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五集) 2014/4/29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45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七頁第四行,從最下面一句看起,二十七頁第四行,最下面一句,從「觀世音菩薩言」,從這裡看起。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觀世音菩薩告訴大梵天王,大梵天王請問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的形貌相狀是什麼樣子,也就是大悲心陀羅尼神咒它的內容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回答講了十種心,一切法從心生,都離不開我們這個心,講了十種。第一個就是『大慈悲心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這是《大悲心陀羅尼經》它的力用,力用就是它的作用,它的力量作用。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拔除眾生一切苦難,給與眾生最圓滿、最究竟的安樂。這是利益眾生,從利益眾生作用方面來講,就是這句,第一個。這一句大家都比較熟悉,提到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大家都知道,觀世音菩薩他代表的就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眾生哪裡有苦難求菩薩,菩薩馬上去幫助眾生解脫一切的苦難。所以大慈悲心是從作用利益眾生方面來講。
『平等心是』,這下面講的都是屬於治心方面的。平等,我們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繫念白文裡面也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就是平等。古大德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古大德註解用金來形容比喻我們的心性,比喻心性,一切現象,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到它的真實義。這個金子它就是平等的,它是代表本體,它的本體就是金,它的本質就是金。我們到銀樓去看到金器,這金子打造出來很多種器具,器具的形狀它的相貌不一樣,它的相狀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用一公斤的黃金,這黃金來打造一尊佛像,這佛像打造出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讓我們看了非常莊嚴、非常圓滿。當我們看到這尊莊嚴的佛像,從這個相看相好莊嚴,它的本質是黃金做的,它的本體就是金子。我們同樣用一公斤的黃金打造一個餓鬼相,那個分量重量一樣,它的質量都一樣,看到餓鬼相,我們看到就難過。或者打了一個畜生相,同樣用一公斤的黃金,打一隻狗、一隻雞或者一隻豬,都可以。所以我們到銀樓去看琳琅滿目。
「釵釧瓶盤,盡從金出」,《三時繫念》我們常常念,中峰國師也是用釵釧瓶盤,這個首飾、項鍊、手環種種的,這些都是金去打造的,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一樣就是平等的。比如說你一公斤黃金打造的佛像,跟一公斤打造一個餓鬼相或者畜生相,它的分量重量都是平等一樣,一樣的價值。打出來的相不一樣,但是它的本體是一樣的,是平等的,都是金。古大德用這個來比喻讓我們去體會我們的真如自性。我們現在凡夫這個相跟佛的圓滿相那是無法去相比。你看《無量壽經》從乞丐比喻人間的帝王,人間帝王比喻轉輪聖王,人間帝王比轉輪王就不能比了,轉輪聖王是人間最好的相。轉輪聖王跟忉利天主比又不能比了,忉利天主跟第六天欲界天的天人也無法相比,第六天的天人跟極樂世界的聲聞、菩薩,那無法相提並論。這一層一層比較,這個相差別很大。
但是相不平等,那個性是平等的。知道相它可以變來變去的,比如說黃金打了一條狗一公斤,你可以再把它熔掉去打一尊佛像也可以,或者打天人的相,你要打什麼相都可以。說明這個相它有生滅、有變化,但是它那個性它不會變的。古大德為什麼用金來做比喻?因為金那個色它不會變,所以取它來比喻,讓我們從這個比喻去體會我們的自性。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身體這個相從哪裡來?還是我們從自性變現出來的。為什麼變這樣子?我們現在迷惑顛倒,所以變這個樣子。佛菩薩覺悟了,他相好莊嚴,圓滿報身;我們在六道這個人道裡面生老病死,打造這個相。所以器器皆金,這是講平等,它的本體是平等的。你明白這個道理,真的這個世間不會再有什麼紛爭,因為大家都平等還爭什麼?為什麼會爭?不平等,心不平。為什麼不平?不了解事實真相,不明這個道理,才會有爭;了解之後,真的不會再有這種爭的念頭。所以平等心也是我們自性本來就平等,自性本體本來就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就是眾生心跟佛心沒有差別,一切眾生他本來是佛,這個完全平等。
