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一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12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二一頁:

  鈔【善根者,觀經,則如上第三福發菩提心;大本,則三輩往生,皆言發菩提心。據此,則發凡夫心,是謂無善根;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者,是謂少善根也。】

  《演義》給我們解釋,首先解釋『善根』,引用《觀無量壽佛經》與《無量壽經》,『大本』就是《無量壽經》,這兩部經裡面所說的。《觀經》三福,第三福第一句就是「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根據兩部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這就是真正的善根。『發凡夫心』,這是沒善根。什麼叫發凡夫心?

  演【發凡夫心者,修五戒十善求生人道天中等,是謂無善根者。】

  就是求生人道天道,這是無善根。

  演【以十善等,是三界有漏因果,不出輪迴故。】

  這一點我們千萬不要輕易看過,為什麼?很冷靜、很仔細的去反省一下,我們現在發的是什麼心?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實在說,很多念佛人發的是凡夫心,沒有發菩提心。雖然天天念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那是口皮上的發心,心裡是實在不想去。所以,口頭上的菩提心是不管用的。要真正發心願生西方,那才是無上的菩提心;不但是菩提心,那是無上菩提心。這個心很難發,為什麼?真正發菩提心的人,頭腦裡絕對不會有是非人我,統統捨掉了,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極樂世界。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都是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想阿彌陀佛從因地一直到成佛度眾生種種修行功德,他想這些事情。他怎麼會去想這個世間是非人我?怎麼可能再去想利害得失?不可能有這個念頭。如果還有這個念頭,諸位要知道,沒有菩提心,發的是凡夫心,這一生縱然念得很勤快,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跟阿彌陀佛結一個善緣,等到你哪一生、哪一劫再遇到,真正發菩提心了,就能往生;不是真正發菩提心是決定不能往生。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法門沒有過失,經教也沒有過失,過失是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沒有去照做!

  我們今天起心動念,不但是三界有漏因果,說老實話,我們動的念頭,惡念多、善念少,總覺得別人對不起我,總覺得這個社會對不起我,這種觀念就是三途之因。天天在造三途因,哪有不受三惡道的果報?五戒十善,中國人講的倫常道德,念念都是倫常道德,這是人天因;念念是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那是餓鬼、畜生、地獄因。我們天天在造這個,一心念佛想求生淨土,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發聲聞心,不發菩提心』,這是『少善根』。經上明明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聲聞心是厭離心,厭離心在我們淨宗裡面也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是對的。聲聞心是厭離娑婆,他不想往生極樂,他想求證涅槃,能不能證得涅槃?也行!但是實在不容易。小乘人修定,小乘包括聲聞、緣覺,要修到第九定才能超越三界,證得偏真涅槃。三昧成就了,智慧沒開,沒有見性,無明沒有破,定功的能力可以伏見思煩惱,不能破塵沙、無明,破塵沙、無明一定要般若智慧。所以小乘人的定功,確實我們一般講,斷了見思煩惱,塵沙、無明沒斷,所以不能見性,這種人善根少。權教菩薩雖然修定修慧,自行化他,不肯發心求生淨土,給諸位說,也是少善根。此地沒說,我把他補充出來,那還是少善根。善根不容易!我剛才講最低的標準:念念為佛教、念念為利益眾生。為佛教裡面,念念為淨土,為什麼?淨土法門在佛法裡面是第一殊勝的法門,這才是無上菩提心。認識這個法門的人很少,真的是不多,為什麼少?少善根,他沒有善根,他怎能認識這個法門?

  在座的諸位同修,遇到這個法門,真是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你是多生多劫種植善根,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才有機會聽到、讀到。讀到能信,證明你的善根成熟;讀了還不相信,不能說你沒有善根,你的善根沒成熟。沒成熟,像哪些人?像《無量壽經》講的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沒成熟。換句話說,他們只供養四百億佛,善根還不夠;真正一聽就接受,那是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我們在經上讀到,阿闍王子那些人,他們聽佛介紹淨土法門,只說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只發這個願,沒有發一個堅定的信願: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他沒發這個願,只說我將來成佛也跟阿彌陀佛一樣,那到哪一生、哪一劫還不曉得。所以這個不算是善根成熟。善根成熟,那你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決定超過四百億,真正不簡單!經文裡面這些句子,你要細細去讀,決定不能含糊籠統看過。說老實話,佛把事實真相完全告訴我們,有很多人不能相信!我們一聽就了解,他為什麼不相信?他也許跟阿闍王子一樣,只供養四百億佛,他還少,還不夠!那個人一聽就相信,一聽就歡喜、就依教奉行,我們知道這個人善根成熟了,他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

