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開敷夜神章  (第十八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18

  七百九十七面,第三行的下面,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時彼世界劫欲盡時。有五濁起。一切人眾。壽命短促。】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個經文是接著前面開敷夜神答覆善財童子,說明他自己修行、證果這些經過的情形。前面曾經把時間、處所,這都是久遠劫之前的事情,略略的敘說了一下,從這以下就要講到當時所發生的這些事情。此地所說的發生的事,很像我們現前這個世界,諸位念念經文就曉得。『五濁』是因,「濁」就是渾濁、不清淨。我們在《彌陀經》裡面也常常讀到,釋迦牟尼佛出現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五濁惡世。他這個地方還是濁,還沒有到惡的時候,但是已經就很不好了。因為前面說過,轉輪聖王在人壽一萬歲的時候,我們今天人壽平均才七十歲,所以這個年頭當然跟他相比要差得很遠。『劫欲盡時』,這一句就是劫濁,「劫」是時間,所謂是年頭不好。時間哪有清、哪有濁?時間沒有清濁。在這個時代裡面如果有底下的四種,像命濁、眾生濁、煩惱濁,這個時代就不好;如果這個時代裡面沒有這些情形,這個時代就非常之好。所以這個時代,要看在這個時代裡面這些眾生造的什麼因,結的什麼果報。下面講五濁就逐漸逐漸的發生了。『一切人眾』,這句是一直貫到這一段,一直貫下去的。這一段,譬如『壽命短促』,這就是命濁。底下講:

  【資財乏少。形色鄙陋。行住坐臥。多苦少樂。】

  這就是眾生濁。所以「一切人眾」是貫下來的,第一個就是壽命短。長壽是福,長壽是福報。所以經上講人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通常我們講整數就是八萬歲。八萬四千歲,這是人壽長壽的時候。現在他這個壽命到一萬歲,從八萬歲減,減到一萬歲了。所以比起我們還要殊勝一點,我們今天是生年不滿百,能夠有一百歲的人太少太少了,這是壽命短促。『資財乏少』,這個「資」就是資生的,要養活我們生命的;換句話說,就是生活必需的這些財物,這些財物逐漸逐漸少了。為什麼少?眾生福薄了。

  昨天我們美國有個同修回來,今天我們在一塊(中午一起吃飯)也談了很多問題。在整個世界來觀察,我們台灣在現前來講,福報最大,那就是資財不缺乏,太多太多了。這是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想不到,為什麼小小的台灣,這麼一點點大,它有這麼多的錢財,這個錢從哪來的?甚至於我們自己也不曉得,但是這是事實。在今天最要緊的,就是如何能夠保持台灣我們大眾的和睦,安和樂利,那我們就真正有福了,這是我們自己應當要珍惜的。保持最有效的方法,一定要發揚固有的文化,人人都能夠明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如果能修學大乘佛法那當然是更好,這才能夠真正保持已經得到的福報。

  『形色鄙陋』,「形」是身形,「色」就是光彩。沒福報的人一看就曉得,不一定要會看相,不會看相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有福報,那個人沒有福報。咱們不會看相的也能看個大概,這人貧窮、鄙陋,當然是沒有福報。『行住坐臥』,這句是講他日常生活,生活當中苦多樂少。所以這就是眾生濁。

  底下這一段比較長一點,是說的煩惱濁,前面這講的是果報,煩惱裡面就講的有造因,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學佛的人首先要明因果,要信因果,決定不是迷信。第一句說:

  【不修十善。專作惡業。】

  這個事情就麻煩了。所以我們生活在台灣,雖然今天台灣的福報是世間多少人羨慕的,但是我們看看今天我們這個社會所造的因,我們就會感覺得恐懼,並不是安心在這裡享福,我們今天所造的業因不好。『不修十善,專作惡業』,十善的反面就是十惡。十惡我們在這裡不能細講。身所造的,殺生、偷盜、邪淫,這是身造的三種惡業,我們看看這個社會,的確很普遍。口造的惡業有四種,妄語,說話不誠實;兩舌,挑撥是非,無中生有;惡口,說話粗魯;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口造的這四種業,這在現在也是很普遍。意三業就是貪、瞋恚、愚痴,這個不得了。前面這個七支,身口所造。最重要的是意業,心正,身、語當然就正;心要不正,身、語怎麼樣裝模作樣,也不是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意不貪、不瞋、不愚痴,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整個佛法給諸位說,教給我們的就是要認識這一點。所謂修行也就是修的這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貪心,一切逆境裡面,無論是人、無論是事,我們遇到了,不起瞋恨心。如果看不順眼心裡面就不舒服,你要記住,那你就是一個不修十善專造惡業的人。所以我們自己要常常反省,是不是天天在造惡業?

