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一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01

  第七百七十九面,也就是第二十三卷開頭。這個經講了很久的時間,由於每年我都要到國外去一段時期,經典總是斷斷續續。雖然斷續,也可以說它是完整而連貫的。因為這四十卷經,除了本會之外,本會只有三卷經文,從第四卷起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參就是一部小經,有始有終。我們每次總是講幾個段落。今天經文開始又是一個段落的開端,我們要講到「開敷一切樹華主夜神」,這位主夜神代表第七地的菩薩。善財童子參訪這樁事情,它裡面的含義我要很慎重的告訴諸位。佛法法門很多,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不止八萬四千,八萬四千還是歸納,有八萬四千類,每一類裡面不曉得有多少,所以嚴格的來講,確確實實是法門無量。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善財童子在本經裡面就是給我們做一個示範,他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怎麼個學法?就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你善學,就是你會學的話,你一生就成佛了。如果你要是不善學的話,那個麻煩就大了,為什麼?變成了邪知邪見。所以清涼大師就在本經開端講經題的時候告訴我們,不善學的人聽經聞法是增長邪見,如果你不肯學是增長無明。這事情麻煩,我不學,無明天天增長;到處去學,邪見天天增長。這兩樁事情都是我們修行證果上的障礙。這樁事情我相信我們同修能夠體驗得到,譬如我們聽講經,我們聽一個人講經沒問題,跟他一個人學沒問題;另外再聽一個人講經,問題來了,這個人講經教給我們走東,那個人說東不對,這個道路走不通,要走西;再遇到一個老師,他們兩個都不對,要走北,這聽了之後不知道要走哪一條路好,每條路都嘗試嘗試決定失敗。這問題難!我們今天在這一會裡面看到善財童子他到處都參訪,什麼人都聽,這裡頭有正法、有邪法,有佛法、有妖魔鬼怪,他都參訪。他到底是什麼本事?我們要學就得要學這個本事。所以參學不容易,著重在那個參。

  在前面,這已經講得很久了,初會的時候,善財童子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座下成就了根本智。諸位要記住,這才有參學的本事、條件;如果沒有得根本智,那就沒有資格參學,只能跟一個老師,沒出師。他在文殊菩薩那裡得到根本智,換句話說,畢業,有資格出去參學了。我們再要問,什麼叫根本智?這總得要搞清楚。根本智,簡單的說就是《般若經》裡面所說的「般若無知」,根本智就是無知。我們現在有沒有知?有知,又知道東又知道西,又知道我姓什麼名什麼,又知道他姓什麼名什麼,你知道得太多了。你所知道的這個都叫邪知邪見,所以你沒有資格參學。你一參學就打妄想,淨打妄想,淨搞分別執著,所以你沒有資格參學,你必須訓練到無知。所以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是無所不知,這妙了。佛無說,你看說法四十九年,無所不說。他因為無說,所以他善說;雖然善說,善說就是無說,這個妙!

  我們今天有跟無是對立的,佛有跟無是統一的,他不對立,有就是無,無就是有,有無不二,有無一如。幾時到不二、到一如,這個智慧叫根本智,要到這個程度。這種境界,如果我們用淨土念佛法門來講,給諸位說,就是理一心不亂;事一心還不行,理一心不亂。這個標準高!怎麼曉得他是理一心不亂?你看看《華嚴經》就曉得了。你看善財童子出來參訪的時候,第一位菩薩,我們這是《四十華嚴》,在《八十華嚴》裡面翻的叫德雲比丘,我們這個經叫吉祥雲比丘,是一個人,翻譯的人用的字不同,德就是吉祥,吉祥就是德,他代表的是圓教初住菩薩。我們就明瞭,圓教初住菩薩在我們淨土法門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初證得。所以證得理一心,理一心裡面有四十一個等級,同樣都證理一心,有功夫淺深不相同。因為圓初住就是理一心,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菩薩,統統叫理一心不亂。我們今天念佛念到什麼程度?有資格參學嗎?沒資格。沒有資格,那就得要守住一個老師,就像善財一樣,他守住文殊菩薩,他得理一心不亂才可以離開,才可以參學,沒有到這個境界,只有跟定老師。所以從前古人有跟老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一生不能離開老師。原因在哪裡?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所以不能離開老師。

  我們再要問,善財童子他修什麼法門?他用什麼功夫?善財是一生成佛,肉身成佛,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肉身成佛。五十三參,他今天到此地是七地菩薩,跟七地菩薩見面,他自己本人到第七地;本人不到這個程度,見不到七地菩薩。你看他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菩薩地位就升了一級,他是在大經裡面我們唯一看到的一生肉身成佛。所以我們很關心他修什麼法門?我告訴諸位,他修的是念佛法門。念什麼佛?念阿彌陀佛。你要問我,你怎麼知道的?我曉得。我怎麼曉得?文殊菩薩自己是修念佛法門的,這後頭偈子上有,文字上有。文殊菩薩自己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他把他自己所修學的法門傳給善財。所以善財童子是修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得理一心不亂,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

