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不二法門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三集)  2021/10/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33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七頁,我們從第一行看起:

  【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

  上一次我們這段還沒講完,這段講不二法門。一塵一毛,這是物質體積最小的。這麼小的體積,確實像六祖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遍法界虛空界,在一粒微塵或者在一毛端當中,顯現無遺。我們無法去想像盡虛空遍法界有多大,這個我們想不到的,但是這個無盡的虛空法界,能夠在一粒最小的微塵顯現得沒有遺漏,無遺就是沒有一樣遺漏的。這個境界我們沒辦法體會,不但我們凡夫無法去體會,二乘、權教菩薩都沒有辦法體會到,這個是佛知佛見。成佛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入了這個不思議境界,親見了,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就是如此。什麼道理?我們一般的常識,大容小的,我們沒有疑問;小能夠包容大的,我們就想不通了。一粒微塵,微塵沒放大,虛空法界也沒縮小,怎麼能夠容納?這是什麼樣的道理?道理就是自性,自性本體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大小對待。所以自性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事實真相就是這樣。

  『當知一塵』,「一塵」就是一粒微塵,舉一粒微塵做個例子。『即理即事』,理是事之理,理是道理,什麼道理?事相上的道理,有那個事情就有它的道理;事是理之事,有那個道理就有這個事情,所以理跟事是一不是二。理是真如,真如本體,我們一般講理體,它的本體,真如自性,真如本體。事是現象。理是自性理體,事是森羅萬象。我們現在看到整個宇宙森羅萬象,這個是事,事相。這個事,我們看到這些千差萬別的森羅萬象,從哪裡現出來的?理在事中,理體就在這個事當中。本體在哪裡?就在這些事相當中,性在相裡面。自性在哪裡?我們現在看到所有的現象都是自性,沒有一樣不是,沒有一樣東西離開自性。所以性在哪裡?相裡面就是自性,因為這些相從自性現出來的。性跟相是一不是二,所以它是一體的,一個是能現,一個是所現,從性當中現出這些森羅萬象。你在事裡面見到理,也就是說,我們透過現在眼前看到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這些都是事,從這些事相上去見到真如理體,也就是見到我們的自性,這個就叫明心見性,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禪宗參禪,禪師測驗學人他有沒有開悟?開悟了,向老師報告,老師問他,性在哪裡?隨便拿一個東西都是,真明白了。沒有一樣的事情離開自性,當然一粒微塵也是自性現的。所以一粒微塵也等於是自性的全體,一粒微塵是如此,這舉出一個例子,那其他以此類推,所有的,沒有一樣不是自性理體所現的。你在任何一個東西,比如說一張紙,這一張紙也是自性現的,沒離開自性。你見性,在哪裡見?就在我們眼前,這些事相上,性就在裡面。但是我們凡夫迷了,迷在這個相上,不知道自性就在所有的現相當中,在這個當中分自分他,分別執著,造成六道輪迴,十法界。如果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看到所有的事都是自性,都沒有差別,就是一個自性,除了自性以外什麼都沒有。性跟相是一不是二,所有的都是一樣,以此類推。

  『即人即法』,一切人,人裡面有理有事、有性有相;一切法、萬法,任何一法裡面也是有理有事、有性有相。任何一法,你隨便拿一樣東西,比如說茶杯蓋,這個是一法,這一法裡面它有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是相,這個相就是事相,這個相從哪裡來?從性來的,性現出來的。所以從這個相見到性就在當中,你說任何一樣東西,哪一樣不是自性?所以任何一法裡面也是有理有事、有性有相。

