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不營求,不畜積,不販賣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二集)  2021/6/1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  檔名:WD13-005-0022

  《淨宗同學修行守則》。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請翻到四十四頁,從第三行,六十九,這條看起。

  【六十九、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出遠方,亦未免有金銀之費。必也知違佛制,生大慚愧。念他貧乏,常行布施;不營求,不畜積,不販賣,不以七寶粧飾衣器等物,庶幾可耳。】

  我們今天從這一條看起。這一條也是講到沙彌戒的不抓持金銀寶物這條戒,我們一般講不持金錢物。不是只有錢不能拿,就是屬於金銀珠寶,寶物也都不能持,就是我們戴個手錶也不行。還有我們現在的念珠,是屬於七寶的,這個也不行。所以戴念珠,戴木頭的,植物做的,那個可以。佛制這條戒到底是什麼作用,就是用意在哪裡?防止我們貪心。因為你有拿到這些有價值的金銀珠寶,你心就會去罣礙這個東西,怕丟掉了,那一串值多少錢,要好好的放著,掉了就很可惜,心裡就常常掛念這個,慳貪之心念念增長。所以這些都不能去拿。佛制這條戒,就是說我們去拿了這個東西會起貪心,你會罣礙,罣礙這些東西。像我們一串念珠,這個很值錢的。實在講不但是金銀寶物,就是金銀珠寶做的念珠,硨磲、瑪瑙這些。就是植物,木頭做的,也有價值很高的,像檀香木的念珠、沉香木的念珠,你拿很珍貴的這種物品,這些東西你就放不下,你就很難捨得。

  所以我記得一九九八年到大陸去,那個時候有個同修招待我們去旅遊,到大陸去旅遊。那個時候有個居士送我一串手珠,沉香的。他給我講,悟道法師,這一串一萬多塊。二十幾年前,一萬多塊也相當大了。他說你這一串千萬不要送人,你要留著自己用。後來我們去大陸旅遊,那個時候都是依照老和尚講,我們出門旅遊也是要跟有緣的這些大眾,社會大眾結緣,所以帶了五塊錢一串的塑膠念珠,植物做的那些很便宜的手珠,帶了很多,佛像、佛卡這類的結緣品。那一次坐船,船上客人很少,客人幾十個,服務人員一百多個。我們上去,利用這個機會,帶的念珠跟船上這些工作人員結緣。結緣到最後有一個男眾,年輕人,他最後一個,我剛好送完了,那個五塊錢的都沒有了,他說師父我也要,後來我就掛在手上那個一萬多塊的就送給他了。送給他,我覺得反而我就不用去罣礙那個東西,不然念頭都放在那個地方,有罣礙。所以我們念佛求生淨土要放下,也要從這些地方去放。這個是小乘戒,實在講我們現在的程度要修小乘戒,你現在拿到一個很有價值的東西,你說能夠像大乘菩薩不罣礙,我看不容易。如果你真正拿到一串念珠一萬塊的、十萬塊的,甚至上百萬的,丟掉了,跟丟掉那個一塊錢、二塊錢、五塊錢的塑膠念珠一樣,那拿沒有問題,因為你不會被那些東西所影響。但是如果你要起心動念,這個很貴的,這個不能掉,那你心就會罣礙了。所以菩薩六度為什麼說第一度要布施?布施就要放下,不但小乘戒,菩薩戒也要修這個,要布施。

  這一條,『今人不能俱行乞食』。現代的生活方式跟古印度不一樣,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當然跟古印度佛陀那個時代是不一樣。所以我們中國佛教生活方式,是接受四眾同修來道場供養,人家送吃的來、穿的來,生活用品。佛陀在世是每天出去乞食托缽,佛他也不建道場,晚上住樹下。我們在佛經看到的道場,都不是佛建的,是國王大臣他們建的,請佛去講經。我們念《彌陀經》,「祗樹給孤獨園」,是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他們發心的,蓋了精舍來供養釋迦牟尼佛,給他講經說法,不是佛自己去建的一個道場。在中國古代佛教,大的寺院也大多數都是國家建立的。你看河南洛陽白馬寺,那是漢朝皇帝建的。所以歷朝歷代,梁武帝是蓋最多,四百八十寺。你看都是國家的資源在蓋的。明清那個時候還是有很多道場是國家建的,到了民國以後,很多寺院都是出家人自己蓋,因為國家也不會幫你蓋寺院,就變成現在這種方式。所以我們現在生活是接受四眾同修的供養。佛陀在世,天天去乞食托缽,他不用帶錢;現在我們出門,身上不帶錢不行。但是在沙彌戒裡面,如果你身上帶著金錢就犯戒了。「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生像金銀錢財,這些有價值的,都屬於這一條,你手上不可以去拿,身上不可以攜帶。所以沙彌戒就有這一條,比丘戒就更不必說,你帶錢財就犯戒了。

