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念即無念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一集)  2022/12/2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91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翻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五頁倒數第二行,從第四句看起。我將這段經文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

  我們從這裡看起。上一次我們學習到「不入而入」。我們凡夫在概念當中,總有一個出入的概念,有入就有出,有出就有入,這是我們凡夫對出入的一個概念。實際上講,我們的法身,真如是入而不入,它是遍一切處,平等普遍,遍一切處,這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每一個人都有法身,法身是本體,本體是遍一切處,到處都有,不是說這裡有、那裡沒有,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既然遍一切處,就談不上什麼入與出了。這裡講出入,也是一個方便說法。其實,『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同一法界」就是同一個自性,這個把真正的根源給我們說出來了,同在一個法界,沒有離開這個法界,沒有出離這個法界,都在這個法界裡面。

  法界遍一切處,這個就談不到什麼出入了,這是把真正的根源給我們說明,自性都是同一體,同一個法界。整個宇宙,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同一個,蚊蟲螞蟻,同一個,都在這個法界。山河大地也同一個,上面與諸佛相同,下面與一切萬物、一切眾生相同,統統都是在這個法界。諸佛在這個法界,眾生也在這個法界,同一自體,同一自性,同一法界,就法界來講,平等。這個法界,我們還是用電視屏幕來比喻,這個電視屏幕裡面森羅萬象,千差萬別,相無量無邊,我們在屏幕裡面可以現出佛相、菩薩相、阿羅漢相、人天相,也可以現三惡道的相,畜生、動物、蜎飛蠕動、山河大地等等,這一切相都能現。這個相有差別,我們上一堂課跟大家學習過,就好像我們一個門,你在電視屏幕裡面看一個人從這個門進去了,從這個門又出來了,看起來那個相它有出入,但實際上你看屏幕,屏幕有沒有出入?他走進去還是這個屏幕,走出來還是這個屏幕,沒有離開這個屏幕,所以說入而不入、不入而入,你說入也可以,說沒有入也可以,都是在這個屏幕當中。但是這個相有,相有個出入,實際上在自體裡面是沒有,是平等的,就像我們看到螢幕裡面這些人走進走出,有出入,屏幕沒有出入,同在這個屏幕裡面。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法身遍一切處,就像屏幕一樣。法身所現的這些千差萬別的現相是不一樣,但是它的本體是一樣,都是自性法身所現的,沒有離開自性。就自性來講,是一樣的;就現相來講,不一樣。不一樣跟一樣,那也是平等,因為同一法身。所以這個本來平等,「入與不入,本來平等」,這是就同一個法界來講。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起信論云。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真如門也。】

  『起信論』是引用《大乘起信論》。這個《大乘起信論》也是很有名的,古來祖師大德註解經典,引用《大乘起信論》論文很多。這裡就是引用《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裡面有講,『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無念」,念即無念。我們凡夫的感官,我們的概念,總是無念就是沒有念頭,有念就是有念頭,有念、無念是不一樣,這是我們凡夫的一個概念。這裡講念即無念,就是有念跟無念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一般總是這麼理解,有念就有念,無念就無念,我心裡有妄念,妄念起來了,沒有妄念的時候,心裡沒有這些念頭。我們總是認為是這樣的,有念就是有念,無念就是無念。怎麼會念即無念?有念頭就是沒有念頭,這個話的意思是什麼?就是念不可得,你有念、無念都不可得。《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所謂三心不可得。我們的念頭,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已經過去了,你找不到了,不可得;你說現在,現在馬上就過去了;說未來,未來還沒到,所以三心不可得。所以這個念頭不可得,你這個念頭,你到哪裡去找念頭?所以說有念即無念,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什麼意思?再進一步,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為什麼說念即無念?我們覺得明明有念,怎麼會念就是無念?彌勒菩薩講,一念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就是念即無念。這個比較早期我們老和尚講《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講到本師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一彈指有幾念?就是有幾個念頭?有幾個生滅?有幾念、有幾識、有幾個形狀?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過去最早我們淨老和尚講,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後來有人說不止四次,一秒鐘可以彈五次,這樣彈五次,一次是三十二億百千念,一秒鐘彈五次,就是一秒鐘當中,我們這個念頭的生滅已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後來有人說一秒鐘可以彈七次,那就更快了,二千一百兆分之一秒。我們不要說二千一百兆,就一千六百兆我們都沒感覺了,一秒鐘已經一千六百兆的念頭過去了,生滅的念頭。所以它那個生滅是同時,你講生,馬上就滅了,生滅是同時。這個念頭的生滅也是這樣的,生滅同時,也就是說太快了,你抓不到它,了不可得。所以說念即無念,你說念,那個念頭就不見了,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到哪裡去找?沒有。

