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14/5/13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27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八十二頁,倒數第二行,從後面數過來第二行:

  【示常源曰。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多身後憂。】

  這個是對常源比丘的開示,這個開示只有四句,前面對常攝也是四句,這個文字不多,只有四句,一首偈。菩薩對每一個人開示都不相同,這個也是應機說法,因材施教,我們從《西方確指》可以看得出來。《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再回到娑婆世界來度化眾生,常常示現,這次是示現在明朝時代。他主要提倡的是修淨土念佛法門,因為他自己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當然以這個念佛法門為主要。但是遇到一些在家、出家的這些修行人,根器不一樣,有的修的法門、經典也不相同,我們從這個小冊子裡面可以看到,菩薩他也不勉強每一個人都一定要修哪一個法門,他沒有勉強,而是隨各人他的興趣、他喜歡的,或者他修很長時間的。我們在前面看到有人持《金剛經》、有人持大悲咒、有人修止觀,天台,菩薩對他們開示,都是針對他們所修的法門來開示。也有人持咒想改念佛,菩薩也滿他的願。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出,他對每一個人的開示都有不一樣的地方。

  昨天我們學習到示常攝,常攝、常源,從這個法名來看,他們是同門師兄弟。對常攝來講,就是教他學啞巴、學聾子,就是有口若啞,就不要講話;有耳朵可以聽,學聾子,好像什麼都聽不到,這個針對常攝。從這個地方可以知道,常攝平常可能比較愛說話,而且也喜歡聽是非,大概是這樣,所以菩薩針對他的問題來給他開示。我們修行人、念佛人,話講多了總是不好。這個不但佛門,連儒家孔老夫子也講,孔老夫子講「言多必失」,言多就是我們凡夫話講多了,難免會有誤失,會說錯話。說錯話就會引起很多困擾,在佛經上講就造口業,造了口的不善業。所以《弟子規》也講,「話說多,不如少」,就是話,主要、重要的講,沒有必要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

  我們多一些時間在念佛堂念佛總是比說廢話要好,因為講什麼話對我們往生也沒有幫助。不聽是非也就天下太平了。所以淨老和尚過去常講,不看新聞、不看報紙、不聽廣播,不知道也就天下太平了。知道事情太多,的確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時是非多,必定是這樣。所以對常攝這樣的開示。「絕群離俗,其道乃崇」,絕群就是不要跟一般人一樣。對常攝的開示也是對我們的開示,那我們要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才能得利益。的確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新聞、報章、雜誌能夠值得我們看的信息是非常有限,非常少。主要我們看知道一下跟我們生活有相關的這些報導,那不相關的我們是可以不需要知道。就是不能跟一般人一樣。

  這一段對常源的開示,就是不能懈怠,不能懈怠就是要精進。出家人,比丘,如果懈怠,『怠非比丘』,就是懶惰、懈怠那就不是真正的比丘了。「比丘」這兩個字是很不容易的。比丘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乞士、破惡、怖魔,翻成中文有這三個意思。印度梵文叫比丘,這是音譯,翻它的音,意思就是乞士、破惡、怖魔。比丘是修因。乞士就是比丘是以乞食為生活,他不經營事業,也不種地、種菜、種糧食,他沒有,沒有經營這些事業。他靠什麼維持生活?就是乞食,就是拿個缽去托缽,自己沒有廚房。在佛陀時代,現在泰國、斯里蘭卡,出家比丘,小乘佛教國家他們還是實行這個托缽制度。

  比丘以前托缽,在印度,只有三個月沒有出門托缽。就是農曆四月十五,今天是農曆四月十五,到農曆七月十五,這三個月是印度的雨季,這三個月可以說天天都下雨。下雨,出門托缽也就不方便了,也不能穿雨衣,也不能打雨傘,淋得一身都濕濕的,路也不好走。所以這三個月,佛陀在世的時候就結夏安居。因為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是屬於夏天,像現在是立夏,立夏已經一個多星期了,現在是夏天。三個月,在一個地方結夏,結夏安居。現在台灣有一些道場也有辦這個結夏安居,就三個月。平常到外面去弘法的弟子,這時候也都回到佛陀這個僧團。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等於是進修,大家在一起,將其他九個月自己修行、弘法利生這些自行化他方面有一些心得,或者有什麼疑問,可以提出來向佛請教,以及諸位同學切磋琢磨,大家這個道業就會更向上提升。

