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八八集)  2013/5/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8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聽我念三皈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五百六十九頁,第三行第二句,「又《會疏》曰」,從這看起:

  「又《會疏》曰:觀之字,即三觀也。蓋夫三諦三觀者,萬行之要樞,菩薩之肝膽也。」我們念到此地。三諦三觀,是中國人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提出來修行的樞要。這個提出來之後,曾經受到印度當時來到中國傳法的法師們,他們在天台山見了智者大師,看到大師提出這個三諦三觀,非常讚歎,說這個修行方法很像世尊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中國人這才知道印度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這個經在印度,國家認為這是祕密,不給外國留學的人看,所以到印度留學都沒有看到這部經。玄奘大師回來,帶了很多經書回來,沒有這部經。國家把它列入禁書,禁止出口。可是中國人還是有福報,感動了印度一位法師,般剌密帝。他想方設法偷渡,幾次都失敗,都被查出來,受了處分。他依舊不死心,最後把這部經寫成很小的字,把手臂剖開,藏在手臂裡面,等到傷好了之後,肉長起來,這才過關到中國來。沒查出來,用這個方法帶到中國來。他走海上來的,從中國廣州登陸,再把手臂剖開,經書拿出來。不知道用什麼水去洗,血洗乾淨了,文字沒有損失,在廣州翻譯成中文。所以這是很特殊,它不是這些大法師譯場翻譯的,這是單獨這麼一個本子。剛好遇到房融,房融是武則天做皇帝時候的宰相,大概犯了過失,被貶到廣州來做地方官,所以他有這個機緣參加這次的翻譯。他擔任潤文,所以《楞嚴經》的經文在文學上稱為第一,可以跟《莊子》媲美,這是房融的手筆。這不幸當中的大幸,他要不貶到廣州,他就沒有這個機會,貶到廣州有這麼個機緣,在《楞嚴經》上做了很大的功德。

  可是實際上,《楞嚴經》上佛說的,跟智者大師的三諦三觀還是有差別。因為三諦三觀依舊用識心去修學,而《楞嚴經》上所說的是「捨識用根」,大大不相同,所謂是不用第六意識,用什麼?用六根根中之性,才是真正《楞嚴經》上所說的修行方法。楞嚴會上,佛善巧方便問這些大成就的菩薩們,問他們是怎麼成就的,把一切修行的方法歸納為二十五大類。修行總不外乎六根、六塵、六識,這叫十八界,這十八類以外,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叫七大,諸佛如來所說的修行法都不超過這二十五種。楞嚴會上,每一種有一位菩薩做代表,說明他們修行過程。這個裡面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圓通」,在七大裡面大勢至菩薩是見大。「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是普遍適合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適合這個地方的根機。大勢至菩薩是適合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根機,那個不一樣。所以二十五圓通裡面,兩個特殊法門。

  我們地球上的眾生,確實大多數聽聽得清楚、聽得明白;看,有很多人反而看不清楚、看不明白,聽得清楚。所以文殊菩薩代表娑婆世界眾生選擇法門,他選擇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音聲聞法。在印度,釋迦牟尼佛以講經說法為第一個手段;在中國,孔子教學也是以言教為手段。這就證明音聲最契合這一個時代的人的根性。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是娑婆世界,時代是釋迦牟尼佛一萬二千年的法運。釋迦牟尼佛的影響,空間是整個地球,時間是一萬二千年,分為正法、像法、末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正是在末法的時代,末法的前面,後面還有九千年。佛在《大集經》上告訴我們,正法時期去佛不遠,佛的遺教規矩還留在世間,真正依照戒律修行的都能證果。像法時期,人的根性就差了,也就是說被染污比較重,修戒律不能證果,要修禪定。末法時期的眾生就更衰了,真叫一代不如一代,只有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叫做成就。這部經專門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對極樂世界方方面面介紹得非常詳細。往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決定成佛,所以它太殊勝了。

  這兩句經文,「觀法如化,三昧常寂」,科題上是「觀法常寂」。《會疏》是日本祖師對《無量壽經》的註解,他說觀之字,這個觀法的觀,就是三觀。下面這兩句話說得好,「三觀者,萬行之要樞」,也就是說所有修學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三諦三觀是修行的總綱領。「菩薩之肝膽」,肝膽是比喻,人五臟六腑裡頭,肝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不能沒有肝,不能沒有膽。

