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第二次宣講)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13/10/8  台灣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5-0029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晚上接著來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十八頁第五行,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來對對地方。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

  好,我們昨天學習到這一段。前面的經文觀世音菩薩給我們講,要誦大悲咒之前,先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再誦咒。從前面這個經文看來,本經跟西方淨土關係非常的密切。所以觀音菩薩勸我們也應該要專念阿彌陀如來,就是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如果你要誦咒之前,平常要專念阿彌陀佛,誦咒之前先念觀音菩薩,再念阿彌陀佛,然後再誦咒。所以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跟本經就很相關了。

  前面告訴我們,如果我們這樣來稱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聖號,以及念大悲咒,能夠消除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是滅罪的功能。接著告訴我們,如果有人誦持大悲神咒,你想往生到哪一尊佛的世界都能滿你的願,隨願皆得往生,就是隨你的願望,看你要往生到哪一個世界,會滿你的願。因為每一個眾生他跟諸佛的緣不一樣,有的人他喜歡藥師如來的東方淨琉璃世界,他跟藥師佛緣比較深,他想往生到東方淨琉璃世界,觀音菩薩也滿他的願。有的人要修彌勒淨土,要往生兜率內院,現在我們佛門當中也有一些人他修彌勒淨土的,他到兜率內院去親近彌勒菩薩,將來彌勒菩薩下生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他接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然後跟著彌勒菩薩下來,有的人他發願。其他諸佛世界淨土也是無量無邊的。

  但是從本經來看,前面勸我們也應該專念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雖然沒有很明確的說,但是已經也暗示我們修西方淨土是最好的。因為這個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共同推薦、共同讚歎的一個世界。所以我們現在講到修淨土法門,在目前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類學佛的,大概修西方淨土的佔大多數。我們淨宗學會主要就是修西方淨土,所以觀音菩薩說,你們要喜歡往生到哪一尊佛的世界,我們大家可能就毫無疑問,我們就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世界,這個跟我們道場修學的宗旨才相應。

  今天我們這段經文講,『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前面講誦這個大悲咒,念佛菩薩聖號,有滅罪的功能。這個滅罪的功能非常的殊勝,可以說不可思議,造再重的罪業都能夠消滅,這個就非常殊勝。關鍵在「誦持大悲神咒」,持就是持咒。現在持大悲咒的人也不少,可以說在中國佛教,誦大悲咒的人非常多、非常普遍。不是修淨土的人他也誦大悲咒,修禪的、修密的、修教的,修其他法門的,誦大悲咒的人非常多。我們念大悲咒的人這麼多,是不是就不會墮三惡道?這個是我們要進一步來認識的一個問題。誦大悲咒的確我們可以不墮三惡道。

  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人這一生死了之後來生往哪一道。我們現在是凡夫,還沒有脫離六道,還沒有斷這個見思惑,見思煩惱沒斷,必定是在六道輪迴。你怎麼用功修行,修得再好,見思煩惱沒斷,總是在六道。修得好的,得人天善報,往生到人天善道;修得不好,那就墮三惡道。比如說十惡業,這個輕重比例來講,這個惡業多過善業,那就三惡道;善業如果超過惡業,那就生三善道。我們用十善十惡這個比例來檢驗我們自己身口意三業,每一天從早到晚,我們造作的善多還是惡多?特別是我們意,這個心裡的念頭,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是貪瞋痴慢這個念頭多,這個念頭比較強,還是不貪、不瞋、不痴這個念頭比較強、比較多?這個我們自己可以做一個檢點。如果我們每一天這樣回頭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慢慢的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自己到底善念多還是惡念多?關鍵在這個念頭。所以我們來生往生到哪一道,最關鍵的是臨終最後那一念,臨終最後要斷氣之前那一念是什麼念頭起來。那一念起來,就是那一念是最強的,就隨著那一念去投胎了。

  臨終最後一念,如果是貪心那一念比較強,起來了,那就墮到三惡道去了,墮鬼道、畜生道;瞋恚心起來,墮地獄道。所以在經上講,有一個沙彌愛吃乳酪,他平常就喜歡吃那個乳酪,心裡常常念著想吃那個乳酪。臨終最後那一念,他起了一念,想貪吃那個乳酪,結果往生之後到乳酪那個,乳酪就是我們講的起士,奶製品,墮到那邊當蟲。經上也給我們講,有一個夫人,貴夫人,很喜歡她自己的身體,每一次照鏡子,她非常愛惜她的身體,非常貪愛。結果出去坐船遇到風浪,死了,掉到海裡面死了,死了那個屍體腐爛有蟲,她非常貪愛自己的身體,結果就往生到她身體那個蟲,在那個身體裡面爬來爬去、爬來爬去。

  臨終之前,我們哪一個念頭起現行,就隨著那個念頭,這個業力,牽引到哪一道去受生、去投胎、去往生。我們也常常看到,現在說人還沒有往生就老人痴呆症,有的臨終糊塗了,語無倫次,這個都是痴呆的現象,這個跟畜生道相應,愚痴、痴愛墮畜生道。如果瞋恚心強,墮地獄道。這個貪瞋痴,經典上講得很詳細,我們不能詳細的去分析講解,只能講個大概。這個貪瞋痴,它這個當中又有相關的,貪當中有瞋、有痴,痴當中有貪、有瞋,瞋當中也有貪、也有痴,看哪個念頭、哪個業力比較強?