  再告訴諸位,這是在講席當中不知道講了多少遍數,還是要講。為什麼?沒改過來。外面的境界,無論是人事環境、是物質環境,沒有善惡,它是中庸的,沒有善惡。善惡從哪裡生的?從自己心裡面生的。你說那個人很惡,那個人看到他很喜歡,假如他真的是惡,應該全世界每個人看到他都討厭他,那才是惡,為什麼偏偏有人看到喜歡?你看到討厭,那個人看到喜歡,標準在哪裡?沒有標準,標準在自己心裡面。佛教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正自己起心動念。你看到了生歡喜心,實在講也是錯誤的;生個厭惡的心,那更是錯誤的。生了喜歡心,告訴你,你果報在餓鬼道;生了瞋恚心,你果報在地獄道。佛教給我們,順逆境界裡頭要斷貪、斷瞋、斷痴,不愚痴就是對於一切事理的真相明瞭通達而不迷惑,這就是不愚痴。所以修行頂重要的綱領就是修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三善根,一切的善法都是從這裡生的。我們講十善、講十惡,特別要注意這個貪瞋痴,反過來就是不貪、不瞋、不痴,這就是三善根,非常重要。接著我們再看底下:

  【更相忿諍。】

  『忿』是心裡面不高興,你看看這個字,在中國這個字,很有趣味,很深的學問。「忿」是什麼?你心裡頭起了分別,這就錯了。六祖給我們講,這個心是「本來無一物」,你起了分別,你心裡頭不舒服了,這錯了。『諍』,形之於外,或者是言語,或者是動作,爭論了,那就更錯了。忿是意業,諍是口業、身業,這都造惡業了。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待人接物,修什麼?就是修的這個,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覺而不迷。我心裡一不高興,迷了。覺悟的人心清淨,覺悟的人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有分別執著,要曉得那就是無明起來了。《楞嚴》上說的,「知見立知,即無明本」。這是富樓那請教釋迦牟尼佛無明從哪來的、無明幾時生的,佛一句話講得清清楚楚,真正修行要在這裡下功夫。一切逆境、看不慣的人與事,這都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你實在忍不過,那你就離開,你承受不了,你就避免。你要是真正肯修行的,你就不要離開,這個境界正是自己用功的場所。冤家對頭天天跟他見面,修什麼?修自己的慈悲心,修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你不天天跟他見面,你這個心到哪裡去修?修不成功。一切順境裡面修什麼?修無貪、修無痴。順逆境界就是自己修行的道場,你要會修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處不是好道場。底下說:

  【互相傾奪。欺誑詐偽。綺飾言辭。離間於他。】

  『離間』就是兩舌。前面一句『欺誑』,這是妄語;『綺飾言辭』就是綺語,花言巧語;底下這句是兩舌。下面:

  【發粗惡語。】

  這就是惡口。口的四種業。

  【妒他榮好。非法貪求。】

  『妒』是嫉妒,別人有好的事情你看到之後,你聽到之後,不但不能隨喜,而且嫉妒障礙,沒有能力就沒法子破壞,有能力必定去破壞去,這都是造種種惡業。這是我們應當要記住的,修行就是修的這個東西。我們看這個社會,這個社會如果像這種情形多了,那就是一個災難之前的預兆,決定不是一個好事情。如果我們自己有了這些,現在還算不錯,那你是過去生中修的福報,福報享盡了你的災難也就來了。為什麼?你造的是不善業,哪裡會有好果報?修行是修正心行,修正我們的思想,修正我們的見解,修正我們的行為,這叫修行。所以到這個地方,這都是叫煩惱濁,無明煩惱。底下這一段,這是講見解的錯誤、思想的錯誤,就是見濁。