  三諦三觀,我們在《三藏法數》節錄出簡單的介紹。「出《法華玄義》」,文字是《法華玄義》裡頭節錄下來的。「諦者,諦審也」。審是審察,諦是認真,認真的審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你認真去觀察,了解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這到底是什麼?大師根據《法華經》所說,佛說的,得出這個結論,「一切法即空」,空是了不可得。《般若經》上所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現代量子力學家最近發現的報告,跟這個說法非常接近,這被科學證明了,空是不可得。《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虛妄就是空、就是假。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事實真相,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全是由思想波動產生的幻相。所以科學家研究到最後的報告,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的存在。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話以前沒人說過,只有大乘經上說過。佛比科學家要早了二千五百多年。佛說出來了,物質真的不存在,我們所看到物質現象,是許許多多物質現象糾纏在一起,讓我們看到好像是有,是這麼回事情。

  像我們看電影,舊式的電影,現在用數碼看不到了,舊式的是用幻燈片,也就是我們講的動畫。這個是舊式電影的幻燈片,它在放映機裡面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也就是說,一秒鐘它放映二十四張。鏡頭打開,把這一張照在銀幕上,立刻關起來,再放第二張,第二張關起來,放第三張。所以一秒鐘二十四張糾纏在一起,你看到內容,看到裡面的畫面。如果二十四分之一秒只看一張,會是什麼現象?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把電影的底片只留一張,其他統統抹掉,在銀幕上放映,那個速度就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看到沒有?看到了。看到什麼?看到光閃了一下沒有了,光裡面的東西沒看見,它太快了,沒來得及看的時候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在銀幕上看的,至少是二分之一秒,也就是十二張糾纏在一起,看到它的內容,半秒鐘,二十四分之一秒看不到。

  現在佛告訴我們,實際上宇宙之間的波動現象,它的頻率多高?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次生滅。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一秒鐘;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生滅在我們面前,我們知不知道?完全不知道。所以宇宙的生滅在哪裡?就在眼前,我們眼睛看不見,它速度太快了。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只感覺到光一閃。所以把速度要加到一千六百兆,這一秒鐘,在我們面前,眼看不見,耳聽不見,再大的音聲沒聽見,再大的光亮沒看見,這是現代科學家證實的。這個物質現象是從念頭來的,它存在的時間多久?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所以你怎麼能捕捉到它?我們六根都沒有能力感受到它,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鼻嗅不到,舌也嘗不到,身體接觸不到,根本就沒有感覺,心裡想不到。它在哪裡?就在面前。有沒有消失?沒有消失。

  誰能看到?大乘經上佛說,八地以上他看到。宇宙的生滅就在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八地以上。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八地菩薩是最高的四個階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最高的四個階級他們看得到,他們聽得到,他們完全清楚,那是多麼深的定功!菩薩的階位,也就是菩薩定功的等級。所以看到它真的是空的,還沒看清楚就不見了、就消失了,接著第二個來,第二個接著第三個念頭,每一個念頭裡面物質現象都是獨立的,沒有完全相同的。所以我們看到這些相糾纏在一起,看到什麼現象?相似相續相。不是相續,相續是完全相同,它不是相續,所以是相似相續。那我們的誤會,以為它真有,以為它真的存在,在這個上面起貪瞋痴,這就錯了。相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自性的體是空寂的,沒有相,沒有任何現象,但是遇緣能生一切現象。雖能生,所生的現象是生滅相,就是剛才講的,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的相似相續相,不是真的,所以即空、即假。中諦,中這個意思,你把它統統搞清楚、搞明白,就叫做中。體搞清楚了,相搞清楚了,作用搞清楚了,叫中諦,也叫中道。

  我們把這個念下去,「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不明瞭事實真相,「執之為實」,執著,執著這些假相以為是真的,「而生妄見」,產生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自忘」。用空觀,你看它的性,性一無所有,你就不會在這些現象上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會生這個東西。「情忘即能離於諸相」,知道它的真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對它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情忘。相有沒有妨礙?不妨礙,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諸相若離」,一切相你都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則真空之理自然諦了,故名真諦。」真諦就是自性的本體。