  其次,又有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明,那就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的祖師法照禪師。上一次我們此地翻印的《念佛譜》,好像此地還有這個本子,你們同修如果沒有,可以請一本回去看。《念佛譜》前面的序文寫得很清楚,五會新聲是法照禪師所傳,他原來修禪的,他在禪宗裡頭大徹大悟,以後他修淨土,成為淨土宗的祖師,五會新聲是他傳下來的。誰教給他的?文殊菩薩教給他的,傳記裡面記載得很清楚。他有一天早晨,寺院裡頭吃粥(我們現在講稀飯),他吃粥,很稀很稀的,那時候用缽。他早晨吃稀飯的時候低頭往缽裡面一看,缽裡頭現境界(就好像電視螢幕一樣),什麼境界?五台山。他那時候在湖南,湖南距離山西五台山相當遠,他在寺廟裡早晨吃粥看到五台山。這裡面的景看得清清楚楚,看到五台山有個很大的寺廟,這個寺廟的名字都看得很清楚,叫大聖竹林寺,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在那裡講經,有一萬多位菩薩圍繞,在那裡聽經,法會非常的殊勝。他看了之後就記在心裡,提起朝五台山的念頭,有這境界,所以他就發心朝五台山。他去朝五台山的時候果然見到了,因為到那裡路徑很熟,看得很清楚,很熟,真的找到大聖竹林寺,跟文殊、普賢菩薩見了面。在那個時候他還聽講一次經,講經完了之後他就叩見文殊菩薩,特別請教他老人家,末法時期人的根性很鈍劣,修什麼樣的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就告訴他念佛法門。他問念什麼佛?他說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世界。就傳授給他這個念佛的念法,叫五會新聲,從那時候傳下來的。由此可知,文殊菩薩教法照念阿彌陀佛,法照成就了,也成就淨土宗一代祖師,第四代的祖師。

  所以我們就曉得,文殊菩薩必定是教善財念阿彌陀佛,而善財童子果然就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才打發他,你出去參學去。其實參學是訓練什麼?《金剛經》上的兩句話,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尊者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他普遍參訪天下一切善知識,這個一切善知識,不管他是佛門的、是外道的,統統都參訪。他是善人也好,是惡人也好,是正的也好,是邪的也好,一概不管,你去參訪。去參訪,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不分別、不執著,這就叫不取於相。好處在哪裡?增長智慧,我樣樣都曉得,沒有一樣不知道。自己怎麼樣?還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如如不動,絕對不被其他的學說、行門所影響。他不受別人影響,他去參訪禪宗這些參禪的人,聽他們講開示,到禪堂一樣跟他們去打坐,他們參究,他坐在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不被他們所動,如如不動,他就是這個方法。所以自始至終,一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參訪過程當中學什麼?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樣學,他有資格,他參訪再多的善知識,聽再多的人講經說法,他不動心,他不分別、不執著,不被別的境界所轉,而對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智慧增長;不為境界所動,定力增長。所以參學是增長他的一心不亂、增長他無量智慧,這種人才有資格參學。

  我們今天不行,聽聽這個,不錯,滿好,聽聽那個,也不錯;今天聽到念佛,想念佛,明天聽到一個講禪的,你又想參禪,再後頭又聽到一個教密的,你又想去持咒,再一個說是戒律的,你又去持戒,你糟了,你不知道搞什麼好,這叫不夠資格。所以善財有這個本事,他參學就是學一個不著相、不動心,一句彌陀念到底。他是一個念佛人,是一個標準典型的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人,我們一定要看出這個門道。假如你要是看不出來,那《華嚴經》你是白讀了。你真看出門道了,對於念佛法門就死心塌地,絕對不會有懷疑。我自己學佛對於淨土沒有懷疑,是講《華嚴經》講了十幾年看出來的。張居士是我道場的老同修,你看我最初幾年講《華嚴經》沒有發現到,講了十幾年恍然大悟,才看出門道,原來善財是這麼一回事情,愈想愈有道理。果然不錯,他成功了,一生圓滿菩提。

