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開敷夜神章  (第九集)  1986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12-004-0009

  七百八十四面第六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起如是心已。得菩薩力。現大神變。遍滿虛空最勝法界。於一切十方諸眾生前。起一切相一切財一切布施。無緣大雲。】

  從這個地方開始。經文講到這個地方,向下一段是說菩薩普攝一切眾生的行門。這裡面也分兩個小段,我們現在念的就是第一個小段,這個小段是講身業。這裡看到的這個身業,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神通。其實神通是我們的本能,本來就具足的能力。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本能的喪失是因為自己起了迷惑、顛倒、錯亂、煩惱,將我們本有的智慧、德能喪失掉了。這個喪失,實在講是一種迷失,並不是真正的沒有了。因為本能是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怎麼會失掉?決定失不掉的。所以經上常講失掉,實際上是迷失,迷了之後本能就不能現前,雖然沒失,可是不起作用,等於失掉,是這麼一個意思。幾時我們的障礙去掉了,我們這個能力就又恢復了,所以學佛無非是恢復我們自己本有的智慧、德能而已。因此,我們看到有些人有些神通不要好奇騖怪,他那點小神通算不了什麼,你自己的神通要恢復了,比他大得多。因此用不著對表現一點小神通的人,就起了很羨慕的心、嚮往的心,諸位要知道,這個羨慕、嚮往就是你自己的迷情,加重了你的迷情;換句話說,你的本能就更不容易開顯。這個開顯一定是在心地非常清淨的狀態之下才能開悟,絕對不會說帶著有虛妄、分別、執著的心他會開悟,那是開不了悟的,這點我們一定要明瞭。

  現在我們看看菩薩的神力,菩薩的神力,記住,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能。『起如是心已』,你看看前面我們講的這十三種心,要緊!這一段文我們也說得相當詳細,所以每讀到這一句,想想我們有沒有這個心。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跟經上統統都符合,那這句話就應了,「起如是心已,得菩薩力」。這句話是總說,下面是別說。我們本有的能力就恢復了,這就是菩薩力。現在我們的菩薩力不能現前,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跟前頭對一對,跟它都相反。學佛從哪裡學?要從這個地方學。像前面所講的,「起大悲心,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我們有沒有起這個心?有的時候我們也動了這個念頭,可是念頭剛剛動,到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就不甘心、不情願。利益一切眾生,那個眾生我喜歡他我就利益他,我討厭他我才不利益他,你看你這就不是菩薩心,菩薩心一定是平等、清淨的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只要你真起心,你的本能就恢復;你不肯起心,讀到經上菩薩這樣大的神通,我們念也很羨慕,自己沒有辦法得到。其實人家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怎麼樣就得到,怎麼樣就得不到,得失全在自己一念覺迷,覺了就得到,迷了就失去,關鍵就在此地。

  下面就講菩薩力,『現大神變』,「神」是神通,「變」是變化,他能夠現神通變化。神通變化就是能力,他表現出一種不可思議的能力,『遍滿虛空最勝法界』,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這是說他的本能遍虛空,不但遍虛空,而且遍最勝法界,最勝法界是本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既然講一真,當然也包括了十法界,因為十法界與一真法界是一不是二。他有這麼大的能力,盡虛空遍法界,這是說他範圍的廣大,他有這麼大的能力。『於一切十方諸眾生前』,這是講起作用的對象,上至諸佛,下及九界有情眾生,一個都不漏。我們說我們很可憐,業障深重,一生都遇不到一個佛菩薩。你要念念《華嚴經》,你哪一天沒有遇到佛菩薩?佛菩薩現在你面前,你自己不認識有什麼辦法?此地不僅講開敷夜神,他是七地菩薩,既然講他示現在一切十方法界眾生前,我們也是一個眾生,他也在我們面前,並沒有把我們漏掉。我們每天從早到晚不知道遇了多少佛菩薩,可惜的是肉眼凡夫當面錯過,一個都沒認出來;果然要認得的話,你才真正發覺到佛菩薩太多太多了。我們從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之處,幾乎沒有一時一處是沒有佛菩薩存在的,可是迷人他不知道,悟的人他曉得。

