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大的忍耐就是「一門深入」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二集) 2021/8/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12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記》。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五頁,我們還是從第五頁倒數第三行,最下面一句:「華嚴經云」,這裡看起。
【華嚴經云。嚴淨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依此義故。名華嚴三昧也。】
我們這段經文還沒有講完,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十度,這個十度,六度再加上方便、願、力、智慧,加上四度。在這個十度,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六度,第三度是「忍辱度」,第一度布施,第二度持戒,第三度忍辱。忍辱,這裡講了三種忍,這個三種忍,我們前面講到有生忍、法忍,第二個是法忍,第三個是修行法忍。修學如果沒有忍耐,不能成就。古大德對學人考驗的方法,就是考他能不能忍辱。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講過幾次這個公案,就是一個老師看中一個學生,要幫助他、要成就他,真正看上他了,給這個學生就沒有好臉色看了,而且還故意找很多麻煩的事情來磨鍊他,也是故意找麻煩,看他能不能忍辱,能夠通過這個磨鍊,就可以傳法給他了。
在《禪林寶訓》有記載一個公案,一個老和尚看到有一個年輕的學生,古代講弟子,來學參禪的。過去這些禪師都是有修有證,最少也是有修有學的高僧大德,所以會觀機,會看人。他知道這個學生會有成就,聰明好學,他很喜歡學習,又有智慧,就很難得。那要幫助他、要成就他,用什麼方法考驗他?用很惡劣的態度對他,一見面就罵他、侮辱他。可是這個學生對老和尚非常恭敬,一點怨恨心都沒有,一點不高興的樣子都沒有,都能忍受,那這個真不簡單。有一次老和尚洗腳,就故意把洗腳的水潑到他身上,給他潑濕了一身,他也沒有生氣。最後這個老和尚發脾氣了,把他趕走,叫他離開,遷單。老和尚在禪堂講開示,不准他聽,他不能進講堂,不可以進來,這樣來對待他,來磨鍊他。他不能進來,這個學生怎麼樣?他還是聽,他就在教室窗口下面偷聽,始終沒有離開,他還是偷偷的在外面聽。被老和尚趕出來了,他不能進去裡面。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老和尚年紀大了,到最後要傳法,大家不曉得老和尚這個法要傳給誰,老和尚宣布他要傳法、他要退休,大家都看來看去,不曉得傳給哪一個。後來這個老和尚講,把躲在外面偷聽的那個叫進來,大家一看,原來被老和尚趕出去那一個,老和尚就把法傳給他了。他也真正得法了,在禪宗裡面講開悟,他就開悟了,明心見性。原來,那個老和尚那麼長的時間天天呵斥他,是考驗他的忍辱,這個學生他忍辱到底能忍到什麼程度,看他能不能通過給他忍辱的考驗。最後他通過了,變成老和尚真正傳法的人,變成法子。如果你不能忍,你什麼都不能成就。不能忍,沒有耐心,不能忍辱,那你學什麼也不能成就。
傳道的人,第一是德行,第二是智慧,第三是要有福報,佛弟子要福慧雙修,慧雖然最重要,還把福放在前面。古人無論是哪個宗派的道場,學人進入道場五年學戒,那個是在常住裡面做五年的義工,修福、服勞役,為大家服務。做滿五年之後,你才可以當清眾學習。如果學教的道場,你才能夠進講堂學習經教;你是參禪的,你才有資格進去禪堂跟大家參禪;在淨土道場念佛堂,那你也要做五年的義工,為大家服務,你才可以進念佛堂去念佛。這是古時候的一個規矩,不是說一來就進講堂、進禪堂、進念佛堂,不是的。你要先為大眾服務五年,這修福。所以福慧雙修,我們沒有聽說慧福雙修,都是聽佛說福慧雙修。這個也就是說一個順序,先修福,後修慧。如果沒有修福,你一開始就修慧也會有障礙,沒有福報,開不了智慧。我們俗話也常講「福至心靈」,你福報修夠了,智慧開了,人就變聰明,智慧開了,福至心靈。禍來神昧,如果沒有福報,那就是造罪業,薄福,那就有災禍。薄福,你享受別人對你的服務,那你智慧不能開。現在這些規矩都沒有了。大的忍耐,還是要遵守古大德的教訓,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心是定的。過去家師淨老常想,如果有十個志同道合的人,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閉關十年,每一個人專攻一樣,天天來做報告,決定成就。十年專攻《彌陀經》,十年之後他就是阿彌陀佛,他是《佛說阿彌陀經》的權威,就是一尊活的阿彌陀佛。不能忍耐十年專門學一樣,他就不能成就。能不能在道業上成功,完全看能不能忍辱,這個忍辱就包括忍耐了。