  『即彼即此』,彼此也是一不是二。我跟你,彼此;你跟他,彼此。彼此,事實是一不是二。你要是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就肯定一樁事情,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好像自己這個身體一樣,眼睛跟鼻子不一樣,但是分不開的,一體,不能分的。所以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不能分割的,佛菩薩覺悟了,一切眾生還沒有覺悟,還在迷的狀態,這些覺悟的人對他們就大慈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條件,慈悲是愛心。他為什麼沒有條件對一切眾生慈悲?因為他知道是一體,一體還談什麼條件!我們自己的身體,左手癢了,右手去抓一抓,還要談什麼條件,還要談什麼報酬?沒有,它主動的就去幫忙了,這個當中沒有任何條件。這個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同體就是知道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愛,對人、對事、對樹木花草、對整個山河大地,乃至一塵一毛,他的愛是平等的,沒有差別,他的愛是真實的,他的愛是永恆的,他的愛不附帶任何條件,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回頭是岸,這個在佛門裡面講普度眾生。眾生如果能夠覺悟到,依教奉行,回頭不難!從理上講,從這個道理上講,眾生成佛是一念之間,從理論上講是一念之間。一念覺,眾生就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一念迷,那就是眾生。其實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的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關鍵還是在「迷悟之有間,故凡聖而迥異」,一個覺悟了,一個還在迷惑顛倒。實際上,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不覺悟,迷惑顛倒,變成眾生;如果回頭,覺悟了,大徹大悟,一念之間就成佛了。所以覺跟迷,關鍵在一念之間,從理論上講,的確是這樣。

  『即依即正』,依報是環境,正報是自己,自己跟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是一不是二。我們自己本人,身體,我們周邊整個生活環境,也是一不是二,也不能分割,都相關的。外面這個環境,現在講天然災害,地震、風災、洪水,這些災難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自古以來,古今中外都不能避免。包括現在的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加上這些災難,天災人禍。現在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這整個環境為什麼有這些災難?災難從哪裡來?佛在經典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報是自己,自己的身心。如果我們自己覺悟、回頭,外面環境就改變了。地球的人類如果都覺悟、回頭,都能反求諸己,懺悔改過,真正能消除災難,災難就化解了。不像現在,現在都發明疫苗,那是治標不治本。實在講,真正反求諸己,人類能夠斷惡修善,那才是根本的疫苗,才是化解災難根本的方法。所以印祖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裡面開示,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在吃素念佛。吃素,戒殺,不吃眾生肉了。災難第一個因素就是殺生,後面還有九個,十惡業造成的。能夠把十惡業翻轉成修十善,災難就沒有了,因為製造災難的因改變,修善了,這個世界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了。這是講「即依即正」,依報就是正報,依報隨著正報轉。所以災難來了不能怨天尤人,人自己製造出來的。

  『即染即淨』,「染」是污染,「淨」是清淨,染淨不二,污染跟清淨也是不二。現在的環境污染到極處,地球嚴重的生病了,如果我們會應付,轉染就成淨,轉這個污染成為清淨。用什麼方法來轉?境界不是真的,外面這些境界從哪裡來的?境界是從我們心裡念頭產生的。外面的環境,我們善的念頭,它就產生好的環境;我們不善的念頭,惡的念頭,就產生污染、災難,惡劣的環境,關鍵都在我們的念頭善不善。既然境界是從我們的意念生起來的,要轉還是要用意念來轉,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意念所產生的,你要轉變,還是要用意念來轉。為什麼會有污染?我們的念頭不清淨,這是污染的根源,因為念頭不清淨。

  「無明之用為染,法性之用為淨。無明、法性,體本不二,用乃有殊。迷則全法性而為無明,全起無明之用」,這是講一迷就一切迷。也許你會問,釋迦牟尼佛覺悟了,他是法性起作用,我們這些眾生是無明起作用,這不是有染有淨嗎?佛他清淨,我們污染,就有染有淨,這個話不能算錯,也不能算對,你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大乘經教告訴我們,宇宙、人生、法界,一個人是一個人的法界,我的法界跟你的法界、跟他的法界,有沒有相同的?沒有,都是各自獨立的,所以釋迦牟尼佛覺悟了,我們沒有覺悟;我們迷了,釋迦牟尼佛不迷。說同,我們眾生跟佛相同,法性是同,真如自性大家都有,是一個法性,相同,我們跟佛是相同,都有佛性。說異,無明是異,我們現在好像跟佛不一樣、不相同,原因就是我們起了無明,佛沒有無明,回歸自性了。這個道理佛在經上用大海比喻法性,整個大海是個整體,一樣,這裡的海水跟那裡的海水都是一體的。但是海水裡面它會起一些水泡,很多很多水泡,一個水泡、一個水泡就不同了,有的水泡大,有的水泡小,這個差別就很多了,不同,不一樣。如果說同,一個水泡破滅了就回歸到大海,因為那個水泡是從大海海水生出來的,滅了,破掉了,破掉去哪裡?回歸到大海。回歸到大海,不是跟大海都相同了嗎?都是一體。滅無明、滅煩惱,諸佛菩薩滅了,比喻那個水泡破了、滅了。那個水泡還沒有破,就比喻我們凡夫,我們還在迷惑顛倒,還是很多很多水泡,在這個當中起分別執著。但是當我們在迷的時候,跟諸佛一樣不一樣?一樣,就像那個水泡,水泡沒有破之前,那些水泡有離開大海嗎?沒有,它還是跟大海一體,只是它冒出一個水泡,水泡破了,它回歸到整個大海。我們從這個相上來看,好像不一樣,水泡那麼多,大大小小,不一樣。不一樣,但是它有沒有離開大海?沒有,它跟大海還是一體。這是形容比喻佛跟眾生自性是一樣的,相同的,同一個體,但是佛覺悟了,好比那個水泡破了回歸到大海。破了無明,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回歸自性就成佛了。我們還沒有破無明煩惱,就是那個水泡沒破,還是當凡夫。