  但是在今天社會,你非帶不可,當然在《戒經》裡面也有通融的,這是我們老和尚當時講的,他在達拉斯時候講的。這個《戒經》裡面有通融、有變通的方法,譬如供養錢,錢財很多,你可以委託一個居士,你就交給他,由他來替你保管,你用多少,他再給你。這個就自己不用去帶錢,居士幫我們帶,這不犯戒。在從前你要找到一個可靠的人才可以,如果你找一個不可靠的人,那你這些錢財統統被他吃掉,這就麻煩了。現在這個時代錢都大部分存在銀行,你帶支票,像美國,常常買東西開支票的,支票不算是錢;信用卡,現在很流行信用卡,信用卡你也不是帶錢,這個就不是金銀寶物,這是佛在《戒經》上等於是一個開緣的。當然實際上你還是身上有錢,有錢,你存在銀行也好,你總是會有一個罣礙,我還有多少錢存在銀行,這個錢要怎麼用,你一定會想到這些事情。統統沒有錢的人,他不用去想那些事情,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就好了,其他統統不用想了。你需要用的時候就有,不缺乏,這樣就可以,這是佛在《戒經》上說的。佛制這個戒,總而言之是教我們身心清淨,很清淨,當我們需要用的時候,又不缺乏,這樣是最自在的。所以《戒經》裡面有這樣一條。所以我們曉得,身上帶著錢財,這是違背佛的戒律。要生慚愧心,這是不得已,在現代社會這種生活方式沒有辦法,不能不帶財物,你要坐車沒有錢,人家不讓你上車。我以前人家供養,我總是拿出來就布施了,身上也不放錢。有一次坐計程車,到了目的地,糟糕,才發現原來我身上都沒錢,一毛錢也沒有,後來跑去跟人家借。所以你就沒有辦法不帶,但是不要多,你需要,夠用就好。

  在弘一大師的《演講錄》,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佛教近代律宗的祖師弘一大師,這是近代中國佛教界大家公認的,他對戒律很有研究,這是專家,有研究。他在《演講錄》裡面講,他說不持金錢戒這一條其實很好持,大家不要怕。我們看到這一條戒,那我做不到。所以他說這個是有開緣的,就是你不是不能拿錢,你拿錢要白眾,白就是向大家報告,跟常住眾大家講一下,我現在身上帶了一些錢,帶多少錢,我去做什麼用的;我去坐車,還是買東西,還是出遠門預備,跟大家講一聲,那就不犯戒了。所以我們要懂得這條戒律它的精神在哪裡,它是防止你拿了這個錢財,你捨不得、放不下,起貪心,想要愈多愈好,多多益善,那就增長貪心。你心就不清淨,念佛就不能一心不亂;念佛,你得不到定,一天到晚在操心這個,心怎麼定下來?所以這個戒也是幫助我們得定的。其實金銀寶物它哪有什麼罪過?這個也不是殺生。所以這條戒叫遮戒,它不是性戒,遮戒,遮是預防,跟酒戒一樣是預防的。所以這條戒也不是不能持,也是很好持,經過弘一大師(律宗的專家)給我們解釋一下,我們就知道這條戒不是很難。

  我們再看下面,『念他貧乏,常行布施』。這兩句,就是哪些人貧乏?實在講,在六道裡面的凡夫人人都貧乏,不是貧於錢財,就是貧於法財。一般經濟不好的人他錢財缺乏,貧乏;世間有很多大富大貴的人他很有錢,但是沒智慧,沒智慧,他也想做好事,想修一點福,結果做錯了,反而造罪業了,這就是他沒有法財。所以說貧乏,凡夫都貧乏。所以要常常想到,有很多人缺乏錢財,我們有多餘的,就布施給需要的人,他正在缺乏,正急著需要,我們要布施給他。缺乏錢財的,布施錢財給他,我們有,布施給他;缺乏法財,我們布施法給他,讓他得到聰明智慧,破迷開悟。這個就是「常行布施」,有就是常常要去做布施,不要積財。

