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五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5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二八頁:
這是《疏鈔演義》的第三卷。今天我們開始用新的本子,這個本子是《疏鈔》跟《演義》會合起來的。這個經本是非常之難得,過去我們讀的本子是《疏鈔》跟《演義》分開來的,必須兩個本子對照起來看,相當的不方便,也容易遺失;把它作成會本,對於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這是第二次修正之後再印出來的,我們相信大多數的錯字都已改正,這個本子能夠流通,對於淨宗的修學弘揚有很大的幫助。我們從今天起就啟用這個新本子。
◎【三、天樂雨華】
我們看第一段:
◎【初天樂】
「經」是經文,「疏」是經的註解,「鈔」是註解的註解,「演義」是第三層的註解,我們都用方格子註明。
經【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
《彌陀經》經文短,可是它的內容絕不亞於《無量壽經》。蓮池大師說《無量壽經》是本經的大本,《彌陀經》稱之為小本,文字有多寡不同,義理上來說沒有差別。我們看這句經文的註解:
疏【上敘寶池,此談金地之上,華樂交輝也。】
『上』是前面,前面講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寶池德水的莊嚴。這一段經文要談西方極樂世界地上的莊嚴。『金地之上,華樂交輝』,華是天花,樂是天樂。
疏【天樂者,異世樂故。常作者,無間歇故。】
這幾句話底下有註解:
鈔【異世樂者。】
『異』是不同,西方極樂世界的音樂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到底怎麼不一樣法?大師引經據典給我們說明,可見得他說「異世樂」這一句不是隨便說的。
鈔【大本云。】
『大本』是《無量壽經》。
鈔【第一四天王天。】
從我們這個世界往上去,第一層天就是「四王天」,四大天王。四天王是東南西北,在須彌山的當中。東方是「持國天王」,手上拿著琵琶,南方是「增長天王」,手上拿寶劍,西方是「廣目天王」,手上拿著一條蛇,北方是「多聞天王」,手上拿著雨傘。排的順序,我們中國講「風調雨順」,寶劍生「風」,琵琶「調」弦,傘遮「雨」,手上這個小動物是「順」從。
鈔【及諸天人,百千香華,百千音樂,以供養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這是說明四王天供養佛菩薩的道場,以『香華』、『音樂』,當然這個比人間殊勝多了,四王天的香華跟音樂。怎麼知道殊勝?我們從最淺近的地方來看,我們這個世間富貴人家,他們家裡面花香就跟貧窮人家不一樣,這個我想諸位很能夠體會的。四王天的福報比我們人間大得多了。不要說別的,以壽命來說,四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五十年,他的壽命五百歲,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一年也算三百六十天,他五百歲,在我們人間就沒有法子跟他相比。他的福報比我們大得太多,他的受用當然比我們殊勝多多了。他們是佛的護法,佛菩薩講經說法的時候,他們統統都來聽,來聽當然先供佛供菩薩;聲聞是阿羅漢,他也要供養,這些都是聖人。
鈔【於是第二忉利天王,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一切諸天,香華音樂,轉相倍勝。】
天人愈往上面去福報愈大,忉利天是第二層天,忉利天主,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在外國許多宗教稱為上帝。這一層天的福報比四王天就要大一倍,壽命也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的壽命一千歲。這個數字我們今天看起來是天文數字,福報當然超過四王天很多了。往上面去還有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此地就是『欲界諸天』這一句包括了。『以至第七梵天』,第七天是色界初禪,就是大梵天王,這是超過欲界到無色界了。『一切諸天』,這是講色界以上,色界四禪十八層天。此地不講無色界,只講色界,為什麼?它有形色,我們可以看得見。這就說明四禪以下這些諸天,統統供佛、供養菩薩,供養這些阿羅漢們。
鈔【又云:亦有自然萬種伎樂,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嘹亮),微妙和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
