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九十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96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七七頁:

  疏【佛說者,說揀五人故。】

  前面曾經將『說』字裡面所含的深義概略的介紹出來了。這一段是說,佛經有一些經典冠上「佛說」這兩個字,也有許多經典並沒有這兩個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上面都沒有佛說。為什麼有的經典有佛說?有的經典沒有佛說?其實經都是佛說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這有個習慣,凡是無問自說的,像《彌陀經》,這個上頭要冠上「佛說」。另外一種,就是在正宗分裡面第一句話是佛說的,經題也冠上「佛說」。揀別不是五種人故,這五種人,包括佛在內。所以經典不一定都是佛自己說的,這五種人都可以講經。

  鈔【五人者,一佛,二菩薩,三天人,四仙,五化人,此五皆能說經。】

  第一是『佛』,第二是『菩薩』,第三是『天人』,第四是『仙人』,第五是『變化人』,這五種人都能說經。除佛之外,這四種人說經都要經過佛印證才可以,才能稱之為經。如果沒有經過佛印證,不能叫經,這是諸位要記住的。

  鈔【今顯此經是至聖立言。】

  《彌陀經》自始至終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雖然叫著舍利弗,舍利弗在這個經文上沒有說一句話,只有聽的分而已,沒有提出一個問題,自始至終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可以說再純不過了。

  鈔【金口親出,不同菩薩在因,天屬凡類。】

  菩薩修因沒有圓滿,菩薩沒成佛。天人依然是凡夫,他不是聖人。

  鈔【仙雜外道,化人非真也。】

  這變化的,不是真的人。

  鈔【如天子詔,不同百官宰相諸王等語也。】

  這是用一個比喻,佛說的就如同皇帝的詔書,我們俗話稱為聖旨,比起宰相、百官他們那個命令,那是勝過太多了。這是常識,我們曉得經有五種人說。

  疏【阿彌陀者,是標顯彼佛。】

  『標』是標明,『彼』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那個世界的佛。

  疏【梵語阿,此云無。】

  『阿』,梵語這個音,翻譯成中國的意思是『無』。

  疏【梵語彌陀,此云量。】

  『此』是我們中國,中國意思就是『量』。阿彌陀就是「無量」的意思。

  疏【言佛功德不可窮盡,故云無量。】

  『無量』含義太廣泛,說之不盡。下面加上『佛』,佛是覺,就是無量覺。身心世界萬事萬法無量無邊,佛沒有一樣不覺,樣樣都覺,覺而不迷,這才稱之為阿彌陀佛。這裡面含義非常多,所以『不可窮盡』。

  疏【如經壽命光明,是無量中姑舉二事,攝餘功德也。】

  《彌陀經》裡面,佛給我們就『無量』裡面略舉了兩樁:無量壽,無量光。實際上,壽代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代表空間,光明遍照,是這個意思。現在的話就是時空,時空裡面所包含的,那真叫無量無邊,取這個意思。佛不說時空,給我們說光壽,這個意義更為親切、更為活潑,為什麼?講時空,時空是死東西;講光壽,光壽是活活潑潑的,這個意義非常的深妙。光與壽,就把無量無邊不可窮盡的功德全都包括了。

  鈔【無量者,有二義,一者眾多無有數量。】

  這是太多了,『眾多無有數量』,這是對於事物來說。像宇宙之中森羅萬象,有形的這些物象數量太多,數不盡,稱作無量。

  鈔【二者廣大無有限量。】

  就像虛空,虛空太大,誰能知道它的邊際?沒人能曉得,我們稱作無量,這是對虛空來說的。

  鈔【復有二義。】

  佛經裡還有兩個意思,是另一種講法。

  鈔【一者十大數中之無量。】

  這個無量是數目字的名稱,不是真正的無量。我們中國數目字的單位只有二十幾個,通常我們講,個、十、百、千、萬、十萬、百萬、千萬、億、兆..。印度這個數字從個、十、百、千算起,一共有五十多個單位,上面那個數字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十大數』,就是最後的十個大數。

