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十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12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十二頁:
疏【不可思議者,如上明而復寂,寂而復明,清濁不形,向背莫得,則心言路絕,無容思議者矣。】
演【不可思議者下,是先合解。心言路絕,謂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名為真如故。】
這段文我們在前一次曾經詳細的討論過,一定要細心去體會,對我們深入經藏、修行功夫有很大的關係。「總說」介紹過了,下面再「別說」,就是分開來講,什麼叫不可思?什麼叫不可議?『不可思議』就是不可思、不可議。
疏【不可思者,所謂法無相想,思則亂生。經云: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是也。又法無相想,思亦徒勞。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是也。故曰心欲緣而慮亡也。】
這一段將『不可思』所以然的道理為我們說出來了。為什麼「不可思」?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謂法無相想』,「法」是指一切法,一切法是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有為法乃至無為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無相想,這是說一切法的實相。《般若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清楚,講到實相,實相無相。無什麼相?就是「無相想」。所以一切相,《金剛般若》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當體即空,它無有自性;無自性,相即非相。《心經》裡面告訴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可見得一切相它的真實相裡面是無相想。這個話說出來還是很難體會,為什麼很難體會?它超出我們常識之外。怎麼超越了常識之外?因為我們一天到晚都在胡思亂想。換句話說,沒法子!從來沒有停止過胡思亂想,於是這個事實真相就很難體會到,原因是在此地。
近代有一些科學的東西,的確對佛法給予很大的幫助。譬如科學家發現到宇宙一切物質都是相同的,元素有一百多種,都是基本粒子組合的,換句話說,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組合不一樣,而成一百多種元素。所以科學家認為我們人身,人身體每一個部分,人身體的構造跟樹木花草的構造,材料是相同的,都是基本粒子組合的。用同一種的材料,可以做磚頭瓦塊,可以做這些植物樹木花草,也可以做我們人。材料是相同的,沒有兩樣!這就是愛因斯坦所發現的,能量等於在靜態當中的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豈不是《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如果我們把空當作能量,色當作質量,那有什麼兩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這裡頭無相無想。「相」是講的相分,「想」是講的見分。見分跟相分都是虛妄的,它的本體是自證分,自證分變現兩種虛妄的相想,是這麼一回事情!古時候唯識學家把「見、相」兩分比作蝸牛的兩隻角。蝸牛兩隻角非有非無,它伸出來是兩隻角,縮進去又沒有了,把那個頭比作自證分,見相兩分比作兩隻角。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你說它沒有,它伸出來了;你說它有,它縮進去了。所以是非有非無,畢竟不可得。
那麼,我們認識一切法的真相了。所以你要是『思則亂生』,這個「亂」是無明,頭上安頭。《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這個地方「思則亂生」,思就是知見立知。自以為聰明,聰明在哪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造謠言。「思」就是胡思亂想,「議」就是胡造謠言,佛經裡面名之為「戲論」,戲論是什麼?開玩笑的話,沒有一句是真的。這是給我們說明白,決定不能思,一切法統統不能思。我們修念佛法門,所求的就是一心不亂,如果一切法都不思,一心就現前,一心不亂就得到了。古人所謂修行得道,不思就得道了。一天到晚在那兒胡思亂想,你怎麼樣也得不到。不能思!不思是對的,不思是如如,不思就是經裡面所講的「如是」,如是我聞、如是我見、如是我覺、如是我知,這是真實法。
「法無相想」這一句,古德法師在註解裡面,也有幾句話為我們來發明:
演【不可思者下,是次分解。】
這是兩個段落,前面是總,先是合解,這以下是分解。
演【法無相想,謂有相可思,無相難思。】