  【深入邪網稠林曠野。】

  這一句是比喻,邪知邪見就像密林、就像羅網。我們看看現在這個社會,確實是如此,跟經上所講、所形容的真是沒有兩樣。幾個人有正知正見?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會要問,正知正見的標準是什麼?你得把這個搞清楚。佛法講最高的標準是與本性相應,這個知見決定正確的。像六即佛裡頭的分證佛,他破一品無明,見一分法身,這個知見跟佛一樣,所謂是正等正覺,這完全一樣。再下來的就是相似覺,雖然不能完全一樣,大致上差不多,相似的。相似的那就是見思煩惱斷了,這是相似位,沒有破無明,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沒斷,現在正在斷,沒有能斷得盡,這叫觀行位,也算是正知正見,在這以下的都不是正知正見。這是用佛法的標準來說,這個說法是經教上講的。

  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如何來體驗,如何來檢點自己,我的知見正不正?我告訴諸位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你在一切境界裡面,你起不起分別?你有沒有執著?如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內心裡面充滿了歡喜,叫法喜,那你這個知見不會錯。如果你的知見不正,你決定得不到這個現象,這就是一個正知見的受用。所以常常從這個地方來檢點,我們眼見色,耳聞聲,讀書聽法,心都清淨,都沒有分別執著。待人接物亦復如是,善人、惡人統統都歡歡喜喜,遠離瞋恚、貪愛。常常能這樣學、能這樣修,就好。

  我再說得明白一點,這愈明白對我自己就愈不利。為什麼?恨我的人、罵我的人就愈來愈多了。我們看看古時候這些大德們,諸位要看《高僧傳》,看看《居士傳》,古來那些人,學道修行三、五年成功的就不曉得有多少,而我們今天修了一輩子,連個消息都沒有。這個原因在哪裡?我再說個不好聽的話,古人福報沒今人大,所以他修成功了;現在眾生福報太大了,他不能成功。這個話怎麼說?從前的人要得到一部經書多難,現在哪個人都有力量請一部《大藏經》回家去供養,在從前人家連作夢也不敢想的。《大藏經》到哪裡去請?要到朝廷皇帝那裡去請,沒得賣的,也買不起。只有大的寺院,這個寺院住眾有幾千人,信徒有幾萬人,這才上個表給皇帝,皇帝說你有這麼大的規模,這才賞賜一套《大藏經》給你。得一本經書不容易,所以他得到一部經書如獲至寶,拼命去學習,他成功了。現在人福報大,人人都可以請一部《大藏經》回家,結果怎麼樣?結果不能成功。為什麼?經典太多,看看這個也好,那個也好,看了一輩子,無所適從,不曉得學哪個好。我們今天的病根就在這個地方。

  像清涼,我們後人稱他作華嚴菩薩,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華嚴經》,一生沒有離開五台山,就住一個地方。他也不這裡跑那裡跑,他不去的,自己依照這部經來修行,來弘揚這部經,他講《華嚴經》講了五十遍。這個經,諸位看看我們現在這個本子,這麼大的本子五本,一天講八個鐘點,講一遍要一年。一天八小時,講一遍要一年,講五十遍就得五十年。他老人家壽命長,活了一百二十多歲,他才有機緣講這個大經。這就是告訴我們到處亂跑不能成功。我們今天人情佛事太多了,交際應酬太多了,你看在家居士,你認識很多法師,你走過很多道場,過年過節什麼法會,這裡寄個帖子來,那裡有個通知打個電話來,你又不能不去,變成到處去應付,你的心怎麼能靜得下來?怎麼能平得下來?你的功夫怎麼能成就?所以我上次在圖書館那邊講經,真正要想成就,那就六親不認,親戚朋友一刀兩斷,永無往來,你要這樣修行的話,三年保證成功。問題你能不能做到?

