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一七集)  2012/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1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九十六頁,倒數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唐譯》文詳,表宣說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這個地方還是解釋偈誦裡頭『宣揚戒定精進門』這一句。六度是菩薩行。在十法界,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一個標準,十法界的因緣非常複雜,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無量因緣。大宇宙是無量因緣,小宇宙我們一個人的身體,一個人的思惟、一個人的業障習氣,也是無量因緣造成的,沒有那麼單純的。無量因緣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這我們不能不知道,這也蒙佛慈悲,把我們點出來了。說成佛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不但說生佛平等,與眾生平等,我們與諸佛平等,與十法界每個眾生都平等,包括無間地獄,與樹木花草平等,與山河大地平等。什麼叫真平等?給諸位說,不起心不動念就平等,起心動念就不平等。所以成佛,平等兩個字很重要,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

  平等心是佛心,那菩薩的心,菩薩心就是六度,菩薩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起什麼心、動什麼念?就是六波羅蜜,就是常念布施、持戒、忍辱,常念這些。他都能夠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都能落實到處事待人接物,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的念念行行都不離六度,你說誰不歡喜!再下去,緣覺,緣覺是什麼心?十二因緣。阿羅漢是什麼心?四諦,苦集滅道。天人是什麼心?上品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是慈悲喜捨。我們想想生天,很多人希望生天,生天的標準就是上品十善、四無量心,這生天的標準。得人身的標準,我們這個人身失掉了,來生還要能得人身,那具備什麼標準?五戒、中品十善,這個得人道,不失人身。下品十善是阿修羅餓鬼道是貪心地獄道是瞋恚,瞋恚、嫉妒都是地獄道畜生道是愚痴,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這是畜生道。這是講十法界第一個業因。

  佛法裡面教給我們的,最低階層的教學佛是教他不墮三惡道,來生還能保住人身,希望來生的日子過得比今生更好。那就什麼?那就修三種布施,三種布施你命裡頭就具足了,具足富貴、具足長壽。所以雖然世俗說「萬般皆是命」,命是自己造的,沒有掌握在別人手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在大乘佛法裡面,沒有一法不是說自作自受,不控在別人手上,與佛菩薩不相干。中國人講與玉皇大帝也不相干,與鬼神都不相干,但是你一定要相信,天是慈悲的,為什麼?天人第一個條件上品十善、慈悲喜捨。所以諺語常說上天愛人,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許多宗教最後的目標都是生天,到天堂、到天國,目標都在那個地方。所以,天沒有不愛人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我們能有上帝那種愛心,關懷、愛護一切眾生,這個人決定生天。這些都沒有脫離六道輪迴,聲聞、緣覺、菩薩、佛沒有脫離十法界,佛把十法界的第一個因告訴我們了。

  我們這一生是非常幸運,也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才得人身,遇到佛法。最難的是遇到善知識,如果沒有善友,我們怎麼知道佛法有這樣的殊勝,不知道。這是《華嚴》、《大智度論》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佛法看不懂,他不會理解。要誰說?一定要真正修行的人說。修行,真修行,嘗到法味,他真的能夠理解,修學的心得。他把佛法介紹給我們,我們能夠理解、能夠相信,這是善根。這個善根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我們學過佛,我們跟這些善知識有緣,沒有緣不可能。我跟方先生學哲學這個緣也很特殊,我想不到,我相信方老師他也想不到,不可能的事情。彼此不認識,素昧生平,只是知道我們是同鄉,同鄉不認識。想聽他的課,給他老人家寫了一封信,請求准許我到學校去旁聽他的課程。沒有想到這個緣分,宿世的緣分,方老師沒有讓我到學校,而讓我到他家裡,大概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每個星期兩個小時,課是在他家裡小客廳小圓桌,我們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是這麼上的。你要跟別人講,這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怎麼想也想不到,怎麼會有這麼好的緣分!