這一段是講自然的音樂,前面是天人供養的,這一段是講自然有的,不是天人供養的。這就非常奇妙,為什麼會自然有?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位念佛念到有相當的一個功夫,你不念的時候你也聽到佛號,所謂是天樂,這種天樂未必是諸天供養的,有的時候是自然的。自然從哪裡生的?跟諸位說,從法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香華音樂也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修行修什麼?修行要注意些什麼?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看多少人學佛,學了一生,他不是不精進,他真精進,可是他學了一生是一無所成,這個實在是非常之可惜。這就是不懂得道理,不曉得方法,錯用了功夫。
鈔【觀經云: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
『無量諸天』,這一句包括欲界、色界。這一段跟後半段講的一樣,就是虛空中自然的音樂。可見得這個,佛講經的時候常常講,可見佛不只在一次法會裡講,多次法會裡常常宣說,蓮池大師不過是略舉兩部經而已。後面這一段是結論:
鈔【以是天人所作之樂,非人間所有,故云異世樂也。】
這是講跟我們這個世間音樂不相同。
鈔【無間歇者。】
這就是常作,『無間歇』就是這個天樂沒有中斷。
鈔【世樂須人,有作有輟。】
世間音樂需要人去演奏,你作樂的時候就有樂音,不作的時候就中斷了。這說明它有中斷。
鈔【天樂自鳴,故云常作也。】
天樂不中斷,日夜都不斷。如果我們有天耳通,隨時隨處你想聽就有,都能聽得見。但是大家不要去起個念頭「我要想得神通」,想得神通不是得不到,得到之後會有麻煩,有副作用,絕對不是一樁好事情。所以學佛的人應當老實念佛,不要求神通,也不必求感應。
鈔【今人念佛,臨終之日,天樂迎空,正唯淨土常作天樂故。】
這是說在我們這個世界,許多念佛人在往生的時候有這種瑞相,就是空中有音樂。不但往生的人聽得到,在旁邊助念的,甚至不是助念的,在那附近的人都可以聽到。由此可知,這樁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這一次在美國,我到達拉斯。華盛頓DC有一位老同修,龔振華居士,是念佛最虔誠的一個人,他也是專念《無量壽經》,專念阿彌陀佛。他自己家裡有個佛堂,那個佛堂很大,夫妻兩個都學佛,專修專弘,非常之難得。他打電話告訴我一樁事情,是最近發生的。DC那邊有一位周廣大先生,是麵包店的老闆。他得了肝癌,這個病非常痛苦,一生沒有聞到佛法,沒有接觸過佛教。到快要臨終的時候,醫生已經放棄治療,沒法子好了。這個時候他太太很著急,到處去拜神求感應,看到先生那麼樣痛苦。龔振華的太太在華盛頓開了一家餐館,大概常常到他那裡買麵包,跟周太太很熟。周太太就把他先生這個病況告訴她,問她有沒有辦法救。她回家就告訴龔居士,要龔居士去看看。
龔振華也很熱心去看了一下,看了之後他心裡就想,這個病不可能好,求佛、求觀音菩薩保佑他好,龔居士說這不可能的事情。他就乾脆勸周廣大:不要求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去作菩薩、作佛,然後再回到這裡度你的太太、度你的兒女家親眷屬,這個不是好事嗎?周廣大先生一聽他就接受了,這個很難,真不容易!一生沒有聞過佛法,一聽人家勸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不但不生氣,他很歡喜就接受,就叫他的太太、兒女念阿彌陀佛,幫助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開始念佛,發願求生。
龔振華幫他助念,另外通知DC佛教會,就是華府佛教會,有十幾位同修大家輪流去助念。念到第二天,地藏菩薩念來了,龔居士就告訴他:不管什麼佛菩薩來,統統不要去,還是一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一句開示非常重要,這是關鍵所在。我沒有想到龔振華有這種本事,這個也是佛菩薩的感應。他說:我們什麼都不求,只求阿彌陀佛,求生西方。念到第三天,阿彌陀佛來了,西方三聖,觀音、勢至,阿彌陀佛從雲端下降來接引他,十多個人大家都看到。而且周居士自從發心念佛,他的痛苦就沒有了,這個很不可思議。到最後走的時候,念的那十幾聲佛號中氣十足,龔居士告訴我,他在臥房裡面睡在那個床上念佛,外面馬路上都聽得到。
所以他打電話告訴我,他說:若一日到若七日,從前只聽說書上這樣寫,沒有想到在華府親眼看到這個瑞相,三天!這三天念佛,實在講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念頭,就是無上菩提心,三天三夜沒中斷,從初發心到往生,佛號沒有中斷,一向專念,他做到了。DC那邊還有不少學密的,看到這個情形,現在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了,真的親眼看到了。所以這個事情不假,我們要認真、要努力。所以臨命終時看到天花天樂,佛菩薩來接引,跟經上講的完全相應,完全相同。這個緣太好了,這三種緣他具足。第一種緣,他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雖然很痛苦,他不迷惑,第二遇到善知識,一開導他立刻就接受,就真念。具足這三個條件,經上講的七日往生。沒有想到在這個時代,這樣的一個社會裡面,我們還看到這個事實。
下面這一段「稱理」,也就是佛門裡面常說的「消歸自性」,古人常說看經要懂得消歸自性。怎麼消歸法?這一段就是消歸自性。蓮池大師給我們說出來,不說出來,我們自己也能這樣子稱理,那你這個受用就很大。
疏【稱理,則自性萬德和融,是天樂義。】