  佛法傳到中國來,早期有少數有乞食,後來也沒有了。因為佛教傳入中國是漢朝,漢明帝那個時候,去西域請印度的高僧到中原來翻譯佛經,把佛的梵文經典、舍利、佛像帶到中國來。是皇帝請的,皇帝禮請的,不能讓出家人去住在樹下。這個在中國這種古禮,對老師尊師重道,是特別重視。當然你這麼誠心誠意到西域,就現在的新疆,去請印度高僧到中國來弘揚佛法,中國人這個待客之道,那絕對不能失禮,讓法師去住樹下,那這像什麼話!在中國這個環境來講,那是怎麼說也說不過去的。所以就接待在鴻臚寺安單,鴻臚寺就是以前國家接待外賓的,像現在的外交部一樣,專門接待外賓的。翻譯佛經不是短時間,鴻臚寺接待外賓也是短時間的,也不能長期住在那裡。後來就另外在洛陽建一個白馬寺。

  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在河南省洛陽。這個白馬是取他紀念,也是中國古人人心厚道,紀念這個白馬駝經的功勞。因為西域新疆到河南,古時候交通不便,都是靠這個馬來運輸,運輸這個佛經,走那麼遠很辛苦。我們現在不要說坐馬,讓你坐車你都喊累,連坐飛機都喊累,不要說騎馬,以前騎馬沒有現在坐車那麼舒服。這個馬是運輸,把這個佛經運到中國來,白馬功勞也不小。所以紀念這個白馬,這個寺院稱白馬寺。我記得中和這邊也有一間寺院叫白馬寺,好像在中和。以前,我們二十幾年前,美國達拉斯佛教會那個佛堂,佛教會成立,那個形狀是,老和尚蓋得就像白宮一樣,跟美國白宮一樣,但是門口放兩匹白馬。那個意思也是形容這個白馬駝經,傳到中國,再從中國傳到其他國家,北傳佛教這支,還是白馬的功勞。

  所以出家人在中國地區就不住樹下了,皇帝接待的就是宮殿。以前皇宮,一般人是不能蓋皇宮那個樣子的,蓋了會被殺頭的,要造反了,皇帝才能蓋,皇帝以下的就不可以蓋得跟皇宮一樣。唯有寺院可以,所以以前很多寺院都是皇家蓋的,皇家寺院,只有寺院可以。比丘,出家人,就不住樹下了,到中國來就被安頓在寺院裡面。寺是古代皇帝辦事的機構。也不用到外面托缽了,這個寺院裡面有廚房,自己做,或者請人煮。三衣,在中國地區有春夏秋冬,特別在北方,冬天非常寒冷,不像印度熱帶地區,四季都是夏天,他們三件衣服是夠了。因為沒有秋天、冬天、春天,沒有,都是夏天。但是中國地區就不行了,三件衣服是的確不夠的。在這個地區環境不一樣,所以中國的出家人這種生活的方式也跟古印度出家人生活方式就不一樣了。但是翻譯經典還是把這個意思翻出來,就是乞士。因為畢竟現在這個南傳佛教國家他們還是乞食。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他非常讚歎出家人恢復這個托缽制度,他非常讚歎,提倡這個制度,他說這個制度對修行有很大的幫助。的確佛制定這樣的制度是對修行有幫助。

  現在澳洲有一些出家人,包括一些西洋的出家人,他們學的是南傳佛教,他們還是到外面去托缽。我就有一次去參觀他們那個道場,住在山洞裡面,有一個佛光山的女眾去參加他們那個共修,他們就住在山洞,每一個人一個缽,這麼大,都用個布蓋著。每一天,我問他們怎麼去托缽?他說用車子載,載到一個地方,就放下來,他們就去托缽。托缽,他們就沒有吃素,就是吃三淨肉。他們這個托缽的方式還是有,在澳洲有看到。那個洋人,我問他,他們也去托缽,他們說到美國去也是托缽,到美國托缽。我說那美國他們給你們吃什麼?他說還有冰淇淋,托缽還有托冰淇淋,然後混在一起。我說那怎麼吃?他們就這樣吃。我到泰國去,他們也去托缽。托缽,都是一個缽很大,早上大概八、九點就出去托缽,托回去,他們到寺院然後再吃。但是沒有吃素。他日中一食。這托缽。

