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地藏菩薩本願經—羼提波羅蜜音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16/6/17  英國倫敦英國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4-007-0006

  請大家合掌,我們來念開經偈:「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請放掌。

  《地藏菩薩本願經》。諸位同修,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頁,倒數第三行,我們看經文:「又出種種微妙之音,所謂檀波羅蜜音,尸波羅蜜音」,昨天我們學習到這一句,就是六度第二度持戒度。波羅蜜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布施、持戒六度萬行修學圓滿了,就叫波羅蜜。意思就是已經到彼岸,我們現在話講到位了、圓滿了、畢業了,這個意思。持戒,昨天也跟大家講了很多。實在講,每一條都是無量義,我們只能舉出現前跟我們在生活上相關學習的方面提出來。戒,它涵蓋所有的教誡,凡是佛的教誡也都屬於戒。還有我們世間法,各地的風俗民情、人情世故,以及我們辦事的一些正當的規則,種種都必須遵守,這些統統屬於戒的範圍。所以這個戒,我們也不能只有把他看作律儀戒。戒有三大類:律儀戒,有戒律條文的、明文規定的,像三皈五戒,有條文,這叫律儀戒;攝善法戒,凡是屬於善,與十善相應的,我們也要去做、也要去遵守,像一些善良的風土民情,我們也要遵守不能違背,這個都屬於攝善法戒;第三大類,饒益眾生戒,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必須要去做,這是慈悲心,如果不做就有違背菩薩的慈悲心、利益眾生的心。所以戒有這三大類。

  我們現前能夠學習的,先從《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從這個基礎來學。這個基礎有了,要提升到三皈五戒,再高層的戒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連三皈五戒都做不到,更高的戒就談不上,這些我們也要明瞭。現前我們生活起居種種的規律,合乎自然,合乎我們生活上的規律,這個也都叫戒。所以這個戒,它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如果講到究竟,回歸自性,戒也就圓滿了。在《六祖壇經》,六祖大師講,「心地無非自性戒。」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清淨,本來無一物,這就圓滿了。所以持戒要持到明心見性,才叫尸波羅蜜。這講到第二個,六度第二個。第三:

  【羼提波羅蜜音。】

  『羼提』也是印度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忍辱。古印度這個忍,它沒有辱這個字。一般外國大概都是講忍耐,有一些我們中國的辭彙外國是沒有的,在外國的文字語言你也找不到相對的這種辭彙來翻譯,一般就是忍耐的意思。做什麼事情要有耐心、要能忍,忍就是要去承受種種的責任、義務,現在人講承受一些壓力,事情才能做得成。如果不能去承受這些義務、責任,不能承受一些壓力,那什麼事情都做不成。所以《金剛經》佛給我們講「一切法得成於忍」,一切法要成就都必須忍。

  辱這個字是針對我們中國古代讀書人,現代讀書人也沒有了,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古代讀書人有志氣,所謂「士可殺,不可辱」。士就是讀書人,我們現在講知識分子,可以把他殺頭,但是你侮辱他,他不能接受,他受不了,不可以受到侮辱,寧願殺頭。所以把這個辱看得很重,過去讀書人把這個辱看得很重。翻譯經典的法師到中國來,知道中國讀書人把辱看得這麼重,所以翻譯經文就翻成忍辱。你最難忍的都能忍,其他就沒有什麼不能忍,是取這個意思。你最不能接受的都能接受,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受的?也都可以了。所以翻譯經典的法師就採用這個字,是針對中國古代讀書人。

  忍辱,我們做什麼事情要忍耐,有時候遇到嫉妒障礙、毀謗,還要接受無理的侮辱,這些都要忍受。在《論語》裡面也講,「小不忍則亂大謀」,就是小小的事情如果都不能忍,大的事情就會被破壞了。所以世間聖賢也教我們要忍,才能成就大事。能夠大忍,就成就大事;能夠小忍,就成就小事業。所以我們事業成就大小,關鍵在我們忍辱功夫有多大,大忍成大事業,小忍成就小事業。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去排除、要去面對、要去化解。特別你辦一些事情,像海賢老和尚光碟講,「事非經過不知難」,一樁事情你沒有去經歷過,你沒有去實驗過,就不知道它的難處在哪裡,它的問題在哪裡。必須你去做了,你才會發現,你才知道,它的困難在哪裡;如果沒有去做,就不知道困難在哪裡。遇到困難,你不忍怎麼辦?遇到小小的困難就不幹,那什麼事都做不成。因此要很有耐心來處理這些事務,像我們這次在倫敦辦法會,事情也很多,大大小小的,這個當中你要有耐心、要能忍辱負重,耐心去處理這些事務問題,如果遇到一樁小小不如意的事情就發脾氣、就不幹了,那這個事情也就做不成。一動火發脾氣,在經上講,「火燒功德林」,功德都被燒光了。所以忍辱是對治瞋恚。這是講「羼提波羅蜜音」。忍辱圓滿就叫波羅蜜,羼提波羅蜜音。

