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西方確指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三集)  2013/12/10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三重別院  檔名:WD20-016-0013

  《西方確指》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再來學習《西方確指》,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三十七頁,倒數第三行看起:

  【諸弟子欲造像供養。請示法相。菩薩曰。諸弟子欲造相供養。積誠已久。合當顯示。但汝塵勞中。我妙明內。即今顯現。汝等不能見也。又我隨機感化。身相不一。今但從本起修。可畫作大比丘相。面如滿月。形體豐偉。著袈裟。坐蓮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說法相。眉間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要須莊嚴相好。不得潦草。諸人聞已。皆拱立思惟如是法相。】

  這一段是跟隨覺明妙行菩薩學習的眾弟子,他這是扶乩的,藉人的身體來講話,所以大家沒有看到菩薩他的法相,大家想造個像來供養,就請示菩薩,這個法相要怎麼來造,來造這個像、畫這個像?菩薩就回答,就是『諸弟子欲造相供養,積誠已久』,就是大家有這個心要造菩薩的像來供養,這個心,「積」就是累積,這個時間很長久了,大家都有這個誠心要來供養菩薩他的像,供養菩薩的法相。『合當顯示』,就是說,這個「合」就是應當,大家這麼有誠意要供養菩薩的法相,應當要顯示給大家來供養。『但汝塵勞中,我妙明內』,就是這些弟子都是塵勞當中之人,這個「塵勞」就是還在六道裡面的凡夫,「我妙明」,他已經是菩薩了,說我現在要顯出我這個菩薩的法相你們也見不到,就在你們眼前你們也見不到。因為凡夫見不到菩薩,菩薩可以見到凡夫,凡夫見不到菩薩。

  『又我隨機感化,身相不一』,「隨機」,就是菩薩他也沒有一定的身相,隨各種不同眾生的根機他來應化,就像《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眾生根機不一樣,就是同一個眾生,時間不一樣,菩薩應化這個身相也不同,所以現身就不一。這個相很多,隨機顯現,沒有一定的身相,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他就現什麼身,在什麼時候、什麼對象,眾生需要什麼樣的身,菩薩他就應眾生的根機來化現,所以沒有一定的身相。『今但從本起修,可畫作大比丘相』,「從本起修」,就是從本來他開始修行,就是他往生那時候,這前面我們有看到,是出家人大比丘相,他可以畫這個相。

  這個像要『面如滿月』,就像我們現在畫佛像,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是他很圓滿的,像滿月一樣,沒有缺陷。所以畫佛像,這個是比較標準,不能畫個瘦瘦尖尖的,下巴尖尖的,這就不合乎這個規格。當然菩薩應化身,他什麼相他都可以現,乞丐的相他也可以現,大富大貴人家的相他也可以現。但是從菩薩這個本,本就是他的根本。此『面如滿月,形體豐偉』,這是表法,為什麼?因為每一個相都有它的因果。如果你要表法,佛菩薩相一定要把福慧,佛是兩足尊,福報、智慧他都圓滿了,所以要畫圓滿相。畫這個圓滿相也是在說法,每一個相有它的因果,修什麼因它會得這個相。

  『著袈裟,坐蓮花上,左手置膝,右手作說法相』,這我們看有佛像,左手放在膝蓋上,右手比一個手勢就是說法。『眉間放白毫光,光中有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一般那個畫像,或者造像,就是頂上都有畫個佛像,像觀音菩薩,他頭冠這個地方畫一尊化佛,這也是一樣。『要須莊嚴相好,不得潦草』,畫佛菩薩的像要合乎《造像量度經》這個規格,這不可以隨便畫。現在真正懂得畫佛像的人也不多,造佛像、畫佛像,如果你不是請一個學佛的人,往往畫了變成人像。為什麼會畫成人像?因為他會憑他自己的想法。這個佛菩薩那個手都過膝蓋,他看到人,人沒有一個過膝蓋的,都在膝蓋上,所以他就畫成短一點;那耳朵也沒那麼長,看到人的耳朵沒那麼長,就畫短一點;也沒有那麼胖,畫瘦一點,那畫到最後就不是畫佛像了。

  我記得十幾年前,我們陳永信居士請一個畫家畫一尊佛像,花了四萬塊台幣。陳居士一直要我去拿給老和尚看。老和尚說這是人像,不是佛像。後來我就跟陳居士講,老和尚說是人像。就是那個畫家他不懂畫佛像的規格,憑他自己的想像,這我都看過。畫像、造像要依《造像量度經》,在《大藏經》有一部經《造像量度經》,要依照那個規格,不能用我們凡夫的想法、看法來畫,那就不是畫佛像,那是畫人像。