  江老居士對托缽非常的支持。為什麼?因為出家人沒有這些罣礙了。如果自己開伙食,柴米油鹽醬醋茶,跟在家人一樣,每天要為這些生活上的事情來安排、來操心。如果托缽,那就不用了,反正去托,托得到就吃,托不到就要餓肚子。佛陀規定,連續托七家,人家都不給,那就不能再托了,今天就要餓一餐。其實也不會,是僧團裡面,大家去托缽回來,大家再混合在一起,然後再你吃多少再拿多少。所以一缽千家飯,一缽一千家。這個千家是形容佛這個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長期隨佛陀在一起,每一天佛去托缽,大家都跟著去托缽,一千多人,就托一千多家。那托回來,大家再合在一起,然後你吃多少再拿多少,那托不到的人也要分一些給他吃。吃到的飯,這缽飯,真的是一缽千家飯。所以這句話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比丘,這個乞士。我們知道,乞丐,最貧賤的,這個生活要靠乞討維生,在中國社會,乞丐是最貧窮、最沒有地位的。乞士,加上這個字,翻譯經典的法師把它翻成乞士,這個士在中國社會是最崇高的。中國社會把這個社會分為四個階層,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人,現在講知識分子,他擺在第一個,第二個是農民,第三是工人,第四個是商人,商人排在最後。乞士就是知識分子、讀書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稱為士。這個給我們說明這個要飯的跟一般乞丐不一樣,他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所以稱為乞士。

  第二個破惡。比丘持二百五十條戒,清淨比丘,持戒就是斷惡業,連這個微細的惡業都斷了。二百五十條戒,這個戒相非常微細,這是身口意三業,在生活,行住坐臥,都有它的戒條,他的威儀。所以比丘能夠如理如法的持比丘戒,必定這些惡業就斷掉了。這個持戒必須有基礎,要持比丘戒,要先從三皈五戒開始。所以一剃度不是馬上受沙彌戒。弘一大師在《演講錄》裡面講,先受三皈五戒,五戒能做到了,再受沙彌戒,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沙彌戒能做到了,才允許去受比丘戒,學比丘戒。但是沙彌就可以先學,學比丘戒,學會了那才能去受。所以受了戒,等於是發一個畢業證書,證明你是比丘,你能持這個二百五十戒。現在戒場傳戒都是形式,沒有實質,所以現在的比丘都叫名字比丘。此地講,『汝行勿怠,怠非比丘』,怠,就是不能懈怠,要精進持戒、學戒,這樣才能當得上一位真正的比丘。比丘如果不持這個比丘戒,那就不是比丘了,沒有資格叫比丘。現在受了戒,有戒牒,這是名字比丘,不是真的,有名無實。修行不能懈怠,要精進。要怎麼精進?我們自己從這個地方,針對常源的開示,我們要知道怎麼精進,這個就是要持戒。

  第三個意思是怖魔。怖,恐怖的意思。這個怖魔就是比丘真正得了比丘戒了,得到這個戒,那魔王都會感到恐懼。為什麼?因為真正得到比丘戒,如理如法持戒,他就能斷見思煩惱,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證阿羅漢就有能力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魔王很不喜歡看到三界裡面的人他超越三界,他跑到六道外面去了,他又少了一個眷屬,他很不喜歡,心裡會恐懼不安。所以第三個意思叫怖魔。

  這個是對常源的開示,勸他不能懈怠。『彼自廢者,多身後憂』,「廢」就是荒廢,把這個比丘的正業荒廢掉了,多生多劫,身後那就有憂慮了。這個憂慮,我們可以理解就是墮落了。這個佛門有句俗話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如果不能成就道業,出家人吃的、用的都是施主供養的,施主供養是希望求福報,來供養三寶,求福報,自己沒有修行,不能得道,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見性,這一生吃施主的、用施主的,那都變成欠人家的債,要還債,來生來世要還債。披毛戴角還就是墮到畜生道還債。這個跟乞丐,人家給乞丐的那個果報不一樣。一般人他布施給乞丐,他沒有求回報,只是對乞丐一個可憐、一個憐憫,可憐他沒有得吃、沒有得穿,就布施衣食給他,沒有指望他回報,也沒有想要從那裡得到福報,沒有這個念頭。但是到佛門來,對三寶、對出家人恭恭敬敬的,又頂禮,這個心,就是我在三寶裡面布施供養能夠種福田。

