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十四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14

  請掀開經本七百九十一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寂靜甚深諸佛境。本性真常離分別。非著諸有生死人。入此平等無依法。】

  從這一首開始。這一首也是總結前面的四首。前面我們上一次講過,就是自己有障礙,不能夠理解諸佛的境界。有哪些障礙?經上給我們略略的舉出了幾段。這個幾條,我們自己要認真的來檢點,自己有沒有這個障礙。有了這個障礙,自己要是覺察到了,這就是你功夫的第一步。為什麼?知道過失就能夠改過,自己有過失而不知道,換句話說,你永遠不知道改,不曉得回頭。所以知道過失,這是智慧;能改過,那就是功夫。所以智在先,先要知道。

  前面所講的貪瞋痴我們有沒有?當然有,只是程度上多寡不相同,這個東西麻煩。尤其是瞋恚,古人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什麼障礙都來了。佛法裡面又說「火燒功德林」,你所修行的那些功德,一發脾氣就都燒光了,就沒有了。所以你要想你從修行以來到現在有多少功德,你就想一想你哪一天發了脾氣,從發脾氣到現在沒發脾氣,你的功德就這麼多。如果一個鐘點之前發了脾氣,充其量你不過就幾十分鐘功德而已,要曉得這個道理。功德是什麼?是定慧。戒律,修戒律能成就禪定,這個戒律也是功德;修戒律而不能得禪定,這個戒律是福報。福德跟功德不一樣,福德所感得的是人天,不但是人天,連惡道裡頭也有享福的,也有福報大的,就是三界有漏的福報,這是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們要把這些嫉妒、障礙要排除,一定要把它改正過來。憍慢、煩惱、諂誑、慳貪、嫉妒,我們有沒有這些東西?學佛就是要明白這些。明瞭之後,把這些不好的念頭、不好的習氣徹底把它改過來,這個叫修行。

  今天這一段就是總結上面的。『寂靜甚深諸佛境,本性真常』到這個地方,這是講諸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他們這個境界是寂靜的。「寂靜」為什麼加上「甚深」?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得到的,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來,連想都想不到,怎麼能說得出來?凡是說得出來的都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想像都想不到怎麼能說?所以諸位要曉得,我們言語的功能有限,有很多東西說不出來,說不出來就太多太多了。像我們平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端起這杯水,你說這杯水燙不燙?水很燙,究竟燙到什麼程度,說不出來。縱然拿個溫度計去量一量,準不準?不準。為什麼不準?每一個人感受的不一樣,舌頭就像是溫度計,每個人不相同。你像四川人吃辣椒,那麼辣的,他吃不辣,吃得很舒服,我們不會吃,嘗一點,辣得不得了,那就是每個人不一樣。每個人的溫度計不相同,你怎麼說法?說不出,言語有限。

  思惟想像比言語範圍要大,雖然大,還是有限。思惟想像,能思惟想像到哪裡?分別執著妄想,思惟想像可以能夠達到它的範圍。假如要是離開了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思惟想像就達不到,對它就無能為力。所以在唯識學裡面講,第六意識的功能很大,對外能夠攀緣到六塵境界,無所不緣,對內它能夠緣到阿賴耶識。它能回想過去,能夠幻想未來(未來沒有,未來叫幻想),能夠回憶過去,這就是它有能力緣第八識。但是它沒有能力緣真如本性,本性真常,它緣不到,言語思惟都達不到這個境界,這種境界要我們心去領會。所以上乘的佛法講「以心印心」,彼此在心靈上領會,以心印心,那是真的,純真無妄。

  在佛法,像禪宗裡面特別著重這一點,以心印心。教下,像我們讀《華嚴》,《華嚴》屬於教,這是賢首宗,或者我們稱華嚴宗,天台法華也是教下。嚴格的來說,除了禪宗之外,其餘的九個宗都叫做教下。教有教學,按照教科書,經典就是教科書,這裡頭有深有淺,次第來學習。教下講大開圓解,圓是圓滿,解是理解,完全通達,沒有障礙,真正能夠理解,這是教下。要能到大開圓解也要離心意識,跟禪宗裡頭以心印心是同樣的境界。念佛法門裡面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頭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第六意識還緣得到,理一心它緣不到。所以理一心的境界,也是此地講的「本性真常」。

