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0集)  2013/4/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六十一頁,倒數第六行當中:

  我們學到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八苦我們學到生老病死,後面還有四種。「愛別離」,我們資料裡頭有,愛別離,「謂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愛別離,愛好的不但是人,還有事、還有物,你喜歡的工作、學習所喜歡的功課,居住的環境,工作的環境,喜歡的偏偏要離開,不能不離開,這就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謂常所怨讎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是名怨憎會苦」。不喜歡的、討厭的人,偏偏天天在一起;不喜歡的工作,不能不做;不喜歡讀的書,被逼著非要讀不可,這都是很痛苦的事情。所以你愛的、你討厭的人事物,喜歡的偏偏要離開,討厭的偏偏天天伴著你,這也是一般人都無法避免的,總是業力所牽。人在這個世間沒有別的,說穿了是冤冤相報,如果不覺悟,不把這個結化開,那真的是沒完沒了,生生世世牽連著。

  第七「求不得苦,謂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這叫求不得苦,對象也是人、事、物。可是我們看《了凡四訓》,雲谷禪師跟他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真求到了。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沒有求長壽,壽命也延長了,延長二十一年。這是什麼?積德行善,把命運轉過來了。人都有命運,命運怎麼來的?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牽引著你。你要明白道理,業既然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這些事情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我們這一生做人會安分守己、會斷惡修善。為什麼?自己一生無論是什麼樣的遭遇,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於任何人都不相干,這是真的。佛法不但改變個人命運,改變你家庭的命運,改變國運,改變全世界的世運,端在你是不是真的明瞭,明瞭事實真相,佛法的名詞叫諸法實相。你能夠明瞭諸法實相,叫看破,你就知道哪些是該取的,哪些是應該放下的,命運就改了。

  末後這一條,「五陰熾盛苦」。五陰是色受想行識,陰是蓋覆的意思,意思說它能蓋覆真性。我們有真性,真性不起作用,不能明顯,發不出來,五陰有這個作用。盛就是盛大的意思,盛大在哪裡表現?前面所講的「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這叫五陰熾盛苦。五陰這個名詞是指我們的身、心,是五種東西組合成的。色就是物質,色身,色身裡面有感受、有思想。行是不間斷,就是生滅,它生滅不間斷,這叫行苦,前念滅了後念生了。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物質的身體也是念頭製造成的,沒有生滅的念頭就沒有物質現象。所以相由心生,相就是色,色由想而生,受想行識裡頭,想的作用最大。這叫五陰熾盛苦。

  我們再看念老的註解。分類不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分類不同,均表苦類眾多」,一類一類的,苦太多了。「菩薩了達一切諸苦,皆是虛妄,畢竟不可得,故能安忍,住於平等,故曰不計眾苦」。菩薩難得,對於這些眾苦的現象他通達明瞭,知道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於是他就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這個雖苦他沒有感受到,放在心上才會感受到。不放在心上,不以為然,若無其事,別人感受很苦,他無所謂,所以是不在乎。他能看破,不計較這些,雖有,知道怎麼來的,知道怎樣應對。念佛人應對的方法是最簡單的,就是這一句佛號,所有一切受,苦受、樂受、非苦非樂之受,都歸一句阿彌陀佛。才有這個感受,阿彌陀佛提起來,這個苦樂憂喜捨就伏住了,這叫會念佛。念佛的功夫可以降伏煩惱,可以控制煩惱,讓煩惱不起作用。所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慧可。慧可大師知道這是一位大德,從印度到中國來的。他有苦,苦在哪裡?修學多年,有妄念,心始終安定不下來,這是他的苦,求達摩祖師教他。那個時候正是冬天,外面下雪,他看到達摩祖師在房間裡入定,他在門口等著,門外下雪。雪下到已經把他膝蓋淹沒了,可見得時間之久,雪下得很大,他還站在那裡。達摩祖師知道,他在那裡,有個人站在那裡很久了。慧可看達摩祖師將要出定,把左手砍下來,出家人帶的有戒刀,拿著這個手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祖師看到,這真誠到極處,什麼人願意把手砍下來,讓自己殘廢?問他,你有什麼事情?你何苦來?有什麼問題?他就說我心不安,求大師替我安心。達摩祖師伸出手來: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句話讓他回光返照,是啊!心在哪裡?找了半天找不到,心到底在哪裡?回答達摩祖師,「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達摩祖師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他在這句話裡頭開悟了。雪地裡站了那麼大半天,沒有白站,砍這一段手臂去供養,沒有白供養,真的開悟了,禪宗第二代的祖師,願就滿了。

