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三十一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31

  八百二十八面,第六行。

  【亦知彼佛所調伏。廣大教法諸乘海。顯示一切諸世間。種種差別皆明了。】

  從這一首看起。這個段落上次我們沒講完,今天接著看。這是這一段裡面的第十首偈,還是說明能知。在這首偈裡面顯示出來的就是如來應機說法,不僅僅是講九法界,三乘、五乘,即使在同一個法界裡面也有許多不同的根性。所以『諸乘』,這個乘要念去聲,通常我們分的是小乘、中乘、大乘,或者是講聲聞、緣覺、菩薩。佛在《法華》裡面告訴我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可見得真正的佛法就是一乘法。《華嚴》是一乘圓教。一乘法不能接受,或者修學上有種種障礙困難,這才把它展開,有種種方便說。這就是這首偈裡面所顯示的大意。『顯示一切諸世間,種種差別皆明了』,佛用許多不同的方法、手段來攝受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菩薩都能明瞭。明瞭他也就能做得到,就怕是不明瞭,不明瞭他就沒有法子學。所以學佛就是要在這些地方學。

  【我於無量無邊劫。修此喜光解脫門。今為汝說真實義。汝應愛樂勤修學。】

  這一首是總結,總結裡面也勸善財童子,勸善財,實在上說善財就是我們每一位同修的代表,勸善財就是勸我們每一位同修。菩薩說了,他對於這個法門他是明瞭了,他也認真的來修學這個解脫門,而且不是一天、二天在修學,也不是一世、二世在修學,他已經修了無量無邊劫。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發長遠心才能成就。俗話說得好,「發心容易持久難」,發心沒幾天他就退轉了。如何能叫自己不退轉?那就是有真正的覺悟,真正的認識、曉得,世間法如果我們沒有耐心、沒有恆心都不能成功。你看青年守則裡面末後一條,「有恆為成功之本」,沒有恆心、沒有耐心是什麼事也不會成功的。何況佛法,尤其是圓教一乘的大法。這一點希望每位同修都要覺悟。

  下個星期二我要到美國去一趟,美國那邊幫助他們建立了許多的道場,現在國外我大概有十個道場,而且距離散布都很遠,十個道場每一個地方去一個星期就要十個星期。過去一個地方去一個月,就要住十個月,現在是盡量把時間縮短,希望四月下旬就能夠回來。這個地方講經我不希望停止,星期二、星期四希望這個地方同修發心來代講。代講,當然你不講《華嚴經》可以,講別的也行。幾個同修今天在商量,怕沒人來聽。我就告訴他們,從前我們學講經,老師告訴我們,人統統都講沒有了,還有桌椅板凳在,桌椅板凳不會走,你就對著它講。你這樣能講上三年五年、十年八年,連鬼神都會感動。你一聽說人少了,我就不講了,那是一事無成,這個路永遠你走不通。所以一定要發心。

  講經的同修要與聽眾結緣。為什麼?常常結緣,縱然講得不好,他也來捧場。為什麼?不好意思不來。你不跟人結緣,當然就沒有法緣。所以平常要記住,廣結法緣,常常送一點小禮物,買一點糖果,一個人一份,他吃了不好意思不來。像今天一個同修送一串小念珠,常常結緣才行。我們這邊印書、印佛像,都是跟大家結緣的。有很多人問我,說我在全世界的法緣都很盛,這法緣怎麼來的?結緣結來的。你看我們每年運到國外的這些經書、佛像,我們現在運都是用貨櫃運,每一年都要運幾百箱到國外去到處贈送,差不多有二十多個國家地區,廣結法緣;你不結緣,到哪裡都沒有法緣。所以要懂得,講堂大眾,你們學講經的同修要廣結善緣。