  一真一切真,你要問真是什麼?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真。佛法在哪裡?佛法在眼前,佛法沒離開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沒有一樣不真,確實是真常。你今天為什麼不能夠入真常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入甚深的寂靜?就是前面講的,你有許多的毛病障礙。這些佛境界、大菩薩的境界要離分別,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是用的分別心。分別執著,給諸位說誰吃虧?吃虧的是自己,與別人毫不相關,這一點同修們一定要覺悟。所以佛法講度眾生,誰度你?自度,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己度自己。佛不度眾生,佛沒有能力度你,只有你自己有能力度你自己,所謂是「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要自己覺悟。

  下面這個『離分別』,這是講真常本性裡面、甚深寂靜的境界裡面沒有分別。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沒有分別是內心裡面確實沒有分別,外面有沒有分別?外面有分別。外面分別是什麼?是待人接物起作用,是應用。所以分別就是不分別,為什麼?自己確實沒有分別,應用的時候,為了便利於別人能夠理解、容易理解,人家怎麼分別我也跟你怎麼分別,自己無分別,對別人起用有分別。所以無分別跟有分別是同時的。自己沒有分別,自己心才寂靜,自己心才平等,自己心才真常;對別人起作用,一起分別,那叫後得智,叫方便波羅蜜,所以那種分別就是真正的無分別。所以佛法你要會用,你要真正去體會它,對自己來講有無窮的受用,這裡面有無量的智慧。你有智慧,待人接物不會有過錯,不會有過失。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你自己的心裡頭清淨,充滿了法喜,對一切境界你看得清清楚楚,眾生他在那裡顛倒、他在那裡浮沉,你看得清清楚楚。雖然看得很清楚,你也不能幫他忙,你想幫他忙,他更顛倒,為什麼?他不能接受。他能接受的時候,幫他忙;不能接受的時候,隨他去。這不是不慈悲,這正是大慈大悲。

  下面這兩句就說得很明白,『非著諸有生死人』,「著」就是著相。你看前面講個分別,真性要離分別。凡夫就是分別、就是執著,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就有六道輪迴,你就有生死流轉。六道輪迴誰造的?自己造的。假如你真的在一切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給諸位說,六道輪迴沒有了,自己沒有了。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有六道輪迴。我們兩個雖然在一起,你有六道輪迴,我沒有六道輪迴;你住六道裡頭的人法界,我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跟六道在一起,你在六道裡面你有苦樂憂喜捨的受,我沒有苦樂憂喜捨的受,真正得大自在,真正入了無障礙的境界。《華嚴經》講無障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真正的大自在。所以說只要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有生死,你有煩惱(煩惱是因,生死是果報),你只要有這個,你就沒有辦法契入諸佛的境界。所以前面講難說、難懂,道理在此地。這也是把這個原因略略的說明。再看底下,那就是能接受的,可以跟他說的,這是相當不容易,也就是《彌陀經》裡面所講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一類的根器。看第六首:

  【生於諸佛種姓家。一切如來恆守護。能持法王教藏者。此仙智眼之境界。】

  下面十四首都是講得到佛力的加持,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第一句說『生於諸佛種姓家』,這是非常的難得。佛種性哪個沒有?佛在一切經上常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又特別揀別要生於諸佛種性家?雖有佛性,你迷了,迷了就等於說是離家逃走了。那有什麼辦法?離家逃跑了。不離開這個家,這就叫生於佛種性家。我們先要談談什麼叫「佛種性」?種是種子,能生的意思,佛種性就是能生佛的這個種性,這個太重要了。能生佛的種就是菩提心,就是一個覺心,覺而不迷。

  如果具體說一點,《楞嚴》上說得很好,《楞嚴經》佛給阿難尊者費了很大的篇幅說明這個佛性,就是真性,在我們這個身體裡面還起作用。這段文字就是十番顯見,說明這個見性就是真性,見性就是佛種,用很長的篇幅說明見性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如果用見性見色就不叫色塵,叫什麼?叫色性,禪家講明心見性,就這麼回事情。明心就是用六根的根性接觸外頭境界,這叫明心;見性,見到六塵都是性,色性、聲性、香性、味性、觸性、法性,都是性,不叫塵。迷了見性,迷了六根的根性,迷了也起作用,那就叫識。迷了之後就叫八識,八識見外面的境界就叫六塵。所見的境界一樣,佛在我們旁邊,手拉著手,他見的是性,我們見的是塵,不一樣。為什麼?他用見性見,我們用眼識、第六意識見。這裡頭有什麼差別?見性見不分別、不執著,眼識見分別、執著。

