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六五集)  2013/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6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二十五頁第二行:

  『思惟究竟』。念老的註解,「法藏菩薩於諸佛國,善惡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分別,窮深極微,達於究竟。究竟者,即經中真實之際,即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一段是解釋法藏比丘學習的成就,「思惟究竟」。法藏菩薩接受自在王如來的加持、教導,參訪一切諸佛剎土,對於諸佛剎土裡面善惡之因、粗妙之果,這個因跟果是最關鍵的字眼。說明因果這個事情是真的,在諸佛如來也不例外,善因善果,惡因則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諸佛剎土裡面,有諸眾生造善因,也有眾生造惡因,像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到那裡去的人純淨純善。雖然淨土是帶業往生,在一念往生的時候,他念佛的功德能伏住煩惱。煩惱沒斷,就是控制住,這一念不讓它起現行,他這一念就能往生。最後這一念還是煩惱,這就去不了,立刻就轉到六道裡面去了。真正念佛功夫就在最後一念。平常我們念佛,像打仗一樣,平常訓練,往生是上戰場,這最後的一念。

  全在最後一念,最後一念有把握、有保證,那就全在平常用功,功夫得力。我們起心動念,這一個惡的念頭才起,一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控制住,要轉得快。一念善念起來,也要轉成阿彌陀佛,為什麼?惡念是三惡道,善念是三善道,統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是無論善念惡念、淨念染念,只要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是阿彌陀佛,覺得快。古德教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能讓念頭相續,只可以讓阿彌陀佛這個念頭相續,不能叫其他的相續,這比什麼都重要。善念相續知道三善道,惡念相續就是三惡道,三惡道那就繼續要搞六道輪迴,出不了,出不去。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認識清楚,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可貴的就是能轉,轉得快,不讓念頭相續,要讓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念念相續,這就成功了。

  為什麼要往生?這個答案全在這部經裡頭。這個世間太苦了,不僅是三途,人間、天上。苦在什麼地方?苦在無常。所以對無常要認識,要認識得很清楚。整個宇宙,科學家都告訴我們,是念頭的相續相。佛講得更清楚,每一個念頭都是獨立的,像看電影、電視一樣,每一個念頭是一張畫面,每一張畫面都完全不同。在什麼地方?就在當下,沒有過去、沒有未來。過去已經過去,不再回頭,未來還沒來,所以只著重當下這一念,這一念決定是阿彌陀佛。我們向阿彌陀佛學習,將來成佛,決定跟阿彌陀佛一樣,也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法藏有緣參訪遍法界虛空界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我們的緣也相當殊勝,為什麼?讀到阿彌陀佛的參訪報告。這個報告全在這部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他參訪的結果、總結就是下面一品,四十八願,五劫的考察、觀摩得到這個總結,從這個總結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莊嚴。這就是達到了究竟,究竟就是明心見性,手段就是教學為先,這是本經裡面所說的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就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淨句,經上佛常說,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具體總結的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清淨句、是一法句,它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下面這段經文,「選擇」。

  【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

  這個參學沒白學,確實收穫非常的豐滿。念老註解裡面說,「乃專一自心」,專一自心就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制心一處,我們現在講專心,就是專一自心,念力集中、大願集中,「選擇度生所欲」。從這裡看到阿彌陀佛的用心,沒有為自己,完全是為度生。度生所欲就是度眾生所要的善巧方便。「開化顯示」,開是開示,化是教化,顯示是表演出來。不但講清楚,我們現在所講的,把它做出榜樣出來,這別人相信了。說到要做到,說到沒有做到,那個不算數。章嘉大師教給我,解行的標準如何來揀別?就是看破、放下,看破是解,放下是行。看破了,你有沒有放下?沒有放下說明你沒有看破。換句話說,你沒有做到,你沒有真正理解;真正明白了,沒有一樣做不到的。用這個方法來檢點,我們是不是真的了解了,真的做到了,這個方法非常有效。還沒有做到,就是我沒有了解透徹,還要學習。