修學,先學忍辱,先打根基,根基是儒、釋、道的三個根,要認真把它落實。《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人人都要懂因果、認識因果、明瞭因果,這個教育非常非常重要。這個教育,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在世,特別提倡因果教育。所以印祖在世,他有三本書印最多,這三本還不是佛經,是善書。那也可以看作佛經,因為它講的內容跟佛經都相應。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第二本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清朝周安士居士編的《安士全書》,這個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印光祖師一生人家供養他的錢很多,這三本書他印的數量最多,其他大乘經典印的數量都有限,不多。唯有這三本書,在當時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根據我們淨老和尚估計可能印了幾百萬冊,在當時印幾百萬冊那不得了。但是印光祖師希望全中國的人,人手一冊,他的目標是希望每一個人都有一本,《感應篇》、《了凡四訓》、《安士全書》。特別《安士全書》,集合儒、釋、道三教的經典,這一本書印祖讚歎,這是傳家之寶,傳家的法寶,教自己的子弟認識因果、明瞭因果、斷惡修善。所以《太上感應篇》,印祖也提倡《彙編》,因為《太上感應篇》自古以來註解也非常多,印光祖師開示《彙編》,也是引用三教經典來註解《太上感應篇》,所以推薦《彙編》。當然其他有很多註解註得都不錯,也可以參考。《感應篇》是教我們因果教育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弟子規》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教我們怎麼做人、教我們道德觀念,人如果沒有道德觀念,是非善惡他搞不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不清楚,那這就天下大亂了。所以《弟子規》它是倫理道德的教育。當然《弟子規》相關的經典,儒家的,像《論語》,還有雪廬老人編的《常禮舉要》,《格言聯璧》,這些是相關的經典,可以合參,都是講倫理道德的教育。
《十善業道經》是佛經,是大乘佛法,實在講大乘、小乘、人天乘的根基就是十善業道。在《占察善惡業報經》裡面講,十善涵蓋一切善法,十惡涵蓋一切惡法,可見得《十善業道經》是五乘佛法,乃至一佛乘的佛法的根本基礎。《十善業道經》,它可以含攝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儒家的《弟子規》,這些相關的典籍,因為這些講的都是善。在前面我們講戒律,有攝善法戒,凡是屬於善的,都歸到十善;惡的,就歸到十惡。所以《十善業道經》,我們學習了《十善業道經》,佛講得很清楚,人天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大地為基礎,你不修十善,你想得個人天福報,我們現在講人間福報、人乘佛法,你也得不到,你不修五戒十善,你得不到。無上菩提就是這個基礎,好像高樓大廈,十善是地基,所以佛在《十善業道經》把這個十善業比喻作大地,大地能生長萬物,如果你沒有這個大地,那什麼都沒有,什麼都落空。所以《十善業道經》不但是大乘佛法的根基,也是小乘佛法的根基,也是得人天福報的根基。
這三樣東西是根本,要把它看作戒律,淨老和尚現在用這三個根來代替佛家的戒律。我們能夠落實這三個根,戒就有了,戒律的精神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有戒,你心才能定下來;你心定了,智慧才能開。有這個根基,怎樣把你的心定下來?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廬江,就是他的家鄉,安徽廬江實際禪寺,那個時候滿公老和尚在實際禪寺有蓋一個華嚴講堂,他在那邊講《華嚴經》,這個《還源觀》也就是在那個時候講的。當時我們淨老和尚講,你心定下來,聽《華嚴經》,聽多久?三年,天天聽六個小時,就每一天聽六個小時的《華嚴經》,不要去想它,聽得懂就懂,聽不懂也不要刻意一直去想那是什麼意思。只是一直聽下去,不要打妄想,懂也好,不懂也好,反正你天天聽,聽了三年之後,你的心定了;心定了,你在教下的基礎已經打下去,然後無論你學哪一門經論,你再用十年的功夫,你都會變成頂尖的一流教授,變專家了,我們現在講權威。成功與否完全在自己,不在別人。這個就是我們淨老和尚非常慈悲,也勸告我們後面這些學習佛法的人,這個原則非常重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也提出一些具體修學的方法。