  學習課程當中是分了幾個單元,他是從西方康德哲學跟我講起。從西方就講到東方,東方是我們中國古老的東西,我比較熟悉一點,最後講到印度。印度也有二、三個單元,最後一個單元是佛經哲學,講到這裡來了。我當時很好奇,因為我們一般的觀念,佛教總是宗教,宗教都是迷信的,這個觀念很深,我怎麼會接受?老師非常善巧,告訴我,你年輕,我那年二十六歲,方老師大概五十左右,我這張照片就是那時候的照片。他說釋迦牟尼,他沒有說釋迦牟尼佛,他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不說他作佛,他說他是哲學家,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最高峰,他這樣介紹給我的。我在外面很少這樣說法,我說佛經是高等哲學,沒有說最高峰。但是方老師介紹我,他是說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那老師你學佛嗎?他真學佛,他每天讀佛經,沒有一天不讀經的,他不是佛教徒,他跟佛教從來沒有往來。但是從我認識那時候開始,晚年,大概有二十多年,他七十九歲往生的,我跟他二十多年。一九七七年,那年我到香港來講經,他那年往生的。跟寺廟沒有往來,跟出家人也沒有往來,但是他天天讀經。我問他,你的佛學從哪裡學來的?在佛法講他是獨覺,他沒有老師。他告訴我,抗戰時期他在中央大學教書,方老師確實是個天才,他二十幾歲就是名教授,就出名了。有一個時期他生病,別人就建議他到峨嵋山去養病,那個地方離峨嵋山不算太遠,在峨嵋山療養了一、二個月,二個多月。他說山上除了佛經之外什麼都看不到,沒有報紙、沒有雜誌,只有佛經。所以拿佛經來消遣,愈看愈有興趣,從此之後他天天看佛經。

  台灣那時候出版《卍續藏》,他知道,我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第二天他就去訂了一套。《卍續藏》的內容所收的多半都是古大德經論的註疏,經不多,註解特多。所以學講經的人,那套書是非常管用。我在台中學《楞嚴經》,那時候我也買了一套,《楞嚴經》註解有二十多種,非常豐富的參考資料。我這套書現在放在澳洲,將來我們這裡房子定居下來了,我這套書要帶回來。我們學佛是從這兒開始的。可是我的緣也很殊勝,好像是一個多月不到兩個月,那時候我們的宿舍在北投,陽明山下,是日本式的花園洋房。離我們不遠,走路大概三分鐘,是個蒙古親王的住宅,現在是平民,在清朝的時候是親王。他是新疆人,敏親王,清朝封的。他有個女兒八歲,常常跑到我們院子裡面來玩。看到我桌上擺的佛經,她回去告訴她爸爸,帶她爸爸來拜訪我,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我說我剛剛學,剛剛開始。他說你需不需要有個人指導指導你?我說很需要,我說誰?叫章嘉大師,他跟章嘉大師非常熟悉,這樣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跟大師很有緣分,一見如故。以後老師也就定了這個時間,每個星期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一般都是兩個小時,也跟方東美先生一樣,每個星期一次。我的佛學基礎是章嘉大師奠定的,跟章嘉大師三年。

  方老師是用哲學的角度來看佛法,章嘉大師這是個佛門大德,他的看法就不一樣。這個老人勸我出家,勸我學釋迦牟尼佛。第一部介紹給我看的書,方老師第一部介紹我看的是《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頌》,這些都是大乘入門基礎的經典。以後是具體把《華嚴》介紹給我,而且特別關照,一定去看清涼大師的註疏。所以我對《華嚴》也特別愛好,因為一看它的目錄,就是一個人從初發心到成佛整個過程,按部就班,成佛之道。老師把這個大意講給我聽,所以我一出家第一部就買了一套《華嚴經疏鈔》。那時有信徒想供養,我錢不要,你替我買書給我,從香港買的。我那時候買了兩套,送了一套給李老師,請李老師講《華嚴經》,我供養他一套《疏鈔》,線裝版,一套四十冊,很莊嚴。

  這個緣分真的是稀有難逢,我作夢也沒有想到。這是什麼?佛家講的宿世的緣分,不是這一生的。老師對我照顧,非常關心,指導學習。沒有跟學校同學見過面,學校門也沒有去過。不過以後他在台灣大學上課,我去參觀,去過一次,到他課堂裡參觀他教學。從台大退休之後,在輔仁大學博士班開「華嚴哲學」。所以他的晚年真是講大單元,講魏晉佛學、隋唐佛學、大乘佛學,講這些大單元。最後二十年幾乎全部講佛法,觀念變了,教我的時候哲學味道很濃厚,十年之後他已經逐漸契入了。所以,很可惜的就是走得太早了,他要是多活十年,他對台灣的佛教就會起很大的作用,正在他契入境界的時候走了。所以佛經上講四魔,裡頭有個死魔,你還沒有完全成就,壽命到了。再一轉生,就算再到人間來,也得要二十多年,這個當中就耽誤了。二十多年如果再遇到的時候,還得從頭來起,當然進度會快一點,你阿賴耶識裡頭有種子,依舊要從頭來起。