  我們讀一部經,讀經是方法、是手段,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制心一處,就是此地講的專一自心,目的在這個地方。心沒有到專一,我念的不夠,怎麼辦?繼續再念,十遍、百遍、千遍、萬遍,念的遍數多了,心就專一了,自自然然專一,專一就叫三昧。我讀《無量壽經》就叫念佛三昧,我讀《法華經》就叫做法華三昧,我讀《涅槃經》就叫涅槃三昧。讀經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就是目的是專一自心,是這個意思。為什麼?心專一之後他就會開悟。

  修行終極的目標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句話不僅僅是禪宗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包括淨土在內,沒有例外的。如果這個法門不能通達到明心見性,就不是佛法,這是佛法的一個標準。古人有云,哪一法不是佛法?會的人法法皆是佛法。因為任何一法都能夠,只要你專注,不管哪一法,只要專注就會得定,得定就會開悟,所以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不會呢?不會,《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你去讀經,讀經打妄想,得不到三昧,那就不是佛法。佛說得真好!會的人一切法統統是佛法,我念基督教的《聖經》能不能得三昧?能。它只要你把念頭集中,集久了真的會開悟。不管哪一個宗教的經典,乃至於世間的學術,只要用這個東西來練,練止心一處,把我的妄想、雜念統統制止住,把它停止住,念頭盡量集中、盡量專一,他就得定了。所以這一切工具不重要,什麼法子都可以用,這叫佛法無邊。不限定一法,法法皆如,法法皆是,無有一法不是佛法。這個意思就是說,無有一法不能幫助你開悟,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悟,法法都能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悟。

  佛法也是這個意思,所以《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要捨你才能得定,你要執著不能得定。我讀《無量壽經》,我字字句句都要想它是什麼意思,能不能得定?不能。只是一昧念下去,念得一個字沒念錯,一句沒有漏掉,從頭到尾念下去。什麼意思不要去想,根本不要去理會,只要一直念,念得字字句句都不錯,一遍一遍念下去,念久了就得定。如果去想它,你這個修行裡頭夾雜著妄想,這個不能得定,把你的功夫破壞掉了。所以馬鳴菩薩教我們,讀經,不執著文字相,不執著名詞術語的相,不執著心緣相。就是你根本不要去想它,你一遍一遍讀。為什麼?用這個東西修三昧,這是個手段。

  宗門接引一類根機,什麼根機?看文字喜歡著文字相,喜歡去想佛這一段什麼意思、那一段什麼意思,去想這些。所以,禪宗用個特別的手段,根本不准你看經,教你什麼?參話頭,叫你觀心,觀心比較難,那就教參話頭。參話頭是什麼?你的念頭集中在一句話上,這句話沒意思。宗門常常參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就老想著這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用這一個念頭把所有一切念頭都打掉。二六時中如痴如呆、如聾如盲,這是用到功夫得力的時候就變成這個樣子。不定什麼因緣觸動你了,豁然大悟,就開悟了。宗門在中國,兩千年來,大徹大悟的人我估計應該有三千以上,這宗門的。念佛更好,更方便。宗門是直捷叫你開悟,教下也不例外,不開悟,你在教下沒得到東西,得到就是開悟。統統是明心見性,名稱不一樣,教下叫大開圓解,念佛叫理一心不亂。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平等,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念佛是決定成就,參禪未必成就,一萬個參禪的人難得有一個大徹大悟,為什麼?定不下來,還有雜念。一個雜念都不行,就把你破壞掉了。念佛准許帶業往生,它的目的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你得真幹,不真幹去不了。真幹是什麼?放下萬緣,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得三昧。得三昧就算成就,不用開悟,開悟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自然就開悟了。在我們這個地方沒開悟,只得定,這個定叫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最淺的叫功夫成片,只要有功夫成片,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就保證你往生。功夫成片是什麼意思?一天到晚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求,什麼都不要,什麼都放下了,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人人做得到。