  每個人開悟的機緣不同,時節因緣也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是夜睹明星開悟的,惠能大師是聽《金剛經》開悟的,無盡藏比丘尼是聽六祖講《涅槃經》開悟的,法達禪師是聽六祖講《法華經》開悟的,不一樣。我們看禪宗《五燈會元》,裡頭有一千七百條公案,就是說一千七百個人開悟了,記載他們的事蹟。悟了之後明白了,境界是假的,不是真的,畢竟不可得,畢竟空、不可得,你放下就是。

  故能安忍,怎麼樣才能安?安前頭有個平,心住於平等,你就得到安忍。清淨還不能安忍,平等就到安忍了。安忍的功夫高,這些人不計眾苦,也就是一切苦不放在心上,一切苦遇到了若無其事,沒有感到苦。「少欲者,不多求也。知足者,所得雖少而不惱恨」,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怨恨,這種人修道容易成就。斤斤計較的人,佛來教他也沒用處。所以修行基本的條件,少欲知足是一定要懂得的,要做到。「如《涅槃經》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經論裡頭讚歎少欲、讚歎知足的這些文字非常之多,常常都能看見。下面又以「《遺教經》云: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少欲的人不巴結人,無需要求人歡喜,也不為諸根所牽擾,這個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干擾。眼見色,少欲的人無所謂,有欲的人總想多看一眼;遇到喜歡聽的音樂,總想多聽一點,少欲的人無所謂。這就是多欲的人很容易受外面境界干擾,因為你放不下,少欲的人不被它們干擾。

  「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他沒有憂慮,他沒有害怕的。「觸事有餘,常無不足」。跟這些多欲的人比,他完全不一樣。多欲的人多求,得到了還不夠,所謂是欲海難填,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這種人就非常痛苦。所以佛在經上說,知足者富,什麼叫富?他知足,不求了。你擁有再多的財富,你還有求,你不知足;換句話說,你還沒有到足,你還有苦。那個人,那個人滿足了,求不得苦他沒有了;你還不能滿意的時候,你就有求不得苦,無論是對人、對事、對財。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有少欲者才能夠契入涅槃的境界,涅槃是清淨寂滅。涅槃境界六道眾生得不到,雖然有人嚮往,他的煩惱習氣障礙了他,讓他得不到,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佛底下說,「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這段話說得好!什麼人最富?知足的人最富,他什麼都沒有,他什麼都不要,擁有再多的財產不能跟他比,擁有再多財產的人,他的生活苦,這個什麼都沒有他快樂。人活在世間,我們認真想想,是為苦活著,還是為樂活著?苦是自己找的,自找苦吃,你要不找苦,苦不來找你。是聰明有智慧的人,他怎麼會去找苦來受?連一般世間宗教都讚歎貧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他們的名詞用得很好,叫神貧,說明神聖都是清貧的。釋迦牟尼佛是神貧,一無所有,一天到晚快樂,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沒有求,求法的念頭斷了,一切法的真相全了解了。所以佛對弟子們說,這些出家的比丘,若欲脫諸苦惱,我們要想擺脫一切苦惱,當觀知足,你一定要細心去觀察知足。知足常樂,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只要知足,富樂安穩你就得到了。這句話也是真話。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這是說缺乏物資,晚上睡覺連個床鋪、連個被子都沒有,睡在地上,他快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這是苦、樂兩個強烈的比較。不知足的人,住在天堂他還不滿意。修行人、得道的人、佛菩薩的看法、感受,跟世間人確實不一樣,世間人一定要擁有多少財富那是樂,其實不然。我見過,見過擁有億萬財產,他在我面前叫苦,提起來這又欠了、那個又缺了,他還天天在追求,七、八十歲了還放不下,真苦!苦到什麼程度?晚上不能睡覺,一定要吃安眠藥,安眠藥吃成習慣,沒有安眠藥不能睡覺,你說他多辛苦。那個一無所有的人他快樂,他沒有這些苦。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這兩句話說得很好。這個不是世間人說的,這是知道真相的人才能說得出來,佛與法身菩薩才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穿。貧富的標準是知足不知足,知足就圓滿,不知足永遠不能圓滿。「又《法華經勸發品》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是什麼?《華嚴經》上佛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於是我們就明白了,普賢行是成佛之行,那成佛,決定是少欲知足。看看每個補處菩薩,就是後補佛,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後補他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住在什麼地方後補?住在兜率天。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知足。知足才能成佛,不知足的人不能成佛,表法的意思很深。彌勒代表歡喜,為什麼歡喜?知足了。不知足,愁眉苦臉,知足了快樂。