  所以你要問什麼叫性、什麼叫識?最簡單的說,性裡頭沒有分別執著,我張開眼睛見大眾,我裡面沒有起分別、沒有起執著,這個時候是見性見。我一起分別執著,這是男生,那是女生,這個時候變成眼識見,第六意識見。再說這個人我跟他親熱一點,那個人我討厭一點,那就變成第六意識見、第七識見,麻煩就愈來愈多。禪家講葛藤,斬不斷的葛藤,太多太多了。佛菩薩太單純了,一點葛藤也沒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能夠在一切境界當中,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離一切分別執著,六根用事,這就是佛種性現前。為什麼?佛也是如此。佛跟我們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佛用六根根性,我們也用六根根性,他用久,用成習慣,用得很熟,用得很到家;我才開始學,用得還不到家。雖然不到家,我們走的是一條路,這決定沒錯,我們是一個方向、一條道路,心地清淨,待人慈悲。待人慈悲,心地不清淨,不是佛法;心地清淨,待人不慈悲,也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慈悲一定清淨,清淨一定慈悲。所以這個樣子你自然就能與十方世界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就好像心電的交流一樣,這就得到諸佛的加持。

  『一切如來恆守護』,這一句很要緊。這兩句是一個整句,非常重要,是我們修行人的大根大本,就是你要怎樣去用心。第一個講你會用心,會用心之後再講你會學。會學什麼?底下一句,『能持法王教藏者』,這個「持」裡面包括許多意思在裡頭。最簡單的講法,你能相信,你能夠理解,你能夠把它做到,這才叫持;你要不信、不解,或者是不能做到,那都不叫持。「法王」就是諸佛,這個王是比喻,是形容詞,形容自在。像一個國家的國王,他自在,他發號施令,一切人要聽他的,他不必聽別人的。拿這個來比喻佛,佛對於一切法自在,一切法都不能干擾他,一切法都不能迷惑他,他在一切法裡面得自在,所以稱他為法王。我們現在不自在,張開眼睛見外面境界就會被外頭迷住,就不自在;聽到音聲,聽到好聽的,站在那裡多聽幾分鐘,不自在。你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起貪瞋痴慢,所以你不自在。佛自在,佛為什麼自在?因為佛聽的不是聲塵,佛所聽的是聲性,他自在;佛所見的不是色塵,見的色性,無論張開眼睛見什麼境界,統統見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眼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境界,你所見得到的全是自性。這個妙,實在是妙極了。

  初學的很難懂,怎麼見到性?古德有個比喻,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自性,把器比喻作萬物。不會見性的人他見器,著了那個器的相。看到一個鐲子,這個鐲子很可愛;看到一條項鍊,這個鍊子很喜歡。他著了相,他沒看到金。我叫你把金拿來,他看到許多這些器,金不曉得在哪裡,不知道金在哪裡。那個會看的,一看只有一樣東西,全是黃金。森羅萬象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能現相,識能變化,所以變的森羅萬象。森羅萬象總是自性,除了自性之外什麼都沒有,所以佛見的是性,他平等。佛看到其他的佛也是自性,看到阿鼻地獄眾生也是自性,看到善人是自性,看到無惡不作的人還是自性,所以他心地平等,他見到真相。這些變化、因果曉得不曉得?非常清楚,不但眼前的因果清楚,過去知道,未來知道。這種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是佛的專利,佛法之好,好在此地。佛講一切眾生跟佛完全平等,尤其是《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本來成佛。可惜你現在是個迷惑顛倒的佛,你是真佛,是個迷惑顛倒的佛。但是這種迷惑顛倒不是永久的,是暫時的,你會覺悟的,覺悟之後跟他無二無別,智慧、德能都一樣,他怎麼不尊敬你!所以,人不敬佛,佛沒有不敬人的,佛沒有不禮敬眾生的,他要不禮敬眾生,他就跟我們一樣,他就不是佛。只有人才貢高我慢,自以為了不起,佛沒有。要覺悟,真正要覺悟。

