達上天的垂象。這個垂象,現在它畫三劃很有道理。現在也講三,物質現象、自然現象、精神現象,也是這三種,對這三種現象都能夠通達、都能夠明瞭。這個申寫成篆字,就好像有很多障礙一樣,三重障礙你都能突破,都能順利突破,表這個意思。換句話說,神的意思就是通達明瞭,後頭一個通,這兩個字連起來,神通,就是通達明瞭的意思。度生的事業離不開這個,你要對於一切法的真相不明瞭,你就沒有辦法幫助眾生。眾生在迷,他不明瞭,你明瞭你就能幫助他。

  「而諸神通」,佛法裡面神通講六種,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經上常說的,大小乘都講,大乘講三明六通,小乘通常只講六通,都是屬於通達明瞭的意思。我們六根沒有障礙,每一個根的作用,對外面境界都能通達明瞭。而諸神通,「從本以來,自然安住,非從外得」。這一定要曉得,佛講的這六種神通,是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自然安住,自己本有的,所以說非從外得。

  神通怎麼樣能發現?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修得的,第二種是報得的。極樂世界的菩薩,有神通的,天人去往生的,聲聞、緣覺、菩薩去往生的,都有神通,到極樂世界神通圓滿。我們人道去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到那邊等於說是報得神通,到那邊去就有,而且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四十八願裡頭佛說,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天眼洞視,天耳徹聽」,徹這個字意思深,那不是小通。天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聲聞、緣覺等三乘菩薩,有神通,不敢講徹聽。徹是圓滿,圓滿是什麼?法身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樣的菩薩才能夠徹。徹是遍法界虛空界他能見、能聽,鼻能嗅香味,法界虛空界任何地方他都能聞得到,身能夠接觸得到。這樁事情只有極樂世界有,他方世界報得還得要加修成,西方極樂世界得來太容易了,這是佛力加持,把自己自性裡頭本有的神通,完全沒有障礙的顯露出來。「如《圓覺經》曰本來成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故云『從本以來,安住神通』。智慧不是求來的,神通也不是求來的,是自己本有的,只要我們把障礙除掉。障礙,佛說得很清楚,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一般大乘經裡頭沒有用這個名詞,大乘經裡面講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就是《華嚴》講的妄想,塵沙煩惱就是分別,見思煩惱就是執著。《華嚴》這個名詞我們比較容易體會,但是它很深,就是這三種煩惱。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所以,我們六根在外頭六塵境界去訓練,練什麼?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真正練成功,智慧神通都現前,這障礙除掉了。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看到惠能大師,他的本事沒有別的,就是他能夠同時把這三樁東西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同時放下,他這一放下就成了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成佛,真的成佛不是假的。

  十法界的佛叫相似即佛,沒轉識成智,所以相似位。用妄心達到登峰造極就是十法界的佛,他雖然用妄心,他依教奉行,佛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一點都不違背,所以他很像佛,這相似即佛,不是真佛。真妄的標準是用心,用真心的是真佛,用妄心的是相似即佛,差別在這個地方。他能夠轉妄成真,轉妄成真就是轉八識成四智,他就是真佛,那就是法身大士,住實報莊嚴土,十法界就沒有了。這個時候你才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像我們睡覺作夢,醒過來夢境沒有了。如果像阿羅漢,這三大類煩惱他只是把見思煩惱放下,就是不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於身不執著,於人我是非都不執著,《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做到了,這一做到他就醒過來,六道輪迴不見了,所以他肯定六道輪迴是一場夢。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四聖法界,他所接觸到的、所看到的,聲聞、緣覺、菩薩、佛,他看到是這個境界。

  我們就能曉得,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執著來的,不執著就沒有六道。四聖法界怎麼來的?分別來的,阿羅漢、辟支佛沒執著有分別。分別比執著輕,所以他那個世界比我們世界好,我們這是穢土,染污,他那裡沒有染污,叫淨土,釋迦牟尼佛的淨土。那裡有清淨喜樂,沒有我們這邊的見思煩惱,沒有,見思煩惱帶來的苦報,他那個地方沒有,他有起心動念、分別。如果把分別放下,十法界裡面的菩薩就升級了,就成佛了,升到佛法界。佛法界裡頭,「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說把起心動念放下,不起心不動念,十法界沒有了,這又是一個夢境清醒過來。清醒過來看到什麼?看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所看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個個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是平等法界,所以裡頭講四十一個階級,不起心、不動念哪來的階級?可是這裡面住的人雖然不起心、不動念,還是有差別,差別是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了,習氣沒斷。習氣帶的厚薄不一樣,帶得很多的位次在低,帶得很少位次就很高,所以四十一個階級是帶習氣多少不一樣。等覺菩薩帶最後那一點點殘餘的,那一點斷掉他就不在實報土,實報土也不見了,他回常寂光去了。

