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四二集) 2012/1/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4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四十五頁,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第三十「眼睫如牛王相」,這個睫是睫毛,牛王,牛的睫毛長也很好看。「眼毛殊勝如牛王」,這比喻。「三十一,眉間白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這經上說佛的白毫相很長,它是盤旋在一起,一根白毫像一顆珠子一樣盤在兩眉當中,眉毛這當中。第三十二相,「頂成肉髻相」,佛的頭頂有肉髻,我們看畫的佛像、塑造的佛像,佛頭頂多了一塊,這是肉髻相。「梵音烏瑟膩,譯作肉髻。頂上有肉,隆起為髻形者,亦名無見頂相」。為什麼叫無見頂?這個髻上面放光,如果從佛的上面來看就看不到它,光刺眼睛你沒有辦法看到它,所以叫做無見頂相。「其他經論與此大同小異」,這是《智度論》八十八卷裡頭所說的,經論裡頭說得很多,此地舉例是引用《智度論》八十八卷,這裡面都把這相好說出來了,但是相好的原因沒說出來。
我們再往下看,「望西師曰:依此願故,眾生生者,皆具諸相,不假修得」。這就難了,往生的人沒有修這些德行,到極樂世界個個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怎麼得到的?他是依阿彌陀佛願力得到的。阿彌陀佛有這一願,而他的願願願都兌現,沒有一個願是空願,所以生到極樂世界就能得這樣殊勝的相好。我們很清楚,這是世尊當年在印度隨俗所現的,實際上不止,實際上就不是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觀經》上講的應該就是正確的,也是佛講的,《觀經》上說阿彌陀佛身有八萬四千相,每一相又有八萬四千好,不止三十二相。生到極樂世界都知道了。這些相統統有業因,怎麼修得的?下面說,「問:具足此相,為華開後,將為前耶」。往生極樂世界是蓮花化生,在蓮花裡面所見到的佛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花開之後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化身無異於報身,但是不一樣。所以這假設個問答,具足三十二相是在花開之後,還是在花開之前?「答:不待花開,是生得故」。只要一往生,花沒有開也具足三十二相,這就顯得非常的殊勝。
這段經文有一些參考資料,我這裡他們給我蒐集了一些,我剛剛看到。這裡頭《寶女所問經》第四卷,西晉月支三藏法師竺法護翻譯的,這個文是「三十二相品第九」,專講三十二相,我們看看經文,這裡頭講的有因。「於是寶女問世尊曰。唯然大聖,今所可謂如來至真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前世宿命行何功德,而致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佈在體」。這是假設個問,這一問,「佛告寶女,吾往古世行無量德合集眾行」。這句話總說,往古世,這就是時間很長很長,都是行無量德,德是善事、是功德,眾行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如來由是逮得三十有二大人之相遍佈於體」,今全身都是一切眾生認為是最好的相,佛全都具足。「今粗舉要。如來之相」,這下面就是三十二相。
這一段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為什麼?真正成佛不必修,明心見性,自性無量功德自然現前,那何必要修!經上說菩薩成佛用一百劫的時間修相好,就是講這修因。這是顯示給眾生看的,鼓勵眾生斷惡修善,用意在這個地方,是他在舞台上表演,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具足無量妙相、無量妙好是一定的道理,我們沒有理由去懷疑。自性本具的無量功德、無量相好,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相裡頭就包括相好。
