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二集)  2019/12/13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72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經》。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學習到第五十六頁倒數第一行,請大家翻開經本五十六頁,倒數第一行,我們從「佛告阿難」這裡看起:

  【佛告阿難。】

  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

  這一段經文從這裡開始。我們平常看到觀音像有四十隻手的,以前我小時候也有塑膠做的那個觀音像,十八隻手的,現在我們看到這個雕像有四十隻手的,也有雕千手千眼的,千手千眼就很多了。每一隻手它都有拿一樣東西,這裡是手上拿了一個如意寶珠。這個如意寶珠,『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這就是我們現在講要求財富,「富」就是我們一般講財富,「饒」是豐饒,以及種種的金銀珠寶,「種種珍寶」就包括了所有的奇珍異寶,需要這些東西,「資具」就是需要有這些珍寶。珍寶,一般我們現在都是以黃金為一個主要的代表。像現在有人他有錢,他要保值,就是保存他錢財的價值,有很多人去買黃金,另外一個是買土地、買不動產。買黃金,可能一般這種匯率差距比較不會太大。這是屬於我們生活上需要的這些資具,主要就是希望生活上能夠得到充足,能夠得到富饒,而且還有種種的珍寶。特別有人喜歡蒐集古董這一類的,也統統包括在這裡面。有一些人他的興趣,比如說字畫這一類的,還有古董這一類的,有些人他很有興趣。菩薩大慈大悲,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眾生有這方面的需要,也滿眾生的願。在這裡,要求得「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就要觀想這個如意珠手,觀想如意珠。觀音菩薩千手千眼,這裡講了大概四十隻手,有拿如意寶珠的。你要求的是這方面的,那你要去觀想那個如意珠手,觀想那一隻手拿的那個如意珠。你去觀想就能滿你的願,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這些富饒,種種珍寶資具這些東西。

  這樁事情,古來有一些人他真的是求到了。這裡講的,我們總是要知道經典講的道理,為什麼你去觀那個如意珠手就能滿你的願?在經典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怎麼會有這些宇宙天地萬物,森羅萬象,從哪裡來的?佛在大乘經跟我們講,都是我們自心所現的,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心現出來的。自心所現出來的,當然你要求什麼都能求得到,因為自己現的,那怎麼會求不到?但是現在好像我們要求的都求不到,為什麼?因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不知道這是我們自心現的,求不到,求的方向不對。為什麼說求的方向不對?心外求法。

  佛經稱為內典,佛學稱為內學,就是佛教這個教育它是教我們往自己內心去求的,你不能往心外去求的。所以佛教裡面講外道,外道也不是罵人的話,外道是什麼意思?外道就是說他不知道往自己內心去求,他從心外去求。心外求法那叫外道,佛是教我們往心內求。因為古印度可以說宗教非常發達,我們在佛經上看到的,比較大的宗教就有九十五種,小的就更多了。所以佛陀當年出現在古印度那個時候,當時印度可以說是宗教王國,它那個教派很多,在經典上記載,有名的就九十五種,那稱為九十五種外道。說外道不是瞧不起他們,也不是罵他們。他們都是要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追求這個真理,但是方向都不對,不管哪一個宗教都是心外求法,都是往外去求、往外去找,那怎麼找也沒有結論。包括我們現在的科學、哲學也是心外求法,都是往外求。所以這個宇宙怎麼來的,它的起源,怎麼來的,到現在科學界還沒有結論。很多種說法,跟古印度宗教一樣,各派各的說法,他說是這樣、他說是那樣,到最後不管怎麼說,統統沒結論。釋迦牟尼佛也去跟這些外道學習,你看去學了十二年,沒有結果。他們說用他的理論方法來修、來學,那就可以解決生死的問題,知道這個宇宙的事實真相,宇宙怎麼來的,可以解決生死的問題。我們生活當中,生死的問題是最大的,人生從哪裡來的、死要去哪裡,這個問題都沒有一個結論。因此佛去跟他們學,學了之後還是得不到結果,後來就發現他們這些理論方法都不正確,後來就放下了,自己到菩提樹下,所有的統統放下,放下萬緣,自己去參。到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那個時候大徹大悟,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也知道怎麼去解決這個生死的大問題,徹底明白了,在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他怎麼明白?他跟這些宗教學都是往心外求,但心外求,可能這個理論不對、方法不對,後來就放下,往內心求。後來終於證實了,一切法從心想生,自心所現,自己的心現的;識在變,現在我們看到很多變化,那是識在變。這個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現在看電視的比喻,我們自性本體它是不動的,它是空寂的,它沒有東西,好像電視屏幕一樣,它是空的,但是它那個空當中可以現出很多種節目,很多種現象出來,可以說無量無邊,什麼相它都能現。但是那個相從哪裡來?從那個空來的,從那個空生出來的。當那個相現前的時候,電視的本體它還是空的。有那個相,但那個相不是真的,叫幻相。幻相從哪裡來?從那個真的、空的那個體現出來的。所以《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在哪裡?在色當中就是空。色當中是空,空當中現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不是離開這個色去找一個空,空跟色,它當體就是空的。所以用這個比喻來形容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跟看電視那個是一樣的,就是虛幻的。