  在中國五代後梁時代,布袋和尚出現在浙江奉化。我聽一位老人告訴我,他看過蔣先生的家譜,蔣介石先生的家譜。他們家譜裡頭有記載,五代後梁的時候供養過布袋和尚,供養兩個月,就是請布袋和尚在他們家住兩個月,所以有人說他們家出兩個總統。那個時候種的因,到這個時代才結果。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應化身,他走的時候自己說出了身分,告訴別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之後就走了。這是真的,說完之後就走是真的,說完之後不走是假的,那你目的無非是爭取名聞利養;說出來就走,於名聞利養不相干了,離開這個世間了。布袋和尚教人,就是勸人放下,在當時也小有名氣,人家見到他都生歡喜心,他是以歡喜跟大眾結緣。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往地上一放,兩手下垂,做出這個樣子表示。人家看了點點頭,這是放下,懂得了,是教人放下。放下以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提起來背到身上走了,理也不理你。到以後人明白了,這叫放得下、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這就是佛法。提起放不下錯了,放下提不起也錯了,該放下的時候放下,該提起的時候提起,這叫佛法,不需要說話。

  下面,「又義寂師引《般若經》云:云何菩薩少欲」,菩薩少欲,少到什麼程度?「乃至阿耨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少欲到什麼程度?成佛都不想。成佛不想才真能成佛,天天想著成佛成不了佛,為什麼?那是個雜念,那是個染污。所以佛教導我們,心要清淨。「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這些法看你會不會用,你用了不執著,你真得到它的作用;你用了要是執著,就起了負面的作用,你全用錯了。你把它記在心裡,把它放在口上,你會講,你也會想,你能不能開悟?不能開悟,為什麼?那叫所知障。

  佛給我們說障有兩種,一種是煩惱障,貪瞋痴慢疑、七情五欲、自私自利,這是煩惱障,這等不能開悟;煩惱障放下了,你有所知障,還是不能開悟。所知障是法執,你以為一切法真有,真有菩薩、真有佛、真有無上菩提。老子知道,老子那個時候佛法沒傳到中國來,《老子》開章明義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就懂得。那是假設的,你要把它當真,你就上當了,你就錯了。有沒有?真有,你不能去想它,你對它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不能執著。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迷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大徹大悟。修行得會修,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生活裡修真心,用真心不用妄心。什麼是真心?無分別的心是真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一切萬物自然明瞭,那是真心;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都不知道,那叫無明,那不是真心,你什麼都不知道。

  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古人稱這個真心叫明德。這是大德,大德怎麼?他樣樣知道,他樣樣清楚,如如不動。中國古人曉得有這個事情,這叫真佛。誰是真佛?人人都是真佛,你的真心是真佛。你的妄心是輪迴,如何把妄心丟掉、放下,回歸到真心,這叫成佛。真心萬緣放下,為什麼?真心的真如得不到。真如有沒有?有。為什麼得不到?它是一片光明,這個光明我們肉眼看不到。它永遠沒離開我們,我們見不到它、聽不到它,感覺不到有它在,它真在。沒有它,我們的假相不能建立,假是依真來的。古人比喻,真的,我們人是真的,站在太陽之下有個影子,假的是影子,影子從身來的,沒有身哪來的影子?形影永遠離不開,你要把它搞清楚,哪是真的、哪是假的。這身是真的,影子是假的,我不要去理會影子,我只照顧我的形狀,形直影子才端正。