這第一條,「足安平立大人之相者」,這是足底圓滿之相,我們對照這個經文裡面,《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這個經文三十二相是《三藏法數》第四十八的,第一個是足安平相,它這裡足安平立大人之相,它多這麼幾個字,我們看它的因。這個相「往古世堅固勸助而不退轉,未曾覆蔽他人功故」。也是我們要學的,意思很好,這就是長劫以來堅固勸助而不退轉,勸勉別人、幫助別人。勸助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幫助人破迷開悟。佛的本願,可以說一切諸佛的本願,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離究竟苦,究竟苦就是六道輪迴,就是十法界。如何能夠離開六道、離開十法界,你才真正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從迷惑顛倒,佛說這三類煩惱就是苦的根本。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凡夫不知道,念頭非常微細,分別執著這個粗,我們能覺察得到。
分別叫塵沙煩惱,無量無邊,就是我們今天的妄想、妄念太多,沒有去想它,它自然就來了。特別是在念佛的時候,在入定的時候發現,沒念佛、沒入定,好像還沒有覺得我有什麼妄念,這一坐下來念佛才發現怎麼那麼多!所以有些人覺得不對,我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念頭,這一念佛那麼多妄念來了。實際上並不是不念佛的時候沒有,不念佛的時候有,你沒有覺察到;一念佛,心念要集中在佛號上,發現了,是這麼個道理。不打坐不知道,一打坐這東西就來了,這是個麻煩事情,如何能把它化解?那就是你念佛要繼續念,你別怕它,佛念得有功夫,純熟了,妄念愈念愈少,這就功夫進步。這東西不能著急。一般人,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說的,一般人伏這些煩惱大概三年,真正用功念佛三年,在一支香裡頭有三、五個雜念。一支香,長香是一個半小時,普通香是一個小時,因為寺院從前沒有鐘,用什麼來看時間?就是香,念佛念一炷香,一炷長香,都是用香來衡量時間,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一個小時,我們就算短香一個小時,一個小時裡頭只有三、五個雜念不錯了,這功夫算不錯了。初學的人,那個雜念一分鐘裡頭都不知道有多少個。所以功夫得力雜念就少了。
像宋朝瑩珂法師那種念佛,那是什麼?那是求救命,所以他那個心特別勇,那是叫拼命去念,不眠不休、不吃不喝,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居然念了三天三夜,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勇猛精進在拼命,他能把阿彌陀佛念來,這也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典範。真在緊要關頭的時候,萬緣放下一心念佛,肯定把阿彌陀佛念來。瑩珂是個出家人,但是破戒犯規,這樣的人真正能懺悔,能知道錯了,知道自己錯,一心念佛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了。我們造作的業沒他那麼重,三天三夜也能把阿彌陀佛念來。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沒有厚此薄彼,只要你有真誠心,真誠心能感,所謂至誠感通,佛一定有應。又何況遍法界虛空界諸佛菩薩、一切眾生,跟我們自己是一體。賢首國師《還源觀》上講得一點都不錯,從一體起二用示三遍,三種周遍。這給你從理上講,理上講通了,你能夠肯定,就不懷疑了,然後才能依照這個方法去做。這第一個勸導眾生、幫助眾生永無退轉。眾生不好度,善意對他,他以惡意相向,還能不退轉,這是難能可貴。因為這是行,所以用足來表現,足底得圓滿相。
末後一句未曾覆蔽他人功故,就是別人有好處,別人有功德,從來沒有障礙過別人。障礙別人多半都是妄語、兩舌,用這種手段,有意無意的毀謗,造謠生事,都這些手段。別人有好處,佛教導我們歡喜讚歎,那個功德不可思議。如果這個人好事,只是他個人得利益,這個功德很少,很微薄;這個人的好事是能叫大眾得利益,這功德就大。大眾得利益的時間長久,那這功德就更大,看他影響的面多大,影響的時間多長。我們看像唐太宗這個例子,他做皇帝編這一套《群書治要》,這個功德大,幫助他那一個朝代三百年,唐朝三百年。三百年依靠這套書做治國的指導原則,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盛世。雖然末代的皇帝不讀這個書,貪圖自己的享受,疏忽了照顧人民,最後亡國。末代皇帝都是這樣子的,只顧自己不顧人民,這亡國之君。