  最後這十個大數,第一個是「阿僧祇」,第二個是「無量」,第三個是「無邊」。所以無量跟無邊都是數目字的名稱。多少個阿僧祇算一個無量?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他是這樣計算的。那個阿僧祇的數字就非常大。你要想知道這個事情,《華嚴經》「根自在童子」那一章,把這些數目字講得很多,我們過去念那一章,只能照文字去念,沒有法子計算,那數目字太大了。雖然再大,它還是有量,還是有量的無量。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的壽命是無量,我們要問,到底是哪個無量?是不是這十大數裡頭的無量?這個我們不需要去鑽牛角尖,就是十大數裡面的無量,我們也夠用了,為什麼?成佛不是講三個阿僧祇劫?那你的壽命是無量,是阿僧祇個阿僧祇劫,那三個阿僧祇劫算什麼?換句話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成佛,沒有一個人不成佛,那就是他的時間足夠用。何況在西方極樂世界又不退轉,只有往前進,沒有往後退,換句話說,大家到那裡修行,你用功,成佛快一點;你不用功,成佛慢一點,只有快慢之別,決定沒有退轉的。即使是有量的無量,我們也足夠了。可是成了佛之後,那個壽命就是真正的無量,就不是這個數字的無量。所以,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壽命是有量的無量。等你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了佛,你那個壽命是真正的無量,不是這個有量的無量。

  念佛,我們一定要認真。我們今年寒假大專講座要講《觀無量壽佛經》,所以我今天就把《觀無量壽佛經》翻來看看,我手上還有一本諦閑法師當年寫出來的初版,線裝本。我們在序文裡頭看到,諦閑法師是近代了不起的大法師,清末民初第一人,沒有一個法師能比得上他,天台宗近代的祖師。序文裡面說,自己是下下根人,只有念佛求生淨土。序文裡面講,他一生沒有一天不念《觀無量壽佛經》,但是他修行是持名念佛,這也是近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像這些大德,我們看到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註解的《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讚歎到無以復加,「即使古佛再來,註解《彌陀經》,也沒有辦法超過他」。你看看這種讚歎,有什麼話說?而蕅益大師說他自己怎麼樣?下下品往生。他跟一些朋友寫信,《全集》裡頭有,「下下品往生是弟之定局」,他有把握決定往生,品位下下品。

  我們讀了之後,自己要好好想想,我們生在這個亂世,真的,你翻翻古大德東西,我們確實業障深重,不修這個法門,沒救。這個話都是諦閑法師說的,不修這個法門,沒救!我們說到這個地方,確實能給我們很大的振奮,就是到那個地方去決定成就,成就之後,那是真正的無量。

  鈔【二者更無窮盡之無量。】

  真正的無量,無有窮盡的。

  鈔【姑舉二事者,以無量不止壽命光明也,詳如後文中辯。】

  到經裡面會講得很詳細。

  疏【經者,梵語脩多羅,此云契經。】

  印度梵文稱『脩多羅』,翻成中國意思是『契經』。

  疏【有通別二義,契復二義,經復多義,經雖多義,不出貫攝常法四義。】

  『通』是能通於其他的,我們都稱之為經。像我們常念的《地藏經》,這是經,《金剛經》也是經,《法華經》也是經,都稱之為經,這個經字就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或者是菩薩、仙人們所講的,經過佛印證的,都可以稱之為經,所以它是通題。

  鈔【通別者,佛所說教,總名脩多羅,是之謂通。】

  『是之謂通』,這就是通稱。

  鈔【析之則經名修多羅,律名毘奈耶,論名阿毘曇(阿毘達摩),是之謂別。】

  這三樣東西都是佛說的。佛當年講經說法不是開班教學,都是這些弟子們,出家在家的有了疑問向佛來請教,這麼一問一答,後來把它集結起來,就是記錄下來,這就稱之為經。佛每一次,不管講的內容淺深長短,大概這三個意思都有。『經』多半是講定的,換句話說,教給你修清淨心,這一類的結集下來稱之為經。教給我們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來守法,規範自己,這一類屬於『戒律』。如何能啟發自己的智慧,這一類屬於『論』。這到後來我們歸納成為三藏經典,就是經、律、論。『修多羅』是經藏,『毘奈耶』是律藏,『阿毘曇』是論藏。

