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四十七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47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十九頁:

  【開章釋文二】

  這一段也相當的長,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是略標,第二段詳細的解釋。

  【將釋此經,總啟十門: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攝,三義理深廣,四所被階品,五能詮體性,六宗趣旨歸,七部類差別,八譯釋誦持,九總釋名題,十別解文義。】

  這是大師首先說明他為我們解釋這部經的方法。用什麼方法來解釋?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講經或者是註經,都有一定的方式,雖然說一定的方式,這個方式並不只有一種,有許多種。我們在《華嚴經》序文裡面,看到有十幾種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華嚴與法華這兩宗,華嚴宗的方法是「十門開啟」,就是這十個綱目,用這方式來解釋;法華宗用的是「五重玄義」,比這十門簡單,只有五條。華嚴宗,因為《華嚴經》都是用十表法,十代表圓滿,所以華嚴家解釋經文也用這十個題目。其餘各宗的解釋方法,現在很少遵行。

  現代,在佛學研究方面起了很大的變化,所謂是科學的方法,用西洋這些做學術的方法來研究佛經。這個方法表面上看起來很時髦,很新穎,其實我覺得比不上古人。古人跟我們講的是佛法,今人跟我們說的是佛學,佛學跟佛法不一樣,佛法是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佛學頂多只能把它當作一種學問來看,與生死不相干,與斷煩惱也不相干。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瞭,而且要認真去修學。佛法可以欺人一世,但是你臨命終最後一著,原形畢露,你到底有沒有功夫統統露出來了,沒有法子隱瞞。前幾天廣欽法師往生了,他老人家在世雖然活了九十五歲,他沒有講過經,也沒有搞過名與利,沒有做過佛教會的委員,老老實實的參禪,他晚年完全念佛了,不參禪了,自己念佛,叫人念佛。他最後走的這一著,表現給我們看,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今天在出家人最後一著能比得上他的,我一個也沒有見到,可是居士當中修得很好的,像老和尚這樣自在走的,我看到好多個。所以學佛要認真的去修學,不要搞花樣,不要好奇騖怪,老老實實把這句彌陀念好就行了。蓮池大師完全是遵守古大德的教訓,這就是老實人。所謂老實就是能夠以古人為師,師法古人,不求新花樣。

  疏【此例華嚴疏旨。】

  『例』是一個例子。他是援例,援《華嚴經疏鈔》解釋大經的方法。

  疏【略為十門,前八義門。】

  前面八種叫『義門』,就是我們常講的玄義。前面這八條是玄義,玄義就是全經的大意,是論全經的。

  疏【後二正釋。】

  後面兩條正式給我們解釋經文。先要從題目解釋起,然後再解釋全部的經文。

  疏【又此與天台五重玄義,大同小異。】

  『天台』就是法華宗,用五個條目來釋經。五個條目不少,華嚴宗這十個條目不多,為什麼說不多不少?把這十條濃縮一下就是五條,五條展開來就是十條。所以諸位要曉得,十門開啟與五重玄義在內容上來講不增不減,都是圓滿的。

  疏【蓋開之成十,束之成五,稍有詳略云爾。】

  十條講得詳細一點,五條說得省略一點,可是義理一定是很完整的。諸位看註解,這一段對這十個項目有簡單的解釋。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十個項目的意義,然後才能觀察到全經的內容。第一是講:

  演【教起所因者。】

  這個『者』是個疑問的詞,什麼叫做教起所因?下面給我們解釋:

  演【聖人言不虛發,動必有由,非無因緣而宣斯典,故首之以起教因緣。】

  『聖人』是指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不會無緣無故說一句話,也不會無緣無故對你笑,沒這事情的。他一舉一動都有很深的意義在,因此他一定有個道理。佛說這個經,什麼原因?什麼道理?一定有道理的。『動必有由』,由就是原由、理由,一定有個理由。『非無因緣而宣斯典』,斯典就是指這部《彌陀經》,絕對不是無緣無故來說這部經的。因此我們在研究這部經之先,首先要曉得他是什麼原因來說這部經。這十個條目裡面,第一個講『教起所因』,「教」就是教學,「起」是興起,「所因」就是它的原因。

