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九十八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98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八五頁:

  疏【此經本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個經名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就是在我們這個經「六方佛」的後面說的,這是本經的本名。這個名字非常的重要,從這個經名,我們就能夠認識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稱讚』,是誰稱讚?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稱讚,稱讚什麼?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什麼叫功?什麼叫德?這個功就是信願持名,功夫,修行的功就是這個。德是什麼?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這兩個字通用的,所以這個德就是我們得到了。你依照這個功夫去修,你得到什麼?往生不退。「信願持名,往生不退」是這部經的功德。

  怎麼說不可思議?那是真不可思議。這個事實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不能搞得很清楚,什麼原因?我們常常讚歎佛,佛是萬德萬能,覺行圓滿。這種稱讚,有很多人說這是形容詞,佛哪真有這麼大能力?佛辦不到的事情還很多。不但我們聽一般人這樣批評,甚至於出家的大法師也是這種批評。他批評的對不對?他批評的不對,實在講,他對於佛法沒有面面看到。

  換句話說,他如果真正了解《彌陀經》、《無量壽經》,這淨土法門,就會承認佛真的是萬德萬能,真的是覺行圓滿,沒有話說的。為什麼?罪業極重的眾生,五逆十惡,造這個重罪立刻就要墮地獄了,這樣的人,我們要問,佛有沒有本事叫他不墮地獄?不但不墮地獄,能不能叫他立刻就成佛?佛如果有這個本事,那佛是萬德萬能,佛是覺行圓滿。如果佛沒有這個能力,那佛的能力還是有欠缺的,我們稱他萬德萬能是稱讚的話,不是真的,不是事實。其實我們在這個經裡面,我們得到結論,佛的萬德萬能是事實,那就是說,五逆十惡要墮地獄的眾生,佛不但可以叫他不墮地獄,可以叫他立刻就成佛。佛用什麼方法?就是叫他念佛。

  我們在《十六觀經》裡面,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觀無量壽,他十六觀。這十六觀把三種念佛統統包括盡了,前面十二種觀是觀想念佛,十三、十四、十五是觀像念佛;第十六是持名念佛。你們要記住,《彌陀經》跟《無量壽經》都是著重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是《觀無量壽佛經》裡頭第十六觀。度什麼眾生?五逆十惡,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夠往生,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這還有什麼話說?圓證三不退就是成佛。

  要不是成佛,三不退怎麼能圓證?我們在前面說過,小乘初果開始證「位不退」;這大乘,就是四果羅漢迴小向大,如果拿圓教來講,七信位的菩薩證「行不退」,第二種不退;明心見性,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才能證得「念不退」,但是剛剛證得,沒有圓滿。圓滿的三不退是誰?是圓教的等覺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之流的,他們才是圓證三不退。所以這功德就不可思議,為什麼?你看看他不要修三大阿僧祇劫,他不要經歷那麼多階級,那麼多的位次,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再到等覺,他不用經歷,他從凡夫一下就跳到那麼高,又是一剎那之間十念一念就得到了,這不可思議。真的,菩薩都想不通,這是什麼道理?這個道理在淨土三經裡頭細講,給我們講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是不可思議功德。所以十方諸佛沒有不讚歎的,沒有不弘揚的,諸位要知道。

  所以最殊勝的法門,第一法門,別的法門度不了的,沒有辦法度的,這個法門能度,這才叫第一。你們想禪、密任何一個法門,五逆十惡,他能不能度得了?他度不了。縱然能度,也要很長很長的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不能叫他一下就度了。這個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一天就度了,一天就把一個凡夫從地獄裡頭度到成佛,這不是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什麼叫第一法門?你們仔細去想想。所以,十方諸佛稱讚。

  十方諸佛既然稱讚,我們再問一問,十方諸佛講不講這個經?當然講,佛在十方世界,十方世界的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講的經也不相同;唯獨這一部經相同。十方三世所有諸佛沒有不講《彌陀經》的,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就是淨土三經一論決定是相同的,佛佛都要講,為什麼?佛要不講這個經就不能普度眾生,就不能把眾生圓圓滿滿以最短的時間徹底的度脫,佛就不能夠;唯獨這個法門。所以諸位要曉得,你們能夠遇到這個法門,究竟是什麼樣的福氣,沒法子說,不可說不可說,沒法子說。無量劫以來,你在這一生能碰到這個法門,真是奇怪,從哪來的福報!這是從題目當中,我們能深深體會到這個意思。