  所以《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下生,馬上就滅了,這個速度太快了。你能看到這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那個生滅幾乎就是同時了,所以你就念即無念,這個我們就真明白了,你就真的入真如門了。要看到念頭,念即無念,一般經上講要八地菩薩,不動地,他看到了。我們凡夫是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們好像都沒有什麼念頭。我們現在講妄念,那是很粗很粗的。這裡講的那個起心動念是根本無明,就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念頭,是講那個,所以這是八地菩薩他能看得到。《華嚴經》圓教初住位菩薩也見到了,因為他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是把標準降低一點,最起碼也是圓教,《華嚴經》講圓頓教初住位菩薩,初住位菩薩已經破無明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也就是說,他真正做到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那個起心動念,他已經不動了。不動就是前後際斷,不動了。見到自性了,自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真的入真如門。真如有沒有門?沒有門,他證得了。

  以上是入五止門的一個引子,這個引子就是前引,好像帶人走路,前面一個引導的階段。就是先跟我們講一個概念,後面再正式跟我們講五種止,怎麼修這五種止,就止息妄念。我們要想入華嚴境界,末後兩段講方法,前面是講理論。理論明白了,理論是信解,信解之後要去行,要落實。首先放下,然後才能看破,止就是放下,應當放下的無量無邊,我們要放下的妄念太多了,無量無邊,都要放下,止就是止息,停止下來。怎麼入這個五止門?賢首國師從經論上把它分成五大類,每一大類都是無量無邊。我們看下面這個文:

  【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

  這一段就正式給我們講五止,這個修五種止,先講第一個止,第一句『照法清虛離緣止』,這個是總說。「照法清虛離緣止」,觀照真俗二諦之法,空有不二,清淨虛廓,能緣之智既寂,而所緣之境亦亡。這裡講照是觀照,法是萬法,我們現在看到整個世界森羅萬象,這些萬法。一切法,相有體無,事有理無。你要去觀照這一切法,怎麼觀?就一切法,相有體無,它沒有本體,也就沒有自性;這個相,事有理無,有這個事,但是理論上沒有。一切法清淨,虛而不實,就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有相,相是虛妄相,你不要把它認為是真實的相。相有,但是它是虛妄相,因為它沒有自體,虛而不實,所謂緣生法,緣聚則生,緣散則滅。如果你真正看清楚,就不會再攀緣了,攀緣的念頭斷了。為什麼?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攀緣,我們總是想要去控制它、要得到它、要佔有它,這個就叫攀緣,我們凡夫都是攀緣,所以患得患失,對這一切總是攀緣。縱然學了佛,甚至出了家,還是攀緣,還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認為這一切都是真的,不知道它是虛妄的。不知道虛妄,認為真的,很自然就會有控制、佔有,有支配的念頭,所以這個就是攀緣。

  所以《金剛經》這半首偈,我們要常常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在我們眼前看到這一切,看得到、看不到,凡是有相,統統是虛妄。善相、惡相、淨相、染相,所有一切相,統統是虛妄,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金剛經》到最後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一首偈是在《金剛經》經文最後。這一首偈,佛就是勸我們要應當要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生有滅有相的,就是夢幻泡影,就如同我們作夢一樣,我們現在看到眼前世界這一切都是夢境,像我們晚上作夢一樣的。作夢大家都有經驗,一覺醒過來,夢境沒有了,你找也找不到,了不可得;正當在作夢的時候有這個相,夢醒了就沒有。永嘉大師在《證道歌》講,「夢裡明明有六趣」,作夢的時候明明有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之後,夢醒了,沒有了,六道沒有了,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這一首偈,我們要好好去觀,「應作如是觀」,佛叫我們應當作如是觀。這首偈,也就是《金剛經》全經的一個總結,也是壓軸好戲放在最後。過去中國演戲,像京劇、地方戲,戲劇,最精采的就擺在最後面。我們看《金剛經》這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推前面一點,「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也是在「一切有為法」這一首偈前面。這兩首偈我們要合起來看,那就更圓滿。這個兩首偈都是在後面,等於是壓軸的。所以《金剛經》這兩首偈,常常被拿出來講經說法的時候用,我們大家常常聽到,也很熟悉。所以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真的觀照清楚了,這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就不會攀緣,這就是止,我們攀緣的心就停止下來了。