  演【佛教雖廣。】

  這個『教』就是教學。釋迦牟尼佛的教學、釋迦牟尼佛的教化非常的廣大,非常的繁多。他老人家當年出現在世間,三十歲證道,證道之後就開始弘法,就是三十歲示現成佛,八十歲圓寂。這四十九年當中,他老人家從來沒有一天休息過,天天都是在講經說法,而且一天是八個小時的課。後世弟子把它記錄整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大藏經》,他老人家講的東西太豐富了。

  我們現在中文《大藏經》是不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全都在裡面?給諸位說,沒有。因為我們所翻譯過來的,也只是部分而已。原文的經典沒有到中國來的還很多,來到中國而沒有翻譯的也很多。我們選好的、重要的、適合中國人修行的,選這些東西先翻譯。換句話說,雖然不是佛所說的全部經教,但是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說的精華、最重要的東西,我們全都翻譯出來了。

  演【不出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經藏、律藏、論藏,這就把整個佛的教學資料內容全部包括了。『十二部』,「部」是部類,不是講我們現在這一部書叫一部,不是這個意思。部,現在所謂體裁,寫文章用什麼體裁來寫。佛經一共有十二種不同的體裁,有散文、詩歌、長短句、偈頌、咒語,有十二種之多。為什麼要有這麼多體裁?等我們到後面再說,再給諸位介紹。大致上來說,無非是迎合一切眾生的根性。譬如有許多人,你叫他看書,他看不下去;你叫他背書,他苦得很!你叫他唱歌,他很樂意,他唱唱就會了。好,你喜歡唱歌的,佛就說一些偈頌,偈頌都是歌詞,譜上去都可以唱的,可見得佛的教化真正是極其善巧方便。

  演【未委此經何所攝屬,故受之以藏教等攝。】

  這就第二個條目。為什麼它擺在第二?這部經在三藏經裡面屬於哪一類?在十二種體裁裡面屬於什麼體裁?這是必須曉得的。『藏』就是三藏,『教』就是十二部,後人怕我們看到這個名詞產生誤會,以為佛經只有十二部,所以就稱之為十二分教。

  演【已知此經三藏之中修多羅攝。】

  『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經。經律論三藏裡面,它屬於經藏。

  演【五教之中屬終頓圓。】

  『教』的意思,是指五教來說的,五教也是根據法華宗的說法。天台大師判四教,賢首大師判五教,賢首就是華嚴宗,小、始、終、頓、圓,他判這個五教。五教是講教學的過程,小教好比是小學,小乘教;始教是大乘的開始,好比是初中;終教是大乘的末後,好比是高中。頓教是頓超,不需要等級,小學、中學可以不必念,直接念大學,這是天才的兒童,頓教。圓教好比是研究所,最為圓滿的。《彌陀經》,在五教裡屬於什麼教?它是屬於大乘最末後的,大乘終極之教,而且又是屬於頓教,不但頓教,而且它還有分圓教的意思在裡頭。所以這部《彌陀經》,如果從五教上來講,它具有『終頓圓』的意思。由此可知,它是屬於大乘法裡面的高級修學,不是普通的。

  演【未知頓圓之義深淺廣狹,故受之以義理深廣。】

  我們不曉得『頓圓之義深淺廣狹』,所以必須跟大家談一談『義理深廣』。這個也要曉得,你才真正理解這部《彌陀經》的理論依據相當深、相當圓滿,這都是建立我們信心的。你要是不懂得這些道理,縱然念阿彌陀佛,跟著大家共修,你的信心不堅固,你的信心不清淨。不堅固就容易動搖,譬如人家跟你講禪好,你參禪去了;說密好,你念咒去了;再說戒律好,你搭衣持缽去了。那就是你信心不堅固,會動搖。信心不清淨是什麼意思?不清淨是多疑。我念這個真行嗎?真能往生嗎?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雖然不動搖,可是你的信心不清淨,常常懷疑。你明白「義理深廣」,你的信心就堅固,也清淨了,不會懷疑了。所以這個條目的確很重要。