  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個個有分。而且經上告訴我們,即使你做五逆十惡、毀謗大乘,只要真正懺悔、認錯,我後不再造,念佛求生,阿彌陀佛還是來接引你。其他法門沒有。這個法門簡單、直捷、穩當,成功快速。壽命無所謂,有壽命可以不要了,提前往生,很多!我們從《往生傳》,古人所編的《淨土聖賢錄》,也是屬於往生傳,這裡面所記載的,大概有三分之一捨壽命,自己還有壽命不要了,提前走了。只要功夫成片就有能力提前走,很多人功夫成片,壽命不要了,歡歡喜喜,自在往生。

  淨宗修行必須具備的條件就三個,第一個信,第二個願,第三個行。蕅益大師常說的信願持名,印光大師繼承了,印祖也常常說這句話,常常用這句話勸勉同修,信願持名。他老人家常講的十六個字,這是印光大師傳心法印,他教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確實是老人一生行誼的寫照,你要問印光法師是什麼樣的人,十六個字講清楚了。我們現代淨宗學人要向老法師學習,把這十六個字做到。敦是親愛、是和睦,倫是同類。從自己家裡講,父母兄弟姐妹,同類,再擴大是我們的家族,再擴大是國家民族,再擴大是整個世界的人類,凡是人,皆須愛。這就是敦倫。盡分,盡我們自己的本分,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有信實,誠信,這都是本分。五常是本分,八德是本分。一定要把每一個字都做到,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

  閑邪存誠,閑邪是防止邪惡。現在社會上邪惡多,太多太多了,自己要懂得預防,如何遠離它們。最明顯的邪惡,很容易侵犯到你家裡來的,頭一個就是電視、網路、報紙、雜誌,這裡面內容,十之七八都是教人殺盜淫妄,都是教人貪瞋痴慢,要遠離。對我們念佛,干擾我們清淨心的,我看頭一個就是手機,不是個好東西。雖然是便利了,但是讓你從早到晚不能安靜。你想念一串佛,念珠一串一百零八聲,電話來了,就把你打斷了。我們活在這個世間,什麼最重要?往生極樂世界最重要,凡是妨礙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我統統遠離,我統統放下。這個自己要知道把關,這叫閑邪。存誠,存心要真誠,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遠離邪惡。這印光大師一生,他就是這麼一個人。

  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修淨土的條件,對淨宗有堅定的信心,有堅定的意願,我只求往生極樂世界,老老實實去念佛。執持名號就是老實念佛,終極的目標是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總結起來就是彌陀弟子,彌陀弟子像什麼樣子?就這個樣子,這才是彌陀弟子。這十六個字沒做到,是彌陀假弟子,不是真的,自以為是彌陀弟子,阿彌陀佛不承認;這十六個字做到了,那是真正的彌陀弟子,與阿彌陀佛完全相應。印光大師一生,自行這十六個字,化他也是這十六個字。

  「開化顯示,流出依正種種莊嚴,不可思議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為一切苦難眾生,開顯依正莊嚴的極樂世界。「得成大願,惠予眾生真實之利」。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從來沒中斷過,而阿彌陀佛把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功德,圓滿攝受在西方極樂世界,讓這些眾生往生到淨土,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一生決定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所以彌陀建立道場,永無休止的在教學,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替阿彌陀佛招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這部經多次宣講,在一切經裡面帶說淨土,附帶勸大家求生淨土的有兩百多種。世尊這種做法我們要留心、要留意,要細心體會他是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慈悲到了極處,巴不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趕快成佛。開顯這個法門,他是等不及了,為什麼等不及?六道太苦了,苦人太多了。幫助這些眾生成佛,這些眾生成佛之後,立刻就像阿彌陀佛一樣廣度眾生,這才是惠予眾生真實之利。前面我們讀過,單講真實之利,阿彌陀佛第一,西方淨土第一,沒有能跟他相比的。講真實之際,諸佛平等;講真實智慧,諸佛也平等;講真實之利,對眾生的利益,阿彌陀佛是第一。