  自性能生萬法,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他自己本身什麼都沒有,為什麼能生萬法?這裡頭有個緣,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有感是有心的,佛來應是沒有心的。佛永遠不會起心動念、不會分別執著,他要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就墮落了,他變成凡夫。凡夫有起心動念、有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釋迦牟尼佛示現在印度,智者大師示現在中國,中國有一些祖師大德,佛菩薩再來的,他也示現普通人身,也有父母,也是懷胎十個月生下來的,一生跟我們一般人差不多。我們要問他,他的一生有沒有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執著?告訴你,他真沒有。這叫什麼?再來人,他是來表演的,舞台上表演,表演得非常逼真,你看不出破綻。釋迦牟尼佛亦如是,佛的這些弟子當中許許多多都是古佛再來的,正是古德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一尊佛到這個世間來表演成佛,許許多多擁護他的菩薩、聲聞,還有在家護持的國王、大臣,都是佛菩薩再來,用這個舞台來表演,教化有緣眾生,是這麼回事情。千萬不能當真,當真就錯了。

  「二、俗諦: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真諦是泯一切法,一切法在自己心裡頭沒有觀念,跟《金剛經》講的境界完全相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一切現相,在八地以上菩薩心目當中一片空寂,真相瞭如指掌,他見到真相了。凡夫見到以為有,那就是假相。菩薩見到的是真相,相而無相,無相而相,可以利用這個幻相作佛事,就是度眾生,決定不以為這些相是真的,這就對了,這就不礙事。「諸法雖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諦了」,諦了就是真的明白,「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俗諦。」諸法從哪裡來的?還是自性生的。自性能生能現,自性沒有分別,自性沒有執著。分別、執著是阿賴耶妄心四相,迷了才出現一個阿賴耶,覺悟,阿賴耶就不見了。所以阿賴耶是個妄心,妄心不離真心,妄心是真心的影子。要把它認識清楚,它一點妨礙都沒有。認識不清楚,它的妨礙很嚴重,為什麼?它當家做主了。認識了,認識了它是家裡頭傭人的身分、僕人的地位,它會把它自己應當做的事情做好,服侍於主人。如果不認識,它當家做主,就賓主顛倒,家裡傭人當家,家裡主人變成僕人,這就完全錯了。古人這個比喻,比喻得好。

  「三、中諦:中即中正」,中,不偏不邪,「統一切法之謂」。前面所說的真諦俗諦,真俗不二,真俗是一。「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它不是二邊,它也不離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真相確實如此,相上是假的,性是真的,假相跟真性揉和在一起,你要會辨別。好比黃金,黃金是真的,真諦,把它造成一個像,像是假的。造成個佛像,我不喜歡佛像,把黃金熔掉,造一個畜生像,小狗、小貓的像,像變了,黃金沒變,真的不變,像是假的。所以說體不要執著,相也不要執著,你才真正得其用。所以,一切諸法非真非俗,說真、說俗都有過失;但是要把它講清楚、講明白,這些名詞術語是有必要的。名詞術語是假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講的。大乘法確實如此。「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故名中諦。」所以看,看一樁事情,看一個東西,菩薩跟我們凡夫看法不一樣,菩薩所看到的是三諦,凡夫看東西沒這麼清楚,菩薩一看他就了解。

  再看下面,「三觀」這一條。「天台三觀,謂天台智者大師所立。觀即照了之義。觀達一念之心,即具三諦之法」。這個地方要注意就是一念之心,一念是關鍵的字眼。什麼叫一念?就是剛才所說的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叫一念。太微細了,我們沒有辦法想像。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麼想?我們今天用照相機照相,快門有百分之一秒、二百分之一秒、五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大概五百分之一秒照噴射機就沒問題,它那麼高的速度,你快門一開起來,照片拍完,它沒動,這五百分之一秒看飛機沒動。那千分之一秒就更逼真,還有個概念。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概念都沒有了,這叫一念。所以一念之心,這一念有物質現象、有精神現象,彌勒菩薩告訴我們的,「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五蘊裡頭的色,「形皆有識」,每一個物質現象裡面都有受想行識,佛法講的五蘊。《心經》很多人念,《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一念。這一念被科學家發現了,真正找到物質的根源,物質是什麼東西明白了。佛經上講的五蘊,就在一念當中完成,科學家稱它作微中子。體積多大?科學報告裡面說,是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一粒電子,電子我們肉眼看不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就是一百億個微中子糾纏在一起,等於一個電子,這麼小的東西。這裡面就圓滿包括三諦之法,前面講的空假中,圓滿包括了。