  忍辱要怎麼修才圓滿?我們現在凡夫地修的總是屬於六道裡面的事情,修得再好也是人天福報,如果你修忍,你可以得禪定,可以生梵天,到色界天去,出不了六道。真正忍辱成就,就像《金剛經》講的,釋迦牟尼佛的前生被歌利王割截身體,肉一塊一塊的割,凌遲處死,忍辱仙人他沒有動一絲毫瞋恚的念頭,他忍辱波羅蜜成就了。他怎麼成就的?《金剛經》跟我們講,忍辱仙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沒四相。沒有四相,他就沒有對立,沒有我跟人的對立,也沒有眾生,壽者是指時間,他四相都沒有了。所以佛在《金剛經》講,他說如果我還有四相,那跟我們凡夫一樣,遭遇到這種橫逆的境界,必定生瞋恨心。他四相沒有了,透過歌利王的考驗,他忍辱波羅蜜圓滿成就了,就是此地講的羼提波羅蜜音。我們現在凡夫地雖然還做不到離四相,但是我們也是要不斷的修、不斷的提升,達到破四見。《金剛經》前半段講破四相,後半段講破四見,就圓滿了。

  談到忍辱,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也在祖師大德註解看到,實際上我們老和尚他老人家也真的是都表演給我們看,布施他做給我們看,持戒也做給我們看。他持的是心地戒,菩薩心地戒,以心地戒為主。心地戒比小乘戒難持,看起來小乘戒好像比較難持,實際上菩薩心地戒難持。小乘戒戒條很多,但是比較容易;大乘菩薩心地戒難,一起心動念就犯戒了。小乘戒起心動念不犯戒,你有動身口才犯戒,所以菩薩心地戒難。他老人家,我跟他學習親近,知道他老人家持戒持得圓滿,忍辱也圓滿。以前在圖書館遇到韓館長,早期的我不知道,但是在圖書館我是親眼看到的,真的修忍辱,沒有一個法師能夠做到這樣的。真的是修忍辱,做給我們看,常常在台上講經,韓館長就在台下指著鼻子罵,還有更厲害的,在此地我就不說了,說來話長。真的是修忍辱,那不是講一講沒有去做,也得力韓館長這樣的一種折磨,成就他的忍辱波羅蜜,這是我親眼目睹。下面講:

  【毗離耶波羅蜜音。】

  這是講精進。『毗離耶』是印度的梵音,『波羅蜜』就是精進也圓滿。精是純而不雜,進是有進無退。我們老和尚在最近這些年,講席當中特別強調「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強調這個。因為看到很多人夾雜,雜進、亂進,他不是精進。精進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管你選哪一個法門、哪一部經典,原則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才會得定。如果修得太多、太雜心散亂,心不容易定下來。現在很多佛門的佛弟子,也可以說都是結緣的,道場跑得多,親近的法師也很多,一下聽這個法師講、一下聽那個法師講,一下學禪、一下學密,又學淨,又學教,接觸很多,學很多,學到最後沒有一樣能成就,就浪費時間了。所以學很多要做通家,這個古時候是有,像龍樹菩薩八宗共祖,八個宗派共同的祖師,大通家,那是菩薩再來,那不是我們凡夫能夠做得到。所以大通家是有,但是很少。