我們昨天學習到『無為心是』,這個「無為心是」就是自性清淨心。這一句跟下面這兩句也有相關。『無染著心是』,「無染著」就是不受污染,心清淨,心清淨就回歸到無為。『空觀心是』,「空觀」是講我們一切的現象它是空,空下面加一個觀,就是要我們觀照宇宙萬事萬物它當體即空。『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這都是我們自性本體的一個性德,「無上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個心。菩薩講,『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陀羅尼」就是這樣,它的相貌就是這個。『汝當依此而修行之』,關鍵在這句話,「依此」,依以上菩薩講的這十種心來修行之。上上根人聽菩薩這麼講,他就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就能修行了。但是不是上上根的,聽到菩薩講這十種心,我們也想修,但怎麼修?從哪裡修?一般上上根以下的就不曉得從哪裡下手,要怎麼修。從無為心是、平等慈悲、無上菩提,這都是自性的本體,無為心從這裡修。我們現在一般中下根器的人,如果不加以說明不知道怎麼修,怎麼叫無為?連一個什麼無為我們也搞不懂,怎麼修?
畢竟我們不是那種上上根人,像六祖那樣一聞千悟,講前面就知道後面了,我們畢竟還是中下根人,可能上根我們都談不上,中下根。中下根人如果沒有多一些講解說明,這修行無從下手。所以我們淨老和尚經教講得很多,重複又重複,講得很深入,講得很多方面。講這麼多,這個對象就是知識分子,針對一般中下根器的。因為中下根器的,這在自古以來,在眾生裡面是佔絕大多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主要也是針對知識分子,中下根器的。那當然有包括上根的,畢竟上上根跟下下愚那樣的人還是極少數。我們講這個經,是觀音菩薩在這裡講,「汝當依此而修行之」,我們是要修行的。要修行,我們不是上上根一聞千悟,就有必要我們多花一點時間來探討、來深入。
首先無為心,《金剛經》講,「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賢聖就是從三賢十聖,明心見性的菩薩,包括四聖法界的,這都是以無為心而有差別。無為心就是自性清淨心,無生無滅心。我們回歸自性清淨心多少,依這個程度來分菩薩的位次,這差別就是菩薩的位次。比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住前面還有十信位,這是講大乘圓教,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四十一個位次,如果包括前面十信位就五十一個位次,這就是差別。這差別怎麼分?就是你證得無為心層次,也就是說,你心清淨的程度到什麼程度,這樣來區分的。這就是關係到我們現前修行的方面。
首先我們大家先了解一下,無為在《百法》裡面舉了六種,百法前面九十四種叫有為法,後面六種叫無為法,我在《教乘法數》印了這張。這張大家看一看百法,百法就是唯識法相宗,法相宗分析宇宙間萬事萬物,精神、物質,全部把它歸納為一百條,所以稱為百法。百法色法有十一個,色法就指物質現象,物質現象有十一個。這個表大家可以看一下,有這個線條,色法十一個,眼耳鼻舌身,身根這個五根,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這一共有十一個,是屬於色法,色法就是物質現象,我們現在講物質現象。
意根它屬於心法,它不屬於物質現象。心法有八個,你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賴耶,就是阿賴耶識,再加一個,這個地方簡略,末那識、阿賴耶識第八識。末那識它的性質是執著,執著一個我;阿賴耶識含藏,這善惡種子它都收在阿賴耶識裡面。那前面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意識是分別,前面五個識是了別,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阿賴耶是含藏,這個心法,屬於心法,這個心法我們現代的話叫精神現象,八個。心所有法五十一個,有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心所附帶的法有五十一個,我們一般簡單講叫心所。心心所,講心就是八識,講心所就是五十一個心所法。心所法有遍行五、別境五,還有善十一個,煩惱六個,貪、瞋、痴、慢、疑、惡見六個根本煩惱。還有隨煩惱有二十個,下面這一排從忿恨到散亂,隨根本煩惱起來的有二十個。善的心所信、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捨、不害,十一個是善心所。煩惱,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不定有四個,不定就是睡眠、惡作、尋、伺。這是心所法有五十一個。