除了天人供養天樂之外,有自然的音樂。自然音樂,這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怎麼具足?就是『性德和融』,所以有自然的音樂。
演【樂可以養人之性情,而蕩滌其邪穢,消融其渣滓,是有和融之義。】
「樂」是教育一種高尚的方法,在佛門講善巧方便,拿現在的話來說,是一種教育的手段。在中國古老社會,孔老夫子教學的方法著重在禮樂,「禮」是調身,我們身體一舉一動要合禮節;「樂」是調心,就是養性情,當我們性情煩躁的時候,唱一首歌心就平靜了。所以樂是養心的,養性情的。能把這兩樣調好,這個人的品格自然就昇華,佛門裡面講「超凡入聖」,在儒家的教學講「變化氣質」。可見得樂教非常的重要。
現在這個世間是亂世,禮與樂都沒有了。從前這個樂是養心的,現在這個音樂你聽了是唯恐你心不動,這個不得了!佛門裡面這個音樂聽起來,比起那個還是要好多了。但是佛門現代的樂章,這些梵唄、讚頌可以說不如從前,愈唱愈走調了。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現在人修行只修外表,不修心。心如果清淨,他自然就符合樂章;現在人心不清淨,社會一般不學佛的更不必說了。由此可知,樂教的重要。
鈔【自性如實空,則不立一塵,如實不空,則交羅萬德。】
這四句話有很深的意義,非常的重要,《演義》裡有註解。「空」與「不空」是一,絕對不是分成兩樁事情。我們如果把它看作兩樁事情,你就沒有辦法體會這裡面的真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怎麼說是一樁事情?是講心之體用,真心本體是空的,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空;雖然無一物,它能起作用,就變現森羅萬象,所以它又是不空的。空是真實,不空還是真實。雖然變現森羅萬象,諸位要曉得,森羅萬象決定是了不可得,為什麼?它雖有形相,它沒有自體,只有形相而已。所以相,在佛法裡面稱為假相、幻相,《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相有沒有?有,不是真實的,你不要把它當真,你要是把它當真,那你的麻煩就大了,你就迷惑顛倒,造業受報,搞這一套。實在講,你搞這一套,這一套統統還是假的,雖然是假的,可是你有苦頭吃,你有苦受。譬如作夢,你做惡夢,夢裡頭很苦,很害怕,可是夢醒之後曉得是假的。夢雖然是假的,你在做夢的時候不知道是夢。我們現實這個環境確實是如此,這是真的,這是實相,一切諸法的實相。我們是很長久的時間迷失了實相,就是把真相迷失了,以為這些境界是真實的,這就叫迷惑,這就叫做無明。
現代的科學比從前進步很多,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這世界沒有物質,這些現象是什麼?是光波振動產生的現象,確確實實沒有物質存在。這種學說與佛經裡面所講的相應。我們常常看電視,螢光幕上是二度空間。如果科技將來再進步,能把電視變成三度空間,諸位想想那成什麼樣子?我們現在就三度空間。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立體電視,那個人真的會跑出來。有沒有這個電視?有,現在外國有。你到美國迪士尼樂園去玩一玩,你看看他那個立體電視,全是光影,而且你自己照在裡面,你看到你自己在對面,你不會覺得那是假的,為什麼?你看到完全是個立體的,但是它是影像,它不是真的。如果能夠到四度、五度,那就我們現在講的神仙。空間是無限量的,這個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所以要知道空有是一不是二。
經上給我們講的真如,「真」是講性體,「如」是講性的作用。雖然現無量無邊的現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不二。好比我們作夢,我們做夢的那個心,心裡頭本來沒有夢,心是真、是空,但是它起作用會變現夢境,那個夢境是有,夢境是如,怎麼是如?那個是你心的相分,相不能離性,性不能離相。古人跟我們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不能離開金,金也離不開器,金就是器,器就是金,你明白這個道理,空就是有,有就是空。所以空與不空是一不是二,你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真正能夠悟入,你就得到解脫了,為什麼?一切有受用,沒有煩惱。怎麼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諸佛菩薩跟我們沒有兩樣,所不相同的就是他在一切萬象裡面,確確實實永遠斷除了妄想執著。我們凡夫在萬象裡面起了妄想執著。《華嚴經》上講的,這一切迷惑顛倒的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今天還用妄想執著來念佛,還用妄想執著來學佛,這個很難成就。所以修學的要領在哪裡?就是如何把妄想執著打掉,你就成功了,這是非常要緊的一樁大事情。要怎樣才能把妄想執著捨掉?跟諸位說,於一切法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而能做到真的不起念頭、不動心,就不分別、不執著了。這個境界就與佛菩薩境界相應,你能長久保持,那你就是佛菩薩。你能一念保持就一念相應,念念保持就念念相應。