  我們要做大通家,實在講也不容易。特別我們現代人,大家時間都很有限,一個法門、一部經典,實在講你時間都很少,何況學很多,哪有那麼多時間?一個法門都學不好,學那麼多能學得好嗎?這個我們都可以理解。所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的確是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才有成就的希望。要廣學多聞,往生西方之後,再去跟阿彌陀佛學,那就沒問題。為什麼?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壽命是無量的,沒有限量的,無量壽。無量壽,有的是時間,要學什麼都沒問題。我們現在在六道裡面,現在這個人生,我們現在是在減劫當中。佛出現在世的時候是人壽平均一百歲,三千年前。我們現在是處於減劫,不是增劫,減劫就是過一百年減少一歲,地球人類的平均壽命減少一歲。佛出現在世是平均壽命一百歲,過了三千年到我們今天就減少三十歲,所以我們現在地球上人類平均壽命是七十歲。有的人也還活不到七十歲就往生的也不少,五、六十走的也很多,像我兩個師弟,一個悟銘師,一個悟弘師,兩個師弟,小我一歲,一個前年往生,一個去年往生,一個六十三,一個六十四。這是講我們現前在人道壽命有限,沒有時間學太多,真的一門就夠我們學了。所以我們淨老常常勸大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把時間精神力量集中起來,我們修淨土法門,不管你讀哪一部經、修哪些功德,統統迴向求生西方。一個方向,迴向發願求生淨土,統統能往生西方。所以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精進就特別的重要,愈精進功夫就愈能夠得力。

  現在我們聽淨老和尚講經,淨老和尚再勸我們看海賢老和尚的光碟,看一千遍。海賢老和尚跟諦閑老法師的徒弟鍋漏匠,都是示現不認識字,只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鍋漏匠是念三年就站著往生,海賢老和尚大概也是念三年就能往生,就功夫成片,但是佛留他在世間表法,所以他二十歲念到一百一十二歲才往生。也是不認識字,師父只是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能老實念,這個是最典型成功的例子。我們做不到這兩位高僧大德的老實念佛,那就必須要聽經聞法。所以我們現在淨老和尚的經教也夠我們聽了,聽一輩子也聽不完。一部《大經科註》也就夠我們聽,真正聽明白了,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沒有一個不能往生的,個個都能往生。我們修淨土,往生到極樂世界,精進度也就圓滿了,「毗離耶波羅蜜音」就圓滿了。如果在這個世間修,不曉得要修到哪一劫才能圓滿?這個是第四度,有布施、持戒、忍辱才能夠精進。有了精進,才能得禪定,所以下面講:

  【禪波羅蜜音。】

  『禪』也是印度梵音的音譯。我們中國人使用語言文字喜歡簡要詳明,如果是具足的翻譯叫禪那,祖師大德根據我們中國人的習慣,就簡要一個「禪」。禪那翻譯中文的意思是靜慮的意思,靜就是安靜的靜,慮就是考慮的慮,中文的意思是定,心定下來,心靜下來。儒家也是修這個功夫,你看《大學》裡面講,「慮而後能得」,也是修這個功夫。所以我們世間的聖賢、出世間的佛菩薩,用的功夫是一樣。所以佛法傳到中國來,普遍受到中國人的歡迎接受,它的道理就是中國本土的儒道也都修定,過去讀書人也都練打坐,修定。佛教更是講究定,禪定你修到圓滿就叫禪波羅蜜音,修到家,到彼岸了。

  禪,不是說禪宗才修禪定,其他的宗派法門就不用修禪定,不是的,禪這個字是共同的。我們一般講三學,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慧三無漏學。持戒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心定下來。我們生活當中,這些生活的小細節,這些方方面面如果沒有規律,縱然你受了戒、持了戒,這個戒也持得不圓滿,為什麼?你的心定不下來。因此我們現在看到過去台中蓮社李炳南老居士,他晚年編一個小冊子叫做《常禮舉要》,我也建議我們同修大家要用《常禮舉要》來補助《弟子規》,《常禮舉要》它是從《禮記》節錄編成現代人能夠用得上的。他為什麼編這個?他在《常禮舉要講記》講,看到台中蓮社的蓮友(他在台中教學三十八年,從大陸來到台灣,他就一直住在台中,辦了這個蓮社,還有慈光圖書館,還有一家菩提育幼院,還有一個菩提醫院),他教學前十年往生西方的人比較多,第二個十年就比較少,第三個十年(就是教學三十年)往生的就更少,後來發現為什麼念佛的人愈來愈多,往生的人愈來愈少?發現後面都沒有基礎,沒有戒的基礎。