  『諸人聞已,皆拱立思惟如是法相』,大家聽了菩薩開示之後,大家都站在那裡,「拱」,就是很恭敬的站在那裡思惟菩薩講的這個法相,大家去想怎麼去造。

  【菩薩乃言。諸弟子。人人有個覺明妙行。不即不離。在汝諸人摸索不著處。時時出現。即今明白。更不須設像供養。願見於他日也。】

  這一段菩薩的開示這是講真話。為什麼?不管什麼相,《金剛經》佛跟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相、眾生相,不管什麼相,那都是虛妄的,都是妄相。我們現在看到這個相,我們根據這個相見到那個性,是這個作用。所以『人人有個覺明妙行』,「覺明妙行」是每個人都有。『不即不離』,就在我們眼前,但是我們不知道。『在汝諸人摸索不著處』,因為他無相無不相,你捉摸不到。『時時出現』,就是從來沒有不在的,無所不在。『即今明白』,「明白」就是你真正悟入、明白了,那就不需要再供養什麼像,因為你見到實相,這個相就是大家都有,都一樣、都平等的。我們造這個像也是根據這個相。

  所以《金剛經》講,「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覺悟的人、開悟的人他都見到實相了。不覺悟,見到的相都是虛妄相,他只見到相,沒有見到性。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自己的自性就成佛了。菩薩這一段的開示,就是直接指出每個人都有覺明妙行,不是他有別人沒有。你造菩薩的像,不是說菩薩才有覺明妙行,其他的人沒有,是每個人都有。這是教我們回頭去見自己的自性。所以『願見於他日也』。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查定宏因喪子。欲棄家為僧。菩薩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汝但正心以治心。正身以治身。斷無益之事。絕無益之友。皈心大覺。願出迷途。挹彼洪波。滋我燥土。精求加被。驅諸障緣。汝向來祈壽保身。當注力於此。勿多言也。】

  這是『查定宏因喪子』,就是兒子死了,我們世間人白頭髮送黑頭髮,這也是很悲哀的事情。因為兒子死了,他就想要『棄家為僧』,就想要出家。『菩薩曰:汝且莫妄想是事,是事汝做不得』,菩薩跟他講真話,說你就不要打妄想,要出家這個事情,他說這個事情你做不得,你沒辦法。出家為僧,在過去的時代,那是很不容易的。在佛陀的時代,凡是要出家,佛都會命弟子用神通觀察他五百世有沒有善根,有善根才可以給他剃度,沒有善根不能給他剃度,所以在佛陀時代出家也是有條件的。

  佛教傳到中國來,過去是政府在管理寺院,僧眾要經過國家的考試,世出世間法都要通達才能夠出家,政府才發一個度牒讓你去剃度,如果沒有通過考試那不能隨便去出家的。這個制度到清朝順治皇帝那時候才廢除。因為順治皇帝自己也出家。他覺得出家是好事,何必給人家限制那麼多。在當時似乎是好事,但來後來印光祖師也批評這個事情,後來流弊一直出現,出家眾這個素質愈來愈降低。到後來流氓、地痞統統可以出家,欠人家的錢沒辦法還,他就出家。所以現在出家這個素質一直下降。出家這個形象不好,會給社會大眾誤會佛教,這個關鍵非常之大。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出家這個飯是很不好吃的,不容易。這是真正知道出家它的條件、它的任務。實在講如果沒有那個因緣,做在家居士反而會比較沒有障礙。所以菩薩也是勸查定宏說,你就不要有這個念頭了,勸他不要有這個念頭。

  『汝但正心以治心』,用正心來治自己這個心,以正身來治這個身。『斷無益之事』,「無益」,就是沒有利益的事情,那就斷絕不要去做。『絕無益之友』,這個朋友如果沒有利益,這個利益不是說我們跟這個朋友他能夠幫我們賺錢,這個有利益,沒有賺錢就沒有利益,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益就是有益我們身心修養的。現在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學《弟子規》、學傳統文化,這些真正修得好的老師,我們可以跟他交朋友,因為跟他交朋友對我們有幫助、對我們修行有幫助。沒有幫助的這些朋友,我們就敬而遠之,你就不要跟他交往,跟他交往對你沒有幫助,反而有損害,所以「絕無益之友」。

