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13/8/13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26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六頁,我們從倒數第三行,從後面數過來第三行,好,我將這一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今天我們從這段看起。我們昨天跟大家一起學習,我們跟隨觀音菩薩發願,願我很快的能得到戒定道。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我們一般佛法修學就是修戒定慧。這個戒定慧的中心是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是統統修定的,只是修的方法不一樣,方法很多種,但是目標是一樣。如果學佛不是在修定,不是修戒定慧,就偏離佛道,就已經不是在學佛這個路上,變成我們一般所講的佛學。學了很多,聽了很多,甚至念佛教大學、佛學院,知識很豐富,但是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不能破無明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目標。因此我們學佛要認識清楚,我們要選擇哪個方向,自己必須要有正確的一個認識,才不至於這一生又空過。
前面講這個戒定慧,戒定是修因,目標是開智慧。我們今天學的這一段,我們跟隨『大悲觀世音』,發願,『願我早登涅槃山』。「涅槃」兩個字是印度話音譯過來的,翻它的音,沒有翻它的意思,這一類的翻譯叫音譯,把中文的音跟梵文的音接近的用這個字來翻。如果把它翻成中文的意思,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沒有生滅了,印度古代這個梵音叫涅槃。現在我們佛門有很多人不知道,以為這個出家人往生了叫涅槃。人死了叫涅槃,這用不著修行了,那死了就是涅槃,哪個人不會死?大家都會死,個個證得涅槃,佛也不用講經說法了。所以他這個誤會了,他誤會。這個誤會是從看到釋迦牟尼佛離開我們人間,在經典上講佛示現涅槃,在我們世間人看死了,人死了。其實涅槃是不生不滅,沒有死才叫涅槃,如果死了就不能叫做涅槃。
前面修戒定,修戒定慧,目的達到涅槃,要達到不生不滅,我們本性的常寂光土,在淨土叫常寂光淨土。經典的這些名詞術語都必須加以解釋,不然一般人看也看不懂。我們如果沒有聽淨老和尚聽個幾年的經教,我們看了也是跟一般人一樣,甚至把那個意思都錯會、錯解了,這很有可能。就像般若一樣,般若它為什麼不翻中文,它意思是智慧?因為怕大家混淆,翻經的法師怕混淆,怕引起誤會,把世間的聰明智慧當作是般若智慧,那誤會就大了。世間的聰明智慧佛在經上給我們講是八難之一,叫世智辯聰,遭難了,遇到困難了。那是從意識心出來的,那不是從自己本性流露出來的般若智慧。自己本性流露出來的般若智慧,它本來就有、本來就具足。這智慧一流露出來,煩惱就不見、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涅槃也沒有了。現在講個生死、講個涅槃,就我們凡夫的情況這個境界來講的。
你看觀自在菩薩,在《心經》佛給我們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後面講的就是照見五蘊皆空那個情況。在一乘法,明心見性,《心經》講的,生死、涅槃都沒有了,二邊都超越了。如果在十法界那就有,你看十法界六道法界,從天道到地獄道這都有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兩種都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這四聖法界,他們沒有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但是對六道凡夫來講,他們得到涅槃,他們不會死。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講,證得阿羅漢果那壽命跟天地一樣,這是形容,因為他都不會死,那比天地還長。天地還有成住壞空,他都沒有,阿羅漢就沒有,沒生死了,他也證得涅槃。所以十法界,六道法界的眾生住生死,四聖法界的羅漢、菩薩、佛是住涅槃,他們有證得涅槃。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他生死、涅槃二邊不住,二邊都沒有。所以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就菩薩摩訶薩,他們到十法界度眾生,他們很自在,沒有障礙。