  所以菩薩修行成佛,他看到大地所有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那是什麼?一個水泡破了,回歸到大海。其他的水泡也沒有離開大海,那些水泡都是從大海生起來的,到最後都會破,只是每個水泡破的時間不一樣,就像我們眾生成佛的時間不同,但最後統統是會成佛的。這個就好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這個意思。本來你是佛,但是現在你有無明,覺悟的人看到了,你那一念不覺而生起的無明,它是暫時的,不是真的,虛妄的,早晚你總歸會回頭的。就像《大乘起信論》講的「本覺本有」,你本來是覺悟的,本覺就是你本來就是佛,本來就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你起了無明,這個不覺它本來沒有。所以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破除。所以覺悟的人看到你,你現在不覺是暫時的,那一念不覺是暫時的,不是真的,早晚會回頭。明白這個原理,你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你也能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自己怎麼解決?自己覺悟之後,所有一切災難沒有了,為什麼?災難也是假的,從我們妄念生出來的,不是真實的。

  只要把不善的念頭放下,善的念頭提起,念念都是清淨,念念是善,這個世間無論災難怎麼多、怎麼嚴重,對你來講平安無事,這個就自度了,自己度自己。所以有很多人講,災難來的時候要拼命念佛。這個話有道理,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在隋唐時代的大德尋找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個法是第一?《華嚴經》,《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它是根本,其他所有一切法門都是這個根本的樹幹、枝葉、花果,它是根,根本。《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又變成第一,為什麼?《華嚴經》到末後的圓滿成就,圓滿成就就是圓滿成佛,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大家都看到,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的會下開悟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出去參學。你大徹大悟,老師就允許你去外面參學了。第一參參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這個當中再參五十一參,到最後一參是第五十三參,去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勸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很有名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清朝彭際清大德,把《普賢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後面,成為淨土四經,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因為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到最後成佛,去哪裡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圓滿成佛。因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這個當中四十一個位次的菩薩,他們都明心見性,都見性成佛了,那個叫分證佛。分證佛要證得究竟圓滿佛,最快的方法,就是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那邊就成就圓滿佛了。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為什麼要導歸極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但六道輪迴超越了,也超越十法界了,他為什麼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跟我們凡夫是不一樣,跟二乘的聖人也不一樣,權教菩薩也不一樣,他們都明心見性了,為什麼還要往生極樂世界?唯一的理由,就是極樂世界幫助這些法身大士,他們成就圓滿的佛果時間可以縮短、快速,這是唯一的理由。不是這個理由,有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不重要了。如果因為這個理由,那就很重要了。你要快速的成就圓滿的佛果,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華嚴經》是很有名的。