  所以我們的心,這個真心能影響妄心,妄心障礙真心。真心要用妄心去辦事,跟那些沒有開悟的人打交道。真心跟那個沒有開悟的人沒法子打交道,他不懂。真心跟誰打交道?跟明心見性的人。用真心教眾生,是對明心見性,也就是實報土用真心,同居土、方便土都得用妄心,就是用阿賴耶。但是用阿賴耶怎麼?他不迷,真用阿賴耶他不迷惑,這是佛菩薩。你看佛菩薩多自在,真的能用,妄的也能用,無論是用真用妄,都不起心動念,都沒有分別執著,叫妙用!我們今天用的這個心,妄心,也沒有離開真如,但是怎麼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用錯了。結果是什麼?結果是無量無邊的煩惱,帶來的是苦,不是樂。如果像佛菩薩那種用法,用得純正,一絲毫都沒有用錯,它帶來是樂,清淨寂滅、大慈大悲、真實智慧,它帶來這個東西,那怎麼會一樣?學佛要把這個搞清楚,沒有把這個搞清楚那叫白學了,你學錯了。

  現在人學佛,學錯的人很多,自己不知道,知道就不錯了,不知道。要怎樣才能知道?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經教,這就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四十九年,道理就在此地。我們從佛的言語,佛不在了,文字是言語的符號,這個符號要能看得懂,跟聽講經沒有兩樣,會開悟。終於把這樁事情聽明白了,聽明白了叫看破,看破之後真正得受用,能契入,那叫放下。看破放不下不行,放下沒看破也不行,必須是看破、放下,或者放下他立刻就看破,這也行,一放下他就看破。凡聖的關就在此地,看破放下,這個人成佛了,這是因為學習而放下的。另外一種是自己先放下,就看破了,也成佛了,成佛不外乎這兩大類。釋迦牟尼佛成佛,先放下再成佛,他是先得定才開慧,放下,智慧就現前。惠能大師是聽經,先聽經,聽完經之後放下了,經聽明白放下了。這兩者哪個在先不一定,各人根性不相同,都能成佛。成佛沒有障礙,成佛才真正叫大自在,真正叫了生死出三界,真實的成就,永遠不再搞輪迴,永遠不再迷惑顛倒。

  可是欲望這個東西,這是非常非常嚴重的煩惱,說放下很容易,真放下很難。放下了,煩惱的習氣還很重,習氣要控制不住,習氣遇到緣又造業、又犯現行,那你就又被它拉回來了,你沒真放下,這種人不知道有多少。一放永遠放下,不再有這個念頭,事上有,心上沒有。譬如說,事上你有財富,心上沒有了,這真放下。事上沒有心上有,心上是什麼?求財的欲望很重,心上有,那個沒放下。最重要是心。心跟事統統都放下了,這是佛菩薩為世間人做榜樣,告訴你怎樣才叫真放下。

  釋迦牟尼佛出家了,放下煩惱障。十九歲出家,出家還參學,學了十二年,到三十歲不學了,大概也沒地方學了,應當去學習的地方他統統參學過。把所學的放下,菩提樹下就入定,開悟了。這個入定,放下所知障,也就是說,十二年所學的東西放下了,兩種障礙沒有了。釋迦牟尼佛確實久遠劫已經成佛了,三千年前這一次在地球上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成佛,早就成佛了。像舞台表演,重複表演給我們看一次,你看人家怎麼放下煩惱,怎麼放下所知,然後入大般涅槃的境界。表演是身教,說法是言教。根利的人不要聽法,看他的表演完全開悟了,完全懂了,這上上根人。上中下三等根人,表演沒看出來,沒看出來得聽講,這四十九年說法是教上中下根,表演是上上根人,一看就明白了。放下就是,他分作兩截,非常明顯的放下煩惱障、放下所知障,所知障一放下就開悟。這兩種障礙,哪一個在先、哪一個在後不一定,人的根性不一樣,煩惱障重先放煩惱,所知障重先放所知。總是重的先放下,那個輕的就很容易放下,或者兩個同時放下。關鍵是放下,誰先誰後沒有大關係,成就是一樣的。