  佛每一次講經說法,內容這三方面都有,以後這個經典的分類,就是看這部經這三樣東西哪一樣講得多?從分量多的來歸納、來分類。譬如我們這部經,完全是教給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論跟律都沒有說,所以非常純。《楞嚴經》,第六卷的後半「四種清淨明誨」是講戒律,講根本戒;《楞嚴經》裡面,佛與諸菩薩的討論,有論;十卷經文裡面將近七卷是講奢摩他、三摩、禪那,講定講得最多,所以把它歸納到經藏。像《華嚴經》裡面有論,也有討論的地方,也有戒律,像「淨行品」、「梵行品」就是戒律,但是還是講定的佔大部分,依舊把它歸納到經藏。《戒經》裡頭,也有講定的,也有講慧的,但是戒講得多,就把它歸納到律藏裡面。這些都是佛學常識。

  鈔【契復二義者,一者契理,則合道之言;二者契機,則逗根之教。】

  『契』含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不能少,所謂「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簡單的講,佛說得深、說得淺,長說、短說,決定不能違背真理,這叫『契理』。真理就是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因為契理,這個話就真實的,就不騙人,一定要如理。一切諸佛所證的理是相同的,所以真理只有一個,一切諸佛所證的,必定要與這個相應、相契合。同時一定要適合於現代眾生他的根性,就是他的程度,他要能接受。假如他不能接受,你這個說不叫白說了?所以一定要『契機』。

  可是諸位要記住,我們現在遇不到佛,你要是遇到佛,佛決定不會跟你講《華嚴經》,也不會跟你講《法華經》、《大智度論》、《大乘起信論》,為什麼?不契機,給你講了沒有用,你做不到。你今天要是碰到釋迦牟尼佛,大概釋迦牟尼佛連《彌陀經》都不跟你講,只跟你講一句話,「老老實實,回家去念阿彌陀佛」,這就行了,你就能成功,這是真的,一點不假。我們現代末法時期,業障深重的人,除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法子救。但是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確「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決定能成就。

  昨天有四位居士從高雄來,他們大概是聽錄音帶聽了很久,到這裡來看看我。我就跟他講十年前將軍鄉那個老太太,念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的,他們幾個人曉得。所以這一句佛號好好的念,那個成就不可思議。我們聽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錄音帶裡面,講諦閑法師的徒弟,算是他的同學,也是念了三年佛站著往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病苦,這是我們的好榜樣。所以這一句佛號真正契機契理。

  鈔【今略契字,但名曰經者,省文也。】

  中國人的習慣喜歡簡單,不喜歡囉嗦、不喜歡麻煩,所以把契省掉,單單稱為經。

  鈔【經復多義者。】

  『經』之一字,含多義。

  鈔【華嚴疏引雜心五義。】

  《華嚴經》上,清涼大師講這個「經」字,一共講十個意思,十種解釋。《雜心論》上講這個經有五個意思。

  鈔【謂:一、出生。】

  『出生』,就是生起,取這個意思來講的。

  鈔【二、顯示。】

  『顯』是明顯,『示』是展示。換句話說,如來給我們講的一切法相,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好像在陳列室裡頭擺出來給我們看的樣子,這是這個意思。

  鈔【三、涌泉。】

  這個意思比較容易體會,就像泉水往上面湧,他的意思就是說,它含義是無有窮盡的。譬如這部經,它跟世間的書籍的確不一樣,世間書籍你去看一遍,那個意思懂了,你再看第二遍還是那個意思,看第三遍還是那個意思。所以看兩、三遍,不想再看了,為什麼?沒有再新的意思。那是什麼?死水。佛經不一樣,佛經你讀一遍有一遍的意思,再讀一遍又有新意思,那個意思永遠沒有止盡的。初發心學一部經,將來學到成佛了,你還可以學這部經,意思還沒有止盡。所以經裡面,含無量義!初學的同修,有些看到這經文太深了,看不懂,不想念了,這就錯了。看不懂不想念,好像那泉水在地下沒有挖掘出來,你再下一點功夫把它挖出來,見到水之後,那個水源永遠不會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經就是如此。所以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現在學東西難,不像古時候,古時候真正有善知識,現在沒有了。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沒有古人福報大,現在沒有真正善知識。沒有善知識,我們跟誰學?我們只有跟古人學,這是決定不會走錯路,決定不會走上邪道的。換句話說,一定靠得住,跟古人學。我們今天展開《疏鈔》,我們就是跟蓮池大師學,讀《疏鈔》,就是聽蓮池大師給我們開示。他開示,我們聽不懂,聽不懂不要緊,再聽第二遍,第二遍聽不懂,再聽第三遍。你只要不斷的這樣看下去,這部《疏鈔》從頭到尾認真的去讀,不必多,每天念一個小時,念個三年、五年,你決定開悟。你不肯幹,就沒有辦法。