  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經典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經,第一部經典。所以等於說《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經》的總結、歸宿。《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第六品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哪一願第一?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十念、一念必生。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歸納到最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古大德一層一層比較,比較到最後就剩下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包含所有的佛法。所以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無論什麼災難,你只要抱住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會平安度過,什麼災難你都沾不上邊。前清灌頂法師在《觀經直指》,《直指》就是註解《觀經》的,在《直指》裡面說,你遇到任何災難、病苦,業障病很重,佛門裡面所有一切經教,你去用都失效了,所有一切懺悔法門你都使不上力,最後還有一個辦法可以救你,什麼辦法?一心念佛。你就曉得,一心念佛那個力量能夠抵得全部的《大藏經》、全部的懺悔法。你能相信、能接受、能依教奉行,你這一生就得度、得解脫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作佛了。這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多少人當面錯過,為什麼會錯過?很多人認為這個太簡單,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誰不會念?老阿公、老阿婆、三歲小孩統統會念,覺得這個就沒什麼,於是乎就輕視了念佛法門。以為這是老太婆教,那個沒有讀書的、沒有知識的,他不認識字、不懂這些教理,只好勸他念阿彌陀佛。所以很多知識分子遇到淨土法門當面錯過,就是這個原因,不知道這個法門是當生得度的法門,第一法門。

  「以在纏心,變造諸法,念念住著,名之為染。」這一段是給我們講為什麼有污染?因為這個心在纏,纏是纏縛,眾生心識為惑業(迷惑、造業)纏縛。一般講惑業苦,迷惑就造業,造業就受苦報,只是為迷惑、造業所纏縛。住著是著相、心裡有。我們著了相,著了相就是污染。念念住著就是在纏之心,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都是纏縛,攀緣、貪著六塵境界,就造業了,你變造出來的諸法就是六道生死輪迴。我們今天所造的業,極其嚴重的染污是造三惡道的業,畜生、餓鬼、地獄。我們今天造的是這麼嚴重的污染罪業,這是我們現在末法,五濁惡世,特別現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都是在造三惡道的業因。「悟則全無明而為法性」,悟就開悟了、覺悟了,你修清淨心、平等心,修到一定的程度你就開悟了,悟了之後無明又回歸到法性。「全起法性之用」,無明迷了,造業了,造成六道生死輪迴,六道十法界;開悟了,它的作用是什麼?就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佛菩薩他就有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弘護正法、普度眾生,這就是法性起的作用。沒有般若智慧,你怎麼能夠弘護如來正法?自己沒有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你弘什麼法、護什麼法?自己迷惑顛倒,就談不上弘護,談不上弘法利生,談不上護持佛法,因為你不懂,迷惑顛倒。覺悟了才行,真正覺悟了,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智慧能解決所有一切問題,這個時候才談得上弘法利生,護持佛法。

  「以離障心,應赴眾緣,念念捨離,名之為淨。」障就是障礙。謂佛心想惑業淨盡,離乎障礙。佛惑業統統清淨了,盡了,沒有了,就沒有障礙,離開障礙了。這個是教我們修行的祕訣,總要有離障的心,要發心脫離這些障礙。妄想是障,分別是障,執著是障,這是總說。如果說得具體、詳細一點,自私自利是障,名聞利養是障,貪圖享受五欲六塵是障,內心起貪瞋痴慢疑是障,這個就講得比較具體,我們比較容易去體會的。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名聞利養的念頭、享受五欲六塵的念頭,貪瞋痴慢疑的煩惱不斷的起現行,這個就是我們的業障,這些惑業障礙我們的自性。你首先要認識這些障礙,然後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應赴眾緣。自行化他,我自己修行,我也幫助別人修行,這就是應赴。用什麼心態應赴?念念捨離,決定不能執著。釋迦牟尼佛三衣一缽,一生沒有道場,這是捨得乾乾淨淨,心裡面一點都不染著,這個叫淨,清淨了。看到這個淨就要想到清淨心。修行第一個要捨離,捨離就是要放下。出家人接受四事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其他什麼他不要了,你看多簡單,捨乾淨了,一絲毫牽掛都沒有,所以心能夠在道上,心能安住在道上面。道是什麼?就是清淨心、平等心,清淨平等就生智慧。但是在今天的社會,我們需要一個安定的地方居住。我們沒有辦法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那樣的生活方式,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我們現在這個身體不行,受不了,所以必須要有個安定的地方來居住。印光大師說,小道場,不要太大,住眾不要超過二十人;人少容易維持,不要求人,有三、五個護法,你就可以安心辦道。心安則理得,佛給你講的這些道理你就明白了。我們今天讀經,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都不明白,原因是在於我們心裡雜念太多、煩惱太多,這是障道,障礙我們的道業,障礙我們的道心,這就是污染。我們起心動念還是自私自利,還是離不開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這連念佛往生都沒有把握。念佛往生決定有把握的是要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如果是這樣,真的是萬修萬人去。