  這個「教」就是教學,在此地狹義來說就是指經典,佛的教學。我們要依照佛的教學來反省,來認真的檢點,改過自新,這個叫學佛。教稱作「藏」,藏是像倉庫一樣,就是含藏。這個倉庫大極了,無量無邊,廣大甚深,裡面什麼都有,所以經典是寶藏。但是諸位要曉得,經典是寶藏的說明書,真正的寶藏在哪裡?在自性裡頭,這是個說明書,是對我們一個啟發,開發我們的自性,把我們自性裡面的寶藏開發出來,那就是真實不虛。經典是佛他自性裡面寶藏流露出來的一部分,來引發我們,希望把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都能夠引發出來,意義是在此地。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在事行上的修學法,前面兩句是講用心。我們會用心,又會修行,取佛教的經典做為教科書,那就成功了。

  『此仙智眼之境界』。這樣的人,雖然不是佛,比人是高明多了。比佛是比不上,比人高明多了,那是仙人的境界,人中之仙。他為什麼不說是人中之佛?諸位要曉得,這個「仙」跟佛、跟菩薩意思相通,因為佛稱之為金仙氏,佛是金色身,是金仙,金仙就是佛。所以此地講仙人,你要把他講成高的,也可以說佛,低一點的就是菩薩,都可以稱之為仙人。仙人的智眼,不是普通人。學佛的同修,你們來聽經不要白聽,講得再多有什麼用處?都是廢話,能夠記住一句、二句好好的去反省,好好的去依教修行,你自己的受用就太大太大了。所以佛法不難,佛法很簡單,不囉嗦、不麻煩,抓到了重點就得利益。再看底下一首,第七首:

  【親近真實善知識。愛樂白法無厭足。專求佛力受法雲。彼聞此法生歡喜。】

  前面一首偈,也是說一個綱領,說一個存心,教給我們修學的標準,是依經典、依法藏(就是三藏經典,法藏),以這個來為我們修學的依據。學佛就是學覺,也就是接受佛陀的教育。所以佛教,諸位要曉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現在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般社會人把佛教看成宗教,這真是糟糕,糟透了。因為變成宗教,宗教可信、可不信,不信宗教並沒有什麼不好之處。如果說教育,人不受教育,說話面子也不好,沒面子。如果說我沒受過教育,這個很難為情;說我不信宗教,這個自己覺得還挺高尚的,你們這些人信宗教都迷信,我不信宗教。如果說我沒受過教育,這個很難為情,說不過去。

  佛教是教育,佛陀的教育,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中國人一直就是把它看成教育。把它看成宗教這個歷史很短,頂多也不過是一百年的歷史,在以前沒有,稱佛教是宗教是從外國引進來的。誰引進來的?日本引進來的,日本把佛教看作是宗教,傳到中國來了,所以中國人也以為這是宗教。其實佛教本身講宗、講教,佛教講宗教跟現在宗教的定義不一樣。佛教講宗是宗門,專指禪宗,剛才講了,除禪宗之外,其餘九個宗都叫教。禪宗的教學法特別,它不用經典,所以說不立文字,它不用經典,它就是直接叫你去參。換句話說,直接,就像經上跟你講的,直接叫你用真心、要你用見性,要你捨分別執著妄想,不用心意識,直接從這裡入進去。教下不是如此,教下都有經典做依據,都是從經典上來學習,就是有教科書的。一個是有教科書,一個是不用教科書,這兩種教學的方法不一樣,達到的目的是相同的。禪宗是悟了以後再讀經,那讀經就方便多了,他自己已經入了境界,所以他讀經的時候解不會錯解,方便多了。教下往往是到大開圓解的時候他也得禪定,所以說方法不一樣,目標是相同的。佛門本身講宗教這個定義要搞清楚,跟現在所講的宗教確實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認清楚,我們接受的是佛陀教育,我們不是宗教,我們不是現在稱的宗教。