  到此地,他又拜訪了一位主夜神。主夜神前面說過,都是菩薩示現的。《華嚴經》裡面主夜神一共有十一位。主夜神實在講,我們平常說得不太好聽,很恐怖的,黑無常,主夜,白無常是主晝神,這是主夜神,菩薩化身,而且是七地菩薩。這在將來念到的時候,我們再來跟諸位介紹。這一地叫做遠行地,遠行地的菩薩。十地菩薩代表十波羅蜜,前面六地,我們看菩薩主修的,初地修布施(當然他是十度同時都修,有一個為主),二地持戒,三地忍辱,四地精進,五地禪定,六地是般若,第七地(遠行地)修方便波羅蜜,後面是方便、願、力、智,《華嚴經》裡面講十波羅蜜。諸位一定要記住,他是十度齊修,偏重在一度上,所謂「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是華嚴境界。清涼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他說他到「無相住功用後邊」,遠遠的超出了二乘,所以叫做遠行地,遠遠的超越了二乘人。現在我們請看經文,經文從頭看起。

  【爾時善財童子。得此菩薩甚深自在可愛妙音解脫。正念思惟。增長廣大。精勤顯示。普遍修行。即時往詣開敷一切樹華安樂主夜神所。】

  這是一段,一個小段落。本經每一參都有六個段落,經文非常整齊。第一個段落叫「依教趣求」,依誰的教?前面一位善知識,在他那裡參訪完了之後,他推薦第二個善友,你去拜訪他。前面一位善友是「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德主夜神」,那是第六地,在前面一卷,我們不必翻了,曉得就行。他在守護夜神參訪之後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在此地簡單幾句給我們提出,換句話說,也就是他最精要的心得報告。所以經文上『得此菩薩』,「此菩薩」就是指前面一位守護夜神。『甚深自在』,什麼是「甚深自在」?般若智慧。六地般若波羅蜜就是根本智,從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都叫做後得智。根本智,剛才講了,是無知,實際上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像水停止在那裡,極其清淨。水停止了,像一面鏡子,它起作用就是照。它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從照的作用上講叫做智,從體上來講就是清淨。所以實際上講,根本智就是清淨心,理一心不亂,得到了清淨心。清淨心,那是最自在,人心清淨,自在。

  在不少的處所,我遇到很多同修都來跟我說,業障深重怎麼樣消除?這話是真的。業障消除有消除的相,你自己曉得,清清楚楚,你業障除了。從什麼地方看?心清淨了,清淨了就沒有業障。你這個心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就是業障;心裡面沒有念頭,業障就消除。這個地方有個揀別,很重要,就是有區別,心裡頭沒有念頭,一切事情都是迷迷糊糊的,這業障沒有消掉。這是什麼?這是無明,無明蓋覆住。心裡面沒有念頭,什麼事情都清楚,這是業障消除了。就是水在靜的時候它一定會照,它照得清楚;水很靜,但是不起照的作用,那就是無明,那就是無明蓋得太厚了,那還是業障。所以說心又要清淨是又要靈明,一切事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明瞭,一接觸就通達,不要思惟,不要想像,這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所以消業障,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

  我們念阿彌陀佛求什麼?求一心不亂。心裡面不管起什麼念頭,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不要去理會,馬上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就對了。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什麼?妄念。你想過去的是妄念,你想將來的還是妄念,它是妄念,妄念就是業障。所以一定要曉得,就是要有警覺心,我念頭一起「阿彌陀佛」,立刻就轉。妄念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絕不叫妄念相續,久而久之,你心裡面就一片阿彌陀佛,沒有妄念。這個境界很好,這個境界叫功夫成片,能念到功夫成片就決定往生。我這次在洛杉磯,見到史清源居士往生,我看到之後非常的歡喜,預知時至,無疾而終,這是給我們念佛人事實的證明。我十二月三十號在洛杉磯,他頭七,他往生七天,周宣德居士特地來告訴我這個消息。他往生前一天告訴他太太,他要往生西方世界去了,他太太罵他胡說八道。到第二天,一切很正常,早晨吃早飯很正常,中午他太太給他做了一碗白木耳,他吃了之後,十一點半鐘走的。你看看這個多自在!今年七十九歲。這個不假,這是事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諸位要知道,人生苦短,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只有一樁事情是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八萬四千法門,在理論上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那是沒錯的;在事實上,修行上來說,有難易不同。一切法門裡頭,第一殊勝的法門是念佛法門,《華嚴經》就是提倡念佛法門。所以,我看《華嚴經》就是大本《彌陀經》,詳細的《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略本的《華嚴經》,就是《華嚴經》的綱要,這兩樣是一不是二。這麼大的經到最後歸宿,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是以西方極樂世界為目標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個個都是理一心不亂,他們生西方世界生實報莊嚴土。要是走其他的路,學其他的法門,很難很難。