  『皈心大覺,願出迷途』,這是皈依佛門,「願出迷途」就是要開悟、要覺悟,學佛就學個覺悟。『挹彼洪波,滋我燥土』,這個「挹」就是有餘的地方把它拿出來補充不足的意思,不要交沒有利益的朋友,不要做沒有利益的事情,這樣交有益之友、做有益之事,這就對我們有幫助。『精求加被』,求佛菩薩加持,『驅諸障緣』,「驅」,就是驅除各種障礙的因緣。『汝向來祈壽保身』,他說你一向都是祈求長壽,要保養這個身體。『當注力於此,勿多言也』,「注」就是注意,「力」就是努力,在這方面去做,就不要多說了。菩薩給他開示,他想要出家,菩薩給他開示這段話。這也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的確出家是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現在佛門裡面出家眾就不多,特別年輕的出家眾也是非常少。現在如果說有人要出家,年輕人要出家,找到我,我實在壓力會很大。你說我又沒有神通去觀察他過去世的善根,他到底善根有多深?不知道。現在這個花花世界,他來出家,他能不能抵擋得這個花花世界的誘惑,有沒有辦法?我也沒有能力去教他,也沒有時間去照顧他,你給他收了,那怎麼辦?如果說年輕人要出家,我是比那個八十歲要出家的壓力還大。八十歲我就比較不怕,因為他該玩的都玩過了,該享受的也享受過了,差不多了,又老了,他就沒有什麼,大概也就快要往生了,那些來的勸他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就不用去擔心他這些事情。

  所以現在我收出家大概六十以上還可以,六十以上。可能再過一段時間要增加到七十歲,七十歲就差不多了,你該玩都玩過了。如果二、三十歲,看到電腦你會不動心嗎?那我又沒有時間一天到晚盯著他,你說他來出家,他能出家多久?這很難預料,除非我們有神通可以觀察他過去世有深厚的善根,那是可以,不然很難。所以我現在大部分是勸老的人出家,六十以上,勸老的,因為老的已經經歷過酸甜苦辣,人間該享受的他都享受過了。像我出家我是比較特殊一點,因為我是沒有很老出家,我是十幾歲想出家,但是我父親不肯。我聽了十五年,三十四歲我父親往生滿七,那天老和尚叫我出家。所以這也是因緣不同。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很不容易。下面這是查定宏又請教菩薩:

  【定宏乃問奉教持金剛經。但諸字句有不同者。當從何本。得無差謬。菩薩曰。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字。並無差謬。】

  查定宏聽了菩薩這番開示,他就接著請問菩薩,這個『奉教』,菩薩叫他持《金剛經》,他是《金剛經》很多種版本,『諸字句有不同者』。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他把歷朝歷代所有《金剛經》的版本他做了一番整理,哪個版本、哪個《藏經》的版本不同的他都找出來。這是明朝時代,江味農老居士是民國時代。我們現在如果去看江味農老居士他給我們整理的《金剛經》,這個版本不同的、字不一樣的,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解決了。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都推崇江老居士這個《金剛經講義》,他的《金剛經》可以說是歷朝歷代集大成。

  查定宏請問菩薩,《金剛經》那個字句不同,版本不一樣,那要依哪一本?他的意思就是這樣,要依哪一本為標準才沒有錯誤?菩薩就給他回答,『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字』並沒有錯誤,這七個字沒有錯誤,這是經題,這個經沒有錯誤。一部《金剛經》就是講「般若波羅蜜」,般若就是自性的智慧,你明心見性就是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到家的意思,我們一般講功夫到家了。什麼叫到家?學佛什麼叫到家?你見到你自己的自性就叫到家,就叫波羅蜜,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到家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跟《金剛經》同樣是般若部。