這部書到今天還有影響。今天世界動亂,全世界的,不是局部的,是整個地球。中國傳統文化能挽救社會,能幫助這個世界,這英國湯恩比所說的,中國什麼東西能幫助現在的社會?眼前這部書確實管用。能把這部書講清楚、講明白,大家覺悟、回頭了,這個社會動亂的現象立刻就會停止,就能夠恢復安定和平,這是大功德。這樁事情要把它掩藏住,這個罪業重,這過失就很大!有沒有人幹這事情?當年日本在中國留學的留學生,知道這個東西是寶貝帶到日本去,中國沒有了。日本人是不錯,當時日本人真幹、真學,所以它也盛極一時。一直到大概三百年前嘉慶登基,日本人進貢,給皇帝送禮有這套書,中國人才知道有這部東西,以前沒人知道。那個時候正是乾隆的盛世,盛極一時,這些帝王沒有過過那些苦難的日子,都是在皇宮裡頭養尊處優,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幾乎每個朝代都是這樣子的。這個書傳來了,沒有受到重視。嘉慶以後一代不如一代,嘉慶以後是道光,道光以後是咸豐,咸豐就出現慈禧,咸豐死了之後同治,慈禧執政,一代不如一代。清朝的盛世是康熙、雍正、乾隆,加起來將近一百五十年,鼎盛的時候。
古人講的盛極必衰,什麼原因?把憂患的意識丟掉,沒有了,自以為是。人要永遠懷有憂患意識,他不會亡國的。這些東西沒有認真去學習,如果嘉慶當時看到這部書,讓這些專家學者在宮廷裡面細細講解,文武百官都來受教育,他還是盛世,絕對不會亞於乾隆,甚至於比乾隆更好,我們能想像得到,可惜他沒有做。一直到今天,我們才發現這個東西,真正是寶,寶中之寶。中國傳統這麼多的典籍,要救這個世界從哪裡看起?我們找不到入門的地方,唐太宗給我們開了這個門!現在很多地方,國內希望把傳統文化復興起來,台灣也在搞,外國馬來西亞也想搞,印尼也想搞。《群書治要》的英文翻譯本流通出去,我相信想搞的人就很多,這是很好的徵兆。我們從歷史來看,傳統東西丟掉了兩百多年,復興也要兩百多年,只要這個火種不滅薪火相傳,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可以興旺起來。這是真理,字字句句與性德相應。尤其我們現在受的痛苦、這災難,痛定思痛,看到祖宗的教誨明白、覺悟了,知道回頭、知道改過。自己謙虛,尊重別人,決定不能隱蔽別人的長處,這個果報是足安平相。
第二,「如來手足而有法輪大人相者」,這就是第二千輻輪相,足底有,手心也有,足心、手心都有輪相,這個果報是「往古世興設若干種種施故」。這個若幹可能是若干,若干種種施故,這個字可能有問題。就是說自古以來,菩薩、善友他能夠興設種種施,施是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常常做這些事情,所以感得手心、足心有輪相。第三手指纖長,這是「往古世則說經義救護眾生令無患故」,生生世世長劫以來,講經說法,救護眾生。這個經法,我們就要注意到,經法是幫助人開悟的,幫助人破迷的。佛對一切眾生最大的功德就是講經教學,也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手段就是教育。所以佛的這一生非常單純,一生老老實實教學,為我們示現一個老師的榜樣。而且教學心量大,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他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來學,他就會很認真教你,而且不收學費,完全義務教學,教了一輩子。這就是說,像釋迦牟尼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種功德就是手指細長的相。
第四個,「如來手足生網幔理大人相者」,這是第五相,「乃往古世未曾破壞他人眷屬故」。這是手足有網幔,沒有破壞過別人家庭,也就是說,沒有這種不善的意念妨礙別人家庭,破壞別人家庭,連這個念頭都沒有,哪裡會有行為!在反面,肯定是幫助每個人家幸福美滿,得這種果報。第五,「如來手足柔軟」,這個柔軟,在我們經本上是第四。「乃往古世而以惠施若干種衣細軟服故」,這就是以美好細軟的這種衣服布施,常行這個布施,這也屬於財布施的一種,你是用手去布施的,所以手得細軟相。