  現在在外國禪的風氣很盛,因為大家一窩蜂的去學禪,那我也只好講講禪宗的東西,講給他們聽聽。我在那裡講了一部《六祖壇經》,講了一遍《金剛經》,《大珠和尚語錄》也講了一遍。講完之後我問他,你能行嗎?不要說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上上禪,我們講最起碼的禪,欲界上去叫色界,色界的初禪天,這是最起碼的,初禪的標準是欲斷掉了,超越欲界。欲是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這個東西擺在面前,你自己問問你自己,你還動不動心?如果你還動心,換句話說,你還出不了欲界,你連初禪的本事都沒有。你沒有出欲界,你對於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你還有貪瞋痴慢,你還有這個東西在。所以有些人真正去想想,不行,搖搖頭,沒有辦法,想想這一生不能成就。那不能成就怎麼辦?念佛,帶業往生,只有這一條路子。剛才講了,念到功夫成片,就是念頭一起馬上換成阿彌陀佛,念到功夫成片就能帶業往生。

  像史清源居士,他往生這麼自在,他到底到什麼功夫?我告訴諸位,帶業往生就能預知時至,不必到一心不亂。如果到一心不亂,跟禪的功夫是相等的,沒有兩樣。事一心不亂等於阿羅漢,等於九次第定,那超越三界了;理一心不亂更不必說了,那是證得性定,那不必講了,我們只論功夫成片。所以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三輩九品,上品的可以預知時至,不但可以預知時至,而且可以生死自在,我願意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願意什麼時候走馬上就可以走,對他來說沒有生死。所以叫了生死,生死了脫、自在了。西方極樂世界自在往來,功夫成片上品就可以證得。所以在今天我們要想成就,唯有這一門,我們要珍惜,決定不能錯過這個因緣。古德說「萬修萬人去」,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修?所以到功夫成片,你妄念雖然沒斷,壓住了,一句佛號打成一片,也能得到相似的自在。此地是講甚深自在,甚深自在就是理一心不亂,甚深!所以我們可以用上個三、五年工夫,得到相似的自在。

  『可愛妙音解脫』。「可愛」叫法喜充滿。「妙音」是什麼?到心清淨的時候,一切音聲都是妙音,一切色相都是妙色。所謂妙,簡單的說就是非有非無,或者我們講相有體無,這叫妙。他在音聲、色相裡面得到解脫,得到自在,不會再被音聲、色相所纏縛。我們今天不行,我們今天聽到音聲,聽到很悅耳的音聲,就想多聽幾聲,就被它纏縛住;聽到噪音就很討厭,又被它纏縛住。見到色相,順自己意思的起了貪心,纏縛住了,貪心就是一條繩子;不順自己意思,心裡不高興,又被纏縛住了。總是被外面境界所轉,所以你不得自在,心為境轉,這種人很可憐。在國外,看相算命生意都很好,看風水那個收入很可觀。所以有許多學了佛的人來問我,我們住的地方要不要看個風水?要不要去算個命?我就告訴他,亦可亦不可。為什麼?你是凡夫,心為境轉,那是應該要去看看風水。如果你真正修清淨心,那就沒有這個必要,為什麼?你可以轉境界。你轉不了境界就被境界所轉。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轉境就是剛才講的心清淨,絕不為外境所動搖,不管這個境界是順、是逆,自己的心是清淨的。所以我們修心,修清淨心。修行,實在講就是修心。

  佛法修學的三大綱領,就是三皈依。所以學佛,一入佛門,先受三皈依。為什麼?先把修行的總綱領教給你。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修什麼東西?就是修佛法僧,就修這個東西。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皈是回頭,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覺而不迷,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是什麼?就是剛才講了,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是正知正見。你要是有知,有知就錯了。你看《楞嚴經》第四卷裡面,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無明是幾時生的?這是佛教裡的大問題。佛解答得非常巧妙,「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一句話把問題解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知見,這就是真正智慧,就是般若智慧。如果你叫它「這是個毛巾」,這就叫立知,這就叫無明,無明就起來了;「這是黃色的」,這是無明。它沒有名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是你般若的真智慧;你在上頭去加一個名字,給它加一個什麼,就壞了,這就叫無明的根本。無明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道能不能言說?不能言說,凡是言說的都不是正道,不是真的,所以真正的不可思議。我提出這個,我現在問你,離開一切名字相道一句來,你說給我聽聽。說不出來,每個人看得清清楚楚,「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連這麼一個東西都不可思議,還談其餘嗎?所以真正的法是不可思議,不可思就是不能夠用心思惟,就是不能用心意識;不可議,就是不能議論,不能說,「開口便錯,動念皆乖」,真的東西失掉了。離開一切思惟、言說,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叫一真法界;才動一念就變成十法界、千法界、萬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就變質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真知是無知,無所不知,這你懂吧!你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怎麼不知?樣樣都知道。雖然知道,言思所不及,達不到。所以一切言語都叫方便法。佛四十九年給我們講的什麼?方便法。你要從方便法裡面去悟入真實,你才能得受用;你要是不能悟入真實,把方便當作真實,那就變成邪見,增長邪見,你根本沒有懂得佛的意思。所以佛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我們會聽的人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能跟佛心心相應、相契合,才能懂得他的真實義。《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不簡單,一定要懂得這個訣竅。這就是法,法叫正知正見。