  回常寂光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大乘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成佛了。常寂光就是佛的法身,常寂光就是佛的自性,跟我們的自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常寂光裡頭什麼都沒有,一片光明,所有進去了,跟光明結合在一起,融在一起,光明遍照法界,一切時、一切處它都在,我們都在,都在常寂光當中,只是我們沒有法子證得。你曉得在常寂光當中,我們就明白,一切諸佛如來在哪裡?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我們在這個光中,光就是身,光就是土,所以講常寂光土行,講法身也行,法身就是常寂光,常寂光就是法身。他現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楞嚴經》上說的。

  常寂光裡頭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沒有空間就沒有遠近,時間跟空間全沒有。這個道理我們懂,《百法明門》裡說過,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裡頭有時間空間,方分就是空間,時分就是時間,排列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抽象概念,它不是事實,沒有事實真相。這個事情,你看佛教裡頭早就知道。不相應行法,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真的是事有理無,相有性無,確實不可得。我們起心動念跟佛菩薩感應道交就在眼前,就在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不是一尊佛,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全在我們身邊,圍繞著我們,我們自己不知道。故云從本以來,安住神通。

  我們看底下的註解,「權實二智俱明,神通自然安住」,只要智慧現前,只要我們把障礙放下。障礙是自作自受的,誰都沒有法子代理。障礙不是從外頭來的,是自己妄念變現出來的,所以必須自己把妄念放下,障礙自然就沒有了,自性的德能就會現前。「妙德功圓入於實相」。大乘教裡這個妙字用得很多,妙是什麼意思?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只要你不執著,你對著境界,眼對色、耳對聲,六根對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就叫妙,法身菩薩。起心動念就迷了,還算不錯,起心動念是菩薩,要起分別執著,那就是凡夫。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菩薩,從起心動念裡頭再嚴重的,加上分別執著,這就是六道凡夫,就墮在六道裡頭去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修什麼行?怎麼個修法?就是修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太高,我們辦不到,我們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分別。

  於一切法裡頭,它總得有方法去修,這個方法就是,首先知道一切法不是真的,是剎那生滅相。現在我們可以用這種觀法,看一切法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頻率在波動,這不是真的。這真像我們看電影一樣,在看電影,銀幕前面曉得這個東西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的波動狀況產生的幻覺。我們現前,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個單位是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波動形成的假相,根本就不存在。我們能夠常作如是觀,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停止住了。止觀,觀是看破,止是放下。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得破你就放得下,放得下你就自在,你什麼煩惱都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心就定了。從本以來就安住神通。

  所以我們感謝這些科學家,不是這些科學家,我們這個經是常常念,念了幾十年怎麼樣?沒懂。「一切法從心想生」,念得很熟,但是怎麼會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想不通。《華嚴經》上說整個宇宙,遍法界虛空界心現識變,我們也會講,依樣畫葫蘆,真正的意思不知道。必須科學家做出實驗,告訴我們物質是假的,物質現象是最小的物質,再一分析沒有了,發現是念頭產生的一個副作用。這樣我們才把佛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一下就明白了,一聽到科學家的報告馬上就知道了。知道了怎麼樣?知道要會用,就用這個來看世界,就能把世界看破。看破,這世界一無所有,連我身體也沒有。用這種心去念佛,那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真心,這不是妄心。

  妙德功圓,功是功夫,功夫就是放下,圓是圓滿。圓滿怎麼?就入於實相,入是契入,就證得實相。實相是什麼?無所得。實相裡頭什麼都沒有,但是實相裡頭什麼都不缺,能生萬法,雖然清淨寂滅,它能生萬法。所以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不是無。為什麼說它空?因為它沒有現象,六根緣不到,所以叫它做空,可是遇緣它現相。這個緣有兩種,在我們自己本身,迷了之後就變成六道凡夫,那我們要回歸實相要修行,就是要放下,這是緣。第二種生萬法的緣是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我們用虛雲老和尚朝山這個例子,這個跟我們最近。