第六這就是七處,我們這是第十七,七處平滿,「如來而有七合充滿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設眾施供諸乏故」。別人有缺乏的,他廣行布施,你缺乏什麼他幫助你什麼,缺吃的就用飲食來布施,缺穿的用衣服來布施,缺醫藥的用醫藥布施,缺少什麼他都布施什麼。所有布施當中,佛常說「法布施為第一」,真正的苦難是人民愚昧沒有智慧,所以教學的布施功德是無量無邊。在古時候這家庭興旺,老人懂得法布施。在中國古時候的家庭家學辦得很好,鄉里不是我們這一族的人,有優秀的小孩、聰明的小孩沒有錢讀書,都把他找來幫助他,甚至於供給他的生活費用,衣食住行都幫助他,這個小孩學成之後感恩,與這一家就變成世交。這種情形在中國過去社會裡非常普遍,最著名的范仲淹,你看他辦義學,專門幫助貧窮的小孩,供吃、供穿,為國家培養人才、為社會培養賢人,這個心量好。在中國歷史上傳家久遠第一個是孔子,第二個就是范家。印光大師說,印光法師在那個時候早我們一百年,印祖說孔子兩千多年而不衰,范家八百年不衰,到現在是九百年,後代的子孫都好、都不錯,祖宗德積得厚。
這下面第七,「如來之膝平正無節」,這就是二十相,身端直相,無傴曲者。沒有彎腰駝背這個情形,他的膝平正無節。這是「往古世奉受經典不違失故」,依照經典理論、方法去修行,奉受經典不違失故,得這個好相。下面說如來的馬陰藏相,「乃往古世謹慎己身遠欲法故」。這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生生世世他沒有邪淫,他戒邪淫,得這個好相。「九、如來之身頰車」,頰車就是我們講兩腮充滿,「猶如師子大人相者。乃往古世廣修淨業修行備故」。就是三業清淨,我們這個經本裡頭,佛所說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能把身口意都能夠護持住,意業清淨,三業都清淨,意業離染,三業統統離染,得這個身相。
第十,這個我們前面本子裡頭好像沒有,這是胸口卍字相,我們這個本上子沒有。卍是表吉祥,胸前自然現這種瑞相,這是往古世生生世世遠離染污,我們現在講染污,身體的染污、心理的染污都能夠遠離,所有一切不善行都遠離了,這個很不容易。現在要遠離就更難,現在六根所接觸的全都是誘惑你、在引誘你,唯恐你不染污,所以現在修清淨心非常困難。古時候儒釋道真正在培養的時代,都選擇清淨的環境,遠離都市、遠離聚落。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觀、儒家的書院,都是選擇在山清水秀的地方,跟村莊都有相當距離,為什麼?避免染污,環境幽靜,人心是定的,定能生慧。現在這些古道場也沒人修行,都變成觀光旅遊的景點,都變成古蹟,真的是古蹟,馬路開上去,纜車也吊上去。從前建立在深山,主要就是讓你走路不方便,你不願意去;現在變成觀光旅遊的景點,沒法子再修行。
我好像是在一九八0年代,第一次到北京去訪問黃念祖老居士,同修們給我介紹去訪問趙樸初會長,那個時候他是佛協的會長。我去訪問他的時候,沒想到我們一見如故,第一次見面我們就談了四個半小時。一般我聽說,樸老見人不超過半個小時的。那天對我們特別客氣,愈談愈有味道,晚上接待我們吃晚飯,我們好像有十多個人,兩桌坐滿了。我們就談到現代的佛教,我說所有古代這些寺院庵堂統統把它恢復建立起來,做為觀光旅遊的景點,為國家帶一筆觀光收入,這好事情。為什麼?那個地方不適合修行,它出名了,人家來觀光一定得去看看,真正修行地方不能讓人參觀。觀光客川流不息,那怎麼修?專門培養一批接待觀光的這些工作人員,要懂佛法,把佛法介紹給觀光客。因為他來消費,我們也真給他東西,要給他上一堂課。所以藉著觀光旅遊把這個寺院,佛菩薩表法的這個,這一介紹就非常有意義,他聽了很歡喜。
真正修行,我那時候建議,中國大乘八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都恢復起來,建十個道場。道場的方式,用外國大學城那種方式,一個宗派就是一個城,一個大城市,裡面分成兩個部分有學院、學會。學會是提供大家修行的場所,學院是提供你研究的場所,你研究這一宗派的經典,這有學院,好像天台有天台學院;修行的地方,學習的這就是天台學會。因為現在交通方便,不要建好多道場,一個宗就建一個道場。他聽了歡喜,我們談得很投緣。非常可惜,我們認識他已經年老,他好像有八十歲那時候,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想的這些,他都能接受。所以這個老人在,我每年都會到北京去二、三次,去看看他們,現在都不在了。所以有很多人說我為什麼不到北京去?我說我到北京去會很難過,老朋友全不在了。自己也老了,那個時候還年輕,那個時候將近七十歲的樣子。