  下面講得更具體,『起一切相』,佛菩薩為我們現相,現相範圍非常廣大,現有情眾生的相,現無情眾生的相,現一切自然界變化之相。『一切財』,「財」是財物,使我們在物質、精神上能夠得到豐足的受用。我們命裡面所有的,諸佛菩薩給我們幫助就更容易;命裡面沒有的,他也能夠示現給我們受用。這個裡面就要問了,有些人說我非常貧窮潦倒,佛菩薩雖然講示現,我沒有得到。不是佛菩薩對你有偏心,是你自己沒有福報,你不知道受用,不知道享受,這就沒有法子。就是佛菩薩給了你,你自己會不會接受,會不會去享受,這是自己的事情。『一切布施』,前面講示現,他示現一切財,財要布施我們才能夠得到,九法界的有情眾生之前才能得到受用。『無緣大雲』,這是比喻,菩薩是以無緣大慈。「無緣」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無條件的,沒有條件的。「雲」是比喻,雲彩能夠遮太陽,尤其夏天太陽溫度很高的時候,能夠有一片雲彩你就得到陰涼。佛法常用大雲來做比喻,比喻佛菩薩以神力幫助我們斷煩惱,煩惱是熱惱,得清涼自在,所以用雲來比喻。

  【普雨一切。】

  『雨』當動詞,要念去聲,當作什麼?當作降落的意思來講,就是普遍的降落一切:

  【眾寶瓔珞資生之物。】

  『眾寶瓔珞』是比喻,因為世間人把這些東西看得很珍貴,所以經典裡頭常用這些來比喻物質生活的富裕,比喻這個。『資生』就是我們的物質生活,「生」是我們的生命,「資」是資助,我們今天講的衣食住行,這都是我們資生之具。我們的生活水準不斷的在提升,不斷的在改善,固然是我們自己本身在努力,如果你只認為這是本身的努力,說與佛菩薩不相干,那你是迷惑。雖然迷惑,佛菩薩還是幫助你,並不是說我不承認有佛菩薩幫我忙,他就生氣不幫助我們了,沒有這回事。前面說過,他說無緣大慈,他是無條件的,同體大悲心。你信仰佛菩薩,他幫助你;你毀謗佛菩薩,不相信他,他還是幫助你,這才叫無條件,才叫無緣。所以的確有佛菩薩神力冥冥當中在幫助我們。

  佛菩薩為什麼要幫助我們?因為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從佛性上來說跟他沒有兩樣。所以佛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佛對於佛必須要幫助,無條件的幫助他。講條件的是凡夫,是迷惑顛倒的人才講條件,覺悟的人不講條件,沒有條件。像這些地方,我們明白了就要學。如果我們對一切眾生也是無條件的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我們與諸佛菩薩的感應就特別的顯著。為什麼?佛用這個心,我們也用這個心,心心相應,有特別顯著的感應。我們處處講條件,佛菩薩不講條件,這個當中感應的成分就少了。這種感應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謂佛菩薩保佑我們,佛菩薩加持我們。

  【隨諸眾生心之所欲。】

  『欲』是欲望,一切眾生心裡面的欲望。這些欲望,凡是佛菩薩幫助你的,只幫助你善,不會幫助你作惡,佛菩薩沒有幫人作惡的道理。所以諸佛菩薩成人之美,絕不成人之惡,善事能得佛菩薩幫助,惡事沒有。可是你要作惡有沒有人加持你、有沒有人幫助你?也有。誰?魔鬼,魔鬼喜歡作惡,看到你作惡他特別來幫你忙,來成就你的惡事,成就你的惡行,到最後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所以魔鬼來幫助你,最後一定要整你,一定要害你,他跟佛菩薩不一樣。佛菩薩幫助你,叫你這一生得善,來生還要得善,生生世世得善法。所以為善跟為惡是一念之差,果報懸殊,不可思議。學佛的人用心要正、要清淨,決定能得好的果報。我們對於果報不必期望,它自自然然成熟。如果期望、貪圖,我做這麼多好事,為什麼現在還沒有好報?換句話說,障礙你果報的現前,你心不清淨,心清淨果報自然就現前。天天老掛念著,我怎麼好的果報還沒有來,我天天在幹好事?這就是你以不清淨的心來修善,也有果報,來得慢。所以一定要用清淨心,要用正心。『隨諸眾生心之所欲』,這句話要清楚、要明白。