  可是今天佛教在全世界的發展,確實它有三種不同的形態,這個諸位也得要認清楚,是事實。第一個就是宗教的佛教,是宗教,真是宗教,一點沒錯。從哪裡去看?你到寺院裡面去看,天天給人念經超度,那是宗教。這些原本上在佛教裡沒有的,佛教傳到中國來沒有超度佛事的,沒有給死人念經的,沒有這回事情。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從前道安法師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我曾經請教過他,他給了我一個答案,我也不曉得他有沒有根據。他說這個事情的起源在安史之亂,安祿山造反的時候,就是唐明皇那個時代,那時候中原大亂,郭子儀平定之後,國家在每個戰場,這個戰場死難的軍民很多,都建一個寺,就叫開元寺。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國家請這些高僧誦經為死難的軍民追悼,好像辦追悼會一樣。國家這麼一做,以後老百姓也就模仿,家裡有老人過去,也請法師去追悼,念經超度一下,大概是從這起來的。但在那個時候太少太少了,現在是喧賓奪主,全是這些事情。佛教不替活人服務,替死人服務,這些事顛倒了,這是宗教的佛教,這是宗教。所以我們要辨別清楚。

  還有一種是學術的佛教,特別是在日本,他們把佛經當作學術、當作哲學來研究。毛病在哪裡?有解無行,他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他不相信,他也不會照做。他決定不斷貪瞋痴,甚至於還拿佛法來做為貪瞋痴的工具,他講佛法的時候賣門票收錢,拿這個當作課程在學校開課去討生活,這都是錯誤的,變成學術的佛教。這都是佛教畸形的發展,錯誤的,不是佛教的本來面目。

  第三種就是傳統的佛教,這是佛教的本來面目,現在太少太少了。我們今天要走的這個路,是走傳統的佛教。我們讀了這個經,認真去反省、去檢點,我們自己真正得到受用,真得到受用。無論在什麼境界、什麼時、什麼處所,待人接物我們心安理得,快快樂樂。我今年在紐約,紐約的同學說:法師,你為什麼這麼快樂?學佛,學佛就快樂了。如果學佛學得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的,這種佛誰要學?這個不能學。宗教裡頭的佛教那很苦,學術裡頭的佛教邪知邪見太多了,傳統的佛教心地裡清涼自在,怎麼不快樂!無憂無慮,心裡頭一絲不掛,什麼都沒有,這怎麼不自在?太自在了。所以我們走的路子要走正確,要認識正確,我學的是佛陀教育,我們接受的是佛陀教育。它跟儒家孔子的教育是一樣的,像東方大聖人孔老夫子的教育,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你能把這個根認清楚了,你走的路就不會錯,就不會迷信。所以佛教這個三皈,三皈就是傳授你學佛基本的原則,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傳授你這個方法,你要認真去做。

  這首偈,第一個就是你要『親近真實善知識』。這個「真實」,像我剛才所講的,你要親近一個宗教的佛教,這不是真實的善知識;親近一個學術的佛教,也不是一個真實的善知識。這是諸位自己要覺悟,我不能多說,說了會得罪好多人。我現在已經是走到哪裡人家就討厭我,走投無路,走到哪裡人家都不接納我、都要排斥我,得罪人太多了。得罪人就是處處講實話、講真話。但是我也不怕,我已經活了六十歲,隨時可以走,不在乎了,只要大家能得利益,我絕不欺騙諸位。要「親近真實善知識」,真實善知識諸位要有慧眼去辨別,你要去認識。實在找不到怎麼辦?真實善知識就是好老師,可遇不可求,要到哪去找去?求不到。實在求不到,我就勸諸位找古人。今人,我沒有慧眼,不能辨別他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我找古人,古人沒錯。古人怎麼找法?有例可援,譬如孟子,諸位曉得這是大聖人,孟子當年在世想找老師就找不到。結果他找誰?找已經死了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已經死了,但是孔老夫子的著作在,他就依孔老夫子那些著作學習,做私淑弟子。他學孔老夫子,讀孔子書,學孔子的存心,學孔老夫子待人接物,他學得很像,學得很成功,所以我們後人尊之為亞聖。孔老夫子是至聖,他是亞聖,他學得很像,學得很成功。諸位想一想,孟子能夠學得成功,我們為什麼學不成功?一樣能學成功。