  《金剛經》對我們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有它的需要,《金剛經》破我們執著的。我們執著,修淨土不用破到那麼深,就是淺一點的,對我們減輕執著,這樣我們往生西方就很大的幫助了。因為往生西方重點也是放下,我們放不下就是因為對這個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看破,《金剛經》如果我們在這當中能夠體會到一點,對我們看破放下那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江味農老居士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一生專攻《金剛經》,但是他是念佛求生西方的。《金剛經》有很多句子經過江老居士的講解,我們看了真的會很有受用。此地菩薩也是教查定宏奉持《金剛經》,他問這個版本的問題,菩薩給他回答金剛般若波羅蜜七個字這是絕對沒有錯的。這是給他開示,抓住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七個字那就不會錯了,不管哪一個版本,你只要抓住這個就對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沈天宇有疾。設供求示。菩薩曰。汝今有疾。尚未即死。當息諸牽累。安心端坐。念身無常。念世無常。所有妄緣。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淨。不唯癒汝今生之疾。即生死病根。亦從此拔出矣。】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一位沈天宇居士有疾病,他有病,有病他就『設供求示』,「設」,就是擺設供養,求菩薩來開示。開示什麼?開示看有什麼好的藥方來治他的病。當然菩薩知道他的用意。『菩薩曰』,菩薩就給他開示,『汝今有疾,尚未即死』,說你現在身體有這個疾病,但是還不至於馬上就死了,「尚未即死」就是還不至於馬上就死掉。『當息諸牽累』,當就是應當,你現在有疾病,息就是止息,止息諸牽累,牽是牽掛,累是累贅,就是你把這個心裡上這些牽掛的事情、累贅的事情把它放下。就是我們一般講放下萬緣,這些通身放下。這一句是重點。如果放不下,這個病就很難治;如果我們真的能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再嚴重的病都能治,這也是真的。所以「當息諸牽累」,真正徹底放下,放下身心世界。

  『安心端坐』,這個怎麼安心?心怎麼樣才會安?放下就安了。這些放不下,那怎麼安也安不住。心為什麼不安?沒放下,放下它自然就安了。所以「安心端坐」,這個端坐是表示定的意思,因為行住坐臥這個坐姿,表示說坐在那邊就是人身體定在那個地方,是用這個表法。如果你這個心不安,人端坐那邊,心裡還是胡思亂想,這不是這裡講的意思,這就不是安心端坐。身體是端坐在那裡,但是心裡是胡思亂想,心並沒有安。所以要安心端坐。你能夠真正安心,你身有沒有端坐都沒有關係,你真正做到安心了,行住坐臥都叫端坐,要懂這個意思。如果你這個心沒有安,你坐在那邊,擺個樣子,其實心裡亂七八糟,心根本就不安。甚至在那邊端坐,根本就沒有安心,那個不是真正的端坐。所以安心端坐這個意思要明白,你真正安心了,行住坐臥都叫端坐。所以六祖惠能大師教人坐禪,他不是叫你坐在那邊眼觀鼻、鼻觀心,不是這樣,他主要叫你安那個心。

  你安心端坐,這個心安定下來,息諸牽累,心定下來,心定下來你才能起觀照。『念身無常,念世無常』,這個「念」就是觀念,你的念頭觀念,念什麼?念這個身是無常的。為什麼身是無常?身有生就必有死,有生就有滅,所以它是一個無常的,不是永恆的,是無常的。「念世無常」,世就是這個世間,時間也是無常,時間一分一秒一直過去,也是一個生滅相。所以《金剛經》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就是念世無常。三心不可得,你講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不可得;你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了,現在也不存在;未來,未來還沒有到,所以三心不可得。過去、現在、未來講世,就是講時間,這無常,剎那生滅。

  『所有妄緣,一切放下』,這句是關鍵,「妄緣」就是虛妄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一切人事物,因緣和合產生的現象,不管是善或者惡,統統是虛妄的一個結合,這個叫妄緣。這些統統不要放在心上,一切放下。你這樣一切放下了,『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放下萬緣,「徐徐」就是不急不緩,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樣一天到晚就是這句佛號,不急不緩的一直念下去。這樣念『自然六塵不生,一心清淨』,自然這個六塵不生,一心清淨,心清淨了。『不唯癒汝今生之疾』,他說不但可以治好你現在這一生的疾病,『即生死病根,亦從此拔出矣』,連生老病死這個生死的病根,這樣念佛就連根拔除了,那個生死的病根都拔除了,這個身體的病那就更容易了。

  這個例子很多。最近我們老和尚常常在講經當中提到東北劉素雲居士,她是我們現代實際上的一個例子。她得的是紅斑狼瘡,那個也是不好治的病,她到北京醫院被那個醫院裡面亂治一通,大概是遇到那個大夫也不是很高明,給他治。她說治到一個人腫得像皮球一樣,治到最後醫生跟她講,妳隨時會死,治到最後說妳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她聽到這樣,隨時會死,那還留在醫院治幹什麼?那回家了,早一點回家等死。她回去了,也不再治了,因為治得已經不像一個人的樣子,醫生給她發出病危通知,隨時會死。她聽到這樣,那就不用治了。