  所以關鍵在臨終最後一念。臨終最後一念,如果他這個善心起來了,五戒十善,這個善念起來,他就往生到人天善道;那如果起貪瞋痴這個念頭,就墮三惡道。所以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一般在戰爭當中,彼此戰爭當中死亡的人,大部分墮地獄。因為戰爭,你要他死,他要你死,那個惡念都起來了、瞋恨心起來了。所以在戰爭當中打嬴了、打輸了,到時候都到地獄去,因為他那個瞋恨心起來了。如果那個得到傳染病死的,都會生天,得到瘟疫死的會生天。為什麼?他得這個病,他也得到這個病,我們一般俗話講同病相憐,彼此會互相關懷照顧,他那個善心起來,死了他生天。所以經上給我們講這些事情,講這些事情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臨終最後一念是什麼念頭,在六道裡面,那個念頭就牽引你到哪一道去,是善念還是惡念?

  在淨土的這些語錄裡面這些古大德也講,用比喻的說,強者先牽,比喻說討債的,討債的那個債主,他欠他最多的,要債,那個要先要,欠得比較少的就排在後面。用這個來比喻我們那個善念、惡念哪個念頭比較強,比較強那個就好像債主欠他比較多的,那個就先要,強者先牽,哪一個比較強先牽引到哪一道。如果你善念比較強,那就先去人天善道;那惡念比較弱,它就排在後面,來生來世。你這一生最後一念,看哪一個比較強。如果惡念比較強,那也有做好事,但是臨終那一念這個惡念起來了,那都先牽引到惡道去受報。等到惡道的罪業受完了,再到人天來,來受善報。所以強者先牽,這個就很關鍵了。

  念佛,念佛是淨念,淨業,它不是善業、不是惡業,它是淨業,念阿彌陀佛這一念是淨業,在六道裡面沒有,他的果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臨終最後一念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或者有的人他臨終氣力不夠,只念一個佛,他也去了。那一念最強,那一念起現行,其他的念頭沒有起來,這一念起來,那這一念起來,這個先去受報。我們只要到極樂世界,那什麼問題都解決了。我們平常念佛就是好像練兵一樣,是要在臨終用的。平常念佛這個念,常常念、多念,常常讓這個念在我們心中起現行,其他的念讓它降溫,那到臨終自自然然這個念頭起來了,自然念佛,縱然臨終的時候身體很衰弱,念不出聲音,但是他那個心,那個意念,它是佛念,念佛這個念頭起來,那這一念起來,佛就接你往生西方。因為這一念在六道裡面沒有果報,他的果報在西方淨土。所以臨終往生關鍵就在那個最後一念,那個是念什麼,什麼念頭起來,那是關鍵。我們要去西方,當然要念佛這一念起現行,我們就成功了,就去西方了。到西方,你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關鍵在這個地方。

  有的人臨終業障現前,他神智不清,甚至語無倫次,講話都顛倒,那這顛倒相,顛倒相現前,這個相現前就跟三惡道就相應了。印光祖師當年在世,也有很多念佛的同修他的家屬,或者念佛的同修功夫還不得力的,臨終業障現前,語無倫次,神智顛倒,我們現在講老人痴呆症這一類的。印祖當年他有持大悲咒跟同修結緣,他的大悲咒,他分三種,大悲水、大悲米、大悲灰,灰就是香灰。如果遠地的,遠方的,他就寄那個米跟灰。如果那個大悲米,一次放個二、三粒,然後沖開水,香灰也是沖開水,然後攪一攪,讓那個灰沉澱,然後喝上面那個水。如果在附近的,他直接用大悲水。有同修臨終神智顛倒,印祖加持的這個大悲咒,去給他喝一點,他神智就清醒了,不顛倒了,然後就可以給他助念。

  在同修當中我們也看過很多,平常念佛功夫不得力,臨終業障現前。有的人他平常他也不專修,修得很多、修得很雜,臨終這個功夫不得力,業障現前,甚至冤親債主來附身、來干擾、來障礙,這個《地藏經》講得非常清楚,那這個就沒辦法往生到西方,往生到人天善道都有障礙。這些冤親債主都來報復,都要拉你到三惡道去,這個在《地藏經》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所以過去新店徐阿純居士,在好像板橋,有個賴淑嫻居士,四十幾歲得了乳癌,平常華藏圖書館禮拜天共修也有來參加。但是她修得比較雜,跑很多道場,參加很多法會。臨終她病重的時候,徐阿純她們找一些居士去跟她助念。念了幾天,忽然冤親債主來了,附在她身上,變了一個人,把這些助念的同修統統趕走,念佛機關掉,不准念。她先生被她鬧得晚上都不能睡覺,被她鬧得精神快崩潰了,所以來找我。他說悟道法師,你有什麼辦法讓我的太太趕快往生,我花多少錢都沒問題?他說我太太如果不往生,我會比她早往生。我說這個我也沒辦法。