  「又一其心者,即一心也」,一心專注佛土。經念熟了,心有所思、有所想,就思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想別的。把我們自己身心世界統統放下,對我們確確實實是真實的利益。為什麼?不想自己,不想自己環境,我們的身心就恢復正常,我們居住這個環境也恢復正常。身心恢復正常,沒有疾病,健康長壽,居住環境恢復正常,沒有災難。決定要把這些東西放下。這樁事情現在量子力學家給我們做了證明,確確實實宇宙之間一切法從心想生,我想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就生極樂世界、就成阿彌陀佛。一心重要!

  「故本品名至心精進」,這品經的品題叫「至心精進」。一心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一心,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這個要知道。人能保持一心,這是真心現前,我們一心念佛就是一心正念真如。一心正念真如是什麼?是釋迦牟尼佛《大集經》上所說的,是「無上深妙禪」。禪是一心專注,你這個一心專注在真如上,在自性、在真心,所以佛說這是無上深妙禪。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如《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一心具足十法界,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一心變現出來的,你把能變的抓到了,十法界是所變。你證得一心,回歸到一心,十法界知不知道?當然知道,不用學,全知道。

  「一心具十法界」,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摩訶止觀》的,有一心具十法界這一條。《摩訶止觀》,摩訶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大。天台宗有《小止觀》、有《摩訶止觀》,《小止觀》是入門。《摩訶止觀》裡頭說,「夫一心具十法界」,這個夫是語助詞,沒有意思的,一心具足十法界。「一法界又具足十法界」,這就是說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這是天台家所說的,「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無心是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真心的自相,它本來的樣子,起心動念就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介爾是極微弱的念頭。極微弱的念頭,彌勒菩薩跟我們講的,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這個念頭就是極微細的。所以經上常說介爾之心。古代讀書人也常用這個名詞,我們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介爾微細,微細到什麼程度?彌勒菩薩給我們一個概念。一彈指這個時間很短,有多少個念頭?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百個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就是三百二十兆。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念頭,那裡頭的一念,叫介爾之心。現在科學對時間是用秒做單位,那我們一秒鐘能彈幾次?如果彈得很快的話,我相信可以彈五次。三百二十兆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叫介爾。這就是一念心,這一念心就具足三千世界。

  三千世界怎麼來的?我們看下面,「一界又有十如是,還有眾生、國土、五陰三種世間,十如是和三種世間互具」,這就變成三十種世間。「十如是」,後頭括弧裡面有,「如是相(相貌)、如是性(性分)、如是體(體質)、如是力(力用)、如是作(造作)、如是因(習因)」,習是習氣,「如是緣」,緣是助緣,「如是果(習果)、如是報(報果)」,果跟報都是因緣成熟所現的,這叫十如是。後頭還有一個,「如是本末究竟(此之本末,皆同實相,一理平等)」,事上有十種差別,理上是一。這個平等是什麼?空寂,因為這些現象都是假的,全是從波動現象裡頭產生的差別相,所以全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法不離空寂,實實在在它真的是不可得,像《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無論是色法、是心法,這是真相。真相真正明白了,所以那些大菩薩他全放下了。這一放下,他就契入真如,就是自性,在淨土叫常寂光。徹底放下他就契入常寂光,他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段文很重要。