  我們常常看到寺院給人家捐錢那個箱子,叫福田箱,寫上福田箱,意思就是說你來這裡是種福田的,你來布施供養你可以種到福田。怎麼樣才能讓這些在家施主種福田?那出家人必須要有修行,真正修行人,這一生可以了生死出三界,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這個施主來布施供養就真的種到福田了,這是一塊福田。如果這個寺院道場這些出家人都不在修行,天天生煩惱,是非人我,爭名奪利,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修行、什麼叫了生死。但是這些施主來他還是看到那個福田箱,這種福田,我來這裡是要種福田的,這樣的心態來寺院布施供養。如果這些出家人沒有修行,那真的就欠人家的債了,欠債就要還債,得不到福田,就要還債了。如果有修行,他會得到福報,那就很殊勝了。

  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說各行各業的飯,只有出家這一行的飯最不好吃。這個也都是真話。真正要修的人,聽了會接受;如果不是真正要修行的人,出家只是想求一些名聞利養,聽這些話,他聽不進去。所以早在二十幾年前,有一次,板橋市長辦一次三天的講座,好像在板橋體育館辦的。有幾位出家的女眾跟我講,叫你師父不要罵出家人,我們就去聽他講開示,我們去聽他講,他都在罵出家人,我們聽了心裡很難過。我跟她講,那不是在罵妳,是愛護我們,忠言逆耳,苦口婆心,這是勸導我們,好話、壞話要會聽。把這個醍醐她當作毒藥看,這個就沒有辦法。這一生出家了,將來墮落了,自己莫名其妙。

  所以這個開示,對常源的開示,也是對所有出家人的一個開示。所以我們看,要這樣去體會。如果不是在這個戒上下功夫,去用功,那就荒廢了。荒廢,出家人幹什麼?做做經懺佛事,辦辦活動,搞一點名聞利養,這個將來果報也就不堪設想。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推薦果清律師,很多真正有心要學的,去跟他學戒律。他的戒行真的持得非常好。我跟他生活過一個月,知道他的修持非常好。所以現在有人去學戒,我都非常支持,跟他學戒一定不會錯。好,這一段我們就學到此地。我們再學習下面一段:

  【示定茂曰。汝是道人。當淨其心。能淨心者。可以超群。】

  這個講,對定茂講的,這個應該都是法號,因為下面有定隨、定宏。『道人』,不但指出家修道的,在家修道也都是道人,只要你發心修道、修行,就叫道人。所以這個道人不是專指出家眾,在家眾、出家眾都包括在裡面。你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俞淨意他遇到灶神給他開示,後來他懺悔改過,他就取一個法號,叫淨意道人。清淨的淨,這個意,心意的意,淨意道人。可見得這個道人,在古人,都是在家、出家通用的,只要你發心修道都叫道人。這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我們曾經拍過連續劇。這個我請王導去拍,得到陳曉旭居士她的協助,在她的公司申請拍攝,她幫忙找這個演員、這些製作的,這個她也功不可沒。陳曉旭,今天是五月十三號,好像二00七年五月十三號往生的,到今天剛好七年了。講到俞淨意公就想到她曾經幫忙拍攝這個片子。另外一個片子,也是她發心的,就是請陳大惠居士拍的「和諧拯救危機」。這個片子的確救了很多人,改變很多人那些錯誤的觀念。這些跟修道都有幫助。

  怎麼叫道人?你看俞淨意公他就是一個模範、榜樣,要做一個標準的道人,『當淨其心』。你看俞淨意公他叫淨意道人,意就是心,俞淨意公他自己取這個法號就是要求自己。因為他遇到灶神給他指點,他這個意惡太重,就是心裡這種惡念太多了,沒有灶神這樣給他分析,他自己也觀察不到自己那個心有那麼多的惡念。我們佛弟子大家常常讀到佛經,我們都知道,十不善業反過來就是十善業,十善業反過來就十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然後貪瞋痴。貪瞋痴屬於意的惡業,貪心、瞋恚心、愚痴心,這個貪瞋痴是包括後面慢、疑、惡見,包括在裡面,這個都屬於意,心意裡面的惡業。平常我們講貪瞋痴、貪瞋痴,知道一個概念,但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往往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自己這個起的是惡念還是善念,還把這個惡念當作是善念。俞淨意公他就是這樣的。