  皈依僧,僧表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從染污裡頭回過頭來,依清淨,就是依清淨心。染污什麼?我們在境界裡面起分別,被分別染污;起執著,被執著染污;起貪愛,被貪愛染污;起瞋恚,被瞋恚染污;起心動念就被外境染污。所以真正修行在哪裡?諸位要曉得,真正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在起心動念的地方修行。這叫真正會修行,真正會用功。而不是天天坐在佛菩薩像面前,念著經、拜著佛、燒著香,再敲著木魚,好像有那麼回事一樣,心裡還是胡思亂想,裝模作樣。所以你要真正懂得。那種形式也有必要,做給什麼?做給不學佛的人看的,「這個人是個學佛的人」,做給他看的,引起他、激發他向道之心,所以那也是個方便法。換句話說,拿今天的話來講,那是宣傳,那是廣告,做出樣子,那是廣告、是宣傳,接引眾生的。真正修行,不注重這些行跡,而注重在起心動念之處,保護自己本來有的覺正淨。八萬四千法門,那是方法、是手段,統統修的是覺正淨。

  所以中國外國、在家出家,他修的法門不一樣,他念的經典不一樣,他有一個是一樣的,三皈依是一樣的,他早晚課誦一定有三皈依。你就曉得,三皈依是修行的目標,是八萬四千法門修行的總綱領,太重要!你想學佛,先授給你三皈依,你一生就向這個目標去努力、去精進。修淨土也不例外,心淨則土淨,自己真正能夠達到覺正淨,就是一心不亂。亂心裡頭沒有覺、沒有正也沒有淨,清淨心裡面有覺、有正、有淨,修的是這個,待人接物當中就是修的這個,這是真正用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教給我們如何來修覺正淨,你看他參訪的善知識,這些人很複雜,他在這個複雜的人、複雜的事,複雜的這些物裡面,修他的覺正淨,這叫可愛妙音解脫。六塵裡面有一個,有一個其餘都包括了。譬如說可愛妙音解脫,可愛妙色也解脫了,一個解脫一切都解脫,色聲香味觸法無一不妙,無一不可愛,無一不自在,解脫就是自在,不被它纏縛了,就是自在,就是解脫。

  『正念思惟,增長廣大』。這剛才跟諸位說了,「正念」,可見得念不是無念,是無有邪念。所謂無有邪念,禪宗裡面講,特別是中國南傳的禪宗,達摩祖師、六祖所傳的這個,禪是以無念為宗。無念就是正念,無念是無邪念,不是沒有正念。什麼叫正念?這個你看得清楚,這就是正念;一切音聲你聽得清楚,這是正念。六根對六塵起的第一念是正念,希望你第二念也能保持著第一念。這一看,這什麼?毛巾,毛巾是第二念,第二義。我們佛門常講第一義,第一義,不可思議。你一接觸的第一個剎那,這是第一念,是不可思議,第二念就變成可思可議。那就落在哪裡?落在心意識裡去,就落到第二義去。其實,第一義跟第二義有沒有界限?沒有;有沒有區分?沒有,真妄不二,邪正一如,只有迷悟,悟了法法都是第一義,迷了沒有一樣是第一義,就是迷悟之分。換句話說,就是起心動念之分,你只要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第一義;起心動念了,第二義。

  這裡面關係很大,諸位必須要牢牢的記住,起心動念是生死的根本,六道輪迴的原因。因為起心動念是生滅心,不起心、不動念是常住真心,超越六道輪迴,那是一真法界。佛與大菩薩們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他對一切境界,他不起心、不動念,所以心是常住真心,沒有生滅。我們凡夫、權教菩薩,他在境界起心動念,他分別執著,所以他住的是十法界,他落在生死輪迴裡面;換句話說,他失掉了正念。善財童子人家有本事,他正念。正念當中怎麼又加個思惟?思惟是不是又落到第六意識去了?不是的,此思惟不是彼思惟,這個思惟是沒有思惟。它代表什麼?代表明瞭。你說我一看就明瞭,並沒有去想,一看就明瞭,從明瞭上來講就叫做思惟。因為我們凡夫一樁事情總要思惟一下,他才能覺悟,他才能明瞭,所以思惟是代表明瞭。