  離緣,遠離這個塵緣,對一切法沒有控制、佔有、對立、攀緣的念頭,沒有了。沒有人我對立,也沒有控制、也沒有佔有,沒有想得到,這些念頭統統沒有,這個叫離緣,離開攀緣了。「照法清虛離緣止」,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明白了,不會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妄想分別執著就不會再起來了。我們為什麼有妄想分別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把這個虛妄相當作是真的,在裡面執著、計較、分別,造種種業,受種種報。照見萬法清虛,清虛就是空的,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心經》我們常常念,這一句大家念得很熟悉了,但是我們就是不會照,我們不會起觀照,念是念了,但是五蘊還是不空。我們總是把這個五蘊當作是真實的,真有。如果「照見五蘊皆空」,那是假有,不是真有,相有體無,這是虛妄的,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法從緣生,這一切萬法怎麼生起來的?為什麼有這些萬法、這些現相?緣聚則生,很多因緣聚合起來,它就生了。緣散,它就滅了,時間到了,緣散掉,這個相就沒有了。好像我們合掌、合十這個相,那兩個手合起來,這個緣聚,有這個相;等一下放下,緣散,這個相沒有了。所以法從緣生,緣當然有因,那個緣是怎麼來的?因是法性。法性它遇到緣,它就現那個相。遇到緣,能生萬法,因為這些萬法都是從法性生的,法性是空的,但是它能現相,遇到緣,它就現相。像我們看電視螢幕,螢幕是空的,它什麼都沒有。但是當你開關一打開,節目出來了,什麼節目都有,它現相了,遇到那個緣,它就現相了。接收電波,開關打開,頻道一直轉,它什麼節目都出現了。遇到這些緣聚合起來,它就能生萬法,這個也是六祖開悟的時候講的五句話其中的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從哪裡生的?從自性生的。怎麼生的?遇到緣它就生,沒有緣它就沒有了,遇到緣它又生了,所以是緣生法。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現相都是緣生法,各種因緣不同而生的萬法。因是緣,因是不可得,清虛,法雖然是森羅萬象,我們看到很多,真的有這些現相,實際上也不可得。它的體是清虛,它不是一個實體,是清虛,所以法實在講,也是清虛。離緣,這個緣你不要去執著,這個叫離緣,離執著。我們在這個地方起分別執著,那就起惑、造業、受報。

  為什麼叫我們把緣放下?這下面說出來:『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佛依二諦而說法,佛說法他是依二諦,「諦」就是真理,我們現在的話講叫真理,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諦就是真正的道理,講一切法的真相,這叫真諦。講這一切法的本體,在經上講真如、自性、如來藏,這個名詞很多,實際上講的都是一樁事情,就講我們真如、自體,就是真相,這個叫真諦。真諦,一法不立,六祖開悟的時候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真諦本來它就是無一物,空。這是諸佛菩薩親證的,他們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眾生沒有見到,迷了本性。不但六道法界的眾生沒見到事實真相,四聖法界也還沒有見到,他們見的還是妄相,不過跟我們六道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四聖法界也還沒有見到真相?因為他們不是用真心,依舊用妄心,妄心就是阿賴耶,阿賴耶就是妄心。起了無明,自性就變成阿賴耶。四聖法界的佛菩薩、緣覺、羅漢,都是用阿賴耶修行,他們是超越六道生死輪迴了,但是他們是用妄心來修行。用妄心修行,超越六道輪迴,他們就生到方便有餘土,四聖法界。四聖法界還是虛妄,就好像六道作的是惡夢,四聖法界是好夢,好夢、惡夢統統還是夢,因為沒有離開妄心,夢還沒有徹底醒過來。從惡夢當中醒過來,作好夢了,但是還是夢。好夢當中醒過來,那就真正大徹大悟,真醒了,一真法界,見到事實真相了。所以四聖法界也還是用妄心,因為他們還不知道用真心。