  俞淨意公,你看他跟這些同學,這些發心的社會人士,組一個文昌社。這個社就是像我們現在這個社團,專門在社會上做這個慈善公益的事業。組一個文昌社,提倡惜字放生,做這些好事。做好事做了很多年,沒得到好報,考試考七次都沒考中,生了九個兒女,死了七個,失蹤一個,剩下一個女兒。妻子哭兒女哭到眼睛瞎掉了。窮苦潦倒。他滿腹的怨尤,他心很不平,他做這麼多好事,怎麼得這種果報?這個天好像太不公平了。所以每一年除夕都要在灶神那邊寫一張疏文,然後請灶神送到玉皇上帝那邊去稟報,他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他這個命運這麼坎坷?寫的文章當然是怨恨、不平,因為遭遇到這麼重大的打擊,人難免就失去理智了。幸好他還有一點善根,自己也知道好像哪裡不對,但是自己還是沒有發覺。

  他對灶神非常恭敬,這個灶神,他對灶神很虔誠,對灶神他虔潔,潔就清潔,他那個灶都整理得很乾淨。以前我外婆,以前我住在我外婆她家,看到我外婆以前那個灶,就不可以給它亂擺東西,她說那個有灶神的,她那個灶上面都要清得乾乾淨淨的,灶的周圍打掃得乾乾淨淨的,要對灶神恭敬。俞淨意公他們拜灶神,拜,他跟他就有感應。所以他對灶神這麼恭敬,這才能跟灶神起感應,也才能得到灶神來給他指點,化一個人,除夕夜到他家來跟他講話,給他指點。講完話之後就走到他屋子裡面,走到灶那邊就不見了。他才知道原來是灶神。所以第二天,正月初一,他就開始發願,灶神給他舉出來那些意惡太多、太重,心裡不平。

  那些意惡挑出來,印光祖師也講,如果我們學這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最近馬來西亞有一個同修發心畫漫畫,畫那個《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送到我們華藏,我們有給它印出來,還有注音。這個在結緣架有看到,有送過來。這個畫得還不錯,大家可以帶回去給這些小朋友看,大人也要看。看這個對我們念佛人來講有很大的幫助。這個俞淨意公,灶神給他指點,他念頭不善,意惡太重。我們念佛人主要是心念,我們念佛,心如果夾雜這個不善的惡念,就把我們念佛功夫破壞了、障礙了。我們念佛就要用這句佛號去清洗我們這個心中種種的惡念、雜念、亂七八糟的念頭,是用這句佛號、這個佛念,念這句佛名號這一念來代替所有的妄念,要把它換過來,要這樣念佛功夫才會得力。如果我們一面念一面起這個惡念,一面念一面心起貪瞋痴慢,這個念佛的功夫都被這個煩惱障礙住。

  念佛有沒有白念?沒有白念。所以他一面念一面生氣,我們還是勸他還是要念。但是念你現在被你這個惡念障礙住,被你惡念、雜念、妄念障礙住,這個念佛的功德不能現前。現前的都是煩惱,都是這些惡業煩惱,這個力量比較強,這個念頭比較強,貪瞋痴這個念頭比較強,阿彌陀佛這一念比較弱。我們念佛功夫有沒有得力,你就從這個地方去測驗,都不要問別人,問別人,別人也未必知道,問自己比較清楚,就是觀察自己這個心念還有沒有貪瞋痴慢這些惡念。如果這個念頭還很強,表示我們念佛這一念力量還很薄弱,抵不過這個煩惱。所以要用功加強,要加強這個佛的念,佛的念頭,用阿彌陀佛來清洗我們心中所有的雜念、惡念、妄念、亂七八糟的念頭,這樣才叫會念佛。