  那壽命就會非常重要了,壽命現在我們知道可以延長,不需要求。什麼方法最容易延長壽命?就是弘法利生,這是李老師告訴我的。他看到我們同學,那時候二十多位同學,裡頭有三、四個短命的,他看得出來,面相很薄,不是長壽的樣子,也沒有福報。這樣的學生,老師就特別鼓勵他發心出來講經,不管講得好不好,發心出來講、出來學習。真的,這個壽命延長不是自己的,佛菩薩加持的。為什麼?現在這個時代講經的人太少了,你要是在隋唐,不稀奇,講經的人太多了。現在沒有了,你這一個發心,那就是諸佛菩薩的寶貝,他能不照顧嗎?我那時候就有這麼個概念,沒有人肯發心,真發心就得佛加持。

  老師當年教這個經典,讓我們生起很大的信心。他教的都是很短的經,文字不長,頂多二、三千字這樣一部經。像《阿彌陀經》不長,這大家知道的。我學的第一部經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們很多人看過,我跟李老師學的第一部經。這部經多少時間講完?給諸位說七個小時,你上台去講,一部經從頭到尾七個小時講完。講經上台是兩個小時,但是兩個人同樣學一部,一個講普通話,一個講台語,好像是翻譯,其實用的是一樣的稿子。稿子完全相同,兩個人上台,一個人講一段,這樣講法。但是給我們學習的人士氣很高,你看一個星期講一次,七個星期就圓滿,就學到一部經,再七個星期就學兩部了。我在台中住了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我學十三部經,佛學院學不到!十三部統統能上台講。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部,佛學院三年畢業,六個學期,我學了十三部,才用六部,還有七部沒用上。

  所以在台中,差不多就是一個月,一個多月的樣子學一部經,一門深入,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進度很快,學得很踏實,真有成就感。我自己的經驗,學會一部至少要講十遍。為什麼?把它講熟,熟透了就變成自己的。一部講了,你要是不再去複習它,幾個月就忘掉了。到哪裡去講?信徒當中,同學,到他家裡去講。星期一在張三家裡講,星期二在李四家裡講,反正老師不講經、不教學的時候我們都出去講,不要讓時間空過。老師講經一個星期一次,教古文也是一個星期一次,這兩天,一個星期三,一個星期五,我們聽老師的,其他的時間我們統統可以去練習講經。要主動去學習,你要不主動的話,不是人家來請你講,學習講經,練習講經。所以老師非常重視跟人結緣,也就是說在任何地方,第一樁大事就是把人事關係處好。大家都歡喜你,大家都照顧你、都幫助你,肯來聽你講,這很重要。聽完之後,請大家批評,我們自己改進,這個進步就很快。

  台中的蓮友非常多,把六種菩薩行的綱目都在生活當中落實了。布施明白了,講經是法布施。以後我們經讀多了,看到《般若經》上說的佛他老人家的法運,我們恍然大悟。什麼叫正法久住?很多人都會講。這個話古大德說的,這個世間有講經的人、有聽經的人、有認真依照經典修行的人、有證果的人,這叫正法。佛當年在世講經,天天講經,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但聽經,有認真修行的、有證果的。在家居士當中聽經的人很多,我相信不會少過一千二百五十人,也就是說,佛陀當年在世講經,聽眾應該有二、三千人。講得要不好,誰聽?所以釋迦牟尼佛很快就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他,迎請他去講經。他沒有道場,一生沒有建一個寺廟,行雲流水。哪個地方請就到哪裡去,這些弟子多半都是跟著一起去。不麻煩別人,吃飯托缽,住在樹林裡頭,不麻煩人。國王大臣、大富長者這些人他們有別墅、有花園,場地寬爽,請佛去住幾天,佛也答應,也不拒絕,一切隨緣。像竹林精舍、祇樹給孤獨園,在那裡也講了不少經典,講完就走了,等於說借住。我常常說,佛要的是使用權,不要所有權,一切都隨緣。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記住,要學習。

  自己成就之後,一定要成就別人,佛當年弟子亦如是。所以弟子到外面講經全都是複講,把佛講給他們聽的他講給別人聽。不是從阿難結集經藏開始,當時就是這樣的。我們在台中就是學釋迦牟尼佛這個方法,聽老師講經完了之後,我們就在人家裡,聽眾三個五個、十個八個都行。講完之後發問,彼此發問,他們問我,我也問他們,教學相長。這裡產生法喜,真正歡喜了,鍥而不捨。這是修法布施,修法布施智慧增長。修財布施,慢慢福報就增加了,本來福報沒有,修財布施,內財布施,服務,做義工。做義工是內財布施,比外財布施還要殊勝,得福報。以後懂得,布施醫藥、布施病苦的人,這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布施就是斷貪心的,把貪心捨掉,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布施怎麼個圓滿法?貪心沒有了就圓滿了。