  她真的是放下萬緣,她也沒有求病好,就是放下萬緣。她就是有因緣聽到我們老和尚那個DVD,她那時候還不是DVD,是VCD,DVD那個比較好的。她是大概二十年前老和尚在新加坡講的那個《無量壽經》。她那時候VCD一片是一個小時,現在DVD一片可以錄八個小時,VCD只能一個小時。一部《無量壽經》早期講的,不是最近講的,早期講的,早期講得比較簡單。她就放下萬緣就聽經,聽《無量壽經》,念《無量壽經》。她怎麼聽?那一片,一集一天重複聽十遍,一次一個小時,那十遍就十個小時。聽經之外念《無量壽經》、念佛,她真的放下萬緣。這樣念了三個月,醫生跟她講,隨時會死,她念了三個月,好像感覺愈來愈好,再去檢查,那個病都好了。醫生很驚訝,很不可思議,他說這個紅斑狼瘡縱然好了,它還有痕跡在,妳怎麼連痕跡都沒有?後來她自己去錄一個VCD,一個光碟,就是把她念好這個經驗跟大家分享。

  二00九年老和尚回到高雄治牙齒,高雄不曉得是哪個同修拿了一片,老和尚看到這是二00三年錄的。聽一聽,看到這個人這麼嚴重的病,竟然念經、念佛念好了。他想想這個人不曉得她現在還在不在,就請人家去打聽。結果找到了,打個電話給她。她很驚訝,人家要找老和尚去找都找不到,竟然老和尚自己打電話找她。老和尚就請她到香港,就是把她這個經驗跟大家分享。

  我們念這個《無量壽經》會集本,以前有很多同修念這個經治病很有效。但是念經要至心恭敬的念,不能一面念一面打妄想,要至誠恭敬,就一直念,懂就懂,不懂就不懂。聽老和尚的經,一天,如果你一個小時,或者現在一集,講一集是兩個小時,講一集你如果聽五遍就十個小時,也是可以。但是他這個就是要有一點定功。因為過去老和尚在還沒有認識劉素雲之前,早在大概十年前,老和尚就在澳洲圖文巴勸同修,他講一個小時的VCD碟重複一天聽八個小時,聽八次。有一個居士他就去聽,一天聽八次。我說你八次聽得下去嗎?他說我聽三天就受不了。他受不了。我說你受不了就不要一片聽八次,你就一集一集的聽也可以。因為你一天重複聽八次,他是有相當的定才行,不然你聽到最後,你聽了會厭煩,你就聽不下去,所以我勸他改變一下方式。

  這裡的重點就是放下萬緣。放下萬緣這句話我們也常常聽,但是似乎我們好像也很難放下。很難放下總是對這個經教道理不是很透徹的明瞭,不透徹,聽經不夠,經教的薰習不夠,所以還是放不下。也就是說對這個宇宙人生,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沒有徹底的明白,所以放下就有困難。我們看到一些老阿公、老阿婆,他不認識字,但是他真放得下,我們沒有那個功夫,你要學也學不來,那是有深厚的善根。你去學看看,看他放得下,你能不能放得下?他放得下,我們放不下,沒辦法,學不來。那放不下怎麼辦?你要聽經、要讀經。我們不是那種根器,我們是放不下的。

  所以現在幫助我們放下,的確我們老和尚現在提倡夏老居士這個《無量壽經》會集本,這部經真的是幫我們放下,看破放下。他講得詳細、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生活當中現前住在這個世間,這個經他講得很具體,方方面面都給我們講到了,從做人講到作佛,真的是大圓滿。所以這個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如果你真看破放下了,那經也不要聽,也不用讀了,你一句佛號提起就好。現在我們就是放不下,所以不能不聽。所以一切放下,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什麼病都能治,生死的病都能治,那其他的病就很簡單。這個劉素雲居士是一個實際的例子,我們看到這個例子,我們就有了信心,的確是這樣。現在問題就是,她放得下,我們放不下,問題是在這個地方。下面講:

  【汝今設供求示。不過望我有甚好方與汝。口訣傳汝。可癒汝疾。豈知菩薩無是等虛偽之法。但此實實數言教汝而已。汝若信而行之。真一服上品還丹妙藥也。】

  菩薩講的是真話。他說你現在設供求我開示,我知道你的想法,不過你希望我有什麼好的藥方給你,治你的病,或者有什麼口訣來傳授給你,可以治療你的疾病。『豈知菩薩無是等虛偽之法』,他說菩薩沒有這些虛偽的方法。『但此實實數言教汝而已』,「實實」,就是實實在在的這幾句話教你而已。『汝若信而行之』,你如果真正相信,能夠去實行,那真的是『一服上品還丹妙藥也』,這個「還丹」意思就是起死回生,還丹妙藥。這一段我們看起來也是很簡單,也不長,幾句開示,但是非常重要,關鍵我們要放得下。