  所以我勸大家,你們學經就學三經就夠了,學講經就學講三經,自己依照這個經修行,拿這個經去度化眾生,講給別人聽,不要講其他的,其他都是二流的經、三流的經,這是第一流的。第一流的只有這一部,沒有第二部,連《華嚴》、《法華》都是這個經的序分,是這個經的引導,引子,你就可想而知這個經的重要性。實實在在不容易遇到,所以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都說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能叫極重罪業的眾生一天成佛。

  我們今天業障沒那麼重,沒造五逆十惡的重罪,我們成不了佛嗎?決定能成就。但是你現在還沒成就,你沒有成就的原因在哪裡?你對這個經、對這個法門還沒有能死心塌地,為什麼?沒認識清楚,經上說:難信之法。你信不信?信,信得不踏實,信得不夠徹底。你有沒有發願?有發願,願不切。你有沒有行?有,也念佛,念得不夠力量,念得不到家。所以信願行雖然都有,都很鬆懈,這就是你對這個經究竟是什麼一回事情,你沒有徹底搞清楚;真的徹底搞清楚,那什麼都放下。「稱讚不可思議功德」,要曉得這個稱讚是十方諸佛稱讚,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裡頭這個意思也就很多,「一切諸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所護持的,一切諸佛心裡所念的。說個老實話,佛要念這個經嗎?要念,為什麼?他不念這個經,他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是怎麼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個諸位要知道。不僅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個道理就很深很深。「阿彌陀佛」的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你想想,一切諸佛是不是都是無量覺,他要不叫無量覺,他怎麼成佛?所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共同的名號,他要不成無量覺,他就不能成佛。所以他要念他自性阿彌陀,念他自性無量覺,證得自性無量覺,他就圓滿成佛了。所以才曉得,諸佛是念阿彌陀佛而成佛的。

  同時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是圓教的等覺菩薩,在華嚴會上還要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為什麼?當然是為了要成佛。成什麼佛?成圓教的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無量覺。不僅他自己發願往生,而且是以十大願王普遍的勸導華藏海會那些明心見性的菩薩們統統求生西方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位次,就是十住,十個位次;十行,十個位次;十迴向,十個位次;十地,十個位次;四十個,加上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每一個位次裡頭人數就不曉得有多少?沒法子計算的。統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到那邊去成圓教的佛果。

  還有哪一個法會比這個法會更殊勝更莊嚴的?我們找不到。所以說《華嚴經》是《彌陀經》、《無量壽經》的序分,一點都不為過。所以一部《華嚴》到最後歸到淨土,就歸到這個經,一切諸佛所護、所念的經。護法,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你不識貨,你不愛惜它;你真正識貨,你會非常的愛惜它,愛護它,不要叫它失傳,要把它發揚光大,你真正認識了。何況經上給我們說,一個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的保護你。你不會遇到一些凶災,不會遇到危險,真心生淨土,弘揚淨土。不但我們要發心求生淨土,還要發心弘揚淨土,為什麼?與佛的本願就相應了。

  你們有很多同修,也有的時候跟我說,要我教你們講經。我在這個地方講就是教你們講經,你們注意聽,好好的聽,聽了之後你就會講。你聽了之後,你能講多少就講多少,只要不講錯就行了。不會講的那個地方,就不講;會講的就講,就不錯了。我教你講一部《彌陀經》,你不要把《疏鈔》搬出來,這麼大本子把人嚇到了。題目我會講,我就講這一句,就行了;經文我會講,我講幾句也行了。所以講東西簡單明瞭,尤其對現代的人,大家工作都很繁忙,哪有那麼長的時間來聽你講一部大經?不可能的事情,愈簡單愈好,把這經裡頭重要的意思,你能夠說出來就可以。我們的目的就是叫人相信念佛法門,叫他發願,他肯念,目的就達到了。講的叫他相信,叫他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真正的肯念佛,弘揚淨土目的就在此地。所以,這是一切諸佛所護所念。

  由此可知,我們真正讀誦這一部經典的人,必定蒙一切諸佛所護所念。這個念就是佛常常掛念我們,常常想念我們,佛常常保護我們,為什麼?他要保護這個法門。我們要求佛菩薩保護,求佛菩薩保佑,你就念這個經,你就念阿彌陀佛,你就一定得到一切諸佛的保佑。所以,可見得這個法門的殊勝。

  鳩摩羅什大師,為什麼他翻譯經的時候不用原來的經題?而把題目改成《佛說阿彌陀經》?為什麼要這樣改法?

