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二集)  2021/12/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4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九頁倒數第四行第二句看起

  【若證此理。即得塵含十方。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故得殊勝微言。纖毫彰於圓教。奇特聖眾。輕埃現於全軀。】

  『若證此理』,就是你如果能夠親證這個道理,就成佛了,你就是華嚴會上的佛菩薩,證入這個境界了。入這個境界是什麼樣子?這裡有四句話形容,『即得塵含十方』,一微塵就包含十方法界『無虧大小』,也沒有大小。大小是對立的,離開分別執著,哪來的大小!『念包九世』,這是從時間上講,一念裡面有九世。「九世」是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未來,這個稱為九世。『延』是延長,『促』是縮短,同時!沒有先後。一念九世,哪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是假的,不是真的。過去現在未來,也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一個錯覺,不是真的。「塵含十方,無虧大小」,一微塵涵蓋十方,沒有大小,空間沒有了「念包九世」,時間沒有了。也就是說時間跟空間不是真的,入了這個境界,時間、空間就沒有了,沒有這個錯覺了。我們今天講突破時空的界限,突破時空的維次,現在科學家講的。

  『故得殊勝微言』,微言大義,微是精微,無比的殊勝,就像經上講的,一塵裡面圓圓滿滿包含遍法界虛空界的信息。一塵如是,一一微塵也都是這樣的。明心見性,性在哪裡?隨拈一法,無一不是。一粒微塵是含十方法界,每一粒微塵都是一樣的,都是這樣的。明心見性,性在哪裡?隨便你拿一樣都是性。像過去禪宗祖師測驗學生有沒有開悟,問他自性在哪裡?隨便拿一個東西,這個就是自性,也就是說,我們六根見到的所有的一切都不離自性,都是自性變現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哪一樣不是自性!哪一樣離開自性!所以隨拈一法,無一不是。隨便拈一法,沒有一樣不是,都離不開自性,因為這些都是自性現出來的。一粒微塵那麼小,它從哪裡出現的?從自性裡面出現的。一粒微塵如是,所有的萬法沒有一樣不是,都是自性。『纖毫』,「纖毫」是毛端,我們身體這個正報,一根汗毛的尖端。『彰』是顯彰。『圓教』是大乘圓滿的教化。「纖毫彰於圓教」,一毛端裡面具足一切大乘圓教,在一毛端裡面見到無量無邊的佛法。『奇特聖眾』是指諸佛如來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算是「聖眾」,加個「奇特」,那就不是普通聖眾,是大聖。他們在哪裡?『輕埃』,「埃」是塵埃,一粒微塵很輕,這些諸佛如來現身,『全軀』是全身現前。「輕埃現於全軀」,就在一微塵裡面現全身。這些事,這是佛經裡面的高等科學。現在科學家只發現佛經上講的微塵,這現代科學家發現了微塵裡面有世界,微塵裡面有圓滿的佛法,微塵裡面有不思議的諸佛如來,科學家還沒有說過。

  【迥超言慮之端。透出筌蹄之表。】

  一微塵確實含攝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訊息,一切諸法性相、理事、因果在一微塵裡面統統包含,一一微塵亦復如是,每一粒微塵都是這樣。『迥超言慮之端』,「迥超」是遠遠的超過。超過我們的言語,言語你講不出來,無法表達出來。「思慮」,我們的思惟、想像達不到,無法想像。所以宇宙萬法的真相,不是用言語能說得出來,也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去想像得到,想不到。