  所以,六度是度自己的,布施度我們的貪心,持戒度我們的惡念、惡行,忍辱度我們的瞋恚,精進度我們的懈怠、懶散,禪定度我們的散亂,般若度我們的愚痴。我們有六個病,這是六服藥,你要會用確實對我們身心幫助太大了,所以你要善於運用。在哪裡運用?在日常生活、在工作、在待人接物,統統要把它用上。持戒從哪裡做起?所以現在持戒做不到,布施還有,持戒以下幾乎就沒有了。什麼原因?根本戒我們沒學過,疏忽了,不知道了。給諸位說,根本戒就是《弟子規》。中國在唐朝中葉就不學小乘,要知道,學佛是要從小乘學起。《佛藏經》裡頭,是一部經的名字,不是《大藏經》,叫《佛藏經》,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說過,「佛子」,就是佛弟子,「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佛不承認你。你一定先學小乘,後學大乘,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小乘就是小學,一定從小學一年級學起。

  所以中國在隋唐的初年,佛法非常興盛,小乘有兩個宗,成實宗、俱舍宗,確實遵守佛的教誡,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可是唐朝中葉之後,祖師大德就改了辦法,不學小乘。小乘不但衰了,沒有了,到宋朝時候就沒有了,中國只有大乘八個宗,小乘沒有了。那怎麼辦?用儒、用道代替。所以學佛的出家人沒有不讀四書五經的,沒有不學老莊的,用儒跟道代替。這個效果好,比學小乘的效果還要好,因為儒、道是中國本土的東西,我們對它有感情,很容易接受。用這個代替小乘,再進入大乘。

  有沒有問題?沒有問題,你看成果就曉得。無論是哪個宗派,在這一千多年當中,修學成就的,這些祖師大德很多,說明祖師用儒、道代替小乘是有智慧的,沒有用錯。到我們這個時代,就是滿清亡國民國成立以來到現在,一百年,這一百年當中麻煩大了。儒、道不學了,小乘也不學了,我們學佛的人沒有根。所以成就,除了念佛往生之外,好像都沒有看到成就的,教下沒有看到大開圓解的,禪宗沒有看到明心見性的,根多重要!我學佛之後,多半時間都在海外,海外的緣非常殊勝,走了很多地方,看到大家學佛這個樣子,只是學一點皮毛、常識,不得受用。所以思考原因到底在哪裡?這樣才看到我們把根丟掉了。在家學佛,《十善業道》做不到,出家學佛,《沙彌律儀》做不到,做不到那就不是的了,不是真幹,那幹假的。這個恢復至少得二、三代,我們有生之年決定看不到。要真正有心人努力去續佛慧命,怎麼辦?從自己本身做起,你自己做不到,你就不能教別人。我提出《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儒釋道三個根,真正落實這三個根才管用,你才有根。有根是活的,你會發芽、會成長、茁壯、開花、結果。沒有根,那像什麼?花瓶裡面插的植物,幾天就枯死了,它結不出果出來。

  疏忽了整整一百年,今天提起這個,大家覺得很陌生,我學佛,學這個東西幹什麼?我說持戒重要。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阿難很悲傷,阿難情執沒斷。阿[/]樓馱提醒他,這是什麼時候,趕緊去問世尊。他說問什麼?世尊在世,我們以他為老師,他老人家不在了,我們依誰為師?提醒他四樁事情,趕快去問。阿難這才覺悟過來,向佛請教。問,佛不在了,我們以誰為師?佛說了兩句話,「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換句話說,不能持戒、不能吃苦,他很難成就。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的,你看他表演持戒、表演吃苦,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他說的話我們不能不相信。

  七十九歲圓寂的,那麼大的年歲,還是日中一食,還是托缽,還是樹下一宿。走的時候在樹林裡頭,不在房子裡頭。所以我們要不做出好的榜樣來,誰相信?當然這個事情要有緣,沒有緣,我們想做做不成。最重要的得有個場所,教幾個學生總得有個講堂、有教室,有幾間宿舍,這才能帶幾個人帶出來。你要沒有這個緣,現在有人想跟你學,我不能收你,沒地方住,沒時間教你,這佛學院就很重要了。有有福報的法師,福報很大,我遇到了也很想合作來教幾個學生,他不以為然,我就沒法子了。一生過著流浪生活。韓館長當年護持,很難得,正準備教學,我們的教室、宿舍都準備好了,她走了。走了就沒人護持,我們還得去過流浪生活。所以護法比什麼都重要,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佛法能不能傳承下去,不是在修行的人,是在護法,護法的功等於佛沒有兩樣。