  「我用三年時間,我去看《大藏經》」,你決定開不了悟,為什麼?看前頭不知道後頭,看到後頭,前面忘光了,你怎麼會開悟?不可能的事情。那真是清涼所講的,不是增長無明,就是增長邪見,這個非常可怕。我們想學道,結果到最後適得其反,我們是背道而馳,這就大錯特錯了。所以希望同修,我們既然發的道心真正想成就,就用古人這個法子,我們從一部經上下手,才能夠有成就。它的意思永遠沒有止盡,這就是涌泉的意思。

  鈔【四、繩墨。】

  『繩墨』,從前木匠要鋸木頭,他用一個墨斗拉一根繩子,拉直了打一條線,那就叫繩墨。打一條直線,他好鋸,照著那個線來鋸。現在科技進步,用不著這個東西。繩墨能打這一條直線,鋸起來不會鋸得彎彎曲曲的。取這個意思就是辨別邪正,經裡面的理論、方法、境界全是正確的,而不是邪曲的,所以經有繩墨的意思。我們修行要有個標準,拿什麼做標準?拿經典做標準。好像木匠,我要鋸一個直線,這個直線用什麼標準?就用繩墨來打標準一樣,取這個意思。

  鈔【五、結鬘。】

  『鬘』是花環,許多花用線穿起來,套在脖子上。印度人很喜歡用這個做裝飾,佛也就常常用這個做比喻。「鬘」是穿起來的,取穿這個意思,使花不至於掉下去。貫穿諸法,取這個意思。

  鈔【佛地二義,謂一貫穿,謂一攝持。】

  《佛地論》解釋「經」字,它講「貫、攝」這兩個意思。『貫穿』,與前面結鬘的意思相同。『攝持』,世間一般的文章沒有這種力量,就是攝受人心的力量。世間好的文章,你看一遍還想看,看兩遍還想看,這就像磁鐵一樣,它吸住你。它雖然能吸住,這個力量有限,為什麼?你連續看二十遍、三十遍,不想看了,可見它這個力量並不是很強烈。那個不好的文章當然一遍都看不下去,看前面幾行,你都不想看。好文章能夠把它從頭到尾看下去,很欣賞,還能看第二遍、第三遍,多看幾遍再不想看了。可是佛經不一樣,你愈看愈歡喜,看到之後,真是欲罷不能,那你就真正所謂一般人講:你得到箇中三昧。那味道真正嘗到,湧泉的意思出現了,那是真得受用,它有這個力量,叫你一生一世讀不厭。即使一部經,你真正深入,它有這個力量。你可以一天不吃飯,可以一天不睡覺,你不能一天不讀經,這個力量就叫做攝持,它有這個力量。

  鈔【此方四義。】

  『此方』是中國,我們中國對於古人的經典也有四個意思,像我們稱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我們尊稱為經。中國儒家有《十三經》,道家對於莊子尊稱為《南華經》,老子尊稱為《道德經》,這個經都有四個意思。

  鈔【謂一常,二法,三逕,四典,故云多義。不出四義者,指貫攝常法四字也。】

  第一是『常』,就是超越時空。孔老夫子的《論語》,我們稱之為經,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他所說的,在那時候用得上,我們今天展卷來讀誦還是用得上,這是超時間;超空間,我們中國人念它,適合,都能用得上,日本人念它也能用得上。日本今天有許多地方比我們長處,日本運用儒家東西做基礎;我們今天是把這東西廢棄,人家在採用。所以日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戰敗,今天是世界上一等國。你要去找原因,他採取我們儒家的精神,盡力發展西方科技,所以今天世界上沒有人能跟他相比,道理在此地。日本人的基礎、文化的根源都是中國東西,從中國學去的。他們的民族性很保守,這是他最大的長處。從中國學去了,一直到今天,他還能保守。日本人穿的和服,那個服裝是中國人古時候的服裝,日本人哪裡會做衣服?從中國樣子拿去的,就照那個樣子去做。和服也叫吳服,從哪裡學去的?春秋吳國,江蘇省。他住的榻榻米的房子,是中國春秋時候建築格式,學去之後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變,它還在那裡。