  『透出筌蹄之表』,「筌」是捕魚的竹器,「蹄」是捕兔的網,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工具。用這個來做比喻,要抓到魚、要獲得兔子,這個筌蹄是可以幫助你。可是我們可要記住,筌不是魚,蹄不是兔子,就是說這個工具它不是魚、它也不是兔子。此地引申的意思,就是說經典可以幫助我們悟入,但是它不是自性,它是個工具。就像指路牌一樣,經典像指路、指方向的,我們開車開到高速公路上去,我們從台北出發,我們往北是基隆,往南到高雄、屏東。如果我們要往南去高雄,高速公路上面都會有個指路牌指個方向,你從這個方向一直走就會達到目的你要上基隆也是一樣的,你要到達那個地方,它有個路牌,從這裡上去,往前直走就到了,指示的路牌它是個工具。我們現在看到《大藏經》,經律論三藏,這個經典。經典是什麼?指路牌,禪宗有部書叫做《指月錄》,也是用比喻,就是用手指天上的月亮,你要看月亮,它指方向給你看,就是上面那個是月亮。指月,就是說你要循著這個手指往上看,就看到月亮了你可不能看到手指這個就是月亮,不是,那個是手指。就像我們上高速公路,你要到高雄去,那個路牌告訴你從這裡上去,這個方向你一直走就到了。但是你不能看到那個路牌,就認為這個牌子這裡就是高雄了,不是,那不是高雄,它是指示你一個方向往前走,你一直走就是高雄,你可不能把那個路牌當作是到達目的了。這裡用荃跟蹄來比喻,也是同樣一個意思。荃是捕魚的工具,蹄是抓兔子的工具。那個荃不是魚,它是捕魚的一個工具那個蹄也不是兔子,它是抓兔子的一個工具,你可不能把那個認為就是魚、就是兔子了,那就完全錯了,用這個來比喻。此地引申的意思就是說,經典可以幫助我們悟入,但是它不是自性,它是個工具,就像指路牌一樣。指路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方向,依照那個方向去走,就到達我們的目的,那個不是目的,所以它是個工具。經典也是一個工具,給我們悟入一個前方便,可不能把它當作是目的。我們真正悟入,經典就要捨掉,就用不上了,你悟入了,全通了,這個就用不上了。好像魚、兔子你都抓到了,這個工具就要放下。好像我們上高速公路,你不能停留在指路牌那裡,以為那裡是目的,你要往前走,才能到達目的。所以要放下。

  所以《金剛經》上佛講得很清楚,「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到最後,你還是要捨掉非法,不是佛法,當然更要捨了。佛法尚且要捨,那何況非法!都要捨,捨了才能入門。但是沒有進門的人對他有用處,還沒有入門,還沒有悟入這個境界,當然這個工具不能不要。這個在《金剛經》也用船筏的一個比喻,我們要過河,你要靠渡船,它是工具,它不是目的,目的,我們是要到那邊對岸去。但是你到達對岸、到達彼岸了,這個船你要放下,你要離開這個船你才能上岸,你可不能把這個船拖著走,所以就要放下了。但是你還沒有到達目的,它很重要,沒有它你過不去。但是過去了,你就用不上了,用不上你就要放下。所以還沒有悟入,經典可以幫助他一程,這個路程也是一個階段性的路程,不是長遠的,就是你還沒有開悟之前,還需要,你開悟之後就用不上,你就要放下了。譬如衛星升空之後火箭就要脫離了,把它送到一定的定位,火箭就脫離了。所以我們學習經教也是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經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等。】

  『有如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如果有這麼大的一卷經,分量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這個經卷有這麼大,十億個銀河系,在哪裡?『在於一塵內,一切塵亦然。』這個經卷那麼大,十億個銀河系,大得我們無法想像了。這在哪裡?那麼大的世界在哪裡?在一微塵裡面,「一塵內」,在一微塵裡面。這個微塵我們肉眼是看不見的,是現在量子力學所講的基本粒子,就是物質最小的、最基本的一個單位,這個基本粒子、夸克,就是經典上講的微塵。十億個銀河系的經卷這麼大,在一粒微塵裡面,這是說一塵含容空有遍,一粒微塵就包含、容納空有,全部都含容在裡面,為什麼?它稱性,自性沒有大小(沒有空間),自性沒有先後(沒有時間)。一微塵裡面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我們聽到佛說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實際上一微塵裡面不止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一微塵裡面。前面學過一塵出生無盡遍,就那麼一點小的東西,出生無盡。你看萬花筒就這麼大,你一直轉一直轉,轉一次就一個不同圖案出現,再轉第二次,它又有不同的圖案,你一直轉,裡面的圖案千變萬化,無窮無盡,我們淨老和尚用萬花筒來形容比喻這個境界。我們前面學習過了,一塵出生無盡遍,一粒微塵出生就無窮無盡,重重無盡,都遍滿。就那麼一點小小的東西,出生無盡。一粒微塵那麼小,出生無盡。你看萬花筒就這麼大,一直轉動,它的圖案也是重重無盡,千變萬化,沒有一個重複的,自性的道理就跟這個相似,因為我們用這個比喻,只是比喻一個彷彿相似,沒有數量的。每粒微塵都是如是,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裡面又有微塵,每一粒微塵裡面所包括的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信息,全部都有。