  【付汝一偈。病從己作。還由己除。攝心清淨。得常安樂。堅久不變。同無量壽。】

  菩薩再給沈天宇居士講這一首偈。『病從己作』,病從哪裡來?自己造作出來的。『還由己除』,自己造作還是要自己去排除。這是真話,所謂「解鈴還需繫鈴人」,自己造的還是要自己去排除,病也是自己造作的,還是要由自己去解除這個病。怎麼解?『攝心清淨,得常安樂』,「攝心清淨」這句是重點,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怎麼樣攝心?就是放下萬緣,把心收回來,徐徐念一句阿彌陀佛,心就回歸到清淨了,這叫攝心清淨。這些萬緣我們還放不下,那這個心就達不到清淨,所以這個關鍵就在攝心清淨。你真能夠攝心清淨,那沒有什麼病治不好的,生死病都能治了,這個身體的病哪有不能治的?

  所以我們現在淨老和尚,我們看到這首偈,現在我們老和尚常常在講經當中提到美國修.藍博士。這個修.藍博士他幫人家治病,他沒有用醫藥,那個病人也不用帶到他面前,只要把病人的姓名、年齡,他的地址,還有去醫院檢查的病歷,你寫信告訴他,遠在幾千里之外、一萬里之外,他不用帶去,他都能治。他的方法就是他把這個病人的病觀想是自己的病,自己就是那個病人,就得那個病。他怎麼觀想?他首先要把自己這個心裡好的、不好的記憶統統排除掉。那個就是我們佛門常講的放下萬緣,你好的、不好的記憶統統不要放在心上,讓心歸零,就是我們佛門常講放下萬緣,讓心歸零,回歸到清淨。然後觀想那個病人就是他自己,他自己生那些病,根據那個病歷,然後每一天對這個病、這個細胞、這個身體講,感謝你,我愛你,對不起你,沒有好好給你照顧。每一天這樣講,放下萬緣,他講這個話講半個小時。這樣每一天半個小時,經過一個月,他自己這個生的病好了,沒有了,對方的病也就好了。他治療好的案例,這個病例有幾千例,實際上治好的。

  他剛開始,聽說是一個好像夏威夷一個精神醫院,一些精神病患的人,那個醫院沒有辦法去治療,打針吃藥都沒有效,那個精神病人一發作就是要打人、要殺人,去找到他,用他的這個方法把他們治好了。聽說治了幾千個例子。也曾經,好像去年,到香港去拜訪過老和尚。他講這個話都能治那麼嚴重的病,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比他那幾句話那不曉得殊勝多少,他那幾句話都能把那個嚴重的病治好,那句佛號,佛果地上的萬德洪名,那有什麼病不能治?現在問題是我們放不下,問題是在這裡,他放得下,我們放不下。真放得下,沒有病不能治的。

  印光祖師講,其實我們真正的病根就是貪瞋痴,貪瞋痴三毒煩惱,你有貪瞋痴。如果你能夠修十善業道,不貪、不瞋、不痴,那個病根沒有了,身體有點毛病,那個都沒有什麼妨礙。問題最嚴重貪瞋痴那個病,那是病根。所以印光祖師在《文鈔》給我們開示,如果你沒有貪瞋痴,你修十善業,不貪、不瞋、不痴,身體再有什麼樣的病都沒有危險,因為他沒有病根。我們這個貪瞋痴如果愈嚴重,一點點小病,那就很麻煩,所以貪瞋痴才是真正的病根。所以我們要修《弟子規》、修《感應篇》、修《十善業》,就這個道理。如果這三個根能修好了,那身體上的疾病,有一點病也沒有什麼危險,何況又能夠念佛,哪有不能治病的?