  看看我們香港這個地方有沒有緣分?這個小地方將來有緣分,我們收的人多不行,可以收五個。能成就五個人,十年之後這五個都是講經的法師,就成功了。他們將來一個人再教五個人,有三代,佛法慢慢就興起來了。教學,老方法,就是複講。我們現在講這麼多年,光碟很多,你自己拿一套,多聽,聽個二十遍、三十遍你就能複講了。但是學只能學一樣,不可以學多,一遍一遍的複講,會有成就。講得不錯,行,老師同意了,外面請你講也可以去講,就講那一樣,講完了就回來。人家邀請,這學生,不要擺架子,三、五個人要想找你去講經可以,行。三、五個人,我們那時候一、二個人都講,三、五個就不少了,鍥而不捨他就能成功。所以,持戒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第三個,忍辱。佛在經教裡常常告訴我們,善根福德是從布施、持戒來的,能不能成就的關鍵在忍辱。你要不能忍,遇到一點點不如意的事情就退心了,不幹了,那怎麼會能成就!成就的人,遇到什麼樣的打擊都不灰心。古時候,那個好老師選學生,選中了,想盡方法去侮辱他,就是看他退不退心。《禪林寶訓》裡有個公案,我年輕時候學的,現在名字忘掉了,有這麼個故事。老和尚看中一個年輕的法師,這個人是個人才,對他一點好顏色沒有,也就是看他能不能忍。他能忍,再重一點。有一天老和尚洗腳,不高興了,洗腳水潑了他一身。他也不生氣,他還不走。以後怎麼?驅逐出境。當然一般同學都打抱不平,老和尚怎麼這樣對待人?老和尚講經說法,他不能進來,被驅逐了,他在外面聽,在窗外聽,沒離開,老和尚曉得。有一天老和尚傳法,舉行儀式傳法,傳給誰大家也不曉得。升座之後,「在外面那個,找他進來」,把法傳給他,大家才恍然大悟,老和尚是考他的。就是不走,跟定了。《禪林寶訓》上有這麼個故事,修忍辱波羅蜜。

  佛說了,「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任何一法,沒有耐心你不會有成就。所以一門鍥而不捨,會有大成就,你意想不到的成就,成就之後你才知道,不成就你完全不知道。成就之後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全通了。這種教學方法在佛門世代相傳,無量劫前佛佛相傳。在中國這三千年來祖祖相傳,都是這個方法,沒有想著去改變,它真有效。所以我還是跟著老方法學來的,學哲學也等於私塾一樣,學佛法,在李老師那裡也是的,古老的方法承傳的,真有效!我記得我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我在香港住了四個月,前兩個月住暢懷法師圖書館,後兩個月住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在藍塘道,都是講《楞嚴經》。那次碰到演培法師,台灣講經的,那時候好像他剛剛移民到新加坡,老朋友。香港的朋友很多,到香港來玩,我們碰上了。他邀我一道,跟著他一個遊覽車,有三十多個人。他就跟我談起學講經這個事情,他說我們都是講小座出身的,我們都教過佛學院,佛學院的學生一個都出不來。看看當時,在香港、在台灣、在南洋各地方講經的一些法師,全都是講小座出來的,沒有一個是佛學院出來的。演培法師指著我,包括你在內,講小座出來的。說明釋迦牟尼佛這個方法好,古老的方法世代相傳。

  叫你複講,你才會很用心聽,你要不聽的話你講不出來,逼著你非得專心不可。明天讓你出來複講,你能不用心嗎?李老師以前在我們小班上講過,輪到你要複講,大概你全神貫注,不敢懈怠,非常認真在聽講,因為什麼?明天輪到你複講。老師說大概你可以聽到百分之八十,完全你記不住。如果不是複講的人,大概只能聽到百分之四十,打對折,這一般心理。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著,我天天都來複講,那個學習進度就很快了。雖然我複講不是講給老師聽,我講給我的同修道友們聽,我們也有五、六個人常常在一起,談得來的,志同道合。我講經他們來聽,六個人,包括我一個,七個,我們十年都沒散。這裡頭有徐醒民、有周家麟。那時候江逸子還沒來,還沒參加,他是小朋友,很後他才進來的。所以,忍辱是成功必須具備的條件。