  佛在經典上講真諦、俗諦,俗諦就是假,真就是空,假就是有,說真空妙有,講這些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都是虛妄的,這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但是不是說沒有相,相是假,假從哪裡來?從真來的。所以離開這個真心本體,也沒有這些假相;你要看到真心本體,就從這個假相,這個假相當中就有一個真的。古大德也是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來做比喻,這個比喻當然不能比喻到一個很恰當,但是從這個概念,我們可以去體會一個相似的概念。好像黃金可以打造佛像,我們現在前面這尊佛像,黃金鑄造的,但黃金也可以去打造一隻狗、一隻貓,或者打造一個杯子,那個黃金也可以做。所以我們到銀樓看到很多金器,也有戒指、手鐲、項鍊種種的,看了琳琅滿目,那個相都不一樣,千差萬別,但是它的質都是一樣,都是黃金。質只有一種,它是黃金,但是相可以做出很多很多種;而且這個相不要了,你也可以再把它鎔掉,然後另外再做一個相,它還是黃金。所以古大德以這個來跟我們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個金去打造各種器具,它的質料統統是黃金。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自性就像黃金一樣,但是自性可以現很多相,我們這個識會變,在六道裡面一下子變天道、一下子人,然後三惡道;超越六道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是還沒有明心見性的佛,再破一品無明就是分證佛,明心見性的佛,一直到究竟佛,這個當中相千差萬別,就很多,相不一樣。

  佛在《十善業道經》也講。《十善業道經》在龍宮講的,現在人你跟他講這個,他也不會相信,「龍宮?潛水艇都潛到海底去了,也沒看到一間龍宮在那裡」。不是沒有,它那個法界不一樣。法界,它不同的空間維次,它是重疊的,可以重疊的。好像我們人的法界跟鬼道的法界是最接近的,所以人鬼雜居,我們人其實跟鬼住在一起。我們說怕鬼,其實我們一天到晚都跟鬼住在一起,因為他的時空維次距離我們最近。所以我們的時空跟他的時空是重疊的,互相沒有障礙,鬼道眾生走我們這個牆壁沒有障礙,我們走他的牆壁也沒有障礙,它重疊在一起,所以叫人鬼雜居,是最接近的。這都離不開心。所以過去有印一張圖叫十法界圖,中間畫一個圓圈,寫一個心,然後十法界,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那個圖我們很久沒有印了,可以再印一點流通流通,那個來講經,做一個教材也很好。就是告訴我們,十法界都是心變現出來的,你心想什麼,它現什麼。我們修學淨土,如果大家有讀過《觀無量壽佛經》,這個理論方法都講得很具體。你去修觀想,你想成佛你就想佛,那你就成佛了,一天到晚想佛你就成佛了;如果你要想做畜生,你一天到晚都想畜生,你也就會變成畜生。都是你自己的心,你要想什麼它變什麼,你自己的心現出來的。好像古代有一個畫馬的,他就一天到晚畫馬。畫馬,他要把那個馬畫得維妙維肖,馬的動作、馬的表情,他一天到晚就是觀想那個馬,要把那個馬畫得非常逼真,就要一直去觀想,所以一天到晚想馬。後來有一天,他是觀想到很入神了,睡午覺,古時候床鋪都有蚊帳,他的太太看到她先生睡那麼久,該起來了,就掀開蚊帳要叫他起來,結果蚊帳一掀開,就發現怎麼床上躺一匹馬!大叫一聲,她先生醒過來,又恢復人形了。她說剛才我怎麼看到一匹馬?他說我連睡覺都在想馬,所以就變成一匹馬。