此地講的涅槃我們要好好去體會,有四聖法界的涅槃,那一真法界也可以叫涅槃,但是他涅槃跟生死已經不二了。大家如果讀過大乘經,常常會看到不二法門。你看六祖,在我們中國六祖惠能大師,神秀在北方教學,教禪定、解脫,有人到南方曹溪來請教六祖,說禪定、解脫怎麼修?六祖講,給他回答,他說禪定、解脫是二法,兩種對立的,說佛法是不二法。這個要上根利智的人他才能夠體會,一般中下根性的人他體會不到,給他愈講他就愈糊塗、愈迷惑了。但是常常深入這個大乘經教,聽久了,原來不明白,到後面也會明白。我們先從小乘這個地方來講,的確有生死、有涅槃,在十法界裡面的確有。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住方便有餘土,每尊佛的世界都有方便有餘土。
我們為什麼要發願「早登涅槃山」?涅槃是不生不滅的意思,沒有生滅。我們一般聽到佛經上這麼講也很難理解,如果我們有稍稍涉獵大乘經典,比如說《楞嚴》、《圓覺》這一類的大乘經典。我早年很年輕的時候,第一部聽淨老和尚講經就是聽《楞嚴》,在現在龍江路,那個蓮友念佛團,現在還在,以前看很大,那天經過,我弟弟載我經過,看變得很小,以前都沒有房子。《楞嚴經》講我們六根的根性它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是說,這根性它本來就存在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它也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第一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見色性,見到它的性。耳聞聲,耳朵聽聲音,觀音菩薩在「耳根圓通章」也是教我們「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做反聞的功夫。我們現在耳根聞外面的音聲,隨著外面音聲跑,起分別執著。
我們如果能夠保持第一念,這樣一直保持下來,你很快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沒有分別執著,再達到不起心、不動念,《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見到本性。性在哪裡?就在眼前。它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就沒有先後,沒有空間就沒有距離。所以大乘教一般人很難體會,因此大乘經我們常常讀到四個字,「不可思議」,這個事實真相你不可以用你的思惟去想像,你想不到;也不能用你的言語去議論,你也議論不到。禪宗所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動念即乖,開口便錯」。動念就是思,你要去思惟,要去想一想,一想就不對了,又落在意識心,又落在妄心,嘴巴開口要講也錯了。所以古大德講,「動念即乖,開口便錯」,就是不讓你想、不讓你講。這是禪宗用這種方法逼學的人開悟,逼他開悟,把原始起心動念那一念從根給它停下來,那你就知道,一停下來你就知道了,不要問別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用那種方法。
所以有一些參禪的人他去參,禪師給他問的問題,他剛好要回答,嘴巴都張一半,這個手馬上把他摀在嘴巴裡面,不讓他講,那個人馬上開悟了。如果我們不是那種條件的,不是那種根器的,用禪宗那個方法沒有用。有的是打香板,香板打了開悟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在景美圖書館講到這些禪的公案,說現在人你把他打死了他也不會開悟,因為他不是那種根器。學人家那樣依樣畫葫蘆,看到別人在打開悟了,他也拿一支棒子來打,真的把人打死了他還不開悟。禪宗的公案,它很多手段,各人都不一樣的,但是你本身去參禪的人要有具備那個條件。遇到善知識禪師也是自己大徹大悟的,他才有辦法指導你。而且要有殺活的手段,能夠給你殺,也能夠讓你活,那才行。不然你兩方面缺一個都不行,不能成就。
講到涅槃,我們也有必要多了解一點,我們學的講經說法是屬於教下,教下可以言說,可以思惟,它有這個方便,這是釋迦牟尼佛主流教育,講經說法。實在講它是前方便,有言說、有思惟,慢慢給你帶,帶到最後你還是不可思議,帶到最後,慢慢給你誘導。前面給你講得那麼多,叫黃葉止啼,好像小孩子在哭,去撿一個樹葉(黃葉)逗他玩,讓他開心不哭,那就好了。所以佛講經比喻作黃葉止啼,你開悟,那就對了,就不用再講了,前面講的就像黃葉止啼一樣。涅槃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那是不生不滅。所以《楞嚴經》波斯匿王就問釋迦牟尼佛這個問題,常常聽佛講經,佛說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他說佛你說不生不滅的自性,到底在哪裡?他不知道。佛就跟他講,就在你身體裡面,你每天在看,每天在聽,鼻子每天在嗅,舌每天在嚐吃東西,身每天在接觸,你的意識心天天在思想,那個六根當中的根性是不生不滅。