  菩薩這個地方的一句話,「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此意不求他境名少欲,安住自法名知足」。他境是外面的,色聲香味、六塵五欲,這是外面的,叫他境。「自法即是現量之智」,自法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智慧,不從外頭來的,心定了智慧就現前。必須要清淨心、平等心,智慧才能現前。所以佛在經上常常把真心比喻作水,水有照的作用,但是水一定要乾淨,水要平,不能有波浪。水在動的狀況之下,看外面看不清楚,模糊了、看錯了,水混濁也不起照見的作用。所以供佛,供一杯水表這個意思,表清淨心、平等心,它那個照就是覺,清淨平等覺。是自己的清淨平等覺,跟佛的清淨平等覺是一不是二,跟一切諸佛、無量眾生清淨平等覺是平等的,大家完全相同。所以從清淨平等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你能真正放下染污,心就清淨了,放下分別,心就平等了,清淨平等覺的真心就現前,這個很重要。

  你要是真正做到清淨平等覺,一切眾生對你的供養是修福,你是福田,供養你是種福田,他得福。如果他要有覺悟,他得智慧;他沒有覺悟,希望求一點福報,你是真正福田。如果自己不是真正的清淨平等覺,接受供養可麻煩了。古來祖師大德說這麼一句話,「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那你完全是負債,這一切十方供養你享受,現在享受還不錯,將來要還債。還債還要多還一點,它有利息在,所以非常非常麻煩。過去,古往今來,多少這些真正高僧大德、在家這些大居士,真修行人生活非常節儉,為什麼?他知道因果,他害怕。這一生沒有真正成就,現在的成就就是往生,真正往生是成就。真往生的人誰知道?自己知道,真有功夫的人知道。

  我們遇到很多通靈的,通靈有真的、有假的,真的還可以,假的就不可靠。假的多,真的少,這是一定的道理。通靈給我們透的信息,我們只能做個參考,不能完全相信,完全相信你就上當了,這些事情不能不知道。大概沒有欲望的人、沒有任何希求的人,通靈提供的信息大概都是真的;自己有欲望,自己有所求,那鬼神騙你,給你的信息都是假的,帶給你的是煩惱,不是智慧。由此可知,這樁事情不能怪外面,不能怪別人,還是怪自己。是不是真放下?真放下了,不需要他傳遞信息,你自己知道。為什麼?業因果報清楚,吉凶禍福明瞭,外面人他不能動搖你,他不能干擾你。縱然是一些鬼神,鬼神對你尊重,尊敬你,不敢給你開玩笑。你自己心行不正,他就來給你開玩笑,就來戲弄你。總而言之,自己心要正、行為要正,這才行。

  這個下面說出來,決定不為他境所轉,自境、自法是自性裡面本具的智慧德相。準義寂師的意思,「則不於心外取法,無一法當情者,名為少欲」,這個說得好。我們不在心外求法,我們求法要向內求,不向外攀緣,有問題不必向外求。世間人到不得已的時候真的求神問卜,佛菩薩知道,佛菩薩慈悲到極處,所以一般流行的像有觀音籤這一類,用真誠心去求有感應,很靈、很準。佛經裡面,地藏菩薩慈悲,教給我們一套占察吉凶禍福的方法,這個經就叫《占察經》,地藏三經之一。這個是佛法的,正式有經典做依據的。佛菩薩確確實實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世尊說出了這麼一部《占察善惡業報經》。最重要的還是少欲。「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這叫知足,這個定義說得好。不於心外取法,無有一法當情,這少欲。連成佛都沒有欲望,他真能成佛。體露真常,寂滅為樂,如如不動,這是知足。「於此少欲知足一句,具如是妙意,足證佛經語深」。佛經裡頭字字句句意思很深,單單看「少欲知足」一句,你看古來祖師大德為我們說的。