『交羅萬德』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的依正莊嚴統統是性德,所以它是平等的。凡夫見不到這個真相,就是有分別有執著,在這裡面起這個是善、那個是惡,這個是好、那個是醜,他在裡面起分別執著,所以就見不到真相。諸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見一切法平等。天堂跟地獄平等,凡聖平等,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淨穢平等,淨土跟穢土平等,為什麼平等?因為他心平等。我們看到一些不平等,什麼不平等?不是境界不平等,是我們心不平等,這個很糟糕!說老實話,這一句佛號就是希望你念到平等,念到清淨。如果在境界上還不能回頭,這個佛號念得再多,到臨終的時候恐怕都要出問題,都不得力。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裡面,去修自己的平等心。到你心平等了,你才真正覺得境界平等了,這個很奇妙!才知道佛沒有騙我,佛講的是真的。
這個境界必須自己親證,你才會得到真實的受用。你自己不能親證這個境界,聽得再耳熟,境界裡面還是有高下,還是不平,這個就沒辦法,就不起作用了。換句話說,佛念得再好,你得不到受用。所以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與生活融成一片,你才會得受用。我修行歸修行,念佛歸念佛,拜佛歸拜佛,生活歸生活,完全脫節,那有什麼用處?那個沒用處!別人怎麼修法,我們不要去理會,要修自己,這個才重要,所謂是他迷我不迷。
如果具體一點的說,修行修什麼?首先把你的欲望捨掉,貪瞋痴慢,要把這個捨掉。千萬不要以為欲望不能捨,別人都在追求,我們怎麼能捨掉?佛為什麼叫我們捨盡這一切欲望,有道理,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搞生死輪迴,就是欲望在作祟,沒有欲望就沒有輪迴了。所以佛叫我們斷一切欲望是真的,名聞利養統統不能要,一點都沾不得,五欲六塵,沾了就是生死輪迴,就搞這一套。別人要,我們不要;我們要的,別人也不要!所以我們跟人家相處,經上講的「萬德和融」。為什麼?不衝突!跟什麼人都不衝突,你要的我都不要,我要的你也不要,怎麼會有衝突?這裡面有真正的法喜,有真實的利益。大經裡面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就是這個,讓你在這一生當中心境一如,法喜充滿,來生見佛成佛。這是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去修學的。
鈔【調和而克諧不悖,融液而一味無乖。】
這兩句都是讚歎樂章的。
演【舜典云:八音克諧,無相奪倫。今茲萬德亦然,常樂我淨,不悖真實識知;遍照法界,不悖清涼不變,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即克諧不悖。】
八音克諧就是交響樂。古時候樂器簡單,現在的樂器複雜,不止八種。你們看交響樂團的演奏,樂器有幾十種之多,演奏確實非常悅耳,每一種樂器都有它的特色,用這個來比喻性德。性德,經上常常讚歎的「常樂我淨」,世間人有這四種名,無實。為什麼說有名無實?因為你的性德沒有能透出來,這四樁事情只有性德裡面才具足。
「常」,永遠不變,這是性德。跟諸位說,如果我們要把性德透出來,得到它的真實受用,用什麼方法?念佛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念佛希望得什麼?不是得感應,也不是得神通,也不是見瑞相,也不是見佛見光,這些東西統統都不是。念佛目的就是一心不亂,換句話說,就是念得清淨心,清淨心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一個妄念都沒有的時候,就是「常」,心永遠是這個樣子。凡夫的心無常,為什麼?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那個念頭不斷的在生滅,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無常。念佛的人二六時中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念頭,這一念「常」。
清淨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憂慮,這是「樂」,這是真樂。此地「常樂我淨」這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真如本性裡面苦與樂都沒有,那是真樂。我們世間人說老實話,樂也是苦,哪有樂!常言說得好,「樂極生悲」,這個樂會變成悲、會變成苦,這樂哪是真樂?不是真樂。真的樂永遠不變,這是真樂。