  這個原理就是佛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的,因為《觀經》就教我們觀想佛,觀想佛的這個理論方法。所以為什麼你想佛能成佛?因為這一切,你要作佛也是你的心去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你要作地獄,也是你心去做的,你自己製造出來的,自己去享受的;離開自己的心,什麼都沒有。就好像晚上我們作夢一樣,我們這個夢境,在作夢當中我們有夢到別人,也夢到別人跟我們講話,或者做什麼事情,也夢到山河大地,或者夢到什麼動物,也有夢到很恐怖的,種種那種相。我們夢醒之後,想一想昨天晚上睡覺作夢,這個夢境從哪裡來的?是從外面來的嗎?不是從外面來的,從自己心生的。除了自己的心,這個要從哪裡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山河大地,自己、別人,統統自己心現識變的,你是我心現的,我也是你心現的。自己心現的是什麼概念?就是一體。統統是我的心現出來的,眾生跟我不是一體嗎?所以為什麼佛菩薩他有大慈大悲?他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大慈大悲自然就生起來,一體的。我們凡夫為什麼生不起大慈大悲?因為我們不知道事實真相,不知道是一體,所以這個當中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金剛經》講我們有這四相。你有我,就有人,有我自己,那有別人,我跟人是對立的,分別執著就產生了,造業也是從這裡造,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其實那就是虛妄,分別執著產生出來一個幻相,所以在六道受生死輪迴之苦,佛講這個很冤枉的。不明瞭事實真相,才有這個惑業苦,迷惑、造業、受報,一個惡性循環,好像在做惡夢。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我們六道是夢中夢,四聖法界是夢。夢中夢,第一層的夢醒過來了,但還是夢;到了一真法界,那才完全醒過來。就是《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些相它不是真實的,所以它能夠有種種的變化不同。

  根據這個原理,我們想佛都能作佛,你現在想要得到一些財富、寶貝等等的,那不過是人天福報,怎麼會得不到?作佛都能想得成就,那這個世間的福報怎麼會得不到?你觀想整個極樂世界,整個極樂世界都能得到,何況這個世間的一些珠寶?那些珠寶能跟極樂世界的比嗎?我們這邊的黃金是硬的,極樂世界黃金是軟的,那怎麼比?而且腳踩下去還會陷下去,起來它又平復了,好像棉花一樣。那麼殊勝的境界我們都能得到,這個世間的財富、珍寶怎麼可能得不到?肯定得得到的。因為這個原理原則你明白了,你掌握住了,理論方法正確,沒有一樣求不到。所以「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必定有感應。有求沒有應的時候,我們要知道,這是我們業障去把它障礙住了。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當年他跟章嘉大師學佛法,章嘉大師就給他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什麼都會有感應,都能求得到。求官位得官位,求財富得財富,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都能求得到;當你有求得不到,那是自己的業障,要懺除業障,所以這個當中就是修行,懺除業障就是改過修行。

  像《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第一觀是觀落日懸鼓。在中國,淨宗二祖善導大師他是修《觀經》,他有《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我們淨老和尚以前講過一遍,《觀經四帖疏》,裡面就講到第一觀,觀落日懸鼓。就是觀太陽要下山的時候,紅紅的掛在天邊,你去看也不刺眼,就好像個鼓懸在空中,紅紅的,你去看那個太陽,把太陽那個相深深的印在你的腦海當中。這十六觀,只要有一觀你觀成就,那肯定往生極樂世界。第一觀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觀想念佛第一觀是最容易的,你看得到的,後面的觀法難度就高了。第二觀,觀水觀;第三觀,觀大地結冰,像琉璃、翡翠,透明的。就是水觀、地觀,愈後面那個觀法難度就愈高,觀蓮花開合、觀寶樹,觀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再來觀佛像,觀佛像我們是怎麼觀也觀不起來,佛身太大了,我們怎麼去觀想?我到大陸去,上個月去奉化,那一尊彌勒佛很大,我站上去都還只看到那個腳指頭。我們世間造的大佛,我們看起來就覺得自己很渺小,經上講那個,六十萬億恆河沙由旬你怎麼觀?那是報身佛,報身我們看不到,那個要觀難度就高了。難度高,佛也有方便法,就是先教你觀白毫,你一項觀成就了,其他也可以成就。