  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夠『專求白法,惠利群生』。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白法」,印度人喜歡用黑白,我們中國人用善惡,白法就是善法,黑法就是惡法。十善,不殺、不盜、不淫,這叫白法,殺盜淫妄,這個叫黑法,印度人這麼稱法的。少欲知足之後專求白法,純淨純善;換句話說,今天講完全尋求的是正面的,負面的統統沒有,皆是善的,沒有惡的。註解裡頭說,「白淨之法」,清白、清淨,「指一切善法」。《大乘義章》第七卷說,「善法鮮淨,名之為白」,《大乘義章》上說的。《魏譯》本裡頭,「清白之法」。「《淨影疏》云:所顯之法,出離邪謗,名為清白」。出是超出,超出什麼?它不是邪法、它不是謗法,謗是毀謗,這個叫清白。

  「《嘉祥疏》曰:是無漏明,故云清白」。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這個裡頭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是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無漏,這三種煩惱都叫做漏,這三種煩惱斷了叫無漏,無漏當然明,明是智慧。煩惱斷了,智慧生了,這叫清白。「《會疏》云:大乘法,名為清白」。大乘沒有染污,平等心現前了;小乘雖然清淨,平等心沒現前,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還有,有分別。「惠利」,惠是惠施,中國人講布施;利是利濟,於人有利益,幫助他、救濟他。「故經義為:專求無漏大乘清淨之法」。這部經,經題上就顯示出大乘,「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專求無漏大乘清淨之法就在這部經裡頭。

  難得黃老居士用這麼多精力、用這麼長的時間,擷取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註疏來集解這部經典,太難得了!從這個集解、集註裡頭,就是註解,讓這部經為我們顯示出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無一不包,叫包羅萬象。世尊一代所說就在這部經裡頭,這部經裡頭有密教的教義,顯密圓融,所以這部經是圓滿的法輪。法輪是比喻,器皿之中,輪是最圓滿的相,它有圓心、它有圓周,圓周跟圓心當中的聯繫這是輻,所以它表演得很完整。而且心是靜的,不動的,周是動的。心是體,周是相、是作用,體如如不動。相有形、用有形,體無形,體是抽象概念,決定是有,找不到。圓心在哪裡?一定有圓心,找不到。幾何上說這是抽象名詞,因為它不是物質,物質再小也能找到,不是物質,它成了形,圓就有物質。這個意思就很明顯了,讓我們學習這部大乘清淨之法,自己得受用之後要教別人,輾轉相傳。我傳給你,你傳給他,輾轉相傳,「利樂群生」,群生是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法益。

  『志願無倦』。「倦,疲也,厭也」,疲倦,嚴重了是厭倦,厭倦不想學了。「《華嚴經》普賢大士十大願王,概括其願末」,末後的意思,他發了十大願,每一願的最後他都說,「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這四句。能盡嗎?盡不了。必須度盡了,「我禮」一直到迴向「乃盡」。換句話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無盡的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跟普賢菩薩的意思一樣,願願也是無盡的大願。願文裡頭說,願願都為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界能盡嗎?一切眾生業能盡嗎?一切眾生煩惱能盡嗎?它不能盡,虛空界就不能盡。這個願,願力廣大無有邊際,所以才為一切諸佛如來讚歎。我們每讀一遍有一遍的印象,印象不深,為什麼?不但沒有做到,也沒把它記住,這就是印象很薄。怎麼樣加深印象?多念,十遍、百遍、千遍、萬遍。好處在哪裡?好處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要像彌陀一樣,我要像普賢一樣,念茲在茲,要真幹。