「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己真正做得了主。這是我們世間六道凡夫都做不到的,不要說是六道凡夫,連阿羅漢、權教菩薩都做不到。自己能做得了主宰,頭一個我們想不老,能不能做到?我們想不死。我跟你說真話,念阿彌陀佛的人就不老也不死。大家總要記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常說是活著往生的,不是死了往生的,這個話大家聽清楚。像周廣大先生,他是見到西方三聖來迎接他,跟佛走了,走了以後才死的,不是先死了以後才見到佛的。見到佛來迎,「我跟佛走了」,這活著走的。走了以後才死,不是死了以後才走,這個要搞清楚。你要是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他沒有死,他跟佛走了。所以這個法門是不生不滅,這個事實真相總得要搞清楚。
「淨」是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這世界就清淨,環境就清淨,正是《楞嚴》上所講的「境隨心轉」。世間的凡夫是心隨境轉,這個很苦,他被外境所轉。諸佛菩薩不被外境轉!你能不被外境轉,你就有能力轉外面的環境,就有能力轉境。《楞嚴》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就跟如來沒有兩樣!你轉境界,不要被境界轉了自己。轉境界的人得大自在,被境界所轉的人,苦!有一些同修常常跟我說,找一個好的環境去修行。到哪兒去找?哪個環境好?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還不滿意,你還看不慣。為什麼?你本身有煩惱,你到哪裡找好環境去?好環境在哪裡?在你心裡頭。你心裡面沒有妄念的時候,環境就好。這個世界找個依報環境找不到,真的,心清淨了,沒有一處不清淨。所以要從內心裡面去求。
「遍照法界,不悖清涼不變,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法界,這是講十法界,再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我們這個社會裡面各種不同的層面,這就等於十法界一樣。這個社會裡面,我們常說的有善人、有惡人,善人好比三善道,惡人好比三惡道,環境有順境、有逆境,這與十法界有什麼差別!遍照是你對於所有這些境界、整個社會層次,你統統明瞭,統統清楚,絕對不違背自己的『清涼不變』,心地非常清涼,不會隨外面境界改變。你的心是清淨的,你也沒有離開、脫離這個社會。心跟境並不是兩樣,不異。這個境界不可思議!這就是和諧,這就是萬德交融,我們用功夫要在這個地方用。所以他用「不思議」作總結,這個意義很深。
心境的的確確不可思,「思」是思惟,因為你一有思,就有界限,就有分別、執著了。你看「思」,這是個會意字,心上面畫一個「田」,有了界限;換句話說,你有了妄想分別執著,「思」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能思!不能思,我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這是融合萬德。「議」是議論,沒有議論!所有一切言語,給諸位說,都叫廢話,都沒有意義。真實義是你自心去體會,說不出來的,所以佛家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能做到這樣的功夫,諸法實相就現前,你的性德就流露。於一切法裡面不思不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遍照法界,這就是「克諧不悖」,不違背自性。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都不違背自性,都是順著自性,所以性德流露。
演【今茲萬德亦然,確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也。】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性德的流露。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黃金鋪地,那是性德;地獄裡面刀山、油鼎也是性德。所以從性德裡面講沒有兩樣,能變的真心沒有兩樣,所變的那個現相不同,所以就有差別。差別裡面有無差別,無差別是能變的性,差別是相;性相一如,差別就是沒差別。結論說「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也」,這一句話是講盡虛空遍法界,上諸佛淨剎,下阿鼻地獄,「等同一味,唯一真如」,你怎麼分?你到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我念佛,我有沒有念到一心?你反省眼前的境界是不是如此,眼前境界果然如此,你的功德差不多成就了。要記住,他有分別,我無分別,我分別是因為他分別而分別,不是我自己有分別。所以佛菩薩說法是他受用的,是替他分別的,佛菩薩自己有沒有分別?沒有。自己永遠是心境一如,「等同一味,唯一真如」,這是佛菩薩他自己的境界。
鈔【忍進相與低昂,則塤鳴篪奏。】
菩薩行裡面舉出兩樁,「忍辱」、「精進」,這是六度裡面的兩種。六度是菩薩生活行為的規範,就是標準,有六條。六條裡面特別指出這兩條,這個特別指出是專門為修淨土人而說的,也就是說明,我們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就是把這兩個字疏忽了。為什麼?不能忍受,小小一點不如意就放棄,那怎麼會成功?