  就跟菩薩所修的三慧一樣,聞思修。我們往往把這三個字搞錯了,聞是什麼?我今天在聽經,我在聞法,這叫聞慧,我聽得很清楚,聞慧;我再去想想,想這什麼意思,這是思慧,就弄錯了。如果是這個樣子就叫做聞慧、思慧、修慧,我試問問,哪個人沒有?個個都有。聞思修三慧,阿羅漢都沒有,凡夫更別談了。過去我在大專講座裡頭有一個學生就是誤解了佛法,他聽我講經聽了兩年,有一天上課之前來告訴我,他說法師,我從下次起不來聽經了。我說為什麼?他說我已經聽了兩年,我只有聞慧,沒有思慧,我回去不來聽了,多去想一想。我說我明白你的道理,我說你今天這堂聽不聽?今天這堂聽。我說,好,在上課的時候我就跟他解釋聞思修。他誤會了,他聽了兩年沒有心得,他什麼都沒有學到,完全曲解佛法的意思,兩年白聽了。這個兩年聽了什麼?古人有個比喻,「說食數寶」,一點利益沒有得到。說食,肚子餓了,想像飯店裡頭這個菜也不錯,那個菜也不錯,說了好半天,說了幾十道菜,肚子空空的,叫說食數寶,自己沒受用,沒得到。我說好,你回家去想、去思惟,叫胡思亂想。你搞了兩年,說食數寶,再回去兩年胡思亂想,想了兩年,再用兩年時間盲修瞎練,你能成功嗎?哪有這個道理!這是曲解了意思。

  所以你要曉得,三慧是以慧為基礎。這個慧是從哪裡來?是戒定慧。必須有了慧,才談得上三慧。你沒有戒、沒有定,你沒有慧,你只能叫聞思修,不能叫三慧,因為三慧是一體的。三慧怎麼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單單講接觸,叫做聞,用這個字來代表,這個字代表接觸;思是什麼?明瞭,一接觸就明瞭,從明瞭這個意思叫思;一明瞭,當然你就不迷,從不迷叫修,所以它是一體的,是一而三,三而一,這個當中沒有先後次第,是一剎那間一次完成的,這叫三慧。所以阿羅漢還沒有,這只有實教的菩薩才有,權教都沒有。我們拿這個經來講,圓教初住以上他才修三慧,初住以前他不是修三慧,他慧沒開;換句話說,念佛人裡頭,理一心不亂的才是修三慧,哪有那麼簡單!所以完全誤解了。下了課,我再把這個學生找過來,我說你下次還來不來聽?他說我下次來。不能夠誤會。

  此地這個思惟,「正念思惟」,正念就是清淨心,就是照,就是觀照,思惟就是明瞭,對於一切境界觀照、明瞭,就是經上講的正念思惟。「增長廣大」,容易懂,增長智慧。他樣樣都明瞭,接觸就明瞭,增長智慧。這個增長叫後得智,權智。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增長權智,增長後得智,樣樣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另外一個增長定力,無論什麼境界,他都經過考驗,哪個境界裡頭他都如如不動。所以無量的智慧,甚深的定功,就是一心,增長廣大是指這個而言。可見得人家那個參訪沒有白參,真正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所以你們這邊有些同修,我請日常法師在此地代替我負責這邊的道場,日常法師過去曾經跟南懷瑾居士參過禪,跟陳健民居士學過密,受他們兩位影響很深。你們許多同修跟著我都是念佛的,乍然跟他相處很不習慣,好像我們修的法門不同,如果你用善財這個辦法,問題就解決了。

  我請日常法師也並不很簡單,我不隨便請人的。我跟日常法師認識並不久,過去他認識我,我不認識他,前年我在洛杉磯講經,他來聽經,是聽經當中認識的。我每次講經他都在場,我都看他坐在前面。洛杉磯有些同修告訴我,那個人是個怪人,他平常關門,誰都不見的,哪個法師到這來,他從來不理會的,他說法師你來講經,他會會都來聽,這不簡單,怪人都來聽了。不但來聽,我住在一個同修家裡,他找來了。他自己會開車,確實一般人不曉得他會開車,他駕駛技術還不錯,他自己借個車來找我、來拜訪,來跟我談這些念佛的問題。他修念佛法門,他現在雖然穿的是西藏喇嘛的服裝,我們看了很不習慣,他念佛。他告訴我,他跟陳健老、南懷老雖然那麼久,這兩位老人長處、短處他都知道,他能夠採人之長,捨人之短。我說你這點倒不簡單,這個不容易。雖然跟他們,沒有被他們所轉,我說行,你這點不錯。他說我雖然用的是禪與密,我是老實念佛。他是真正念佛,這樣我才請他的。

  他對於教理沒有下過功夫,談到其他的一切經,請他講經他有困難,所以他只講《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般人不了解,都把它認為那是密宗的東西。不錯,是密宗的東西,宗喀巴大師做的。我在學佛最初,章嘉大師介紹我,叫我念的書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個時候我找不到這本書,現在這本書流通得很廣,在那個時候沒有,我只找到一本《略論》,是當年台灣印經處印的,薄薄的小黃本,我只看到那個東西。它是一本什麼書?它是佛學概論,等於我們中國的《天台四教儀》、《賢首五教儀》,它是這個東西。所以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它是佛學概論,是西藏人寫的,跟我們中國《四教》、《五教》內容大致是相同。