  所以佛法,你看菩薩講到善根,精進。精是什麼?純而不雜,一門深入,不雜第二門,一生就是修一個法門,就是依一部經典,沒有一個不成功。你要想搞多,所謂貪多嚼不爛,囫圇吞棗吞下去,結果搞了一身病。為什麼?不消化。咱們吃東西,吃下去就消化了,就變成營養,我們得到利益;如果所吃的東西,統統不消化,還得了,幾天人就死了。所以現在大家所學的,看得多、聽得多、學得多,變成什麼?變成了所知障,從所知障又生了無量無邊的煩惱障。我們今天不是破所知障,不是斷煩惱障,而是每天在這裡修什麼?唯恐煩惱、所知障不多,天天在增長,這怎麼得了!

  也許有人說,你教我們學一樣,你自己學那麼多,大概是嫉妒障礙,怕我將來超過你,你今天說這些話都是害我們。確實有人這個想法。我是老實告訴諸位,我自己吃了大虧,上了大當,我今天是明白的告訴諸位,如果我從一開始學佛就學一樣,我今天最起碼也是圓教初住菩薩,我也不會落到這個地步,我早就明心見性了。自己吃了大虧,上了大當,想想從前人那個做法,對的,完全正確。所以我現在,你看所有經論我都不看,我都放下、都捨棄掉,我今天就是只念一部《彌陀經疏鈔》,我就學一部。跟大家來談談《華嚴經》,我也跟諸位說過,淨土法門叫難信之法,拿這個經幫助諸位起信,《華嚴》誘導我們進入淨土,我們的目標在此地,所以其他的不學了。不學,但是我們印經的時候好的東西我們還印。為什麼?幫助別人,有別人願意學其他的法門,不相信淨土的,我們也幫助。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我們都讚歎,我們也幫助他們,也願意成就他們,但是我決定不修,我只修我這一門。

  我今天在佛法裡所得到的祕訣就是這一點,我也貢獻給諸位,決定沒有隱瞞,決定不吝法。不管學哪一門,都要專。行門跟解門可以分開來談,沒有問題。像民國初年江味農居士一生解門在《金剛經》,他標榜的口號是「解在般若,行在彌陀」,他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他專攻一部經他有成就,他有他了不起的成就。周止菴居士一生在《心經》上,寫了一部註解,《心經詮注》,四十年的工夫就專攻一部經,這個人也是念阿彌陀佛的。所以說解一門,依一部經論來求解,行也要專一門,我們才能得到心清淨,才能得到心平等,清淨平等就是淨土講的一心不亂。因此那些邪魔外道是邪知邪見,我們自己學佛要搞多了也是個「邪網稠林」。為什麼?搞亂了。毒藥,咱一吃,會把我們吃死;好藥吃錯了,不對症,一樣吃死人,這個道理不難懂。所以佛法可以救我們,佛法也能害死我們,不對症就害死我們。

  我們自己學佛都受了佛法的害,我自己親身就受了佛法的害,剛才給諸位講,如果要不受害我早就成佛了。受的什麼害?就是貪這些經論,這個也好,那個也好,這個也想研究,那個也想去看。過去什麼經,人家只要找我來講,我都喜歡講,都喜歡,沒有一樣經不喜歡的。這就是受了佛法的害,不專,在佛法裡面生起貪心。所以我們要認識,外面那些邪知邪見要了解,佛門裡面這些不如法的事情更應當了解,否則的話自己還是不能成功。法門再多,我們可以了解它,決定不動心,決定不受誘惑,像善財童子一樣。你看每一個善知識,每一個法門,他都去參訪,都去看看,都去聽聽,不學。末後「戀德禮辭」,那個辭就是不學,我看了,我聽了,我不學你,我還是學我自己修的這個法門,不跟他學。

  所以《華嚴經》五十三參就是教我們這樁事情。五十三位善知識,你看看每一個善知識他都修一個法門,他有成就,他心清淨、平等、慈悲。所以對自己謙虛,對別人讚歎,自謙而讚他。從這一點我們能看出他修行真正有成就,他真正有心得,絕對不會修到貢高我慢,那又錯了。我自己修行不錯,那些人都不如我,愈修傲慢就愈高,諸位想想這是成就嗎?傲慢是煩惱,貪瞋痴慢,三毒下面最大的煩惱就是傲慢,貢高我慢。愈修我慢心愈增長,愈修脾氣愈大,瞋恚心愈增長,他修的什麼?這一點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點。連世間法都說,「學問深時意氣平」,愈是有學問的人愈溫和、愈平和,平易近人。態度倔強、傲慢,決定沒有學問,修道就更不必說了。所以這句話裡頭包含的範圍非常非常的廣大。濁惡這句是根,邪知邪見是根本,你的思想正確、見解正確,那哪裡還會有過失?底下這就講果報。