  講到戒,現代的人也不懂。去戒場受了戒,有沒有得戒?也沒有。在生活當中怎麼做?也不知道。所以編這個《常禮舉要》,實在講也是屬於戒。《常禮舉要》就是給我們講生活的一些規範。其實戒律威儀裡面,你看《沙彌律儀》講的也是這些。《沙彌律儀》上篇十條戒,這是根本,後面二十四門威儀就是生活當中的細節,包括你穿衣、擺衣物要怎麼擺,這個都有規矩。所以李老師在講《常禮舉要》,他說古時候小商店的商人,你拿什麼東西用完了要歸到原位,你不能換來換去,一下擺這裡、一下擺那裡,到時候你忘記了,你就找不到。現在人沒有這種生活教育,家裡面東西擺得亂七八糟的,有些人的家裡面,我們進去是不能看,亂七八糟的,好像經過戰爭一樣,東西亂擺亂丟,做父母都沒教,學校也沒教,老師也沒教,社會上也沒人教,所以他生活習慣養成很亂,襪子丟一雙在東邊、丟一雙在西邊。我們看生活上的這些方面,我們就知道這個人他的心定還是亂,你一看就看得出來。心定的人,他生活是很規律、很整齊的,規律的生活、整齊的生活幫助我們的心定下來。所以是因戒生定。

  這個在外國我看是看不到,現在在中國我還看到。我在雲南雞足山,向小莉她那個道場,一個大士閣,一個報恩寺。還有佛塔寺,道興法師是我們台灣的一位女眾法師,本來是在廣欽老和尚的妙通寺,現在去那邊主持道場。他們在那邊修,生活都很有規律的,像以前我當兵時候一樣,在訓練中心,內務各方面都要很整齊,棉被要摺得像豆腐一樣,四四方方的。如果摺得稍微有一點不好,就要被罰,拿著棉被要全副武裝,戴鋼盔、帶槍,然後手捧著棉被,中午人家休息,我們就不能休息,在操場跑五千公尺,而且一面跑還要一面喊,「棉被我對不起你」,跑三圈,累得要命。所以就要摺得很整齊。

  我前年到雲南去,看到小莉這個道場,她管得不錯,男眾的出家眾都十幾歲,女眾的出家眾也十幾歲,一、二十歲上下的就有幾十個,一共七、八十位。我們吃飯,男眾的出家眾都會煮得很好的素齋,他的內務我去看,棉被摺得像豆腐角一樣,稜角稜線都有。我去做法會,我就跟他們這些出家眾講,我說這個我好久沒看過了,這個是我以前當兵在訓練中心看到的,以後也沒看過這樣的,到了這個道場,才看到內務這麼整齊。所以去那邊看到,她辦《無量壽經》學習班,聽光碟的,包括生活規範這些規律,有很多人去參加,都很有受用。

  上個月,我到福州阿彌陀佛大飯店去做法會,剛好碰到蔡老師跟李越老師去講課,講兩天,我去聽了半天,聽李越老師講《常禮舉要》,教人家在生活上怎麼整理東西,待人接物這些方面。她教了很多年,現在也很有心得,所以她那個光碟滿實用的。上個月五月底我在吉林,接到蔡老師打電話給我,他說他被派到英國來,到威爾士去長住,問我住在哪裡?我說我住倫敦。他說開車要多久?我說沒塞車四個半小時,塞車就不知道了。他說那麼遠!他說以後到英國,希望我們多多去給他護持護持。我就問他,馬來西亞馬六甲那個漢學院現在蓋好了,花了幾千萬美金蓋好了,那個交給誰?他說交給我們台灣也是一位傳統文化的老師,周泳杉,講健康飲食的,他去接,還有新加坡一位梁偉居士,兩個人去接。他跟我講,當初老和尚是說請一個老師要去做漢字、文言文老師的(這三十個人到五十個人,去學校先培訓師資,將來做老師的),請一個人去教他們生活,也就是像我們學校講的訓導主任一樣,教生活的。他就推薦李越老師,因為她在教常禮。推薦李越老師,老和尚同意了。他說老和尚同意,他也把她派過來。所以六月二十二號老和尚來,他們會一起來。他跟我講,他們來就要長住。所以我們這邊貝居士發心做《弟子規》,還有一個崔學鋒老師要辦《弟子規》。我就建議,因為蔡老師被派過來,你們多多向他請教請教,因為他畢竟在廬江湯池文化中心做得很成功,在海南監獄做得很成功,現在有這個因緣到這裡來,我們當然也要向他學習,這方面他做得比我們好,我們就要向他學習。所以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都向一個七歲的小孩學習。這是我們一個學習的態度,人家比我們好的,比我們有長處的,值得我們學的,我們就要向他學。這些就是幫助我們得定。