  後來我跟他講,我說那我只能根據我們老和尚平常在講經當中給我們開示的,就是印經給她迴向。那時候老和尚叫我印那個《淨宗經論合刊》,叫我印,沒錢,也沒有錢給我,我也沒錢。我們就想等到有人發心再來印。我說現在剛好老和尚有要印《淨宗經論合刊》,這個就給你發心了,你不是說出多少錢都沒問題嗎?那這個印一萬本,那錢你來出,印經的功德就迴向給你太太賴淑嫻。然後他就幫她出錢。另外徐阿純來問我,那賴淑嫻不讓我們去助念,我們一進去就被趕出來,那怎麼辦?我說那妳帶同修給她念兩部《地藏經》迴向給她的冤親債主。後來徐阿純就帶同修給她念兩部《地藏經》,迴向給她的冤親債主,她冤親債主果然離開身體了,她又清醒了,又可以放念佛機,又可以繼續念佛。後來就是這樣,是很辛苦的這樣給她助念,念到她往生。

  所以臨終有這些現象,業障現前,平常如果你念佛的功夫不得力,那臨終都會有業障現前。這個時候家親眷屬、同參道友那個助念就非常重要。助念遇到像賴淑嫻這一類的事情,或者遇到老人痴呆症,他神智不清,你跟他助念都沒有用,他也聽不進去。這個時候就需要用一些補助的辦法,像《地藏經》裡面講的這些理論方法,我們實驗過好幾個例子都很有效。此地用大悲咒,印光祖師他用大悲咒,有同修這個臨終他那個舌頭硬了,不能念佛了,他用那個大悲水給他點,點他的舌頭,業障消了,他就可以念了。或者語無倫次,話亂講了,業障現前,他用大悲水,加持大悲水給他點,給他喝,也好。

  祖師大德念這個咒語,它有效果,我們念了就不一樣有祖師大德那種效果。為什麼?這個咒,我們看《了凡四訓》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念準提咒,雲谷禪師給了凡先生講,他以這個道家畫符的這個理論方法來跟他講,道家有一句話講,「不會書符被鬼神笑」,就是說你不會畫符,鬼神都笑話你。畫符咒,畫符要怎麼畫?就是不動念,平常你要練習畫符。以前我也看過很多道教的符咒,有那個書,也曾經看到有道士在教人家畫符的,我年輕的時候,十幾歲,常常到路邊去看人家賣藥,這個三教九流,我也很好奇去看。一個道士教人家畫止血符、化骨符、安胎符,這個符咒都比較好的。但是那個道士沒有講畫符的原理,他教人家怎麼畫。後來學佛了,看到《了凡四訓》,雲谷禪師講得很清楚,就是你平常練習這個畫符,練得很熟悉,當你正式要畫的時候,第一筆點下去叫混沌開基,一筆點下去,一直這道符畫到完成,這個過程不可以起一個妄念。起一個妄念,這道符沒效,沒效果了。

  所以道士畫符,以前我看道士畫符,怎麼畫那麼快?他就是很短暫的時間不可以起一個妄念,起一個妄念那一道符就沒有用。所以他的條件就是不起念,不可以起念頭。這個時候要放下萬緣,心要乾乾淨淨的這樣畫,那才有感應。念咒也是這樣,雲谷禪師教袁了凡念準提咒,他沒有教他記數,他說你就一直念,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到念頭不動,那就靈驗了,那個妄念不動了,那個時候就靈驗,就有效果了。念準提咒、畫符是這個原理,那念大悲咒也是一樣,你念往生咒也是這個道理,都一樣,念經、念咒、念佛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你只要念到念頭不動,它就靈了。所以大家如果發心要給人家治病,你可以念大悲咒跟人家結緣,但是念的一遍或者三遍這個過程不起一個妄念,那個水它就靈。如果你那個念的遍數多、時間長,都不起妄念,那個加持力就更大,時間愈長那個效果就很大。