  我們現在念古書,尤其念《禮記》,念的真是不知道他在說的什麼?到日本去一看,跟《禮記》上所講的一模一樣。譬如《禮記》上講的,你要是進人家門,看到門口有兩雙鞋子,你就不能隨便進去。我們現在進了門,客廳哪有放兩雙鞋子的?才曉得榻榻米,榻榻米上去,鞋子擺在外面。也許他們兩個人談什麼機密的話,你去了叫人家很尷尬,這失禮。貴賓來了,重席而坐,我們現在不曉得什麼重席?我們都坐的凳子。原來榻榻米上舖了一個坐墊,對貴賓特別招待他,墊兩個墊子,兩個墊子這是最尊敬的。所以到人家那裡一看,才曉得我們中國《禮記》完全是他們那個生活方式。這就是日本人從春秋時代就開始在中國學東西,每一個朝代都派了許多留學生到中國來留學,所以中國文化的確都在日本。到日本看到中國春秋時代這些風俗習慣文物,我們很佩服他,他能夠保存。「常」,超時間、超空間。儒家這個思想,今天就是傳播到美國、歐洲,一樣的能用,一樣的會被他們喜愛,他們很容易接受,這就是常的意思,超時間,超空間。

  第二是『法』,就是原理原則,就是法則,這個法則不變,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決定能走得通,這叫法。所以法是「軌則」的意思。第三是『逕』,就是小路、近路,就是聖賢人所走的道路,你依照這條路去走,你就成聖成賢。第四是『典』,古今共宗,大家都願意遵守,大家都尊重它、推崇它。

  鈔【良以經字,西域正翻為線,線有貫持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持則攝持所化之生,此二足該出生五義。】

  以下解釋『貫、攝』這兩個意思。貫、攝這兩個意思可以包括《雜心論》裡面所講的五個意思。換句話說,貫攝這兩個意思,能把古人解釋「經」這個字許許多多的意思包括盡。在此地很明顯,大師是用這兩個字來包括其他的意思,所以特別重視這兩個字。

  鈔【而此方經典,亦名曰經。】

  我們中國這個經典也稱之為『經』。古聖先賢的著述,我們也尊稱為經。但是我們經裡面沒有線的意思,他們修多羅是線的意思,線貫穿的。

  鈔【經是線義。】

  契經的意思,本意是『線』。

  鈔【此方不貴線。】

  中國人對線沒有看得很重,所以我們把契字略掉。

  鈔【故直取經字,而加以契。】

  翻譯的時候,對於修多羅就把它翻作契經。

  鈔【古稱最為允當。】

  古時候用「契經」這個名稱,來譯翻修多羅,大家公認這個翻法非常恰當。

  鈔【又常者,古今不易。法者,近遠同尊。】

  這是解釋『常』、『法』兩個意思。用「常、法」這兩個字,可以把中國這四個意思包括了,「逕」與「典」能包括在這兩個字當中。「常」,古今不變,這叫常,這是常道。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倫常,倫是倫理的組織,五倫,所以人與人的關係非常密切。五倫是從夫婦開始的,夫婦同一個室,這最小的一個房間,房間外面就是家庭。家庭裡面有父子、有兄弟。家外面就是社會、國家,社會、國家裡面有君臣、有朋友,所謂君臣,君是領導人,臣是被領導人。我們在社會上做事情,你的上司就是君,你就是臣;你要是個小主管,你就是君,你底下的那些部下就是臣。所以這個君不一定指帝王,這社會上有長官跟部屬的關係;平輩,是朋友的關係。中國社會的組織,是五倫的社會。中國在古時候沒有「團結」這兩個字,五倫本身就是團結,「四海之內皆兄弟」。朋友的朋友,鄰居的鄰居,一擴展就是一個國家,的確一個國家民族是一個整體。