下面第十一個,「如來肢體具足」,這是過去生中「施以無畏安慰人故」。如來肢體就是身體,具足成就,我們一般講健康長壽,健康長壽的因是什麼?是無畏布施,往古世施以無畏安慰人故。人有恐怖、人有畏懼的時候,你能夠保護他,你能夠安慰他,讓他遠離恐怖得到平安,這屬於無畏布施,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種情形多半是沒有人照顧的孩童,還有沒有人照顧的老人,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有德行、有學問、有力量的這些大富長者,應該能照顧到讓他離開恐怖,讓他離開病苦,讓他離開不安,這個功德就是健康長壽。第十二「如來手臂長出於膝」,這就是垂手過膝,「乃往古世人有所作佐助勸故」。喜歡幫助人,別人有做好事的,他能夠幫助他、能夠成就他、能夠勸導他,所以得這樣的果報。
「十三、如來身淨而無瑕玼」,這是身體清淨,身體清淨是「往古世奉行十善無厭足」。佛所教導的,也可以說,佛的十善是徹始徹終,初學佛的人修十善,到成佛時候十善圓滿。不能小看這個十條,這十條是綱領,展開無量無邊;小乘所說的三千威儀,就是十善業道展開的,大乘菩薩八萬四千細行也是十善展開的。我們看到繪畫的佛像,佛頂上畫一個圓光,圓光上面通常都有三個字,這三個字梵音念「唵阿吽」,多半是梵文寫的,也有中文寫的、有藏文寫的,我們常常看到。這三個字就是身口意三業,那就是十善,身三、口四、意三。我們看到變相圖就曉得,十善業道是佛教的根,也是佛教的大圓滿,十善業道圓滿就成佛了,所以這個不能不重視。現在十善做不到,什麼原因?我們的根壞了,這個要知道,根真的壞了,沒有了,不知道有這個根。這個根就是從前中國的家庭教育,從前家家都有家學,家學就是私塾。家學對於中國社會貢獻可以說第一大,為什麼?它把人都教好了。
中國人教好,不是國家教的,是家教的。也就是帝王把教育的工作委託給每個家庭,教好,帝王有表彰,送匾額來嘉獎。每年舉辦考試,考秀才、考貢生、考舉人、考進士的,你家的子弟考取的時候,皇帝都送匾額表揚。所以中國這個社會,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怎麼來的?家把他教好的。所以古時候三百六十行,最令人羨慕的就是做官的,為什麼做官?做官地位不錯,大家尊敬你,有道德學問,待遇也不錯,工作量很少,這大家願意幹的。社會安定,社會上沒有壞人,也沒有壞事,他沒有案子辦,非常清閒,這官好做。所以他有時間讀書,有時間著作,他寫文章、寫詩詞。你看中國古代這些官員,《四庫全書》裡頭集部好多都是他們的東西。他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在寫文章,著書立說?你就曉得,他沒事幹。要像現在這些官員,一天到晚忙得不可開交,他哪有時間讀書?讀書的時間都沒有,他還有什麼時間去寫作?你看到古人做官的,哪一個做官的不留下著作到後世!他有那麼多時間他就研究學問去了,令人羨慕。現在社會跟從前完全相反了,外國如是,中國亦如是。
所以教育由家庭來推廣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家裡人沒有不愛自己子弟的,比學校老師愛護學生要更愛護,真想自己的子弟成就。請的老師一定真正有道德、有學問,懂得教學,誰去請?大概都是自己的祖父、曾祖父,他們經驗豐富,閱歷很深會看人。找的那些老師,請老師行大禮,老師在這個家庭裡頭,那個地位高,沒有人不尊敬的。老師受到這個家族的尊敬,他一定就能盡心盡力的教好;他要教不好,他對不起人,對不起家庭。現在人對老師不重視了,縱然是好老師,他也敷衍。所以讓我想到今天學校,就想到方東美先生,他在學校教書也敷衍了。我們想去聽他的課,他叫我不要去聽,他說你去聽會大失所望,那就換句話說,彼此都敷衍。為什麼要敷衍?你講的學生不願意學,學生到學校裡來的目的就是文憑,他的目的是得到文憑。老師就是得到一點,現在講工資,得到一點薪水回去養家活口,哪裡真教!學生真聽,他就真教;學生不想學的時候,他也就敷衍。所以方老師常常講,說到教授地位很高,他搖搖頭:我們這一行是誤人子弟的行列。有新的老師進來:你也來參加我們這個行列,誤人子弟。他是一點都不忌諱的。我們想學一點東西,他開特別通道星期天,每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到他家去學,就是真學他真幫助你,我們也沒有繳學費,完全是義務的。所以感恩!