  抗戰勝利之後,虛老和尚在香港住了一個多月,香港同修為他建立個精舍,我去參觀過。老和尚在這裡住了一個月就要回去,跟大家講,這是花花世界,這個地方修行不能成就,他回到中國大陸去了。但是那個時候,這是三十多年將近四十年,香港環境比現在樸實得多。我來香港是一九七七年,在虛老和尚,他比我早個三、四年的樣子。那時候香港的高樓,普通香港房子大概是十四層,十三、十四層,一般的,最高的一棟樓五十層,那時候剛剛建好的,而且少,沒這麼多,你在海邊上看到青山綠水真好看,現在建築太多太多了。回歸的時候,我從美國回到香港,看香港回歸祖國,那時候的建築多,人口也增加了。現在的建築,五十層、六七十層的大樓到處都是的,我在高的地方看香港,就好像什麼?牌位一樣,一個一個的。香港的風水統統被破壞了,跟從前不一樣。以前沒有這麼多快速道路,也沒有隧道,香港到九龍要坐輪船、坐渡輪,那時候還有點味道,現在步伐太快,人確實變成機器了。

  「證無所得」,確確實實無所得,以無所得故,『得一乘道』。有所得,這一乘道就沒分。這一乘道是一佛乘,成佛了。「故得一乘道者,即圓證究竟大覺之佛果」,你就成佛了。成佛是什麼樣子?你讀《壇經》,就像惠能那樣的,那就叫成佛。成佛,『不由他悟』。我們看下面的解釋,《唐譯》的本子,這是五種原譯本的一種,說「得一乘道,無有疑惑,於佛教法,不由他悟」,這一句就行了。於佛教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全都明白了。不由他悟,你自己就悟了,不需要學習。我們看惠能,真的,這有證明。惠能大師不認識字,在黃梅住了八個月,五祖分配他的工作是苦工,現在講做義工,幹他的老本行,舂米、破柴;他是樵夫,在山上砍柴的樵夫,就幹這個事情。在寺廟幹八個月,培福;慧有了,根很利,培福。惠能確實盡力,個子小、身體輕,舂米踏碓力量不夠,找一塊大石頭綁在身上增加重量。這是什麼?這是他做事情負責,認真負責。道場裡頭有講堂,一次沒去過;有禪堂,一支香也沒坐過,跟他完全不相干。傳法的時候半夜三更,開悟之後趕緊就讓他走。我們相信他行李都沒有,經上沒有記載他回去收拾行李,沒有,五祖直接送他,已經準備好船,預備好了,送他上船走了,沒有人知道。

  他在逃難,在路上走到曹溪村,遇到一個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平常是讀《大涅槃經》的。《大涅槃經》的分量很大,兩個譯本,一個三十六卷,一個四十卷。這個比丘尼每天在念,惠能在旁邊聽,彼此不相識。等她念完,惠能把剛才聽到的意思講給她聽,這比丘尼非常訝異,講得透徹!捧著經本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這比丘尼奇怪,不認識字你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不相干。不由他悟,世尊所說的一切經,你只要念給他聽,他沒有不懂的。這就說明是真的不是假的,確實不由他悟。

  「至於《魏譯》作慧由心出」,這個譯得簡單,《唐譯》的你看看四句十六個字,《魏譯》的只有四個字,智慧從心出來的,這也是不由他悟。「《淨影疏》釋云:真解發中」,這個中是心,中心。「名慧心出」,直接發自於心中,不是外頭,不是向外學的,向外面學的是知識,從內心裡面覺悟的是智慧,智慧跟知識是兩樁事情。「蓋謂真實明悟,發於自心,名為慧由心出」。又望西法師說,望西法師的《無量壽經鈔》,這他的著作,對這句經文的解釋,「疑網既斷,實理忽證。彼能證智」,能證這種智慧,「不由他生,必由心出」。

  下面是念老的話,「蓋謂纖疑永斷」,纖是很微少的,極其微少的疑惑都斷掉了,永遠斷掉了。我們知道,疑是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這個東西斷掉,智慧就開了。在古老的中國,小孩從小就沒有疑惑,聽父母的、聽老師的、聽大人的,怎麼講他都相信,沒有一絲毫疑惑,所以對於聖人的教誨很容易契入。不疑是真心。今天難,今天都被科學教壞了,科學頭一個就教你懷疑,你不懷疑就不能發現真理,真理是從懷疑當中得到的。它那個真理是物理,不是真理,是講的物理,佛家講的那是真理。真理決定不能有疑惑,有疑惑你決定不能悟入。所以現在麻煩在此地,從小就學了懷疑,從小就學不相信別人的話,你說這個事情麻不麻煩!這是我們傳統文化最大的障礙,是佛法裡頭最嚴重的障礙。我們真的要學傳統文化、要學佛法,必須把疑根拔除,我們對經教、對祖師大德這些註疏不能懷疑。