  「此三千世界紛然雜陳」,三千世界是講究竟圓滿的世界,這個地方不是講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三千是指究竟圓滿的諸佛剎土。三千雖然複雜,「仍在一念心中」,從哪來的?一念來的,天台家所說的一念三千。「三千世界是由一心的活動而發生的,所以《止觀輔行記弘決》」,這是一本書,裡面說的,「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所作」。這是妙覺如來在究竟果地上看到的真相,一點都不假,與《大般若經》上所說的圓滿相應,「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對這句話是不是真懂了?用章嘉大師的標準,你萬緣放下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真懂了,你就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誰的境界?是法、報如來的境界,法身跟報身,法身是常寂光,報身是實報莊嚴土,你入這個境界了。入這個境界,你看到整個宇宙,體相用全看到了。不但體相用,因緣果、理與事實一切通達,沒有障礙了。這就是《華嚴經》上佛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對一切眾生,跟對佛平等的恭敬,不會說對佛恭敬多一分,對凡夫恭敬少一分,不是的。為什麼?因為他是從自性流出來的,自性流出來就是圓滿的,沒有欠缺的。天台家這句話講得好,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所作,通常都用五個字講,唯是一心作。

  再看下面,「又《探玄記》曰」,《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註解,賢首大師作的,《八十華嚴》的註解是清涼大師作的。賢首是清涼的老師,華嚴宗三祖,清涼是四祖。我們以前學過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那篇文就是賢首大師作的。我們可以把它當作賢首修學《華嚴》的畢業論文,文字不長,《華嚴經》的精髓全在其中,妙絕了。《探玄記》說的,「一心者,心無異念故」。這句話,在淨宗裡頭,祖師大德跟我們講一心,什麼叫一心?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叫一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結果是什麼?一念相應一念佛,因為你用的是真心,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得幹這樁事情,學會了自己要幹。平常忙於事務,早晚功課要幹。早晚功課長短無所謂,要真幹,真幹這個利益不可思議。

  每天早晚一次跟阿彌陀佛溝通,跟阿彌陀佛感應,換句話說,跟阿彌陀佛聯繫上了。妄心不行,要真心。每天都跟阿彌陀佛聯繫,你能不往生嗎?阿彌陀佛那邊沒問題,問題都在自己這邊。阿彌陀佛的佛光普照,我們在他光中,所以他沒有問題,問題是我們知不知道他的光照我們,我們接不接受他照耀我們?光在哪裡?這個經就是放光。你對極樂世界知道這麼多,對阿彌陀佛也知道了不少,這就是佛光在照你。我們能把佛光接受過來,把我們自己身心融進去,那就是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上所說的,「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你能不往生嗎?

  心裡頭決定不要搞名聞利養,搞這個就錯了。佛菩薩普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這個不能不知。著度眾生的相,自己就墮落了,不是佛菩薩了,他迷了。怎麼可以把假的當作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假的,不是真的。六道眾生當真,他迷,佛菩薩覺了,覺了才不會當真。你說的是假話,佛菩薩跟你一起說假話,為什麼?你才聽得懂。佛菩薩說真話,你說假話,格格不入,你聽不懂佛的話,你得不到利益。所以佛以無盡的善巧方便來幫助你、引導你,讓你慢慢覺悟。什麼時候你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是什麼樣子?一心。在淨宗最明顯的,一心專念,他真覺悟了;他還有二心、三心,沒覺悟。沒覺悟,往生沒把握;真正覺悟了,往生是真有把握。

  佛菩薩教導我們,第一個目標,我們對於淨土不懷疑,第一個目標完成了;第二個目標是希望我們發願,發真願,不是發假的,願生淨土。願生淨土是什麼樣子?這個世界放下了。什麼叫放下?再也不想念這個世界,再也不想念這個身體,這才是真放下。還想念這個身體,還想念這個世界,沒放下。所以要把這個放下,想什麼?想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這是大勢至菩薩所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心裡頭真有佛,緊要關頭的時候佛就現前。境隨心轉,我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就現前;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現前;我念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現前。讓我看到,別人看不到,為什麼?他沒念。這是佛菩薩給我們作證,證明感應道交是真的,不是假的。感應道交既然是真的,臨命終時往生淨土就不是假的。