  「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這叫真諦;「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這是俗諦。觀空是觀相中之性、事中之理,觀這個,那是空不可得。觀假呢?是觀現相,相有,一切法都是假相,這叫俗諦。「若觀心中,則一切法皆中」,中是把它融合在一起,看到它的真相,這叫中諦。中諦非空非假、非真非俗,它是圓融的,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對於性、對於相他都不執著、都不分別,最高的階層不起心不動念。「全由性發,實匪修成」,這個「匪」跟底下括弧的「非」是一個意思,古時候通用,都是自性發的,不是修成的。「故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換句話說,你對整個宇宙萬法,你怎麼個看法?看到事實真相。

  下面,這給我們講三觀。「一、空觀:空者,離性離相」。性是空的,相是假的,它生滅的速度太快,它不可得。「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空」。一切法都是這個念頭變現出來的,念力能量之大不可思議。現在科學剛剛開始發現念力,知道念力有能力改變物質現象。科學家最近提出「以心控物」,這一個定律如果成立,地球上人的生活會改觀,跟從前大不一樣。以前,包括我們現代,無不是受物理學的影響。新的科學變了,不是物理,是心理,因為他們的觀察,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存在,所以物質是假的。佛經上講得很多,「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說得好!這些話被現代科學家承認了,他們發現佛經上講的這些話是事實,以前不知道,現在完全明白了。所以觀這一念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這叫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假也是空,中也是空,「以三觀皆能蕩相故」,蕩相是離一切相。「蓋空蕩見思之相」,空,見是見惑,思是思惑,見思煩惱是假的,是不存在。「假蕩塵沙之相」,塵沙是比喻,比喻分別無量無邊像塵沙一樣,再多的現相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因為它存在的時間太短暫,沒有方法能捕捉得到它。「中蕩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下面,「見思、塵沙、無明」,這就是三種煩惱。所以一空一切空,無假亦無中。

  「二、假觀:假者,無法不備之謂也」,一切萬法統統具足。「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這叫假。惠能大師開悟說了五句話,最後一句話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句話很重要,宇宙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出來。自性怎麼變現出來的?現在科學家剛剛研究到這個邊緣,還沒有辦法把它說清楚。佛說清楚了,惠能大師說清楚了,惠能大師在第三句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裡頭本有,一樣都不缺,但是自性不現相。末後一句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那就是遇到緣,遇到緣現整個宇宙。一切萬法包括自己,講得清楚,講得明白。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這是假的,那一切諸法全是生滅法。「由觀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空也是假,中也是假,「以三觀皆能立法故」。空立真諦,假立俗諦,中立中諦,三法皆空,所以叫妙假。確實是妙,似有非有。

  「三、中觀:中即中正,絕二邊對待之謂也」。空跟有是對立的,自性不對立。「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這是中。在自性裡找不到對立,體是空的,相是假的。體雖然是空,能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一切相確確實實了不可得,所以即空即假。「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以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也。蓋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皆絕待,即為圓中」,圓是圓融、是圓滿,這叫中觀。

  下面說,「諸家說三觀,以天台之三觀為最普通」。「空觀,觀諸法之空諦」,觀自性。「假觀,觀諸法之假諦」,觀它的相,生滅相。「中觀,此有二」,兩種。「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觀」,兩種都好。「又就性德之理而謂為三諦」,從理上講的,「就修德之智而謂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為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有別圓二教相違。」這後面有一個表解說,「修空觀,破見思惑,證一切智,成般若德;修假觀,破塵沙惑,證道種智,成解脫德;修中觀,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成法身德。修三觀,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

  我們再回到經本,接著看念老的註解,「又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諸法。」有情是動物,非情是植物、是礦物,有情無情都有生死,也都有涅槃諸法。「如化者,《會疏》曰: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則是中諦。意謂:既言如化,則非絕對空無,故言非空。若言是有,則只如幻化而已,並非實有。」這都說我們現實的環境,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境界,這裡頭講事實真相,並非實有。「又既云如化,乃非有而現假有。既是幻化,則所現舉體是空。」這是真的。「故《會疏》謂為非空非假,而空而假,是顯中道之義。觀法如化者,即觀一切法皆是中道。」中道是什麼意思?非空非假,這就是中道。而空而假,說空說假,你真正了解當中的意義,就不錯。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三昧常寂』。「三昧」是印度話,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定」。「常寂者,真體離生滅之相,謂之常。絕煩惱之相,謂之寂」。一切法不生不滅,一切法的法性沒有生滅,這是常。一切法的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絕是斷絕。絕什麼?絕煩惱之相。煩惱前面給我們說了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三大類,三大類的煩惱統統離開,清淨寂滅就現前,這真正是八地以上的境界。「《唯識述記》曰」,這部疏窺基大師作的,「不生不滅,絕名相於常寂之津」。有智慧的人知道,一切法確實從性上講不生不滅,怎樣才能契入?要絕名相於常寂之津。津是比喻,津是渡口,我們今天講碼頭,在長江、黃河裡面坐船碼頭叫做津口。這是什麼碼頭?常寂的碼頭。常寂是真相。絕名相,知道這些名相是如來教學不得已用的一些工具,可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不執著,這些工具管用;執著,毛病就出來。好比指路牌,你不執著它,知道這是指路牌,循著這個方向走,你能達到目的地。如果你把指路牌就當作是目的地,就錯了。所以有智慧的人,用這些巧妙方便的工具,達到自己最後的目標。《唯識述記》說,「不生不滅,絕名相於常寂之津」。