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不相應從下面這一排,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相應、勢速、次第、定異、時、方,這個時就時間,方是空間,數(數字)、和合性、不和合性,這二十四個叫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代話講叫抽象概念,是人去設定的,它本身也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比如說時間,空間東西南北,那人去設定的,它本身也不是精神現象,也不是物質現象,這一類的就列為不相應行法,純粹人去設定的一個概念,它本身什麼都沒有。比如說東西南北,那東西南北那個方位,它自己也沒有說我自己是東還是西、還是南、還是北,都人給它設定的。還有這個名、身,名也是人去設定的,連我們中國道家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些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色法十一個,心法八個,心所法五十一個,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加上色法十一個,心法八個,十九個,十九個加上心所法五十一個,那就七十個,七十個再加上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個,一共九十四種,列出九十四種,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九十四種。這九十四種都叫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就叫有為法。
無為法有六個,無為法下面,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這六種是無為法,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沒有變動。第一個舉出虛空,我們看虛空它沒有生滅,所以稱為虛空無為。這個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這是修行過程的一個境界層次,特別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還沒有明心見性的菩薩。這五個無為法不是真無為,叫相似無為。真正的無為法就是最後一個真如無為,那個才是真正無為。《楞嚴》講,你明心見性你看整個太虛空,就像現在我們看到虛空的一片雲彩,真正的無為是真如無為,明心見性,真如無為。這六種是無為法。我們對這個大概有個概念。這裡講無為心是就是指真如無為,真如無為就是自性清淨心。心本來就是清淨的,但是我們迷了,迷在這個生滅的現象。我們現在修行,迷了就有染著、就污染,本來它是沒有污染,那迷了好像有污染。覺悟了這個污染就沒有。怎麼覺?空觀心,你要去觀,觀照、觀察,觀這一切法當體即空。
所以我們要講這個,還是要把《金剛經》搬出來講,《金剛經講義》江味農老居士講無為講得很詳細。依照我個人這種根器,也需要比較講得要有深入,要講得比較圓滿,對我這種中下根器的人比較知道怎麼下手來修行。我不知道大家的根器,可能大家都是上上根人,大家坐在那邊都大徹大悟,我還在這裡迷惑顛倒,大家也是我的善知識。我覺得這是有需要我們花一點時間來學習一下《金剛經講義》這一段,大家花一點時間。反正這個道場自己的,就沒有什麼時間限制。如果接受外面邀請,我們都受到時間限制,三天,那你三天講完一個階段。我們這個時間就是比較長期性的,我們有時間大家都來學習。我覺得還是要深入,大家來深解、圓解,對我們修行才有真正幫助。
不然觀音菩薩在這裡講的這十種心,勸我們這就是陀羅尼相貌,汝當,汝就是給大梵天王講,也就是對我們大家講,應當依這個來修行。大乘法修行總離不開這十種心,不管哪一部經。所以你一部經通了,經經都通!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所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經通一切經通,哪部經都可以通,都相通的。如果我們沒有深解圓解,我們就沒辦法修行,你怎麼修?念一念不知道怎麼修,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因此我們就多花一點時間來學習空觀,怎麼來修無為,修無染著,修這十種心。現在因為我拿了《金剛經講義》,因為我想讓大家拿了這個經本,可能大家沒有桌子,不方便。下次,我們人少,我們可以買那比較窄的桌子可以放放經本,我們人不多,現場人不多。我們網路前的同學,大家用耳根來聽,如果需要這些資料,也是可以跟我們聯繫,我們也可以寄給各位,或者從網路上、從電子信箱可以傳給各位,現在這個也很方便。