  我們再看底下引用的,《教行信證文類》,這裡面說,「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這一心裡面夾雜著一個妄想,不是一心,一心破壞了,夾雜一個雜念也破壞了。一九九九年的時候,我在新加坡提倡十念法,一天九次,只念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十句,用一心念,十句裡面不夾雜妄想、不夾雜雜念。時間只要兩分鐘,可以做得到,時間長了,雜念起來了。早晚兩遍,三餐吃飯的時候祈禱,念阿彌陀佛,三遍;上午工作,工作開始的時候,先合掌念十句佛號,再開始工作,工作結束的時候,也合掌念十句佛號,下班,上午兩次,下午兩次。一天九次,不能間斷,養成習慣。無論什麼境界現前,阿彌陀佛就會出現,這佛號會出現。一定要熟,要熟透,要講求,求心無雜念、心無妄想。有想統統是妄想,有念全是雜念,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其他統統是妄念。

  《教行信證文類》裡頭說,「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大乘經上佛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現在的心淨,我們現前住的佛土就清淨,清淨地方就沒有災難。台灣這個地區不會有大災難,什麼原因?有正法道場,果清法師在那個地方,有真修行人,那個地方就少災少難。一心專念,極樂世界的真因。「正如本經一心結得大願,顯一心乃報土真因」,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一心所現的,我們念佛以一心專念就決定得生。

  下面這一段,「勤修」。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

  法藏菩薩的精神、毅力,我們要向他學習。『精勤』,精是精進,勤奮去求,『求』是自己心願,『索』是考察,看看這個佛土哪些值得我學習的,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看註解。漢、吳兩種本子,經文都是「勇猛精進,勤苦求索」。故知精者,就是精進,勤是勤苦,求是願求,索是取也。會集把這兩句八個字變成四個字,前面四個字勇猛精進,取精字,下面勤苦求索,取三個字,勤、求、索。這個地方看到夏蓮老會經實際的狀況,簡單,意思圓滿,在文章是好文章。「精勤」是心態,我們求學的心態,「求索」是我們的需要。接著,『恭慎保持』。「《漢譯》曰:我當奉持,當即中住。」「恭者,敬也」,恭敬,「慎者,謹也,誠也,靜也」。《漢譯》當即中住,即恭慎兩字的真實義。「安住中道」是真正的恭慎,當即中住就是安住中道的意思。

  學聖賢、學佛菩薩,心態是我們成敗的關鍵。所以在淨業三福裡頭,第三福第一句,「發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菩提心的體是真誠心、至誠心,《觀經》上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大乘起信論》裡面說的直心(體是直心)、深心、大悲心。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我在早年,在美國講這部經的時候,我把深心就用經題上的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大家好懂。真誠心是體,真誠心對自己,就是自受用,就是深心。深心是什麼?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的心,清淨平等覺。後面是他受用,他受用是慈悲,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迴向發願心。這個說法,深心講得很具體了。古人這個深心,解釋是好善好德,什麼是善、什麼是德,講法就很多了,我們直截用經題,好,清淨是善,平等是德,覺是智慧,真實的德慧。要發這個心,我們跟佛菩薩才能相應,佛菩薩說的話我們才能聽得懂。如果不是這樣的心態,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他們說的那些話我們聽不懂,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要怎樣再能夠興旺起來?有這個心的人很多,但是到哪裡去找這樣心態的人?沒有這樣的人就興不起來。真正有這種心態的人,不要多,有個十個、八個就能興起來。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世,孤家寡人一個,從教五比丘開始,真是勤苦的經營,鍥而不捨,把佛陀教育興起來,流傳到今天。事不是偶然的,他那個團體,現在人講他那個班底,是十方世界諸佛菩薩來示現的,大乘經上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關鍵在此地。佛為什麼不出現?眾生不肯回頭,佛來了沒用處,佛來了讓眾生造更重的罪業。為什麼?不相信,懷疑、批評,甚至於毀謗,那個業就造得重了,他不來了。什麼時候眾生回頭了,對聖教、對聖人能相信、能恭敬,他就來了。感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是這麼一樁事情。