  下面說,「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一直到迴向「無有窮盡」。彌陀跟普賢,都是無有窮盡的禮敬、無有窮盡的讚歎、無有窮盡的供養、無有窮盡的懺悔,乃至到普皆迴向。這樣的大心,菩薩裡頭第一人。佛裡面第一人,這諸佛稱讚的,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佛讚歎的。菩薩裡面的第一人是普賢菩薩,不是文殊、不是觀音、不是勢至,是普賢。從名號上說,這個意思都顯示出來了,文殊、觀音、勢至顯不出,普賢顯出。普賢顯什麼意思?平等的意思,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跟我是平等的,普是平等,賢是菩薩。《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普賢的意思是一切眾生本來是菩薩,這普的意思。我們有沒有把一切眾生當作菩薩來看待?一切眾生真菩薩,不是假菩薩,我們自己的眼迷了,不認識;我們的心迷了,不知道每個人都是普賢菩薩,不知道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我們對這個經教涉獵要不夠深,不敢相信這句話。有沒有聽過?聽過,不敢承認、不敢接受。佛菩薩所說的真話,一字都不假,為什麼我們不承認、不敢接受、不敢相信?原因是我們對經上的意思沒搞清楚、沒搞明白,才會產生這個現象;如果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直下承當,問題就沒有了。

  我們看末後四句,「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才叫「志願無倦」。十願,從禮敬到迴向。禮敬諸佛,對於每個人都恭敬,沒有一個不恭敬的。對人要恭敬,對鬼神要不要恭敬?對樹木花草、山河大地,還有小動物要不要恭敬?要。為什麼?牠跟我們是一體。牠今天變成蚊蟲、變成蒼蠅,是牠過去造的惡業,得這麼一個身,得這種果報。我們有沒有做過?有,無量劫在六道輪迴,哪一道都去過,什麼都幹過,天上的生活享受過,地獄的苦果也受過。現在迷惑、無知,還在造業,往後生生世世依然要受果報。這樁事情只有佛菩薩清楚,佛菩薩明瞭,給我們說出來了,沒有佛菩薩說明,我們怎麼會知道?說清楚、說明白你不相信,那是你自己的愚痴,你自己沒有福報,你自己受的苦難還不夠,現在繼續造業,將來在地獄苦報受盡了,你才會回頭。

  中國人有兩句話說,「樂極生悲」、「苦盡甘來」,苦到了極處就回頭了,樂到了盡頭苦就現前。苦盡甘來,這個好;樂極生悲,這個不好。輪迴就這麼回事情,天上樂,樂極就往地獄去了,地獄苦盡了慢慢再回來。就這麼轉,轉一圈不知道多少年,不能用年說,用劫說,多少劫數。明白了,我們的明白要靠長時間的讀經,認真讀,因為我們迷得太久、業障太重了,讀怎麼樣?讀不懂,聽講也不懂,這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就是覺察到自己業障深重。為什麼聽不懂?為什麼有人一遍、兩遍就開悟了,我們聽了幾十遍、幾百遍、幾千遍都不能開悟?這業障多重。怎麼辦?不要害怕,繼續去讀,別人讀一遍我讀十遍;別人讀十遍,我讀一百遍;別人讀一百遍,我讀一千遍。你能有這樣的決心,有這樣的耐心毅力,你就會成功。一定要把恭敬心念出來,恭敬心就是開悟的火花,沒有這個不能開悟。

  「真誠恭敬」這四個字重要,這四個字是開悟的祕訣。開不了悟,沒有真誠心,沒有恭敬心,還帶著懷疑,這個人就可憐了,這人就苦了,他回不了頭來。我們細心觀察,哪個人有善根,哪個人沒有善根,就在這些地方看,看他處世待人有沒有恭敬心,有沒有誠敬心,真誠。有真誠、有恭敬,這個人決定有前途,現在雖然在受苦受難,他很快業障消了,智慧、福報現前,肯定的。真誠、恭敬心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被無明煩惱障礙住了,雖有不能現前,自己不知道。總以為自己是對的,佛菩薩講的靠不住,幾千年以前人講的還能用得上嗎?信心失掉了,那就善根永遠斷掉了。