到底有相還是沒有相呢?『無相』是真的,『有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實在功夫不到家,換句話說,妄想沒法子止住,不能不打妄想。怎麼辦?把六凡這個境界相,不去想它,一天到晚就想西方極樂世界,去想阿彌陀佛、去想觀音菩薩、去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就想這些。為什麼想這些?想這些有什麼好處?想這些不造惡業,想這些不墮三途,你想世間法的話會墮三途。你實在不能不想,那就換想的對象,這個就是救命!從三途把你救到三善道,救到人天,從人天把你救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念佛法門裡面,有觀像念佛、有觀想念佛,這是不得已的辦法,方便門;此地給我們說的是真實相。所以要曉得,一切相是虛妄的,一切相當體即空。
演【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是思之有過也。】
『汝暫舉心』,你心才一動。『塵』是染污的意思,就是無明,此地這個塵就代表無明。你心才一動就是無明,把你的真性染污了,無始無明。《楞嚴經》上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你心才一動就是根本無明。真心是寂靜的,一心不亂是靜的。前面講「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不二」,那是一心,那是真如。心才一動,這個動就是『勞』,所以無明是一個動相,塵勞先起。『是思之有過也』,蓮池大師前面講「思則亂生」,這個思的確是有過失的。
『又法無相想,思亦徒勞』,徒勞而無功。
演【思亦徒勞,是思之無功也。】
楞嚴經云,『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是法」,什麼法?跟諸位說,一切法。也許你聽了感覺得奇怪,怎麼是一切法?你要說這是真如本性,大概還差不多,如果說六根六塵、五蘊十二處,那怎麼不可思呢?你要是這麼個想法,見性就難了。在念佛,理一心不亂就沒分;功夫要好,可以得到一個事一心,事一心裡頭才有這些東西。理一心,前面講過,一切法都是自己真心變現之物,「一切法皆吾心體」,都是我自己心體,「非離萬法別有心體」。所以我說,什麼叫做理一心不亂?一切法就是一個理一心。我們要想得理一心、要想明心見性、要想入不二法門、要想入一真法界,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理要是真正貫通了,入這個境界有可能;我雖然不敢講肯定一定能夠入這個境界,但是有可能。問題就是你入的深度,你對這個道理了解的深度,你用功夫得法不得法,關鍵在這個地方。如果有相當程度的理解,用功得法,這一生當中的確可以入這個境界。
在我們中國無論是宗門教下,你看看《高僧傳》、《居士傳》,在家修行的同修,開悟的、證果的、得理一心的,每一個朝代都有。中國人歷代修行成就的,確實比外國人多,換句話說,中國人得天獨厚,拿佛語來說,善根福德因緣深厚。我們這一代比不上前一代,毛病就是發生在自作聰明。如果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我們這一代的成就不會亞於前一代。什麼叫老實?前一代的人他能夠守著,懂得這個道理了,他在一切法裡面,他就能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就是不思議,他能入得了境界,他能成就。我們今天困難在哪裡?我們不老實,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病就在此地。
經裡面這幾句話說得好,這是給我們現前修行人當頭一棒!所以這個法不是思量分別所能及,思量是第七識末那,分別是第六識,第六、第七統統緣不到;它所能緣的是虛妄的相,就是緣一切法相,它不能緣一切法性。但是要曉得,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古人所講的金與器,器是相,金是比作性,金跟器能分嗎?不能分,是一不是二,這就叫入不二法門。我們如何在相上見性?離開思議就見到了。離開思議所現的,那叫不二法門,那叫不思議解脫境界。
演【心欲緣而慮亡者,舉心欲緣,思慮先亡,以真如無相想,即心絕故。】
第六意識心、第七意識心它的功能到這個地方不起作用的,它是有限度的,也正顯示出六、七識是有為法,不是無為法。它的作用雖然是大,它是有限度的,它能夠打妄想,它不能緣真實,它能夠緣虛妄相,它不能緣真相,不能緣實相,道理就在此地。這是說明「不可思」。
下面再說「不可議」,「議」是議論,也就是言說,這個法也沒有辦法說的。
疏【不可議者,所謂理圓言偏,言生理喪。經云:凡有言說,皆成戲論。是也。又理圓言偏,言不能盡。經云:一一身具無量口,一一口出無量音,如善天女,窮劫而說,終莫能盡,是也。故曰口欲談而詞喪也。】
『理圓』,理是圓滿的,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理是圓的,隨便捏一微塵那個理也是圓的,無有一法不圓。大而世界,小而微塵,無有一法不圓。理是什麼?理就是性,法性。在有情眾生稱為佛性,在無情的眾生稱為法性。理是講性,性是圓的。『言偏』,言語、言說不是圓的,文字不是圓的。我們再用金器來做比喻,金是圓的,金代表理,器是偏的,不圓,你去體會這個道理。性是圓的,相不是圓的,圓的就是真的,永遠不變的。而相呢?剎那生滅,不是圓的。
演【理性圓融,不可分析,如一多交徹、大小互融、真妄交參、染淨不二等。】