  鈔【福德者,觀經,則孝養父母等;大本,則修諸功德等。據此,則施戒等,乃至立寺造像禪誦苦行一切福業,捨置不作,是謂無福德。但作此福,種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是謂少福德也。】

  這些話都得要聽清楚,要留意!《觀經》三福,第一條是世間福德,第二條是二乘福德,第三條是大乘福德。根據此地所講,第一條沒福德,「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有漏的福德,不是成佛的福德,還要搞六道輪迴,這不是淨宗福德的標準。小乘的福德,「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少福德,不是多福德。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才是多福德。蓮池大師引用《觀經》意思在此地。「布施、持戒」,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修六度萬行,「乃至立寺」,建造寺院道場,「造佛像、參禪、誦經、苦行」,這一切都是修福;這些福不做,那是沒福。

  可是這個地方要曉得,今天台灣人最有錢,有錢就到處建造寺院,寺院現在太多了,到底有沒有福?從前李老師說:有廟無道不能興教!從前人建寺是真正供養四眾修行的,現在建寺,我們真正想修行、想用功,他不讓我們住,那麼福在哪裡?這都是值得我們反省的。造像,佛菩薩像造得很多,外面一般人說我們迷信,讓這些外道們造更重的口業,說佛教是低級宗教。怎麼是低級宗教?多神教!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神,一位真神。所以他們認為佛教是低級宗教,泛神教、多神教,在宗教裡面是被人輕視的。不像從前,從前造佛菩薩形像人人恭敬。在中國這個社會,上從帝王下至庶民,沒有一個不敬三寶的。為什麼從前曉得敬,現在不曉得敬?從前出家人能把三寶跟大家講得清楚明白。現在出家人,連自己都不知道了,怎麼能夠把供養佛菩薩形像的功德介紹給社會大眾?這一點很重要。

  大陸上佛教會的一些負責人,曾經問過我:法師,你看看我們這個寺廟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我告訴他:你們寺廟平均每天有三千多觀光客,實在是最好的機會教育,這是應當要做的,把佛法介紹給這些觀光的人,他到這裡來看佛像,我們可以介紹這佛像代表什麼意義,我們為什麼要供這佛像?這就是給他上課。進天王殿,我是在上海玉佛寺,我這一次去參觀,我向大家解釋,目的是給旁邊觀光客聽的,告訴他為什麼供養彌勒菩薩,為什麼供養四大天王,彌勒菩薩跟四大天王代表什麼意義,這就是上課,這就是機會教育。玉佛寺知客師聽了之後很歡喜,他說:法師,你說得很有道理。機會教育!應該把那些導遊統統召集起來講解給他們聽,讓他們帶觀光客到這寺院來參觀就給他上佛學課程,這個功德多大!我們出家佛弟子沒有盡到弘揚佛法的責任,實在講,弘法利生不必刻意去做,這個機會教育影響就非常大,這就是利益眾生、就是利益社會。所以造像要知道造像真正的意義、造像真實的功德,就不至於讓人家誤會我們這是多神教、泛神教。

  演【福德者下,是次釋福德,引二經。孝養父母,修諸功德,證福德也。】

  「證」就是做,把佛的理論、修學的方法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這就叫證入,這是真實的福德。

  演【一切不作,是謂無福德者,所謂生不修福,死歸苦趣也。但作此福種有漏因,是謂少福德者,所謂修福不修慧,福盡還沉淪,是也。】

  佛門寺院是佛教教育的機構,就像現在的學校一樣,學生進門就福慧雙修,怎樣修福?給常住作務,作務就是工作,寺院裡面所有的工作你要認真去做。做工作,這是修福;做工作裡面,心地清淨,內不動心,外不著相,那是修慧。福慧雙修!六祖大師在黃梅八個月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我們現在一般人在寺院裡面修一點福,慧修不到,為什麼修不到?他那個心很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福是修了,沒有慧。六祖大師在黃梅,分配的工作是在槽廠劈柴舂米,那個道場日常是二、三千人吃飯,要舂很多米、劈很多柴,是很辛苦的工作,那真正是修福。但是人家聰明,福慧雙修,福他怎麼修法?慧怎麼修法?從他教給惠明那兩句話,我們就知道他會修!他教惠明「不思善、不思惡」,這就是修慧。心裡不但沒有惡念,善念也沒有,這心多清淨!《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福慧雙修!