  對現代人的著述最好少看,一定以古人的東西做基礎。為什麼?古人註疏,不開悟不敢註疏,他怕因果,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他害怕。所以古人有實學,有信、有解、有行、有證,這古人。我們學經教,老師告訴我們,參考註解參考古人的,古人的遇到很難的看不懂的,看現前這些大德的,指定哪些人?諦閑老和尚的東西可以看,圓瑛法師的可以看,興慈法師的可以看,倓虛法師的可以看,指定了大概有六、七種。這些是什麼?老師都肯定他們的東西,雖然沒有證,但是他有行,他真有修行功夫,有解有行。對於有解沒有行的,我們就不能看,至少是有真正修行的,他有心得。現在這個標準又得要降低,為什麼?真有修行的人沒有了。所以我覺得最好還是學文言文,花兩年的時間把文言文學好,還是看古註好。古來這些祖師大德,那都是證果的人,他們不是普通人,智者大師傳說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也是彌陀再來的。佛菩薩為什麼常常在中國示現?就是真有修行人,真有相信的人、不懷疑的人,他就來了。現在人是疑慮重重,這個心不能夠感佛菩薩來。佛菩薩來,我們有感,他才有應,我們今天這個感有問題,所以來應的不是佛菩薩,假的不是真的,冒充佛菩薩的很多,真正的佛菩薩太少了,這是我們今天遇到的困難。

  疑網既斷,實理忽證,豁然你就證得,心開意解。這心一開,譬如這句經文裡頭,你在那裡看無量義。原來看不懂,心一開的時候無量義。這個經驗我們有,我們不是真的證入,我們是臨時求感應。學講經,古註看不懂,怎麼辦?放下,去拜佛,拜上個五、六百拜,拜上個一千拜,忽然就通了,那個意思往上湧,寫都來不及。這樣的感應很多,我們有,別的同學也有,老師也有。所以老師教我用至誠感通,不能通的時候就求感應,感應用誠心,真誠心到極處,感應就現前。彼能證智,能證的智慧,不由他生,必由心出。下面是念老給望西師這段註解的解釋,「蓋謂纖疑永斷,朗然大悟,頓證實理,得一乘道。能證此一乘道之智,必從自心出,決不從他處生」。所以我們放下來一心禮拜就對了。學《行願品》,拜普賢菩薩,學《地藏經》就拜地藏菩薩,學《普門品》我就拜觀音菩薩,幾百拜拜下去之後意思就出來了,確實不由他悟。

  「《會疏》曰:斷除疑網,則智慧自生。由心者,無師自然智,而不由他悟」。這裡頭提出兩種智慧,無師智、自然智,這是智慧現前。無師,沒有老師教的。下面說,「蓋謂所生之智慧乃無師智與自然智。既是無師智,則不從人得。復是自然智,則不由他生。故云慧由心出與不由他悟也」。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無師智,我們把這段念一念。「無師智」,《佛光大辭典》裡,「指非藉他力」,不是藉外力,「不待他人教而自然成就之智慧。與自然智為同義語」。「碧岩錄」,這是禪宗的語錄,「第六十二則:以無師智,發無作妙用;以無緣慈,作不請勝友」,出在《法華經.譬喻品》、《宗鏡錄》卷九。這就是沒有人教你,智慧自然現前。

  第二種,「指無師獨悟之智慧」,自己開悟,「如佛所證得之智慧,非由師教或外力而得」。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經上講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沒有人教他。為什麼會開悟?《楞嚴經》上有句話說,「淨極光通達」。淨是根本智,智慧是自性裡本有的,自性是真心。我們今天心是動的,這個動是妄心、浮動,就是妄念,妄念把它止住,真心就現前,智慧就現前。真心裡頭本來具足無量智慧,是這麼來的。我們拜佛求感應,一面求感應,一面心裡頭沒有雜念,拜上半個小時之後心清淨了,雜念伏住了,智慧就現前,你這個疑難的東西立刻得到解決,再看到古人的東西你看懂了;原先看不懂,心浮氣躁,心定下來之後就看懂了。證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慧就是自然智,就是無師智,非由師教,也不是外力。「又如緣覺聖者」,緣覺是獨覺,「觀諸法因緣生滅」,也是沒有老師教,他開悟了,他是看這些因緣法豁然開悟的。

