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悟道法師晨間講話吃苦才能了苦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十二集)  2019/7/31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007-0052

  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今天是國曆七月三十一日,請放掌。在我們傳統民曆是六月二十九日,明天就是進入農曆七月,也就是民間風俗中元普度的一個月。在佛法七月是教孝月,七月最後一天是地藏菩薩的聖誕。也是結夏安居的圓滿,在我們傳統民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在古印度是雨季。所以出家人都不出去托缽,在一個地方結夏安居,接受居士送飲食到結夏安居的地方。

  我們這次禮請加拿大的諦恆法師,湖北、東北的出家眾來莊嚴道場。我們大慶馬萬龍居士他是每次都會來,非常感恩他們的護持。他們的公司,以前還不認識我,就叫華藏,所以跟我們很有緣,還不認識他,他就取名叫華藏,他還沒學佛。後來認識之後,跟我們華藏是一樣的。

  我們每天讀誦《太上感應篇》,我們一定要記住,我也要常常提起,因為不常常講,我們很容易忘記。為什麼?因為我們是淨宗學會,淨宗道場,有很多同修,他如果不知道,為什麼淨宗學會你不讀經,讀《感應篇》幹什麼?那是道家的,跟我們淨宗有什麼關係?一定提出這樣的一個質疑。實在講大家讀《太上感應篇》,首先我們要根據淨宗祖師。我們在雙溪山上這個山,老和尚給我們取名叫「台北靈巖山雙溪小築」,這是老和尚當初給我們題的名稱。原來我們那個山上沒有名稱的,那叫什麼山大家也不知道,就是一座山。捐給我們這個土地的陳永信居士,他說要取作淨空山,老和尚說不要不要,不要用我那個名,取名靈巖山。取靈巖山的用意我也知道,但是別人不見得知道,因為台灣南投妙蓮長老,他也有一個靈巖山,那是南投靈巖山。我們現在是台北雙溪靈巖山,取這個靈巖山它的意義是什麼?就是在大陸江蘇蘇州靈巖山寺。印光祖師就是晚年住在江蘇靈巖山,就在那個地方往生的,它那個地方也成立一個弘化社。早年他住在浙江普陀山,住了三十年,後來晚年到了江蘇蘇州,住在靈巖山一直到往生。在靈巖山下有辦一個弘化社,那個弘化社專門印大小乘經典、印善書來流通的,他老人家自己辦的。人家供養他的錢,他就辦一個弘化社,他沒有去蓋大廟,他就專門印經、印善書來流通。

  我們中國佛教,淨宗十三祖是佛教界大家公認的,淨宗的祖師是佛教界大家公認的。並不是像其他宗派是一代傳一代的,像天台宗、華嚴宗、律宗、唯識、禪宗,其他宗派他們就是一代祖師傳一代,他們法脈這樣傳的。上一代的祖師,像禪宗五祖傳給六祖,六祖再傳了四十三個分宗分派。淨宗的祖師是沒有這樣一個傳承,他是大家公認的,大家看到在當代哪位大德對佛教,特別在淨土宗這方面,他的弘揚、他的修持奉獻最大的、最有成就的,大家公認他是第幾代祖師,是這樣的,是大家公認的,跟其他宗派不同。我們淨宗十三祖,相傳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這是他往生之後,人家才發表出來,在生前他不允許人家去講這個事情,一直到他往生。發表了,大家再看看他一生的行誼,拿經典來對照,的確他很像大勢至菩薩,一生專門提倡念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可以說大勢至菩薩是念佛的專家,他第一個帶頭念佛的,以念佛入圓通。《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二十五個圓通法門,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圓通,觀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每一個菩薩代表一個圓通法門。這樣說起來,大勢至菩薩是念佛專家,難道他不會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嗎?

  祖師他一生提倡最多的書,在弘化社印最多的是三本,第一本是《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的第二本,就是我們讀的《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太上感應篇》就是印光祖師提倡的,提倡,當然在我們當時佛教界,也有很多人有意見。特別到後來,我們老和尚在台灣,中國佛教會講《了凡四訓》,也有法師提出意見不講佛經,你出家人講那個幹什麼?提出質疑。後來老和尚就把印光祖師請出來,他又不敢罵祖師,因為大家公認他是祖師,他雖然不接受,但是又不敢公開去罵。大勢至菩薩他提倡這個,那肯定有他的道理。祖師他難道不懂佛經嗎?他都是菩薩了他還不懂嗎?他怎麼會不懂!他不會講一部大經嗎?問題是講了大家做不到。縱然你道理通了,你也會講,你也知道怎麼修,那你做不到。不然我們大家可以試看看,我們說不要貪心、不要發脾氣、不要愚痴,等一下試看看,人家罵你一聲,你發不發脾氣?可能跳起來了。那你知不知道?知道,知道你還是會這樣。這說明什麼?知道是知道,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不懂因果,最基本的因果方面不懂。所以大經大論理論很好,你也知道,你也會講,但是做不到。做不到,你就得不到經典上講的功德利益。做到才有用,做不到就說食數寶,別人的,跟自己沒關係的。

  為什麼做不到?缺少基礎的學習,基礎教育沒有。什麼叫基礎教育?倫理、道德、因果這個沒有。好像蓋房子這是地基,現在地基沒有。大經大論,一層就好像小乘,二層像中乘,三樓以上就是大乘,最高的叫一乘法。《華嚴經》那個一乘法最高,像現在這個1O1最高那一層,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最下面它有沒有地基?地下室下面還有地基,最底下那就是什麼?現在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印光祖師提倡的《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李老師提倡的《常禮舉要》,這是最底層的。這個基礎都沒打起來,你怎麼蓋高樓大廈?你連一層樓都蓋不起來,怎麼能蓋到1O1?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想得是很好,只是個理想做不到。所以我們要務實,就是要從這個地方開始。