  孔老夫子的著作一直到今天還流傳在世間,在台灣一般的書局都能找得到。我在此地告訴諸位,大陸上找不到。在國外,我遇到一些大陸出來的人,我問他,你們有沒有念過《四書》?聽都沒有聽說過,不要說見了。這個不得了!大陸上連一本《四書》都找不到,其他的可想而知。甚至於許多年輕一代的人不曉得有孔子,不知道有孔子,孔子、孟子不知道。所以有些派到外國的留學生,連外國人都笑話他,你們中國的大聖人孔子你們都不曉得。他沒聽說過,到了美國才聽說過中國有個孔子。你說怎麼辦?所以諸位要曉得,今天在台灣你們是真正的幸福,多念孔子的書,多學學孟子。佛法也如此。所以學古人的人很多,像寫《史記》的司馬遷,司馬遷學左丘明,學《左傳》,他也學成功了;韓愈學司馬遷,這是唐宋八大家,諸位曉得的,韓愈就學《史記》,念《史記》,學《史記》的文章,他也學得很成功。所以在中國,古人效法前人,以前人為老師的,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佛法裡頭也不乏其人,也有很多。

  我自己學佛,我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很謙虛,我跟他學的時候,見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我還跟他十年,加一倍。可是他自己還是勸我,叫我學古人。他勸我學印光大師,這是比較近代一點的人,《印光大師文鈔》在。佛門裡面最著名的蕅益大師,蕅益大師學蓮池的,蕅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已經不在世,蓮池大師的《全集》在,他就拿這個《全集》,專門念蓮池大師的書,他學得很成功,也成為淨土宗的祖師。這是我奉勸諸位,真正找不到真實善知識,我們就學古人。像我們今天展開《華嚴經》,《華嚴經》我看的這個本子是有註解的,清涼大師的註解,要學他,他是老師,清涼大師是唐朝時候的人。我講《彌陀經》,我用的是蓮池大師的《疏鈔》,以蓮池大師為老師,我們大家都跟他學。

  我在講台上所講的這是我學習的心得報告而已,諸位要懂這個道理,我不是講經。講經有講經一套的方法,我不是講經,天南地北,東扯西拉,我是報告我的心得,報告我的感想,對於諸位的修學會有一點幫助。講經要循規蹈矩,所謂念段、破字、解句、釋義,再發揮裡面一些道理,有好多個層次,最後還要合講,有一套規矩的。你看我講統統都沒有。最初學講經是要學那些規矩的,可是統統依照那些規矩,人聽起來枯燥無味。那個東西只有在講堂對學生講,他不能跑掉,跑掉扣分數,他沒有辦法,在外面講的確是枯燥無味。但是像我這種講法,自己的確要有一點心得,要有一點感想才行,如果真的沒有心得、沒有感想,胡說八道那也不行,那也不可以。這就是學古人,找不到真正好老師,學古人。

  古人都是有修有證,古人不求名聞利養,古人他的著作都是他真正的心得。他自己是不是願意流傳到後世?不見得。他寫了,到他死了之後,所謂是蓋棺論定,讓後人去批評。後人認為這個有價值,給他流通;沒有價值,一把火燒掉就完了。不像現代人,現代印刷術發達,自己隨便寫一點,花一點錢馬上去印,到外面就可以賣了,就可以流通,古人沒有。凡是有名聞利養,那個弊端就百出,毛病就太多了;沒有名聞利養,心就清淨得多,他的東西就真實、就可靠。所以不要以為好像古書文字文言文很深、難讀,就看一些白話文,看白話文會害死人。所以現代人的東西我不看,雜誌、現代人寫的書我都不看。為什麼?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我讀書讀古人的書。

  我眼睛不認識人,可是我有個想法,古人的東西能夠流傳幾百年、幾千年,當中多少人眼睛看過,大概不錯,如果要不好,早淘汰掉了。從前的木刻版是一個字一個字雕出來的,真正不容易,誰肯花那麼多錢來給你雕這個版?你看我最近從香港帶回來一部《法華經文句纂要》,是康熙丁丑年間的版,康熙丁丑距離現在差不多三百年。這個書也是個絕版書,我們想在此地把它印出來流通,對於研究《法華經》有很大的幫助。我們看看這個經,每一本都有功德主,那個功德主一個人出多少錢上面都有,差不多一本書都要十一、二兩銀子。康熙年間那個時候十兩銀子可以做生意本錢了,你就想一本書價錢十兩銀子還得了,不得了!所以從前人家裡放幾本書,這個家庭非常富有,現在人家裡放古董,從前放書。