  《常禮舉要》李老師講,你學十分之一,對你念佛功夫真正都會有幫助。他說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表現在哪裡?表現在你生活上。你生活方方面面亂七八糟的,表示你心很亂。你說念佛念得功夫多好,但是生活上亂七八糟的,那肯定沒有一心不亂。所以這個都叫戒。所以戒,我們要知道它是廣義的。要學戒,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加上《常禮舉要》,如果再加上《格言聯璧》,加上《菜根譚》,加上《延壽藥言》,那就更好,《延壽藥言》也很實用。這些中國外國的古聖先賢,他們好的言行我們都要學習,這些統統屬於戒。有了戒,才能得定,禪才有,不然你一天到晚要修禪定也修不成。

  禪波羅蜜音,每一個法門都是修禪定,不是說禪宗才修禪定,密宗就不修禪定了嗎?淨土就不修禪定了嗎?教下也不修禪定了嗎?不是的,不管大乘小乘、顯宗密教,統統修禪定。但是禪定的層次很多,大乘禪、小乘禪,達摩祖師傳到中國叫祖師禪,一乘禪,那是最高的。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名詞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所以修任何法門,統統是要修定的。修定的方法當然很多,讀經是修定,持咒是修定,念佛也是修定,你修止觀也是修定。教下的止觀,方法也很多,有大乘止觀,小乘的止觀。小乘有人修,像不淨觀,觀身不淨,觀察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修不淨觀。有的人修數息觀,數息就是數呼吸,看你要數出息還是入息?就是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但是你只能選擇一種,不能呼吸同時數,比如說你數呼,就是我們這個氣呼出去,你就記一,等一下吸進來,再呼出去就記二,這個叫數息。也有人用數息來念佛,幫助心定。數息觀,讓心定下來。

  還有一種,也是修定,我們老和尚教我們的。這個大概在二十幾年前,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他老人家不曉得聽誰講的,修喝水的。不過不是像我現在這麼喝,那個喝水要怎麼喝?你晚上大概用玻璃杯(這麼高的),裝一杯開水,放在床頭,晚上睡覺前裝的,然後第二天起床的時候面向東方,還沒有刷牙洗臉,起來先站著,從你床舖起來面向東方,面向太陽出來的方向。這一杯水用三百口喝完,三百口就一點一點的喝,還要吞下去,記數,三百口。你數到三百口,如果那個水還剩的比較多,那就一口把它喝完。這個三百口,我大概喝了三天就沒再喝,我都忘記了。師父給我們講,教你們這個方法,又修定,又內臟(五臟)運動。用這個方法修,幫助身體健康,心得定,如果持之有恆,這個方法也是幫助我們修定的。

  我們那個時候有一個同修,是台灣大學的謝教授,我們老和尚有一些文字稿常常請她幫忙校對。她來學佛,她先生沒學佛,她先生看到她學佛就生煩惱。她在家裡供的佛像、香,她先生把它丟掉了,統統把它丟掉,不准她拜佛念佛。不准拜佛念佛,她聽到老和尚教這個喝水三百口,她早上起來就喝三百口。她先生看到又生煩惱,「現在不學佛這個法門,現在學喝水的法門」,又生氣了。真的,冤親債主,沒有辦法。但是這些障礙,我們看到海賢老和尚,真正懂得修行,一樣是可以修。像海賢老和尚,文革的時候不准念佛的。不准念佛,他在心裡念。心裡念,別人不知道,別人聽不到,他一樣可以念。修這些禪定的方法,因個人的根器不一樣,自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根器、自己的生活還有生活環境。如果你選對法門,我們修行功夫得力就很快;如果選的不對,可能也沒效果,耽誤時間,沒效果。