  疏【今名是什師改定。】

  『今名』就是現在這個經的名字,叫《佛說阿彌陀經》,這個經題不是佛說的,是羅什大師自己訂的名字。他訂這個名字用意也很深,因為這個經主要就是叫你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乾脆就用名號做經題。所以一看到這個經,你自自然然念了一句阿彌陀佛,這個用意很深很深。所以後人對羅什大師的智慧也非常的讚歎,也很佩服,沒有說他題目訂得不對,因為他訂這個題目深深的符合佛勸人念阿彌陀佛的意思。

  疏【自有二義。】

  說出兩個道理出來。

  疏【一者佛攝無盡義故。】

  阿彌陀佛四個字裡頭是無量義。

  疏【二者彼佛人所樂聞故。】

  『樂』,念ㄧㄠˋ,是愛好、喜歡的意思。『彼佛』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特別與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緣很深,大家喜歡聽這個名字。所以羅什大師就用佛名做經題,這是他的用意。底下《鈔》裡,解釋羅什大師立這個題目的兩點意思。

  鈔【攝義無盡者,如前云言佛便周。】

  『言佛便周』,說到佛,一切的意思都圓滿具足。

  鈔【則一切功德皆從佛出,佛即不思議故。】

  這個意思也很清楚。

  鈔【又彌陀萬德洪名,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之所喜樂,上至諸佛讚歎,下至鬼畜歸依,正謂不思議功德故。】

  這個意思也非常之好。剛才說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讚歎阿彌陀佛的,沒有不勸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沒有不勸人念阿彌陀佛的。所以你念阿彌陀佛,諸佛歡喜。佛不是說:你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我?這佛就生氣,那是我們世間人的心量,不是佛!為什麼?佛曉得,你念我,你成不了佛,你不能往生。只有念阿彌陀佛,你才能往生,你才能成佛,這是我們要明瞭的。

  十方諸佛,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趕快成佛,這就是佛的願望。我們怎樣才能趕快成佛?你念阿彌陀佛,你就快成佛了。正如同善導大師跟我們說的,他叫我們專念,第一個身專禮,我們這個身每天禮拜,拜誰?拜阿彌陀佛,身專禮阿彌陀佛。口不念別的,其他統統不念,專念阿彌陀佛。心裡頭也不想別的,什麼都不想了,專想阿彌陀佛。這個身也不要拜別的佛,不要拜別的菩薩,你能把身口意三業統統專在阿彌陀佛上,善導大師說:一百個人修就一百個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萬修萬人去!真的嗎?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們看到了許多事實,譬如倓虛老法師在佛七開示裡面所講的故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諦閑法師那個徒弟念了三年佛,人家站著往生的,預知時至。死了以後還站三天,等老和尚來替他處理後事,你看人家本事多大?這個人不認識字,雖然出了家,諦閑法師給他剃度的,沒有受戒,老和尚不要他受戒,他年歲太大出家,不要受戒,他自己當然不會看經,從來也沒有聽一次講經的。出家之後,老和尚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一直念下去。真的,他就天天禮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幹了三年,他成功了。你問他別的,他什麼都不知道,大悲十小咒都不知道。引磬木魚怎麼敲,他也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就是抱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三年。

  往生的時候,諦閑法師給他處理後事,對他非常佩服,很讚歎,而且說了,他這個成就比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比名山寶剎方丈的住持高多了。這就是專,沒有別的。善導大師這幾句話,是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就是善導大師註的,那個上面講的。所以我們搞多了,搞了很多的花樣,沒有用處,不得力!真正得力就是一句阿彌陀。諸位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瞭,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鳩摩羅什拿它來做經題。