無為,我個人看江老居士《金剛經講義》,感覺到也是很有受用。我來念,大家聽,我們來學習這個。這是《金剛經》最後面的「觀法緣生」,這一首偈,我想自古以來,在中國佛教,可以說甚至沒有學佛人也都聽過,這句經文,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四句偈就是此地講的「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空觀觀空,觀法緣生,當體即空。《金剛經》前面,它這句經文是直指本性;這段經文,這四句偈是觀法緣生。直指本性它這個另外一種觀法,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它就直接叫你去觀你那個如如不動的自性,你六根裡面那個自性是本來就不動的,叫你去觀那個。但是我們凡夫是有一定的困難直接觀如如不動,我們沒有辦法觀如如不動,那似乎沒辦法。後面佛再用觀法緣生,這就比較方便。從你沒有辦法觀到如如不動的自性,就叫你先觀這些有為法。
我把江老居士的《講義》念一念,「何以故者」,就是經文的部分,他解釋何以故這一句,「問不取於相之所以然也。所以然有二義:(一)因何而不取?偈語前三句已足答釋。(二)何以能不取?則須全偈方足答釋,而歸重於第四句。今假設問答以明之」。《講義》給我們說明前面,何以故就是一個問詞,就是問不取於相之所以然。所以然有兩個意思,因何而不取,就是因為什麼而不取相?偈語前三句已足答釋,就前面三句已經足以答覆解釋了。何以能不取?則須全偈方足答釋,而歸重於第四句。這四句偈我們也常常念,江老居士給我們說明,前面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什麼叫我們不取相?這什麼理由?這裡就做個解釋,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是假的,它不是真的,假的你去取就錯了,你取也得不到,你取就錯了。
我們現在問題就出在不知道那個假相,去取那個假相,問題出在這裡。所以給我們講,這三句經足以答覆。比如說我們作一個夢,我們醒過來知道那是夢,夢,你就不會去取那個夢了。夢那一場空,那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你去取它幹什麼?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世界為什麼要取?為什麼要執著?不知道它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這跟我們講不取的理由。如果這些是真實的,那佛叫我們不取就沒有理由了,真的我為什麼不取?當然要取,因為它真的,我可以得到的。他跟我們講這假的,假的你也得不到,那取你不是冤枉嗎?好像我們作夢,夢醒來就沒有了,取夢中的事情完全是虛妄的,你一取,錯了。何以能不取?何以能不取就說怎麼樣才能不取,不取相?則須全偈方足答釋,全偈就是說這個四句偈全部才能回答、才能解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偈。
而歸重於第四句。以前我念這四句偈就念一念而已,很會念,我在山東這四句偈我寫了很多,練毛筆,有時間練毛筆寫了很多。歸重於就是應作如是觀這一句,歸重在這一句,你應該,應是應當、應該,作如是的去觀察、觀照。你要去觀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你才能不取。你沒有起這個觀照功夫,我們無始劫以來取得就很習慣,自自然然就會去取了,因為迷了太久。所以應作如是觀,重點在這一句,重點就是觀這個字。佛法修學不管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觀察、觀照。下面再給我們做詳細解釋,這個四句,我看江老居士他的解釋有好幾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耐心聽。有耐心聽,的確觀音菩薩叫我們依此而修行,你們我不知道,我是就我個人的程度來講,沒這麼多大概我很難修。