  所以我們這個病治不好,還是要反省自己,還是要檢點自己,自己這個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找什麼醫生、找什麼藥也沒有用。醫生他能治病,不能治命,你壽命沒有了,神仙來也沒辦法。所以醫生他只能醫病,不能醫命。佛法,命也能醫,病也能醫。你看『得常安樂,堅久不變,同無量壽』,你就無量壽了,你就不會死了,叫無量壽,就是了生死了。我們有病的時候,這段我們要好好的深入,常常深入。深入這個也是相當的一個功夫。如果我們還不能深入,我建議大家,我們老和尚那個經要多聽,他講得多、講得詳細。這幾句話你就懂了,你就放得下了,你根器很好。我們老和尚講那麼多,我們都還聽不懂,這樣講簡單幾句你就懂,那你根器太好了。講得很明白、講得很多,都還聽不懂。聽不懂要多聽,坐在那邊打瞌睡還是要讓他打瞌睡,還要多聽,我是建議這樣,因為你放不下。你放下,不用聽了,你及格了,可以去念佛。你放不下,我念一句佛號就好了。我知道,人家罵你一句,看你好不好?馬上就跳起來了。那個不是開玩笑的,那是真功夫。好,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菩薩示達本曰。汝欲究明心地。極為有志。但你一肚皮砂鉛水火。本來面目。真空真淨等話。實實塞卻。如何做得。你若要做。必須將此一絡索。拋向東洋大海始得。不然。枉卻用心。誤卻工夫矣。不如的的確確念一句阿彌陀佛。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一舉而兩得。極是便宜也。】

  這是菩薩給達本開示。他說你『欲究明心地,極為有志』,菩薩跟他講,達本他想要「究明心地」,究明心地就是,究是參究,明心見性,達到這個地步。你有這個志願非常好,「極為有志」,你是很有志向。這是給他一個讚歎。學佛不管修哪個法門,到最終的目標就是究明心地。所以一般法門要修到圓滿,我們一般講說畢業了,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管你修哪個法門,顯教、密教,任何法門,修到最終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一般法門都是這樣。我們淨土它是分兩個階段,我們第一個階段先求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跟阿彌陀佛學明心見性,是分兩個階段。那其他法門是一個階段,在這個世界你就要修到明心見性,那比較困難。我們分兩個階段,比較容易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淨土叫易行道。菩薩給達本開示說,你欲究明心地,究,參究,不是研究,參才會開悟,你研究落在意識心,你永遠不會開悟。

  『但你一肚皮砂鉛水火』,這個「砂鉛水火」,他們這些同修都去修仙、煉丹,就是道家煉丹,煉這個仙丹,這個丹煉成了,那一吃下去就長生不老,是修這個。他說你修了一肚皮,你一肚子裡面都是這些東西,就是他這個心裡面這些鉛砂水火,去修這個,有這個習氣在,這些東西沒放下。這些東西沒放下,『本來面目,真空真淨等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這禪宗講的,真空真淨這些話,你這些東西放在心裡,把這些真話都『實實塞卻』,都塞住了,被你這些習氣塞住了。『如何做得』,你要明心見性,你怎麼明心見性?『你若要做』,他說你真正要做這樁事情。『必須將此一絡索』,你以前修的、煉的那些,統統『拋向東洋大海始得』,統統丟掉,要丟得乾乾淨淨的。

  『不然,枉卻用心,誤卻工夫矣』,不然你去參禪你不會開悟的,不會開悟,冤枉你用那個心,也耽誤你的功夫。意思就是浪費時間,你修到最後也沒有結果,浪費光陰,沒有意義。『不如的的確確念一句阿彌陀佛』,他說你不如的的確確就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其他統統丟掉。你念這句阿彌陀,『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念阿彌陀佛也會開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不是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也不需要再用其他方法,就念這句佛號,你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一直念下去就會開悟,不需要用其他方法,就明心見性。所以「明心在是,生極樂在是」,那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在這句佛號。

  『一舉而兩得』,又能明心見性,又能生極樂,念這句佛號一舉兩得。你參禪你沒有開悟,那沒有作用。參禪,你不念佛,不發願求生淨土,你不能往生,你又不能開悟,都沒有成就。那念這句佛號,縱然沒有開悟也能往生,沒有開悟沒關係,到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那一定會開悟的。古大德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只要能見到阿彌陀佛,你還怕你開不了悟嗎?所以這是一舉而兩得。『極是便宜也』,那是最便宜的,比參禪要便宜。你念佛能念到開悟,當然最好,不能開悟還能往生,那往生就必定開悟,所以一舉兩得。你參禪你不開悟,那是什麼也得不到。所以這個開示也是對我們大家的開示。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無朽問。云何仰酬祖父。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上。曰。能敬養。能為善。以無忘先德。菩薩曰。此雖孝。而有限。惟能發大願。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滿。豈但福及九祖。即歷劫怨親。俱蒙解脫。汝能專修淨土。是為大孝。】

