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五一集) 2019/4/22 鹽城 檔名:WD20-037-0151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雍也篇」第十九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一書若沒有錯字,沒有考據,沒有爭論,就比較好講。你們從《論語》要學行為,學文字,不必穿鑿附會。」這是雪廬老人在這章書一開頭首先講我們學習《論語》就是學行為,學文字就不必去穿鑿附會。
「知、好、樂三者,這一章講學問的事,其餘的事可以類推,不必多說。有人說:好是好道,研究的道理也有很多類,這樣說不究盡,可以類推,不可穿鑿。」就是對好(音浩)這個字不可穿鑿附會。如果好(音浩)是好(音郝)道,那這個講的就不究竟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對於學問,有人是為求知的」,就是知識,「因為不知道而求知道,有這一種人物」。對於學問方面他有求知的心,不知道為什麼,他要求知道,這個學問要學就得問,向人請問,有這樣的人。「還有一種人對事情漠不關心,重要的事或者與你有關係的事才問,但是哪一件事與你沒有關係?衣食住有關係嗎?還有很多事都有關係。今人的毛病,即使與你有關係也漠不關心。事實上現在沒有關係,未來就有關係了,人們卻一切事馬虎。不關心就不肯求知,模模糊糊。」雪廬老人依這章書講,有人跟他有關係的他才會去知道、了解,跟自己沒有關係他就不了解了。但是現在沒有關係,未來就會有關係了,現在還有人甚至跟自己有關係他也還是不關心,那跟他自己沒有關係當然他就更不會去求知,一切事都馬虎。那不肯求知,他就模模糊糊的。
「有一類人為求知而學,所謂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想求知就不錯了。從前女子一定會做菜,今人就不一定會了,你會切肉嗎?實事上切肉必須內行。人生必須的事,都要去求知,能求知就已經比不知者強多了。」
「但是知是知道了,卻不知其所以然矣,然,是知道這件事該怎麼辦,隨喜或者可以,要獨立就不行了,這是因為雖然知道卻不知其然。」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好之者,好與知不同,沒有見到這個事,只是聽到這回事就喜好,那必然往這裡求。若是見聞以後才願意幹,是已知其然,但是其中有什麼好處還說不上來。」
「樂之者,對這件事歡喜、高興。為什麼能夠如此高興?因為有了興趣。為什麼有興趣?因為知其所以然。做一件事只要有樂趣,就放不下。」
「你們學問不進步,就在不樂上。顏子好學,而且是貧而樂,樂便放不下。你們見人學問好,想要比人高,不能坐著不學,就想比別人高。對一件事情,有樂趣就放不下,所以全在放不下」。
「書也不好講,必須圓解,吾說放不下這並沒有圓解。佛家不是說要放下,這又如何講呢?圓解的人,一切都放得下,也是一切放不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一切放下。又說要淨念相繼,又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這是放下?還是放不下?聖人只講原則,學者應當圓解。」所以雪廬老人講這個道理放下、放不下,引用《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經》講的,這是一切放下;我們念佛法門,有淨念相繼,要提起佛號,提起這句佛號,放不下,不能放下。放下跟不放下,聖人只講原則,我們應當圓解,要圓融的去理解,這當中才不會出現一些矛盾。
「俗話說:整瓶不動,半瓶搖動,學問不能一知半解,道聽塗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你們的學問太淺,說了害人。」
「漢宋儒者各有長短,你們知道其中的長短嗎?漢儒的長處在於按訓詁規矩注解,不妄作聰明。宋儒的短處就是漢儒的長處,宋儒也有長處,否則不能支持到今日。宋儒自己說他們的注子是微言大義,吾不贊成,但是明清的儒者為什麼也有贊成的?所謂微言大義,不能只看朱子的注,另外還有程明道、周濂溪、邵康節、王陽明的書,你們見過嗎?這些人的注子都沒有這個毛病,為什麼?因為他們有學佛。周濂溪起初是學佛,有佛門大師(案:即東林常總禪師)跟周濂溪說:佛家如今興盛,不乏人才,你可以去弘揚儒家,以佛弘儒。周濂溪是第一位以佛弘儒,到二程才貢高我慢,學佛卻不肯說佛。像程門立雪的典故,本來是出自禪宗二祖的故事,程頤採取來用,他白晝就寢,讓楊氏、游氏在門外立雪。本來是佛家的事,程頤卻自己倣效。若吾所辦的事,都是創舉。凡是人家辦過的,吾就不在後頭跟著。寧為雞前,不為牛後。好事吾不辦,壞事吾更不辦。」
「《集解》說:學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篤,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深。這一個篤、一個深字,很重要、很好,不必囉唆說其他的。」
「賭博的人明知是假,即使傾家蕩產仍要賭,明知被騙,是假的,仍要賭,樂此不疲。所以若能樂道,就不怕死了。這一點可以自己去悟。」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講這個書,他是保留一些,他沒有講得很明白,讓我們自己去悟。就保留一些讓我們自己悟,若講得很清楚,我們就自己不用心去悟,這就不能真正得到心得。所以這章書就是要學習、要求知,要能夠有好、樂。
這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