下面江老居士《講義》說,「問:因何而不取耶?」因何而不取耶就是你因為什麼而不取相,什麼原因叫我們不要取?看到我們這個社會大眾一天到晚爭名奪利,大家都在取,都在拼命的取,取得頭破血流,現在為什麼叫我們不要取?下面就回答,「答:因一切有為事相,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變化靡常,執捉不住。如夢、幻、泡、影、露、電然,似有無實故也」。這個回答就把原因理由給我們講出來了,就是因為一切有為的事相,有為就是我們剛才講九十四種有為法,這統統叫有為法。有為的事相皆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聚,這個現象生起來了;緣散,這個現象消失了,你也找不到。變化靡常,執捉不住,變化靡常就是無常,千變萬化,你要執著,你要去抓住,你也抓不住。佛在《大般若經》,六百卷《大般若經》,講那麼多,總結就是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空,不可得。一切有為法,一切法,你也不能佔有,你得不到它,你控制不了它,你也佔有不了它。我們不要講身外之物,我們講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都控制不了,我們也佔有不了。身外之物更是無法去控制,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大般若經》結論就三句話,它本來就沒有,虛妄的,畢竟是空的,不可得,你得不到它的。
所以執抓不住,如夢、幻、泡、影、露、電然,夢就是我們作夢,我們晚上作了一場夢,白天醒過來。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作夢的經驗,當我們夢醒,知道原來一場夢,知道夢是空的,不是真的,不管是善夢、惡夢,醒過來都是一場空。這個夢幻泡影露電,主要是第一個跟我們講夢,附帶後面講了五個。幻,就像我們看幻化變魔術的一樣,變魔術我們都知道,變魔術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泡,好像水泡,像這個水泡,水裡面的水泡,看到有一個泡,但是很快它破掉就沒有了。影,像影像,像我們在太陽下面的影像,或者我們現在科技發達看到電視、電影,我們看這些也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露就是晚上這個霜露,白天太陽出來一照,那個露也就化掉了,形容它存在的時間很短暫。電就像閃電一樣,下雨打雷,先閃個電,一閃就沒有了。
現在我們老和尚根據《菩薩處胎經》,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就是一彈指有幾個生滅?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生滅,我們這樣彈一下,三百二十兆的生滅過去了。這個事情我們淨老和尚最近講經還是不斷在講,但是他從以前老式的電影,現在是數碼的,他說老式的電影二十四張底片的,老式的電影一秒鐘它開合二十四次。老式電影那個底片,以前我小時候、年輕的時候,看到播放的電影都是那種老式的,好像一卷盤帶,就是一部影片一大卷膠捲,放在那個機器就像放幻燈片一樣,機器一轉動轉很快,就一秒鐘轉二十四張,打在銀幕上,我們看到人都會動。它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一秒鐘有二十四次的開合生滅,它是連續的,我們看到那個影像出來,像真有人在那邊動了。
我們淨老和尚用一彈指,他說如果彈得快的人,一彈指一秒鐘可以彈四次。有的人說彈五次,有的人說可以彈六次,我們用這個最少彈四次,一秒鐘彈四次是四彈指。一秒鐘四彈指,三百二十兆乘以四,就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是最保守的。如果彈得快這個速度就增加。這是講我們現在看到宇宙整個現象。現在把速度加快到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這樣的一個速度,我們真的事實真相在眼前我們都看不出來,因為動得太快。那什麼在動?阿賴耶識在動,起心動念,我們沒感覺。我們現在迷就迷在這個起心動念,這個起心動念不是現在我們發現我現在起了念頭,那個是很粗的,是那個無明,微細的無明,它在動。我們凡夫、二乘,包括權教菩薩,都不知道,只有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才知道。
我們現在從這個實際上看,這就是很快速的,就是幻化。似有無實故,似有,看起來好像有,實際上它沒有。好像電影一樣,我們看起來好像真有人在那邊在動,實際上它沒有。如果你那個機器停下來,它就一張一張底片,這些現象就消失掉了。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理解到經典上講的,佛給我們講,這個相是相似相續相,好像一個相接一個相。現在看到這個身體前面一秒鐘、後面一秒鐘好像差不多,實際上不一樣了,不要說一秒一秒,是剎那剎那都不一樣,都在變化。在我們這個身體上這樣看好像變化不大,但是你從大的整個宇宙去看,那變化就大了,實際上剎那剎那生滅變化,這是觀到很微細。我們先從這個比較粗淺的來觀,我們就比較容易去感受體會到。