  『有一聰慧人』,這是用這個來形容,有一個很聰明、有智慧的人,這個人是誰?最低限度也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大士。如果不是法身大士,他沒這個能力。『淨眼普明見』,「淨眼普明見」就是見性了,見到自性,見到自己本來面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所說無量無邊的經卷,都是從自性生出來的。無量無邊經卷從哪裡來?從自性出來的。既然從自性生出來的,當然是還歸自性,從自性出來,回歸到自性。『破塵出經卷』,見性之後,無量無邊諸佛經卷自自然然就生起。『廣饒益眾生』,「廣饒益眾生」就是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有一聰明智慧的人,誰呢?就是指你自己,不是別人,不要去看別人,就是自己。佛在《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如果有人問,你們學佛,佛在哪裡?佛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佛。我們現在煩惱很多,我不像佛。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是佛!現在有妄想分別執著,是不是佛?還是佛,只是說現在是帶著妄想分別執著的佛。這個在天台宗講理即佛,理論上講一切眾生都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是什麼?就是有這三樣東西,有這三樣東西就迷惑顛倒,迷惑顛倒還是佛,自性沒有失去,自性還在,不生不滅。有妄想分別執著,帶這三樣東西,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現前。我們現在就是受這三樣東西的累贅,無明煩惱障礙我們的般若智慧,塵沙煩惱障礙我們的德能,見思煩惱障礙我們的相好。三種東西放下了,你的境界就跟往生經、《華嚴經》上所說的一模一樣。往生經就是《無量壽經》,境界就是完全一樣。釋迦牟尼佛三十歲開悟,把他悟入的境界詳細說出來,跟我們分享,這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祖惠能大師是略說,略說是簡略的說釋迦牟尼佛是詳細的說,詳細的說是《華嚴經》。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他見性的時候也簡略的說一個總綱領,只說二十個字。「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什麼是自性?本來就清淨,從來沒污染。從來沒污染,我們以為有污染,是我們自己迷惑顛倒,沒有污染好像有污染,它本來就清淨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它沒有生滅,不生不滅。經上我們常常念到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是自性?它一樣都不缺,本自具足,它本來就圓滿具足,智慧、德能、相好它統統都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從來沒動過,我們迷了,以為在動,實際上沒動。「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事萬物從哪裡生起來?從自性生起來。這二十個字展開,就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他跟釋迦牟尼佛所證的是同一個境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每一尊佛,過去、現在、未來,證入都是一樣的。只要我們肯放下,就是我們自己的境界,不是別人的,是自己的。放下,清淨心現前,「淨眼普明見」。

  學佛的人很多,學的時間很長,但是怎麼樣?不得受用,不像佛。什麼原因?沒有認真去做,死在教下,我們念死書,沒有把經念活。經念活的人生智慧,不生煩惱。經念活的人,你經念活了,什麼都不執著,心清淨。淨老這段開示就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先不要去看別人,回頭想想自己,學佛這麼久了,時間這麼長了,有沒有得到佛法的受用,像不像佛?自己認真想一想,不像。不像佛,也沒得到受用,什麼原因?沒有認真去做,沒有去修,死在教下,念死書,經念得很多,但是念死了,沒有把經活用在我們生活上。這個經念活的人他就常生智慧,他會活潑的運用,不生煩惱。經念活了,什麼都不執著,心清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經題上半段是講果,「大乘無量壽莊嚴」,這七個字是講果,就是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大家都有,沒有一個不具足的,都具足,因為本來具足,六祖講「本自具足」。大乘是智慧,無量壽是德能,莊嚴是相好,這是果。就是智慧、德能、相好,這是果。經題下半段,「清淨平等覺」,這六個字是講因。下半段講因,就是說這個果要怎麼修才能成就這個果?也就是說,大乘無量壽莊嚴,這個果要怎麼來的?是從清淨來的,從平等來的,從覺來的。你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平等是德行、無量壽,覺就是莊嚴,覺悟就是莊嚴。我們常常念迴向偈「莊嚴佛淨土」,我們用什麼去莊嚴?你覺悟了,就是莊嚴不覺悟,那不是真正的莊嚴。