所謂不生不滅就是它本來就有,所以叫不生。我們念迴向偈,「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不生的意思,沒有生。為什麼沒有生?因為它本來就有。不是本來沒有,現在有了,那才叫生。有生那必定有滅。這個現象的生起怎麼生?佛給我們講,萬法因緣生,它沒有自性,它是很多因緣湊起來產生這個現象;這個因緣散掉,這現象就沒有了,所以叫緣生緣滅。像我們這個身體也是因緣生法,有父母,有我們的神識來投胎,跟這個有緣,這些是因緣。那出生,生出來,生出來有生,從小孩子慢慢長大,後來慢慢老了,後來生病,死了,生老病死這樣一個過程,就一個階段的生滅。這個生滅叫做緣生緣滅,緣具足他就生,緣散了他就沒有了,就散了。我們看看我們每天生活,從早到晚,各個方面,不管什麼事情,佛法也好,世間法也好,無非都是緣生緣滅、緣生緣滅,一天到晚都是這樣,每天有每天的因緣不一樣。
我們現在在學習這個經,等一下時間到了,大家回去,緣滅了,你沒有看到大家在這裡坐,散掉了;那下一次緣又具足了,又生了。生滅法它是從哪裡來?它從那個不生不滅所產生的。這在過去的時代是很不好講,但是我們也很佩服古人,古人沒有現代這種科技,他能相信,這智慧真的比我們高。我們現在有藉用這些科學的工具,我們利用這些科學工具能夠體會個彷彿,當然沒有辦法用這個來比喻到恰當,但是說一個彷彿,這個我們就比較容易有一點體會。我們的自性就像電視的螢幕一樣,螢幕是空的,什麼都沒有,它沒有生也沒有滅,它本來就存在在那個地方,把這比喻作我們的自性。螢幕裡面的頻道、節目太多了,無量無邊,看你要多少節目都有,每天不一樣,形形色色的。那個有生滅,一下這個出來,等一下這個沒有了,下面一個影像又出來,你整天看電視都是緣生緣滅、緣生緣滅。
再看看我們現實的生活,那跟電視一樣,也是緣生緣滅。但是這個現象它有生滅,但是能夠現這些現象的螢幕它如如不動,它沒有生滅。我們學就是說要在生滅當中,假的假相,生滅法就是假相,虛妄的,在這個假相當中你要看到真的,那你就見到自性了,見性就叫成佛,你見到自己的本性,學佛就學這個。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實在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到最後就是明心見性,不管你用什麼方法。我們修淨土也是一樣,只是修的方法不一樣,用的名詞不一樣,其實那個境界是完全一樣。但是我們一般人對這理論沒有搞明白,這個信心很難生起,總是有疑惑、有懷疑。
所以波斯匿王問佛,這不生不滅的自性在哪裡?就在你的身體裡面,就在你的六根根性裡面。他說這個根性還是找不到,天天是眼睛在看、耳朵在聽,但是他沒有看到自性長得什麼樣子。再請佛給他開示,佛很慈悲就給他講,他說你現在能看的、能聽的,這當中有一個它從來就沒有生滅的。你現在看到你的感官當中是有生滅的,但是你能夠看的那個自性它從來就沒動,從來就沒有生滅。聽了還是不懂,換作我們也不懂,講了我們也體會不到。現在他是講在哪裡,但是他體會不到。佛就舉出例子給他問,他說你三歲去看那條恆河,古印度,現在可能還有,那條恆河算是印度文化的一個發源地,恆河。所以他們都要去拜耆婆天拜天神,波斯匿王也不例外,他三歲的時候,他媽媽就帶他去恆河拜耆婆天,那小時候三歲帶到恆河去,看到恆河了。佛就問波斯匿王,他說你三歲的時候看那條恆河,你看到了?他說看到了,三歲就看到。那現在幾歲?六十二,六十二歲了。三歲是小孩子,現在六十二歲頭髮也白了,臉皮也皺了,眼睛大概也有老花眼了。
佛就問他,你現在六十二歲你去看恆河,是不是還能看?他說能看。能看的差別,佛指的是什麼?就是你能夠見的那個,叫你認識那個,能見的。不然看大家都會看,你能見的那個它沒有變,能夠見的。我們現在總是認為能夠見的是我的眼睛能夠見,我的眼睛能見。佛說不對,你有個性在裡面眼睛才能見,沒有那個性你有眼睛也見不到。就像現在人死了,捐眼角膜捐給別人,別人還能看,別人眼睛亮起來了,他還能看。如果一個人他的眼睛好好的,死了,他還能看嗎?也是不能看,他神識離開身體不能看,眼耳就不能見聞。所以有眼睛還要有一個見性,能見的見性。波斯匿王聽到這個地方他就明白了,他明白真的原來人不會死,這個身體有變化,自性從來就沒變。所以人死了只是換個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就是這樣,那個性從來沒有改變。波斯匿王也算不錯,聽到這個地方他就開悟了,開悟就不用再講了。
但是波斯匿王開悟了,其他的佛弟子還有很多沒開悟,又有個弟子起來問,他聽到這裡,另外有人他就疑惑又來了,他沒開悟。他有個疑問,他說那瞎子,瞎子什麼都看不到,那個瞎子有見性嗎?佛也沒有正面跟他回答,就是問這弟子,就是說你現在眼睛好好的,你能夠看到外面這些山河大地,這些萬物,你現在能夠看到這些,憑什麼看到的?如果把天上的太陽、月亮、星星都沒有了,這個日月星都沒有了,就沒有光明了,還有把你那個燈統統收起來,沒有了。比如說你到挖礦坑,那個坑道裡面進去烏漆麻黑的,什麼都沒有,佛說你去看看,你眼睛很好,看你能不能看到什麼?他是找一個瞎子來,找一個瞎子來,問那個瞎子說,你看到什麼?他說看到眼前一片漆黑。眼前一片漆黑,沒有,他就什麼都看不到,應該就沒有什麼見性不見性。所以佛才用這來再給他說明,他說你眼睛好好的,如果沒有這些燈光來照明,你看到眼前一片是什麼?跟瞎子一樣一片漆黑,烏漆麻黑的,什麼都看不到。