「十四、如來腦戶充滿弘備大人相者」,這個相,好像我們在前面應對的是哪一個?應該前面有好幾種,這個也是身心健康。也是過去世對有病者,若干種種藥,「若干種藥瞻視療故」,這是照顧病人,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十五、如來師子步大人相者」,這是過去生生世世,「植眾德本具足備故」。植眾德本,眾德之本是什麼?中國人所謂「百善孝為先」,孝敬是眾德之本,學佛、學做人都要從這個地方著手。《弟子規》一開端,就是孝道,「首孝弟,次謹信」,孝悌是什麼?孝悌是德本,孝是順親,悌是尊長,年齡比我大的兄長,尊敬兄長,延伸就是尊敬長輩。德高望重就更不必說了,人要懂得敬長,孝親尊長。
第十六,這就是「四十齒白」,白是牙齒裡頭的門牙,「乃往古世志性等仁於眾生故」,這就是仁慈博愛對待一切眾生。古人所說的「行有不得」,問題不在別人,要「反求諸己」,問題就統統能解決。現在人不知道反求諸己,所以責備別人,這是錯誤的。大乘佛法一切眾生沒有過失,所有的過失全在自己這邊。縱然我遇到人家的迫害,甚至於講連性命都丟掉,過失還是在自己,決定不在別人,這個理很深不能不知道。古人做學問最得力處,就是天天反省自己的過失,天天改過,那還得了,一天改一個,要改三年人就成聖人了。聖人不難做,勇於改過的人就能成聖賢,認真反省,原諒別人,不要原諒自己,我們才會有真的成就。「十七、如來牙齒無有間疏」,這如來牙齒好,四十個齒,齒白齊密相,「乃往古世設人諍鬥令合和故」。這就是調解糾紛,就得這個相好,看到別人有糾紛的時候不能夠助長,一定要幫助他化解。「十八、如來頷牙」,這是跟哪個相對?前面我們念過有四十齒,齒白齊密,四牙白淨,有這三相關於牙齒的。這一個因,是過去世「以微妙可意之物而興施故」,這個布施應該是言語,因為它跟牙齒有關係,所說的是別人歡喜聽的而興布施。這個應該是佛法裡面所講的法布施,以善巧方便,講故事的方法,幽默的方法,啟發人心,讓人覺悟,應該屬於這一類的。用心幫助別人改過自新,而言語卻不傷人,這是智慧,這是學問,這是真正的善巧方便。
「十九、如來清白美好發眉」,這是眉間的相,好像此地有眼睫如牛王相,與這個能相應。這是過去世「善自護己身口心故」,這就是我們這部經上講的善護三業得的好相,善護身業、口業、意業,心是意。下面是廣長舌相,乃過去生中「所言至誠護口之過故」,廣長舌相就是不妄語。所以佛經上有說,三世不妄語,舌頭可以能夠舔到鼻尖。佛的廣長舌能夠蓋覆整個面孔,能夠達到頭髮的邊際,證明生生世世不妄語。
下面第二十一,這個好像不容易看出來,這個是「以無量福供養究竟。心行仁和與眾生願使得覆蓋」。這在我們自己修行過程當中,與迴向相應,無論是修福、修慧,都應該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才叫究竟。迴向裡頭著重三種迴向,「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學佛所願、所求的不為自己,為菩提就是為覺悟,不願意做一個迷惑顛倒的人,要做一個聰明、明白人,這就是佛菩薩。一切修為的功德都是為這個,不為別的。除這個之外,為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第三個迴向實際,實際就是自性,回歸自性,這才叫真的是圓滿。心行仁,仁者愛人,和者和諧,這兩個字東方人重視,孔子用仁做代表,「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西方人用和做代表,他們文字裡面和平的意思很多,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族群,雖然有這個字沒有落實。如何讓我們以善巧方便把這個和諧帶起來,這個很重要。和諧帶起來,一定要知道由近及遠,這很重要。像稻盛和夫他一生所行的,他能夠成功就是知道人和,從最近的地方做起。企業賺的利益,第一個受利益的是自己的員工,他想到什麼?這個財富是員工共同創造成的,不是他一個人,所以員工是第一個得利益。第二個回饋主顧,第三個是自己公司,他做成功了,這很有道理的,一定是由近及遠,由親及疏。如果反過來做的話,自己人一定不服氣,那就是失敗的因素。所以如何凝固人心,鞏固這個核心,無論是齊家,或者是經營企業、治國都要懂得這道理。
下面這個是講梵音,「梵音深遠相」二十八,這是過去世「言語柔和。與眾人言護口節辭。無央數人聞其所語無不悅故」。這是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四德裡頭的第三「柔和質直」,待人接物一定要懂得。人與人之往來言語是關鍵,最重要的是言語,言語要柔和,言語要如理、要如法、要小心謹慎。所以本經佛把口業在善護三業擺在第一,我們愈想愈有道理。人犯過失,口業最容易,而且犯得最多,護口節辭,言語愈少愈好,把事理講清楚、講明白而不費詞,這是人人都歡喜的。能夠叫大眾聽到了都生歡喜心,這你成功了。