  「是故《淨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止行者,修止之行。止心一處曰止,乃禪定之異名」。佛門裡面修行,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修觀、修止這是兩大綱領。觀是智慧,就是章嘉大師所說的看破,觀是看破,止是放下,要止心一處才行。所以佛法的修學重視在一門深入,這什麼意思?一門深入就是止心一處,止心一處容易得定、容易得三昧,三昧得到之後繼續用功,不要放棄,就有機會大徹大悟,佛法修學的目的在此地。佛法這個東西,不是教你記得多、念得多、廣學多聞,不是這個意思,佛法修學的目的就是教你開悟。所以戒定慧稱三無漏學,為什麼?這個能幫助你達到涅槃。無漏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佛陀教育是教我們成佛的。佛有智慧,這個智慧妙,真正可以說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麼大的智慧、圓滿究竟的智慧,從哪裡來的?從定慧當中來的。定慧從哪裡來?戒定慧三學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你只要懂得規矩,依照這個規矩去修,你就能得到。真正想得到止心一處,你必須要知道,心只能定在一處,二處、三處你就有分別,你心的力量就分散,只可以定在一處。解門就一部《無量壽經》,加上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解。這個註解很了不起,註解裡面引用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註疏,註解的集大成,太難得了。念老蒐集這些資料,概括全部的佛教,就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統統都有,所以這個註解是圓滿的佛教。這一部註解夠了。看不懂的地方怎麼辦?不要緊,不要去理它,你只要認真去讀,一遍一遍去讀,一定要讀到三昧現前。三昧就是確實止心一處,你的心裡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只有這個經註、只有佛號,除這個之外雜念都沒有了,這就距離大徹大悟不遠,一般人二、三年的工夫就開悟了。開悟之後,經裡頭的意思全懂了,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沒有學過的經論也通了,所謂是觸類旁通,只要一接觸就通了。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見性的人哪有不知道的道理!見性是把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顯發出來了,這叫大乘,真正是世出世間不思議法。

  「絕名相,離煩惱,不生不滅,住於常寂」,常寂是大定。「如是三昧,故云深也」。這是深的三昧,不是淺的。我們學這個法門,得的三昧叫念佛三昧。「由於常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觀」,這就等於是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跟佛的看法相同。佛是怎麼看法?佛知道全是假的,叫如化之妙觀,化是變化的。也就是說,對於一切法都不能把它當作真的,當作真的就錯了,一切法全是假的,全是生滅法,全是不可得。《般若經》講得真好,「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於是我們的心就定了,為什麼?心裡離開一切法了,你才住於常寂。寂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常寂。「由於常行中道」,有中觀自然就行中道。「住一切如化之妙觀,自然入於不生不滅甚深常寂之正定」。這個就是淨宗所說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有兩種,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證得的果位等於阿羅漢、辟支佛。第二種是理一心不亂,無明破了,等於《華嚴經》所說的初住以上法身菩薩的境界。這是甚深境界,自然入於不生不滅甚深常寂之正定,這是理一心不亂。

  「《遺教經》曰:譬如惜水之家」,古時候,「善治堤塘」。古時候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所以大戶人家都有池塘,用水方便。他住的環境要挖一個池塘,甚至於還挖一條河溝,保護村莊的。這個水很乾淨,可以喝。「行者亦爾」,修行人,「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要建一個池塘,要有堤壩,一定要做得堅固,菩薩用這個做比喻,修行人為智慧水善修禪定,禪定好比是堤塘。「令不漏失」,不能讓水漏掉。修行人修般若智慧,一定有定,一定有戒;如果沒有定、沒有戒,他的智慧就漏掉了。「此表定慧等持之因行」,因地所修的,「本經《大教緣起品》曰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是其果德。」大教緣起第三品裡面有這句經文,如來定慧究竟暢通無極,沒有極限,沒有邊界,這是如來所修的果德。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這一段裡頭就是說的戒定慧三學,這個三學通一切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能離開戒定慧,離開戒定慧就不能成就。