  【悉滿其意。皆令歡喜。】

  佛能夠滿眾生的心願,怎麼曉得?佛法有這麼多的法門,就是因為滿大家心願的。你喜歡念佛,有念佛法門,滿你的心願;你喜歡參禪,有參禪的法門,滿你的心願;喜歡學教,有教的法門,滿你的心願;喜歡簡單的,提綱挈領的,則有般若法門;喜歡麻煩的,追根究柢的,他喜歡這一套的,有法相、唯識的法門。各隨所願,各隨所求,真正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實在不知道佛菩薩對我們恩德之大,真正入了佛門稍稍有了體會,我們自己才真正曉得感恩戴德,佛菩薩的恩德永遠報不盡。怎麼樣報法?唯一的報恩的方法,只有弘法利生,將如來的正法宣揚給大眾,這才能報佛恩於萬一。

  【如是無量布施攝門。種種財物。恆行惠施。於一切時常無休息。不悔不吝。無間無斷。】

  到這裡是一段。像前面所說的,『如是』就是指前面所講的無量的布施,這個布施你看文上有個『攝門』,「攝門」就是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手段,四攝法。四攝法裡第一個就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這是說了一個,四攝法裡說了一個。『種種財物,恆行惠施』,「種種財物」就是一切財物。布施已經就不容易了,世間人最難捨的是財寶,菩薩能捨,不但能捨,恆捨,永遠不斷的在捨。這一點我也要請同修們特別注意到,財物不捨就不來了,我告訴你不捨就不來了,愈捨愈多,愈多愈要捨。為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的福報從哪裡來的?我們今天財用不缺乏,你今天發財了,你發財是你前生財布施的果報。如果你前生沒有財布施,你說我會動腦筋,我很聰明,我有很多方法,世間比你聰明的人很多,比你辦法多的人很多,為什麼他很窮困?這個實實在在的,有很多很聰明的人,方法很多的人,他沒有財,前世沒有修財布施。有些人你看他笨頭笨腦的,他就能發大財,他前生修的,財布施修得多,命裡頭有。你就曉得,施財是財富之因,你能夠施得多,當然你的果報就多。你果報多又肯施捨,那下一次來的果報不是又多嗎?你明白這個道理,肯這樣去做,你的財富永遠享受不盡,而且愈來愈大,愈來愈不可思議,你要肯捨。你不肯捨,我過去種的福報就這麼大,享受完了,完了,就完了,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肯捨。

  今天還有一個同修來看我,他要請佛像,要請一尊觀音菩薩,請一尊地藏菩薩,還要請個土地公,因為他是做生意的人,當然心裡想發財。在本省供財神是供關公,我們想想沒什麼道理,想不出什麼個道理出來,關公幾時做了財神?我們念佛的人曉得,他是我們佛門的護法神,沒有聽說他做財神。現在台北市他這個廟的香火非常盛,行天宮就是供的關公。在大陸上做生意的人供財神,供陶朱公,這很有道理。陶朱公的確明白這個原理,他做生意發了財,發了怎樣?統統布施掉,他能夠散財。散了財之後,然後從頭再做起,沒有幾年又發達了,發達比前頭還要發達得多。發達怎麼樣?又捨掉,所謂三聚三散,他做生意發了三次大財,三次都捨掉,捨得乾乾淨淨,這個人了不起。其實這個人,諸位要讀歷史都曉得他,他就是越王勾踐的大夫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把敵人吳國消滅,國家恢復了。恢復之後,他曉得勾踐這個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所以國家一安定,他馬上偷偷的就跑掉了,不告而辭,逃掉了。他要不逃掉,必定也被殺掉。另外一個大夫文種,他那個人就老實,認為自己對國家有這麼大的貢獻,國王不管怎麼樣不會殺他,哪裡曉得還是被越王勾踐殺了。他聰明,他知道越王勾踐的個性,他就逃掉了。逃掉,改姓名去做生意去了,做生意發財。這個人前生修福,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布施具足,所以他命真好,官等於做到宰相,財發那麼大,當然他又健康長壽,這是不用說的。這個人我們來效法他,以他為財神很有道理,這真正是應當要學習的,他能做到「恆行惠施」,常常布施。