  勤勞的工作,工作裡面善惡都不思,人家用的是禪宗功夫。我們淨宗的功夫,你認真努力去做事,做事的時候心裡佛號不斷,這就是福慧雙修。心裡面想佛,口裡面念佛,憶佛念佛這就對了,不要去胡思亂想、不要去說是非人我。胡思亂想,嘴裡胡說八道,不但慧沒有,修的一點福還敵不過造業,來生人天福報也沒有了,三惡道去了。這麼一個好的場所,這麼好的因緣,你不利用這個地方修福慧,而在這個地方造業,愚痴到極處!這是蓮池大師講的,一點善根福德都沒有。我們同修要明瞭,要真正覺悟!

  佛法修行決定要靠個人,真正會修的人,無論什麼環境都是好環境,順境是好環境,逆境也是好環境;不會修行的人,順逆都是惡境、都是惡緣,為什麼?順境裡面起貪心,逆境裡面起瞋恚心,他起貪瞋痴!會修行的人,順境裡不起貪心,沒有貪愛,逆境裡沒有瞋恚,人家真正修戒定慧,這是會修的。所以,與境界完全不相干。障緣是什麼?他妨礙你修行、他嫉妒你修行,你想用功,他偏偏看到不順眼,這是障緣,他要找你麻煩。這個道場沒有人障礙你,這個道場是好道場。你自己真正認真修行,別人看到心裡歡喜,這道場就更難得!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明瞭,絕對不能怨天尤人。凡事回過頭來自己去反省,找出障礙的因素,把障礙的因素消除,菩提道上一帆風順。肯回頭、肯反省,這個人就是一個覺悟的人,這個人有智慧;不肯反省、不肯回頭,總覺得別人有過失、總覺得環境對不起他,這種人沒救!諸佛菩薩來,救不了他!過失絕對不在境界上,在自己。

  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與物質環境都沒有好壞,好壞是我們自己的心對那個境界起心動念,壞在這裡。如果我們對境不動心,像佛在《金剛經》上教給須菩提的那個方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成功,這是真正修行人。所以要曉得怎樣修福、怎樣修慧。

  鈔【善中善者。】

  善中之善,這是純善,是真善、是大善,這個大不是大小的大。

  鈔【自有五義,以具智論五菩提心故。】

  『智論』是《大智度論》,『具』是具足,具體跟我們說明。《大智度論》所講的五種菩提心是善中之善,我們看看我們有沒有?

  鈔【一、發心菩提,謂於無量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而持名,正於凡夫生死心中,起大覺故。】

  無量生死是指我們自己,我們自己過去無量劫中,六道輪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曉得有多少次?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過去生死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不曉得過去事實真相。阿羅漢證得聖果,有相當深的定功,他的神通能知道過去五百世。過去,他沒證阿羅漢!過去五百世生死輪迴,其中有不少次是在地獄裡,想到從前在地獄裡的情形,身上都流血汗,心有餘悸。我們有隔陰之迷,不曉得過去受的這個痛苦。如果不是非常恐怖,怎麼會嚇到身上流血汗?一般人嚇到流汗已經是害怕過度了。地獄苦!真正覺悟的人,要想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這叫發心菩提。為什麼?這個人覺悟了,他不願意再搞六道輪迴,這才算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如果還不想出離六道輪迴,換句話說,這個人沒有救。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只有淨土法門有把握出離六道輪迴。其他法門,你想出離,有能力嗎?無論修哪個法門都必須斷見思煩惱,才能超越六道輪迴。斷見思煩惱,在小乘是阿羅漢、辟支佛,在大乘是權教菩薩;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想出去,出不去!