下面講,「問:然則何以能不取耶?」上面是講緣聚緣散,我們從一個現前可以觀察到的去觀察,緣聚緣散。我們從早到晚接觸這些人事物,你仔細去觀察,是緣聚緣散,那時時刻刻都是在緣聚緣散、緣聚緣散,就是這樣。像我們現在在講堂一個半小時,這緣聚,大家坐在這裡聚在一起,等一下講完了不就散了嗎?大家各自回家,那不就散了嗎?我們從這個比較粗淺的來觀察,慢慢再入細的,深入。你從現實生活當中去觀察,我們從早到晚就是這樣,不管善惡都是緣聚緣散,都是虛妄。這句問那要怎麼樣才能不取?這是重點。就像這裡觀音菩薩教我們,「應當依此而修行之」,會的人他就知道怎麼修行了,不會的人就要再請問,就要請問觀音菩薩要怎麼樣修?一定是這樣的。所以這也問得很好。
「答:應於一切有為法,作如夢、幻、泡、影、露、電觀。知其當體即空,不生貪著,乃能不取也」。這是一個重點。這回答要怎麼樣才能不取於相,不取那個相。應該於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我們講九十四種精神、物質、不相應行法,這些有為法,就我們現在看到的整個宇宙現象,作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這樣來觀察。知其當體即空,這句是重點,知就是真正知道,這個知不是一知半解,是真正知道當體即空。怎麼樣才知道我們觀照已經當體即空了?用什麼標準來測驗我們真正知道它當體即空?下面講,不生貪著,不會貪,不會去執著,你真知道。如果我們觀來觀去還是貪、還是執著,那不是真的知道,這觀照功夫還不得力,還要用功。你不生貪取,不生執著,乃能不取,就不會去取,不會去執著它。如果我們會了,那講到這段就可以了,會了!會了下面就不用再囉嗦了。不會呢?還要繼續講。你看六祖他會了,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真會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面不用講,他全知道。那不會呢?不會要繼續講,這部講完還不懂,還要講另外一部。那再不行,念佛帶業往生,我都講很多了。
這個經對我們看破、放下有很大的幫助,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修。但是這段,你如果深入去體會,你就能作觀。如果我們看到這些,我們還會起貪心,還會起執著,就是我們觀照功夫不得力。你的慧心失照,失去觀照,失去觀照你一下又迷了,又迷在裡面了。迷,這個我們剛開始用功你還不得力,也是很正常的。古大德講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你用這功夫還很生疏。很熟悉的,貪心、執著這個很熟悉,這不要觀它就自己會起來了。無始劫以來就是在搞這一套,所以在六道裡面受生死輪迴之苦,就是因為貪著。你沒有貪著,六道就沒有了。我們為什麼佛門說要做早晚課?就早上早課提醒,晚課反省,作用在這裡。如果在生活當中不懂起觀照,做那個早晚課它不起作用。
所以有一年我到,這十幾年前,到九華山佛學院甘露寺打佛七,那個時候果卓法師當副院長,請我講開示。因為他們那是修禪的,甘露寺以前是玉琳國師道場,參禪的。果卓法師他們也是參禪的,他是到新加坡參加培訓班,老和尚提倡淨土,他說他們那個佛學院只有打禪七,從來沒有打過佛七,所以請我去主持一次佛七。他們早晚課都是《佛門朝暮課誦本》,這個傳統的,傳統的課誦本,我看玉琳國師的《綸貫》,朝暮課的《綸貫》,講得很清楚。這個顯密都是教人修行的,祖師大德編的功課是要提起觀照功夫的,觀照功夫提起初步效果是伏煩惱,進一步是斷煩惱、破無明。如果不懂觀照這個要領,做那個早晚課他就沒受用,做到最後枯燥無味,得不到法喜,伏不住煩惱。做到最後就變成應付的,反正出家了,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沒有去做又不行,要做也沒味道,甚至有的做到生煩惱,心不甘情不願的,生煩惱。那有的出家人說出家在寺院吃這碗飯,就是五堂功課要做,為了是吃這一碗飯,他都完全不懂這種起觀。為什麼不懂?沒人講。
那個《課誦本》玉琳國師寫得很清楚,都沒人講。所以果卓法師請我去講,那也是很難得的一次機會,也是一個半小時,講出這個。但是講的時間太短了,對大家幫助也不大。因為佛學院學的都是學術性的,學到最後是增長煩惱,而不是減輕煩惱,那這個沒有受用。佛法是修戒定慧的,勤修戒定慧是要息滅貪瞋痴的。他不是勤修戒定慧,修的都是一些知識,增長貪瞋痴。所以這是不會用功,得不到經典講的功德利益。
我們會的講到這一段就夠了,不知道大家還要不要再接著?下面還很多,徵求大家的意見,如果時間要快,念一念過去也可以交代,反正經文不要念錯就可以。江老居士他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四十年用在《金剛經》。你看他下面講,「如上所說,本科大旨已明」,上面所說的,本科就是這一科的經文大的宗旨,重大的宗旨,已經明白,已經很明白、很清楚了。「茲再詳細說之」,他也是很有耐心的,再詳細說之,再詳細的說明。