  所以密一定要有顯教的基礎才能學密,沒有顯教的基礎不能學密,密是屬於加行的。你要問日常法師是不是學密?他不是學密,他沒有資格學密。他今天為什麼這個打扮?他是受了老師的恩德,他的老師是西藏的喇嘛,受他的恩德。所以他整個用的功夫,還是在念佛法門。如果你讀《菩提道次第廣論》,你曉得它是一部佛學概論,可以跟《四教》、《五教》貫通的,你就不會誤會,這個誤會就可以消除。我也曾經跟他討論過這個問題,能夠跟中國大師們這些著作會通,那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所以他說他講這部書,我並不反對,初學的人一定要懂得發心修行的次第。由此可知,它是漸修,講次第,次第就是漸修。

  念佛,給諸位說,有漸、有頓。經裡面講若一日到若七日,這是頓。你看窺基大師,這是我們中國法相宗開山的祖師,他對《彌陀經》讚歎備至,說這部經是極圓、極頓,圓頓到了極處。我在國外特別強調這一點。這大概也是三寶加持,諸佛菩薩護念,你看一切經翻譯的,在當中第二次給我們做證明的,我們找不到,可是《彌陀經》,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給我們做了個證明。這話怎麼說?玄奘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沒有人不尊敬的,在印度留學十七年,回來之後一生從事於翻譯工作,為太宗、高宗所尊重的。他老人家也翻了《彌陀經》,現在在《大藏經》裡頭有,沒有單獨流通,沒有這個流通本,他也翻譯《彌陀經》。窺基大師是他第一得意的大弟子,窺基的出身也好,是尉遲敬德的侄子,尉遲敬德在那時候是封王的,他是王孫公子,玄奘大師勸他出家,這個人極高的才華,得玄奘大師的器重,傳法。

  照現在人說起來,現在人感情作意,現在人了生死出三界不容易,為什麼?情太重了。古人常講,「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這個愛,你愛妻子是愛,愛父母也是愛,愛老師也是愛,愛佛法也是愛,不管你愛的什麼,那個對象不談,只要有愛,就是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佛是叫你斷貪愛,斷煩惱的根本,不是叫你換對象。我今天世間法我不愛,我愛出世間法,你愛沒有斷,你只是換對象而已,那個沒用處的。要以今天的人來說,我老師翻譯的經絕對不比鳩摩羅什大師的差,那應該怎麼樣?要弘揚老師的,要把老師著作的弘揚全天下,大家去念這個本子,這是理所當然。他給《彌陀經》做個註解,那應當註老師的本子。可是事實不然,他還是註的鳩摩羅什大師的本子,沒有註他老師的本子。你們諸位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這給我們後人很大很大的啟示,那就是說老師所譯的本子跟羅什大師譯的本子一樣好,他的本子現在已經流通,已經流通就讓它流通,我這個本子沒有流通的必要,除非我的翻譯比他還要好,那可以。我翻譯的跟他一樣,平等的,他已經流通了,我這個不要流通,留給後人做參考而已。

  窺基註解,註解羅什大師的本子,不註老師的本子,並沒有覺得對不起老師,老師也沒有怪他,「這是我的叛徒,不孝順」,沒有說這個。可見得玄奘大師心胸開闊,窺基大師依法不依人,這是留給我們後來的人做一個榜樣。今天我們看某人與我有關係,他的著作我們趕快給它流通。花的那些錢也許冤枉,也許他這個著作裡頭有幾句話是不對的、是誤解的,那你還要貽誤眾生,你將來還要背因果,所以我是絕對不印今人的著作。有些人覺得我這個人很傲慢、很自大,眼睛長在頭頂上,其實不然,我是怕背因果,因為我自己沒有開悟,我不能辨別邪正,我沒有這個能力,我自己小心謹慎,我只印古人的東西。古人的東西不背因果,為什麼?幾百年來、幾千年來多少人鑑定了,如果將來要問起責任的時候,前人有責任,我把責任可以推給別人,我不負這個責任。所以我都選古大德好的東西,我們印出來流通,不敢印今人的。像這些是很普通的常識,我們要留意。