  『即因即果』,善惡是因,善因往生三善道,惡因往生三惡道,這是果報。修學一切善法,生三善道;造作一切惡業,墮三惡道。如果我們真正了解因果事實真相,我們修淨土的人,方向目標肯定鎖在西方極樂世界。我這一生沒有別的念頭,就是希望往生西方淨土,就是希望親近阿彌陀佛,這個信願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講,念佛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為什麼我們念佛去不了,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捨不得、放不下,還不想離開這個五濁惡世,這個就是障礙。我們在這個世間有任何一樁事情、一樁東西放不下,就是障礙,這個就耽誤了這一生的大好因緣。所以家師淨老在講席當中苦口婆心,千言萬語,總是勸我們看破放下,這個世間不是真的。在淨業三福裡面告訴我們「深信因果」,念佛是因,生淨土是果,生淨土就是成佛。

  現在這個世間災難很多,這是眾生共業所感,怎麼去轉變?要怎麼轉法?轉這些災難,化解這些災難,不要發生這些災難,要怎麼去轉?轉的方法,從自己轉起,自己斷惡修善。標準一定要依儒釋道三個根,也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是儒釋道三個根,這裡面所講的是善因,違背這個經教、違背這個經典的教導,就是惡因。《感應篇》一條一條具體給我們說出來,哪些是善必須要做,哪些是不善一定要迴避,斷惡修善。災難從哪裡來的?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心行不善,基本的德行(五倫、五常、八德)都做不到。認真反省從自己檢點,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有沒有做到?沒做到。五倫是講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五常是德行,五常是仁義禮智信,這是常道,做人正常之道,一天都不能離開的。如果違背這個倫常,人就不正常,就不是人。五常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飲酒是智,不妄語是信,這五條是做人的大根大本;這五條做不到,來生就得不到人身。五戒十善做不到,我們雖然學佛、研究經教,那是現在所謂的佛學,有信解沒有行證,有解無行,說食數寶,得不到受用。如果真正去做、去行,縱然不懂經教,依照三皈五戒十善去修,那你也是個善人,你老實念佛也能往生。在《往生傳》記載,有不少不認識字的,沒學過經教的,甚至一天經也沒聽過,但他人很善良,忠厚老實,你細心觀察,他五戒都做到,他念佛能往生;不但能往生,而且瑞相稀有,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走得瀟灑,走得自在,這是他真有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他學習經教是擺在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再去學,在現前這一生當中沒有緣來學習,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學,這個因果我們不能不知道。

  清朝周安士居士說:「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今天整個社會動亂,什麼原因?不相信因果;如果相信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相信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的心就定下來了,沒有妄想。為什麼?打妄想也想不到。看到人家賺錢,那是他命中有,自己命中沒有,想什麼辦法也賺不到,就安分守己,不生非分之想了。如果想要得到福報,怎樣才能夠得到?斷惡修善,你就能得到這些福報了,世間人所謂的五福,五福臨門,斷惡修善就能得到。《了凡四訓》是真實的因果教誨,《了凡四訓》是印光祖師一生極力提倡的一本書。所以印光祖師一生三本書印最多,第一本就是《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講什麼?改造命運。改造命運,現身說法,他的經驗,等於是改造命運的經驗談來教訓他家庭的子孫,後來被流通到外面廣傳,印祖特別提倡這本書。第二本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給我們列出來哪些是善、哪些是惡,一條一條列出來,我們就看得很清楚,知道要怎麼去斷惡修善。第三本就是周安士居士編的《安士全書》,有四卷,第一卷是「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註解,引用三教經典做註解;第二卷是勸戒殺的,「萬善先資」;第三卷勸戒淫的,「欲海回狂」;第四卷,「西歸直指」,導歸極樂。這三本書是印光祖師一生印最多的善書,大乘經典印得不多,這三本印得最多,這三本講的就是因果教育,我們一定要重視因果教育。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這段還沒講完,下面『即同即異』,我們下一堂課,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