  這就是要想成就要有耐心、要有恆心、要有長遠心,不怕失敗。失敗也是為成功之本,從失敗裡面去學經驗、學教訓,把失敗的因素找到,改正過來,那就是成功的道路。絕對沒有一個成功的人說是一開頭就一帆風順,沒有這個道理,我們看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他在修行菩薩道上也不知道經過了多少的挫折、多少的折磨,哪有那麼容易成功的?台中李老師晚年講經的法緣非常殊勝,超過我在台中的時候,愈是到晚年愈殊勝。他告訴我,他民國三十六年到台灣,在台中法華寺講經,他說頭一天有三十多個人聽,第二天有五、六個人,第三天只有一個人,他講完之後對這一個聽眾還很感謝,難得你還能夠聽下去。那個人告訴他,我住在這個地方的,看廟的。他就拿他現實的例子來勉勵我們,他說這種情形古今中外那些大演說家都遭遇過的。所以我們知道,成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我學講經,出來講經的時候,有地方邀我講經,我首先就告訴他,決定不宣傳,決定不要去拉聽眾來聽,為什麼?那就給自己找麻煩。宣傳,大家人來了,聽了不滿意,第二天人少了一半,這個場面多難看。所以決定不宣傳,決定不拉信徒,先來聽的有五、六個,到明天有七、八個,我的聽眾是有增無減,但是人數不多,這是好現象。所以你要一宣傳,一拉信徒,必定是有減無增,這個現象就不好。這就是我講經情緒始終不會低落,我有一個原因,我不宣傳。這也是我一點經驗,可以貢獻給諸位的,一定要有耐心。菩薩為我們說出真實義,末後就勸我們,『汝應愛樂勤修學』。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薩出生廣大歡喜調伏眾生藏普光明解脫門。】

  這一句就是開敷夜神他所修學的法門,他的法門名稱就是這個,這是完全從意思上說出來的。你看在無量無邊的法門,菩薩只修一門,非常謙虛,『我唯知此』,無量法門裡頭我只知道這一門。這個法門的名稱前面統統都說了,現在把這個名目說出來,是『菩薩出生廣大歡喜調伏眾生藏』。這個「藏」是比喻,是形容詞,藏就是寶藏,可見得他的方法、門道很多,能夠調伏眾生。『普光明』是智慧。凡是菩薩修的法門都叫『解脫門』,自己確實自行化他都得到了大自在,這個法門就叫做「解脫門」。下面是稱讚別人,這一段是自己謙虛,推崇別人,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要認真努力來學習。我們的大病就是自以為是,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所以我們不如菩薩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一點,我們不能自謙推崇別人。

  【如諸菩薩摩訶薩。】

  可見得他推崇是推崇一切人,除自己之外,任何一個人都比我強,都比我高明,這些都是『菩薩摩訶薩』,因為他自己是七地菩薩。他說菩薩,換句話說,就包括了初發心的菩薩,從初信位到十迴向都是稱菩薩,比他差得多,他已經是七地,三賢怎麼趕得上?他連初發心都不敢輕視,都推崇,尤其是值得我們要學習的。他們有哪些長處?底下就給我們說出來,下面一共是有二十四句,這是講這些「諸菩薩摩訶薩」他們的德能,自己比不上別人。第一句說:

  【親近供養一切如來。】

  我做的沒有他那麼虔誠,沒有他那麼認真,他比我做得好。這是舉一個例子,以下句句都是如此。第一句講供養。

  【入一切智廣大願海。】

  怎麼叫『入』?是把智慧應用到生活上叫「入」。我說得簡單一點諸位就好懂,我們從早到晚待人接物,我們用理智不用感情,這就叫入。感情不能說沒有,理智超過感情,你做事就不會迷惑、不會顛倒。感情是迷,迷情,所以感情重不是個好事情,一定要理智做主宰。第二句就是一切菩薩摩訶薩待人接物都是非常有理性的,這就是入。第三句說:

  【圓滿一切如來願海。】

  他們所發的願跟諸佛所發的願一樣。願與迴向不相同,前面跟諸位講過。雖然我力量做不到,我有這個心願,我心願是圓滿的,我能力有限做不到,但是你不能說他願不圓滿。所以圓滿的願初發心的菩薩都能夠具備,我的智慧、神通、德能還不夠,我做不到,我有普度眾生的大願,諸佛如來也是這個願,我跟他一樣,一樣圓滿。諸佛如來有大智慧,有大能力、大神通,他做得到。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智慧,我做不到;我雖然做不到,我的願跟你沒有兩樣,我有多少能力我就做到多少,所以這個功德還是圓滿的。佛有十分能力做十分,我有一分我做一分,我們都是圓滿功德,圓滿是這個意思。第四句是:

  【得勇猛智。】

  這一句意思好懂,唯有真正的智慧才會勇猛精進,才會百折不回,這是要真正的智慧。

  【於一菩薩地普入一切菩薩地海。】

  這一句裡面所講的就是「行布不礙圓融」。我們雖然現在是初發心,我們讀《華嚴經》讀到這個地方是七地菩薩,七地菩薩所修所證的我們可不可以聽?可以聽;可不可以學?可以學;可不可以做?也可以做,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這是佛法跟世間法教學不相同的地方。世間小學生決定不會學中學生的課程,佛法是小學生也可以學佛的課程,也可以學地上菩薩的課程,都可以修學。雖然修學,我們還是初發心的菩薩,並不是等覺菩薩。這就是雖是初發心,這叫行布,有次第;雖有次第,可以能夠圓融的學最高的佛法。所以這是佛法跟世間法教學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依然還是有等級,五十一個階級清清楚楚。但是每個階級裡面所修的,可以學前面,也可以學後面,統統同時來修學。

  【得清淨願。】

  這是一句。『願』,拿本經來說,可以說是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為代表,十大願王,以這個為代表。怎麼叫清淨?清淨心發願,願就清淨。什麼心叫清淨?決定沒有名聞利養,就清淨。如果說我這個修學對我自己有利益,這個心就不清淨。但是利益決定是有,自己決定不能生一念自私自利的想法,如果有這個想法,我們的心就不清淨。若有利益,要把這個利益讓一切眾生分享,這就是結法緣,不要自己獨享。獨享,那個福報會享盡的。福報盡了,苦就來了。有福讓大家享,這個福報永遠無有止境,而且你的福報是愈來愈大。愈大自己愈不享受,這個心就清淨。

  【於一菩薩行普入一切菩薩行海。】

  這個意思跟前面「於一菩薩地普入一切菩薩地海」義趣相同,前面是講地位,這個地方講修行。正是《華嚴經》裡面講的事事無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無礙是這個法門所攝的。

  【得自在力。】

  『力』是能力,『自在』就是無障礙的能力。

  【於一菩薩解脫門普入一切菩薩解脫門海。】

  這個意思我想一念諸位就能夠體會。所以佛門裡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解脫門真正成就了,所有的法門全都通達。全都通達為什麼還謙虛我只知道這一門,而不如其他的這些菩薩?諸位要曉得,這就叫大慈大悲,做出樣子給我們初學人看的。他哪裡會真正說是我只知道一個,別的都不知道?他樣樣都知道,樣樣都通達,但是怎麼樣?為了教學,決定是標榜一門。也就是勸我們初學人,你要想學佛法,應該怎麼個學法?要一門深入。無論從哪一門,門門都好,這一門真正證得了,一切法門同時證得,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但是對初學的人,因為初學的人根性不一樣,環境不相同,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我們就有選擇了,為什麼?有難、有易。如果我工作很忙碌,我時間很少,當然我就要選擇一個比較簡單一點的,選擇一個比較能快速一點的。假如我有足夠的時間,我很悠閒,沒有什麼事情,我可以選比較麻煩一點的,沒有關係,我有時間,反正有的是時間。所以就有選擇法門這個說法,而且這個法門必須要適合自己根性。換句話說,適合自己的興趣修就快,這個東西學了很勉強,不甘心、不情願,被逼的要學,那就很難成就。他自己學得很愉快、很歡喜,他就很容易入進去。所以每個人根性不相同。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中國大乘佛法的教學,古來這些祖師大德就有門庭施設,門庭施設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家都辦專科學校,標榜一門,這是接引天下志同道合的。像華嚴宗,這是在山西的五台山,杜順和尚開端,以後雲華、賢首、清涼、宗密,這是一脈相承,就是一部《華嚴》,有志學《華嚴》的,大家統統到這裡來。他別的不通嗎?他樣樣都通,但是你想學別的法門去跟他學,他不教你,有另外地方有法師開那個課程,你到那邊去學,學《華嚴》都到這來。這些法師是門門都通達,只教一門,只標榜一門。所以五台山是華嚴專科大學,浙江四明天台山是法華專科大學,當時洛陽大慈恩寺窺基大師那裡,那是唯識專科大學,終南山道宣律師,那是戒律的專科大學,他們都是一家專門教一部東西,一門深入。其實這些人門門都通達,都是示現做榜樣的,做樣子的,不是真的,他們在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迷惑顛倒,以為那是真的。就是我講的歷史上的故事,道宣律師天人供養,窺基大師去的時候天人不送飯,也是演戲,演給我們看的,表演給我們看,教我們嚴守戒律的人對於那些法師,雖然在律儀上很隨便、很馬虎,也不能輕視,做出樣子,教我們的,不是真的。再看底下一句:

  【尊重恭敬諸善知識。】

  『善知識』,在家、出家統統包括,嚴格的標準是要有修有證,那是真正的善知識。可是今天講到有修有證就難了。今天我們如果能夠取三個條件,有信、有解、有行,這就是真善知識。如果缺一個也行,有信、有解,他沒有行,我們也可以跟他學,只要他解的正,不要解邪了。或者他有信、有行,他沒有解,像廣欽法師,他有信、有行,他沒有解,他一生沒有講過經,沒有說過法,我們也能跟他學,那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善知識。當然是信、解、行三個條件具足這是最好的,最難得的。這種善知識得不到,有解的,我們跟他求學問;有行的,我們跟他修行,都算是善知識,我們都應當要尊重,都應當要恭敬。

  【增長善根常無厭足。】

  這就是對於善根的修學要求進步,『增長』就是求進步。『善根』說了許多遍,說得再多都是應該的,為什麼?我們常常疏忽掉。世間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痴,我們要真學。不但於世間法我們不貪、不瞋、不痴,於出世間法也不貪、不瞋、不痴。出世間就是學佛法,學佛法,好像不貪,勉強,我學一個法門,我不貪多。怎麼會不瞋?諸位要曉得,我學這個法門,看到那個法門不是跟我一樣,我就討厭他、就恨他,你看瞋恚心生起來了,心裡不能容人,這是過失,大錯特錯。所以學了佛法一樣起貪瞋痴。我們看到不同宗派的、不同修行的,我們會不會起瞋恚心?這是我們應當要有的修養。我們修淨土的,看到修密宗的,如果說輕視他、輕慢他,生嫉妒、瞋恚,那都是錯誤,顯示自己連門都沒入,為什麼?貪瞋痴都沒斷。不但沒斷,看到了還增長,這還得了!大錯特錯。這裡面有一條要注意的,就是揀別邪正,他是正法,我們要讚歎,我們恭敬讚歎;他是邪法,我們恭敬,不讚歎,這個要記住。為什麼要恭敬?他雖然是個魔,魔也是眾生,他也有佛性,他將來也要成佛,我們怎麼能不恭敬?所以決定要恭敬。至於讚歎,我們讚歎正法,不讚歎邪法。所以這一點要注意到,恭敬決定是一樣的,決定沒有差別,這是真正在學佛。

  出世間法的善根就是精進。我們是不是在求精進,有沒有在退轉?這是應當要努力來修學的。譬如發心講經,講經就要想盡方法上講台。我學東西能夠學出一點名堂出來,我臉皮很厚,我不怕人笑,不怕人罵我,我就是喜歡上講台。從小在學校當學生就要想方設法我要到講台上跟同學講話,人家不敢上講台,我要找機會上講台,沒有機會自己製造機會上講台,我有這個本事。在講台上說不出話,這個不行,這什麼事情都不能辦,尤其現在是民主時代,一定要找機會上講台;有沒有人聽不管他,總得要找機會。所以學講經、學佛法要在講台上學,台下學不成功的。所以台灣佛學院從光復以來一直辦到今天,你看出了幾個人?為什麼出不了人才?沒有講台的訓練,都是在台下聽,這個不行。學生在講台上,老師坐在下面,所以上講台以什麼心?以恭敬心、報恩心,我是來學、來練習講經的,底下聽眾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監學,你要用這樣的心態來學習沒有學不成功的。所以早年就有很多人說,法師,你為什麼那麼喜歡講經?我說我要學,我不會,我會了我就不上講台,你請我講我都不願意跟你講。我現在是不會,我要講,要求你們來聽,為什麼?不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大家要努力。我是很年輕就懂得這些門道,我真幹。所以精進要無厭足。

  【承事一切諸佛菩薩。】

  『承事』,拿現在話說就是服侍,也就是為大眾服務。

  【勤求一切種智法門。】

  『一切種智法門』,簡單的講就是定慧,唯有定慧才能開發一切種智,這就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我們要勤求。

  【愛樂觀察。正念思惟。】

  這是修行的方法,這個方法在中國佛門裡常講的觀照,此地講的『觀察』就是觀照,所謂觀照就是用理智不用感情。這種功夫在禪家有三個階段,像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第一個階段就是觀照,第二個階段叫照住,第三個階段叫照見。你看《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那是第三個階段。其實禪家講的這三個階段跟我們念佛裡面三個階段是一樣的,說的名詞不一樣,境界是相同的。所謂觀照就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照住就是事一心不亂,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境界完全相同,名字不同而已。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個原理原則決定是相同的,只有在方法、技巧上不相同。原理原則決定不變,違背原理原則那是錯誤的,這是我們要注意的。明瞭這個原理原則,自己選修一個法門,對於一切法門自然恭敬。為什麼?我們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同一個境界,只是手段、方法不一樣而已,所以自然會恭敬、會讚歎。『正念思惟』,這就是保持著清淨心,「正念」是定,「思惟」是智慧。