  『於一切時常無休息』,這就是恆行。『不悔不吝』,布施之後絕無後悔。有許多人布施之後後悔,聽到這個人講布施好,趕緊布施,布施完了之後,我都上當了,你看被他騙了,就後悔了。後悔,這樣的布施有沒有福報?有福報,福報一樣得來,得來之後不容易得到受用。為什麼?因為你有後悔,變成怎麼樣?我們現在講富而不樂,雖然富,他很苦。這就是因為他布施之後後悔,布施,富;後悔,所以他苦,富而不樂,果報真是絲毫都不爽的。有些人布施歡歡喜喜,很痛快布施,他發財的時候根本沒有費一點事情,心裡不想發財,財來了。為什麼?他布施的時候痛快、歡喜。有些人布施很難,因為人勸他布施,不捨,面子又過不去;捨,像割肉一樣,好痛。將來他發財怎麼樣?他要很勞苦的經營,要費多少精神,費多少這些麻煩的時候才能夠得到財富,就是得來不容易。因為他捨的時候難捨,所以得的時候也難得,一定會得到,難得,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得到的。「不吝」,吝是吝嗇,自己有的能施、能捨,絕對不吝嗇。「不悔不吝,無間無斷」。無間無斷,不但講你布施的心是無間無斷,布施的行也是無間無斷。所以一個真正肯布施的人有福。

  可是布施的時候你要記住,在佛法裡面常講福田,你布施種福要種在福田裡面,福報才大、才殊勝。如果種到石頭上去,那就不會結果;不但不會結果,你種下去的種子還會爛掉,不會有收穫的。因此我們布施的時候,對象要看清楚。如果布施一般人,像此地講的一切眾生,都是福田;如果在佛門裡面布施,那福報更殊勝。但是這個佛現在有真佛、有假佛,這個要搞清楚。要布施在真佛的福田裡面,那真是無量無邊的福報;如果種在假佛的福田裡面,不但沒有造福,還幫助他造罪業,那就不好。

  魔他的力量為什麼那麼大?他信徒多,財力雄厚,所以他才有那麼大的勢力。佛是真正福田,可惜沒有人認識,人家不肯在這裡種,佛法才衰。愈是衰,人家愈不肯到那裡去種,這點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佛法福田是真正的福田,妖魔鬼怪的那個田,到最後一定不會得好的果報。魔他要滅佛法,他要破人善根,魔是鼓勵鬥爭的。佛裡面是決定沒有鬥爭,佛是沒有鬥爭的。佛的福田是清淨的,魔的福田不清淨,魔心不清淨。佛的福田是平等的,魔的福田不平等,他有高下。所以只要自己稍稍留意,不難辨別。因此,學佛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無論在什麼時候,常常要保持頭腦清醒,不要聽人家說幾句好話馬上就動了心,往往我們會做錯事情。聽了怎麼樣?暫時可以不必反應,不必太熱心,要冷靜的去觀察一下,我們才不至於種錯了福田,這是很要緊的一樁事情。

  底下一段經文說出他的本意,菩薩為什麼這樣做?