所以有志真正想學,這是真實成功之道。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順境、逆境不被境界所轉,善緣、惡緣都不動心,一心向道,念念都跟經教相應,這前面講的。我今天聽六個小時的經,能夠在這裡面聽懂一句、兩句,它就有受用。這我個人有這個體會,有時候也沒時間一天聽六個小時,但是聽我們淨老和尚,我是每一天在我們華藏淨宗弘化網直播台,每一天都固定要開的。偶爾就聽個一句、兩句,感覺非常有受用;有時候聽到一、二句重點,重要的開示,就受用無窮了。如果每天都有一、二句,三年下來,這個根堅固了。每天你聽了六個小時,你有體會一、二句,這個三年下來,天天聽,也累積一定的一個基礎,這個根基就堅固了。什麼時候出去弘法?十年之後,沒有一個不成就,不難。這個是指比較年輕的人。對於年歲大的人,我們淨老和尚也勸這些年歲大的人,對於學教、講經弘法,確實感到心有餘力不足,因為年紀大了,記性也不好,眼睛也花了,體力也衰了,怎麼辦?到極樂世界作佛去,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三年會成功。這個是我們淨老和尚勸導年紀大的人,以念佛為首要,因為年紀大的人來日不多了,念佛往生淨土是要排在最優先的。
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往生極樂世界,早一天去,行。功夫成就了,想早一天到極樂世界去,可以;如果要遲幾年去也行,也可以。壽命到了,他想再留在這個世間,多幫助一些念佛的人往生極樂世界,多待幾年也可以,要早一點去也可以,這個叫生死自在。諸位想想,如果你功夫成就了,你是願意早一點去,還是願意在娑婆世界多住幾年?肯定都是想早一點去,誰願意在這個世界過這種苦日子?已經可以到極樂世界去了,感受到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見到佛、見到極樂世界了,你還不去嗎?大概沒有人不願意去的。還不想去的,是去不了,功夫沒成就,還沒感應,沒辦法。真去得了,為什麼不去?那只有一個理由,這個地方還有一些跟自己有緣的人,那些人他們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還有這些人,那我現在自己往生是沒問題了,我多留一些時間來幫助這些人,替阿彌陀佛、代表阿彌陀佛多接引幾個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真有這樣的人,有這個因緣,那你就必須要幫助他。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縱然有一個人他能接受,我們也要幫助他。如果沒有這個緣,都沒有人願意聽,自己就走了,等以後因緣成熟,再乘願再來。所以度眾生,也不是一時一刻的,度眾生是長遠的。
下面一段,我們淨老和尚對老年人的一個勸導。六十歲之後能認真念佛三年,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福報。這個是講六十歲以後的人,如果能夠認真念佛三年,世出世間的福報沒有辦法跟這個福報相比,是第一等的。為什麼是第一等福報?人間天上的福報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都不究竟。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真的,永恆的,永恆可以得到的,這是真的。在我們這個世間,你得到人間福報,或者到天上享受福報,都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福報享盡就沒有了,這是假的,那不是真的。極樂世界的福報是永恆的、不變的,那是真的。生到極樂世界無量壽,生到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為什麼不幹?我們每一個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無量壽,無量壽是什麼意思?就不死了,壽命無量無邊。我們這個世界人為什麼會死?因為壽命有限,時間到了就死了,壽命到就死了。極樂世界他的壽命是沒有限量的,所以就不死了。因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一生成佛,他不用再去投胎,再經過第二生、第三生、第四生,生生世世這樣修,不需要,因為他無量壽,所以他一生就成佛了。為什麼不幹?我們淨老和尚講,為什麼不幹這樁世出世間第一等福報的事情?