  經上這些話,祖師的這些開示,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我們曉得真正智慧從哪裡來。為什麼祖師教給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它會開智慧。學多、學雜了不行,你亂了,你心定不下來。這個東西,大人小孩一樣。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中國古時候教小朋友,那種方法高度智慧。實際上是怎樣?最高的方法是一門深入,讀一部書,不要讀很多。讀很多是什麼?家長不明白這個道理,要小孩背得愈多愈好,殊不知一部東西能開悟。一部東西熟讀,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那讀書要讀上一萬遍不就通了嗎?全通了,真開悟了。真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他知道。

  古時候讀書,目的在哪裡?做官。古時候做官這個行業是大家都很羨慕的,做官地位很高,收入也不錯,又沒事情幹,做官有這個好處。為什麼?社會上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作奸犯科的人太少了。所以變得做官的人沒事幹,每天都遊山玩水,喜歡找一些高人,向他們聊天、請教,這些出家人、道長。我們看《四庫全書》的集部,應該有一半多都是做官的人寫的,他沒事情幹。現在做官這麼苦,從前做官快樂,這樣辛苦人都嚇到了,不敢搞這一行。所以讀書有樂,一樣是最好,決定不要搞太多,一生就學一樣東西。其實它門門都通,一經通一切經通。門門都通,還是搞這一樣,安於這個法門,定在這一部經論。沒有特別因緣,找他講一個什麼東西,幾乎他都不涉獵,有人請教、找他,他會給你講,他什麼都能講。像惠能大師開悟了,樣樣都能講,沒有一樣他有障礙的,這都是給我們做了證明。這種教學法西方人沒有,連這個概念他都沒有,我們必須要真正拿出證據來給他看,他才會相信。

  末後一句,故云慧由心出,與不由他悟也。「上之三疏可以互參」,上面舉出這三位大德他們註疏裡頭所說的,可以互相參考。「綜之」,這個綜之就是總之,「則為朗然大悟,證入實相。無師智、自然智等等妙智,炳然齊現」,智慧真的現前。「悟由自心,非從外得。從門入者,不是家珍」。這一句禪宗的法語,我們這裡也有一點參考資料,「禪林用語,原指真正之珍寶即在自家之中」。這是什麼?在你心中,真正的珍寶。「禪林中,轉指開悟之大事最重要關鍵乃在於本具之佛性,若不明此理,反而向外尋求,終必無所獲得」。這是入門,宗門跟教下不一樣,宗門確實上上根人他是從自性下手,沒有開悟不看經,開悟之後讀經。讀經是什麼?給自己做證明,自己所悟得的境界跟大乘經上所講的一致,沒錯,你真的開悟。如果你悟入的境界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那是邪悟,不是正悟。所以用經論印證自己的知見,這經論作用在此地。於中下根性的人,這個方法他沒有辦法,中下根性就要學習。

  古人有個比喻,禪宗是一步登天,這一步跨上去了很好,立刻成就了;跨不上去,摔下來粉身碎骨,這不是開玩笑的。教下好比走樓梯,一層一層往上爬,你上一層你就高一層,時間是很長,但是很踏實,所以教下不能夠躐等,循序漸進。像現在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在佛法裡頭,你看阿含、方等、般若、法華,《華嚴》跟《法華》是一樣的,都是研究所的課程。佛對於這個非常嚴格的執行著,不依照這個順序,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對於扎根的教育就非常重視。

  佛滅度之後,他的學生到四處八方去弘揚、去教學,有些地方一、二百年沒有了,有些地方三、四百年。我們看到阿富汗那個佛像,遺跡被毀掉了,那七百年,我們在印尼看到佛塔、古蹟也是七百年。唯獨在中國,這將近兩千年,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快到兩千年了,只有在中國時間這麼長,而且起很大作用。中國人修行證果的,禪宗《五燈會元》一千七百則的公案,那就是一千七百個大徹大悟的人,這不得了!加上教下的,華嚴、天台、三論,加上這些,我們最保守的估計應該有三千人。兩千年來佛教在中國,真正修行證果的將近三千人,不算淨宗的。淨宗念佛往生的,我想最保守的估計也超過十萬人。這個成就太輝煌了,超過印度太多,印度的佛教跟中國比望塵莫及。淨宗往生就是成佛。