  【以是因緣。風雨不時。】

  『以是因緣』,前面所講的,一切眾生造作惡業,眾生都造惡業,這就是共業所感,這就是天然的災害。『風雨不時』,就是天災,天然的災害,應當下雨的時候不下雨,不應當下雨的時候發大水,有水災、旱災。

  【苗稼不登。】

  這就是沒有收成。

  【藥木花卉園林草樹一切枯槁。衣食匱乏。多諸疫病。】

  『疫』就是瘟疫,我們今天講傳染病。

  【馳走四方。靡所依怙。】

  四方去流浪,去找生活,無依無靠。我們今天雖然這個果報還沒有現前,但是現代人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情。可是這個事情是共業,我們有力量挽回嗎?沒有力量。我們今天在這個講堂討論這個,自己稍稍有這麼一點覺悟,但是在座同修也只有一百多個人,台灣現在是將近兩千萬人,咱們這一百多個人就是個個都覺悟也無能為力,也沒有辦法轉他們的業。可是要曉得,共業裡頭有不共業,我們轉不了別人,就是救不了別人,要救自己,這個重要。我們能救自己才能夠幫助別人。今天幫助別人從哪個地方幫助?如何把他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糾正過來,這就是救他,這叫從根本救,這就是弘揚正法,我們要積極的做。

  前天我們開董事會,就是我們自己這邊董事會開會的時候我們大家來商量,彼此都覺得這個問題的嚴重。台中徐老師跟周老師他們現在是每個月到這來一次給我們講古文、講《論語》,我們對外頭沒宣布。我就告訴他,一個月來一次太少了,一年十二次,沒用處,我要求他們應當每個星期來一次。他們也同意了,也答應了。過了陰曆年之後,我們這個地方盡量來利用這個講堂,充分來利用。我們向外面宣布,我們每個星期講一次《論語》、講四書,講一次古文、講一次歷史,再就是佛法。天天我們這裡都要有講座,不要叫這個講堂空在此地。而且什麼?我要求要做現場錄影。當然,效果差一點,我們盡量的想方法,外面要想方法做隔音設備。這個錄影帶我們要送到國外去,錄音帶範圍更大,我們可以流通到東南亞去,使我們所講的效果擴大。難得他們幾位同修大家都肯發心,不辭辛勞,我們要來做。這個做法都是為了救自己。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咸來共繞王都大城。無量無邊百千萬億。四面周匝。高聲大呼。或舉兩手。或復合掌。或以頭叩地。或舉手椎胸。或屈膝長號。或踊身大叫。頭髮蓬亂。衣裳弊惡。皮膚皴裂。面目無光。彼諸眾生以種種形貌。出種種音聲。作種種言辭。為種種談說。而白王言。大王。大王。我等今者貧窮孤露。飢渴寒凍。疾病衰羸。眾苦所逼。種種困厄迫切身心。命將不久。無依無救。無所控告。如在牢獄。死相現前。我等今者來歸大王。我觀大王仁慈智慧。於大王所。生得安樂想。得憐愍想。得愛敬想。得身命想。得攝受想。得寶藏想。得津梁想。逢道路想。值船筏想。見寶洲想。獲財利想。昇天宮想。離怨家想。滅眾苦想。】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文好懂,都是敘事,這是說這些苦難的眾生遇到一個好的國家,富裕的地區,當然都想逃難逃到那個地方去,到那個地方去謀生。這都是人之常情,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安穩的生活。轉輪聖王他的福報大,四周的這些人民都是造惡,遭的這個惡報,都逃到他這個國土來。像現在這個世界上有多少難民、災民都往美國跑,這個情形就是如此。這位國王也實在了不起,他的福報是真大,大到不可思議。我們再看底下這段經文:

  【爾時大王聞此語已。】

  就是看到這些人,知道這些事實。

  【獲得百萬阿僧祇大悲門。】

  沒有這個境界現前,他那個大慈悲心怎麼生得起來?必須有這個境界現前,他的憐憫心、慈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這一點我們要學習,我們要覺悟。我們今天要遇到逆境現前,你自己能生清淨心、生慈悲心、生憐憫心,你學佛得力了,你有了一點功夫。如果逆境現前不高興,你佛白學了,你每天念十萬聲佛號、磕十萬個大頭也等於零,為什麼?境界沒轉得過來。所以這個是憐憫心生起來,境界現前。境界現前,這個時候看功夫,看你修學的程度。這個我希望每一位同修,都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有這個警覺心。這個大王是菩薩,他一看到老百姓造這個業,受這個果報。那要平常人看到,你自作自受,不但不救他,還要把他罵一番,侮辱一番,趕出去,這是凡夫。菩薩曉得是他自作自受,他迷惑顛倒,可憐可憫,他能生這個心,他不責備他,想方法教他轉業。

  【一心思惟。作意觀察。發於十種大悲之語。】

  『十』,在《華嚴經》裡面是表法的意思,代表圓滿,我們不能把它看作一個數目字。雖然裡頭也有十條,甚至於十一條,甚至於十二條,不一定,但是要曉得,《華嚴》是用十代表圓滿。像《彌陀經》裡面是用七代表圓滿,七是講四方、上下、當中,這是個圓滿。十是從數目字上來講,是個圓滿的數字。

  我們看底下的經文,下面這個十願。所以我們讀這個經文就想想,我們遇到這種人,遇到這些事情,我們生什麼心?很冷靜的想想,跟他比較比較,你就曉得我們到底是凡夫還是菩薩,我們這個心量究竟有多大,我們這個耐心究竟能夠有多麼久,這就是真正修行處。

  【云何為十。所謂哀哉眾生。】

  這個十句,每一句就是用這四個字起頭,『哀哉眾生』,這是同情、憐憫。

  【墮落無底生死深坑。】

  他怎麼墮落的?迷惑造業,前面所說的。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要認真的去反省,去檢點自己。為什麼?不能說我學佛,我將來就不墮三途,沒有這個話,學佛的人墮落在阿鼻地獄比不學的人墮落要多,這是事實。你看看灌頂法師《大勢至圓通章疏鈔》,他後面講念佛,這是講修念佛法門,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念佛人一百種果報,他在那個註解裡講了一百種果報,第一個果報就是墮地獄。我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很不服氣,念佛人再不好也不會墮地獄,怎麼會念到地獄去?所以我就特地跑去問李老師。李老師說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大,我不單獨跟你講,我公開跟大家來答覆。口裡念佛,心裡頭還照樣做十惡,還是殺、盜、淫、妄、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佛雖然天天念,一天十萬聲不斷,照墮地獄,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我們才明瞭,這句佛號叫修行,我雖然念這句佛號,對我的行為上一點也沒有修正過來,所以這個佛號不管用。佛號念了怎麼管用?我這個貪心一起來,「阿彌陀佛」,把貪心馬上轉掉,這就有用處;瞋恚心起來,「阿彌陀佛」,瞋恚心沒有了,把瞋恚心變成阿彌陀佛,這樣才管用。否則的話,你阿彌陀佛念的真是古人所講的風吹不入,雨打不濕,還是枉然,沒有用,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要曉得,聲聲佛號能把我們的起心動念轉變過來。所謂不起心動念則已,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樣才是經上講的念一聲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真的,不是假的。確實能消業障,消災免難,因為一切災難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來的,你把這個因斷掉,果報當然就沒有,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佛法講消災免難它有理論依據的,我們想想很合理,在理上講得通,決定不迷信。所以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修行不得法,沒用處,災難還是消不了。所以我們讀到這一句,他講『哀哉眾生,墮落無底生死深坑』,想想這個話是不是說我?這個要緊,說的別人於我不相干,這個話是不是說我,我要好好的想想,我起心動念是不是這樣?