  演【既知義理包博沖深,未審此經被何根器,故受之以所被階品。】

  這就是義理知道了,『包博』就是圓的意思,包是包容,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佛法,這個經全部包括了,《彌陀經》了不起!而且跟諸位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也出不了這部經的範圍之外,真正是包博,博是博大。『沖深』就是精深,博大精深!你在義理深廣裡頭要是討論這個問題,你真正能夠確確實實肯定認識這部經的經義博大精深。你想想看,經文沒多少,蓮池大師的註解,我們現在的精裝本兩大冊,可見得真的是深,真的是廣!我們每天講一個半鐘點,把這部經講完要整整講一年,《彌陀經》不簡單,不要小看它。這就講已經曉得這個經的博大精深了。

  可是這個經『被何根器』,拿現在的話來講,要什麼樣的條件、什麼樣的資格,才可以接受,才可以修學?底下就要談到了,『所被階品』,階是階級,品是品類,要跟你談談什麼樣的人可以修學。不要被前面這個條目嚇壞了,這麼深、這麼廣,恐怕我不夠資格,我沒有辦法學這個。所以是要告訴你,這個法門人人都可以學,它妙就妙在此地。

  演【已知此經被機普遍。】

  就是加被一切眾生,就是上、中、下三等根性的人,人人都能夠修學,這個我們心就定了,心也安了。這個法門我也有資格學,個個人都有資格學,而且都能有成就。

  演【未知能詮何為體性,故受之以能詮體性。】

  『體』是本體,『性』是性質。『體性』,就是現在人所講,理論的依據。佛講這個經是怎麼講出來的?根據什麼理論講出來的?這跟第一條意思不一樣,第一條是因緣,他什麼緣故跟我們說的,那是問因緣,你為什麼跟我講。這個是你根據什麼來講的?你所依據的是什麼?如果他說:我大概想像是這樣的。那我們就不能相信了,那是你想像當中的,這個不可以,一定要有理論的依據。有理論有事實的依據,我們才能夠相信。所以這個是要談到,這是真正建立對於這部經、這個法門的信心。

  演【已知能詮之體如是該羅,未審所宗尊崇何義,故受之以宗趣旨歸。】

  能詮體性就是五重玄義裡面的辨體,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我們曉得了,它所依據的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來給我們說這個法門,來教給我們修學方法。但是我們不曉得怎麼修法,『宗趣旨歸』就是修行的方法。依據的理論明白了,用什麼方法來修?這個項目要給我們說明它的方法。「宗」是宗旨,「趣」就是歸趣,就是歸向,用什麼方法來修?修了之後結果如何?宗是修行,趣是結果。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最後的結果如何?這條就是五重玄義的明宗、論用。

  演【已知此經旨趣沖玄,未審當部等類為有幾種,故受之以部類差別。】

  它的修行方法以及修行殊勝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地方用『沖玄』這兩個字來形容,而這兩個字正是與本經原來的題目相應。本經原來的題目是「稱讚不可思議」,沖玄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方法不可思議,果報不可思議,實在是太殊勝了,所謂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在前面也曾經為諸位說出了一些,第一不可思議的就是經上所講的,只要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一切經教裡面,佛從來沒有跟我們這樣說過的。圓證三不退,特別注重那個圓字,就是果報不可思議。修行的不可思議,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帶業往生,這不可思議。這是這個法門裡面最不可思議的兩樁事情。所以,它的理論太深,方法太玄妙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麼一樁事了,可是不曉得與這個經同類的有多少種。所以底下要說明『部類差別』,部是同部的,就是同說這樁事情的經典。譬如《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與本經是同部的,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還有《鼓音王經》也是同部的。同類的,像《華嚴經》就是同類,《華嚴經》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也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目標,但是它修行方法跟這個不一樣,這個是念阿彌陀佛,那個是修十大願王,修行的方法不一樣,目的是同一個地方,都是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這就屬於類。