你眼睛好的看的一片漆黑,瞎子看的也是一片漆黑,這時候才明白,原來有個性它是沒有生滅的。這個眼睛不好可以換成好的,調整好的,現在醫學發達,雷射開刀,青光眼這一類的,他又可以恢復正常。另外就是配眼鏡,像我有老花眼配眼鏡,配了就看得清楚。如果你沒有那個見性,配什麼也沒有用,那也沒辦法看。所以主要的有那個見性。但是我們現在迷了,迷失自性,不知道。不知道回歸自性,不知道回頭向內回歸自性,往外面跑、往外面找、往外面研究,研究了半天都沒答案,找不到。整個宇宙的起源是我們起心動念變現出來的,如果你往自己內心去找你就找到,你到外面去找,你怎麼找也找不到。所以佛法叫內學,叫內典,是往自己內心去求的,不是往外求,佛教我們就是往內求,你往外求就變外道。外道其實也不是壞話,就說你修的方向不對,應該往內求,你往外去攀緣,那你就錯了,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願早登涅槃山,對涅槃它的定義必須先了解,它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自性。你看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也是這樣給我們開示,「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這些生滅的現象生起來,是從哪裡生的?從緣生的。那法性?它沒有生,它還是一樣沒有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緣滅了,沒有了,法性還是在,它也沒有滅。所以生滅是因緣,緣生緣滅,那個法性、那個自性它從來就沒有生滅。如果我們看到自性就明心見性,我們學就是學這個,不管修哪一個法門。「山」也是個比喻,我們知道這個地球上的,特別是高山,像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的山,高山就是頂尖到最高,最高的境界。涅槃是佛果地上的究竟涅槃,就是生死、涅槃都不住的那個涅槃。教下有個方便,我們用言語可以去表達,但是我們要從言語當中去體會它的真實義,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你不要執著在言說相裡面,你要透過這言說去體會到真實,你就悟入了。好像我們看到指路牌,牌子指一個方向,這裡去往基隆,往北是往基隆。看到那個牌子,以為這裡就是基隆,錯了,基隆還沒到,它只是指你方向,這樣一直走過去就到了,不能誤會。所以你要聽弦外之音。
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給我們講,聽經要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心緣就是心裡去想,不要去想,你用直接自性去悟。所以參禪叫參究,它不叫研究,研究是用意識心去思惟想像,那叫研究;參就是你不可以用思惟,你要直接用你那個自性去照。所以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一部《心經》,六百卷《大般若經》,歸納起來講的是一個字「照」,你會不會照?你會照你就會跟觀音菩薩一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為什麼度苦厄?看到真相了。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我們現在真相在眼前我們沒看到,看到都是假相,迷在這假相裡面,起惑、造業、受報,我們現在吃虧就虧在這裡。我們要早登涅槃山,這個經教我們要多薰習,畢竟我們不是那種上上根人,一般是上中下,中下根的佔最多。我們希望早一天登上這個涅槃山,這個經教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好,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一段: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這一段也是跟著觀音菩薩發願,『願我速會』,「速」就是很快。你看前面這些經文,一直到這裡,發這個願就是速、早,就是早一點、快一點那個意思。當然我們每個人也都希望早一點、快一點,但是快不了。所謂欲速則不達,有的人要快,弄巧成拙,弄得反而更慢,這要懂理論方法才能達到這個願望。『無為』,這在唯識學裡面,百法有六種無為,最後一種無為這是真的無為,叫做真如無為。前面九十四種叫有為法,怎麼叫有為?怎麼叫無為?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有變化的,那叫有為法。還有不相應行法,像時間、空間那是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人去設定的,它沒有實質的一個東西,那叫不相應行法。那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有為法九十四種,包括我們精神的、物質的,有九十四種有為法。