  《群書治要》的出現,我給它介紹給馬哈迪,他希望我們趕快翻成英文給他看。第一本《360》出來了,送給他,他看了之後非常歡喜,說了一句話:這本書是真正的智慧,沒有想到幾千年前人寫的東西,現在還管用。他感嘆:我看到太遲了,如果我做首相的時候,如果看到這部書,就不會把事情做錯。這是一千四百年前唐太宗編的,但是裡面內容確實是幾千年前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部書不但現在管用,再過幾千年、過幾萬年還管用,為什麼?它裡頭是真理,是真實智慧,這佛經上講的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真實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時間,千萬年之後都管用;超越空間,不但在中國管用,在外國也管用,你看我們送給馬來西亞,外國,管用。

  我們把它介紹到全世界。上一次,去年十一月,我們訪問斯里蘭卡,沒想到聯合國大使團的主席帶了二十五位大使,就是二十五個國家大使,在斯里蘭卡我們見面了,那是二十五個國家。我們將這個英文翻譯本送給他們三百本。五月二十,巴黎的這個活動,我們帶一千本。對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族群都有利益,超越空間、超越時間,真理!這本書應該是人人必讀書,一生當中你一定要讀的,你才曉得怎樣去經營,自己身心幸福快樂,這對自己管用;經營你的家庭,幸福美滿的家庭;經營你的事業,大到治國平天下,這是讓整個世界真正得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將來可不可能會出現世界和平?可以,不難。用什麼方法?教學為先。一個國家要能培養五、六十個老師,國家電視台裡面有一個專門的頻道,《群書治要》的頻道,二十四小時不斷在播放,由這些老師們輪流來講解,我相信一年就夠了。我們過去在湯池做實驗,不到四個月,人心完全轉過來了。所以,人是很好教的,人是有良心的。我們那次的實驗收穫兩樁事情,第一個證明了人性本善,中國人講人之初,性本善,證明了;第二個證明人是很好教的,我們疏忽了教育。你只要天天給他講,他聽不明白沒有關係,重複講,多講幾遍他就明白了。

  我自己的根性不利,不是很聰明的人,我年輕時候學東西,好的東西,我的標準是三十遍。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了凡四訓》,我用兩個月的時間看三十遍,才受到影響。一遍、兩遍沒用處,那是記憶力很好的、有天分的人行,我們這是中等資質的人不行。至少十遍,三十遍影響就相當深了,自自然然會去做。我學經教,學講經,學會這部經了,我要把它講十遍。跟誰講?一個、兩個都可以。到哪裡去講?到同學家裡去講。天天講人家討厭,人家不歡迎,一個禮拜一天,星期一在張三家,星期二在李四家。天天講,每天不同的地方,換地方,每個星期一都到他家講,每個星期二都到他家講,這樣才能練得出來。不練不行,不練怎麼能學得出來?這都要自己有決心、有毅力,決定不中斷,練出來的。

  時間久了,逐漸逐漸融入了,自己有一點悟處自己也不知道。真有悟處,諸位心細一點能看出來,多少人提問題,我當場解答。別人把問題寫好,通常我不看的,我希望當時提,我當時答覆你。我回答的,有很多我並沒有學過,我能答得出來。它是一個道理,遍數多了自然就貫通了,我這六十多年沒間斷。佛經愈讀愈歡喜,愈學信心愈堅固,愈學志願才真正堅定、無有疲厭。不是認真學習、長時薰修,這個利益你得不到,這個歡喜得不到。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對於這個社會就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自己清心寡欲,什麼都不求,什麼都不要,現實的環境非常滿足。何澤霖老居士的夫人,將六和園供養給我做修學的道場,我接受了,接受之後我就會定居在這個地方,我哪裡都不去了。很多地方找我,行,去講經,講完了回來。講經最長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今年五月斯里蘭卡,下半年我答應鳩山首相,到日本去講一個月,國內也有地方找我,我說都一個月。自在,讓大家都安心,我不要道場。我講經就要一個條件,就是需要有網路,跟我們香港的這個網路能夠結合就可以,只要有這個設備,哪裡我都可以去。早年是在國際,將來可能在大陸,每個地方一個月。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