所以貴在一門深入,縱然十年成就,你這部經通了,其他經也通了,觸類旁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無量法門都通了,所以你有能力教化眾生。眾生根性不相同,你能夠觀機,你知道他是什麼樣的根性,你知道他應該學什麼法門他會有成就。如果我們不會觀機,那就有一個方法,就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就不會錯了,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什麼人都可以修。用其他的法門我們就沒把握,用這個法門是決定可靠,總是有利無弊。這一生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部經、一句佛號,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能成就,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信心動搖,不能堅持到底,貪圖其他的法門,看到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也不錯,樣樣想學,貪多嚼不爛。好像吃東西,一下子嘴巴塞了很多東西,你只能囫圇吞棗,你沒有辦法咬得很爛。樣樣都想學,到最後就是全盤失敗,歸根究柢是不能忍。所以家師淨老做個榜樣給我們看,他講經教學六十年,他老人家講到前年,就講到九十三歲了。三十三歲出家就開始講經弘法,講到前年九十三歲,剛好滿六十年,一甲子。這個六十年,天天都在講,都不中斷,那得要有忍耐的功夫。這個是從小他父母教的,學忍讓,一生處處都是讓別人,自己能忍。自己能夠忍、讓,對自己的利益多多。所以我們大家下定決心,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扎三個根,決定會成就。所以這個扎根,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就要有耐性,你要忍辱。這個三方面都具足了,決定這一生能成就。
好,我們看下面第四,「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菩薩善根:精進。世間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善根是能生出善法的根本,稱為善根。好像樹(植物),它生長它要有個根,樹幹、樹枝、樹葉、花果,都是從那個根生長出來。世出世間一切善法從不貪、不瞋、不痴,就能夠生長。世出世間好事與貪瞋痴相應,就造惡業;與不貪、不瞋、不痴這三善根相應,這是善業,真正的佛弟子。佛法修學的祕訣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我們內心的貪瞋痴,具體講貪瞋痴慢疑、惡見,簡單講就是貪瞋痴,涵蓋所有的煩惱,從這裡開始。像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一遍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懺悔就是放下,過去貪瞋痴,現在不貪、不瞋、不痴。放下對於世出世間的執著,貪瞋痴是執著,是思煩惱,見思煩惱,屬於思的煩惱,思惑。這個放下,你就成正覺了,正覺就是阿羅漢,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六道生死輪迴從貪瞋痴製造出來的,貪瞋痴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所以阿羅漢就不是住在六道法界了,他住在四聖法界,超越六道,在十法界裡面他是住在四聖法界,方便有餘土。緣覺比聲聞高,緣覺就是辟支佛,比阿羅漢高一級,不但沒有貪瞋痴,連貪瞋痴習氣都沒有,但是他還有分別,阿羅漢、辟支佛都還有分別。緣覺比聲聞高的,就是不但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煩惱都斷了,連那個習氣也斷了。阿羅漢這些煩惱斷了,但是習氣還沒有斷乾淨,習氣還有。
我們看到佛經上一個公案,佛當年在世一個佛弟子,佛的學生,證阿羅漢果了,但是這個弟子他的煩惱當中,他傲慢的習氣就特別嚴重,這個煩惱特別重。證阿羅漢果,貪瞋痴慢疑、惡見統統斷了,沒有了,但是他那個傲慢的習氣還有。所以有一天經過一條河,那個河神是一個女的,他看到那個女的河神,就叫她婢子,婢子就是說他的佣人。結果這個河神去向釋迦牟尼佛告狀,說你的弟子很傲慢,看到我叫我婢子,是他的佣人。後來佛就給河神講,他說其實他傲慢的煩惱沒有了,但是他那個習氣還在,他不是真正傲慢。所以我們才知道,原來阿羅漢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些煩惱斷了,習氣還有。緣覺就連習氣也沒有,比阿羅漢高一級了。但是聲聞、緣覺這些見思煩惱沒有,就是執著沒有,但是有分別。放下分別,分別就是塵沙惑,往上提升,放下分別,就是菩薩。菩薩的位次也很多,你放得愈多,那個位次就愈高。