  下面就講不積財。『不營求』,「營求」就經營,去求。要怎麼樣增加我們道場的收入,來辦法會、辦活動種種的,這個就是攀緣,就是經營,去求。營是經營,求是求索,向人化緣,不能幹這個事情。『不畜積』,就是不要積財,積財喪道,財物累積多了,道心就沒有了,道心就喪失掉,沒有了。這個確實用不著,我們心在道上,諸佛護念,護法神照顧,一定要相信,不要怕會沒得吃,會餓死。心不在道,佛不護念,護法神也遠離你,你日子就會過得很辛苦。心真的在道上,尤其是淨宗法門,佛祖都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最極圓頓,無上了義。如果我們真的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我們做三時繫念天天念《彌陀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哪一尊佛不護念,佛都來護念,護法神還用說嗎?肯定護法神就更多了。所以我們還要操什麼心?什麼心都不要操。

  我們為佛法、為眾生做這些好事,為什麼我們的財力、人力這麼缺乏?我們想替大眾修福,過去淨老和尚常常提起彌陀村的構想,這個彌陀村大概提了三十幾年。三十幾年前,我就聽他老人家在講這個構想,這個構想的確很好,照顧我們學佛同修老年有一個安享晚年的環境。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在國際,後來到東南亞新加坡都是提倡這個,也有很多同修發心,到後來(包括我們台灣、大陸,世界各地)因緣不具足。因緣不具足,總是人力、財力、物力,還有各方面的客觀條件不足,所以我們彌陀村的構想,到現在還沒有能夠成立。這個也是眾生沒有福,眾生福報不夠,這個要知道。眾生有福,佛菩薩會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幫助眾生;眾生沒有福,不能感應佛菩薩來,我們想幫也幫不上忙。眾生沒有福報,我們自己也得自在。眾生有福,我們就多辛苦一點;眾生沒有福,我們自己少辛苦一點,自在一點,哪有不好?都好。就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我們不是去化緣、去攀緣,人家來布施供養,人家拿錢來,你也替人家修福。他到三寶地來種福,你不能不替他修,我們就要辛苦一點,為他們服務。如果沒有拿錢來,我們自己樂得清淨,樂得自在,所以都好。所以眾生沒有福報的時候,要努力充實自己;眾生福報現前的時候,我們才有能力為這些眾生來服務。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充實好,我們也很難去服務大眾,自己生死沒有了,當然也幫不了眾生了生死,這個是一定的。所以眾生沒有福報,我們利用這個時候趕快充實自己,這就對了。我們利益眾生,為眾生服務的心是圓滿的。這個叫「不畜積」,不積財。如果有人供養怎麼辦?要替他們修福,修福的項目很多,詳細都在《地藏菩薩本願經》。最重要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主要是做這個。

  下面講,『不販賣』,出家人也不能去做生意買賣,那變成商業,就更錯了。所以現在出家人很多場合,出家人在做義賣,實在講義賣在家居士去做可以,出家人是不適合。這個行業不是商業,所以不能販賣,販賣就要定價錢。所以過去我們華藏佛教圖書館早年給人家來寫牌位,也沒有定價錢,都讓人家隨喜。大家你發心多少,你去投功德箱,沒有定價的,大牌位、小牌位,你自己隨喜。後來有一些居士就給韓館長講,妳要定個價錢,不然他投多了覺得也不太好,投少了也過意不去,定個價錢,他們心裡有個數,有個預算。後來我們韓館長她就說,不然就這樣好了,大牌位兩千塊,小牌位五百,就價錢定下來。後來人家去舉報、去檢舉,說我們這裡漏稅,沒有報稅,稅捐處的官員就來查了。後來也為了這個事情,台北市佛教會請了稅捐處的官員開個會,那個時候我跟悟有師,館長派我們兩個人去參加這個會議,我們代表圖書館去參加這個會議。那個稅捐處的官員說,你們牌位也好、骨灰罐也好,有的靈骨塔,如果你不定價錢不用報稅,因為不定價錢就是非營利的,你們是讓人家樂捐。你不定價錢,他一個牌位要給你一百萬,你也不用報,因為人家是樂捐的,那是非營利的。如果你定了,標價出來,一個牌位十塊錢,你也要報,因為那就是商業行為,就是販賣了,有標價,定價錢。後來我們回去給館長報告之後,館長說好,我們還是恢復以前的,不要定價錢。所以現在我們雙溪道場、台北華藏、三重淨宗別院、三重淨宗學會,這些道場,我們也沒有去定價錢,人家寫牌位,有給也好,沒給也好,給多也好,給少也好,讓大家隨喜,這樣就不販賣了。