下面是眼「紺青色」,這是往古,就是過去生生世世常以慈眼看人,這點重要。無論在什麼時候,特別是在逆境,惡緣、逆境我們如果用慈眼看人,會遠離很多災害,縱然惡人想害你,也不忍心下手。謙虛、恭敬、慈悲,這個都要從內心裡頭做出來,真正愛別人。為什麼?這經上講得很好,眾生跟我是一體,我怎麼能不愛他!怎麼能不關懷他!他有困難怎麼可以不幫助!跟我無親無故,但是是一體。無親無故是世間人所看的,佛不是這麼看法,佛看一切眾生比一家人還親。我們不學佛就成不了佛,成佛一定要學佛。
第二十四說如來的眼好,相好,像蛾眉月一樣,「如月初生」,這是過去世「無粗暴志心性和順故」。這個要養,沒有粗暴就心平氣和。我們講心浮氣躁,這是現在年輕人通病。心浮氣躁障礙學習,特別是聖賢之道,聖賢之道沒辦法學。聖賢之道要從誠敬當中得來,與老師關係不大,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學生真正誠敬,老師差一點沒有問題,你學習的成就會超過老師,老師歡喜,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老師最歡喜的。唐宋官員所戴的帽子稱為進賢冠,古人做官的帽子前面低,後頭高出一截,前面代表自己,後頭代表後人,希望後人都高過我,社會才有進步,人民才有幸福;如果說是後人都不如我,那就悲哀了。方方面面都希望後人超過我們這一代,這心地多厚道,能夠時時刻刻為後人著想,這是聖人,不僅為當代,為來世、為千年萬世著想。然後我們才真正體會到,聖人這些典籍,他們是為千年萬世著想,他不是為一世。我們現在人沒想到,反而對他們留下來的這些智慧、這些典籍輕視了,我們沒為後世著想。
《周禮》我一直沒有念過這部書,方東美先生叫我讀,我對這沒興趣。他告訴我,周公作的,周公是聖人,孔老夫子心目當中最佩服的人。《周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周朝的憲法,治國平天下的一部寶典。方老師告訴我,周家如果後代都尊崇這部書,而不違背的話,現在還是周朝。他講在法典上來說,全世界這是最好的一部,好在哪裡?字字句句是為天下人著想,沒有為自己著想,大公無私,所以它能夠傳之千年萬世,道理在此地。他沒為自己想,為國家設想,為人民設想,為天下人設想,這周公。唐太宗編的《群書治要》,那些大臣都了不起,都是聖賢人,會集群書擷取章句,也是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為千年萬世著想的,所以它能夠傳世,它能夠讓人歡喜學習。現在缺乏的,兩百年丟掉了,造成眼前這個結果,這個結果不好,大家都不喜歡。如何能夠恢復太平盛世?人人都希望,這是民心,人人都喜歡安定、都喜歡和平。生活苦一點無所謂,安定、和平、幸福都在這裡盼望著,這些教訓能幫助我們做到。
現在最重要是什麼?最重要是老師,典籍有了,找到了,這兩部《治要》寶典!一個是治國,一個是治學,治學是根,治國是本。古聖先賢給我們留下這個,在佛法講這些人是佛菩薩轉世來的,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應以宰官身而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這是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今天從哪裡做起?有人來問我,我的答覆很簡單,《群書治要》取自於六十五種古籍,如果現在這六十五種古籍,都有最優秀的老師來指導、來講學,問題馬上就興了。這裡面是什麼?是這六十五種古籍裡面的精華。所以我心裡就常想,只要兩百個學生,什麼學生?聖賢,這兩百個都是聖人、都是賢人,三個人一小組學一個。這三個人學《易經》,那三個人學《尚書》,那三個人去學《禮記》,三個人一門,三個人專攻一樣。在我想三年之後他們就成為漢學家,就講這一門,專講這一門,十年之後他們是大聖人,他們真的能把傳統文化興旺起來,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十年之後這些老師展開傳統的教學,把《群書治要》完全落實。《國學治要》就是《四庫全書》,《國學治要》是把《四庫》裡頭重要的東西都提出來了,也用這個方法專攻,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十年、二十年之後,中國文化復興了,得要有人去幹!