  【其心決定。恆無懈怠。】

  這一句就是精進,他有決定的信解,所以他不懈怠、他不懶惰。

  【不著一切利養恭敬讚歎名聞。】

  『不著一切』這四個字是貫下來的,就是不著一切利養,不著一切恭敬,不著一切讚歎,不著一切名聞,這四個字是貫下來的。如果你對於這些利養、恭敬、讚歎、名聞一有著就叫著魔了。你在這裡面起貢高我慢,貢高我慢是煩惱,在學佛要斷煩惱,你在這個裡面起了煩惱,你增長煩惱。而且你增長我執、增長法執,佛是教我們破我執、破法執,你現在在增長我執、增長法執,你修得再好,你把三藏經典背得滾瓜爛熟,說得天花亂墜,也不是佛法,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所以佛法嚴格說起來一點都不難。我沒念過書,不認識字,我能不能成無上道?能。怎麼能?只要你真正不著利養、恭敬、讚歎、名聞,你就成了。為什麼?你心清淨,你一生就能成功;稍稍染一點就壞了。這是世間人之所喜歡的,不知道它的毒性之大,不曉得,劇毒。

  學佛的人沾上一點點,我們這一生想出三界就不容易,不但你修任何一個法門你不會成就,就是念佛你也不容易往生。所以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為什麼不能得功夫成片?自己好好的想一想,這東西沒乾淨,多多少少還有一點,你沒有在心地上把它打掃乾淨。所以你的功夫不成片,你的功夫不得力,你研究經不能夠悟入,就是不能開悟,你修行不能得定,你念佛不能得一心。所以這一句我們要牢牢的記住,決定不能沾染。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功德利益是沒有辦法說得出的,那是說不盡的。我們今天把眼前這些利養、恭敬、讚歎、名聞,這是雞毛蒜皮,沒什麼了不起,應當要把它捨掉,要捨得乾乾淨淨。世間人要爭的,我們不要,你拿去;世間人不要的,我們要,這樣才能修道。下面說:

  【於世資生。永離貪著。】

  『資生』,「生」是生命,「資」是資養;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以一個最低的生活水準,要緊的是什麼?不貪,不著。『著』是著相、執著。不執著,不著相,不貪圖,現前有的可不可以受用?可以受用。我現前有的我不要,也著了相,你也著了相。所以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我們命裡富貴,你就享受富貴就好了,命裡貧賤,就甘心願意貧賤,我也不求富裕的生活,知足常樂。如果命中大富大貴,覺悟了,我有多餘的,我自己生活受用夠了,我將我多餘的再能幫助別人,這個功德就更大了。覺悟的人他能做得到,不覺的人他做不到。

  【滿眾生心。如如意寶。】

  後面這一句是比喻,菩薩所在之處都能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滿眾生的願望。這個意思說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幫助眾生,盡心盡力就是滿足,我們已經盡到心力。

  【心常愛樂一切智地。】

  把我們的欲望轉移一個目標,世間人愛樂的是五欲六塵,我們把這個愛樂換一個,換作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求智慧。佛法修學的就是『一切智地』。

  【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佛不共法。】

  這是略說,就是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這是九法界眾生所沒有的,如來的十力,十種非常圓滿的能力。所以佛救度一切眾生他沒有障礙、沒有困難,就是他具備了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這十種在此地舉出了三種,這是略說,我們在此地不詳細的解釋。

  【勤求圓滿一切菩薩波羅蜜行。】

  『一切菩薩』是講的從初發心到等覺,就是五十一個位次,這是講「一切菩薩」。『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古人翻譯叫到彼岸,要是用中國俗話來稱,就是到家的意思,功夫到家了。所以凡是功夫做到非常好的水準印度人都叫「波羅蜜」,說你這個功夫到家了。不管什麼功夫,我會燒菜,菜燒得很好,你燒菜功夫到家了,也稱波羅蜜。所以波羅蜜簡單的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沒有一樣不是做到盡善盡美。這就是圓滿一切菩薩波羅蜜的意思。一切菩薩的行門,一切菩薩的功德,一切菩薩的智慧,他都能達到究竟圓滿。