一開頭就說得很好,『理』是講『性』,圓融的。『不可分析,如一多交徹、大小互融、真妄交參、染淨不二』,這全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到這個境界不行!什麼時候到這個境界?彌陀會裡面,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什麼樣子的?這個境界的樣子,沒有見思煩惱,也沒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也破了幾分,為什麼?他見性了。見性就是見法法圓融之理,這就是見性。所以這個叫理一心,理一心就是「理性圓融,不可分析」。不但是人我執沒有了,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四相、四見沒有了,法執也沒有了;如果有法執,怎麼能「一多交徹,大小互融」,這個四句都變成障礙了,法執也沒有了。這是理一心不亂的樣子。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有一法不圓融,圓融就是法身;無有一法不自在,自在就是解脫;無有一法不徹了,徹底明瞭就是般若。所以理一心是法身、般若、解脫統統現前,都證得。在一一法裡面見法身,一一法裡面顯般若,一一法裡面得自在,那就叫做事事無礙。我們在經論上透了這麼一點消息,理是事之理,性是相之性,你就懂得了。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理事是一,性相不二,要在這個裡面去體會、去領悟。
演【言偏者,如言一則遺多,言大則失小,談真則違俗,說染則違淨等。】
「言一則遺多」,同時不能說兩樁事情,說這一樁漏掉那一樁,說那一樁把這樁漏掉了,這就不圓。「言大則失小,談真則違俗,說染則違淨」,這好懂。所以言說的功能是非常的有限。
演【所謂開口成雙橛,揚眉落二三也。是言之有過也。】
這個意思是說,你一開口一定落在兩端;這個兩端,就是相對的。佛法講不二法門,你這一開口一定是落在兩門上。法是不二法門,二怎麼能夠入得進去?『揚眉』是表示,不但是言說不得,表示也表不出來。如果能表得出來,表法用一種就可以了。《華嚴經》裡面用多少方法來表法,能不能表得盡?表不盡。言說與表法,在佛法裡面是教學不能缺少的工具,用佛學術語來講,就是不可缺少的善巧方便;只是善巧方便而已,你要從這個善巧方便裡悟入真實。所以佛菩薩善友對我們幫助只能到此地,增上緣而已。你自己能不能悟入,那靠你了,佛菩薩無可奈何!所以開悟是誰開悟?是你自己開悟的,不是老師有能力幫助你開悟的。老師如果有能力幫助別人開悟,凡是親近這個老師的人統統開悟才對。我們《壇經》講過很多遍,當年親近六祖大師多少人?最起碼也有幾十萬人。幾個開悟的?四十三個。不成比例!六祖大師會下能開悟,萬分之一。誰幫助他開悟的?自己開悟的。《壇經》上說得很清楚:自悟、自修、自證。祖師說法,徒眾學生都在聽,為什麼那一個人開悟,別人聽了不開悟?一樣的善巧方便,能不能悟入在個人。老師何嘗不想大家都開悟,沒有辦法,做不到的事情!這是說「言之有過也」。
演【言不能盡,是言之無功也。】
「言不能盡」,沒有辦法盡一切理,就是沒有辦法盡圓滿的理,沒有辦法盡圓滿之事;理事都是圓融的,理事都是無礙的。「表示」不是圓融的,是有礙的,「言說」也不是圓融的,也是有礙的。佛用這個方法,用有礙,叫你從有礙悟入無礙,叫你從有盡悟入無盡,就是一定要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離言說、離名字就是「不可議」,《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淨土裡面所講的「實報莊嚴土」,就證得理一心了。問題就是你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是不是圓融無礙?如果你接觸外面這個境界,果然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你自己就得理一心。得理一心,有沒有理一心的名字呢?沒有。如果還有一個理一心的名字,你還著了名字相,那是障礙;你還著了言說相、你還有心緣相,你這三條統統沒斷掉,你是標準凡夫,不是聖人。這個地方實在是微細,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演【口欲談而詞喪者,開口欲談,言謂先喪,以至理絕言,無容措口故。】
真實法說不出,沒法子說,所以才說「凡有言說,皆成戲論」,就是這麼個道理。真實法裡面最重要的綱領,我們在講席當中也是常常提示,讀經要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才能夠當下成就三學、三慧。聽經也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當下就是一心不亂,就是三慧、三學同時具足。讀聽不是功夫,什麼是功夫?讀聽不是修行,什麼叫做修行?如果你不會,那就是「說食數寶」。你要是會了,真功夫、真修行!這裡面,什麼是三慧,什麼是三學,一樁一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確實具足。
演【如善天女者。華嚴云:自在天王有天采女名曰善口,於其口中出一音聲,則與百千種樂而共相應等。】
這是《華嚴經》上的,『一一身具無量口,一一口出無量音』,也沒辦法,這種能力不是普通人能辦得到的,世間的伶牙俐齒怎麼能跟善天女相比?『善天女』都沒法子,誰有能力能說呢?無怪乎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五十三位善知識,人人都說真話,對於諸佛菩薩的智慧功德沒有辦法知道,也沒有辦法說得出,這說的真話。這一段是引用《華嚴經》經文,說明『口欲談而詞喪』。
疏【又此經原名不可思議,故用此四字總讚前文,蓋是至理之極名也。】