  在佛陀的時代就有一個公案。佛的弟子去教兩個人,教一個打鐵的修不淨觀,教一個在埋葬屍體的人修數息觀,兩個人修很久都沒效果。後來去請教釋迦牟尼佛說:佛,你的弟子教我們修這個方法,我們都不得力,沒效果,心還是定不下來。佛就問他們,你們是做什麼事業?修數息觀的這個說:他是在做殯葬業的。現在叫殯葬業,就是專門埋死人的,一天到晚在看死人的。印度埋葬,也有一種葬法叫屍陀林,就是人的屍體放在森林裡面吊起來,讓他自動腐爛。不像中國入土為安,埋在地下。他一天到晚看死人,就像現在在殯儀館給死人洗身體、擦身體、化妝,他是做這個行業的。做這個行業,佛的弟子教他修數息觀,他修很久沒有效果。另外一個打鐵的,打鐵要抽風箱,要一推一拉風才出來,他修不淨觀,他修很久也是沒有效果。佛問他做什麼事業?他說他做打鐵的,一天到晚要拉那個風箱,讓火很旺,鐵才能燒得軟。

  佛聽到之後,就跟他們講,你們兩個人方法對調一下,做殯葬事業的修不淨觀,打鐵的修數息觀。結果這兩個人方法對調,沒多久兩個人都證阿羅漢果。為什麼?跟他做的行業相應,他修起來就方便。做殯葬業的,他一天到晚看死人,修不淨觀,跟他這個行業就相應。打鐵的一天到晚要抽風箱,修數息觀,拉一下就數一,拉兩下就數二,這樣跟他的行業也相應。所以修禪很多方法,看個人的根器,個人的生活環境。如果持之以恆,有耐心來修,都能成就。所以多貪眾生修不淨觀,散亂多的修數息觀,多瞋眾生修慈悲觀。慈悲就是有憐憫心,要去觀眾生可憐,眾生對我們無禮,甚至加害我們,你修慈悲心,生起慈悲心,你多瞋的煩惱就降下來、就降溫了。常常為眾生想,去憐憫這一切眾生,多瞋眾生慈悲觀,脾氣不好的人要修這個。

  早年,也是二、三十年前,我們老和尚講經:要修忍辱,不要發脾氣,發脾氣就是火燒功德林。有一個同修,他瞋恨心的煩惱很重,動不動就發脾氣,控制不了。特別是想到他很討厭哪一個人,一想到那個人,他那個無明火就起來了。有一天去請問老和尚:聽經,知道發脾氣不好,但是他控制不了。老和尚就教他一個方法,就是你最恨哪一個人,就把那一個人的名字寫一個牌位供在佛前,就像拜佛一樣拜,看你怎麼樣恭敬佛、拜佛,你就怎麼拜你最恨的這個人。他真的依教奉行,去寫了這個牌位,拜了三個月,又來跟老和尚講:沒效,一樣生氣。這些方面我們就知道,他這個方法如果沒有效果,可以換一個方法;換一個方法,你要修慈悲觀。所以,他拜當中沒有修這個觀,效果就不好。任何法門,不懂得止觀的原理,你修得會沒味道,修得枯燥無味,你就退心了。包括我們念佛也是一樣,你念得沒有味道,你不懂得用止觀來調整,你就念不下去,念到生煩惱,或者心裡悶,或者身體不舒服,你要懂得調。所以佛的十種通號,其中有一個通號叫調御丈夫。我們從凡夫到成佛,修學過程要不斷的去調,調適、調和。所以要懂得觀這個道理,方法要懂。所以拜牌位,他如果沒有這個觀,他就不得力。

  怎麼觀?慈悲,我也很想慈悲,怎麼叫慈悲?《感應篇彙編》有一個公案,也可以值得我們參考。《太上感應篇》後面講,經文快圓滿的時候講,「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就是我們起心動念,起一個善的念頭,善事還沒有做,吉神就跟著你了,你跟吉神就相應了;起一個惡的念頭,壞事還沒幹,凶神就跟著你了。舉出一個公案,一個叫元自實的人,一元二元的元,自己的自,實在的實。這個人有一天他要去報仇,他帶了一把刀子要去殺一個姓繆的,一大早他就要到那個姓繆的家裡,要把這個姓繆的殺死。路途當中經過一間軒轅廟,軒轅廟是供奉黃帝,三皇五帝的黃帝。漢族都是黃帝的子孫,炎黃子孫,軒轅廟是供養黃帝的。看廟的這個廟祝,一大早起來也有誦經,就像佛門做早課一樣誦經。一大早三、四點起來要誦經,看到廟門口一個人走過去,後面跟著好幾百個凶神惡煞,跟在他後面走過去。沒多久,看到這個人又回頭,又從他的廟門口經過,這次回來看到後面也是跟著好幾百個,但是這跟剛才不一樣,都好像天上的天使,都非常的善良,也是好幾百個跟著他,走過這個廟門口。