演【忍者,惡罵捶打,皆悉能忍,猶如大地,猶如橋梁,任一切踐踏,而不起一念,故曰低。】
我們能不能做到?諸位總要記住一句話,一切境界不能忍,這個人不能成就。什麼人有成就?什麼都能忍受的,這種人有成就。菩薩行裡面先要忍逆境,換句話說,要在最惡劣的環境裡面斷自己的瞋恚心,瞋恚心沒有了,不墮地獄。所以修行的時候,為什麼要修逆境?大迦葉尊者,是富貴人家出身,他出家之後修苦行,忍人之不能忍。今天這個社會,真正懂得修行的人,成就快,淘汰也快!不能忍就淘汰,能忍就成就了。常常惡罵我們的人,捶打我們的人,侮辱我們的人,對於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是大善知識,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業障怎麼消除?就是他替我們消除了。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甘露火王就是這樣的善知識。一天到晚找麻煩,稍微不如意就又打又罵還要來殺你,殺還不痛快殺,凌遲處死,慢慢的叫你死。那是大善知識,那是忍辱波羅蜜的老師,忍辱波羅蜜就是這個教法。你要是能受得了,在這個境界裡頭學不動心,瞋恚斷掉了;不經過這一關,瞋恚不容易斷。瞋恚意念很深,平常你自己不能發覺,境界現前自然就會流露出來。
所以必須在逆境裡把瞋恚心斷掉,我們心才得清淨。瞋恚心真正斷除,就是忍辱波羅蜜修成,再修順境,順境裡面修什麼?斷貪心,斷貪愛。所以一般人修行先從逆境裡面容易成就,一開頭走順境不容易成就。諸位要是冷靜觀察一下,自古以來古今中外,你看英雄豪傑真正出人頭地這些人物,差不多都是清寒子弟。你看看歷史上,幾個是富家子弟出身?太少了。順境往往把人的志氣毀滅,逆境容易磨鍊人。所以教我們學大地,地藏王菩薩代表忍辱波羅蜜,大地任人踐踏,他能夠受得了。
演【進者,曉夜忘疲,精進不懈,猶如一人與萬人敵,勇猛直前,故曰昂。】
「進」是精進。有許多人,好像他也很用功,他也天天進,但是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勇猛雜進,勇猛亂進,那怎麼會成功?不能成功!純而不雜,一門深入,這才叫精進。學得東西太多太雜,那不行。曉夜忘疲,精進不懈,勇猛直前,什麼力量推動他?跟諸位說,法喜,他修行愈修愈歡喜,這個力量在推動他。如果修學得不到法喜,決定走岔路了。如果你路子走得不錯的話,一定有法喜,法喜充滿,真正快樂,真正自在。如果學佛愈學愈苦,那是錯了,路子決定走錯了。學佛的人一定是愈學愈快樂,愈學心地愈清淨,愈學心量愈廣大,確確實實把煩惱憂慮統統逐漸淡忘了,到最後找都找不到了。這個人他怎麼不快樂?一切理事通達明瞭,而不起一念,這就與性德相應了。一切通達明瞭,還有妄念,這不是佛菩薩,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忍辱跟精進也是同時的:
演【正忍辱時,正精進;愈精進時,愈忍辱。】
這裡頭有真正的法味,有真實的受用。換句話說,不精進的人不能忍,不能忍的人沒有精進,這個是一定的道理。
演【塤鳴篪奏者,塤,土為之,篪,竹為之,二器互相唱和。】
這是《詩經》裡頭有一段記載。塤與篪都是古時候的樂器。「塤」是泥土做的,好像壺一樣,底下有幾個孔,吹的;「篪」是竹子做的。這兩種樂器可以互相唱和。「詩云:伯氏吹塤,仲氏吹篪」,「伯」是哥哥,「仲」是弟弟,這是比喻兄弟和睦。
演【今此忍進,低昂互造,如塤篪之互為高下也。】
就像塤篪這兩種樂器,一個樂器聲音低,一個樂器聲音高,兩個互相調和。所以他卑下不是真正卑下,那叫勇猛精進;雖然勇猛精進,他的態度很低,他沒有驕慢,沒有傲慢。這個意義非常的微妙,非常的圓滿,希望同修們細心去體會,一定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也就是學了一定要應用在生活,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就會得到真實的利益。在生活當中,在日常人事環境裡面,我們自己真正得清淨心,真正成就慈悲,忍進具足,這樣才能成就。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