  如果不會念,一面念一面起煩惱。但是念也沒有白念,你念一句就有一句的功德,這個功德先給你凍結起來。所以過去有人去請教黃念祖老居士,他那個煩惱習氣很重,聽經知道這個道理,不能發脾氣,但是他就控制不住,他一面念佛一面發脾氣,念到最後自己都沒有信心了。後來去請教黃老居士,他這個佛還念不念?念了好像壓不住他這個煩惱,他照樣發脾氣。他去請問黃老居士,主要是說這個佛念了還有用嗎?我一面念一面發脾氣,火燒功德林,這個功德都被這個瞋恚的火都燒光光了,我念了那些不是白念了嗎?那乾脆就不要念了。他問這個話的意思是這樣。黃老居士的回答,說你沒有白念,火燒功德林,是你現前這個念佛的功德被凍結起來,被你這個煩惱比較大把它壓住了,被凍結起來。

  他就用一個比喻,他說比如你念佛就是到銀行存錢,你佛號念得愈多,錢存得就愈多,這表示功德。存進去之後,但是你現在犯法,你這個錢暫時就不能用了,被法院給你貼個封條封起來,不能動用,錢在,沒有失去,你的錢還在,給你保存起來,但是你現在不能用,不能動。他用這個比喻也非常恰當。所以結論,勸他還是要念。念到哪一天你功夫得力,就像法院撤銷那個封條了,你過去念的佛,佛號的功德,統統現前,就好像法院把你銀行那些存款解凍了,你統統可以拿去用了。所以我們還是鼓勵大家有空多念,就一面念一面發脾氣還是要念,還是要咬緊牙根拼命念。因為念就給你存入阿彌陀佛這家銀行裡面。你現在發脾氣就沒辦法了,你自己凍結起來,不是阿彌陀佛給你凍結,你自己凍結起來。要怎麼樣才能解凍?就是我們那個煩惱解除掉。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篇,實在講對我們真正要念佛,你短時間要得到成就的,那非常大的幫助。因為他那些念頭可能我們都有,可能還比他多。所以我們看這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他這篇不是他自己寫的,是他們同鄉一個姓羅的幫他記錄的,知道這個事情,幫他記載下來。袁了凡跟他是同一個時代的人,俞淨意年紀比袁了凡大,俞淨意得到灶神的指點,改過向善,他考中進士了,袁了凡還沒考中。袁了凡這個《四訓》是他自己寫的,《俞淨意遇灶神記》是他們同鄉一個姓羅的幫他寫的。印光祖師講這一篇可以補充《了凡四訓》。這一篇我覺得對我們念佛人來講是非常大的幫助,對治意惡的,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就是這個意惡在障礙。有時候我們心起惡念,不善的念頭,我們自己不知道,有時候還以為自己這個觀念、念頭是對的。其實我們要對照這個書,才會發現原來我們認為是對的念頭原來是錯的,原來都是貪瞋痴的煩惱。俞淨意就是這樣,還沒有遇到灶神之前,他那些想法、看法他都覺得是對的;經過灶神一指點,才知道原來自己認為對的都是錯的,這樣認真把這個觀念、念頭改過來,他命運就改了。

  所以這句講,你看只有四句,它道理非常深廣。如果你沒有深入去探討,你就這樣念一念,我們沒什麼感覺。「示定茂曰:汝是道人,當淨其心」。這個我們也常常念,心要清淨,那怎麼樣才能清淨?我們念佛念這麼久了,我們清淨了嗎?我們要常常這樣反省自己,回頭來檢點。所以道人通指在家、出家,都是道人,不是只有出家人才是道人,在家人發心修道也是道人。像俞淨意,他就取這個別號,淨意道人。「汝是道人,當淨其心」。淨這個字它也有層次的,清淨心的程度有很多層次。起碼我們能夠學俞淨意公這樣的淨意,那算相當不錯了,我們可以說我們這一生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有把握了。因為俞淨意他只是求人天福報,求改造命運。如果他這個功夫來念佛,帶業往生,這個品位應該都不低,起碼在中品以上,還可以達到上品。如果大乘經教理解,可以達到上品,起碼也有中品,不會在下品,起碼中上品往生的。

  我們要淨其心,這是我們念佛人一個很重要的功課。不但念佛,修所有的一切法門其實都要淨其心,你心不清淨,這個道業就不能成就。所以修行修什麼?修心,讓我們這個心恢復清淨。《無量壽經》經題講「清淨平等覺」,清淨。照這個經題講的得到清淨,這個標準就高了,要斷煩惱,斷見思煩惱,就是破執著了。《金剛經》講,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證阿羅漢,這得清淨心,斷見思惑。心平等要破塵沙惑,塵沙煩惱,就菩薩的地位,菩薩心平等。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這個清淨心最低限度它的標準是定在斷見思煩惱,在念佛功夫講叫事一心不亂。這個功夫我們一般人是在一生當中很難達到。