  佛心就是菩提心,這些我們都要明白,要說明。講經說法就是要我們明白佛經講的這些道理,包括這些佛經裡面的術語、名詞,它的含義我們要明白。佛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過去家師淨老和尚他把它具體的講出來,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過去他老人家在世,也寫了這個對聯,上聯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下聯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過去家師他常常寫這個對聯跟大家結緣。上聯這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菩提心具體的說明。菩提心是什麼樣子?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種心,一切眾生本來都有,都具足,本來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但是現在迷了,迷失了,這種心要在日常生活鍛鍊。我們無始劫以來用的是妄心,就是把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本來這個菩提心迷失了,迷了就用妄心,沒有用真心。妄是虛偽,妄它就是無常,一直變,變來變去。我們對人、對事,我們的心常常變化,這個從我們自己的心裡來做一個勘驗。我們的心常常變化,今天高興,對你很好,喜歡你;明天可能就討厭你,趕快把你趕走。這個就是妄心,我們現在都用這個妄心,不知道用真心,所以這是凡夫。

  真誠心是永恆不變。清淨心是不受染污,外面的境界,我們六根接觸不受污染。見到那個人行善,歡喜;見到那個人作惡,討厭,這是我們的心不清淨,你被污染。清淨心怎麼樣?見人行善,見人作惡,如如不動。你見人行善,你心也是如如不動;看到人造惡業,也是如如不動。古人比喻「用心如鏡」,我們這個心要像那面鏡子一樣,你看鏡子「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不管你什麼人到鏡子前面一照,它就現那個相,現得很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照見。照鏡子照見,鏡子它本身有沒有動?沒有,不管什麼相來,它都現,現得很清楚,但是鏡子本身如如不動,也不受影響,不受污染。鏡子裡面現的相五花八門,那些相、那些色彩沒有黏到鏡子上面去,它只是照,照得很清楚,但是它絲毫不受污染。我們用心就要像鏡子一樣,所以要向鏡子學習。古人教我們用心如鏡,行善的,鏡子照到,這個人在做善事;造惡的,鏡子也照到了。鏡子裡面它沒有分別執著,它如如不動,但是照得清清楚楚。善,照得清清楚楚;惡,照得清清楚楚,但是鏡子本身沒有動。諸佛菩薩用心像鏡子,它照見。凡夫用心,不像鏡子,像照相機的底片,照一個落一個痕跡、照一個落一個痕跡,落得太多,那心就一塌糊塗,太複雜了。我們要學著不落痕跡,像鏡子一樣照,清清楚楚,不落絲毫的痕跡,這個就是真心,學照見,學觀世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無論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

  佛門裡面有個公案,兩個法師聽了佛經上的一句話,產生不同的意見,發生爭論。其中一位法師把經裡面他所理解的向老和尚提出報告,老和尚聽了說,對,你對。他很得意,很歡喜,老和尚說我的看法是對的。另外那個法師他就不服氣了,他就出去跟另外一個法師講,老和尚給我印證,我講的是對的。那個法師聽了當然就不服氣,他也去找老和尚,把他的看法跟老和尚說,老和尚聽完之後說,對,沒錯,你講得沒錯。這個老和尚是什麼?他沒有分別執著了,他如如不動。所以一部經,我們看古人的註解,常常有這個事情發生。甲的註解跟乙的註解,註解這段經文,有的時候意見完全是不一樣,那有沒有道理?也都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沒有道理的註解不能流傳後世,人家就不會去看,就是它有它的道理,所以沒有道理的註解它就不能流傳後世。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不像現在,現在沒有道理的也印了一大堆。以前要手抄,後來發明印刷術,也是一個字一個字刻在木板,印了一張一張的刷,像金陵刻經處現在還有保留這個傳統的印刷術,印經的,一個人一天也不過印十幾本。如果你不是真正有道理的,人家不會給你流通,花那麼多錢,花那麼多精神,能流傳下來,總是有它的道理。有道理就是說,你從哪個角度去看都正確,因為它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有不同的道理。像這個杯子,這個杯子圓的,這是一個角度,這一角度、這一角度,後面又是一個角度,你從每個角度去看,我們看到一些事物,看到一些相片,或者看一座山,你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不一樣。所以像杯子,你從上面看下去,它是凹進去的,你從外面看,它是凸出來的,所以看你怎麼看?從哪方面去看?那也沒錯,因為他只看到一邊,他沒有看到兩邊。