  我們今天修行目標放在哪裡?現在一般人他來學佛,目的在哪裡?天天求佛菩薩保佑升官發財。這是什麼心?自私自利,所以佛法的殊勝利益沒有得到。天天拜佛,天天燒香,天天精進用功,所得來的不過是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是求這個。寺廟信徒很多,大多數都是求這個,求名利,名聞利養,事業怎麼能做得成,怎麼樣能發財、能賺錢?求這個為主。有幾個人真正想學佛?真正想學佛是求清淨平等覺,這個才是真正想學佛。如果真的把這個清淨平等覺當作我們學習的目標,那他的果報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他的果報就現前,這是殊勝的大利益,無比的利益。我們凡夫搞錯了,最殊勝究竟圓滿的功德利益,不知道求這個,搞錯了,是貪著世間的小名利。就像你拿一大塊的黃金去跟人家換一顆糖來吃,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就像一顆糖,吃甜甜的,不錯,嘗到甜頭,一下子就沒有了。有那個大黃金,你就富有了,你受用不盡,以這麼大的利益去換一顆糖吃,誰會幹這個事情?傻小孩才會幹這個事情,傻小孩他不懂,他不認識黃金,把這個黃金看作比那一顆糖還不如,所以把這塊黃金換一顆糖吃。我們現在眾生就是犯這個錯誤,不知道這個無比殊勝的大法,我們的果報是西方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怎麼能夠去要眼前世間的這種小利?我們要的是無量壽,我們不要在這個世間活個一百歲。實在講,中年以上的人,多活一天是多受一天苦,這要覺悟。人生苦,人中年以上,四十歲過了,五十歲,五十歲就半百了,我們一般講半百,人過了半百。把我們一生,活在這個世間把他定位一百歲,活了五十年,不是過一半了嗎?過了半百。

  過去家父在世的時候常說,過了五十歲,他就講了一句話,五十歲棺材進一半了。意思就是說,縱然活到一百歲,你活了五十歲,棺材也進了一半。何況活不到一百歲的還是很多,如果活不到一百歲,過了五十歲,不是棺材進一半多了嗎?所以五十歲以上的,這個是進入中晚年了,五十、六十,六十就進入晚年了。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引用古代歐陽修寫的秋聲賦。人生,一歲到二十歲是人生的春天,二十一歲到四十歲是人生的夏天,四十一歲到六十歲是人生的秋天,六十一歲到八十歲是人生的冬天,八十歲以後就沒有了。一年春夏秋冬來配我們人生這個短短八十年,幾十年的歲月。的確中晚年以上的人,多活一天是多受一天苦,這個是真實的。像我現在七十一歲了,轉眼過年快到了,七十二歲來了,這個冬天過一半了。現在感覺起來,當然不如三、四十歲那個時候的精神、體力。那個時候牙齒很好,現在牙齒都快掉光了,都要裝活動假牙,吃東西也滿辛苦的,眼睛也花了。以前我三、四十歲,四十幾歲講經,還不用戴老花眼鏡,現在老花眼鏡也戴十年了。的確愈到晚年,都受到老苦、病苦,生老病死苦。所以中年以上的人,多活一天多受一天苦,這個我們要覺悟。真正覺悟到這一點,你智慧就開了,你就願意放下,不再留戀這個世界,放下就成功。我們修淨土,實在講無論修哪個法門,統統是要放下的,放下才能成功。你放不下,修什麼法門,都不能成功。你真正放下了,你就是經上講的聰慧人,你真正有聰明智慧的人。