  第四個是精進。精進,佛在大經上說,是菩薩唯一的善根。佛說世間人的善根有三個,叫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具足這三善根,能生一切善法。這三個根菩薩當然有,但是菩薩還有一個善根,他只有一個,精進,他才能成無上道。如果他懈怠,不肯精進,他不會成就,他會被淘汰掉。精進就很重要了!沒有成佛之前,等覺菩薩還要精進,我們怎麼敢放逸?學習經教的人不能一天不讀經,我自己讀經的標準是四個小時,就在早晚,晚上兩個小時,早晨兩個小時。晚上如果早一點睡覺,早上早一點起來,就是三個小時,五點鐘起來的時候我就讀三個小時。一般都是晚上兩個小時,晚上十點半睡覺。決定不能中斷,中斷不行。這裡頭有快樂,法喜充滿,愈讀愈歡喜,雖然同樣一部書,讀了好多遍,真百讀不厭,愈讀愈歡喜。

  我講經用的底本不一樣,我從來不用過去講過那個,講完了就封起來,不再看了。重複再講一遍,用新的本子,細心去看。為什麼?有悟處我就用小字寫在旁邊。一般的,悟的跟上一次肯定不一樣,遍遍不相同。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多次宣講,集結的本子內容不完全相同,說明多次宣講,所以就有會集的必要。也有同學把我過去講的《無量壽經》,過去講了十遍,不是講念老的註解,他們要做會集本,很好,有這個必要。念老的會集本我講下去也是遍遍不相同,將來也可以做會集本,留給初學的人做參考。法喜充滿就是來自悟處,遍遍都有悟處。所以經教是從心性流出,無量智慧、無量功德。

  有精進才有禪定。禪定是什麼?一心無二用,一心專注就是禪定。禪定真正成就了,要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保持著清淨平等覺,這是三個階段。同時做不到,同時做到就成佛了,一般人不可能。從清淨下手,清淨就是沒有懷疑、沒有雜念,不被外境所染污。什麼叫染污?起心動念是輕的染污,分別是重的染污,執著是最嚴重的染污。我們會被染污,這個染污要淡化,希望一年比一年輕,你就有進步了。自己功夫得不得力,完全從這裡看。就用經題上這五個字做標準,清淨心、平等心、覺心。如果真的一年比一年進步,我們修行功夫得力如果在心情上,今年跟去年差不多,沒進步如果今年比去年染污還嚴重,那糟了,你退轉了。不是記得多,不是學得多,不是這個,最重要的是清淨心,也就是覺正淨,三寶,自性三寶。覺正淨,覺就是我們經題末後這個覺字,正就是平等,淨是清淨。所以三寶是在經題上,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也是三藏,清淨是律藏,平等是經藏,覺是論藏,經律論三藏。也是戒定慧三學,清淨是戒律,平等是定,覺是智慧,戒定慧三學。菩薩聞思修三慧,全在經題上。

  功夫要用這個東西來檢驗,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這五個字相不相應?相應,天天在進步,你會真的生歡喜心。「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真喜悅,不是假的。如果得不到,得不到就生煩惱,生煩惱就很容易退轉。那是什麼?功夫用得不得力,或者說你錯用了心,會產生負面的現象。尤其是一個人在修學過程當中,這從前李老師告訴我的,你沒有成就無所謂,有成就的,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肯定會招來嫉妒障礙。別人對你惡意的批評,誘惑你墮落的那種讚歎,讚歎有的時候不是真的好事,比毀謗還厲害,跟你說。毀謗你有警覺,這個不知不覺的你墮落了,很可怕,你都要小心。處事待人,平常心是道,要保持平常。平是什麼?平等,永遠保持一個平等,常是永遠的意思。你能夠持得住,換句話說,讚歎是幫助你,毀謗也是幫助你。遇到毀謗,不必去辯,愈描愈黑,那你已經上當,已經墮落了。怎麼樣?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對他永遠是個感恩的心,這就對了,不需要任何表達。再過幾年,他自己知道了。用不著辯別,再大的冤枉都是消業障,愈是重大的這種毀謗、陷害,消的業障愈多,要感恩!你看看,他造業,造不善業,幫助我提升,能不感激嗎?你還能怨恨嗎?你就錯了。