  五倫是組織,維繫五倫的是五常,就是常道。這個「常」就是中國人做人的一個標準,道德的標準,仁、義、禮、智、信。仁慈,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也想到別人,所以「仁」這個字是會意字,兩個人,就是你想到你的時候要想到別人,推己及人這叫仁。「義」是盡義務,不講權利。我們在什麼地位、什麼身分,應當做哪些事情,要把這個事情盡心盡力做好,盡義務。「禮」,禮是有節度的,不超過也不能不及,我們這個社會就有秩序,大家心理都安,禮能安心。「智」是理智,跟我們佛法所主張的完全相同,處事待人接物要理智。「信」是講信用,這是基本的道德。仁、義、禮、智、信,這叫五常,常道!古今中外永遠不能變更的,人人需要遵守的。

  《禮記》上說:人棄常則妖興。常是什麼?就是這五條,仁義禮智信,我們統統不要了,都不講了,這個世界上妖魔鬼怪統統出現,為什麼?因為妖魔鬼怪不講仁義禮智信。人一定要講仁義禮智信,我們時下講人格,人格就是做人的資格,做人的資格是什麼?就這五條。這五條要是沒有了,做人的資格也沒有了。做人的資格沒有了,現在還是個人的樣子,你一口氣不來就到三惡道去了,不會得人身的。你要想來世還得人身,那你要好好的把你這個人格保持住,仁義禮智信。要生天,這五個條件要加強,要修十善業道才能生天,天的資格比人要高。

  『法者,近遠同尊』,尊是尊重,也當作遵守,這是「法」,法則,像國家的法律,全國人都要共同遵守的。古聖先賢所立的法,的確不限於我們一國、一個民族,他所立的法則可以說是一切國家民族都應該要遵守的,為什麼?你遵守了,你那個國家就長治久安,天下太平。我們今天政府所講的安和樂利,要想真正達到安和樂利,一定要遵守。你守住聖賢人之法,就會成功的。佛法範圍更大,它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不限制我們這個地球上。你守住佛的這個法則,你可以成佛,可以成菩薩,這個利益絕對不是世間法能相比的。

  鈔【常則久而行之。】

  『常』是超時間。聖人立法確確實實了不起,在過去方東美先生給我講過很多次,他說他一生讀書最佩服《周禮》,他那時勸我看,我沒有看。周朝的憲法是周公制訂的。在中國,周朝的歷史最悠久,八百年,中國任何一個朝代沒有這個朝代那麼長,可惜到周朝後世的子孫沒有照那個憲法去做,如果照他那個憲法去做,那真是千年萬世,不可能亡國。方先生告訴我,古今中外每一個國家民族的憲法都沒有《周禮》那樣的完善,實實在在了不起。我以後學佛,不搞這些,所以也不看它,但是他給我講的這個印象非常深刻,他講周公所做的這個東西真正是非常完美的一部憲法。這是常,能夠真正超越了時空。

  鈔【有共繇義,即名為逕。】

  『逕』是道路,就是大家共同走的。『繇』是根由之由。佛成道、菩薩成道都是由於這個因緣、這個原因。我們修學要是用這個原因,當然也能成就。說道路意思也通,他們走這個路,可以成佛,可以成菩薩,我們今天也走這個路,必定也能成佛成菩薩。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在近代,古時候更不必說了,你們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看看近代這些往生的人,應當要覺悟。念佛這個路是真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是假的。那些人用這個方法,他們成功;我們今天沿著這個路走,必定也能成功,決定不要懷疑。

  最近我們要印《彌陀經》三種譯本,諸位好好的去研究,你對《阿彌陀經》決定就不懷疑了。你看看玄奘大師翻譯的,看看夏蓮居的會集本,意思非常的明顯,曉得我們應該怎樣讀法,怎樣修法。因為我們平常念的本子,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他老人家翻得簡單,許多意思是在,但是文字簡略,我們看不出來。譬如「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劫有大劫、中劫、小劫,到底是哪個劫?玄奘大師那個本子裡面清清楚楚,十大劫,不是小劫。羅什大師本子給我們講「一心不亂」,我們覺得很困難。玄奘大師本子上,他就不是這麼寫法,他叫我們「專心繫念」,就是你專心去念佛,到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佛力加持,使你得到一心不亂,這個容易,這個我們馬上就放心了,真是妙不可言。