  你去看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印的《辭源》,那個版後面定價,大洋五塊。那個時候五塊錢還得了!民國五年,我還沒出世,我記事的時候大概是民國二十一、二年的時候,我能記事,記得事情。在那個時候一塊錢可以買兩擔米,四口之家,兩塊錢可以維持一個月生活費用。一部《辭源》要五塊錢,是四口之家兩個半月的生活費用。現在印刷術發達,所以東西便宜,成本低。誰肯發這個心拿這麼多錢來給你流通?不是真正有價值,人家讀了衷心的佩服,才肯給你流通,誰願意給你流通?所以我們從這個觀點上來看,古人的東西靠得住。今人東西雖然好,還沒有經過人鑑定,我們自己又沒有能力,所以暫時看古人的,今人的東西放在旁邊。佛教界裡知道我不看現代人的東西,所以現代那些人寫的書他也不送給我,我問他要,他說「你要去幹什麼?你又不看。」我曾經向演培法師要過一部書,他就是我這個東西你要看什麼?我說我放到圖書館裡讓大家看,這樣才送了我一部。

  所以勸同學們讀古書。文言文不難,你把《華嚴經》從頭到尾念三遍,你的文言文就通了。這真的,不是假的,念三遍就行了,文言文就看通了。所以以前李老師教給我們,文言文的基礎,你能夠背五十篇古文,他選的《古文觀止》,我們那時候每個星期有一堂課教《古文觀止》,他在十年當中把《古文觀止》三百篇統統講完。他說能夠背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看文言文,能夠背一百篇古文就能夠寫文言文。所以文言文一定要讀、一定要背。諸位年齡大了,怕背書,現在聽到背書都害怕,所以你不要背,你就看。你能把《華嚴經》,我們這個本子五冊,這麼厚的本子五冊,你能夠從頭到尾讀三遍,我相信你的文言文沒有問題,你就能看得通了。

  我不但勸你們,我連勸外國人都如此,我說中國真正有寶貝,五千年來的歷史文化,古德先賢智慧經驗的結晶都在《四庫全書》,都在三藏經典裡頭。這把鑰匙就是文言文,你懂文言文,這個鑰匙你就拿到了,這些財產你就能夠繼承。否則的話,請了《大藏經》,擺在書架上讓蛀蟲吃,沒用處。所以一定要發心,文言文不難,中國人頂多花上三年的工夫,一定通達,毫無障礙。這樣就可以上有古人,下有來者。現代的人不能跟他交朋友,咱跟古人交朋友,跟未來的人交朋友,這也是個樂趣。

  『愛樂白法』,這個「樂」字念去聲,當作喜歡講,好樂、愛樂,就是喜歡。「白法」,印度人把善都稱之為白,惡稱之為黑,所以白法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善法,黑法就是惡法。所以講業力有白業、有黑業,我們中國人講善業、惡業,白法就是善法。喜歡善法,愛樂就是喜歡,喜歡善法『無厭足』,沒有厭倦,沒有滿足,對於善法的好樂不厭倦、不滿足。『專求佛力受法雲』,佛是善中之善,是一切善法裡面最善之法,這是「佛力」。我們專心求佛道,專心來學佛。也許諸位會問,我專心學佛,那我書還念不念?有同學來問我,我專心學佛,我書要不要念?你自己好好的去想一想,學佛與念書有沒有衝突?沒有衝突。學佛是學清淨心,是求智慧。你要以清淨心去念書,念書就是學佛;你做事,以清淨心去做事,做事是學佛,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去念書,這不是學佛。所以學佛,記住,心地清淨、平等、慈悲,就是覺正淨,於什麼事都不妨礙,只要用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幹什麼事情都是學佛,都是「專求佛力」,所以沒有衝突。學佛的人念書一定是第一名,為什麼?他專心,他心裡沒有雜念。學佛的人無論幹哪一行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你要經商,你在商業界第一;你學工,工程界裡第一,樣樣第一。你說玩,去跳舞,你也是第一;唱歌,你也是第一。為什麼?你有智慧。所以佛法應用到任何一樁事情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所以佛法不能不學,好處太大太大了。現在一般人不學佛是為什麼?佛教是宗教,一看到佛,和尚披了袈裟天天在那裡給死人念經,這個你學它幹什麼?所以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