  我們期望,學佛沒別的,就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這個成就就是往生。我們的心行不善,還要跟別人對立,極樂世界去不了。記住一句話,「心淨則佛土淨」,那個地方是淨土,什麼人能進去?清淨心進去。即使是臨終一念、十念往生,也是清淨心。臨終最後一念,阿彌陀佛,是清淨心,往生了,不是清淨心還是去不了,這個道理要懂。清淨心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鍊,李老師教我們這些學生,換心,講得好!我們把我們這些骯髒的心把它放下,把阿彌陀佛請進來,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心真的是阿彌陀佛,你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也全是阿彌陀佛,你看到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看到每樁事情都是阿彌陀佛,真換過來了。你沒有冤親債主,冤親債主全都變成阿彌陀佛了,所以業障不要消,自然沒有了。為什麼?全變成阿彌陀佛。煩惱不必斷,煩惱沒有了,統統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自然他就轉過來了,這是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方法實在是簡單、容易到極處,再沒有比這個更容易、更簡單的,而且非常有效果。這一句萬德洪名含無量義,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宣揚、講解,講無量劫都講不完,這是經上說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不念佛?古大德教給我們,「多念一句佛,少說一句話」,你說的話大概都是造輪迴業,你念這一聲佛號,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要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最殊勝的方法就是念佛。然後慢慢你就會回頭想到,我們這一生遇緣是多麼殊勝、多麼難得!這種慶幸的心、歡喜心、感恩心都現出來了。這一生這個緣分要抓緊,決定不再放過。如果放過,以後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再能遇到,太難太難了!

  第五個是禪定。禪定就是住心一處,這真的是禪定。我們這個經上教給我們「一向專念」,就是禪定。我的心就住在阿彌陀佛上,就住在這個名號上,就這麼簡單,這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所以世尊在《大集經》上說過,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個話真的不是假的,不是讚歎念佛人,不是的,是事實。但是知道的人太少了,真知道,他什麼法門他都放下,八萬四千法門全放下了,就專修這一門,真能得到無上深妙禪。那是什麼?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理一心。還有比這個更殊勝的嗎?沒有了。現在就要做,萬緣放下,要常常想到,這些東西與我生死不相干,與我往生不相干。我往生要的是真信、切願、念佛,除這三樣,不能幫助我往生,這個三樣我必須把它抓緊。

  第六個是般若。自性真實智慧,智慧起的作用,幫助我們選擇法門。我們今天選擇淨土,選擇持名念佛,這是最高的智慧。文殊、普賢選的是這個法門,智者、永明選的是這個法門。印光大師在普陀山藏經樓住了三十年,他管藏經,有機會閱藏,宗門教下也是顯密圓融,他所選的,淨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成為一代祖師。這些人都給我們做榜樣,所以把心定在極樂世界,定在阿彌陀佛,你說這個多重要!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很多,也有很多人跟我提建議,很多。我想我不需要解答了,念佛就好了!我們不要受外面環境干擾,我們就一句佛號,成就了。這一句佛號,古大德解釋得很清楚。我們今天遇到的夏蓮居的會集本,這個會集本是李老師親手傳給我的。今天反對這個本子的人很多,我要是受了影響,不敢學這個本子,我再去學其他的原譯本,我怎麼對得起老師?我這個意念就那麼薄弱,禁不起考驗?我的態度,愈反對我愈堅持,我絕對不會改變。我要一改變,別人馬上就會指責我,淨空法師背師叛道,這個罪名馬上加到我頭上來了。我有承傳的,老師傳給我的,不是你傳給我的,你不是我的老師,我是老師傳給我的。傳錯了老師負責任,也用不著你負責任。

  這本子好!五種原譯本我看過,王龍舒的會集本,魏默深的會集本,彭際清的節校本,我統統都看過。仔細去比較,這個本子最好,我最喜歡這個本子。這個註解黃念祖老居士的,這是個菩薩,高智慧,沒有自己的意思來註解,以經註經,你看這個辦法多高明,以祖師大德的開示來註經。這個註解的本子,實在講文字並不很多,裡面居然包容了一百九十三種典籍,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解,集註!你看到這部註解就等於看了一百九十三種法寶,真的是稀有難逢。他在身體有病的時候,六年當中完成的,他做這個事情我知道。我去訪問過他,他有個小房間,大概跟我住的差不多大,一張床舖,旁邊一張桌子,旁邊堆滿了這些書。我那時候想送他一套《大藏經》,沒地方放。我看到他蒐集這些書,我感到驚訝,我說你從哪裡來的,這麼多好的參考資料怎麼都被你看到了?三寶加持,不是人力之所為,感應。感應什麼?佛菩薩叫他註的,佛菩薩促成他這部註解。這個註解是《無量壽經》裡頭的第一註,會集是最完善的會集本,註解真的是第一註。