  【以是方便普攝眾生。教化成就具足圓滿。】

  我們這才曉得,這是真正的福田。所以諸位要曉得,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是教化眾生的。昨天「人生哲學」請我去講演,因為那個裡面的聽眾一大半都不學佛的,所以我特別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什麼叫佛法,你要把這個名詞、定義,要搞清楚。否則的話,你從開始迷,就一直迷到底,你很難有覺悟的時候。佛法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從我們的稱呼上來看,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稱本師,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我們自稱為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後世的道場裡面,實際上道場就是學校,稱謂的名詞不一樣,它的職掌完全相同。譬如一個寺院有住持,住持稱和尚、親教師,我們現在學校的校長,校長是親教師,他主持教育政策的。首座和尚就是教務主任,維那就是訓導主任,監院就是總務主任。你看看寺院裡的三大綱領的執事,跟現在學校是不是一樣的?名稱不一樣,他所管的事完全相同,管總務的、管教務的、管訓導的,一樣。

  所以佛門原本是個學校,最初佛寺是國家辦教學的機構。因為寺,佛教是從漢朝傳到中國來的,漢朝的政治制度,寺就是國家辦事機關的名稱,它不是廟。在那個時候直接屬於皇帝底下辦事的機關,一級單位,這個機關就叫做寺。所以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卿,叫公卿,九卿。屬於宰相底下辦事的機關,一級單位,叫部,部的長官叫尚書,就是現在的部長。現在行政院底下這些部的名稱沒有變更,可是總統府底下辦事的機關不叫寺,名稱都換了。所以現在一提到寺,底下就連到廟,這個真糟糕,誤會太大太大了。所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佛教寺院本分的工作就是教化眾生。換句話說,現在政府鼓勵寺廟辦慈善福利事業,鼓勵廟宇、神廟辦這個是對的,鼓勵寺去辦慈善事業錯了,大錯特錯。那就等於說怎樣?鼓勵所有學校都不要教書,不要上課,去辦慈善事業去,那教育就完了。所以你要曉得它有它本分的事情,它本分的事情就是『普攝眾生,教化成就具足圓滿』,這是佛教本分的事業。

  慈善事業,你聽說哪個學校,除非像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個醫院,為什麼附設醫院?他那個醫院不是慈善機關,他是讓學生實習的,因為他辦的是醫學院。辦的工學院,我附設一個工廠,那個工廠絕不是以生產為目的,是以教育為目的,讓學生好學習,是這個意思。如果我們捨棄了自己本分去搞別的,叫大錯特錯,那就錯了。佛教為什麼衰,為什麼會滅?就是不幹本分的事情,佛教就滅了,學校就沒有了。學校裡頭老師也不上課,學生也不讀書,都去搞些其他的事情、工作去做,這個學校就不成學校了,學校自然就滅亡了。早期的寺院,那時候佛法剛剛到中國來,早期寺院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譯經,等於是國立的編譯館一樣,譯經、講經。中期的寺院就是教學、領眾修行,所以建立叢林制度。叢林制度是佛教一個大的改革,叢林實在講就是我們現在的大學,裡面分成許多的科系。叢林主席就是和尚、親教師是一個,他底下分了許多部門,叫首座和尚。那個首座和尚等於某一部門的,像現在一個大學裡分幾個學院的院長,多少學系的系主任,那都叫首座和尚,它已經分科、分系。所以它是教育,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的,佛教才能夠恢復,我們的修學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自己沒有這個福報,就好好的修行,求生淨土。有這個福報,有這個能力,我們要貢獻,在佛教裡面要做「普攝眾生,教化成就」的工作,要努力向這個方向去做,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你看每部經的流通分,佛都勸勉菩薩、勸勉我們,要「流布經法,普利人天」,所以佛法是以教學的方法來幫助一切眾生。下面是講佛法教學的目的,這個目的實在是了不起。

  【皆令得出生死苦難。】

  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世間法教學的目的,可以令我們離苦難,不能令我們離生死;佛法的教育可以教我們離生死,能離生死,苦難當然包括在其中。