  演【已知部類詳略同別。】

  這是經過說明介紹,明瞭了。可是我們還有疑問:

  演【未委譯自何時,凡有幾譯。】

  佛經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我們還不曉得這部經是什麼時候翻的?什麼人翻的?有幾次的翻譯?經典傳到中國之後,有好幾個人翻譯,有好多種譯本,譬如《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心經》的翻譯有十幾種,最流行的是玄奘大師的譯本,二百六十字,他翻的最簡單。

  演【以至註釋持誦有何靈驗,故受之以譯釋誦持。】

  歷代翻譯的有什麼感應?註解的有什麼感應?受持讀誦依教修行的人有什麼感應?這個就像基督教裡面講的見證,由於見證,我們才死心塌地的接受,相信了。這是沒有講解經文之前,先把他解釋經的方法告訴我們,才真正能夠教我們斷疑生信。

  演【大旨既陳。】

  『大旨』就是全文大意。『陳』是陳述。

  演【隨文解釋。】

  大意說完之後,當然就要解釋經文了,解釋經文一定是先解釋題目,先要解釋《佛說阿彌陀經》。

  演【先明總題,使知綱領,故受之總釋名題。】

  先要對於經題的意思要明瞭,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總綱領。

  演【總義雖知,別文難曉。】

  『別文』就是經文,題目明白了,可是讀到經文,這個經文每一字每一句都含無量義,我們初學的人看不出來。

  演【從如是我聞至終。】

  到這一部經的終了

  演【為何等文,是何等義。】

  『何等文』,什麼樣的體裁,什麼樣的章法結構。『何等義』,它這裡面含的什麼意思。

  演【使沈隱之義彰於翰墨。】

  『翰墨』,我們今天講筆端,從筆端上統統都把它清清楚楚描繪出來,顯示出現來,讓大家一看都能夠明瞭。『彰』,意思都能夠明白。

  演【故受之以別解文義也。】

  這是第十條。到這個地方就是說明,為什麼有這十門?而十門的次第不能錯亂,因為次第是一個一個接著生起來的,就好像我們發問題一樣,第一個問題答了,從第一個就產生第二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說完,也許又會生第三個問題,到第十圓滿了,一切的疑問都解除了。

  演【五重玄義者,乃能召之名,所詮之體,會體之宗,宗所成用,上四教相,如天台教。】

  這一行半是簡單說明什麼叫五重玄義。五重玄義裡面,第一條是『名』,解釋經的名題。五重玄義它跟華嚴宗的方法不一樣,華嚴宗是先講玄義,最後再解釋名題,五重玄義一開頭就解釋名題,經題解釋完之後再談玄義。『能召之名』,所以它擺在第一個。第二『所詮之體』,詮是詮經,它所詮說的理論依據。這就是經的性質,經之體性。第三個項目是明宗,就是宗旨,『會體之宗』,宗是講修行的方法,體是理論依據,修行方法必定要與理論的依據相應,所以叫會體。如果你修行的方法與它的體性不相應,你這個修學就白費功夫,就不能相應。

  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念這句阿彌陀佛,實在講這是名,能召之名。很難得鳩摩羅什大師就用佛號做經名,這是他老人家特殊的心得,別有用心。本來經的題目不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他給它取的,他這個用意很深,為什麼?這一句名號就與本經的體性相應。阿彌陀佛是什麼名字?是我們真如本性的名字,自性彌陀的名字。你念這個名字,不知不覺就明心見性,把你的真性給念出來了。

  我們有人念佛念了一輩子,為什麼都不能見性?不能見性不要緊,只要你能往生,往生就見性。往生就圓證三不退,往生就見性,太妙了!這一生當中還沒有往生,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見性,有沒有?有。古來有很多人都是沒有往生之前,念這句佛號見了性。誰見了性?蓮池大師見性了,怎麼曉得?他要沒有見性,這個《疏鈔》他寫不出來。蕅益大師見性了,他要不見性,《要解》他寫不出來。近代印光大師見性了,他要不見性,他的《文鈔》寫不出來。你們去看看,他怎麼見性的呢?念一句阿彌陀佛而見性的。