  下面一段,「善護三業」。請看經文: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善護口業』,下面六句,剛才念的,「表菩薩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之中,則以善護意業為首要。是即菩薩善護己念之正行」。意是講念頭,怎麼樣護持自己起心動念,這個最重要!所以這一句就是菩薩善護自己念頭的正行。「由於深契中道,正定常寂,了達真源,遠離生滅,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是以意業清淨無染。意業清淨,身口隨之。」身口意三業,這是講真修行,真修行修什麼?就修這三樁事情,身、口、意。身口意三樣是以意為主,意要是端正,身口自然就正,所以它就變成非常重要。由於前面所學的深契中道,深契中道就是對於一切法看破,徹底了解它的真相,於一切法裡頭不再起心動念,這就是正定常寂。於一切法還會起心動念,對於一切法非空非有還沒有搞清楚,依舊是認為一切法是真有,我真想擁有它,我真想控制它,起這些念頭,這就是凡夫,這就是造業。如果一切法是真的,你控制它、佔有它,情有可原,假的。不但一切法,我們自己身體都不能控制、都不能佔有。哪一個人不想健康長壽、年輕不老?都想,做不到。老化,一天比一天老,不是一年比一年,不是十年比十年,天天老化。你對身體不能控制、不能佔有,無能為力,何況身外之物?身外之物全是假的。所以修行人,佛教導我們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好,不在這些事上操心。應該在什麼地方操心?在身口意上操心,在戒定慧上操心,這就對了。身口要修戒定,念頭要有智慧,為什麼?這是帶得去的。人死了,身體帶不去,戒定慧帶得去。人要能夠修戒定慧,這是個聰明人、有智慧的人。要求世間的財色名利、五欲六塵,這統統帶不去。帶不去的,在這上面操心,錯了,那叫造業。帶得去的,你認真努力去學它,這叫功德,功德是帶得走的。

  「深契中道」,這一句很重要,一定要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一切法即空即有、非空非有。《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生能現的性,那就是自己的本性,本性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它什麼都不是。但是它有能力現相,現物質、現精神、現自然現象;雖現,不是真的。真,永恆不滅,那叫真。凡是有生滅的叫無常,無常的東西不可以執著它,你無法佔有它。所以修行人把這一生,把這個世界看作是旅館,我在這住幾天,一切隨緣,什麼都好,歡歡喜喜,快快樂樂,幾天就離開了。要把極樂世界看作是老家,念念要回老家,念念要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得到永遠的成就、究竟的成就、圓滿的成就,那就是成佛。成什麼樣的佛?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的佛,這就對了。「遠離生滅」,這是離一切生滅現象,也就是說,凡是生滅的現象不要放在心上,這就是遠離生滅。「自然遠離一切煩惱之垢,是以意業清淨無染。意業清淨,身口隨之」。

  「於口業云:不譏他過」。佛法排列的順序,身、口、意,在這個地方它把口放在前面,身放在後面,口、身、意,這不是錯誤,而是有很深的用意在其中。為什麼?人的過失,犯口業最多,口業最重,把它擺在第一句,特別提醒我們,一切時一切處謹慎口舌,不造口業,用意在此地。口業裡面最重要的是不譏他過,別人有過失千萬別說。不說沒事,說了怎麼樣?說了,別人知道,他懷恨在心,就變成冤仇。這個冤仇,機會成熟的時候他就報復,很麻煩。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記載,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苦不堪言。禍根是什麼?就是說話不謹慎。這樁事情不但儒釋道都說,我們看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沒有一個宗教不說。所以,每一個宗教都可以稱得上是世間最重要的教育、最值得人學習的課程,幫助你這一生事業成功、幸福美滿,還能幫助你生生世世向上提升,不至於墮落。你說這個多重要!

  「譏者,譴也,誹也」。譴是譴責,責備人;誹是毀謗人,誤會別人。毀謗別人,「指責人之過失。口業不譏他過者,實由於意業之不見他過也」,這個正確。菩薩不見眾生過,他就不會批評別人、不會毀謗別人,這個是一定的道理。這一句意思很深很廣,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