  『不以七寶粧飾衣器等物,庶幾可耳。』供佛可以用七寶做裝飾品,自己不可以用七寶來裝飾自己,身上戴金戴銀的,包括念珠都不適合,那個是不適合的。所以現在有居士供養袈裟那個扣環,我們中國的袈裟是有扣環的,跟印度南傳佛教不一樣,他是一塊布披在身上。我們中國這個是改良式的袈裟,有扣環,有居士供養我銀的、金的扣環,又特別重,實在講,這個也是不對。袈裟本來就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扣環用塑膠的就可以了,不要用七寶裝飾。但是有一些居士,初學的人,他好心好意,先接受,讓他歡喜。實在講,我們知道這個是不合乎佛的規定,供佛可以,自己不能拿來做自己的裝飾。供佛,莊嚴佛像、莊嚴道場,它的目的是接引眾生。眾生不明瞭,看到這個他歡喜,他生歡喜心,很莊嚴,吸引、接引他們進來佛門,讓他來接觸佛教,進一步來學佛,是這個用意,接引社會大眾。不是自己拿來做好看的,自己拿來用好看,那就不對了。這一條就是講「不畜積,不販賣」,要「念他貧乏,常行布施」。我們再看:

  【七十、經云:「無得藏積穢寶,人與不受,受則不留,轉濟窮乏。常為人說不貪之德。」但以邪心,有涉貪染,為利賣法,禮佛、讀經、斷食等,所獲贓賄,皆曰邪命物,增長愛根,成有漏業。】

  這是經典上講的,『無得藏積穢寶』,寶這裡稱為「穢」,穢就是不清淨。世間所有一切珍寶、財寶,都能增長人的貪愛之心,貪愛就是穢,就是不清淨,你貪那個東西。其實寶它沒有穢不穢,是我們的心,我們人心起貪心,它讓我們起貪心,所以說它是穢寶。不然寶也是很乾淨,它也沒有很髒,怎麼說是髒穢?主要是它污染我們的清淨心,是比喻形容這個。所以過去在故宮有一個同修,他們專門在給人家介紹故宮的寶物。大家去台北故宮看,都是歷朝歷代寶物。他就給我介紹了,他說悟道法師,明朝時代沉船沉到海底的一個碗,陶器、瓷器那一類的,那個價值很高。他說如果你有一件那個東西,你賣的錢可以蓋十個佛光山那麼多、那麼大。你想想,他講這個話,聽了什麼感想?我們出家人,得到那個寶多好,我能蓋大道場,這個就增長貪心。實際上我們得到這些寶,你要布施出去。前面講,不販賣、不蓄積。所以『人與不受』,人家給我們,我們不能接受,人家拿來供養三寶,我們「不受」,不能收。但是有時候,真的那些居士盛情難卻,就接受了,接受了怎麼辦?『受則不留』,接受之後不要留起來,不要我趕快保存起來,就不要留。

  海賢老和尚也做個榜樣給我們看,大家如果去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海賢老和尚有一個居士(初學的)送他一個戒指(金的),送來了。誠心誠意,仰慕老和尚,供養他一個金的戒指。老和尚真的是有智慧,因為他剛剛學佛,要讓他生歡喜心,不要讓他失望,他就很高興把它戴起來,戴起來給他看,你看你送給我戒指,我戴在手上了。那居士看到很歡喜,老和尚接受我的供養了。居士走了之後,他馬上拿下來,交給旁邊的居士,他不留。這個就是我們學習的地方,人家來你要讓他先高興一下,不然可能他以後不來學佛了,斷了他的法緣,這個是方便。這個在戒律講叫開緣,為了利益他人,開緣。如果堅持我不要,佛門怎麼規矩那麼嚴格?他可能就沒有興趣再來接觸佛教,這個我們要懂。受,接受,接下來不要留。或者『轉濟窮乏』,幫助貧窮的人,比如說這個有價值,去賣,去幫助那些窮困的人,幫助缺乏、需要的人,我們就輾轉布施掉了,這就是菩薩的六度,布施。『常為人說不貪之德』,這個就是真正利他,也就是法供養,常常為人說法。說什麼法?說明不貪的功德利益。說明這些道理,說明事實真相,不貪有什麼功德,事實真相就是因緣果報的真相。為什麼不貪?為什麼不能貪?說明這些道理,也就是為人講經說法。