「當知如如不動,是真實性。亦即所謂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前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今不令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而令觀有為法緣生無實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為巧開方便也」。到這裡是一段,他下面還有很多解釋。江老居士再給我們詳細說明,當知如如不動是真實性,我們的自性是如如不動,我們現在六根裡面的根性它本來就如如不動。現在好像動了,那個動不是真性在動,是迷,阿賴耶識在動,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我們應當知道如如不動是真實性,六祖開悟的時候,「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什麼叫自性?本來沒有動,本來就沒動。現在呢?現在我們迷的時候自性有沒有動?也還是沒動。但是我們現在就是迷在相上面,沒有見到性,你見到性,那個性就如如不動,你就成佛了。你現在只看到迷在那個相裡面,性在哪裡?性就在相裡面。就好像說黃金,黃金在哪裡?隨便哪個都是,你在銀樓裡面,項鍊也是黃金,手鐲也是黃金,它打什麼隨便拿一個都是黃金。你說佛性在哪裡?禪宗測驗學人,隨便拈一法都是,就在眼前,眼前我們就不認識,為什麼不認識?迷了,迷失了,那不是真的失去了,迷失了。迷就真相在眼前見不到真相,見假相。為什麼見假相?因為取那個假相。你不取假相,你就見到真相,你就見到如如不動的真性。
亦即所謂不生不滅之無為法,如如不動就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我們這裡《大悲心陀羅尼經》講「無為心是」,就是無為法。前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三賢十聖,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這個差別怎麼來?都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你清淨心的程度層次這樣去區分的,那本來它沒有。你回歸到自性,都是平等的,沒有這些差別。這些差別都是我們還沒有真正成佛之前有這個差別。這個差別,怎麼去區分這個差別?從無為法,也就是說你恢復清淨心恢復到什麼程度,這個經上,前面《金剛經》給我們講。今不令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這段它不教我們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前面是教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直接去觀如如不動的自性,但是這個的確對我們凡夫來講是有一定的困難。這裡不教我們觀無為法如如不動之真性,而令觀有為法緣生無實之幻相,叫我們去觀這些幻相,觀察這些假相,這就是一個方便法。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為巧開方便也,江老居士給我們說明,這就是我佛世尊深知凡夫之病,他深深知道我們凡夫的病根,叫我們直接去觀如如不動的自性很難。所以特別為我們巧妙善巧方便開個方便法,就是你從有為法去觀,叫你直接觀無為法觀不起來,從有為法去觀。
「此中有二要義:(一)凡夫之所以為凡夫者,無他。背覺合塵,向外馳求耳。何故向外馳求?無他。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耳。何故分別貪著?無他。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故今入門初步,先須令其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無窮,說亦說不出。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觀,洞明皆空之理。庶幾不再受騙,而能死心塌地回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觀無為之真性,應先觀有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義,必應了知者」。這一大段是江老居士給我們說明,世尊為什麼教我們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第一個重要的意思,因為凡夫所以為凡夫,沒有別的,背覺合塵,向外馳求,不知道向內,向外,所以佛講外道就是心外去求法,他不知道回頭往心內去求。