  這個廟祝看到就覺得奇怪,這個人到底剛才去做什麼事情?怎麼有這種現象?剛才過去凶神惡煞跟著一大堆,現在回來,跟了很多善神,就把他找來問,問他尊姓大名,他說他叫元自實。他說,你剛才是去哪裡?去做什麼事情?元自實就跟廟祝講,他說,我剛才,實在跟你講,我要去殺一個姓繆的,這個姓繆的對不起我,要準備把他殺死。後來走到他家門口,他突然起一個念頭,想到這個姓繆的,他家裡還有一個老母親八十幾歲,還有妻子兒女,兒女也小。他就想到,對不起我的人,只是姓繆的一個人,但是我如果把這個姓繆的殺死了,他的老母親誰來奉養?他的妻子兒女誰來撫養?我殺了他一個人,不是等於殺了他一家人嗎?對不起我的人,只有姓繆的一個人,他的家人是無辜的。他起了這個善念,就把報仇的念頭放下,算了,不報仇了,放下,就回去了。

  廟祝聽到元自實這麼講,他說:那我明白了。他說:我跟你講,剛才你怒氣沖沖要去殺那個姓繆的,你從我這個廟門口經過,你知道嗎?你後面,我看到跟著好幾百個凶神惡煞。為什麼跟著凶神惡煞?因為你生瞋恨心要去殺人,這個是惡念,不是善念,是惡念,所以你惡念感應惡神跟著你。惡神跟著,那肯定沒有好事,都是不好。難得,你到他家門口,你能夠念頭轉過來,能夠為他的家人想,去憐憫他的家人,你慈悲心生起來,放下報復的念頭,你回來的時候,你後面跟著很多的善神、吉神。廟祝跟他講,他說,你現在好好斷惡修善,將來你的前途無量。後來元自實聽到廟祝這麼一講,滿身大汗,原來動念頭,動個好的念頭,馬上就跟吉神相應;動個惡的念頭,馬上跟凶神相應,起心動念感應同時。所以他就發心努力斷惡修善,後來官也做得很大。

  這個公案也可以提供我們修慈悲觀的一個參考,就是常常為別人想,憐憫別人、原諒別人,那我們這個瞋恨心也就可以降溫了。如果不這樣去想,只想他不好的地方,愈想你就愈氣,愈想你就愈生煩惱。破壞禪定的第一個就是瞋恨心。你看,色界天人就沒有瞋恨心了。如果你還有瞋恨心,你那個定功達不到色界,還在欲界裡面;你要達到色界禪定,不能有瞋恨心,才能生到色界天。你修定,這個相輔相成,你心定下來,幫助你降溫,又幫助你得定,功夫相輔相成。

  多障眾生念佛觀,業障很重的,修什麼都不行的,那就要念佛。念佛還是念不下去,念不下去用聽的;聽的也聽得很煩,沒關係,聽習慣就不煩了。所以業障重,除了念佛,其他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修什麼都不行。所以念佛是對治業障深重的,因此這個法門針對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眾生的根器是最適合的。所以小乘的五停心觀,我們也要明白,對我們念佛法門也有幫助。這個觀你可以修一種,也可以附帶兼修,有的是不需要的,這隨各人的根器。不要說看到別人怎麼修,我們就一定要跟他一樣,那也不一定。他修這樣的方法可以,不一定你就可以,你自己要斟酌。

  總之,我們深重的業障還沒有排除之前,先讀經、念咒、念佛,念到業障比較減輕了,你再嘗試用這些方法來修,那就很容易了。所以法無定法,沒有一定的方法。要修到禪波羅蜜,必定要回歸自性。實在講,大家知道禪宗參禪是最高,密宗三密相應最高,但是不知道念佛的這句佛號是無上深妙禪,很多人不知道。如果知道,他會認真念佛,因為這句佛號就是無上深妙禪,這是古大德講的,講得一點都沒錯。這是講禪波羅蜜音。第六個:

  【般若波羅蜜音。】

  六度的第六度叫『般若波羅蜜音』。實際上,前面五度修的就是要開般若智慧,前面的五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般若就不能叫波羅蜜,也不能叫度,就沒度。度是什麼?度生死。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這要有般若才可以。如果沒有般若,前面這五種就不叫波羅蜜,也不叫六度。不叫六度,沒有般若,修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得的果報是什麼?人天福報。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破無明,不能明心見性,因為沒有般若。有了般若,才能了生死出三界、破無明,超越十法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成佛了。見性就成佛,需要有般若。我們修學不管什麼法門,都不能離開般若,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就變成世間法。所以五度都有般若在才叫度,沒有般若就不能叫度,也不能叫波羅蜜。所以修主要是開啟自性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具足的。

  般若,佛講了六百卷《大般若經》。在我們中國佛教般若最流行的經典,一部是《金剛般若》,一部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在我們中國佛教是最流行的,講到這兩部經大概沒有人不知道。沒有時間看六百卷《大般若經》,這兩部經你懂得修,你就能成就般若智慧。在我們近代,民國初年,在中國佛教界有兩位居士大德,一個是江味農老居士,他講《金剛經》都在上海、江浙一帶。他有《金剛經講義》,我們淨老和尚以前講《金剛經》都採用他的《講義》,他的《講義》可以說是集歷代《金剛般若經》註解的大成,他用了四十年的時間深入一部《金剛經》,他也是念佛往生淨土。他講他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教就是教下、教理;宗就是他修學的宗旨,般若;行,他是念佛。他念佛當中有般若,求生淨土,幫助他念佛功夫得力。

  我們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原因就是沒放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看破,對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不知道。世間的事實真相是什麼?《金剛經》跟我們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什麼叫有為法?有生有滅的就叫有為法。在《唯識論》裡面講,把宇宙間萬事萬物歸納為百法,一百條,分成物質的、精神的。精神的部分叫心法,物質的部分叫色法,還有不相應行法,一共有九十四種有為法。就是心法、色法、不相應行法,九十四種都是有為法,有生有滅的,有生有滅那是假的。六種無為法,六種無為法裡只有最後一個真如無為,那才是真正無為。六種當中有一個虛空無為,像我們看到的太虛空,三千年前也是這樣,三千年後還是這樣,這個虛空它沒有變化、沒有生滅,這個叫相似無為,不是真正無為。真正無為是真如無為,我們的真如自性,其他相似的無為法都如夢幻泡影。所以《楞嚴經》講,太虛空在我們自性當中就像我們現在看到天空的一片雲彩,這些都是假的。我們能夠起這個觀照,功夫得力,我們就放下了。

  江老居士他在《講義》裡面講,他用這個功夫用了二十年沒有什麼感覺。後來有一天他覺悟到了,他怎麼修、怎麼觀,觀了那麼久也沒什麼效果,忽然他就想到,就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順心的事情、不順心的事情,再小的事情,都用這首偈去觀,這些都是假的,順心是假的、不順心也是假的。這樣認真的去觀,觀了一段時間,他感覺效果出現了,念佛也得力了,看經的眼睛也亮了,他就告訴我們他的經驗是在這樣修。這個我們可以參考。但是觀,你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快。不要我們煩惱一直起來,控制不住,就太慢了。就是剛剛要起來,還沒有起來,你要提起觀照,讓它平息下來,功夫就得力了。如果沒有時時提高警覺去觀察、觀照,境界一現前,我們不知不覺就又隨境界轉。「般若波羅蜜音」,我們就說到這裡。

  般若是非常重要,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得非常多。另外《心經詮注》,周止菴老居士他的註解,也是四十年功夫作這部《心經》的註解。所以民國初年,佛門這兩位大德,這兩本註解是權威,一個是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一個是周止菴老居士的《心經詮注》,都是四十年用在一部經上,真的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他們都有成就,大成就!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地方。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六度就講到此地,下面還有「慈悲音,喜捨音,解脫音,無漏音」,這些音也都是從六度發展出來的。明天是假日,上午十點,下午兩點,看這個時間大家方不方便,如果不方便,我們可以隨時來調整。假日大家可能比較有時間,就是十點,如果大家有事情,我們也可以商量,改在晚上也可以。如果沒有,我們就明天上午十點,下午是定兩點,中午大家在這裡用個午齋,看看光碟。如果你沒有事情,有事情先去忙你的,有空再過來。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下面的經文,我們明天上午再來學習。我們來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