  但是我們只要有俞淨意公、《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這樣的功夫,這是人天,不貪、不瞋、不痴,十善。這《無量壽經》也是有這樣跟我們講,我們有這種人天的善心,不貪、不瞋、不痴。像俞淨意、袁了凡都是十善業當中的不貪、不瞋、不痴,這個是在人天的標準。這個標準並不高,人天的標準。但是我們有這個標準,信願念佛就能帶業往生,我們只要有這個人天的清淨心,也就能帶業往生了。往生到極樂世界,在極樂世界再提升,再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那個是到極樂世界再去辦。現在我們先達到這個目標,先取得往生西方的資格,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就算成就了。修其他法門那還不及格,那修淨土法門有這個功夫,人天善法的功夫,就算及格了。這個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當淨其心。

  古大德又有一句話講,我們修淨土,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的心清淨了,跟西方的佛淨土才會有感應;如果我們心不清淨,心有污染,那是跟穢土感應,跟淨土不感應,不感應當然就不能往生西方。十方諸佛的淨土,凡聖同居土都在六道。你有人天的清淨心,人天善法這個清淨心,在十方諸佛淨土,像我們在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還是在六道,人天善道,不能超越六道,其他諸佛世界也是一樣。但是只有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它的凡聖同居土超越六道了,它這個凡聖同居土只有人天兩道,沒有三惡道。這個我們念《彌陀經》、念《無量壽經》,佛都講得很清楚,它那邊只有人天,沒有三惡道,沒有畜生、餓鬼、地獄,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它的凡聖同居土只有兩道,人、天善道。那個鳥是阿彌陀佛變化的,《彌陀經》給我們說明了,那不是畜生道,那是佛變化的,不是真的畜生。佛怕我們誤會了,怎麼沒有三惡道怎麼還有鳥?鳥不是畜生道嗎?所以佛知道我們會有這個疑問,所以就給我們說明在先,那個不是真的畜生,那是阿彌陀佛變化的。

  我們有人天不貪、不瞋、不痴這樣的清淨心,只是人天的清淨心,就可以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也超越十法界了。如果你要往生到其他諸佛國土的淨土,起碼你要證阿羅漢,像我們在娑婆世界,你要生到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你要斷見思煩惱。這是三界外的淨土。你要超越十法界,到實報莊嚴土,你最少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難,在諸佛世界很難達到這個標準。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有人天的標準就有把握往生,往生到那邊,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是這個法門它殊勝之處。所以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常常要想到這個道理。如果我們的心煩惱很多、惡念很多,貪瞋痴充滿胸中,那我們念佛,念佛的功夫還不得力,我們心沒有跟淨土感應,還是跟娑婆世界這個穢土感應。

  這個下面講,『能淨心者,可以超群』,超俗拔群。怎麼叫超群?俗話講「鶴立雞群」,那個鶴站起來超過那些雞,這是形容、比喻。我們在這個六道裡面,凡夫這麼多,迷惑顛倒的眾生這麼多,大多數都是迷惑顛倒,你能夠在這個迷惑顛倒當中你覺悟了,就像那個雞很多,你是當中的那隻鶴,超群了,你超越他們,他們都在迷惑顛倒,你覺悟了。

  深圳信德圖書館向小莉那裡,幾年前,一個黃忠昌居士,他三十五歲去發願念佛三年,三十八歲往生。聽老和尚講經,說一般念佛人三年工夫就成就了。他自己去做個實驗,請向小莉居士給他護關。他住在深圳那個念佛堂,那個念佛堂我都去做過法會。他止語,他都不講話,他每一天誦一部《無量壽經》,其他時間就是念佛。當時向小莉跟我講,黃居士往生了,也有預知時至。但是我是聽她說的,我總是沒有很肯定,到底是不是真的往生,聽說。後來又聽淨老和尚講經當中常常提到這個事情,說黃居士真的往生西方了。但是我總是不知道實際情況,只是這樣聽說,也聽得不清楚。