「不可思議」這四個字不是沒有來源的,不是隨便說的。《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維摩經》稱為小不思議經,本經也稱不思議經,我們就明瞭這原來是同一類的。所以本經是《華嚴經》的總歸結,你看末後最後一卷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出來,善財童子是一個真正修行人,就是我剛才講的,他懂得理論,懂得方法,他六根接觸六塵,行住坐臥統統是修行,全是功夫。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境界就提升一層,他去參訪初住菩薩,他自己本身就到初住;他參訪初地菩薩,他本身就到初地;他參訪文殊、普賢,他本身就到等覺了。等覺再上去,那就統統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善財童子每參訪善知識,他有三句非常重要的話,第一個是敘說他發了大心、大願,一定要滿足我的大願,大願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我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提心),要求無上正等正覺。只有圓教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是正等正覺,不能稱無上。文殊、普賢都是正等正覺,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要成無上正等正覺,必須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我們讀這個經要覺悟,如果要成就最究竟圓滿的智慧,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圓滿。如果不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是愚痴之人、沒福報之人。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分。這是我們要覺悟!讀《華嚴經》,如果連這個明顯的意思都看不出來,這個經白讀了。能把這個意思看清楚,讀《華嚴經》沒有不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的。《楞嚴經》上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佛不欺騙我們。不假方便,不需要藉任何一法來幫忙,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從初發心念到無上正等正覺;不需要藉禪、密來幫忙,用不著,什麼都用不著。你要是修其他法門,那真的要用念佛法門來幫忙,你才能成就。念佛法門不必用任何法門來幫助,雖然說正助雙修,正是念佛,助還是念佛,這是諸位讀蕅益大師念佛法門的開示應當明瞭。『故用此四字總讚前文』,這個文是大師在此地所作的序文,用「不可思議」來讚前面所說的。不可思議就是「至理極名」。什麼是至理極名?《演義》裡面有註解。
演【至理極名者。】
理達到了極處,名也到了極處。
演【如名真如,則可以不妄不變思議。】
前面這個『如』是假如。假如我們給它立個名字叫「真如」,則可以不妄不變思議。「真」是不妄,「如」是不變,永遠是這個樣子,那麼這個「真」跟「如」可思可議。
演【或名圓覺,則可以滿足虛靈思議。】
『圓』是圓滿,一點也沒有欠缺,『覺』是覺悟不迷惑。『則可以滿足虛靈思議』,「覺」就是虛靈的意思,「圓」是滿足的意思,這也可以思議。
演【或名佛性,則可以離過絕非思議。皆非至理極名。】
這就是許許多多的名號,這個名號可思可議,那麼這個名不是極名,名字取得不高明,沒有達到極處。
演【今名不可思議,則至理之極名無以加也。】
不可思議,那就沒有法子!這個裡面真的是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不像其他的名相可思可議,這個是不可思議,你要體會到這個意思。如果你要當作這個不可以思也不可以議,那還是落在可思可議裡頭,那你把這個名字錯會了。一看到這個名字心言路絕,那麼這個名相它就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觀照,就是叫你一見到這個名相立刻是心言路絕,一心現前,而且是理一心不亂現前,妙絕!所以這個名實實在在是到了極處,無以復加。
疏【末句結歸,言如是不可思議者,當是何物,惟自性乃爾。】
這個『不可思議』,是說『自性』。
疏【言性有二,兼無情分中,謂之法性。獨有情分中,謂之佛性。今云自性,且指佛性而言也。性而曰自,法爾如然,非作得故。是我自己,非屬他故。此之自性,蓋有多名,亦名本心,亦名本覺,亦名真知,亦名真識,亦名真如,種種無盡。統而言之,即當人靈知靈覺本具之一心也。】
自性,此地偏重在我們有情的「佛性」,但是一定要曉得,它包括無情的「法性」。
演【法性佛性者。】
這是解釋這兩個名詞。
演【智度論云。】
舉《大智度論》上這個話來說。《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經》的註解。
演【佛名曰覺,法名不覺。】
這是兩個意思很顯明的區別出來了。
演【是乃以智為佛,以理為法。賢首據此,故云:無情無知覺,指其性為法性;有情有知覺,指其性為佛性。然二性雖分屬情與無情,法性亦可通有情,以眾生乃諸法中之一法故。】