  所以有玄奘大師,還有窺基大師他對《彌陀經》這樣一個註解,使我們對羅什大師,就是現在念的《彌陀經》,充滿了信心。因為原本玄奘大師見過,窺基大師又來註解,又這麼樣讚歎,我們還有什麼話說?這個經是千真萬確,絕對真實,依照這個方法修行決定成功。「圓頓至極」這句話是窺基大師說的,就在《彌陀經通贊疏》,我上次印了四千本,我帶了一千多本到美國,香港也流通了不少,諸位在此地都能看得到。所以我印這個經就是給淨土做一個證明,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給我們做證明,這個經絕對真實,依照這個法門修行決定成就。這也真正是三寶加持,為什麼?末法時期不相信淨土,所以請窺基、請玄奘來給我們作證。其他的經還真找不到人作證,這個經能找到這兩位大善知識給我們作證,所以才能夠斷疑生信,這是增長廣大。

  『精勤顯示』,「精」是純而不雜,叫做精;「勤」就是精進,進而不退,只有往前進,沒有往後退,這叫做勤;「顯示」,是非常明白展示在我們的眼前。這是總結前面所講的。『普遍修行』,所謂「普遍」,也是《華嚴》圓滿的教義,一修一切修,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叫普遍。著重的,「修行」這兩個字,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思想行為有了偏差,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像前面所說的,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修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起分別、起煩惱,這就偏差了。諸位要曉得,真正入了門的人,你學佛入了門路的人,法喜充滿,他心地一天到晚清涼自在,無處而不得其樂,處順境樂,處逆境也樂,這是真正修行有了成就。如果修行一天到晚有痛苦、有煩惱,你的路走偏差了,走錯了。因為佛法是離苦得樂的,不是叫你離樂得苦的。離樂得苦,誰幹這個事情?我早就不幹了。離苦得樂,真正的快樂,無比的快樂,這是佛法真正給我們的,所以這叫普遍修行。譬如說無論哪一法,你修的什麼?覺正淨。覺心、正見、清淨心,廣大無邊,正是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就是普遍的意思,也是密宗裡面所講的大圓滿,大圓滿就是普遍。講到這個幾句,這就是善財童子在參訪前面一位善知識時的心得報告。你看人家參訪沒有白參,得到這樣殊勝圓滿。

  後面,『即時往詣開敷一切樹華安樂主夜神所』,他到底下這一位善知識了,來參訪這位善知識,已經一路走,這一路已經到達了。這位夜神的德號,前面長行裡面有過解釋,但是怕諸位忘記了,在此地我們略略的再提一提。「開敷一切樹華」是比喻,在佛門裡面花代表因,就是先開花後結果,所以花就是代表菩薩行,菩薩行就是覺悟的行為。覺悟的心、覺悟的言語、覺悟的行為,就是我們在事事物物上都能夠覺而不迷,這是花的意思。在此地,特別是「開敷」,這是講花開得非常的茂盛,花開得好,我們就會想到將來的果結得好,這是一定道理的。因為他已經是七地菩薩,所以這個花一定開得非常茂盛,為什麼?快結果了,到十一地就是結果,十一地就是等覺,是取這個比喻。

  名號裡面是「安樂」,這個安樂就是法說,前面樹華是比喻,這是法說。我們哪個人不想求安樂?安樂從哪裡求?我們中國文化受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法,影響非常之深,這些名詞術語都是從經典上來的。安上面有個平,平安,心要是平等你就安了,心在一切法不平等,你永遠得不到安。所以平是因,安是果;安又是因,樂是果。因為你身心都安穩,這才得到快樂。如何能夠做到平?你看和平,首先你要做到和,於一切人、一切事不爭,能夠和睦相處,你的心漸漸才得到平等,平等心現前,身心就安,安了就有樂。它是互有因果的,這個字是一連串下來的,上面是因,第二個是果,第二個是因,第三個是果,非常有味道。所以諸位要從這裡明瞭,真正能夠覺悟,這是主夜神的德號。德號,實際上就是他法門的綱領,一看他的名字就曉得他修什麼法門,他自己所修、所學以及傳授給善財童子的,就是這個法門。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只介紹到此地。

  這次我回來之後決定一個星期講一次,為什麼講的這麼少?諸位要曉得,現在海內外弘法的人才太缺乏,所以一定要幫助年輕人,要來培養他們,把他們帶起來。培養人才,人才怎麼訓練?要在講台上訓練,所以我把講台的時間盡量讓出來,讓他們來練講。讓他們來練講,希望你們同修們來聽。我聽說聽經的人數不多,這個不多就是你們大家沒有福報。為什麼?將來我一往生,後繼無人,底下沒有人講經,不是你們沒有福報嗎?福報怎麼培養的?你們今天到這來聽初學的人講經,就跟種樹一樣,你們來的人多,講的人很起勁,他精神能夠振作起來,「大概我還講得不錯,有這麼多人來聽」,他才能精進。講了幾天人都沒有了,他信心沒有了,「講經太難,我恐怕不行,不是這塊材料」,就可惜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