  我們先念一遍沒有妄念開始。但是有的時候也很難,你不起妄念,它就自己跑出來,又不是故意要它起妄念,它自己會跑出來。所以我們念佛、念咒就是你用這個來代替那些妄念,念熟了,那些妄念自然不起來,它就靈驗。念一部經沒有妄念那個難度高,那個難度很高。不要說《無量壽經》、《地藏經》,就一部《彌陀經》十五分鐘,你都很難說不起一個妄念。咒語就比較短,短時間不起妄念我們還比較容易做到。念佛是最短的,念佛最短。念一句佛號不起妄念,那時間很短暫,那個比較容易。所以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所以念佛它這個殊勝的地方就在這裡。念佛,念一句沒有妄念,那這個比較容易,因為時間很短暫。以前聽說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有定一種功課,這個功課是早上念一百零八句南無阿彌陀佛,晚上念一百零八句南無阿彌陀佛,功課就做好了。我們覺得很快,念珠一百零八顆,就念一串,功課就做完了。是沒有錯,但是他的條件就是你念這個一百零八句當中不能起一個妄念,如果你起一個妄念那就重來。那這個功課做下來,剛開始的時候,念了好幾遍,這個功課都還沒做完。如果做到純熟了,他一念的時候,這個時間、這個過程他就不起妄念,他已經很熟悉了,功夫比較得力了,那這個就有它的效果。

  所以墮三惡道,就是臨終那最後一念是什麼念。如果平常你念大悲咒,功夫沒有得力,臨終還是起貪瞋痴,那還是要墮三惡道;念佛也是這樣,那個功夫不得力。所以我們有看到有一些念佛的人,平常念佛看起來也滿用功的、滿認真的,但是臨終病痛一來,業障現前。我也看到很多個例子,看到佛像他就恐懼,那個業障現前。像這一類型的就必須要輔助,像大悲咒、《地藏經》,特別是《地藏經》,這個我處理過好幾個案例,效果非常殊勝。如果你念佛功夫得力,當然這些都不需要,最好我們念佛功夫得力,臨終也不要人家助念,預知時至,自己就走了,那這個最瀟灑、最自在的,也不要麻煩別人,最好。如果功夫不到,那我們也不能不做補助,這個《地藏經》是一個很好的補助,還有這個大悲咒,觀音菩薩。特別業障比較重的,地藏菩薩這個願,針對三惡道眾生,他這個願較強,幫助這個惡道眾生消除嚴重的業障,特別有效果。如果看到同修的家屬,或者臨終有業障現前,這個會墮三惡道,你跟他助念,他都不念;或者念了,他也聽不見,那他老人痴呆症,這個時候可以補助大悲咒。像印光大師講的,念大悲咒,先幫他排除這些重的業障。重的業障排除,再跟他念佛,那就有幫助了。

  所以誦大悲咒,要誦到怎樣才不墮三惡道?如果你臨終的時候,心中都是大悲咒,那個念念都是大悲咒,那這個就不墮三惡道。但是大家要記住,這個念要純,不能夾雜貪瞋痴。如果沒有貪瞋痴的夾雜,念念都是大悲神咒,就像念佛一樣,這些煩惱被控制住了,那麼就不會墮三惡道。這一點道理大家一定要知道,不然你念大悲咒,看到他臨終還是去的相也不好,就會有懷疑,懷疑佛在經上講的,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經典裡面的道理,我們不可以不說明講解,不然大家這樣囫圇吞棗的,看到這個經文很容易產生誤會。怎麼樣不墮三惡道?就是關鍵最後一念是什麼念頭。我們念佛人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不但不墮三惡道,而且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平常我們念佛、打佛七為的就是臨終最後這一念。平常念得很熟,臨終他才提得起來。平常沒有念得很熟悉,臨終那要看緣分,如果因緣好,遇到善知識、同參道友大家來助念,幫助他提起這個最後一念,念佛,那也可以,也可以往生。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因緣,那也就沒辦法。

  因為這個因緣,我們自己實在講也不知道,也沒把握,我們臨終會在哪裡往生我們不知道,在醫院、在家裡?這個我們都沒把握。有時候我們也想,最好不要到醫院,但是你一生病,你的家屬如果不學佛,那你也做不了主,他救護車來就給你拉到醫院去,你不去也得去,你也一點辦法都沒有。關鍵在那個家屬,家屬他有沒有學佛?他有學佛,他會尊重你;他不學佛,他不管你。特別現代這個時代,沒有學傳統文化,那些兒女根本都不懂得孝道,不懂得尊重父母、孝養父母。有的甚至他心裡想父母如果有財產,希望他趕快早一天死,他才能得到財產,他也不管你臨終的事情。這個我們現在現實社會看得非常多。