  【遠離諂幻。如說而行。】

  『諂』與『幻』都是虛妄不實,我們言行要一致,說到做到,做到之後才能說到,求言行一致,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常真實語。守護佛種。】

  這個『佛種』不是別的佛種,是自己的佛種。自己的佛種是什麼?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己的佛種。你要能守護菩提心,菩提心的本體就是至誠心,就是真誠;換句話說,要常常守著真誠,表現在生活當中就是要講真實話,不妄語。不僅佛法從這開始,在過去儒家講修身,也是從不妄語始,從這裡開始,修養自己的品德要從不妄語開始。在五常裡面尤其重視信,人無信就不能立足於社會。但是今天這個社會變態,普遍的不講信用,現在變成什麼?講信用老實人不能立足於社會,因為這社會是騙人的社會。這個反常,不是正常的。所以在這一點中國不如外國,外國人講信用。外國人到中國來騙中國人,他不講信用了,為什麼?中國人也騙他,他曉得中國人騙來騙去的,彼此騙,他在他本國決定不敢騙。像美國這個國家是信用卡的社會,他身上不要帶錢,憑一張信用卡什麼事都辦得通。如果信用一失掉,好了,電腦一打,全國都知道他沒有信用,以後他不管辦什麼事都要拿現金,沒有現金誰都不相信他,他的支票沒有人要,他在美國就真正不能立足。所以他再苦再難他不敢失信用。

  我聽說我們台灣同胞過去到美國辦簽證都非常容易,現在變成非常困難,原因是什麼?我們很多人在美國失掉了信用,所以現在美國一看到台灣人他就頭痛,他認為都有問題,這是害了大多數人。尤其出家人,以前出家人辦簽證一簽就五年,現在我聽說有些出家人到在台協會簽證只簽半個月,簡直不成話,就是出家人在美國喪失了信用。這怪我們,不能怪人家,我們自己做錯了,在人家移民局裡面留下了不良的記錄。所以有機會出國的時候,在國外一定要建立很好的信用,要給外國人一個很好的印象,將來在國際上才會受人歡迎。所以「守護佛種」,要真誠,要不妄語。

  這個問題很嚴重,有很多同修來給我說,如果我們講老實話做生意,只有賠本,哪有賺錢,日子過不下去,都來問我怎麼辦。所以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你既然學了佛,你就曉得,小乘佛法裡面決定不能妄語,妄語就破戒,你就有罪過;大乘佛法裡,那就要看你自己是真心去運用。你看那個人,聽騙的,就騙他吧。那騙了我不是犯了戒嗎?我不犯戒,為什麼?我把他那個錢騙來了替他做功德,替他做好事,這個可以,我是大慈悲心,我救他。我勸他發心,他不肯發的;騙他,他就願意,就乖乖的,這個可以,這是屬於方便有多門。可是你要注意到,你自己用心要用得正,如果你騙來是自利,這個罪過就重了。所以學了佛,尤其學大乘佛法,頭腦非常靈活,八面玲瓏,水晶、琉璃頭腦,事事無礙。真正能夠興隆佛法,完全在你用一個智慧之心,利益一切眾生,光大佛法,普度眾生,你要是這種心,你用什麼方法騙人都可以,都沒有過失。為什麼?叫這些眾生決定得利益,決定得好處。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能死在戒條裡面,不能死在經典裡頭。佛是拿這個教你開智慧的,不是叫你念死書的,學佛法一定要開智慧。但是這是一種很不得已的做法,非這麼做不可的時候可以這樣做法,能不這樣做法我們就決定不可以這麼做,要說真話,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可以這麼做法。

  【於一切智其心不動。如大山王。】

  『大山』都是以須彌山來做代表。『於一切智其心不動』,這個「一切智」是講權智,也就是講世出世間各種的聰明才智,你看到了,你聽到了、接觸到了,你心裡頭如如不動,這是成就自己的忍辱,成就自己的定力,也是成就自己真正的智慧。末後這一句,這是總結。

  【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那些菩薩,像前面講的二十四句,這是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我怎麼能知、怎麼能說他們那些功德、他們那些行持。這個二十四句,句句讚揚菩薩摩訶薩,讚揚別人,自己謙虛。我們再看後面這段文:

  【善男子。此菩提場如來會中有一夜神。名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

  這句這是夜神的名號,翻譯是從意思翻譯出來,意譯的,他的名號意譯是『守護一切眾生大願精進力光明』。這位夜神就在這個菩提場,他也在如來法會當中。這是給他介紹一個善知識,你到我這裡來學,我全都告訴你,我再沒有東西可以教你,但是我可以給你介紹一個好的善知識,你到他那裡去請教去,這是給他介紹一位善知識。這位夜神的名號裡面的含義相當的深,重點在末後這五個字「精進力光明」,因為他有這個能力,才能「守護一切眾生大願」。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底下這一段,也就是第八地,這是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就是守護夜神,我們將要詳細的討論到,這是不動地。不動地已經是轉八識成四智,無生法忍,這是上品的無生法忍。到這種地步,他完全用的無分別智,真正做到了無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成就廣大的願力、智慧光明。無生法忍,真正智慧是常常現前。不像我們偶爾一點智慧,時現時隱,有的時候好像覺悟,有的時候又迷惑。他不是的,他的智慧是永遠現前,決定沒有迷惑的。底下就介紹了:

  【汝詣彼問。】

  你到他那裡去向他請教。

  【菩薩云何教化眾生。】

  你問他,『菩薩云何教化眾生』。

  【令其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都是善財童子他發願所求、所修的。你要想成就自己圓滿的心願,你到守護夜神那裡請教他,問他菩薩怎麼樣教化眾生,能夠令眾生發無上菩提心,他用什麼方法、什麼技巧,會叫眾生發無上菩提?

  【云何嚴淨一切佛剎。】

  『嚴』是莊嚴,『淨』是清淨,怎麼樣莊嚴、清淨諸佛國土,『佛剎』就是佛國土,你去問這些,去請教這些。

  【云何承事一切如來。】

  這個很重要,『如來』裡面也就包括了一切善知識,也就是老師,怎樣去事奉老師,用什麼樣的態度親近師長才能真正獲得利益,這是我們修學成敗關鍵的所在,你去向他請教。

  【云何能令一切如來皆悉歡喜。】

  這些問題都是我們想知道的,怎麼樣叫一切諸佛都歡喜!一切諸佛都歡喜,諸位想想看,那佛保不保佑你?這個就不必懷疑了。我們天天求佛、求神來保佑自己,一切諸佛都歡喜,菩薩、鬼神沒有一個不歡喜的!這的確是我們每一個人時時刻刻想求得的,他教善財去向八地菩薩去請教去。

  【云何能於一切菩薩所問學佛法。勤求修習。】

  這句話尤其是重要,這是最後,怎麼樣能在一切菩薩那個地方所聞的佛法我們都能夠修學,不但能夠修學,而且能夠『勤求修習』。這個問題對我們的關係實在是太大太大了,我們往往聽了怎麼樣?聽了之後,離開講堂就完了。如何能夠聽了之後在日常生活當中能把它做到,這的確是個大問題,也是個大難題。他在此地介紹善財,大願精進力夜神有這個本事,能夠教導大家。將來我們讀了底下這一願,看看我們行不行,是不是真的能做到?方法是有,問題在我們自己肯不肯做。聽了之後,依舊不能去做,那還是枉然。要緊的是聽了以後能做,就是依教奉行。但是肯不肯奉行,這裡頭又有個關鍵。關鍵在什麼地方?是對於這個問題有徹底透徹的認識,你真正認識了就生出興趣,有興趣就肯幹;沒興趣,沒法子。經典裡頭真正看出味道,晚上看經書看到三、四點鐘不知道疲倦,一看鐘,三、四點鐘了,自己感覺得也不過二十分鐘、半個小時而已。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看得有味道。如果你看的不理解,看的沒味道,你看上半個鐘點就好像看了六、七個小時,累死了。所以如何提高你修學大乘佛法的興趣,這個非常的重要。

  所以經不能不聽,娑婆世界耳根利,看,看不懂,聽,能聽得懂,所以耳根比眼根要利得多。這個當然也不是一定的,也有一些人眼根利,他不願意聽,他聽了囉哩囉嗦的,他不願意聽,你拿給我看,他願意看,他不願意聽,這種人少數,不是多數。多數人需要聽,聽了之後,你真聽懂了,能振奮你的精神,能夠幫助你閱讀,幫助你去看經,能夠幫助你修行,或是參禪,或是念佛,或是持咒,你才能夠精進不懈怠、不退轉。在修行裡頭發生了興趣,真正有了心得。功夫真正到得力的話,就好像透消息了,就有預感;預感,再往上提升就預知,他這個信心自然就產生了。但是這個不能強求,讓功夫逐漸逐漸自自然然的成就。