『佛性』跟『法性』,要曉得「法性」的範圍大,包括覺性,因為覺性也是一法,有情也是一法。從體用這兩面來看,法性是體,本體、理體,佛性是作用。法性起用就是覺,理起作用了就是覺。所以,什麼叫成佛?無上正等正覺,是『智』,就是無上菩提、無上智慧,是能證。能證什麼?能證『理』,就是法性。法性是本體、是法身。智慧是般若,般若是能證;法身是所證;能所不二,理智一如,它是一不是二。所以大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演【故曰:兼無情分中謂之法性。】
有情包括了無情叫做「法性」,不包括無情就叫做「佛性」。
演【佛性唯局有情,不通無情,以木石等無知覺故。故曰:獨有情分中謂之佛性。】
我們揀別佛性與法性,可以用《大智度論》這一段文來說明。
演【且指佛性而言者。】
這個自性,本來包括了佛性與法性,大師在此地所說的,偏在佛性上說,『且指佛性而言』,暫時不談法性,就佛性這一邊來說。
演【自性實通二種。】
『二種』就是佛性與法性。
演【如華嚴云:若人欲識真空理,心內真如還遍外,情與無情同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
這是《華嚴經》上的偈子,這首偈的意思非常好。如果我們常常讀誦,換句話說,常常提醒自己,時時處處念念都作如是觀,這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把你心量拓開了,把你分別、執著化掉了,自然就沒有了,換句話說,你也不知不覺就入了一真法界。「真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若人」,這什麼人?菩薩,不是普通的人;普通人不想求無上菩提,菩薩才有這個念頭。諸位到講堂來,或者到寺院去,你是不是去求無上菩提?沒這個念頭!到那兒去解悶的,或者是有疑惑,到那個地方是希望把疑惑解除,求的是這些。你不是來求無上正等正覺的,所以你得不到。
我們讀《六祖壇經》,對六祖不能不佩服,為什麼?人家一見五祖,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我來求作佛,不求別的。這不得了!所以看《華嚴經》,對善財童子佩服得五體投地,善財童子參訪是求無上正等正覺,比六祖還高明。六祖說「我來作佛的」,那個作佛意思很含糊,因為藏通別圓四教都有佛,你要作哪一個佛?沒說明白。善財說「我已經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個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圓教佛,人家是為這個來的。我們為什麼來的?你是為聽經而來的,錯了!你要是為作佛而來的,就對了,那你聽經意思就不相同了,你所得到的也不一樣。你聽經來的,經是什麼?胡說八道,胡造謠言。凡有言說都是戲論,佛這些經典是不是戲論?當然是戲論。為什麼是戲論?因為你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你到這兒來,是專門來幹著相的,你怎麼會有成就?你怎麼能夠斷煩惱?
『若人欲識真空理』,「欲」就是一心一意,「識」就是明瞭,菩薩一心一意想要悟真空理,「真空理」就是理一心不亂,就是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他想要悟入!下面就把這個意思、這個境界描繪出一點。『心內真如還遍外』,內外是一不是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真如,沒有二個真如;一真沒有二真,一如沒有二如。『情與無情同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理一心不亂從哪裡證?一切法、一切境緣無不是。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無一不是自己,同一體!我常用夢境來做比喻,我們作夢,夢裡有我也有人,有山河大地也有樹木花草,從哪裡來的?都是自己心裡變現之物,豈不是經上所說的心外無夢?心外無法,法就是夢。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作夢的時候,心整個變成夢了,夢就是心,心外無夢,夢外無心。整個夢境裡面,情與無情是不是同一體?而我們今天,整個宇宙人生、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真如本性、真心的幻相;就是真心在那裡作夢,沒有兩樣。我們晚上睡覺作夢,那是夢中之夢,要覺悟!所以,一切萬法是一體。佛法沒到中國來,我們中國聖人也了不起,也有這種覺悟,所謂是「天地與我同根,萬法與我一體」,也說出這樣的話來,跟華嚴境界沒有兩樣,也有達到這個境界的。「處處皆同真法界」,就是理一心不亂現前,這個境界在《華嚴》圓教裡面是初住以上的菩薩。
演【今云爾者,但以此經重一心念佛求願往生,乃借彼佛境顯我自心故。且指有情佛性也。】
這就是說明,蓮池大師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講自性偏重在佛性上,道理在此地,因為這部經修行的綱領就是在持名念佛,希望功夫達到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淨土。所以,才將自性偏在一面上來說,其實自性是包括情與無情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