  我們學佛,為什麼念佛?為清淨心念佛,念佛是一種手段、一種方法,目的要達到清淨心。念佛,我們常常念《彌陀經》,一心不亂。心為什麼不清淨?雜念太多。雜念要捨,不管善還是惡,是世間法還是佛法,佛法也要捨,何況世間法!《金剛經》上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我們捨不掉,這個妄念捨掉了,又一個妄念起來了,這是我們很苦惱的地方。很多念佛同修也常常跟我講,妄念很多,我也很不想打妄念,但它就一直要冒出來。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不管什麼念頭起來,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你想一件好事,阿彌陀佛想一件惡事,趕快換阿彌陀佛。念頭才起來,第一個是妄念,第二個念頭就不要讓它相續,第二個念頭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所以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來取代我們所有的妄念,讓妄念不能相續。這妄念起來,馬上換過來這妄念又起來,又馬上換過來,換成阿彌陀佛。妄念它就不相續了,妄念就不能佔有我們的心,心裡面全是阿彌陀佛就對了,我們的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現前就生智慧,有智慧才有普見,淨眼普明見,就像觀音菩薩一樣千手千眼。你有能力「破塵出經卷」,你智慧開了,就不需要《大藏經》了,你能夠在一一微塵裡面見到盡虛空遍法界性相、理事、因果,你說不盡。你能夠同時在遍法界虛空界現無量無邊身,面對著十法界不一樣的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現在學佛的很多,都不如法,我們要做出榜樣給人看,要怎麼樣來學習?一個字一個字的學,一句一句的學,真學。我學了這一句清淨,我一定要把自己心恢復到清淨,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我學到平等,我對一切人決定不能有高下、有分別。做到平等的人要像普賢菩薩,自己謙卑,沒有一點傲慢心,對待一切眾生真誠的恭敬,就像對諸佛如來一樣,把你自性的恭敬心圓圓滿滿的顯露出來,那是性德。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學,至誠恭敬,自自然然能感動一切眾生。自行就是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們教別人做,自己沒做到,別人不相信,說是你在騙我,你的度化就失敗了。古人,為什麼他成功?沒有別的祕訣,他先做到。學不殺生,學不殺生這一條,肯定把傷害一切眾生的念頭斷掉,心裡沒有傷害眾生的意念。小動物看到你不害怕,你一招手牠就來,牠能看得到,你很慈悲、你很和睦、你沒有殺氣,你的磁場是柔和的,牠能感受得到。心裡有怨恨的人,他的磁場有殺氣,那個磁場不好,那個氣氛、氛圍就不好。小動物一進入這個磁場,牠感受到不好,牠就跑掉。

  學不偷盜,不可以有佔有的念頭,不可以有佔人家便宜的念頭,要去佔人家一點便宜。你想佔人家便宜,這個心是盜心,偷盜的心。你雖沒有偷盜的行為,可是你的盜心沒斷,沒有轉過來。一般人說財不露白,錢財最好不要讓人看到,要防一點,現在我們說防都不要防,為什麼?懂得因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明白這個道理,何必要防?也不會去妄求,不妄求。為什麼不妄求?命裡沒有,你求都求不到命裡有的,你想丟也丟不掉。古人講「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君子他明瞭因果,所以他要取得錢財不必用非法手段,正正當當,到時候自然就得到,樂得做君子。小人不知道,以為要用一些非法手段他才能取得。其實他不了解因果,命中有,自然有命中沒有,你用什麼手段你也得不到,縱然得到,你命中原來有的也被折損掉了。這個《太上感應篇》講得很清楚。

  學了佛之後,念念要「廣饒益眾生」,廣是廣泛,饒是豐饒,對一切眾生,我們給他最大的利益。什麼是最大的利益?不是給他很多錢,不是給他很多享受,最豐饒的利益是幫助他覺悟了,這才是對眾生真實的利益,這他能帶得走的。名聞利養帶不走,智慧、善業、功德能帶得走,這些我們要幫助他。他真正能得到的,能帶得走的,我們幫助他。怎麼幫助?以身作則,我們要做出示範表演給他看,他做不到,我能做到,時間久了,他就會有感受,會有體會。念念不要為自己,念念為別人,轉業力為願力,我們整個命運也都跟著轉了。這個是我們現前要學習的一個地方。

  好,今天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的經文,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