  這個地方我必須告訴諸位,一定要明瞭這個經的經義,那一句佛號才念得相應,與真性相應,才能夠念到見性。因此,這個經不能不深入的去研究。你說我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也懶得去研究經,我也不要去聽講,行不行?行!但是你這一生見不了性,你可以往生,那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見性。如果想我現在念佛就要見性,見性有什麼好處?見性往生品位高,換句話說,你對於這個經論一定要下功夫去深究。不但要研究,要深入的去研究,然後是句句佛號都與你自性彌陀相應。既然與自性彌陀相應,就必定與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那一位阿彌陀佛也相應了。內與性是理相應,外面與那一尊佛是事相應,理事不二,這個念佛功德是無量無邊。所以,這個宗叫「會體之宗」。

  『宗所成用』,修行之後必定有大用處,這個用處就是往生,就是成佛,可以說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佛了。可是諸位要曉得,要真往生,假的不行。像廣欽老和尚這樣的往生,臨命終時不害病,說走就走了,想走就走了,要走得這麼自在,這真的往生,一往生就真作佛,這個不假!廣欽老和尚一往生,往生就真作佛了,圓證三不退,他這個往生品位決定不低,高品位的往生。我跟廣欽老和尚只見過一次面,我在法華寺講《地藏經》的時候,他老人家來聽過一次經。

  五重玄義,第五是判教,教就是教相。判教,在十門裡面包括教起所因、藏教等攝、所被階品、部類差別,這些都屬於教義上,都屬於判教,五重玄義把這些包括在一起。『上四教相,如天台教』。天台有四教儀,專門說明天台宗教學的方法。天台四教儀,賢首五教儀,就是教學法。

  演【今賢首。】

  『今』是現在,蓮池大師採用華嚴宗的方法,十門開啟。

  演【則有十門差別。】

  十門差別與天台家五重玄義,實在是:

  演【大同小異。】

  特別給我們說明。

  演【稍有詳略者,此詳彼略也。】

  『此』就是賢首家,華嚴宗因為有十個項目,比較詳細;天台宗只有五個項目,比較簡略。所以說,此詳彼略。

  演【此中釋名,即天台名。】

  總釋名題,就是天台宗的釋名。

  演【此中能詮體性,即天台體。】

  能詮體性,就是天台宗的辨體。

  演【宗趣旨歸,即天台宗。】

  宗趣旨歸,就是天台宗的明宗。

  演【所被階品,即天台用。】

  所被階品,就是天台宗的力用。

  演【餘五即天台教相也。】

  其餘五種,就是天台宗所講的教相。五重玄義跟十門開啟,在內容上並沒有差別,只是方式不相同。這是大意介紹出來了,下面是一條一條我們要探討的。

  ◎【二、詳釋】

  詳釋,十個項目,每一個項目是一段。第一段是「教起所因」,又分總因緣與別因緣。

  ◎【初總】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

  蓮池大師的文章非常好,確實做到中國古人在文章法則上的要求: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詳細、明白。所以很多同修們要想學文言文,學文言文沒有別的祕訣,就是熟讀文言文,不必去念古文,念這個《彌陀經疏鈔》就好!這就是最好的文言文,文也學會,意也明瞭,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之?你們想學文言文的,要把文章背到熟透,你不但能讀,而且你也會寫了,所以一定要熟讀。

  先說「總因緣」,釋迦牟尼佛是什麼因緣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我們先要討論這個問題。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他幹什麼的?為什麼要來?我們也到這個世間來了,我們為什麼要來?我們是不能不來,業報!造了業,現在要受果報,你怎麼能不來?當然要來。佛可沒造業,他為什麼也來?他來跟我們來不一樣。我們怎麼曉得他是這個原因來的?是佛自己為我們說的。這一段文出在《法華經》裡面,佛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到我們這個世間。一大事是什麼?就是『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為這麼一樁事情。佛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教化眾生的宗旨就是這八個字。教學的目標就是入佛知見;入佛知見,換句話說,就成佛了。