  念老當時把慈舟法師的科判給我,我以慈舟法師科判做底本,慈舟法師這個科判現在我印在這個本子裡頭。這個本子前面就是慈舟法師的科判,我是依據這個本子做一個更詳細的科判,就是現在用在我們這個會集本裡面。我這個科判做成之後,印出來了,送給趙樸老,樸老看到歡喜。那時候樸老住在醫院,他非常慶幸,你看經,會集本,黃念老的註解,我的科判,全了,非常歡喜、讚歎。現在這一次我們把經、科跟註解會合在一起,《淨土大經科註》,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修學淨土的同學認識淨土、認識阿彌陀佛。就像我當年初學佛,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大師告訴我,你想學佛,你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不認識釋迦牟尼佛你一定會走錯路。這個話說得好,從來沒人給我講過,叫我看《釋迦譜》、《釋迦方誌》。

  所以學佛,先要從認識佛教開始,認識佛教特別要認識釋迦牟尼佛,你了解他到底怎麼回事情。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不是天使,他是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印度人稱他為佛陀,佛陀翻譯成中國意思是覺悟的人,跟中國聖的意思是一樣的。中國稱聖人,聖的意思是明白人,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他明白,這叫聖人,印度人稱為佛陀。菩薩明白,沒有究竟,還沒有達到圓滿,是個明白人,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稱佛陀。所以你得懂它的意思。但是現在許多信佛的這些佛教徒,把佛當作神明看待,把菩薩都當神明,這錯了,這就是章嘉大師講的,你走錯路了。章嘉大師當年跟我說這個話,以後我慢慢體會到了。為什麼?看到許許多多人迷信,不了解事實真相,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供奉、去膜拜。不知道佛門裡面這些佛像是表法的,不是叫你放在那裡去燒香拜拜的,不是的。寺廟就好像現在的博物館一樣,它是教學的,佛法是教室、課堂跟博物館融合在一起,沒有分開,用現在的話說是藝術的教學。所以佛的造像一定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什麼?那是因果。相好是果報,果是怎麼修來的?一定有因,你要想相好你就得修好因,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它是教育。佛代表我們的性德,菩薩代表我們的修因,修因證果。菩薩的名號是修德,佛的名號是果德,果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我們要恢復性德。是這麼個意思,不能搞錯。

  佛教導我們,經典裡面講的範圍非常廣泛,你看看古印度的宗教講到六道,佛比他講得更廣,六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比他多出四個,這是其他宗教裡沒說的。這些是什麼?這些全是凡夫。佛法裡面講的聖凡的標準是用心不同,聖人用真心,凡夫用妄心。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還是用的妄心,他不是用真心。所以天台大師稱十法界裡面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他很像。也就是他用的雖然是妄心,但是他學佛,佛所講的他統統都學會了,所以你看起來很像。什麼是真心?佛經上說得很清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真心,起心動念就是妄心。十法界裡面的佛他還起心動念,他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他得清淨心。六道凡夫是染污,嚴重的染污,什麼東西染污?貪瞋痴慢疑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聞利養是染污,五欲六塵是染污,天天在染污環境裡頭打滾,定慧全沒有了。我們不把這些搞清楚、搞明白,你學佛,會成佛,成一個糊塗佛,不是這樣的嗎?

  所以我們感念老師,不是老師,那時候剛剛接觸,先入為主,老師要不是這樣正確的教導我們,我們也會迷了。不迷,不迷我們就不學了。真難得,到哪裡去找這個老師,一接觸就把你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你愈聽愈有興趣,愈聽愈想聽,想向裡面去學習。這些大道理全在經典裡頭,經典太多,從哪裡入門?這要人指導,沒有人指導的話那就很冤枉,那就非常非常不容易。指導的這個人可遇不可求,到哪裡去找?這些老師想找一個人來教也找不到,李老師告訴我,閒聊的時候他談過,他很感慨,學生找老師不容易,可遇不可求,老師找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我早年在美國、加拿大,國外弘法,一個人,感到很辛苦,每次回到台中,我都勸老師多培養幾個學生。老師聽了不吭氣,我問了大概應該有十遍,最後老師說,「你替我找學生來!」我以後再不敢說了,我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找到像我這樣一個聽話的學生,找不到,現在學生都不老實、不聽話。才曉得這個事情真難,老師的話講得一點都不錯。所以是可遇不可求,統統是宿世、前生的緣分,在這個時候遇到了。

  好,今天我們在這裡把六度簡單的介紹了,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