  第一觀日觀,這一觀善導大師的註疏裡面他有說明,他說你觀到睜開眼睛、閉著眼睛,眼前都是一個太陽,這一觀等於說快成就了。這一觀,如果你觀到太陽現前了,就是說太陽下山了,你前面還是看到一個太陽。但是如果有業障很重的時候,你這觀快觀成了,突然出現黑霧遮住了,那就知道自己業障很重,要懺除業障,業障懺除它就現前。業障比較輕的,出現黃色的霧遮住太陽;業障最輕的,出現白色的霧遮住太陽。業障分最深的,然後比較淺一點、最淺的,這三種業障不同,都要懺除業障,業障懺除之後,這一觀就成就了。第一觀,我們觀看看。我以前剛出家的時候去看太陽,住在佛陀教育基金會,上去看,剛好是往西方,看看太陽下山,我也跟著下山了,沒有了,就不見了,眼前還是一片漆黑,沒有看到太陽。這一觀也不容易。但是日本人都是跟善導大師學的,十幾年前,京都那個中西隨功法師請我去他的寺院,他有一個短期大學。那一天早上說,你來給我們學生講課,他就發考試卷給學生,也一份考試卷給我,我看他的考試卷,他就寫著日觀,就觀第一觀,怎麼觀、怎麼觀。我說這麼厲害,我要跟你們學習,你們能觀日觀,我辦不到。自古以來有人觀成就的,但是很少數。也有人觀想蓮花開合,就是觀想我們已經坐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上,蓮花開、蓮花合,觀這個。觀想念佛難度高,因為境界很細,我們凡夫心很粗,如果我們的心沒有入定,觀不起來。所以觀需要禪定的功夫,有三昧,入定了,你才觀得起來;你沒有入定,心散亂、雜亂,觀不起來。

  第一觀到第十二觀,觀阿彌陀佛、觀觀世音菩薩、觀大勢至菩薩,愈後面那個觀法難度就愈高。第十三觀就是觀佛像,就是看佛像。你看佛像要有時間,沒有事情,你的工作就是看佛像,有人煮三餐給你吃,給你洗衣服,你的工作就是看佛像,一天到晚就是眼睛睜開就看佛像,把這個莊嚴的佛像深深印在腦海。第十三觀比前面十二觀要容易,觀像念佛,有一個佛像,觀丈六金身,這跟我們凡夫的身相差不多,比較容易,所以觀佛像比較容易。觀佛像不是觀報身佛,觀應身佛,應身佛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像我們現在這個佛堂供的彩繪的佛像,這個畫像是大陸印光大師那個道場傳到台灣來的,韓館長往生,我們老和尚叫我去印一萬張這種三十二相的佛像,他有寫了一副對聯。印出來沒有人請,都堆在倉庫,因為我們圖書館那個時候都在流通那個白玉的、藍底白色的佛像,那是大陸一個將軍送給老和尚的,從大陸帶過來的,玉的,現在那個佛像還是供在圖書館。後來老和尚叫我去印,我就請世樺印刷廠去照相,就這樣打這個燈去照相,那時候照得也滿成功的,所以現在印出來這個佛像就很逼真,就藍底白色的,是童子像。這尊像它是眼睛合著,這尊像適合我們持名念佛,我們坐在那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適合。反正眼睛沒有在看佛像,持名念佛就是閉著眼睛念都可以的,不一定睜開眼睛念的,閉著眼睛念。我念得起勁的時候,也都是閉著眼睛念,一方面可以閉目養神,一方面念佛。那尊佛像適合我們持名念佛;這尊像持名念佛也可以,觀像念佛也可以。所以有一年我到新加坡,我那個印了一萬張,沒生意,後來他們請我講課,我就介紹說你們要觀像念佛,這一尊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因為觀像念佛,他眼睛是要開的,那一尊玉的是閉著眼睛,這尊眼睛是開的。