  疏【云疏鈔者,疏以釋經,鈔以釋疏,冀易曉也。】

  『疏鈔』,用現代話講就是註解,這註解的名字有很多種,在佛門裡面稱之為「論」。《大智度論》,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稱論,龍樹菩薩造的。凡是用「論」這個字就是很堅定、很肯定的說,我這個註解就是佛的意思,決定沒錯,這才可以稱論,跟佛講的沒有兩樣。後來的大德不敢這樣稱法,我講的未必是佛的意思,只能提供你做參考,你可以取、可以選,你可以給我改正改正,論不可以。論,我說這個跟佛說的沒有兩樣的,你只可以遵循,不能不尊崇,決定不能更改,我說的一字不錯,那個態度。疏,就客氣謙虛多了,疏是疏通的意思。

  在中國古時候,註解也是如此的。像《春秋三傳》,《春秋》,孔老夫子說的,左丘明給他做註解,叫《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這是三家給孔老夫子這個書做的註解。稱傳,傳就是傳的意思,這個意思也堅定,我這個註解就是孔老夫子的意思,沒錯,一句都不能改,可以永遠傳到後世,這個口氣很大的。後來的人不敢用這個字,所以註解用註、用解、用疏、用鈔,用這些,這都是謙虛的話。這個意思就是說,我不一定完全能夠符合佛的意思,可以修改,可以提供大家做做參考,不敢那麼肯定,就是這個意思。

  「疏」是註解「經」的,經文裡面文字、義理有艱深的地方,他把它疏通疏通,讓你容易了解。可是疏有的時候還是很深,還得要加以註解,那就是註解的註解,這是「鈔」。鈔,這是註解的註解,就是疏還是很難懂,再用鈔來解釋疏。鈔,我們現在還是看不懂,還是很深,還需要加以註解,就是註解的註解還要再加註解,這個註解就是「演義」,所以有《疏鈔演義》,演義就是註解鈔的。愈註,意思就愈多,意思永遠沒有止盡,其目的就是希望我們容易明白,容易體會經裡面的意思。所以做疏、做鈔、做演義,甚至於我們講解,目的都在此地,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經。下面解釋疏鈔的定義:

  鈔【疏者,古云條陳也,又記注也。】

  在經文裡面,有一些很深的意思、幽深的意思,我們能體會,能看出一點,把它註在旁邊。或者是用另外一個本子把它寫下來,記錄下來,這叫『條陳』,一條一條寫下來。也是『記注』的意思,記是筆記,把它註明白,自己的心得感想,自己的悟處,體悟之處。

  鈔【今謂經義得此,條陳而不隱晦。】

  意思明顯了,經過註解,我們意思看得非常明顯。

  鈔【記注而不遺忘也。】

  這是怕我們後頭忘掉了,寫出來,寫成筆記記下來,以後不會忘記了。這都是「疏」的意思。

  鈔【鈔者,古云略取也,又寫錄也。略取,則條陳之切要;寫錄,即記注之顯明。】

  『略取,則條陳之切要』,就是把疏裡頭重要的意思、重要的句子,特別把它圈出來,特別把它提出來,讓這個意思更為明顯,取它重要的。譬如,《華嚴經疏論纂要》、《法華經文句纂要》,這些都是屬於略取。因為疏跟論分量太大,所以取重要的,那個不重要的就不錄,把重要的摘錄下來,這叫纂要。這兩部書都是清朝康熙年間道霈禪師編輯的,就是摘錄的。對於我們研究《華嚴疏論》的人,可以說幫助很大。《華嚴疏論》分量大,意思也深,不容易念。《法華經文句記》也是如此,也是非常之深,分量相當之多。經過他做這番工作,對我們初學的人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幫助。我們讀精華、讀提要,這就是「略取」的意思。

  『寫錄』就是寫筆記,聽講、讀書都要做筆記,就是這個意思。從前叫『記注』,就是現在的寫筆記。幫助你記憶不忘記,而且重要的地方就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疏鈔兩個字的定義。

  鈔【冀,望也。】

  『冀』是希望,就是我們對它一個希望。

  鈔【經難明。】

  經的意思很深,不容易明瞭。

  鈔【疏通之。】

  把它疏通疏通,我們就明瞭經義了。

  鈔【疏難明。】

  疏也註得很深。

  鈔【鈔出之。】

  『鈔』把它寫明白,把它的意思透出來。

  鈔【望人人曉了經義也。】

  目的在此地,希望別人都能明瞭經裡面的義理。

  說了這麼多,蓮池大師這個註子的好,不僅教相講得清楚明白,而且每一段都有稱性之談。稱性之談的這一段,就是經裡面甚深的義理,所謂是弦外之音,文字表面上看不到的,實際上這文字就是顯這個道理。