  後來有一年,向小莉在那個雲南雞足山又成立一個道場,請我去做法會。那個黃居士他每一天都有作日記,他都寫日記。其中,它只有一篇很短,不長,她拿一篇給我。她說寫了一疊日記,都寄到香港給悟梵法師,她說悟梵法師都往生了,他也往生了。這個資料說寄到我們華藏。我說我還沒看到。她說它只有一篇,拿給我看看。那篇我看了之後,我才確定這個人的確是往生西方了。為什麼?他在圖書館那邊念佛,都是老菩薩,大家去看看,你來念佛堂,有幾個年輕的在念?都是老菩薩。那大陸也是一樣,現在全世界你去念佛堂看看,大部分都老菩薩,起碼像我這樣的老菩薩,我也是六十幾歲的老菩薩。老菩薩就習氣就比較重。以前我在善果林打佛七,每一次打佛七都有人來告狀,他們那個老菩薩,上廁所,門關得很大聲,都把他們嚇到了。後來一直告狀,我也講開示的時候也勸大家不要大聲,但是還是一樣。因為他習慣了,因為他已經幾十年了,他在家裡就是這麼大的,要改不容易。大家就生煩惱。

  我看那個黃居士寫的,也是這樣,那些老菩薩什麼廁所門沒關、關門太大聲,那有很多老菩薩跟老菩薩就會起衝突、吵架。他的心態很好,他就是學那個百不管,就是不管。不管,他心就清涼、他就不生煩惱,他那個念頭可以轉得過來、可以改得過來。我覺得他這篇日記很有參考價值。如果當時他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然後又愛講話,又知道事情很多,心不清淨,那肯定他三年沒辦法往生。所以那篇日記,我想再去找一找,雖然很短的,沒有幾句話,但是我看到那個,的確這個人,那時候我看到那篇我才確定,這個人他能夠寫這個心得出來,我可以確定他的確往生了。

  也有很多人,為什麼我看到他那個心得報告,他的日記就等於是他的心得報告,我才確定?因為很多人也是貼了止語,但是也沒往生,念了很久也沒往生。你嘴巴不講,你心的妄念要降伏下去。你嘴巴不講,心的念還是亂跑,那也是不行,你那個心不清淨。這個我也看到很多人,止語修了一段時間,好像出來跟以前差不多,沒差多少,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心清淨了,心是為主的,心清淨了,這個人你一看也看得出來,他的人跟以前就不一樣了,他的臉色、他的態度、他的舉止一定會不一樣的。看到這樣我們就知道這個人他功夫提升了、進步了,如果沒有,就是還沒有進步。

  這個念佛就是要念到心清淨。最好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我們起一個念頭,不管是什麼念頭,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你這樣用功就會得力。但是這個要常常保持提高警覺,如果你不提高警覺,這個念頭我們被拉著跑了,你自己也不知道,等到發現,太慢了。所以古人他修這個淨心,他怎麼修?他用黑豆、白豆,起一個善念丟一個白豆,起一個惡念丟個黑豆。剛開始黑豆一大瓶,白豆幾顆,就說明善念少、惡念多,用這樣來觀察自己的心。這樣努力的把它扭轉過來,慢慢的,白豆多、黑豆少,就表示惡念減少了。修了三年,都是白豆了,後來那個瓶子就丟掉了。三年後,就從善念轉入淨念,淨念就超越了,善惡都不執著了,斷惡不著斷惡的相,修善不著修善的相,心清淨了。這個是比較高的清淨心。有的記功過格。

  我們念佛人,如果你會念佛,這樣念,你念頭起來能夠轉成阿彌陀佛,這個煩惱馬上就控制下來,這個功夫就初步有得力了。但是還要加強,不能放鬆。如果我們遇到境界,這個煩惱冒出來,這句佛號壓不住,那就要知道,我們功夫不得力,就是我們念佛這個佛念力量還很薄弱,煩惱這個惡念還是比較強大,所以抵不過。所以我們用功要在這裡用。所以能淨心者,可以超俗拔群,超越了。像黃忠昌居士在念佛堂,那些人念了不止三年,三年又三年、又三年,還是不能往生,他念兩年十個月就往生了,他就超群了,真的超越,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好,今天我們就學到這一段,後面我們明天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學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我們明天晚上同一時間再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