  所以聰明一點的父母,有錢,要多做好事、多修福。那個《地藏經》講,你在生的時候,你自己修,「分分己獲」,你每一分都自己得到。如果你有這個孝子賢孫,你有很多財產,死了之後,這個孝子賢孫就像《地藏經》那個光目女、婆羅門女,她母親造惡業死了,她就變賣家產,然後去三寶給她母親修福迴向,這樣她七分得一分。因為你死了,那個財產就不屬於你的,縱然那個銀行是你的名字,只要你一口氣斷,那就不屬於你的,屬於你繼承人,兒女的,或者相關人的。兒女錢到他手上,他要不要跟你修就是他的事情了。如果他不跟你修,那一分也別想得。他很孝順給你修,七分之一。《地藏經》給我們講這麼清楚,那我們學了佛、讀到這個經,自己現在還有一口氣在,不修,那真的是很不聰明,這個人頭腦不好。現在修,分分己獲,這個《地藏經》講的,分分己獲,每一分都是自己的。你自己得到這個福報功德,還可以迴向給自己家屬。但是我們看到現實的社會,很多人他就是放不下,沒辦法。這個關鍵還是對佛在經上講的話信心不夠,信心不足,有懷疑,這個非常關鍵。

  下面這句,『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這個跟前面這一段經文它是有相關的。你要生諸佛國,那就不墮三惡道了。那生諸佛國,離開六道,不但離開六道,離開十法界。前面講,這段經文有兩方面,就是如果你還沒有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還沒有斷見思惑,你還是在六道。你不發願往生佛國,誦大悲咒,幫助你不墮三惡道,來生再到人天善道來。下面這一句經文就是你發願要生佛國、生淨土,觀音菩薩也能幫助我們往生到佛國,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觀音菩薩也能滿我們的願,誦大悲咒也能夠往生到諸佛的淨土。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這一句經文: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

  這個『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定、正受,這個正確的禪定,不是世間禪定,是正定,不是邪定。正定跟邪定的標準,正定幫助我們開智慧,開啟般若智慧,這個定是正定。如果外道的邪定,那這個開不了智慧,只能生到天道,它不能斷煩惱,不能破無明,那個定就不是正定。佛門裡面講的正定它的標準在這個地方,能夠幫助我們開智慧的這個定,正定。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我們人在這個正定當中,他的享受才正常。我們現在這個享受不正常,喜怒哀樂愛惡欲,情緒千變萬化,好像那個海裡面有颱風,風浪,那三惡道那個是大風大浪,巨浪,我們人天道是大浪,所以這個心都沒有得定。

  所以三昧有無量三昧。這個無量有兩個說法,一個就是說你修三昧的法門是無量無邊,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每一個法門都能夠達到三昧,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那個境界無量無邊,你在任何的境界裡面,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不受外面的影響。大勢至菩薩在「念佛圓通章」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什麼叫都攝六根?就是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心不落印象,好不好都不落印象,不分別、不執著。比如說你看到錢,不會起貪心,看到那個錢一疊一疊在那邊,就看擺衛生紙一樣,那就入三昧了,你在這個錢財上面入錢財三昧。看到很好吃的,你也如如不動了,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就得三昧。你看電視,看那個電視,你心不受它影響,保持你的定心,如如不動,《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你就得定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從早到晚,接觸所有的人事物,那非常多,你在這個當中你能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在這個當中你就得三昧,就得定了。

  以前我十九歲就聽老和尚講經,那個時候學佛三年,十六歲學佛,十六歲聽老和尚講經。聽經,過去我想出家人都住在山上,都很清靜的,遠離塵囂。因為我們平常也很難看到出家人在都市裡面,很少。要看出家人,大概要到比較郊區、山上寺院才能看到,印象當中,出家人是在那邊修行的。以前年輕的時候,我也有一些嗜好,那個時候沒有這麼熱鬧,大概西門町有個今日百貨公司,那個時候很大,還有第一百貨公司,以前去逛西門町就算見過世面了,去看電影。有一天我到今日百貨公司,那個時候還有歌廳,那個時候在家不喜歡唱歌,但是喜歡聽歌。然後在百貨公司遇到我們師父,師父跟館長在那邊,師父怎麼來逛百貨公司?出家人不是不來這裡的嗎?心裡那個時候剛剛聽經,學佛沒多久,心裡也很納悶,出家人應該都住在山上,清修,怎麼來逛百貨公司?後來聽老和尚講《華嚴經》,他說這個鬻香長者他修定就在逛百貨公司修的。我聽了才明白,原來師父在那邊是修定,在今日百貨公司修三昧,我才知道。

  我們要修這個也要有先前的一些準備功夫,不然我們一去,大概不是在修三昧,大概在修貪瞋痴。所以你平常,這個小乘戒,比如說你一接觸,你就起心動念,你就控制不住,先遠離,先不要接觸,讓你這個心定到一定程度,再去考試。考試,我又亂了,不行,再回來,再練。練到你哪一天去看,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好,及格了,畢業了,可以出去了。這個根器比較好的,過去世修得比較好的,功夫這個底子比較深的,他一下子就可以修大乘的定。大乘定,就在這五欲六塵修,好的、不好的都接觸,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順境逆境、善人惡人他都接觸,他修什麼?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每經過一個、每接觸一個都是增長智慧。我們凡夫是增長煩惱,他是增長智慧,那境界是一樣的。