  佛在《大集經》裡頭告訴我們,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持戒就能證果。人心厚道,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人都具足老實、聽話、真幹,所以他很容易成就。像法時期,人慢慢聰明,不聽話了,自己意見就多了,喜歡佛教,喜歡經教,但是不能認真修行,這像法。這個時期能夠看到,他把在經教所學的東西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煩惱習氣沒斷,就這個問題,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迴,但是善根種下去了。有這樣的根器,如果遇到淨土他有辦法,他真能往生,遇不到淨土他不能成就。現在在末法時期,佛說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在末法時期選擇淨土,聽話,老實聽話。我們真信、真願,真念這句佛號,就真幹,這三個條件具足了,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再有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放得下,你要是不能往生,原因可能就是你有沒放下的,你心裡還有牽掛。

  如果心裡有這些事情,我們要學祖師大德龐蘊居士,唐朝人。他學佛,家庭環境很不錯,他把全部的家當裝在一條船上,船划到江當中,把船底打個洞,整個沉下去。放下了。有人問他,你既然這個東西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做好事,去布施給別人?他說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做好事還要浪費很多精神,你看沉到江裡去多好,什麼都沒有了。每天生活,他編織草鞋,編草鞋、賣草鞋,一雙草鞋一、二個銅板,他能夠賣二、三雙,一天生活費用就沒有問題。什麼都不要,乾淨俐落,沒有牽掛,把自己所有牽掛的統統拋棄掉,他的心才能專、才能一。這樁事情我們要常常放在心上。

  「《碧巖錄》第五則」,《碧巖錄》是禪宗語錄,這裡頭也是教我們,「從門入者,不是家珍」,為什麼?你學來的。「須是自己胸中流出,蓋天蓋地,方有多少分相應」。完全著重在開悟。不僅僅禪宗重視開悟,教下也重視;不僅教下重視,儒重視、道重視,這就是佛教的文化大幅度提升中國傳統文化,這文化互補,起了大作用。古時候很多大儒用佛經來解釋四書五經,把四書五經的境界提升了。我們在抗戰期間,流亡學生,那時候念初中,我們的老師他們閒話、聊天,在客廳裡面,我有一天從那個門外走過,聽到裡頭幾個老師在談話,談學生當中哪個有悟性,哪個沒有悟性,我聽到這些談話。老師著重悟性。現在這些老師,對這個好像概念都沒有了,那個時候的老師在一起聊天,觀察學生的悟性。所以學得來的不算,一定要自己悟得的。老師有種種善巧方便,你問他,他不答覆你,他旁敲側擊讓你悟,這是好老師;一問什麼都給你講,你還悟什麼?把你悟門都堵死了。所以從前的老師想方法,旁敲側擊叫你去悟去,悟出來之後給你印證。從前教學法這是很常用的,常常見到的,不是一問立刻就告訴你。

  「六祖惠能大師曰:密在汝邊」,這句話也是《壇經》上說的。那個法師叫惠明,他們同輩分的,是一個四品將軍,追趕他,想奪回衣缽。真的被他趕上了,趕上之後,反正他要衣缽,惠能大師把衣缽放在路旁邊石頭上,自己躲藏起來。他是個四品將軍,衣缽在那裡他居然拿不動,他就知道,馬上就覺悟了,就叫著行者,他說你出來,我是為求法的,我不是為衣缽的,把他請出來,請出來他求法。惠能就坐在石頭上,就問他,他來求法,惠能大師告訴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從這一句話裡開悟了。叫你把念頭放下,不想善也不想惡,清淨心現前,這時候問你一句話,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他就悟入了。拜惠能為老師,自己改了名字,然後問一句,還有沒有祕密法?惠能大師告訴他,「密在汝邊」。他真的叩謝,回去之後告訴大家,我這條路走過了,沒有。這是惠明,六祖會下四十三個人開悟,惠明是其中一個,你看他跟五祖那麼多年沒開悟,在這個機緣上開悟了。

  「故知諸佛密藏,本來具足。悟則明現,不從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這證明了大乘經上所說的,我們細心去體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大乘經上常說的。一切法在哪裡?一切法在心裡,心現的,《華嚴》講的,「一切法唯心所現」,也叫心現心生,「唯識所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變化?變化是我們的念頭,念頭太雜、太多了,所以產生無量無邊的變化。如果我們把妄心放下,那個世界叫一真法界,為什麼?沒有變化。有形有相,沒有變化,人無量壽,不老,沒有變化就不老。六道十法界有變化,一真法界沒有變化,就是諸佛實報土,實報莊嚴土沒有變化。壽命真的是很長,《華嚴經》告訴我們,壽命三大阿僧祇劫,那真長!祖師大德有說,這個三大阿僧祇劫叫做有量的無量,講無量壽,這是有量的無量,不是真的無量,但是有量的無量通真的無量。他三大阿僧祇劫到了,就是無始無明習氣斷乾淨了,一斷乾淨他就升級,從等覺就升到妙覺,妙覺是真無量,他回歸常寂光,常寂光真的無量。所以,說極樂世界叫無量壽,這是決定沒有懷疑的,是真的,到那裡去是有量的無量,證無量的無量,他證得究竟圓滿。