  我們每天讀,現在我知道,大家讀得也比較習慣一點了。就是時間到了,師父叫我們來讀不得不來,實在很不想來,看手機多好!對不對?我知道大家的心情,但是不得不來。今天進入華藏很無奈,要來讀《感應篇》,我知道大家的心情。所以很多人逃課不來,我也知道,但是我還是要堅持,為什麼?堅持對大家有幫助。你現在不接受,不代表你永遠不接受。所以現在我講這些話,年輕人根本就聽不進去,甚至他就跑了,但要不要講?要講。因為你年紀會長大,你人生的閱歷,會隨著你年紀的增長,你的見識跟年輕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所以年輕人現在想的很單純的,但是實際上我們這個人生、這個社會並不單純,不是你想像的那麼簡單,這個必須要人生的閱歷跟經驗。所以過去我們小時候,常常聽父母罵我們的話,父母也知道我們聽了心裡難過,好像不以為然,不太願意接受。但是常常聽到我父親講一句話,他說你現在聽不下去,沒關係,先用紙包起來,那個話用紙包起來。意思就是說你先放著,你現在不能理解,沒關係,但是有一天你會知道的,你就用得上了。現在我們讀《感應篇》也是這樣,你現在還體會不到它的重要性,但現在每天來讀就是你先把紙包起來,你先記住。將來你碰到那個事情,突然你就想到《感應篇》這是哪一句話講的,到那個時候就會啟發你的悟性,會幫助你提升增長,怎麼待人處事接物對你有幫助。

  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大家一定要讀。我們這個社團,印出來這些都是給人家讀的。我們已經成立二十年了,我們自己不讀,人家都成聖成賢了,我們還在做凡夫,我們要很慚愧的。因為這個事情,我在才能提倡,也是我應該要提倡的我不在的時候,也希望大家要保持下去。不要說師父不在,今天放假。實在講我也是很多事務,不然跟大家來讀讀經、來講講經,這也是很享受的事情,我感覺是個享受。你嘗到法喜,你就不會疲厭。這是我們大家在一起,有這個因緣依眾靠眾如果大家沒有在一起,也沒有這個因緣,要靠你自己。你自己能提得起來嗎?你自己能不受外面的誘惑嗎?你自己想一想,如果不行就要依眾靠眾。所以常常有出家眾,一出家就要去閉關,很好,問題你自己能不能提得起來?閉了關,三年出來你有沒有變樣子?這個成績就出來。《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裡面,清朝澍庵法師他閉關念三年大悲咒,出來什麼都通達了。我們去閉關三年,不要說三年,三十年出來怎麼樣?還是一樣。說明什麼?說明你那個閉關,你根本就不懂得閉關怎麼用功,你在那邊閉關只是在那混日子,你不懂用功的方法。所以這個大家一定要好好去思考。

  所以《太上感應篇》,也是我們基本做人的一個標準,如果我們不依照這個來改過,我們來生得不到人身,得不到人身就是墮畜生、墮餓鬼、墮地獄,這個話現在人大家很不願意聽的。但是很不願聽的那是事實,因為佛在經上講的聖言量,講的是事實,那不是騙人的。我們好像覺得沒什麼,到時候那就苦不堪言。所以在還沒有出離六道,《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幫助我們得人天善道。我們念佛人是以這個功德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那才真正徹底解決問題。在六道暫時得的到人天也不究竟,要往生西方,那才能得到究竟的解脫。

  好!今天就跟大家講到這裡,感謝諸位法師發心來莊嚴道場,也非常辛苦。坐飛機我很有經驗,有時候很早,有時候很晚,有時候班機誤點,都會耽誤大家平常正常的起居生活。不過我們人生總是需要有些不同的境界歷鍊,我們才能夠提升,也不能養尊處優。像古大德這些修行的語錄,我們都要看,大家來,都是大家互相來觀摩、來學習。像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要看,你看,蓮池大師講守山閉關的,還有到處去參學的。你要知道祖師這些我們要學習的,那不是憑自己去想像,要怎麼修就怎麼修,絕對不會成功。如果會成功,古來那些禪宗大德他自己參到都開悟,但是還沒徹悟,他還要去參善知識。你看六祖,他聽人家念《金剛經》他就悟了,那是大悟,但是還沒徹悟,還不徹底。所以人家勸他,你要到黃梅去。以前六祖那個時候沒飛機,沒飛機用什麼?他也不是很有錢,可以騎馬、坐轎子。靠兩隻腳,那比我們現在辛苦多了。所以我們現在,如果想想六祖那個時代,我們現在飛機誤點,這一點苦就不算什麼,對不對?你現在不然走看看,你從廣東曹溪走到湖北黃梅,你走看看,看你走幾天?特別現在這個大熱天你走看看,還要揹個背包,翻山越嶺,以前的路也沒這麼好,戴個斗笠穿個草鞋。所以禪宗大德講,「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是那個草鞋不知道穿破幾雙。所以學習要辛苦,但是辛苦,我們後面會得到最大的安樂。所以海賢老和尚講,「吃苦才能了苦」。所以我們現在這一點苦,想想古大德就不算什麼了。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