  因為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也有講到,我們念佛人念佛會有兩種現象出現,第一種是善根發相,念佛念到見到佛、聞到香,或者晚上做好夢,或者身心非常輕鬆、輕安(在經典上講輕安),這個就是屬於善根發相,你宿世有善根,這一生遇到佛法,學佛、念佛,善根發相。第二類型的指業障發相。業障發相也有五大類,第一類是昏沉業障發相,不管你修什麼念佛,聽經念佛就是喜歡打瞌睡,一坐下來眼睛就睜不開。在同修當中,我剛出家,日常法師的徒弟叫如道,我叫悟道,他叫如道,他那個昏沉蓋是非常重的。他又特別喜歡打坐,一坐就睡覺。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日常法師都要給我們上《菩提道次第廣論》,上一個小時,他又喜歡坐第一排,坐第一個,又喜歡打坐。他聽課,兩腳一盤,我看他頭就低下去了。有一次前面放杯開水,頭低下去,頭就碰到那個開水,就掉在地上打碎了,日常法師給他呵斥一聲,叫他去浴室沖冷水。第二個就是我的師兄,悟本師兄,他也是昏沉。他是當主七,坐著就睡覺了。有一次當維那,他睡覺了,然後瑩空師(一個女眾,老法師)敲地鐘,敲了半個小時還沒煞板,她手都酸了,結果一看,他在睡覺,她就氣得不行,把他叫起來了。這一類型就叫昏沉業障發相。我是第二類型的,叫做掉舉業障發相,就是這個心七上八下。我坐在那邊渾身不對勁,恨不得趕快出去跑一跑,坐在那邊很難受,坐不住的,身心都不安,掉舉。叫我在那邊睡我睡不著,眼睛比誰都大。我的類型跟師兄不一樣,他是昏沉業障發相,我是掉舉業障發相,我們兩個不同的業障。

  第三種是恐怖業障發相,你在念佛、在入靜,不管你修哪一種念佛,入靜的時候恐怖的境界就現前了;或者做惡夢,夢到被人追,從懸崖掉下來,被人追殺,夢到沒有頭的、沒有腳的,種種干擾,讓你身心恐懼不安。這個我們打佛七也常常碰到,有很多同修這樣,他一止靜,眼睛一閉,那些恐怖業障發相就現前了,他整個身心就不得安寧,也不敢坐了,業障來干擾,恐怖業障發相。

  第四種是病事業障發相,就是你不念佛都沒病,一念佛就全身都是病。這個我也碰到過,早年在圖書館有一個居士,是女眾,大概五十幾歲。那時候我們師父跟韓館長拿美國綠卡,一年要住美國住半年,住一百八十三天,就一年有半年的時間不在,不在的時候都是我看,我是全年都在的。這個問題主要是問我們師父,師父不在,當然她只好問我了,她就問我說,我聽淨空法師講《彌陀經疏鈔》,就修念佛法門,她說我以前身體很好,連一個小感冒都沒有,我現在念了半年,全身是病,問我這是為什麼?我這下被問倒了。如果你說原來病很多,現在念得都沒病了,這才正常;怎麼原來很健康,念佛會念到全身是病?我當時也沒辦法回答她這個問題,後來我們老和尚在美國節錄《淨土集》,節錄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清朝灌頂大師的註疏,裡面他有節錄出來,就是這種業障發相,第四類型的,病事業障發相。也不是說因為念佛才生病,有一些人他沒有病,但是一病起來他就死了,你知道嗎?我看到很多是這樣的。都沒有病,怎麼突然死了?其實他那個病是潛伏的,他不知道,沒有發作,那不是沒病。他因為念佛,提前把那個病發現出來,那其實也不是壞事。後來我就知道,原來念佛有這種第四類的,病事業障發相,所以大家念佛念到有生病也不用怕。但是往往有一些人不明這個道理,可能他不敢念了;沒念佛都好好的,念了就一身是病,他怎麼敢再念?如果知道這個情況,另外有一個老居士七十幾歲中風,中風他還是堅持念,念到最後中風好了。他這個信心足夠,知道這是自己的業障。所以念佛不夠要加強,還是要繼續念,要堅持到底,這樣突破這個業障,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第五類型是事務牽纏業障發相。你想要打個佛七,你要好好心靜下來念一天佛,不容易!所以我很懷念過去不到國外的生活。在圖書館我打佛七,雖然星期天帶大家念佛只有幾個小時,但是都能真心安靜的在一個地方念佛。現在沒辦法,人怕出名豬怕肥。出名不是好事,實際上講,對修行是大障礙,不是好事,肯定不是好事,我們再加重語氣,肯定不是好事,事務牽纏很多。你不出名,沒有人找你,你多清淨,沒有干擾。你說出名好還是不出名好?就自己修行來講,不出名才好修,出名你就不好修了。出名也是有它的條件,也是有它的因緣。我現在有一點點名氣,也不是我的德行,是沾我們淨老和尚的光。所以我常常跟同修講,我如果不是跟淨老和尚,以前我是跟日常法師到西藏去修,恐怕現在我因緣沒這麼廣。因為我們老和尚結的法緣很廣,如果不是碰到老和尚,我可能偶爾去一下旅遊,恐怕出國機率也不大。主要是老和尚的因緣,是這樣的,但是這個對自己修行來講是有妨礙的,畢竟我們沒有老和尚的境界,沒有他的功夫,對我們來講還是有妨礙的。所以出名對修行人來講不是好事,事務牽纏,你有一些名氣,你事務就多了,這是一種。另外就是說你不一定出名,但是你要修行、要念佛,也是會有事務牽纏業障發相。過去在圖書館,我也是親自碰到的,就有些老菩薩:「悟道法師,你每一年都帶團到達拉斯打佛七,每一次我要去跟都沒跟上,這一次我下定決心,一定要跟你去」。所以她都第一個繳錢,第一個報名,但是到明天要去了,前一天來說對不起,她婆婆要住院。她婆婆要住院了,她能去嗎?她早不住院、晚不住院,明天要去,今天住院。另外一個是她的媳婦,她媳婦剛好明天要生產,那又不能去了。這個類型就是屬於事務牽纏業障發相,你要清修一天,很多事情來干擾你,讓你沒辦法。所以念佛有這五種業障發相。