所以阿羅漢、辟支佛,就聲聞、緣覺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沒有分別,他就平等了,但是菩薩他還有分別的習氣。如果塵沙惑,就是分別的習氣也放下了,分別的煩惱,連習氣都放下,又升一級了,是十法界最高的佛法界。所以這個佛,天台宗講叫「相似即佛」,他是十法界的佛,不是真佛,相似就是很接近了。為什麼?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但是還有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就是無明,你還有無明,就出不了十法界,在娑婆世界十法界。六道法界是凡聖同居土,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的世界,叫凡聖同居土。四聖法界,純粹是聖人住的,叫方便有餘土,因為他還沒有明心見性,所以那個世界也不是真實的,是方便。這個《妙法蓮華經》有比喻,是方便。所以四聖法界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明也斷了,就出離十法界,入了一真法界,就華藏世界,那個叫實報莊嚴土,那個才叫真正的佛,真正成佛,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就是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的佛是真佛,那不是相似即佛,他們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沒有了,真精進,可是還有無始無明的習氣,無明沒有了,但是習氣還有,就是起心動念這個習氣。因為有這個起心動念,這個習氣還在,所以會現出實報莊嚴土。無明的確沒有了,斷了,從圓教初住位就斷無明了。如果起心動念的習氣也統統沒有了,實報莊嚴土已經沒有了,那剩下來是什麼?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回歸自性了,自性就是常寂光。常寂光是我們的自性,明心見性見什麼?就是見這個,見這個常寂光土。我們自性本來面目就是常寂光,那叫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個更上的了,回歸到究竟了,這個叫成究竟圓滿佛。
在《華嚴經》上面講,實報莊嚴土裡面它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圓教從初住到十住,然後上去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一共四十一個位次。這個位次是怎麼來的?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而且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有法子去斷,你起個心、動個念去斷,那你不就又起心動念嗎?又是無明了。你這個習氣不能用起心動念去斷,用什麼方法斷?在這個狀況之下,古大德講叫無功用道,這個地方著不得力,你不能像我們還沒有斷無明煩惱之前,我們可以用功、精進來斷,到破了無明,這個就用不上了。那用不上,這個習氣就是需要時間,無功用道,就順其自然。時間久了,它自自然然就斷了,久了,它自自然然就沒有了。宗門裡面說「此處著不得力」,禪宗的大德講,這個地方你使不上力了,因為你一著力就有分別執著。所以古人用酒瓶比喻,酒倒掉,擦得乾乾淨淨,一滴酒都沒有,這比喻破無明了;但是那個酒瓶你聞一聞還有味道,那個味道叫習氣,用那個來比喻,那個沒有法子斷。瓶蓋打開擺個一年、半年,再去聞,酒味沒有了,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它就沒有。那個酒瓶你蓋子給它打開,讓酒的味道散發出來,放個一年半載,再聞一聞,那個味道沒有了,也就是習氣盡了。要多久的時間這個無明習氣才能完全沒有?佛經上講,一般是三大阿僧祇劫就沒有了。從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得圓教初住位菩薩這個地位,這個時候才開始算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你什麼功夫都不能用,你使不上力。雖然還帶著濃厚的無始無明習氣,但是不礙事,智慧、神通、道力,跟究竟圓滿佛沒有什麼差別。