  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至人就是有智慧的人,他知道這個境界沒有好壞,好壞怎麼來的?自己心在分別執著,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那個境界它自己不會說我是好的,我是不好的,它不會講,好不好怎麼來的?自己的心在分別、在執著。如果你把這個分別執著放下了,那境界就平等了,都好,也沒有善惡,那個就叫純淨純善,關鍵在我們的心。所以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境界沒有好壞,好壞是我們的心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樣產生的。如果我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這個境界是清淨平等的,極樂世界就是這麼來的,關鍵在我們的心。

  所以『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那這個無量三昧怎麼得大家就知道,你念大悲咒再去看看,你有沒有得三昧?這是你心定,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得三昧了。那每一天從早到晚接觸的人事物,真的是無量無邊,你都如如不動,那就入三昧了。那這個三昧就很多了,很多方面,這個是另外一個意思。

  所以你看這個修三昧,在這個形式上是很多,無量。你看這個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他是打坐入定,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是打坐入定,達到這個明心見性。六祖大師他是聽人家誦《金剛經》,明心見性的,他是聽經。而且他修三昧在哪裡修?他沒有進禪堂進過一天,也沒有進講堂,他到黃梅八個月,五祖給他分配工作到碓房去舂米,以前那個稻米要人去舂的。六祖他的個子矮小,體重很輕,重量不夠,舂米重量不夠,體重不夠,他自己腰綁一個石頭。現在那個石頭還在廣東,我去看過,他的肉身還在廣東。舂米,他在那裡修定。那別人看不出來,那五祖知道他在修三昧,別人不知道,只有五祖知道。後來五祖看他因緣成熟了,衣缽要傳給他了,三更半夜找他去寮房,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那個時候他就大徹大悟,之前是大悟,還沒有徹悟,這個時候是徹悟。徹悟之後,五祖就把衣缽傳給他了。

  我們現在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三昧,念佛三昧。念佛也有很多種,很多種念法,那很多。光持名念佛這個音調就好幾種,有的四字四音,有的要快、有的要慢,有的要六字二音的、有的要六字四音的,那就很多種。不管用哪一種,你只要得三昧,那都叫念佛三昧。所以這個就很多方面了。辯才也是,你有三昧了就會開智慧,開了智慧就有辯才。這個辯才是幫助人家破迷開悟、斷疑生信的,那這個才叫辯才。跟世智辯聰那個是不一樣的。講經說法要有辯才,講了人家才會接受,才會斷疑生信,不是世間的世智辯聰,更不是強辯。現在那個,你看那個電視上,那個政治人物都在強辯,強詞奪理,那個不是辯才。所以辯才是什麼?理愈辯愈明,讓你明瞭真理,愈辯論愈清楚、愈明白,這個才是正確的。不是辯到最後,兩個在那邊打架,那個不叫辯才,那就錯了。

  所以我們持大悲咒可以得到無量三昧辯才,是不是真的?過去古人有修大悲咒得到無量三昧辯才、得神通的,都有,不吃人間香火的也有。在《觀音菩薩感應錄》裡面,清朝有一個樹庵法師,他住在寺院,有一次跟主持起衝突,那主持就責罰他。責罰他,他心裡很不平,很想要報復。後來他還是有善根,他覺得說,還是自己不行,自己沒有德行,何必去怪別人!所以他就要求寺院給他一個房間,他就寫一個止語牌,止語,不講話,因為講話就跟主持起衝突了,不講話。不講話,他就專持大悲咒,持了三年,他三年都不出來,持了三年,他持到感應了。感應之後出來,出來看他的神情、看他的動作,跟以前不一樣,以前好像大老粗一樣,常常要跟人家起衝突,現在這個人出來跟以前大不相同。後來人家跟他討論什麼經論,他沒有看過的都知道。人家哪一句經文講的有疑問的去請教他,他都能跟他解答。甚至在經哪一個疑問,哪個版本比較正確的,他都能夠講得出來。不但是佛經,連世間那些小說,他都知道。有一次在一個茶樓聽到有人在討論古典文學小說,他們在爭論,他就把它舉出來,他什麼都知道,天文地理什麼都知道。後來大家才知道,他三年持大悲咒,持了得無量三昧辯才,而且能夠預知未來的事情。那這個也是一個傳奇的人物。的確可以得到。

  無量三昧辯才是我們每一個眾生自性本來都具足的,只是你沒有開發出來,佛菩薩他開發出來了,我們沒開發出來。要怎麼開發?要定慧,具足的講戒定慧。這個要得無量三昧辯才,誦持大悲咒就像念佛一樣,念到一心不亂,那你就得到了,你因定就開智慧了。我們接著再看下面:

  【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這句是總結了。前面是舉出幾個例子,因為我們眾生要求的願望太多了,每一個人的願望又都不太一樣。『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我們想一想,我們自己有沒有所求?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有。你要求什麼,你誦持大悲神咒都能滿你的願。這個求富貴得富貴,求財富得財富,求長壽得長壽,求兒女得兒女,求升官得升官,這個都可以滿願的。但是這個理論方法還是要搭配《了凡四訓》相關的經典一起來理解,我們修學就不會有錯誤了,才能如理如法來修學,如理如法修學才能滿我們的願望。如果修學不如理、不如法,那就沒有感應。那不是佛菩薩不靈,是我們修得不對,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明白。

  下面這兩句經文就非常關鍵了。

  【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這兩句是關鍵。誦大悲咒,你要求什麼都能滿你的願。但是『唯除不善』,造惡業,不善,那就沒有感應。「除」就是說,造惡業,造十惡業,這不善,造不善業,或者造惡業,那這個不善的業,那這個就沒有感應。比如說你求菩薩要去殺生,那菩薩他會幫助你去殺生嗎?因為這個會害你,這個幫助你就害了你,菩薩是要幫助你的,幫助你得利益的,不是幫助你得損害的,所以這個就不會有感應。所以「唯除不善」,你求那些不善的事情,那就不會有感應;求好的事情,那會有感應,正當的事情有感應。這是一個意思。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你求的願,你心行不善,也沒有感應。所以求佛菩薩感應,我們求的願望總是要求好的,大概沒有人要求不好的,總是要求吉祥、福報、事事如意,大家求大概求這些。大概沒有人求說什麼災難,這個一般人他不會求的。要得到好的果報,如果造不善業,那就得不到。你要得到好的果報要修善,修善業、做好事,然後持大悲咒,求菩薩加持,那菩薩幫助,我們很快的能夠得到這個果報,這樣才會相應。

  除不至誠,除了不至誠,不至誠就是這個心不是真心的,不是真誠在念咒,這個念咒當中有懷疑,到底是不是這樣?是真的嗎?那這樣的心態在念咒,那就沒有感應,因為自己心裡夾雜這個懷疑在,自己造成障礙,不是菩薩不慈悲,是因為自己心裡的障礙。我們要怎樣達到至誠?至則真,誠則實,就是真實,就是放下這些妄念,放下妄念。你要求什麼,你要放下妄念。這個《了凡四訓》是最好的,《了凡四訓》是最好的註解,你看雲谷禪師教袁了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祈天立命,我們要求改造命運,要求福報,你要怎麼樣?要放下萬緣,你把心裡的妄念全部放下。你要祈求,那些妄念統統放下,心裡打掃得乾乾淨淨,然後來念佛、念咒,就靈了!如果你向外祈求,心裡一天到晚向外攀緣,這個妄念一直起來,這個心就不至誠,就不會有感應。所以要向內心求,向內心求就要至誠心來求,怎麼叫至誠?放下萬緣,無思無慮,祈天立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去感應。

  所以過去王警官他做《了凡四訓》廣播劇,他的文筆也很好,當時我們老和尚也拿了一些錢給他去做。以前在圖書館,在二十年前,拿了一千多萬給他做。二十年前一千多萬也不少,做那個廣播劇、錄音帶到處流通,他到學校到處送。後來一千多萬是我經手的,老和尚拿給我交給他的,做完了,他說我流通得很快,一下子就沒有了。一千萬一下子就沒有了。後來又向老和尚提出來,老和尚後來,悟泓師出家,他在家的時候存了很多金塊,他的金塊老和尚有帶我去保險箱看,他捐出來了,他出家就捐出來了,那個金塊一條一條,滿重的。他說走走走,我們去把泓師那個金塊拿去賣,去給王警官做《了凡四訓》廣播劇。後來我就去找一個開銀樓的同修,賣好一點的價錢,讓他多做幾個錄音帶去結緣。

  後來那個金塊賣完了,好像賣了幾百萬,他一下子又沒有了,又來了,他又送完了,他是真的做去送。他說送完了,我說這個印鈔票也沒那麼快,這個還是要一段時間。但是他很急,這個不做不行,災難太多了。後來他就到處去化緣,化緣到人家看到他來就害怕,變成有壓力了。後來我再跟他講,我說你不是在弘揚《了凡四訓》嗎?那《了凡四訓》不是講,祈天立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你一天到晚在外面去攀緣,那就沒有感應。所以我們要用至誠心來求才會有感應。

  求菩薩,這個我們特別遇到有災難苦難的時候,這個時候至誠心比較容易生得起來,妄念比較能夠降伏下來。因為遇到災難,這個時候的心情只是一心一意想解脫這個災難,其他就沒有什麼好想的。那這個時候至誠心比較就能夠起來,至誠心能夠起來。如果我們沒有遇到這些苦難,要降伏這妄念也真還不容易。因為我們這個習氣太深了,它自己都會起現行,你想要至誠也沒辦法。因此印光祖師教我們念佛人觀一個「死」字,如果你能想到說我就要死了,你想那麼多幹什麼?還有這個事情沒安排,那個事情沒安排,要怎麼樣怎麼樣,你都要死了,你又能怎麼樣?如果常常這樣想,想得起來,那你至誠心就起來了,你就不會打那些妄念了,就隨它去了,你管它那麼多幹什麼?就放下了。一放下,至誠心就起來。如果還不想死,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印光祖師他自己小佛堂寫個死字,貼在那個後面。

