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同學修行守則—早覺則善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21/6/2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29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第五十一頁,我們從第五行,十八這裡看起:
【十八、賢者有三畏:惡師、惡友、惡術,能障正道,開導邪途。早覺則善;若不知返,則生無少益,死有長哀。】
這一條跟《論語》講的有一點類似。在《論語.季氏》,孔子講「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師友,古代稱師亦師亦友,是老師,也是同參道友。『惡術』,主要是學習一些不好的方術,這個術很多方面的,但是都是不好的、不正當的,不是正當的那叫「惡術」。學不好的一些知識、術數,學一些不好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你是學賭博,那也是術,那個不好。《論語》講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這是講友,我們在社會上講,人不能沒有朋友,朋友是五倫之一。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朋友,過去、現在都一樣。但是朋友有益友跟損友的分別,我們結交哪一些朋友對我們自己的道德學問有幫助,結交哪一些朋友對我們道德學問沒有幫助,反而有損害,這個就要選擇了。所以擇師、擇友,這個就非常重要了。我們前面講到「如師實不明,當別求良導」,再去選擇好的老師。所以朋友有損、有益,益友互相能夠切磋琢磨,互相共勉,提升我們的靈性;如果是交到不好的朋友,就足以敗壞人格,墮落沉淪,就墮落下去了。
在佛門出了家也是一樣,出家,你在道場有四眾弟子、同參道友,這也是要有所選擇了。如果你去跟不好的這些道友交往,你肯定會受到他不好的影響。跟好的同參道友,跟他往來、跟他接觸,你肯定會受到良好的幫助,縱然我們一時還沒有辦法做到有很明顯的提升,但是他不會教你去做壞事,不會給你引導進入歧途,總是有幫助。所以選擇朋友就很重要了。所以孔子說益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友直就是指言行正直的人為友,若朋友為人正直,講求道義,跟他交往,他能夠以道義來相砥勵,互相來提醒勉勵,有過失互相規勸,這個彼此都有幫助。友諒就是指與誠實有信用的人為友,這樣的人是敦厚忠誠,並且他會堅守承諾,不會為了自己一些私人的利益,做出欺騙、出賣朋友的事情,跟他交往,必然有助於誠信品德的培養,這是第二類的。第一類就是正直的朋友,講道義,過相規勸;第二類就友諒,人敦厚忠誠,他不會去出賣朋友,不會欺騙朋友。第三類,友多聞,這個多聞就是指他的學問廣博,跟學問廣博的人做朋友,這個朋友的知識愈是淵博,閱歷愈是豐富,與他交往,就能增長見識而有所啟發,從而得以突破原有的知識界限,提高他知識水平。
這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的,他年輕的時候跟一般年輕人不一樣。一般年輕人,他結交的朋友也是跟他差不多的年紀,差不多的年紀,這些知識學問當然也差不了多少,就是好玩,同樣的年紀在一起很談得來,吃喝玩樂這些方面。所以我們淨老和尚他說年輕的時候,他跟一般年輕人就不一樣,一般年輕人都是找一些大概年紀差不多的做朋友。他專找誰做朋友?專找老人,這就跟一般不一樣了。專找老人,這個老人特別有知識的,我們現在講善知識,有學問、有道德的。為什麼?因為老人他有經驗,他人生的閱歷很多,去聽聽老人講他的經歷,我們在這當中就學習到很多,甚至在書本上也看不到的、學不到的,豐富了我們的見識、知識,增長我們人生的閱歷,我們就可以走一個平坦的道路,少走冤枉路,少碰釘子了。所以有一句話也講,「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因為老人他是過來人,他經歷過的,為了避免後面年輕人造成跟他同樣的錯誤,當然老人會勸年輕人,把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希望他們避免走一些冤枉路,避免誤入歧途。如果不聽,往往年輕人老人講的話他聽不進去,他認為那是過去的事情,現在講那個,他覺得沒必要,聽不進去,他不以為然。但是這樣往往就吃虧在眼前,很快你的問題就來了,這些都是真話。