  這段開示也非常重要。無朽請問菩薩,『云何仰酬祖父』,「仰」是對上,對我們祖宗,「酬」是酬報,報答祖宗這個恩德。人能夠想到祖父,自己的祖先,這個人就有善心。儒家講祭祀祖先,「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人心歸於厚道。如果自己的祖宗他都忘記,你說這個人他怎麼會做好人?他說心多好都是騙人的,自己的祖宗都不要、都忘記,他還會對誰好?他大概只有對自己好,實在講,對自己也不好。『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上』,菩薩就問無朽,世間人所謂孝,世間人所講的孝,孝養父母,孝敬祖先,以什麼為最上?最上就最能表達孝道。『曰:能敬養』,這個回答就是能夠恭敬供養父母,「敬養」,這個敬非常重要。如果能夠供養父母、祖父母,他沒有吃的給他吃,沒有錢用給他用,但是沒有恭敬心,這個也不能算是孝。所以儒家孔老夫子講,說你家裡養一條狗、養一些動物,你也供養牠,對牠沒有恭敬心。如果你供養父母沒有恭敬心,那你跟養那些動物不是差不多嗎?所以關鍵在敬這個字,有沒有恭敬心。所以這是敬養。

  『能為善』,能夠恭敬供養,又能夠做善事,『以無忘先德』,就是沒有忘記祖先的這個德行,祖宗有德,對祖宗沒有忘記,那就是世間孝最上,最上等的孝,孝道。所以這個月,我們淨老和尚非常重視祭祖,我們這幾天我們一些同修在這邊排演祭祖,祭祀祖先,這也是做給世間人看的,現在人都忘記祖宗了。所以我那天在高雄,我們岡山淨宗念佛會那邊高雄地區同修辦了一個繫念法會,我也跟大家講,那是祭祖繫念法會。我說現在提倡這個是非常需要,因為現在人,特別年輕人,他沒有祖宗的觀念,比較年紀大的還有一些觀念,現在年輕人沒有。

  所以我到高雄看,看那個學校貼個橫布條,說聖誕節,聖誕節要辦什麼活動。那我去看,大學生、高中生、中學生、小學生連幼稚園,聖誕老公公,聖誕節來了,就戴個聖誕老公公那帽子,大家都知道耶穌,聖誕節是紀念耶穌。他知道耶穌,每年都要知道過聖誕節要紀念耶穌,他家的祖宗都忘記了。那個紀念耶穌是不是真的?那是假的,他祖宗都忘記了,還會紀念耶穌?紀念耶穌是什麼?藉這個機會吃喝玩樂。聖誕夜幹什麼?狂歡,是藉這個機會,所以那就沒有意義。所以前面菩薩講「絕無益之事」,那就沒有意義的事情,沒有利益的事情。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重視祭祖,這是世間孝。「以無忘先德」。

  『菩薩曰』,無朽回答的是世間的孝道,能夠這樣做是最好的,『此雖孝』,菩薩說這雖然是孝,世間的孝道,『而有限』。說實在話,我們現在這個有限的孝我們都做不到,這個有限的孝,還是要從這個有限的孝先做起,才能達到無限。『惟能發大願,修出世法』,唯有能夠發大願修出世法,『若道成果滿,豈但福及九祖,即歷劫怨親,俱蒙解脫』,不但自己的祖先,所謂「一子成道,九祖生天」,不但你這個福報庇蔭自己的祖宗,就是歷劫的冤親債主都能得到解脫,跟你有冤,他也得利益,他也得解脫,他也沾光。他說『汝能專修淨土,是為大孝』,你能夠專修淨土,往生極樂世界就成佛了,就盡了大孝,這出世間的孝。出世間的孝,世間的孝也不能沒有,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一方面做這個世間的祭祖,也是給一些學佛、沒有學佛的這些社會大眾,提醒他們不能忘記祖宗,要盡孝道。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到這一段。《西方確指》這個書,的確對我們念佛人很具體、很貼切的一些開示,對我們念佛的人開示非常切重我們的問題,我們的問題大部分也都在這個地方。這些開示都很簡短、很精要,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能粗心大意看過。粗心大意看過你就體會不深,體會不深,對我們修行這個幫助就起不了作用。因此我們一般人還是淨老和尚講的《大經解》,這個講得詳細,你這個聽了,再來看這個,你的感覺就不一樣。就像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會集本,再來讀《彌陀經》,你感覺就不一樣。我們一直讀《彌陀經》,《彌陀經》講得簡單,我們讀了體會不到,感受不到。那大經讀下去,再看才知道《彌陀經》講的「五濁惡世」,什麼叫五濁惡世你才明白。不然我們念一念,我們明白什麼叫五濁惡世嗎?不知道。除非我們看蕅益大師、蓮池大師的註解,不然我們粗心大意體會不到。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