  發願求生淨土的人,這是真正大覺,徹底的覺悟!什麼時候想去?念念都想去,這是真正覺悟的。還不想去、還想在人間多住幾年,糊塗到所以然,迷惑顛倒!為什麼?有這一念心,是你將來往生最大的障礙。真正修淨土的人,有病不找醫生,不吃藥,為什麼?念佛求往生,這是真正覺悟的人。有病還要找醫生、還要吃藥,換句話說,還不想往生,對這個世界還很留戀,還想搞六道輪迴,這就是沒有善根,不能去!我們看到多少往生的,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自己曉得什麼時候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了之後,面目如生,那麼好的瑞相。人家沒有別的,就是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沒有一絲毫留戀,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念佛號就是為這個,這才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們天天念這個經文,念一遍《無量壽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要念三、四遍。念三、四遍,那個心還是發不出來,原因在什麼地方?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有情執,迷得太深。真正念佛人,床頭掛阿彌陀佛的像,或是貼阿彌陀佛名號,一躺在床上睡覺,就想到我要死了,阿彌陀佛趕快來接引我,常作如是觀,將來死的時候沒有恐怖、沒有顛倒,為什麼?我天天都希望佛來接引,總讓我盼望到了。佛真來了,生歡喜心跟佛走。念念希望佛來接引,這是你覺悟了。我們看《演義》這一段解釋,是用天台教義來講的:

  演【發心菩提,即是圓教五品位。此所發之心,即是隨喜心。妙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此心即空即假即中。初心知此慶己慶人,所謂於生死中發大菩提心也。】

  天台智者大師往生西方的時候,學生們曾經問他:老師,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證得第幾品?大師非常謙虛,他說:「我因為要領眾,做住持,事情很繁,不能專修,所以品位不高,只證得五品位往生。」其實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再來的,這是示現。他告訴我們,真正修行要想品位增上,說實在話,決定不能管事,管事一定分心,對自己進修有妨礙。像智者大師這樣的人,他最低限度五品位往生是有把握,我犧牲自己的品位為大眾服務,這是對的,這真是大慈大悲;如果五品位都去不了,那就大錯特錯。

  中國過去這些住持、當家、執事都是菩薩再來的,不是普通人!來照顧這些初學的學人,讓他們無憂無慮,真正用功。一初發心,看看住持、當家,這麼多人恭敬禮拜,每天紅包那麼多收進來,這不錯!才有一點小小成就,趕緊拉幾個信徒,你們去給我搞個道場,我也去做住持,這一住就住到阿鼻地獄去了。什麼時候你自己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夠預知時至,可以向阿彌陀佛告個假,我過幾年再去,那就有資格做住持。你連生死分上一點消息都沒有,這個事情怎麼敢做?不敢!初發心的出家同修要特別記住,道場就是佛的教育機關,住持是這個機構的負責人,你不能在這裡弘揚佛法,教化一方,你就有虧職守,你沒有盡到你的責任,那你就應該墮落,你就有很大的罪過。不要說是「我沒有做壞事情」,你是好人,你沒做壞事也沒有用!好像派你做一個學校校長,雖然沒有做壞事情,但是學校沒上課,沒請教員也沒招生,教育部還是要撤職查辦的。不能說「我沒搶人、也沒偷人,也沒騙人」,本分的職責沒有盡到!現在知道這些事實真相的人不多。所以智者大師了不起,佛菩薩再來,如此給我們示現,示現就是身教。

  這在五種菩提心裡面算是最起碼的菩提心,這是真正覺悟,覺悟到我們的自性跟如來的自性無二無別。『妙心』就是真心,真心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此地把它比作如意珠,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個「心」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天台家講「三止三觀」,此地講的空假中三觀。怎麼叫做空呢?體是空的,我們幾個人知道?空,給諸位說,確實是空無所有,不但環境上一切受用你得不到,連這個身體也得不到。從你走進佛堂,一個小時了,身體裡面細胞新陳代謝不知道多少!如果是我的,就不該有這現象,新陳代謝就是生滅無常,剎那生滅。身都不是自己的,還有什麼東西是自己的呢?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這是個妄想、執著。只有妄想、執著!除了妄想、執著,別無所有。諸佛菩薩知道事實真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知道這個真相,你這個心就放下!於一切法沒有得失,心就清淨、就平等、就覺而不迷了。

  所有我們今天一切的受用、這個現象,現象是假相,所謂假相是幻有、是暫有,暫時有,就像作夢一樣,夢中有沒有?有!醒來之後,什麼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正在作夢,「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現在覺了,現在就知道這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就不會在這裡頭計較得失。你把事實真相就看到!知道體是空的,相是假的,你的作用就符合中道,不偏不倚。佛法用中,儒家也有相當高度的覺悟,也用中,講中庸、中和。所以,這個心即空即假即中。心如此,相是心變現的,相也是即空即假即中,所有一切作用也是即空即假即中。