  『但以邪心,有涉貪染,為利賣法,禮佛、讀經、斷食等,所獲贓賄,皆曰邪命物,增長愛根,成有漏業。』「邪心」是貪心、染著心、不清淨的心,你起了貪心就邪了,這個心偏了、邪了。「涉」是行為,「貪染」。「為利賣法」,利就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圖這些東西。要出名,要得到利益,貪圖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貪心起來,染著了,不清淨了。為了貪圖這些,來販賣佛法,把佛法當作商品,這個叫做賣法。這裡舉出一些例子,比如說你「禮佛」,你拜佛,恭恭敬敬在禮佛;你「讀經」,勤勤懇懇在讀經;或是你講經說法,講給別人聽。自己禮佛、拜佛、讀經、講經,目的在哪裡?貪圖供養,這就是賣法。為了人家看到你修行這麼用功,你講經講得這麼好,供養就來了,名聞利養就來了,你是為了這個目的去禮佛、去讀經、去講經,你的心就不正,就偏了,就邪心。這是講經說法、修行,為了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斷食」是修行的方法,斷食就不吃東西,斷七天;前面講過,自己還沒有這個能力,裝模作樣,我也是日中一食,我吃一餐;硬餓著肚子,表示自己修行很精進,跟別人不一樣,別人都不如我,讓別人看到,我確實遵守佛的戒律,瞧不起別人,貢高我慢,貪圖人家來對你恭敬供養。這樣去得到的利養,名利跟供養,都叫「贓物」,贓物就不好聽,都叫「賄物」,人家來賄賂的;贓物,去偷的、搶的,這就不是好的字眼,這個東西統統叫「邪命物」,它必然產生的是「增長愛根,成有漏業」。這是你增長貪愛那個根,變成有漏的罪業,這個就不好,就不對了。

  給諸位說,你要是在佛門裡面真正修行、修福,世間沒有比在佛門修福、修行更殊勝的,你能在三寶種福,那真正的福田,是世間的福田不能相比的,修行也是世間不能相比的,這是第一等的,超越世間了。但是反過來講,你在佛門造罪業也是第一等的,這個就是不如法。如果你不是在佛門,還造不了這麼重的罪業;在佛門,造極重罪業。古人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個話講得一點都沒錯。所以,一定要善心、善行。戒律要天天讀誦,經典要天天讀誦,讀誦就是聽佛菩薩的教誨,提醒我們今天要檢討、要反省,要依教奉行,這就對了。我們再看下面:

  【七十一、「佛告諸比丘: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尚不得為下賤人身,況能成熟眾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

  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已經成佛了,但是他還是示現給眾生看,他還是持戒,他也守規矩。他功德都圓滿了,他為什麼還要持戒?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是應化身來的,應化到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十法界。佛的報身,他報身是清淨國土。像西方極樂世界是佛的報身,清淨佛土。釋迦牟尼佛也有他報身的國土,一真法界,在《華嚴經》講華藏世界,清淨的報土。但是佛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他還是要做一個榜樣給眾生來學習、來效法,佛他不是只有講,他也做出來給我們看。就好像我們領眾修行、講經說法、講戒律,自己要先做;自己不做,大家聽一聽,你只有講,你沒有去做,大家也就不能接受。所以這裡佛講,『我若不持戒,當墮三惡道中』。佛這些都是示現,佛成佛了,當然他是不會墮三惡道了。但是有時候佛菩薩也到三惡道去,那是示現給我們看的,都是教學,教眾生。「不持戒」,佛講我如果不持戒,我也墮三惡道。尚且不能得到下賤的人身,就像乞丐一樣下賤,在三惡道,連那樣的人身都得不到。『況能成熟眾生,淨佛國土』,當然不能了。

  所以戒為無上菩提本,『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都是從持戒這個基礎開始。所以戒就是佛門的基礎,好像我們蓋房子打地基,你才蓋得起來。儒家的禮是儒的地基。所以淨老和尚講,儒家的《弟子規》是儒的地基,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是道的地基,《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的地基。佛在《十善業道經》比喻十善如大地,所以這個戒是從十善發展出來的,五戒十善,所有的戒都從這個根本戒發展出來。所以我們大家要勸人持戒。所以化身佛一定要持戒,為什麼?為眾生做好榜樣。化身佛會不會墮落?不會墮落!佛這是比喻,他是講給我們知道,佛也是要持戒。佛就給眾生講,給學生講,我教你們持戒,我自己也持戒,不是教你們持戒,我自己不持戒。所以《無量壽經》我們天天讀,我們早課都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在我們娑婆世界奉持齋戒,一日一夜,勝於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世界修行一千年。你看這個功德利益非常殊勝。所以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縱然發心來受持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受持齋戒,你看就等於在西方修一百年。所以《無量壽經》我們天天讀,但是讀誦,為了受持,進一步要去修,才能得到經典上講的這些功德利益,我們目的就是要往生極樂世界。

  好,《淨宗同學修行守則.律要節錄》,我們淨老和尚節錄七十一條,到這裡圓滿。我們明天進入下卷,「二十四門威儀」,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下卷的「律要節錄」。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