  我們在一個團體裡面,自己沒有領導團體的能力,領導團體是君,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就服從領導,就做臣。事業的成就,是君臣同心同德才能成就,君要得不到臣,好的臣,不能成就,好的臣沒有君領導也不能成就。所以,人必須有自知之明,我是該做君的還是該做臣的,《群書治要》裡頭一開頭,君道、臣道,兩個選一個。真正具足臣道的人,遇到君,他會成就一番事業。孔子守臣道,當年他在世,周遊列國,希望有一個仁君,諸侯國的國王能夠用他,請他做宰相,他能施展他的抱負。結果,周遊許許多多國家,沒有人用他。到六十八歲了,古時候人七十歲退休,六十八歲再差兩年退休了,所以這才回到老家。

  願望達不到,教學,把自己的心願留傳給後人。整理文獻,教導下一代,他做這個工作,這工作做成就了。後世對他的敬仰,尊他為萬世師表,孔老夫子在世連作夢也沒想到,這麼大的榮耀。他要知道,何必去周遊列國?像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多好!他們兩個開悟年齡是相當的,孔子說他「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歲成就了;釋迦牟尼佛也是的,十九歲捨棄王位,出門去參學,三十歲成道,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兩個人成道都是三十歲。但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就開始教學,夫子成道之後一心一意想找個一官半職,去施展他的抱負,這命中沒有。所以到老才開始教學,教得很成功。夫子七十三歲過世,實際教學只五年,五年能夠做到,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通達六藝的七十二個人。

  所以「恭慎保持」,這個學習的心態太重要了。恭慎是心態,保持是真正做到,就是落實了,這是真學。只有恭慎沒有保持,有恭敬心,但是沒有做到,那個沒用。尤其這個慎字,恭慎這兩個字,兩字之實義,安住中道,這是真正的恭慎。安住中道,說得好!「保持與保任同一保字,宗門」,是禪宗說的,「心心不異謂之保」。宗門的心心不異,不變,這就是安住中道,不偏不邪。在淨宗,就是淨念相繼,就是宗門的心心不異。我們這部經上,佛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一向專念就是心心不異。持是行持,有執的意思,即《漢譯》裡面講的奉持。

  「故知恭慎保持者,乃自然敬肅,從容中道,心心不異,任運自持」,念老這個末後四句的解釋非常好。恭慎保持是什麼意思?恭敬、嚴肅,是自然的。出之於真心是自然的,出之於妄心是勉強的,外表有,裡面未必有。裡面是真心,所謂存於心必定形於外,外面所現出來樣子那是真的,他自然的,一絲毫做作沒有,出之於自然,自然恭敬。印祖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那個誠就是自然,敬,此地講的敬肅。從真誠心、至誠心裡面流出來,不是假的,從容中道。佛經上有句話說「法爾如是」,自自然然是這個樣子。他的心真、念專,念佛的人一心就是阿彌陀佛,念念相續,沒有雜念,這叫從容中道。心心不異,任運自持,心心不異是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相續不斷,自自然然保持住,二六時中,憶佛念佛沒有中斷。

  黃念老將這部註解完成之後,他就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彌陀,這大家都知道。一天十四萬聲佛號,他不中斷,追頂念佛,念的速度很快,一句接一句,叫追頂。念了半年,往生淨土,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他學禪、學密、學教,在密宗他是金剛上師,他可以傳法;禪是跟虛雲老和尚學的;教,梅光羲老居士、夏蓮居老居士,都是當時的大德。當時,佛門裡頭有慧老法師,這是夏老、梅老的皈依師父,慧明老和尚,都是一代高僧大德。我們從會集看出念老對教的修養,從一百九十三種典籍裡面會集出一部註解,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流傳給後世,普度世尊末法往下九千年的眾生,他們來幹這樁事情。我們是首先遇到,我們遇到這個經跟註,對於淨宗過去的疑惑完全消除了,現在要做的就是真幹,決定成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