  業障發相怎麼辦?要懺除業障。我們不是一天到晚念懺悔偈嗎?這個就是我們的業障,要懺悔。第一類型就是昏沉業障發相,這個灌頂大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也有講,看佛像。你不是眼睛都是要閉起來嗎?就睜大眼睛看佛像。看佛像,當然你不能看閉著眼睛的佛像,你看到閉著眼睛的佛像,那佛都閉著眼睛,我也閉著,閉著就昏沉了。所以當時我就建議看這尊,現在大家旁邊看的這一尊,我說你有昏沉業障發相,看這一尊,我說觀像念佛看這一尊,這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觀像念佛,你要找一尊比較符合經典講的規格,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持名念佛用這一尊也可以,用那個白玉的也可以,持名念佛,你不是主修觀像念佛,那個也可以。總之,跟大家講這麼多,主要就是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的。講這些理論、講這些方法,我們再回頭看這一條,我們才不會說迷信,因為有理論做基礎,也有方法,方法就是要觀想。

  所以,「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你要觀這個如意珠。你心觀那個如意珠,跟你相應的,就是你會得到這些珠寶,因為從心想生。你要想得珠寶就觀想,因為如意珠是珠寶的代表,你有那一顆如意珠,你要什麼都有,你就觀那個。如果你想做一匹馬,就像那個畫家,你就一天到晚想馬,那你就變馬了。這是第一條,這個為財富。過去有人也是有這個疑問,就說那我們這樣觀想就會得到嗎?也有人曾經問過我們淨老和尚這個問題,我們老和尚講,只要你專心去觀,真的這些都會現前。為什麼你觀的沒有現前?因為你不專心,心不專注,心不定。所以觀的這個心要定,要從內心去求,不能從心外去求,從自己內心求。所以《了凡四訓》雲谷禪師給袁了凡講,「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六祖在《壇經》也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方寸就是這裡,不離你的心,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個原理原則、理論方法我們掌握住了,那後面這些觀,你要觀什麼,統統離不開我們這個心。理論原則都一樣的,你要什麼你觀什麼,那個就能成就。關鍵要從內心求,心要定,心要專;就像我們念佛,你要念到一心不亂,極樂世界就現前了。

  所以觀想不容易,用持名的是最方便的。持名念佛也是觀,你不要以為我們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也是觀,而且那一觀是最殊勝、最方便。大家不要看輕了,以為那個誰都會念,三歲小孩也會念,其實那個才是最殊勝。三歲小孩都會念,外國人都會念,那才是最殊勝、最方便、最究竟、最圓滿的。所以十六觀,持名念佛是第十六觀,我們老和尚也講過,為什麼擺在最後?壓軸好戲就是在最後面,那是最殊勝的,放在最後面。這個觀,平常你沒有得定,你觀想觀不起來,到生病的時候怎麼觀也觀不起來。你肚子在痛,你去觀看看?痛得不得了了,你哪有心情去觀!那何況臨命終?臨命終一口氣要斷,那多難過,好像生龜脫殼,多難過。那個時候不要說叫你觀什麼,叫你念一個大乘經典都很困難,那個時候,唯一的只有一句佛號還可以。所以第十六觀,五逆十惡,臨終一念、十念這樣往生的,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走的,只有那一句可以,幫得上忙,其他什麼都幫不上。所以持名念佛是觀,我們要認識清楚,那是最殊勝的觀。為什麼最殊勝?大家都能做得到。