  【我當云何而速免濟。令其得出。安住如來一切智地。】

  這就是這個大王,這個大王是菩薩,他發的這個願,前面是看到這個境界。『當』是我應當,我應當要怎樣快快的能夠免造業因,救濟他的苦果。救苦,當然他果報現前,這是第一個,但是一面是拔苦,一面要來教導他,要轉變他的思想,修正他的見解,叫他再不要造業,不要造因,這個重要。這樣才是真正叫他得出,就是出離生死深坑,這是出離,這就是出離六道輪迴。把他安住在哪個地方?『安住如來一切智地』。這些話都是暗暗的指著西方淨土,怎麼曉得?因為這個經到最後的結歸,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我們明瞭,什麼叫做根熟的眾生?根熟的眾生,聽到這句阿彌陀佛,死心塌地,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放下,這個人叫根熟的眾生。為什麼?他這一生就出離三界,他就生淨土,他什麼都不修了,什麼都不學了,這叫根熟眾生。還想學學這個,還想學學那個,那個根沒熟,他這一生能不能往生是個問號,這一生不能成就。那是個什麼?有善根的人,但是善根沒熟。熟的人是什麼?死心塌地修這個法門,念佛法門。與念佛法門不相干的,決定是不見不聞,他才死心塌地。

  像我跟諸位講的史清源居士,這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基隆要塞司令,那時彭孟緝先生他是高雄要塞司令,昨天我碰到他。史居士他就是跟李老師學佛,死心塌地。在洛杉磯,洛杉磯道場多,他哪個道場也不去,哪一個法師他也不交際,他自己住老人公寓,什麼法師講經說法傳法他一律都不參加,就是在家裡老老實實念佛,像閉關一樣。你看他去年走,走得多好,預知時至。他沒有害病,七十九歲,去年七十九歲,今年八十歲。臨走的前一天跟他太太講,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太太說他胡說八道,到第二天十一點二十分真走了,一點也不假。走的那天早晨吃早飯正常,一點事也沒有,中午他太太還給他做了一碗白木耳的點心,他也吃了,吃完之後就走了,你看他多自在。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死心塌地,一門深入。我到洛杉磯講經,他來了幾次,不是聽經,老朋友,好多年沒見面,我們在台中是同學,都是李老師的學生。今年我在洛杉磯,他太太特別來看我,把他往生前後經過的事情都告訴我。雖然難過,也很安慰。念佛能有這種功夫不容易。

  這個事情要緊,別的事情假的。經念得再好,講得再好,不能往生,那有什麼用?還是錯過,當面錯過,那太可惜、太可惜了。所以諸位要曉得什麼叫根熟。如果自己想知道我的根熟了沒有,你就自己想想是不是死心塌地念佛,其他東西統統都丟掉了?這叫根熟。不是別的不好,別的東西樣樣都好,你樣樣都學,你這一生去不成,你不能到一心不亂,你不能到功夫成片。要想一心不亂,要想功夫成片,只有把整個的時間、精力集中在一點,我們才能成功。

  所以想想古人那個成就,古人他們修行,他一生當中住一個道場,他不會到處亂跑的。聽經,一個老師,學一部經典,修一個法門,他樣樣都專一,所以他能成功。我們今天的根不熟,為什麼?聽這個法師講講,再聽那個講講,回家想想,他們兩個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哪個不對?再聽幾個,就不信了。為什麼?各人講各人的,到底哪個對?算了,統統都不對,還是我自己搞自己的好了。沒有法子。親近一個老師還有恭敬心,幾個老師一親近一比較,什麼恭敬心都沒有了。這就叫邪見稠林,這就是自己沒有福報。我在此地真是苦口婆心勸勉諸位,希望諸位在這一生當中個個成就。這個世界是大災難要來臨之前的平靜,不正常,不曉得什麼時候大災難來,如果自己沒有充分的把握,到那個時候手忙腳亂,那這一生真正可惜。要學,不管學什麼東西,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不遲,那裡有好的老師、有好的同參道友,何必在這裡苦哈哈的盲修瞎練,耽誤自己大好的光陰,不值得。所以他這一句話含義很深,能夠出離生死苦海,脫離六道輪迴,安住如來智地,那就是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第二句說:

  【哀哉眾生。為諸煩惱逼迫身心。我當云何而作救護。安住種種善業道中。】

  這句裡面首先要曉得惡業的根源,這是講煩惱。『諸煩惱』,「諸」是多,無量無邊的煩惱,逼迫他的身心。「煩惱」從哪來的?從邪知邪見來的。邪知邪見是佛經裡的術語,我們聽了之後,實在講這個意思也不甚明瞭,含含糊糊,籠籠統統。其實說淺一點,不是不好懂,就是想錯了、看錯了。看錯了就是你見解錯了,想錯了就是你思想錯了。像我剛才跟諸位說的,我們樣樣都想學,樣樣都想了解,這個想法就錯了,這個看法就錯了。為什麼?做不到,以我們畢生的能力、畢生的時間都做不到。我們今天只想學一部經,只想修這一個法門,這個想法就正確,這個見解就正確,一門深入,我決定成功。譬如說我們學經,假如我們是十年的時間,我學二十部經、學三十部經,平均一年學二部、學三部,十年學二、三十部,不少了,你懂得很多了,但是樣樣都不精,都是學一點皮毛常識而已。如果十年學一部經,你是全世界的那一部經的權威,你功力夠,專攻。十年要是專攻一部《彌陀經》,十年之後你就是阿彌陀佛,全世界講《彌陀經》也講不過你。你十年學二十部、三十部,那你比他差遠了。

  再給諸位說,古人所講的話沒錯,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從一部經裡面得定、開慧。一部經裡頭你能學十年,你就有耐心,這就是定,這就是三昧。定慧現前,一切經論擺在你面前,哪一樣不通?樣樣都通。所以台灣光復以來,佛教就辦佛學院,辦到今天辦了三、四十年,為什麼出不了人才來?就是學的東西太多、太雜了,遠不如台中李老師。台中李老師辦講經班他只辦了兩年,訓練二十多個學生,都成就了,個個都成就。什麼道理?他就是專,就是專攻。我們跟他學的時候,他的規矩,只准學一部經,你學兩部經他不教你,他不收你,你去跟他學只能學一部。你這一部學完了,學畢業了,他那個畢業也不要考試的,就是叫你上台講經。上台講經講給大家聽,他老人家也坐在底下聽,你能把這部經從頭到尾都講的他滿意了,點頭了,那算你畢業了,你才有資格再學一部經,他是這麼個教法。

  我跟他十年,十年只學了五部經。十年當中我聽他的經,大概總共聽了將近有三十部。聽了三十部,只聽,聽完之後,那個經看都不看,沒時間看,聽之前我們也不看經,聽完之後也不複習,就是聽而已。自己學的那個,聽之前要準備,準備聽經,聽了之後要整理,還要複講,所以我在那裡十年只學了五部經。剛剛一到台中,第一部經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那是我第一部學的;第二部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就是十大願王;第三部是《彌陀經》;第四部是《金剛經》;第五部是《楞嚴經》,我只學了五部。我沒有跟他學《法華》,我也講過《法華》。《華嚴經》是我啟請的,我在台中聽了一卷,第一卷,第一卷聽完之後,我心裡想一想這八十卷我沒有問題,我在台上講得下來。所以諸位要曉得,一定要專,要專攻,解行都要專,自己才能真正得受用。

  所以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一定要覺悟。往往我們自己錯在哪裡不知道,以為自己正知正見,我的想法、看法完全沒錯,哪裡曉得錯誤?覺察自己錯誤,這是智慧,這就是破除愚痴。所以行諸惡行就是生死因,這就是生死的根本。前面舉出十惡業,十惡業裡面的貪、瞋、痴範圍很廣大,不但對於世間法,對出世間法也如此。你看法門很多,這個我也要貪,那個我也想學,這是貪心。學得再多,貪心增長,瞋心增長。學多了怎麼樣?就瞧不起人,聽聽別人講,你這個講錯了,馬上就呵斥,就發脾氣。所以愈學貪心愈重,瞋恚心愈重,無明也愈重,這顛倒了。所以看看《華嚴經》這個善知識,人家愈學,學到最後剩一樣,貪心沒有,愈學愈謙虛,愈學愈會尊敬別人,這個人家學得有心得,有受用。這些地方我們要多想想,多拿來檢查檢查自己,看看自己想法、看法、做法跟這些善知識有幾分相似,有幾分不相似,我們才會有進步。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段文很長,意思也很深,十句我們講了兩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