  佛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目標是什麼?希望大家都成佛,他是為這個而來的。「開示」是他老人家的事情,老師的事情;「悟入」是我們的事情。他開示了,我們能不能悟入?這個開是打開,我們現在這個心是封閉的,如有茅塞,堵塞了,所以你不能明心見性。佛以種種善巧的方法把我們茅塞拔掉,把我們的心打開。打開之後,我們自己還是不能明瞭,於是再進一步為我們一樁一樁指示出來,這是老師做的事情。老師只能做到此地,一樁一樁指示,我們做學生的人應該要恍然大悟,悟了之後要入這個境界,那就跟他一樣,沒有兩樣!所以佛開示佛知見、指示佛知見,希望我們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學生要能悟入!如果學生不能悟入,老師的開示就白講了。諸位要曉得,開示是佛的事情,最低也是菩薩的事情。這是講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這個因緣。

  蓮池大師為我們指出來,『今此經者』,在這部經裡面,佛用什麼方法開示我們?『真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個實在是了不起,這句話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所以我說蓮池大師是見性之人。

  演【先明總者,總括一代時教也。】

  這是解釋『總』的意思。『一代時教』,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學。

  演【一大事因緣者,非三非五為一。】

  在《法華經》上,佛才把他的意思完完全全說出來,「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佛在過去講二乘:大乘、小乘,講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而在法華會上把前面統統否定了。佛法只有一乘,沒有三乘,也沒有五乘,五乘裡面包括人乘、天乘,『非三非五為一』,一乘,這是一。一大事因緣,「一」是指什麼?一乘法,只有一乘法。「大」是什麼呢?

  演【稱體而周曰大。】

  『大』不是大小的大,不是相對的大,而是不得已用這個字來讚歎、來形容,為什麼?『稱體而周』,體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周是周遍的意思,圓圓滿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個境界、這些事理決定說不出的,也無法想像得到,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得已用個「大」字來讚歎、來形容。這是「大」的含義。

  演【出世儀則曰事。】

  超越世間儀式法則,這叫『事』。

  演【眾生本具為因,諸佛指示為緣。】

  這叫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原來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老人家悟入,是五祖忍大師給他講《金剛經》,五祖給他開示,他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入了。他一悟入,他老人家就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自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心,本來清淨的,沒染污;「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個地方的意思,這就是『因』,本來具足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具足什麼?沒有一法不具足,你本來具足跟諸佛一樣的智慧。你的智慧是圓滿的,你的德行是圓滿的,你的能力是圓滿的,你的才藝是圓滿的,乃至你這個富貴也是圓滿的,沒有一樣不是圓滿的,你本來具足!

  不但本來具足,本來具足我現在不能用怎麼辦?能用,他老人家後頭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我才得受用,具足不能生,我就不得受用。具足能生,樣樣都有受用。《大方廣佛華嚴經》,你展開前面經文,佛那種享受,無論在精神、在物質上享受,我們人間沒法子跟他相比。古人說:不讀華嚴,不知道成佛的富貴。不曉得成佛的好處。那種種物質、精神享受從哪裡來的?自己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能生出來的,不是外面求來的,不是有意去造的,不是的,是自性本來具足、能生萬法,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換句話說,我們本來是富貴人,本來沒有煩惱,本來沒有痛苦,現在我們搞得一身的痛苦煩惱,苦不堪言,原因在哪裡?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佛之知見,你是迷失了佛之知見。佛是誰?你自己本來是佛!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上講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是你將來成佛,不是你現在成佛,你本來成佛!本來成佛,換句話說,你本來就沒有煩惱,你本來就富足,你本來就不愚痴!你現在是愚痴、煩惱、生死、業障重重,都是你迷了自己的本性,才現出這個幻相。所以說,『眾生本具為因』。雖有這個因,如果沒有佛的開示,我們自己不認識,所以一定要佛為我們開示,我們才恍然大悟,這才能入得進去。佛的教化對我們來說是增上緣,一切都是自己本來具足的。