  根據這個原理,這一觀我們要觀這個如意珠手,那講起來好像也不是很容易,心要很定。你真要觀,心要很專注,你會得到很多財富、財寶。現在很多黃金都隱藏了。這個世界的七寶一直減少,現在地球自然生態失去平衡了,七寶一直減少,七寶減少就是表示這個時代眾生福報愈來愈薄了。這個時代的眾生福報大,七寶就多;這個時代眾生的福報愈來愈薄,七寶就一直隱藏起來,就一直減少。現在你再去找黃金就很有限了,像以前九份,我父親在那邊挖金礦的,現在挖不到了。以前那個金就是浮在上面的,隨便一挖就有了,現在沒有了,你要挖多深下去才有。你現在用衛星去照,下面很深,還有,那很深,你挖到那邊,挖出來賣不夠成本。不夠成本,虧本生意沒人做,那誰去挖?所以七寶一直減少跟人心有關係,人心都造惡業,福報一直減,就沒有;你人心修善,他福報就增長,七寶這個資源它就愈來愈豐富。都是離不開心,萬法唯心。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也有記載,一個人他修觀想(他是修道的,是道家的),他想要見崑崙仙人。崑崙仙人,在書上記載的崑崙仙人,仙人我們凡人都見不到的,但是他很想見這個崑崙仙人,一天到晚就站著,面向崑崙山,想要跟崑崙仙人見面,跟他去修仙。他天天這樣看,觀想三年,崑崙仙人果真被他想來了,現前了,後來跟那個崑崙仙人去修仙了。蓮池大師講這個公案是什麼意思?他說可惜他沒有學佛,沒有遇到淨土法門。他那種心來觀想,觀想到崑崙仙人,那修仙還是在六道裡面;他如果觀想極樂世界,那就去作佛去了!可惜了。所以他講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觀想就是你心想,是可以成就的,你想什麼就成就什麼。可惜他觀想只是想要做一個仙,他還沒有想到作佛,所以也成就了他去修仙的這個願望。

  這一觀,我們想要求財寶,如果求不到,我們觀不起來,我建議你就用持名念佛也可以,你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用持名的,你念到一心,這些也會現前。或者你去訂做一尊四十手的觀音像,你看著那個如意珠,看著那個珠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因為這個是觀音菩薩講的,這樣修法也可以。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五十七頁第二行:

  【若為種種不安求安隱者。當於罥索手。】

  這都在四十手像,這個觀音像都有,有那個他表法的,拿的一些法器。這個『種種不安』,特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我們資訊愈發達,我們身心都感到極度的不安穩;在資訊不發達的時候,我們的身心還比較安穩。反正古人講,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時就是非多。你知道的愈多,你煩惱就愈多;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這是必然的,我們身心必然受到干擾。人事上的干擾,再加上環境的干擾,現在整個環境這個干擾,我們晚上睡覺都不安穩。像我在台北市,我在這裡睡覺睡八個小時,好像還沒有睡夠;我在雙溪山上,睡兩個小時醒過來,我說應該天亮了吧!睡很久了,其實看看錶才兩個小時。因為它那邊地靈,很安靜,當你身心整個沉澱下來,晚上都整個沉澱下來,所以睡兩個小時好像睡很久了,感覺精神都不錯。我在這邊睡八個小時好像還昏昏的,因為我們在睡覺,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夜生活還在動,這個地靈不一樣的。我們到澳洲去也是一樣,它那邊地廣人稀,特別到山上去,像我們在圖文巴住,晚上那些老人都很早就睡覺了,九點就關燈睡覺了,大地安息,很安靜的,大家養息。在我們佛門,睡覺叫開大靜,很大的安靜。