  疏【稱理。】

  他每一段後頭都有個『稱理』。「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從真如本性裡面來說。

  疏【則自性覺,是佛義。】

  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完全歸到自性。

  疏【自性覺無量,是阿彌陀義;自性本始二覺,是兩土果人義。】

  『果人』就是佛,『兩土』是極樂世界與我們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本覺,我們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這是始覺,本始不二。

  疏【自性覺體遍照,是說經義,後皆例此。】

  以後每一段他都有稱性之談,這是他這個註解了不起之處。『自性覺』就是佛,「佛」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字就是覺。我們人每個人也都有覺,哪個人不覺?都有覺。為什麼不叫佛?因為你不是自性覺,你要是自性覺,那你叫佛了。你現在是什麼覺?你現在這個覺是妄心覺,不是真心,妄心!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想東想西,這是妄想心,這個心在覺,這個心所覺的都是錯覺,不是真覺。為什麼?因為不是真心,你怎麼會真覺?你用的妄心,妄心的覺,那是錯覺不是真覺。所以你真心要是覺悟了,那就叫佛;妄心那個覺,那不叫佛。

  《金剛經》上有一句話說,這個意思是講,我們學佛,如果從佛的色相上求,從佛的音聲上求,色相是什麼?就是威儀,佛坐怎麼坐法,站怎麼站法,睡覺怎麼睡法,行住坐臥四威儀,色相。從音聲上求,音聲就是佛說法,你聽了,依照這佛所講的這個去求。佛說:是人行邪道。這依教奉行了,怎麼還行邪道?你要曉得,佛的色相、音聲都是教我們啟發自性覺的,不是叫我們跟他學的,是叫我們看著他的樣子、聽到他的法語,開啟我們的自性覺,佛的目的在此地。不是要我們學他那個樣子,不是要我們學他的言語。

  當時的確很難懂,現在更好懂了。怎麼說現在更好懂?現在我們跟佛相去三千年,我們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跟佛完全不同,如果我們還學他那個樣子,還學他那個音聲,那你在這個社會,真叫開倒車,真叫落伍了,行不通了!所以佛法叫你求自性覺。你要是自性果然覺悟了,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佛法是什麼?佛法就是現實的生活,就是在現實生活裡面處事待人接物覺而不迷,這就叫佛法。所以並不是要裝成那個樣子,不是的!那叫死在佛法裡頭了。所以佛說:是人行邪道。為什麼?把釋迦牟尼佛看成是佛,自己變成了魔。佛是教我們自己成佛,不要把自己變成魔,是這個意思。所以《金剛經》上那句話意義很深。

  你看佛教一到中國來,立刻就中國化。在印度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到中國,我們中國皇帝供養宮殿,很好的居住場所,他不要到外頭去露宿,每天有好的供養送給他,他不必到外面去托缽,而且供養很好的衣服,衣食住行生活全部改變了,全部中國化。所以現在還有一些人學佛的,一定要學小乘搭的那個衣服。如果你真的想學,你現在學的什麼?學的是泰國的出家人,不是佛。為什麼?因為佛只有三衣,你還穿著小褂褲,你不是佛,你連小褂褲都不能穿。佛托缽,日中一食;你現在吃三餐,你沒有學到。佛那個時候與弟子樹下盤腿打坐,沒有房子住;你現在還有房子住,你也沒有學到。你看看,學的不像,不倫不類,這不叫行邪道叫什麼?