  我年輕的時候最反對佛教,最排斥的佛教。年輕的時候有同學帶我到基督教堂,我也去學了基督教,也去搞了兩年,但是沒受洗。牧師找了多少次要我去受洗,我提出了很多問題問他,他不能解答,我說這個不行,沒搞清楚不能受洗。《聖經》我也認真的從頭到尾翻過三、四遍,我提出了七十多個問題,沒有一個問題他能夠答覆得了我的。我說那不行,不搞清楚不能受洗,所以就沒受洗。所以他們講,講不過我,我都懂得。回教我也搞了一年,我覺得回教比基督教高明,對佛教是最反對、最排斥。所以佛教不是方東美先生介紹,什麼法師來介紹都沒辦法,為什麼?他辯不過我,我有些歪理論他沒法子答覆我的,我不會接受的。碰到方東美先生,這沒法子了,是他介紹我的,接引我入佛門是方老師。所以我學佛很單純,就三個老師,方東美先生接引我入門,一入門就遇到章嘉大師,這是個密宗真正善知識,不胡說八道的。所以我對於密宗的東西知道得很多,我親近他老人家三年。他圓寂之後我就跟李老師,跟他十年。我就三個老師,方先生教哲學,這兩個老師,一個出家,一個在家,教我佛學。所以我在這個時代還有這麼一點師承,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不容易,很大的福報,可遇不可求,還能碰到,不容易。

  「受」是接受,「法」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覺悟之法,佛法就是理智之法、清淨之法。「雲」是比喻,這個字在佛經裡面用得非常的多、非常的廣,諸位要曉得它的意思,雲它代表是非有非無。我們看到雲彩,有;現在方便,現在我們坐飛機跑到雲彩裡看,沒有,代表非有非無;也代表佛法二邊不立,中道不存,相有理無,事有理無。理是空的,佛法講萬法皆空,空從哪裡講?從性上講,從理上講,從本體上講。這個空不當作無講,這個空是什麼?裡面沒有跡象可尋,你見不到,你也聽不到,你也摸不到,不但你接觸不到,你心想都想不到。它有沒有?有,它存在。所以佛法裡講空不是無,空是有,有說之為空,就是因為我們六根達不到,接觸不到,但它真的存在。像我們現在這個電,電我們曉得確實是有,看得見嗎?看不見,也摸不到。我們這裡要有個電晶體的收音機,打開馬上就收到聲音。可見得電波是無處不在的,我們用儀器能夠知道它存在,不用儀器就不曉得。佛跟我們講一切事的理,一切現象的本體,是空寂的。但是這個空是有,不是無,就是它能夠變現這些形相,能夠變現這些事物,雖然能變現這些事物、形相,當體即空。因此他教我們在一切事相裡面可以享受,不能執著,享受這是應當的,執著是錯誤的。為什麼錯誤?它當體即空,你執著它幹什麼?佛法裡面得自在就是得這個自在。

  所以雲這個字都是比喻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都是比喻這個意思。將來這個字看得非常之多,都是代表這個意思。這就是叫你對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佛法也錯了。前面教你要以佛教的經典做為修學的依據,這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執著它,你要執著一定就是這麼說的,錯了,那就錯了,不要執著。經要不要念?要念,念,不要執著。不執著、不分別的去念會開悟,你每念一遍會有很多意思出來,你要是分別執著去念的話不會開悟,這是真的。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一直念下去會開悟,會有意思出來,遍遍都不一樣。所以經典你愈念愈歡喜,為什麼?每念一次有新的發現,有新的悟處,是前面一遍沒有覺察到的。不要去想,不要去思惟。

  『彼聞此法生歡喜』,「彼」是指接受佛法、信佛、依教修行的這個人,他聽到這個理論、這種方法生歡喜心。能生歡喜心當然就可以給他說,因為生歡喜心他必定信受,他要不信、不受,歡喜心生不起來。他能相信,他能理解、能接受,這樣的人可以給他說,雖然是難說,還是可以給他說。如果是這個人他不信、他不解、他不能接受,那就不必跟他說,說了也是等於零,不如念一句阿彌陀佛,叫他聽進去之後,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功德大。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個經重要的地方、好的地方我們細講,將來遇到長的地方,或者是我們不適用的地方,我們念念就過去,這樣我們才能預定四年把它講圓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