  【救護饒益。不望其報。】

  我們要救眾生,我們要護眾生,我們要叫眾生得到最豐饒的利益,而不求報答,這是佛菩薩。有求報答,你雖然做這些事,心不清淨;唯有不求報答,你做這個事情,這叫大慈大悲,你自己心地清淨。清淨心是自受用,自利,大慈悲心是利他。利他不礙自利,自利不妨礙利他,這叫真正菩薩行,所以『不望其報』。我們做事情如果稍稍有一念望報的意念就錯了,我們只願意布施,不要希望有果報。我們這個道場,說實在也相當不容易,簡居士發心,在過去我們印這麼多經書送到國外,一年總要送幾萬公斤送到國外,國外沒有回報,連郵費也沒有人寄給我們。簡居士就跟我說,他只能搖頭,他們太不體諒我們了,我們只有施出去,連郵費都沒有。我說不可以起這個念頭,起這個念頭我們就錯了,我們不望其報。實在講沒有錢,沒有錢好,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不做就圓滿了;有人送錢來,還得要做了才圓滿。沒有人送錢來,我不做就圓滿了,這不是更好嗎?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念念圓滿功德,法喜充滿。所以修行真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事情來了,來了就得要辦,緣成熟了,不辦違背了本願,菩薩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發了願;沒有這個緣分,決定不攀緣,決定不求,我們這個心多清淨,功德圓滿。緣來了,那不做不行,不做就不圓滿;緣不來,是念念圓滿。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我們的身心永遠在大菩提道中,沒有一點障礙。

  【作意平等。心無分別。淨治一切眾生心寶。令其生起於一切佛一相深密同一善根。】

  前面這一句講平等心,待人接物一定要清淨、平等,無有分別,無有執著,無有妄想。我們是在佛法當中行道,如果有分別、有執著、起妄想,我們就錯了。有人說,我們不多想一想去利益一切眾生,怎麼叫慈悲?諸佛菩薩比我們慈悲得多,他為什麼不動腦筋,還要我們來動腦筋?一樁善事的成就,關係眾生的福報,眾生要沒有這個福,你想得再好,想成了,給了眾生,眾生遭了難。為什麼?沒福享受,譬如蓋一個大道場金碧輝煌送給你,你沒有福享受。這麼大的道場當然不能一個人住,就收一些徒子徒孫,徒子徒孫為了爭財產、爭地位,天天打得頭破血流,那就沒福享受。眾生的福報要是現前了,那個道場自自然然就成就了,福德、因緣。我過去剛剛學佛的時候,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就告訴我,叫我一生求佛菩薩,不要求人。求人怎樣?有煩惱,求人,人家布施給你,後頭有指望回報,那個福不容易消受。求佛菩薩,佛菩薩給你福報好消受,為什麼?他不要回報,他不希望你報答的,好消受。所以一切要求感應道交,自己要修福,眾生也要有福,正法就住世;我自己有福,眾生沒有福,正法不能住世;眾生有福,我沒有福,我幫不上忙,我也沒有辦法盡一分力量。所以必須自己與眾生都要有福,這就叫因緣聚合。

  『淨治一切眾生心寶』,心是真正的寶,心是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能生萬法,心是寶。「淨治」,我們心雖然是個寶,現在因為不清淨,正因為不清淨,所以我們心這個寶的德用不能現前,佛菩薩幫助我們,使我們恢復清淨。淨就是淨法,治是對治,以清淨法來對治我們的心,使我們的心也都能夠恢復清淨,像諸佛菩薩一樣。

  『令其生起於一切佛一相深密同一善根』。這了不起,與一切諸佛同一個善根。此地講的「一切佛」是已經成佛的佛,不是泛指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是的,這是講一切過去佛、現在佛,像世尊、像毘盧遮那、像阿彌陀佛,像他們一樣。什麼叫「一相深密」?由此可知,深密也是本來具足的,一就是最深、最密。我們現在這個心是三心二意,我們的心叫三心二意。三心是什麼?阿賴耶、末那、意識,三心;二意,第六意識、第七意識,就是意識跟末那識,末那叫意根,第六叫意識,二意。三心二意,這就是凡夫。佛是什麼?佛是一心。