昨天台灣來了些朋友十多個人,來的目的是請我回去過年。這次選舉很好,我看到台灣人民已經覺悟了,很理智,不再感情用事了,以前感情用事,真正夠得上談民主。民主裡頭要搞感情就完了、就亂了,能有理性好,但是要教育。他們對於傳統文化很重視,我在台灣,跟現在當選的副總統吳敦義先生,他來看過我;我跟兩個行政院長,前行政院長劉兆玄,還有前省長宋楚瑜,他們三個都來看我。很難得對於傳統文化都很重視,搞這個好,比做官好多了,真有成就。能夠好好的辦個學校,辦私塾,跟一般學校教法不一樣,學生,三個學生一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辦法是我在四十年前跟星雲法師談的。四十年前他辦那個東方佛教學院,請我去做教務主任,他那時候有一百三十多個學生。我跟他的研究,三個人一個小組專攻一部經,我告訴他,十年之後佛光山至少可以出二十個講經的人才,都是世界一流的。他聽了想想:也很好,但是不像學校。我說學校出不了人才,不能走學校這個方法。我們這個,他堅持沒有辦法,我就離開,我就不教了,所以我在那裡教了十個月就走了。我說這樣教法,將來學生要罵我們的,我們誤人子弟。他說他們還年輕。我說他會長大,他不會永遠年輕。我們就這個地方產生了不同意見,沒有辦法,他不能接受,我只好走路,我不願意幹誤人子弟的事情。以後人家請我教佛學院,不教了。
實在說韓館長是聽懂了,我們真想辦個小型的佛學班,能有二十個學生,都在籌備差不多,她過世了,這個事情就沒辦法再繼續。所以統統是緣分,真肯幹她走了,沒有這個福分,這是要大福德才能成就這個大事,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做成功之後,你看你培養的,不管你培養三個、五個都不得了,歷史上都會留名,那大福德,沒有那麼大的福德做不了。我們能看出來,沒這個福報,所以找不到地方。這個事情,我跟李木源談過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我跟李金友談過,他也很讚歎,但是讚歎後頭就沒有了,不能起而行之。還是了解不夠透徹,真正了解透徹,像他們這些人有這個能力的,怎麼會不幹!大好事。於你這一生有利,於你後來生生世世都有利益,這個不是一世的功德。
第二十五,「眉間白毫相」,這是德行,是歡喜讚歎「歌誦閒居之德眾人行」,這個閒居要注意,這閒就是賢人,是有德行、有學問的人他們隱居不出來做事。我在年輕的時候,我讀歷史,那時候讀二十五史,看到二十五史《隱逸傳》,我很懷疑這些人有學問、有道德,隱居不出來為大眾服務,為什麼要給他寫傳?好多年這個疑惑都解不開。以後這下搞明白了,這些人是什麼?就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有能力爭,他有能力求,而不爭、而不求,這個示現就是社會安定的原動力。現在人有一點點本事就要去爭,就要去求,拼命,把社會搞得烏煙瘴氣。這些人真有本事,真有能力,不幹,過他的田園生活,非常愜意。諸葛亮沒出山也過這種生活,劉備三顧茅廬,盛情難卻,這才出來,不是他願意出來求。像這些隱士真是大聖大賢,隱藏在野,真正的明君,一個好的領導人,求賢若渴,那真的要去三顧茅廬,用真誠心把他請出來,不是真誠心不出來。所以漢高祖做了皇帝之後,跟這些大臣們談,他為什麼成功?項羽為什麼失敗?別人沒看到,他真的了不起,他的成功功勞就歸三個人,稱為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他說這是人傑,他們三個幫助我成功。項羽身邊只有一個范增,不能用,所以他失敗了。這個說法大家都服了。張良,你看看功成身退,隱居了,這高明。
在古時候范蠡,那還在春秋時代,接近戰國,春秋的末期吳越,越王勾踐被滅亡再復興,歷史上很少看到這個例子,那是真不容易,被人滅了還能夠起來,中國歷史上好像只有這麼一個。漢光武那是創業不是復興,勾踐真的是復興,靠的兩個大臣范蠡、文種,范蠡聰明,知道越王這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國家一復興,他就走了,改姓名去做生意去了。人有福報又聰明,做生意沒做多久發大財,在歷史上出名的三聚三散,發了財怎麼樣?貧窮人統統布施。然後從小生意再做起,三年又發了,這個跟佛法做了證明愈施愈多。那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他做出樣子出來,你儘管去施,施光了從頭來起,幾年又發了,發得比前面還多,愈多愈施,不要懷疑,要有信心。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為什麼不幹?這個東西就怕囤積,積財喪道,你所積的那只有這麼多了,你就發到這為止。你要再散,那你這個財是永遠沒有盡的,法布施也一樣,決定不要保留。性德是沒有邊際的,沒有終止的,你一定明白這個道理,真明白就真幹,真幹馬上就兌現。
我這一生要不是章嘉大師教我,不知道,幹了六十年真有效果,愈施愈多。所以東西決定不可以留,財貨叫通貨,就是要流通,決定要流通,法要流通,無畏布施統統要流通。利益大眾是真正利益自己,要利益自己,不利益大眾,利益自己就到此為止,就停住了,停住之後還有麻煩、還有災害。我們看最近這些災難,一個地震、一個海嘯,完全沒有了,幾秒鐘的時間全都沒有了。這是給我們的警惕。愈施愈多好,這個要學會。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