  那些人聽到,一定反對,說我罵他,說我不遵守佛的教訓,還罵他。他們自己認為,他那是佛法,錯了!所以佛法,在哪一個時代一定跟這個時代完全相同,在哪個地區、哪一個國家一定跟他的風俗習慣也完全相同,大家才歡喜,才喜歡接受你。所以佛教一到中國來就好像被中國同化了,其實那是什麼?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不能死在佛法裡頭,不要學死了,要啟發自性覺。這是這一點意思。

  『自性覺無量,是阿彌陀義』,「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整個翻成中文是「無量覺」。我們覺性是一個,我們覺性起作用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作用,這就是阿彌陀。這一點諸位要記住。覺性,什麼叫覺性?這很難講。覺性是什麼樣子?如果講是什麼樣子,也許能夠稍微體會到一點。六祖說出自性覺的樣子,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覺性的樣子。所以覺性是沒有分別的,沒有執著的。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是不覺,就是迷。不但沒有分別執著,心地乾乾淨淨,決定不落印象,這是真正的覺。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個心多清淨!這個心廣大沒有邊際!心有分別就有界限,有執著心量就窄小,就有大小。無分別、無執著、不落印象,這是覺的樣子。

  起作用有分別、有執著,但是沒有印象。怎麼叫有分別?因為眾生有分別,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自己沒有分別;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自己沒有執著。所以他的執著就是不執著,他的分別就是不分別。《壇經》裡面,懷讓禪師跟六祖那個問答,懷讓答覆有辯駁的時候,六祖就說:你不是有分別了嗎?他答得好,「分別亦非意」,不落在心意識裡頭,那就是分別是隨順你的分別而分別,不是我心裡真正有分別。六祖給他印證,印可。不是自己真的有分別,不是自己真的有執著,自己真的分別、執著統統沒有,是隨順眾生的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他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就是自性覺的樣子。這個不容易做到,這是真正的功夫。

  『自性本始二覺,是兩土果人義』。本覺是對始覺而說的,始覺跟本覺是相同的,就是你開始覺悟了。因此你就要知道,我們這個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這種功夫是任何一個法門不能相比的。譬如參禪、學密、學咒,決定比不上念佛,為什麼?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能念的心是始覺,所念的這句佛號是本覺,始本相應,始本不二。始覺合本覺,「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用這種念法,他把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同時斷。你說哪個法門能把這三種煩惱同時斷?不可能。一般的法門都是先斷見思,再斷塵沙,最後破無明,它是分成階層的,它不能同時的。唯獨念佛法門是同時的。諸位想想,如果不是同時,為什麼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理上講不通。就是因為念佛這個時候,它是同時的,始覺合本覺,始本不二,所以這句佛號同時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破根本無明。這個法門的好處說不盡,知道的人太少太少了。

  所以這個法門殊勝,沒話說,十方諸佛讚歎是有道理,不是隨隨便便讚歎的。你看哪個經上有十方諸佛讚歎?沒有,找不到!只有這部經,十方一切諸佛讚歎。所以這個功夫,平常我們自己念,我們自己不曉得,實在話,你自己念的人,念得也不如法,你念的功夫不得力。你真正得力,它真有效,你的煩惱一定是天天輕,無明一定是天天減少,你這個覺性會透出來。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你,佛光照你,佛力加持你,你在這個時候得一心不亂,所以一往生圓證三不退,就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這個才叫二力法門,我們自己做一半,佛到那時候力量加得上。這樣殊勝的法門要大力的去宣揚,這個宣揚,一個眾生相信了,一個眾生就成佛,不僅是得度,他成佛;兩個人相信,兩個人成佛。真正相信,那是大善根大福報,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為眾生能做的就是因緣,就是把這個法門的殊勝,法門的功德利益介紹給別人,講解給別人聽。他相信了,那個人就有大善根、有大福德;他不相信,他沒善根沒福德。雖沒善根沒福德,「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的種子種下去,這一生不能成就,將來還會有成就的。能把這一點做好了,就是報答佛恩。

  『自性覺體遍照,是說經義』,眾生迷而不覺,所以佛來為他們開示,使他們覺悟,能夠叫一切眾生覺悟的,這就是說經的目的。『覺體遍照』,也就是『說經』的意思。「遍照」,簡單的說,就是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時空,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就是遍照。決定不迷,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曉得自己應該如何來處理,曉得自己應該用什麼方式、什麼態度來做,雖不說經也等於說經了,你覺而不迷了。你的旁邊,這是善根福德深厚的,他看到你這樣子這個態度待人接物,也引發他的覺悟,就是我們講身教。身教、言教統統都要具足,當然你的心清淨,就是意教,心裡頭已經在說經,口沒說經,心已經在說經,無時無處不說經,就這個意思,這就遍照之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