  故知諸佛密藏,密不是祕密,是深密。密藏是什麼?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整個宇宙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整個宇宙這些東西就是你的密藏,本來具足。沒有緣的時候它不現,這是大乘教常講的隱現,它隱,不現,所以說它是空,自性空寂;遇到緣它就現行,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佛經的名詞,叫法界虛空界,科學家所講的宇宙,這個現象就出來了,本自具足。覺悟的時候就明現,不從他得,故云:得一乘道,不由他悟。一乘道就是成佛,成佛是自己開悟的,不是別人幫助的。別人得是諸佛菩薩,看到你將悟未悟,你到開悟的邊緣,他來幫助你一把,來引導你,還是讓你自己悟入。我們在《壇經》上看到,五祖對惠能是用《金剛經》,應該講到四分之一,《金剛經》只有五千多字,講到一千多字的樣子,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提出他的報告,五句話,五祖聽了,行了,後頭不講了,衣缽就給他,叫他趕快走。

  這就是世間世情,人情,要懂。釋迦牟尼佛在世,嫉妒障礙,外面,六師外道嫉妒障礙;裡面,提婆達多對釋迦牟尼佛不滿。原因是提婆達多想把釋迦牟尼佛害死,他作佛,對於世間人對世尊那種恭敬供養,他看了有嫉妒心。惠能大師大徹大悟,成佛了,還要迴避這些嫉妒障礙,到獵人隊裡去躲了十五年,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掉了,他才出來。世出世間法你都要細心去觀察,弘法利生不容易!所以結法緣比什麼都重要。要懂得跟人結緣,不結世間緣,結法緣,世間緣裡頭有情執,會產生很多障礙,法緣不會。

  我們從最近這六十一年,我學佛的六十一年,你看這個會集本,律航法師從山東帶了幾本到台灣,送了三本給李老師,李老師就把它翻印。看到前面有一篇長序,梅光羲的,李老師的佛法是跟梅光羲學的,老師的文章,看到特別歡喜,所以就把它印了。那個時候大概印一千本,在台中,好像還是線裝,紙很薄,兩頁摺疊的,但是重新排版印的。講了一遍就不敢再講第二遍,就有人批評。所以我們學講經的時候老師告訴我,講得不好,人家批評你還無所謂,如果講得好,有很多人讚歎你,你就走投無路。老師先把話講清楚、講明白了,到以後我真的走投無路。意想不到的,兩個大專講座幫助我打開國外的法緣,台中慈光大專講座,和台北善導寺中國佛教會道安法師辦的一個大專講座。

  老師這個慈光講座等於是我發起的,這個因緣沒人知道。是台灣大專學生開始學佛,台灣大學成立一個佛學社,叫晨曦佛學社,帶領他們的教授是周宣德老居士,周老居士跟李老師是老朋友,年齡差不多。周老師到台中,把這個消息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大歡喜,認為高等知識分子開始學佛,證明佛教不是迷信,這好事情。他們聊天我坐在旁邊,周老師走了之後,我跟李老師講,我說老師,這未必是好事。老師瞪著大眼睛看著我,怎麼不是好事?我說先入為主,如果那些教的人把他們教偏了、教差了,誰能把他們反正過來?老師聽了這個話就很嚴肅,想一想,這是真的,是一個問題,他就問我,那怎麼辦?我給他出主意,我說我們圖書館可以利用星期天辦大專講座,一個星期一天,台中附近的大專學生可以到這報名來參加,一個星期一天。寒暑假就辦連續的,辦兩個星期、三個星期,對象是台中以外的各個縣市,他能到這來住,我們招待他吃住,讓他們來學。慈光講座是這麼來的,很偶然的這麼個機會。