  演【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者。】

  這八個字非常重要。

  演【三智圓顯曰佛知,五眼圓明曰佛見。】

  你看這個知見,豈不就成了佛!『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正覺,道種智是正等正覺,一切種智是無上正等正覺。三智圓滿,而且起作用顯露出來,這叫『佛知』。這個佛是自性佛,就是自己。我們現在要問:每個人都具足這三智而且都圓滿,為什麼我們現在顯不出來?因為我們有無明煩惱,我們的一切種智迷失了,顯不出來;因為我們有塵沙煩惱,我們的道種智被遮蓋,也顯不出來;因為我們有見思煩惱,我們的一切智也顯不出來。被這三種煩惱給障礙住、遮蓋住,雖有,不顯,雖然圓滿具足,不起作用。就好像太陽雖然很亮,但是被厚厚的雲彩遮住,我們看不到太陽,看到外面還是一片黑暗,被雲彩遮住,不是太陽不放光。換句話說,並不是你沒有佛知,是你有這三種煩惱,把你這個佛知遮蓋了。你要把智慧透出來,必須要斷煩惱。見思煩惱有五種見惑、五種思惑,一共有十類,你把這十類統統斷掉,你的一切智就透出來;再進一步把塵沙煩惱斷掉,你的道種智現前了;最後把無明也破除,你的一切種智現前了。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下面講『佛見』。實在講知見是一樁事情,知是講心,見是講起作用,就是見聞嗅嘗覺知用一個字來做代表。佛有五眼,當然也有五耳、五鼻、五舌、五身,六根用一根來做代表。『五眼』,《金剛經》講得很詳細,佛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圓明』,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現在宗教徒讚美上帝,稱他做全知全能,其實上帝也是迷惑顛倒,哪裡是全知全能?跟我們差不了多少,有的時候還不如我們。我們不學佛比不上他,學了佛,他不如我們,這是真的。全知全能是我們自己,每一個人自己都是全知全能,可惜你迷了,你的知能不起作用。

  演【諸佛知見,眾生本具。】

  這是佛為我們說了真實話,不是說這個只有他有,我們沒有。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是平等的,為什麼?佛有全知全能,每一個眾生都是全知全能,決定沒有兩樣。所以,佛心對待眾生是平等的。我們對待一切眾生不平等,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迷失了自己,你的心才不平等。所以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是真性。

  演【住行向地,為開示悟入。】

  這是菩薩的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開』就是十住,『示』就是十行,『悟』就是十迴向,『入』就是十地,這是一個字配一個位次來講。其實,從初住到十地這四十個位次,每一個位次上都有開示悟入。

  演【開者,如開千年寶藏。】

  我們自己的心性是寶藏,本來清淨、本來具足、能生萬法,是真正的寶藏。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己心性所現、唯識所變,確確實實是寶藏;我們迷了,佛為我們打開。

  演【示者,一一指陳。】

  一樁一樁指示給我們,陳述給我們。『指』是指示,『陳』是說明。

  演【悟者,豁然曉了。】

  恍然大悟,現在明瞭了。從前迷了,現在一下明白了。

  演【入者,和身一倒也。】

  這是比喻,跟它合而為一,這叫『入』,完全融合成為一體。這一段是解釋開示悟入,這是總說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的因緣。

  本經是『以念佛心入佛知見』,這是別指,指我們這個法門,就是淨土法門。入佛知見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入佛知見的。可是在本經有一個最方便入佛知見的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最方便的法門,也是最穩當的法門、最快速的法門、最圓滿的法門。我只跟諸位說到此地,究竟怎麼穩當、怎麼快速、怎麼圓頓,下次我們再說。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