無為法六種,真如無為就是我們真如自性,它是不生不滅,那是最真實的。其他五種無為還不是最真實的,其中有一種叫虛空無為,虛空,我們現在看到這個虛空,虛空沒有變化,三千年前是這個虛空,三千年後還是這樣。但是《楞嚴經》佛給我們講,我們看到整個宇宙的大虛空,在我們自性裡面就好像一片雲彩。這個我們很難想像,真的不可思議,不能去想,你想不到。那佛一直講你不要想、不要想,我們偏要想,就是問題出在這裡,因為我們想習慣了,無始劫來已經習慣了,現在一下叫我們調過來很困難。所以禪宗這種方法,特別是現在人很難適用,現在人妄想比過去不曉得多幾百倍、幾萬倍都不止。不能起心動念的,單刀直入,你要快,參禪真的它是快的,你會參那真的是很快。直接從起心動念那個一念給你斷掉,那就無為了,那真的你就看到無為了。
現在我們淨老和尚,他都藉用現代的科學工具來說明、來比喻,讓我們去體會經典上講的那個事實真相,但是沒有辦法比喻到恰到好處,只能比喻一個彷彿。我們現在說這個宇宙怎麼來的?自古以來中國、外國很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怎麼會有宇宙、人怎麼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研究到今天最少也有二、三千年了,在古印度就很流行了,佛出現那個時代,各有各的說法,每個宗教有每個宗教的說法,不太一樣。但是都沒有一個具體的答案。因此佛出現在世間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世人。這個宇宙,我們常常在做法會念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我們要注意「無始」那兩個字,無始就是說它沒有開始,這我們一般人就聽不懂了。你說有個開始、有個結束,這個我懂,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這個大家能夠理解。沒有開始就不懂了。
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真的沒有開始。說有個開始是妄念。為什麼?因為這個宇宙,佛在《華嚴經》,賢首國師有寫了一篇論文《妄盡還源觀》,修五止六觀這個論文。他給我們講這宇宙怎麼出現的?《華嚴經》佛給我們講叫一時頓現,還又講一個出生無盡,就是這個現象出來無窮無盡的,沒有窮盡的,出生無窮無盡。我們老和尚實在也很厲害,他能夠去找到這些萬花筒。因為我們現在跟大家講出生無盡,什麼出生無盡,大概也很難體會。他就找小時候玩的萬花筒,萬花筒現在很多,我看那個店很多都在賣,你去買一支來轉,我請人幫我買了兩支,一直轉一直轉,裡面有幾片碎片、幾個顏色,你怎麼轉,它呈現出來的圖案沒有一個是完全相同的。你從早上轉到晚上,每轉一次就是一個圖案,每轉一次一個圖案,他從這個地方說,《華嚴經》講重重無盡、出生無盡,我們從萬花筒可以體會到一點彷彿的意思。
另外宇宙它是怎麼形成?它是我們的念頭累積起來產生這些物質現象,物質、精神都是念頭產生的。在唯識裡面講,《唯識論》裡面講,「見相同源」,見就是見分,見分就是精神,相就是物質,精神跟物質它都是從阿賴耶識出來。阿賴耶,怎麼會有阿賴耶識?你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你動一個念,然後真如自性裡面現出一個阿賴耶出來。阿賴耶再現出見相同源,然後一直發展出來。累積的一念,一念一念它是相似相續相,相似就是說它很像,但是不是完全像。相續就是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速度很快,這樣速度很快連接起來,你看整個宇宙都在動;如果你一念一念給它分開,它就不動。所以老和尚用電影的膠捲,就是一秒鐘它轉二十四張,它那個鏡頭開合很快,二十四次。二十四次就是它有二十四張的幻燈片,機器轉動,然後打到銀幕上,動很快。那一張接一張,前面一張、後面一張,後面那張跟前面那張很接近,但不是完全一樣,這樣連接起來。
大家如果有去看人家畫過這個卡通,卡通影片,你就知道了,那個卡通影片,畫的靜態的怎麼會動?它是一張一張給它接起來然後給它轉動,就是幻燈片一張一張,每一張都是獨立的。每一張都獨立的,就是每一張打上去,它這個很快的速度,整個給它串起來,加起來,那整個人都在動了。前一陣子我看那個facebook有一個人拿一疊紙,那是便條紙,這個紙不行,那便條紙小小的四四方方,它像畫那個卡通一樣,用線條畫的,畫一個人,畫一個人在跑跑得很快。他就是一張一張都畫,每一張都是很相似的,就是跟畫卡通一樣。然後他這個手好像這樣很快,你看那個人一直動、一直動、一直動,其實那是一張一張,你一張一張給它分開它是靜態的,它根本就沒動。但是你給它連起來速度轉快,看起來它在動,其實它都是獨立的沒動。那我們現在整個宇宙,底片一張一張都是獨立的,每一念也都是獨立的。如果你這當中有一念給它停下來,你看整個宇宙就不一樣,你就看到事實真相,因為沒在動。好像那個底片一樣,你停下來就只有一張,也沒有在動。動的情況,它一張一張是獨立的。所以它沒有開始。