  但是你要常常去觀想才會起作用。如果不觀,我們那個心還是被這個無始劫這種業障障礙了。所以要用功就是在這個地方用。會用功的人就在心地上去用,外面誦經、拜佛、拜懺,這是形式,你透過這個形式要懂得在內心怎麼去用功,那才有用。如果只有形式,你內心不知道怎麼修,那個也沒感應,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佛教八萬四千法門都離不開一個觀照,觀照功夫,起觀。觀就是觀念,照,照什麼?照我們的起心動念,不是照別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我現在這個念頭是什麼念頭?發現不對了,趕快給它轉過來。我們最方便的無過於念佛,你發現念頭又跑掉了,趕快再提起念佛這一念。這樣不斷的提起、不斷的提起,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慢慢功夫就會得力。關鍵在起心動念,在用功,用功不一定要盤腿打坐,當然那也是一種用功的形式,不一定。

  關鍵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能提得起觀照功夫,觀照功夫提得起來才能夠降伏煩惱妄想。觀照功夫提不起來,煩惱妄想控制不住,還是它做主。那煩惱妄想做主,我們本心就做奴隸,這個就喧賓奪主,本來我們本心要做主的,變成被那個客人,外面的人來做主,顛倒了,錯了。所以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六道流浪生死輪迴,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現在我們要擺脫這個生死輪迴,要把它轉過來,本心做主,煩惱妄想做客,站一邊,我們就能超越了。所以這個兩句經文是很關鍵的,也非常重要。你念這個咒是這個原理原則,念經,念什麼經、念什麼佛菩薩名號,都是一樣,都是這個原理原則,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這個是我們修學的一個關鍵,所以我們必須要常常提起來,提起就是觀照。如果你不常常提起,一下又忘記了,一下又忘記了。所以我們念佛也要常常提起,你不提起念佛,一下又隨著妄念跑,妄念你不要提它就自己會出來,所以要常常提起,心裡念佛。

  這個不善的心,存不善的心來念咒,也沒有感應,這一點我們要知道。至誠心就是把這個心打點得乾乾淨淨,這樣來念咒就會有感應。如果你夾雜著不善的念頭,貪瞋痴慢不善的念頭,那這個就有障礙。所以過去有一個同修跟我講,說他有一個外婆九十幾歲了,念佛吃素五十年了,念到九十幾歲的時候得老人痴呆症,他說怎麼會?吃素念佛五十年,到最後是得老人痴呆症,怎麼會這樣?他遇到這樣的事情難免他心裡就有疑惑,這個吃素念佛到底是有沒有好處?後來我就給他簡單的分析《十善業道經》,我說你的外婆她吃素,《十善業道》不殺生這一條她有,所以她壽命長,九十幾歲。如果殺生會得多病、短命的果報,她不能活那麼久,她有,這個果報她有。但是她念佛,年紀這麼大了,為什麼又得老人痴呆症?因為她愚痴,愚痴就會得老人痴呆症,她心裡愚痴。那心怎麼叫愚痴?對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她不知道分辨,顛倒。我們《彌陀經》講,心不顛倒,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那這句很重要,心顛倒了,那不行。那心顛倒就是愚痴之相,愚痴。平常心就顛倒,不是說臨終那個時候突然顛倒,不是這樣,他平常就顛倒。平常顛倒,自己不知道,是非善惡他顛倒,我們看到很多,他真的是非善惡他分不清楚,這個是愚痴之相。

  那為什麼愚痴之相?不讀經教,不讀聖賢書,他就沒有智慧。所以是非善惡他不能分辨,他沒有能力分辨。現在我們看到這個社會上全世界的人類太多了,不但一般人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利害得失不能分辨,就是做總統的人,你看現在全球做總統的人有幾個頭腦清楚的?做總統的頭腦糊裡糊塗的也很多。這個《格言聯璧》講,昏官比貪官還嚴重,昏官他是非善惡搞不清楚,一個政策錯了,比貪污還厲害。他不懂,為什麼不懂?因為他不讀聖賢書。所以老和尚現在提倡《群書治要》,勸導全世界的領導人要讀這個書,你不讀你就會愚痴。愚痴,他就顛倒。所以這個夾雜這個不善的,我們要知道。所以他的外祖母是夾雜愚痴,不是說因為念佛她念到老人痴呆症,哪有那個道理!她心裡念念沒有提起這個跟佛相應,這個覺悟相應,還是跟迷惑顛倒相應。所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發菩提心這一句就是關鍵,非常重要。看你發什麼心來念佛。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經文我們明天再來分享學習。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