  我們現在的確種種不安。『求安隱者,當於罥索手。』特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實在講,很多讓我們心不安寧、不安定的。要觀這隻手,我是建議我們要這樣直接觀,再加上持名,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個聖號,這樣對我們來講可能比較方便一點;就是加上持名,或者你要念大悲咒也可以,最簡單就是念觀音菩薩聖號,最簡單的,跟念阿彌陀佛一樣的。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若為腹中諸病者。當於寶缽手。】

  就是一個缽,托缽的那個缽,那個寶缽。拿著寶缽那隻手,就是觀這個『寶缽手』,持誦觀音菩薩聖號。『腹中』就是肚子,肚子病很多。特別現在吃的飲食也不衛生,實在講我們現在三餐服毒,這也是我們目前這個時代的人的一個大問題,三餐服毒。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是最反對吃味精的,但現在你說到餐廳,你能不吃味精嗎?叫他不要加味精,他說加雞精。我們到大陸去,莊嚴她說不要加味精,不要加,他說我們沒有加味精,我們這包你看味素,不是味精。他加味素,沒辦法,除非你不要吃,不然你就不要出門,自己家裡自己煮。你到外面餐廳,真的三餐服毒,所以這個肚子當中怎麼會沒病?病都是吃出來的,病從口入。但是有這個病也是要治,治這個病也是要觀想,求觀音菩薩的加持、感應,我們會消除這個病痛。

  持念觀音菩薩求病好的例子也很多,關鍵在我們的信心。像海賢老和尚他長那個瘡,吃什麼藥都沒有效,看什麼醫生也沒有效,他知道這個是業障。世間的醫生沒辦法,醫藥枉效,後來他就日夜持誦觀音菩薩聖號,念一個月,好了。這個要念到什麼樣的情況?念到作夢還在念,這就有功夫了,那個感應就很明顯。我們現在念佛,就是要白天意識心念,晚上作夢第六意識沒有起現行,夢中第八識起現行。我們臨命終也是第八識那個善惡種子,我們做不了主,它會冒出來。我們現在用的功夫,就是把我們平常第六意識起心動念,我們清醒的時候,第六意識我們可以做主,念佛、念佛、念佛,把這個佛念加強輸入第八識。這個輸入愈多愈好,輸入愈熟悉愈好,輸入到這個佛的種子壓住其他的善惡種子。到臨命終的時候,這個第八識它起現行就是佛,這就成功了,跟阿彌陀佛就相應了,他的佛光來接引我們到西方去了。

  在雪廬老人他這個《修學法要》裡面也教我們一些念佛的方法,但這個也是要練。有功夫才有辦法,就是人家罵你一句,你第一個反應是阿彌陀佛。這個我還不行,人家罵我一句,我第一個反應是瞋恨心就起來了,「你憑什麼罵我?」這個就不行,你就被他轉了。所以我現在是在一直觀這個,你給我一個臉色看,你這個時候要提高警覺,不要被他轉,你這個念頭轉成念佛。遇到有人打你一巴掌,你第一個反應就是念佛;遇到有人拿著刀子架在你的脖子上,你第一個反應是念佛;遇到一個人拿一把槍指著你,要開槍,你第一個反應是念佛。這樣,你縱然遇到災難,地震被壓死了,你也會往生極樂世界。因為不管遇到什麼,他第一個現前的就是佛,他就跟佛相應,佛就接引走了。雪廬老人教我們這樣,平常生活當中訓練。平常有事情去處理事情,沒有事情你就是提起佛號,像海賢老和尚這樣。這個也是我們要練習的,用功就在這上面用,我們生活當中遇到的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還是不順不逆的,統統要念佛。你在歡喜中要不忘念佛,在煩惱當中也不忘念佛,在痛苦當中也不忘念佛,反正就是像海賢老和尚,抓住這句佛號,片刻不丟失,這樣就成功了。這跟念佛都有關係,所以我們觀想這些,我們要求這些生活上的需求,也是要以念佛為主,再來觀這個,對我們來講會比較方便。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因為前面講那麼多,主要要把這個理論方法多說一點,讓大家有一個概念,知道佛在經典上講這個,是有他的理論基礎、有他的方法,那不是迷信。如果這些沒有講清楚,恐怕很多人半信半疑,到底是不是真的?這樣能求得到嗎?實際上古來祖師大德,很多人修行有成功的例子,不是沒有。所以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理論上建立信心。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下一次再學習。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