  年歲大的人要多運動,實在講,現在中年以上的人就要多運動。現在是科技發達,一般人運動量都少了,走路都很少,住在大樓不必爬樓梯,有電梯,一切都很方便,出門就有車,運動量太少。我這次到屏東講經遇到一個老朋友,鍾景德老居士,他今年八十四歲,身體非常健康,音聲洪亮。他告訴我,他現在專心念佛了。他從前也學密,學了幾年覺得不太可靠,現在改念佛。改念佛,他怎麼個念法?他是繞念,就是走著念,他不坐下來,他一天念三萬聲佛號,念一句佛號走一步,他說一天走三萬步。所以人家問他,你的身體這麼健康。他說這個可能很有關係,因為他運動。他住在屏東鐵爐寺,鐵爐寺那個院子很大,他每天差不多念四個小時,就是走四個小時。他都是繞著念,拿著念珠繞著念,我覺得這個的確是很好。

  所以在念佛會上我也主張繞佛的時間長一點,靜坐的時間可以短一點,大家多走幾步路決定是有好處的。如果道場面積大,繞念我覺得對現代人來說是有很大的好處。在過去的社會,勞動的時間比較多,所以念佛止靜的時間可以長一點;現在我們用體力的時間少,愈來愈少,所以應當是繞念,多走路,對於身心的健康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問題就需要對佛法產生濃厚的興趣,常常有法喜充滿,覺得世間任何一樣東西沒有這個快樂,沒有這個享受的好,在這裡面得到真正的享受,信心就不退,才能夠真正做到「勤求修習」。開示的話到這都講完了,這是七地菩薩,七地是開敷夜神,這一章講完了。後面:

  【時善財童子禮夜神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深心戀慕。辭退而去。】

  這是每一章後面都有這一段,文字稍稍有一點不同,意思完全相同。清涼大師科判叫「戀德禮辭」,戀是戀慕菩薩教誨的恩德,禮敬告辭。實際上的意思諸位要懂得,它裡頭表法的義趣,因為這些善知識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所接觸到社會各個層面的人物,《華嚴經》上用五十三個人來做代表,就是這麼個意思。你把一切人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他的造作,你都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開了智慧;自己怎麼樣?如如不動,成就自己甚深的定力,是這個意思。你不懂得這個義趣,你在《華嚴經》上得不到東西,反而把《華嚴經》從頭到尾看一遍什麼?神話小說。你看不是神話小說嗎?絕對不枯燥無味,神話小說。你懂得裡頭的義趣,完全是講我們現實的生活、現實的社會、現實的人生,這裡面對我們的啟示太大太大了,也太多太多了,真正教我們在人生當中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得到甚深的定力。

  『禮夜神足遶無數匝,慇懃瞻仰』,這都是禮敬,也就是十大願王裡面的「禮敬諸佛」。『深心戀慕』是感激。『辭退而去』,就是我還念我的佛,我決定不學他。他那個法門我全都懂得,我全都明瞭,我還是學我自己的,不學他的,我還是一門深入,這樣才能成功。否則的話,見到參禪的,聽聽他講講開示,好,跟他去學去了,去學參究去了;再一個密宗上師來跟你講了一堂,好了,你又去求灌頂,又去念咒去了。所謂今日張三,明日李四,到最後一事無成,那就壞了。所以說不是不能接觸,如果接觸會影響自己,自己承受不了,會動心,那你就不能接觸,沒有資格接觸。如果自己真正有信心,自己決定不動搖,不會受他的影響,什麼樣的宗派、什麼樣的法門都可以接觸,世出世間法順境、逆境統統可以接觸,在這裡面成就無量的智慧,成就甚深的定力。為什麼?接觸,明瞭,就是開智慧;接觸,心地清淨,如如不動,這就是幫助你的定力。所以社會就是考驗修行人的,天天在考驗,時時在考驗,分分秒秒不停的在考驗你,你在這個大染缸裡頭,你染不染污?在大染缸裡頭不染污,真清淨。這是《華嚴》,叫事事無礙的修學,它跟別教、通教、藏教修行的方法完全不同。這是本經的義趣。

  今天這一段落我們講完了,也正好。下一次,我大概是四月底回來,我們就講八地。這個經實在是這樣,講到哪一地自己要把境界往上提升,這個《華嚴經》講圓滿,諸位都成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