  所以學佛,諸位要曉得,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是直截了當修一心的。一部《彌陀經》上只有兩句話,「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這兩句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為什麼要念它?就是要修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定慧雙修。心要是一,外面相也是一,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你要證得這兩種三昧,這兩種還是一種,一相、一行三昧你就成佛了。所以念佛這個法門是成佛的不二法門,是成佛最快速的法門。可是這個法門,你要到完全相信沒有懷疑了,給諸位說,必須要通達《大方廣佛華嚴經》,你才會真正明瞭念佛法門的殊勝;不通《華嚴》,不曉得念佛的殊勝。可是要通《華嚴》不簡單,實在不是個容易事情。我們像這種速度來講這個經,這個經這麼厚的本子五本,哪一年才能講得完?這就是我們沒有福報,我可以天天坐在這裡一天跟大家講八個鐘點,你們沒有法子來聽。我現在一天講八個鐘點還不累,還能講得下來,我在洛杉磯,他們一次就給我排上九個鐘點。我要在講台上站九個鐘點跟他們講,他們在底下坐著聽九個鐘點都聽得受不了,他不如我。

  再看底下這幾句,一相深密就是同一善根,與諸佛如來同一善根。剛才我跟諸位說了,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與諸佛如來同一善根,我給你講的是真實話。你要問為什麼?那這個事情就很麻煩了,就不是兩個鐘點能講得完的。這是我學佛三十多年親身體驗的,一句阿彌陀佛是與一切諸佛同一善根。

  【應眾生心作眾資具。】

  『具』是工具,『資』就是資生的工具,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

  【攝取眾生。增一切智。速疾圓滿福德大海。】

  這是說明了佛教教學終極的目標,攝受一切眾生是幫助他們、啟發他們的一切種智。這個地方的『一切智』是一切種智,就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也就是經文裡常常我們念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此地用這句話來表達。『速疾圓滿』是快速的圓滿,使一切眾生能夠得到最圓滿的福報,成就最圓滿的功德。這是『福』與『德』,「福」是福報,「德」是功德。『大海』是比喻既廣又深不可思議的福德,要由佛法的增上緣開發我們的自性,才能夠圓圓滿滿的獲得。所以佛法除非你沒有接觸,你要接觸,它裡頭真的這麼好,它不是說假話。誰不願意?誰不想學?除非他沒有接觸到。

  所以現在我在國外,達拉斯那邊是基督教的天下,現在基督教跟我接觸非常的歡喜。我跟他們接觸我提出了兩個基礎,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互助合作。哪兩個基礎?第一個基礎,我說你是一個宗教徒,你信仰上帝,上帝是不是教你愛人、救人,不可以毀滅人?對,一點都沒錯。我說佛教也是教我們愛人、救人,不要害人。這個我們相同,這個基礎相同。我說既然要救人、要愛人,就決定不能毀謗人,決定不能破壞別人。他說對。如果基督教破壞佛教,你就違背了你上帝的那個意旨,違背你的教義;佛教要毀謗你的話,也違背了佛教的教義。我說好,我們基於這兩個基礎,我們應當可以互相合作,共同來謀全世界人類的共同幸福。這我們就拉手了,沒有話說。現在問題在哪裡?必須消除我們的隔閡,消除我們誤會。如果要消除隔閡、消除誤會,我們就常常舉辦座談會,交換教義,我把佛教教義講給你聽,你把你們教義講給我聽,有矛盾的地方互相來融化、來溝通,這才叫善人。否則的話,宗教徒都是不善之人,那你是上帝的叛徒,我也是佛的叛徒。這他們承認,非常歡喜接受。

  連外教都能跟我們互相合作,你說佛門裡面不能夠互相合作的,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一定要互敬互愛,要誠心誠意的合作,才能夠把佛法發揚光大,利益眾生,自己才不造罪業。所以我讀《華嚴經》,特別強調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你沒有真誠的禮敬,對一切人、一切法沒有真誠的禮敬,你沒有資格學佛,佛法雖然是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你也入不進去。你沒有禮敬、誠敬之心,這一句阿彌陀佛你念上一百年,也不會念成功夫成片,也不會得一心不亂。所以我發現十大願王第一願王比什麼都重要,它是真正的基礎。我們以真誠之心、誠敬之心待人接物,那就是學佛,決定有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