因此我們淨老和尚他年輕的時候,他在講席當中也講,他那個時候還沒有學佛,但是他就會聽老一輩的,這些有學問的、有知識的。像這些在大學當教授的,他就去打聽,那個時候他想學哲學,還沒有學佛,他想學哲學。但是從小家境不好,又戰亂,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念到高中、大學,只有念到初中,那個時候念到初中也很不容易了。但是他很好學,所以到台灣來,他就打聽在大學任教的教授,聽聽他們講的東西、看看他們的著作,看看哪個教授講的比較適合他。後來他就選了方東美教授,以後拜他為師,跟他學哲學,也是這個因緣引導他入佛門。後來又親近章嘉大師、雪廬老人,這些都是他的長輩,都祖父輩的,他親近老人。老人見聞廣博,對自己學習啟發有很大的幫助,可以提升自己的見識、知識水平。所以孔子講,跟這三種人交往,對增進德行、增長學問都有很大的幫助。
下面孔子又提醒,有三種朋友你跟他交往,你可能受損害。第一個,友便辟,什麼叫便辟?他外表很有威儀,他習於威儀,就是外表很有威儀。粉飾於外,就外表裝飾得非常有威儀,但是內無真誠,就內心他沒有真誠心,內心是彎彎曲曲的,內不真誠。這個跟友正直,友直就變成相反。友直,講話可能比較直,但是講真話,聽了是不好聽,可是對我們是有幫助的,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是這一類的,他是用這樣的來表現自己,內心是沒有真誠恭敬心,所以跟他做朋友,你也得不到好處。
第二類,友善柔。第一類跟友諒相對,他只懂得粉飾儀容外表,去討好取悅別人,取悅朋友,他內心完全缺乏誠懇忠信的態度,跟他交往,往往容易受其虛偽、矯飾的態度所蒙蔽。友善柔是指與擅於諂媚阿諛者為友,這個人表面上看是和顏悅色,好像很有禮貌,恭維、奉承之輩。對待朋友的態度,實在就沒有辦法跟友直,以道義互相砥勵,過失互相規勸同日而語,就沒有辦法跟這個來相提並論。表面他也是奉承、恭維,但是就是他不會跟你講真話,也就是我們現在人講不交心,表面是很有禮貌、對你很恭敬,甚至恭維你、奉承你,這叫友善柔,交這樣的朋友對我們也沒有好處,而且有壞處。
第三,友便佞。便佞是指巧言善辯,巧言善辯我們一般講,這個人口才很好,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他沒有真才實學,只是會講,但是事實上他也沒辦法做出真正有益於朋友的事。所以這一類的人,他就是善於口語,會講,但是沒有見聞的事實,沒有親身去經歷,所以這只是欺世盜名,騙人騙己,這個跟友多聞相對,那是完全不同的。友多聞,他見識廣博,人生閱歷經驗多,這個對我們有幫助。但友便佞,他也很會說,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不是真才實學,大多數道聽塗說,不是自己親身的經驗,跟這些人交朋友沒好處。所以這是儒家講的。
這裡《沙彌律儀》講是根據經典,這個經典講「惡師、惡友、惡術」,有異曲同工的道理。這個惡師,什麼叫惡師?我們要怎麼去理解?是不是師父、老師很凶,那他就是惡師?這不見得。要看他教你什麼,教你的對不對、正確不正確。如果這個老師人很好,我們現在講老好人,但是教學生教的都是不正當的、不正確的,學生聽了很歡喜、很樂意,現在有一些學校上課,這一類的老師也相當多,討好學生。現在的教學也不行,也沒辦法,老師要真正教,學生不能接受,所以出現惡師就很多。所以惡師不是說老師很嚴格、很凶,那個老師就是惡,不是。那個老師如果很嚴格、很凶,他教的是對的,對學生是有幫助的,那是善師,這個我們不能搞錯。所以你跟一個老師學,如果這個老師從來不講你的過失,這個自己就要檢討了。這個好的老師他教學,他一定是要想幫助學生的,除非學生不能接受。