  羅什大師譯的文筆很流利,我們念起來很舒服,像念中國國文一樣。玄奘大師譯本念的就很生硬,因為他是照印度文直譯過來,很多文法句子我們不太習慣,念了不會覺得很通暢,但是意思非常的完整,他是照原文一句一句翻譯過來,意思一點都不漏。在意思上講,玄奘法師譯得好;在文字流暢上來講,羅什法師譯得好。夏蓮居居士把這兩本合集,又要文章好,又要意思完整。這個本子,我這一次從美國帶回來的,我們翻印流通供養大家,希望大家信心增長,我們這一生大家都能往生。現在在這裡一會,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又開大會,常常在一起。

  鈔【法則軌而正之。有定據義,即名為典。】

  『有定據義』,就是有確定,可以拿它來做一個憑據。像我們今天法律,大家有爭執了,用什麼來標準?來衡量誰是誰非?有法律來做標準,法律也叫法典。

  鈔【亦二足該四。】

  用「常、法」兩個字,可以把「逕、典」包括了。

  鈔【則彼方貫攝,此方常法,合而言之,四字之中,盡經義矣。】

  自古以來,一般大德註經、講經,解釋『經』這個字,通常都用『貫攝常法』這四個字來解釋。此地講得相當詳細,把這四個字的來源給我們說出來。『貫攝』,印度人對經的許許多多意思,這兩個字包括了。『常法』,中國有四個意思也能概括。所以用「貫攝常法」就包盡了。

  疏【又經復有通別二義,經之一字,是為通名;佛說阿彌陀五字,是為別名。】

  『別』是不同於其他部的,這叫別。『通』是通於其他部的,這叫通。經是『通名』。凡是經藏,都稱之為經,像《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後面都有經。但是像《大方廣佛華嚴》,別的經沒有用這個名字,只有這一部,《佛說阿彌陀》,也只有這部經用這個,其他的沒有,這就叫做別題。但是這個經用「阿彌陀」這個名號,除了我們這個之外,《無量壽經》古人也翻作《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有兩種,不得已就加個「大」字,《大阿彌陀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本經是同部,就是詳細說明的在《無量壽經》裡;簡單扼要的,簡單介紹的,就是我們這部經。這兩部經內容完全相同,都可以稱之為《阿彌陀經》,也都可以稱之為《無量壽經》。

  疏【如教行理通別亦爾。】

  經有教經、有行經、有理經,教行理裡面也有通、也有別。通,通其他部頭的,通其他法門的;別是與其他法門不相同的。「教」就是佛的教學,「行」就是修行,「理」就是教學修行所依據的理論,也有通別。

  疏【此三即配三德,圓融具足。】

  『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稱為三德祕藏。

  疏【如天台所稱,聞首題名,功德無量。】

  『首題名』就是經名。聽到經名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天台家講的。正因為天台家這個說法,所以日本人他不念佛,他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念經題,一聽到經題,這功德就無量無邊。可是如果對經題的意思不了解,那就沒有功德。功德從哪裡生?生不出來。所以一定要對經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經題就有無量功德。日本人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是白念了。那個念法不是沒有功德,真有功德;但是他念沒有功德,我念有功德。為什麼?他不曉得題裡頭的意思。他念,心口不相應;心口行相應,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不如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你對於他不了解,你誠心誠意念下去,有功德;念「妙法蓮華經」,必須通達題的意思,才有功德。

  我過去在此地講《法華經》大意,講「權實十妙」,那個「妙」字有二十個意思。權妙有十個意思,實妙有十個意思,我們費了很多時間講《妙法蓮華經》的經題,那還是略說,要是詳細講,天台大師九旬談妙,一天講八個鐘點,講九十天把「妙」字才講完。《法華玄義釋籤》,精裝本這麼厚,三大本。三大本是講什麼東西?就是天台大師往年九十天講那個「妙」字,這麼三大本。如果我們照那三大本講,我們三年都講不完,那當然是無量功德。可是日本人不懂,把它當咒念,沒有用,有口無心,一點用也沒有。

  疏【若配三大,則佛是體大,無量壽是相大,無量光是用大,如教中說。】

  這一段有詳細的解釋,在《鈔》裡面。我們今天時間到了,下次我們再來詳細討論,怎樣配三大?怎樣配三德?因為題的意思要是明瞭,以後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功德就無量;跟你從前念的阿彌陀佛,意思不相同。你曉得南無阿彌陀佛裡頭的意義,你會念得不疲倦,會念得有興趣,會念得把精神提起來。精神不好的,念幾句佛號,精神就振作了,它真的有這麼大的作用。好,我們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