  『初心知此』,初發心的人對於這個事實的真相明白、了解了,自己很慶幸,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一些,對於那些已經知道的人也替他慶幸。雖然知道了,沒有能夠證得,這個知是解悟。事實真相我知道,但是我還不能夠擺脫,換句話說,我還不會用中。我知道體是空的,相是假的,我不會用中,這就是有解悟沒有證悟。什麼時候自己會用中,那就是菩薩、就是佛!權教、小乘以下都不會用中,都偏在一邊。聲聞阿羅漢偏在空,他用空,他入偏真涅槃;凡夫、權教偏在假,把假當作真,這個事情麻煩了。我們凡夫哪樣不認真?都以為是真的,「這身真的是我」、「這個地方真的是有講堂」,樣樣都認真,這就是妄想、執著。不明真相,你的觀察、想像統統叫妄想。你所有一切造作都是堅固的執著,這個妄想、執著就變出六道輪迴;離開妄想、執著,這個覺悟了。真正覺悟知道真相的人,從今之後再也不打妄想、再也不執著,為什麼?真相曉得了。

  這種覺悟,說老實話,比袁了凡高得太多了,袁了凡算什麼!袁了凡所知道的是因果報應,他對於這個事實搞清楚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他也不想了。他真正知道這麼一點點事實,他不打妄想了,為什麼?一飲一啄都是命裡注定的,還妄想什麼?他跟雲谷禪師面對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心、不動念,那叫真知道了、真明白了。還起心動念打妄想,說老實話,你還沒明白!沒知道!袁了凡對於世間法裡面富貴窮通、壽命長短的這個事實真相了解,不起心、不動念了,這個不得了!這是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他怎麼會起心動念?那個功夫超過袁了凡太多了。

  我把這些話說給大家聽,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自己是個什麼程度?千萬不要以為這佛法我已經知道,你連袁了凡還不夠,你知道什麼?經上你看清楚了,我講的話你也聽明白了,實際上這字字聽明白,意思還是不清楚,含糊籠統!你要真正聽明白了,我敢斷定你從今天起決不會起心動念。

  大乘佛法最低的限度是圓五品,那程度就相當高了,不是我們想的很低!這是五品位。五品位,給諸位說,這是伏斷煩惱,煩惱沒斷,伏煩惱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諸位你就了解,往生最低的程度,二六時中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只想阿彌陀佛,只念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沒有任何妄想。如果再發心的話,就是如何把我們自己得到利益能夠介紹給別人,這就是三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也就是俗話講的弘法利生,把淨土法門介紹給別人,只有這一念。除這一念之外,沒有念頭了,這才叫做「發心菩提」,在生死六道輪迴裡頭真正覺悟了。

  鈔【二、伏心菩提。】

  『菩提』就是覺心,覺悟的心。這個覺悟比前面那個要深,前面是最淺的,是講真正覺悟。諸位要曉得,對於這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是非人我,有一絲毫放不下就是不覺,你心裡還有這個東西就是不覺,這個東西統統都沒有才叫做覺。不覺不能往生的,真正覺悟才能往生。下下品往生也要發菩提心,你去看《無量壽經》上講的,沒有說下下品往生不發菩提心的。這才曉得發心的重要。

  鈔【伏心菩提,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而持名,則正念纔彰,煩惱自滅故。】

  伏心,這個心是妄心,也就是見思煩惱,『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從這段經義來講,我們就知道《金剛經》上所說的「云何降伏其心」,降伏其心是斷見思煩惱的境界。《金剛經》是大乘法,最低限度是大乘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跟《大乘起信論》的境界相同,實在不容易。

  演【伏心菩提,即是圓教初信至七信位。】

  圓教初信就是小乘初果,須陀洹果,圓教七信就是小乘四果阿羅漢,這是講斷證,斷煩惱跟小乘初果、四果相同。如果講到善根福德因緣,絕對不是小乘人能比的,小乘人比他差得太遠了,只是在斷惑上大家是相等。

  演【以初信斷見惑。】

  小乘初果須陀洹斷見惑。

  演【從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所謂斷諸煩惱降伏其心也。】

  這個在淨土宗就是事一心不亂,功夫到這個境界,往生西方是方便有餘土。

  《鈔》云:『而持名,則正念纔彰,煩惱自滅故』,這叫做念佛功夫得力。我們一面念佛還一面打妄想、起煩惱,功夫不得力!功夫真正得力的人,佛號一提起來,煩惱就沒有,妄念就沒有了,一切分別、執著也沒有了。當然這不是初學的,這是相當的功夫。實在說,我們自己業障、煩惱習氣太重,不讀經不曉得重到什成麼程度,讀到這個經,才知道自己的業習太重了。為什麼人家用這個法門他功夫就得力,我們不得力?如果不從這裡覺悟,不從這裡回頭,還一樣隨順習氣,這一生沒指望了。