佛問彌勒菩薩說,我們一彈指間有幾個念頭?這樣彈一下這樣有幾個念頭?三百二十兆,這樣三百二十兆個念頭。我們不要說三百二十兆,三十二個我們都搞不懂,電影才二十四個。但是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到六次,彈四次的話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如果彈六次是一千九百二十兆。這速度太快了我們怎麼會發現?所以宇宙你知道這個原理,它是很多念頭很快速的糾纏在一起,它就現出這個現象出來。如果你去把當中一個給它停下來,切斷,整個它都停了,都停擺了,停擺你就看到真相。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樣照見,看到這都是空了,都沒有了,像作夢一樣,當然就度一切苦厄。所以宇宙它不是什麼進化論,那個進化論都是打妄想,不是進化論。所以那些科學家研究,我們人以前是猴子,猴子一直演變、演變,演變到現在變成人,原來有尾巴,現在沒有尾巴。我們老和尚講經也提過,他說現在還有猴子,那些猴子怎麼沒變成人,還是猴子?這個也講不通,所以進化論也講不通。現在隨著科學的愈深入,過去那些科學家講的現在就變成不對了,講得不對了。
《華嚴經》佛實在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我們看不懂。佛給我們講宇宙的出現它是一時頓現,你看一念,一個念頭出來,就色受想行識都有,一個念頭。所以整個宇宙的出現它是一時頓現,就像那個幻燈片一張,一張出去是一個鏡頭,那很多鏡頭累積起來很快速的給它串起來,就是一時頓現、一時頓現、一時頓現。就是你剎那剎那就是每一張幻燈片,每一張幻燈片它都是獨立的,它不是連在一起的。所以現在老和尚用現代的科學、科技來說明,我們也體會到一點。後來我再想想以前我看《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他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斷那個念,他說那個念頭一個一個是獨立的。蕅益祖師在註解《占察善惡業報經》他也是這麼講的,他說相似相續相。這些祖師大德都給我們講,那個念頭如果它不是獨立,是連在一起的,那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那個妄念你也斷不掉。還好它是各自獨立的,各自獨立就比較好辦,你有一個切掉,前後它就連不起來,那你就見到真相,就看到它是虛妄的,虛妄沒有了你就見到真相。
這個經文,我們看的都是兩個字兩個字,下面的字是個形容比喻,「山」它是個形容,一個比喻,表示妙高,唯妙,高,最高的,最高的境界。所以講到「無為舍」也是一樣,「舍」就是說我們住的房舍,以這個舍來做個比喻。不是說有一間房子叫無為舍。「會」就是說體會,會,你體會了,這個部分叫開悟,悟入了。無為兩個字,你要詳細的說明,這個很有得講,你看《百法明門論》,你不搬出來講講不清楚,但是簡單帶過去也可以,無為就是沒有生滅就叫無為,有為就是有生滅,我這樣講帶過去也可以,大家知道有一個概念。但是不能體會到它裡面更進一層的深義。這個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唯識,唯識《百法明門論》,這個無為六種。這裡講的「速會無為舍」是講真如無為,真如自性,無為。我們跟著觀音菩薩發願,我們也希望很快的我們去體會悟入無為法身,無為其實就是證得法身。
要證得這個法身,我們念佛是一個方法,但是念佛也要念得如法。念佛它的原則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我們老實念,念到功夫純熟你自然就明白了。如果念佛當中還有懷疑、還有夾雜、還有間斷,你就必須要聽經,你不聽經就不行。聽經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排除這些疑惑,疑惑排除了你才不會夾雜、才不會間斷,才肯死心塌地去念。如果一點懷疑都沒有了,不用聽經,經也不用讀了,一句佛號念下去就成功了。但是這個信心很難生起來,如果信心那麼容易生起來,佛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他就不會跟我們講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可見得生起真實的信心有一定的難度。信心生不起來無非是有懷疑,你有很多疑問,懷疑就是障礙。