你看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講,他到台中學習經教,看到李老師對同學不一樣,對某一些同學特別嚴格,甚至有打有罵的;對某一些同學,對他很客氣,笑嘻嘻的,很客氣,他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不明白其中道理的人,認為這老師怎麼那麼不公平,怎麼對某些同學特別要求嚴格,對某些同學他就很寬鬆,一點也不責備?後來李老師才跟他講,他說有一些學生他能接受,他真要幫助他;真要幫助他,實在講就沒有什麼好聽話,他有錯誤要給他指正過來,讓他記在心裡,改過,不然就對不起他了。他真能接受,他真願意學,他有不對,你不跟他講,你老師對不起學生了,那就變成惡師,就對不起他了。所以學生能接受,老師也願意教,甚至有打有罵,那是善師。學生不能教,也不能得罪他,跟他結怨,你教了對他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損害,當然就不能講。不能講,他也不是說就放棄,他還是旁敲側擊,讓他慢慢去體會,要時間。這個真是善師,好的老師。
所以惡師也不一定說他很凶、很嚴格就是惡師,看他凶的有沒有道理,他嚴格有沒有道理、正確不正確,是不是依經教來要求。如果依經教要求是善師,他不是惡師。反過來講,你都不依經教,用自己的喜好在教學,學生都很高興,學不到東西,錯誤又沒有人跟他講,他永遠不知道,一直錯下去,那就是惡師,惡就是說不是好老師了。這個師。『畏』就是說畏懼,就是遠離,你不要去親近不好的老師。所以學生要選擇老師,老師也要選擇學生。
「惡友」就是同學,同參道友。惡友他是不好的朋友,他會教你一些不正確的、不正當的。所以交到這個惡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交到不好的朋友,慢慢就被他影響了、就被他污染了。比如說你去交一個會賭博的朋友,原來你不會賭,每一天跟他在一起,跟他到賭場,你接觸久了,慢慢你也染上賭博;你去跟一些吸毒的朋友在一起,原來也不會吸毒,但是跟這些朋友常常接觸,也受他感染去吸毒了。這個朋友不會互相勸你學習道德學問,只會找你去吃喝玩樂,哪裡有好吃的、哪裡好玩的,一天到晚只是想吃喝玩樂,不想學習,這也不是好朋友,對自己的德學提升沒有幫助,反而會退步,跟他學不好的,就一直退步,一直墮落了。所以老師很重要,同參道友也很重要。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他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的確是善知識。有好的老師,如果沒有好的同參道友,這個也很難成就,甚至於我們師父上人還講過,他說如果沒有好的同參道友,一塊在一起切磋琢磨,互相勉勵,縱然有好的老師也成就不了。他說當時他到台中去學習,聽李老師講課,一個星期聽一次,其他時間老師很忙,老師要管道場,又要上班,又要到學校教學,晚上還要講經授課,時間都滿滿的,親近老師的時間很有限。自己住在那裡學習也要工作(慈光圖書館我們都去做過法會),他說那邊的清潔工作,他一個人負責慈光圖書館。有多餘的時間,就找同樣去學習的,像徐醒民老教授(現在還在,小我們淨老和尚一歲,今年也九十四歲了,還住在台中),還有周家麟老居士,已經往生了。還有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他們也是一個星期聚會一次,因為他們都是在家人,要上班,也沒有時間天天在一起。所以也是聽老師一個星期講課一次,跟同參道友(同學)一個星期聚會一次,互相交流,互相切磋琢磨,聽老師講課有什麼疑問,往往大家提出來討論,問題就解決了;真正解決不了,再去請問老師。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去台中十年,除了親近好老師,還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在旁邊互相勉勵、砥勵,這樣才學得出來。所以古人講師友師友,缺一不可,有好老師,還要有好的同參道友,這樣才能成就。