  真正覺悟的人,趕緊回頭把自己所有過失、毛病、習氣徹底改掉,改過就是懺悔。像袁了凡接受雲谷禪師開導之後,認真的改過自新,天天去想自己今天有什麼過失:思想的過失、見解的過失、言語的過失、造作的過失,天天找自己的。找到自己的過失,給諸位說,這個人叫開悟了,覺了;不覺的人,自己一身的過失,認為我沒有過失,這是迷惑顛倒。說老實話,等覺菩薩每天還要找自己的過失,為什麼?他還沒成佛!什麼人沒過失?成了佛就沒過失,等覺菩薩還有過失。不知道自己毛病、過失,就是不覺、就是迷惑。

  什麼叫開悟?悟就是知道自己過失;什麼叫修行?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叫修行。修行,決定不是說念經、拜佛那叫修行,那叫裝模作樣。從前國清寺初一、十五誦戒的時候,寒山、拾得在門口譏笑,笑這些出家人在誦戒裝模作樣,有口無心,那個時候尚且如此,現在就更不必說了。現在一切都是徒具形式,形式沒有用!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迴。不但不是慧,說老實話,福也沒有!所以修行一定要從心地做起。

  古時候天台家常說,「能說不能行」,這就是有解悟,事實真相了解,他做不到,稱為「國師」,為什麼?他能教我們,他給我們講的是一條正路,他可以做我們的老師,做我們一國人的老師。「能知又能行」,有解悟又有證悟,這是國寶。「能行不能解」,事理真相他沒搞清楚,但是他能依教奉行,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國之用也」,這是國家有用之人。不能行又不能知,那是什麼?古人沒說,我們自己去想!天台家講這三種人:第一、能知不能行,這是修大福報。第二、能行不能知,還能往生!有很多老太太不懂經的意思,她就會念佛,她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也能預知時至,國之用也。第三、能知能行,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這是佛教的祖師大德,這是國寶。

  所以講到降伏其心,在淨宗就是一句佛號。我們是凡夫,自己一定要知道業障習氣太重,罪業太深,用什麼方法來消業障、消罪業?佛號。怎麼消法?念頭才起來,馬上用佛號把它壓下去,業障就消掉了。才起心動念,某人怎樣怎樣,「阿彌陀佛」,壓下去了,這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阿彌陀佛,都不想了,業障就消除了。你沒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愈想愈多,愈想愈錯,愈想罪愈深,修什麼?那不是修西方淨土,那是在修三惡道,在修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這怎麼得了!所以,你這句佛號念得沒有力量。所有一切法門都消不了的業障,念佛法門能消得了,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

  淨宗裡面,《觀經》講的十六種方法,前面十二種度上根人,煩惱輕、業障少的;第十三觀度中等人:念佛,度下等人,煩惱最重的。煩惱最重的,觀想、觀像都沒用處,都度不了他,這個法門還能度,你才曉得這個法門才叫真正第一法門。所有法門都救不了你,還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救不了,那沒法子,那就死定了,這是我們要真正覺悟。

  蓮池大師的《疏鈔》,古德的《演義》,實在是非常好。《彌陀經》經文太少,意思太深,我們看不懂。看蓮池大師這個解釋,真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博大精深」,裡面所講的無論在事在理比《無量壽經》講得還要透徹、還要明白。我們為什麼不提倡《疏鈔》?《疏鈔》太多了,我叫你念《無量壽經》,你就很苦!我再叫你念《疏鈔》,你就更苦!道理在此地。所以發心學《阿彌陀經》的,《疏鈔》不能念,最好念《要解》;《要解》分量比較少一點,還可以念,《疏鈔》實在太大了,即使把《演義》捨掉,單單《疏鈔》,我們從前印的那個本子,精裝本也是這麼厚的一本,那個分量也是非常之可觀,但是真好。讀了《疏鈔》,實在講等於念了一部《大藏經》的精華,蓮祖真的把整個佛法的教義濃縮在一部《彌陀經》裡面發揮,給我們講得這樣透徹、這麼明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