你只要證得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十法界眾生有感,你就能應,就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給他說法。有人問,等覺菩薩把最後一品無明斷掉,回歸到常寂光,回常寂光,連實報莊嚴土也沒有顯現出來了,眾生有感,他還來不來?來,肯定來,他怎麼會不來!為什麼會來?自性本自具足,在常寂光的狀態本自具足,眾生有感,他當然就有應。所以常寂光,眾生沒有這個緣、沒有這個感,他就隱起來,隱起來就是一片常寂光;眾生有感,他就現,就隱現。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必定有應。在常寂光的狀態本自具足,所以眾生有感,當然有應。
所以過去日本江本勝博士他水結晶的實驗,水是礦物,礦物它沒有起心動念,它也沒有分別執著,但是它能看、能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以善意對它,它現出的結晶都很美麗;你惡意去對它,它現出來就很醜陋。但是水它沒有這些分別,是我們人的意念,不同的意念給它,它就現出不同的結構,給我們看了這個結晶就不一樣。這個是一個自然的感應,法爾如是,法爾如是說它本來就是這樣的。從這個實驗我們就可以肯定,常寂光有感應,就跟水一樣,水它也沒有分別執著,它也沒有說我是善還是惡,但是它能看、能聽、能懂人的意思,你人給它什麼樣的意念,它呈現出來的結晶就不一樣,好的意念給它,結晶就好;不好的,結晶就不好。所以自性有隱顯兩面,隱是隱藏起來。像現在我們大家都在用電腦,電腦有時候隱藏起來,你要用,把它點出來,點出來就現;你不看,把它關起來,它就隱。隱,它還是有,不是隱了就沒有了,你要用的時候一點,它又跑出來了。所以我們自性這個常寂光,就跟我們現在用的電腦、電視同樣的一個意思。所以自性在不起心、不動念,連起心動念的習氣都沒有,那是常寂光。可是十法界的眾生,他有起心動念,常寂光就會去應,應一切眾生的起心動念,他這個應就是能生萬法。
精進重要!修行人能抓住這兩個字,這一生當中肯定成無上菩提。諦閑老和尚的鍋漏匠徒弟,他抓到了,厲害!這個人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做補鍋、補碗的工作,賺的錢很少,生活很艱苦,他跟諦閑法師說他想出家。諦閑法師是他小時候的玩伴,小時候在一起的,諦閑法師後來出家了,諦老他學問很好,書讀很多。他這個小時候的玩伴鍋漏匠,沒念過書,替人家補鍋、補碗,找他出家。諦老跟他講,你住在寺院,一個字不認識,年紀也那麼大,四十多歲了,五堂功課怎麼學得會?你也不認識字,五堂功課你不會做,你在這個寺院就待不住。你要學講經也不行,你學習的時間已經過去,你沒有這個條件再學了。所以說你要出家可以,有一個條件你答應,就收你出家;如果不答應,你就不要跟我出家。當時鍋漏匠就答應了,他說只要幫我剃度,你開出來的條件都能夠接受。所以諦老就跟他講,你剃度,不要住在寺廟,住在寺廟人家看不起你,人家看到你生煩惱。我去寧波鄉下幫你找個小廟,找兩個信徒來照顧你的生活,一天給你煮兩餐飯。你在這個小廟,你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準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說你就這樣念,老老實實的念,你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他真的依教奉行,三年都不出門,他找兩個老菩薩給他煮中餐、晚餐,早餐他自己處理。他一天到晚就在這個小廟繞佛,因為他挑補鍋、補碗的擔子,他的腳力很好,就是一直繞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趕快繼續念。這樣念了三年,都沒出門,真的被他念成功了。後來站著往生了,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了三天站三天,等他師父來替他辦後事,他還站著。諦閑法師看到這樣非常讚歎,說這個人真精進,一句佛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個字不認識,他什麼能力都沒有,但是念佛念了三年,真的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了。他說沒有人能比得上你,天下的大寺院的方丈、講經的大法師,也無法跟你相比,真成就了。所以諦閑法師這個方法好,不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馬上接著念,這個功夫不間斷,三年就成就,這個成就非常殊勝,沒有壓力,這個值得我們來學習。
好,今天時間到了,「精進」也還沒講完,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