為什麼他會往外求?無他,分別幻相,貪著幻相耳,看到外面這些幻相,分別這個幻相,去貪取、執著外面這個幻相。何故分別貪著?什麼緣故對外面幻相會起分別、起貪著?無他,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耳,誤就是錯誤的認為,這一切有為法把它當真了,所以才會向外去分別、貪著。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由於是這個緣故,所以愈迷愈深,迷得愈深就愈不肯回頭,永遠被六道生死輪迴在輪轉。故今入門初步,先須令其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莫非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要入門的初步,也就是修行先必須令其深觀,這個地方關鍵的字眼就在深觀。就是你觀照沒有深度,沒有深入。這個深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天天在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這一句話,深那才起作用,你入的不深不起作用。
深觀一切有為之法像作夢一樣,我們現在聽聽,我們這個概念也有,但是我們沒有深觀,還是迷、還是貪,境界一現前,還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觀就是看破了。一天到晚我們聽老和尚講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我們也會勸人家看破放下,自己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勸別人很容易,自己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就是這要做功夫。你要去深觀觀察到它的真相,你深入去觀察到這個真相,無非是虛假,一切皆空。你真正體會到,這是空了,到底你什麼都得不到。所得到的是什麼?唯一苦味而已。我們現在得到什麼?苦,那得到的就是這個。且其苦無窮,說亦說不出,昨天跟大家講的三苦、八苦,真的很苦。如果你迷惑顛倒,那得到的,什麼都得不到,得到就是苦。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也是俗話常講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果然能常作如是觀,能夠常常作這樣的觀照,洞明皆空之理,庶幾不再受騙,知道這一切是空的,不再去貪、去執著,那就不再受這個假相欺騙。而能死心塌地回光返照,才肯死心塌地回光返照做這個功夫。
此所以欲觀無為之真性,應先觀有為之幻相也。因為我們凡夫沒有從這個地方下手,真的直接叫我們去觀如如不動,那對我們來講是有很大的困難。從這個有為法去觀就比較有個下手處,這個我們現在看到的,可以感受到,可以體會到的,從這個去觀,這是個方便法。你觀照這個假相,這個假相被你看穿了,那真相你就看到了,所以這的確是個方便法,善巧方便。我們這個觀就跟念佛一樣,念佛,這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這要看破放下,每天都要講看破放下,他說有幾個人看破放下?聽,大家聽得很多,講也會講,也會勸人,勸別人看破放下,自己就是看不破、放不下。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就是這個樣子,所以我才會去看《金剛經講義》,看不破、放不下,你會執著,所以需要這些來補助。如果真正放得下的人,當然他就不需要,他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他真能做到老實念佛。
什麼叫老實?真放下了,放下萬緣他就老實了。萬緣放不下你就是不會老實,你那個老實也是裝的,假老實,不老實裝老實。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在世的時候說,沒事來的時候統統放下了,事情一來一樣也放不下。這是真話!我們有沒有放下?每天都有考驗的,每天這些人事物,你還會不會起貪瞋痴這些念頭?你還會起就是表示我們沒放下,所以這句佛號怎麼念也不得力。你真放下了,最多七天你就成功了,七天是根性最差的。
今天時間到了,這一張大家有需要可以帶回去,你不需要就留在這裡,做我們講席用的資料。今天我們就學習到此地,這個無為心,這一段也是修行的一個關鍵,所以我們可能要多花一點時間來探討《金剛經講義》,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明天晚上同一時間再見,我們來念佛迴向,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