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每日論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八二集)  2019/5/23  台灣  檔名:WD20-037-0182

  諸位同學,大家早上好!我們繼續來學習雪廬老人的《論語講記》,「述而篇」第十四章。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冉有說,夫子幫助衛君嗎?」

  「衛靈公時,孔子到衛國,靈公夫人為南子,靈公是糊塗人,南子淫亂,南子與晉國的驪姬不同,驪姬還沒有與下人淫亂。太子蒯聵,實在看不下去,與南子不合作。南子私下就與靈公說太子的壞話,靈公不要太子,太子在家中不和,跑出國去。國際間就想衛國內鬥,晉國收留太子但不是好心,有他的私心。」

  「靈公死後,南子想要立郢為國君,郢有智慧也好,可是他不幹,太子不在國內,便立太孫輒(蒯聵的兒子)為國君。」太子(大兒子)不在國內,跑到外國去了,南子就立大孫子太孫輒,把他立為國君。「這件事,你們想一想,依禮到底該不該立?」這是雪廬老人給我們出一個題目,大家可以思考思考。

  「衛國立太孫輒為君,此時孔子與弟子都在衛,莊公輒對孔子很恭敬。但是靈公死時,南子還在,孔子該不該走?吾也答不上來。」雪廬老人講,衛國立了太孫輒為國君,這個時候孔子跟他的弟子都還在衛國,輒做國君就是衛莊公,莊公輒對孔子是很恭敬。靈公死的時候南子還在世,孔子是不是該離開衛國?雪廬老人說他也答不上來。「冉有與子貢商量,二人都不明白孔子的意思。」孔子的學生冉有與子貢就商量,為什麼老師還繼續留在衛國,兩個人也不明白孔子他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還留下來。

  「這是大事,眼前的小事你們還不懂。現今是艮為山,止也。」艮是《易經》的一個卦象,艮就是靜止的意思,就是靜止、不能動。「聯體機構,要你們不辦,你們不聽。現今的教育不行,不辦有不辦的辦法,就不了了之。」這是雪廬老人當年講台灣當時的情況,這些事情不能辦,有時候這個事情不能辦,要止。該辦的時候就要辦,不能辦就不要勉強去辦,要看環境各方面的條件。

  「事情千變萬化,國際一日就有變化。」這個話我們今天看起來,實在講,國際間瞬息萬變。「大家撥弄蒯聵,晉安置蒯聵」,原來這個太子,「到戚地」,這個戚是親戚的戚,戚地,「離衛國很近」,就像現在講邊界一樣。「國際間也起疑惑,國際一動百搖,衛國也不放心。」國際間(國與國之間)如果一有事情,也會起疑惑,國際間一個事情一動,一動百搖。這在我們今天看起來,可能一動就萬搖了,我們看看現在國際間,如果任何一個國家有一個事情發生,一個重大政策的改變,特別在軍事、經濟方面的。特別經濟方面也是最敏感的,像現在這個股票市場,如果一有什麼風吹草動,股市就跌下來,狂跌了。國際間,這個衛國也不放心,當然太子跑到晉國去,衛國也不放心。「自古以來的記載未必實在,例如今日的報紙,寫史的人往往不得好結果,縱使沒有私心,也很難公正。」這個也是真的,自古以來記載未必都是真實的,有時候這個當中還是有出入。舉出例子,就像今天的報紙,今天那個報章雜誌報導那就更未必實在了,十樁事情如果有四、五樁實在的,那就算是很接近真實記錄了,有些事情在這個當中還是會添油加醋的,或者是說有些記載的未必全部都是實際發生的事情,所以現在的報紙參考參考。寫史的人,寫歷史的人往往不得好結果,這個有果報的。為什麼?冤枉人。有私心,他寫的這些報紙、報導,或者寫歷史的記錄,他就扭曲歷史。有私心,當然他是有意的要把它扭曲,顛倒黑白;縱然沒有私心,也很難做到公正。所以寫歷史實在是不容易。「歷史記載,衛國是父子爭天下,父不父,子不子,以為衛君發兵圍戚」,去圍晉國的戚地。「若衛國父子相爭如此亂,那為什麼孔子還在衛國呢?而且子路死於衛,子路必聽孔子的話,孔子為何不使子路離開衛國?衛國亂事起時,孔子預言說:子路死矣,高柴來矣。早知衛國會亂,為什麼不使子路離開?事實上這蒯聵與輒二人,父子並沒有互爭,自身不得自由,都是別人在鬧。依禮,國君名分定下就不能換,父親回來後,是應該保兒子?還是應該再推父親出來?而且輒也不錯,百姓都擁護他。」「但是拒父回國可以嗎?大家互猜,於是請問於孔子。」孔子的學生互相在猜疑這些事情,於是就去請問孔子。「此中具有參禪的味道」,這個有禪機在的。

  『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冉有跟子貢商量,子貢說:好,那我去問老師。「諾,猶疑的語辭,還不肯定的意思。」

  『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換作子路或許就直接去問孔子了」,這個問話就直截了當的問。「子貢進去問孔子說: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是何等人?子貢一問,就知道子貢來問的意思了。伯夷、叔齊人人都知道,為什麼子貢不知道?」子貢這個問話的意思當然孔子也知道,他問伯夷、叔齊。

  『曰:古之賢人也。』「孔子答說,這兩個人是古代的賢人」,兄弟讓國,互相禮讓。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子貢曰:怨乎?」就是子貢又說:伯夷、叔齊他們心中有埋怨嗎?「孔子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說,這兩人求行仁道,將仁得到了,獲得天爵,至於諸侯國君的位置只是人爵而已。」仁道他們都得到了,得到這個仁、這個天爵了,國君這個位置它只是人爵,有什麼可以埋怨呢?

  『出曰:夫子不為也。』「子貢出來說:夫子不為也。」就是第一句話「子為衛君乎?」問孔子要不要幫助衛君,衛國的國君輒。「子貢肯切的說,老師絕不幫太孫,孔子不會管這個事。」

  「辦事應不應辦,如此辦有根據嗎?必須有根據,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也是根據中國文化而來」,這就是一個根據。

  「這一章是要人學禮,學會禮就會辦事。歷史必須看,談經驗閱歷,讀書多,辦事就有根據,遇到事情怎麼會沒有主意?汝學禮,學會辦事,總得讀史也。」這一段話就非常重要了,雪廬老人請大家要讀歷史,學會禮就會辦事。歷史書讀多了,有經驗、閱歷了,歷史上發生的事情我們再看看今天社會,我們周邊的這些人事物,那其實都是歷史重演。我們看歷史,學這個禮,哪些該辦、哪些不該辦;該辦就要去辦,不該辦就不要去辦,進退有個依據。所以讀歷史非常重要。

  「唐明皇安史之亂,避到蜀地,肅宗使郭子儀等人平定亂事,上表要迎請唐明皇回鑾來就任帝位,當時人稱山中宰相的李泌,看到疏表後,說:上皇不來矣。明皇不會回來了,這是李泌的聰明。疏表傳到明皇,唐明皇果然不回來就帝位。因為開元之治,乃是唐朝的偉大治世,因為被楊貴妃一時蒙蔽,逃到馬嵬坡,也不像陳後主與妃子一起投井,只是賜貴妃死而已。」所以唐明皇他還是比較明理,跟南北朝陳國陳後主不一樣。「明皇他是知禮的人,見到疏表,便不願回來就帝位,所以才回來當太上皇,都是懂禮的人。」他的兒子已經當上皇帝了,回來他當太上皇,他就不再當皇帝這個位置了。這些都是我們要好好學習的地方。

  好,這一章書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