「惡術」就是不好的方術、方法,一些技術、知識,惡就是不好,不正確的。在世間法來講,那些不好的,現在就太多了,現在電腦網路,那些惡師、惡友、惡術就太多了。甚至還有教人家怎麼去自殺的,你說現在這個社會成什麼樣的世界?那這很惡,惡術。在我們佛法來講,什麼叫惡術?我們學佛,出家最主要是要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如果你去做一些跟了生死、出三界,我們念佛說往生極樂世界不相關的事情,那也是惡術,耽誤你這一生不能了生死。比如說我們也去跟人家做做慈善、辦一些活動、義賣,辦這些,這些的確可以招來很多信眾,以佛法的標準,以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的標準,那不是善術。那些方法,學了那些知識,那是在世間上,在世間法裡面可以用得上,對了生死、出三界沒有幫助,所以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論,那也算是惡術。
所以下面才講『能障正道』,因為你學了這些,障礙你的正道。『開導邪途』,「邪途」就是偏邪了,偏差、錯誤的道路,你走到歧途上去了,你不是在正確的道路上走,你走錯路了,這個惡師、惡友、惡術引導你走入邪途。《地藏菩薩本願經》比喻得非常好,有人誤入險道,到森林裡面,裡面有虎、狼、獅子,毒蛇猛獸一大堆,他不知道那個是險道,要進去,遇到善知識喝令,勸他不要進去,他說你有幾條命?毒蛇猛獸那麼多,你進去命就沒有了。這個人聽到,才知道這是險道,就不敢進去了,回頭了。比喻佛勸導這些造惡業的眾生,以正道來引導他走入好道,不要誤入險道。
所以下面講,『早覺則善』,你早一天覺悟是最好。早一天覺悟,早一天離開險道、邪道,邪途。『若不知返』,如果還不知道回頭,『則生無少益,死有長哀』。如果不知道回頭,一直執迷不悟,一直走錯誤的道路,在生的時候一點點好的利益也得不到,「無有少益」,好的利益你也得不到。但是死了之後,有長時間的悲哀、哀痛了,這就是墮落三途、惡道去了。因為你結交的就是惡師、惡友、惡術,當然結果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去了,地獄一墮最少五千劫,出來再到餓鬼,再到畜生,時間都非常長,所以有「死有長哀」,就是死墮三途的意思。可見得不管世出世間法,這個師友非常重要,非常關鍵。你選錯了老師,結交了不好的朋友,學了不好的一些東西,那就是自己要墮落了。如果選擇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學到正確的方法,我們這一生就提升了,我們念佛就往生極樂。好,我們再看下面:
【十九、不得坐視大眾勞務,避懶偷安。坐視是無慚,避懶則損福。經云:「當盡力作眾僧事。」】
這一條也非常重要。『不得坐視大眾勞務』,「不得」就是說不可以,大家都在勞動、在作務,就是在道場我們現在講出坡、工作。所以這個三衣,五條衣就是作務衣,作務衣就是做事情穿的衣服。做工作,掃地、洗碗、整理環境、做香燈、擦佛桌,做這些工作,這些都屬於勞務,勞動、作務。道場大的,它這個工作就多了,工作多,也必定要大家分攤。《沙彌律儀》主要針對出家人講的,所以過去寺院都是出家人自己作務,現在大陸、台灣還是有很多寺院,這些工作都是出家人來做,出家人如果人手不足、時間不夠,再請在家居士來幫忙。不是所有的工作都給在家居士去做,出家人一點都不做、都不動,坐在那裡,人家在外面做得很辛苦,自己在裡面吹冷氣,這就叫『避懶偷安』。大眾,如果是四眾弟子住的道場,不管在家出家,大家在座的都叫大眾;如果只有出家眾,就是出家眾大眾,所以大眾是這樣的意思。所以我們出家人不能「避懶偷安」,出家人什麼事都不做,都叫居士來做,那這不對的。
所以應當出家人,自己要帶頭來做,你做不完,再請義工來幫忙,這是對的。因為居士畢竟他們都有家庭、有事業,他們家裡也要照顧,我們總不能叫人家家裡都不要管,都來寺院工作。這個蔡老師在講《弟子規》講得很多、很清楚,就是你自己家裡整理好了,有多餘的時間再來道場幫忙。出家人的道場,還是以出家人自己做為主,這才是正確的。不能出家人個個都懶惰懈怠,都不願意做,然後統統叫在家人來做,請人家來做,這就『坐視是無慚』,就是人家都在做,你在那邊坐著沒事,就沒有慚愧心。『避懶』,看到要做事趕快跑,這叫避懶。趕快跑掉了,叫避懶,避是躲避,懶惰躲避。『則損福』,損自己的福報。