所以講經說法,聽經聞法,它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疑斷除了,你信心自然就生起來;疑沒有斷除,這個信很難生起來。因此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天天示現講經說法,天天教學,天天講,不辭疲倦,一天講八個小時,甚至更長,這為了就是幫助眾生斷疑生信。好,我們再看下面: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這一願也是跟著觀音菩薩發願,願我自己早一點『同法性身』,我們一般講法身。你前面會無為舍自然就證得法身。那法身在哪裡?法身已經超越十法界,一真法界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無明是什麼?起心動念,就是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其中三百二十兆分之一那個念頭,那個一念,那個斷了你就見到法身。「願我早同法性身」,要證得法身當然也不是很容易,但是我們總是要朝這個目標來修學,總有一天我們可以達到這樣的一個目標。要證得法性身,我們一般來講還是要聽經聞法,這個經教的道理不明,你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非常困難。不懂經教也能達到這個目標,你老實念佛就能達到這個目標,你老實念就可以達到。現在問題是如果不能老實那就不行,就要以經教來輔助。好,這發願到這裡是一個段落。下面還是屬於發願的,只是這個經文比較少,這個偈頌是七個字一句,下面這是五個字一句的。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這樣這個四句合起來叫一首偈。要達到這個作用,我們到刀山去,『刀山自摧折』,刀山就摧毀,就沒有了。『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火就變成蓮池了,它就變了。它怎麼變?因為你明心見性它就變了,時間也沒有了,空間也沒有了,回歸常寂光,住的是一真法界。當然他到那個境界,那個境界自然就轉,所謂境隨心轉。但是凡夫心隨境轉,這跟法身大士就不一樣。所以法身大士他上刀山、下油鍋去度眾生,他都沒有障礙。但我們凡夫就不行,凡夫就有障礙,不行。我們不行,我們還是要聽釋迦牟尼佛的勸告,念阿彌陀佛先到極樂世界去學,你去一下,跟佛打個招呼再來,那就不一樣了。你去到那邊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你就到任何世界去度眾生,你就不墮三惡道,神通道力跟大菩薩一樣,這是佛力加持,不是自己修到那個程度,恢復自己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是,是佛力加持。到極樂世界,如果你自己修修到破無明,那是自己本性德能恢復。還沒有修到破無明煩惱之前,有這樣的能力,有這樣的神通道力,是蒙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這些我們要知道。
我們要發這個願,你沒有修般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達不到,所以必須要有般若觀照的功夫。其實我們念佛法門也是都有觀照的功夫,止觀的功夫,觀中有止,止中有觀。不懂得作觀,你修行就沒有味道,沒有法味,沒有法味你得不到法喜,你伏不住煩惱,你就會退心。你懂得觀照,所以經上佛給我們講,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文字是經文,經文是文字般若,你看這個經文,真正懂這經文它的真實義,大家聽清楚,真實義。真實義它不在這語言文字,你不能去想,你要透過這個去了解它真正的含義,你就會起觀。起觀照,我們剛開始初步的時候還是會用到意識,到後面就要放下。我們就連修一個《弟子規》都要觀照,不觀,這個很淺的事情這也常常會忘記,你沒有提起觀照功夫,你常常會忘記。我們現在修行為什麼不得力?就是不會用觀照。
所以今天早上,莊行法師跟莊仁法師兩個來找我,談山上的一些事情。雙溪山上風景,當然跟那很優美的也是不能比,但是比一般的也還算不錯。山上青山綠水,空氣也好,水質也好,我們去住了都生煩惱,還要上刀山?青山那麼好,好山好水,你去都生煩惱,那去刀山行嗎?所以不行,你發的這個願好像變空願,落空了。所以我就跟他講,我說住在道場真正學到東西的人,他就愈學愈歡喜,為什麼愈學愈歡喜?他煩惱輕智慧長,他真學到東西。沒有學到東西是什麼樣子?他心裡始終不滿,始終不滿現實,滿肚子的怨氣。這就是他不會學,他沒有學到東西。你真正學到東西的人,他對周邊人事物他生感恩之心,因為他得到好處了,他得到這個利益,感受到,自然是這樣。如果看這個也不順眼,看那個也不順眼,一天到晚生煩惱,必定他沒有學到。那個沒有學到,不要說上刀山,好山好水住得都會生煩惱,都不想住了,都想要趕快跑,這還能上刀山嗎?