  老師搞這個講座,排課程、請老師,請哪個人來講,都跟我商量的,我在他那個小閣樓裡,那個時候到那裡關著門去討論這個事情,決定了六門功課。他自己編了一個教材,《佛學十四講》,介紹佛法,用佛的經典《八大人覺經》,裡面有大乘小乘,這個做為佛學常識。解門、行門,解門選了兩種,唯識,唯識找不到適當的書,編了個教材,老師自己編的,編了之後交給我看,有一部分它有綱沒有目,要我把它填起來,他都採用了,這相宗的;另外一個講《心經》,代表性宗,性相兩宗,解門。行門也選兩種,一種《普賢行願品》,就是十大願王,另外是《阿彌陀經》。老師自己擔任兩門,擔任《彌陀經》跟《十四講》。

  請老師,我就把徐醒民、周家麟抓來,他們兩個膽小,尤其是徐醒民,徐醒民說不行,這是大學生,我怎麼敢去講?我問他,你學佛多久了?四年。我說那個大學生,他學佛多久?四個月。你學四年跟四個月的上課,你怕什麼?我把他鼓勵起來,把他送上台。是這麼搞起來的。沒有我的課,但是以後老師要我擔任一門功課,答問,每天有兩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同學提出問題當面解答,這個沒有教科書的。這個科目也是李老師的,他有三門,他只上了頭一天課,第二堂就交給我,要我去解答問題,解答不了就請老師來講。所以天天我被他們問,還好,還沒有把我難住。最長的一屆是四個星期,那一屆有一百多個學生,有六個研究生,每天問我兩個小時,到最後圓滿的時候,沒有一個問題把我問倒。我說古人講後生可畏,你們四個星期沒有一個問題把我問倒,好像也並不太可畏。我跟同學們結的這些緣。

  道安法師那個大專佛學講座是北部的,也是每個星期天一次,北部的學生。學生將近有八百人的樣子,報名的有八百人,講堂可以容納六百人的樣子,那個大講堂很大,我在那裡教了四年,所以認識這些大專同學,時間差不多先後十年,認識這些學生將近一萬人。這些學生以後出國留學,在外國畢業,在外國工作成家了,這就是我周遊列國的據點。每到一個地方,找學佛的同學把他找起來,搞一個淨宗學會,所以在美國、加拿大搞了三十多個會,這個緣,否則的話,一個出家人怎麼可能有這些緣分?這些學生,全世界各個地區都有。幸好有這麼多人,沒有這麼多人,我真的叫走投無路,我真正深心體會到老師所說的話。因為他們居住的地方都有佛教,那些法師多半是台灣跟香港去的,還有少數南洋去的,不能得罪,所以講經,最長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一年去一次,最短的一個星期,這樣人家有一點不高興我們就離開,下一次見面還很歡喜。所以居無定所,這個生活我過了幾十年,從來沒有自己居住的地方。

  澳洲的學院是為那些悟字輩,為他們建立的。韓館長往生了,我們的圖書館她兒子接收了,我們全部離開。離開的時候還不錯,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幫助我,我們在新加坡住了三年半,做了一樁事情,把新加坡的宗教團結起來,這樁事情就影響往後法緣。這個事情被澳洲移民部的部長盧鐸先生知道了,他就希望我移民到澳洲,給我很特殊的一個簽證,我也不知道什麼玩意,人家告訴我,這是國家尖端人才的簽證。他希望我到澳洲,幫助澳洲團結宗教、團結族群。這是新加坡做出成就,結澳洲這個緣。所以到澳洲很受禮遇,聯邦政府支持我,到以後地方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處得非常融洽。澳洲地大人少,很少一點錢就能辦事。我們到那個地方十年了,去年十週年。在這之前,前面十年,我是每一年到澳洲講經一個月,所以跟澳洲的緣本來就很好。

  從新加坡移民過去,跟他們政府領導人接觸到,由這個緣才走向聯合國,要不是這個緣的話也沒有。聯合國的緣還要感謝九一一事件,不是九一一事件,聯合國的緣沒有。九一一事件之後,昆士蘭大學的校長,昆士蘭大學有和平學院,這很少的,一般學校沒有的,我們才知道,全世界有八個學校有和平學院。這個學院有學位的,有博士、碩士,畢業的學生多半在聯合國服務,他們的任務是調停糾紛。所以我就參與這個學院,以後代表學校、代表澳洲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這麼個緣分在那裡,這都是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弘法利生的範圍愈來愈大,做到全世界,做到各個宗教,跟每個宗教都有往來,目標是化解衝突,促進全世界的社會安定和平。這也是佛法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是我們應該做的。沒有緣不攀緣,有這個緣要去做,隨緣而不攀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