所以『經云:「當盡力作眾僧事」』,「當」就是應當,要盡心盡力做眾僧的事情,僧眾的事情大家要盡力做。所以我們進寺院,以出家人為主,寺院是出家人管理的,當然以出家人為主了。出家人要帶頭來做,做不完,人手不足,時間不夠,再請在家居士來幫忙,這樣才合理。不能出家人都避懶偷安,所有的工作統統叫在家人做,自己怕熱、怕曬太陽,叫居士去曬太陽,這顛倒了。出家人是修苦行的,你看佛陀都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修苦行的。現在反顛倒了,變成居士在修苦行,出家人在修樂行,那就顛倒了。所以現在居士成就的比出家人多,就是這個道理。有一些護法居士他也不明白這個道理,對出家人這些恭敬供養,這個心態是對的,但是有一些方法上是不對的。不能把出家人恭敬供養到他懶惰懈怠了,你不是幫助他提升,你是護持他墮落,這樣做就不對了。所以真正好的護法,是要幫助出家眾提升他的道業,在念佛講淨業,淨業三福,要提升這個,你對他才有幫助。
出家人都不肯吃苦,他怎麼會成就?所以佛滅度之前,阿難問佛,佛你不在世了,我們以誰為老師?佛在世,我們大家都以佛為師,你不在了,誰來當我們老師?佛就講了,「以苦為師,以戒為師」。你看以苦,苦還在第一個,要先能吃苦,如果不能吃苦,那說你以戒為師,那也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所以,以苦為師。世間我們有句諺語也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老一代的人都能吃苦,現在年輕一代的他不能吃苦,不能吃苦就不能成就了。所以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你看海賢老和尚講,他講的話很平常,但是很有深意,他說「吃苦才能了苦」。你要出家修行,吃一點苦你就受不了,那怎麼會成就?所以這一條,在我們道場四眾弟子,這個要寫出來當作標語,我們常常提醒自己,要常常提醒。所以經云:「當盡力作眾僧事」。所以經典沒有告訴我們統統不要做,而是叫我們應當盡力去做眾僧的事情,這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現在道場,這條是非常非常缺乏,要把它補上,這樣我們修學才會往上提升。如果我都不願意吃苦,一點苦都受不了,一點委屈也受不了,肯定不能成就。將來看到居士統統往生極樂世界,出家人去哪裡?我們自己要反省、要檢討。俗話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看看現在的情況,就可以知道了,出家人自己如果再沒有這個警覺,就一天一天的墮落,一天一天的沉淪,天天增長煩惱,不是增長菩提,增長煩惱,那將來怎麼得了!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這些,當然很多出家人都不願意聽。我記得早年,這總在四、五十年前,當時我們淨老還常常提到他講《禪林寶訓》,他以前曾經到嘉義梅山禪林寺去講《禪林寶訓》,那這也是很合乎寺院的名稱,禪林寺,他講《禪林寶訓》。那就有出家人打電話給他,叫我們師父不要講了,他說如果再講,要把他抓來修理修理,意思就要揍他,這個我在家的時候聽過。因為《禪林寶訓》講的是禪宗叢林那些規矩、規則,講到出家人的過失,當然是得罪人了,吃力不討好,誰願意去得罪人!所以講經的人還不少,講這些戒,講這些就很少了,因為不想得罪人。但是如果沒有從這個基礎開始,我們不會成就。以苦為師,以戒為師,所以這個戒是建立在知苦、吃苦的基礎上,「吃苦才能了苦」。所以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為什麼把戒定真香讚擺在第一個,意思很明顯,就是提醒我們戒定是基礎,不管你修學哪個法門。我們修學淨土也不例外,一心不亂就是定。希望我們大家好好在這個地方來體會、學習,這樣我們這一生才會有真實的成就。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