所以這經文不是念一念就沒事了,不是歌唱一唱,現在有編成歌在唱,唱得很好聽,沒有用,不起作用。為什麼?他不懂觀照,不懂觀照你就伏不住煩惱,伏不住煩惱你就會退心,你就沒有法喜,修到最後枯燥無味,你就沒有法喜。所以你看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佛法,實在講,所有的法門都是關鍵在觀、照那個字。我們淨土也是要觀,你看《十六觀經》,持名念佛也是《十六觀經》最後一觀,還是觀,要懂這個原理。所以你有般若智慧,「向刀山,刀山自摧折」,這肯定沒有問題,毫無疑惑。「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這也沒有疑惑。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那到『地獄』,「地獄」就停止了,到『餓鬼』,那「餓鬼」他自然就『飽滿』,業障消了。為什麼?這個法身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佛菩薩常常到地獄、餓鬼去度眾生,你看地藏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常常到地獄、餓鬼去度眾生。你看觀音菩薩現焦面大士去度餓鬼道的眾生,我們現在農曆七月做法會,在靈位前供那個焦面大士,焦面大士青面獠牙的,那是觀音菩薩化身的。地藏菩薩化身就更多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先度地獄眾生為優先,當然地藏菩薩更多在世間。其實所有的佛菩薩在三惡道特別多,因為佛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那三惡道是最苦的,所以會優先去救度。只要眾生他能接受,他肯懺悔,他很快就可以離開地獄。所以去地獄主要是度眾生的,不是去地獄表現神通的,去度眾生的。『枯竭』的意思,就是眾生墮地獄,你把地獄眾生都度完了,那就「枯竭」了,地獄就不用了。餓鬼道大家都飽滿,飽了就不叫餓鬼。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修羅』也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無端正,阿修羅的女子很美,男子很醜,就是不好看,但是女眾很漂亮,那個帝釋天都很想娶阿修羅女做夫人。他的性質是好鬥、好勝、好強、我慢,我們現在人講有優越感,那優越感就是我慢,是煩惱。觀音菩薩,阿修羅碰到觀音菩薩,他這些惡心,好勝、好強、好鬥、我慢,這些『惡心自調伏』,他自然就降溫,調伏了。這個我們可以理解的,大家看到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他的磁場散發出來的光明,那個光就是智慧光,能夠幫助眾生伏煩惱、斷煩惱。觀音菩薩是這樣,觀音菩薩也教我們說要發願跟他一樣,要向他學習,我們要跟他一樣。所以「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們要調伏修羅,第一個你要先調伏自己才能去調伏別人。你要自己不調伏,你要去調伏他,你調伏不了,這點一定大家要記清楚。所以第一個要先修自己,自己修好了自然能夠感化別人;自己沒有修好,自己沒有做到,那就很難,很難去教化別人。這是教化。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墮畜生道主要的業因就是愚痴,愚痴就是是非善惡他分不清楚,是非顛倒,善惡顛倒,善看作惡,惡看作善,這沒有智慧,常常做錯事,這就會墮畜生道,畜生道就是沒有智慧的。觀音菩薩教我們發願要跟他一樣,如果「向畜生」,畜生牠自然就得大智慧。向,這個三首偈都是有一個向,這個經文,偈頌它受字數的限制,所以一個字當中它涵蓋很多意思。向畜生,向那幹什麼?讓牠看?不是只有看,你看《普門品》三十二應身而為說法,講經說法,講得他明白,他智慧就開了,那惡心就調伏了,什麼業障也都消除了。所以講經說法是佛教教育的主流教學,大家看《普門品》就知道。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一段。下面這個長行文,我們明天晚上還有一天,再繼續來學習。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