  所以老和尚給他們印證,都對,因為他不同的角度去看那個事情,都有他的道理。就像瞎子摸象,摸到腿,你問他象是長得什麼樣子?他說像根柱子一樣,對不對?對,因為象的腿就像柱子,沒錯。摸到象的尾巴,象是長得什麼樣?好像掃帚一樣。如果你去問老和尚,老和尚也說對,沒錯。摸到肚皮,那個象就像一道牆壁,也沒錯,是像牆壁。就是各人他去看到的,他接觸到的是那一方面、那一個角度,是一部分,就是不圓滿的。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所謂圓就是他面面看到。所以那兩個法師去問老和尚,兩個人不同的見解,老和尚都跟他們說對。後來這兩個法師走了,老和尚有一個侍者在旁邊侍候,侍者在旁邊聽,前面那個法師來問,老和尚說對;後面那個法師來問,也說對。兩個走了之後,這個侍者就問老和尚,他們兩個人說的不一樣,你怎麼說都對?一定有個對、有個不對。老和尚這個時候看著這個侍者說,你也對,你也沒錯。真的是圓融,我們要學這一招,這是真誠清淨平等心現前。老和尚他是性相圓融,眾生沒有這個能力,著相,只有看到片面,沒有看到全體。

  真正修行人覺悟了,見到真諦,就是一切法的真相,諸法實相。你要跟他相處,沒有一法不善,法法皆如,法法皆善。「人之初,性本善」,有沒有變成不善?沒有,性從來不會改變。不善的是法相,是那個相,不是法性,法性是永恆不變,本性空寂。法性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都是從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它的體是空寂,它的本體是空寂的,就像我們看電視那個屏幕,屏幕是空的。我們的法性、本體,就像屏幕一樣,空的,空寂的。空,它能現相,法性變出法相,怎麼會真有?就像我們屏幕看到那些森羅萬象,相有,但不是真的。所以說『俗諦之法似有即空』,看起來是有,實際上它是空。好像我們看電視節目一樣,有這些影像,有,實際上它是空。所以「似有」,好像是有,其實是空。「即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樁事情搞清楚,你對於一切法一點貪戀的心都沒有,因為你什麼都得不到。為什麼?空的。懂得這個道理,你就能行菩薩道。這種似有在你面前,你就會運用得非常恰當,這是善巧方便。用它來幫助自己修行、開悟、證果,幫助有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幫助他斷惡修善,自他兩利。如果不明瞭,你在這個似有之法裡面產生分別執著,造業受報,那就搞三途六道,生死輪迴,苦不堪言。這些苦,或者這個裡面也有樂,但是那個覺悟的人看到,是作夢,那也不是真的。真諦之法、俗諦之法,都不可得。「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我們看電視螢幕,這螢幕什麼都沒有,空寂。開關打開,頻道打開,有,似有即空,看是有,實際上它還是空的。這十六個字要好好記住,時時刻刻提起觀照,你的心就平等了,你的心就恢復清淨,你的心漸漸向平等的境界去走。平等是佛的境界,清淨是阿羅漢。

  『真俗清虛』,「真」是體,「俗」是現相,「清虛」是講它的真相。我們總是要把這個概念搞清楚,真是體,就是它的本體,俗是現相,清虛是講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清虛的。清虛,虛無。『蕭然無寄』,是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可得是對我講的,一切法不可得,包括我的身體,我所擁有的一切,我、我所都不可得。你要以為有了,錯了,分別執著就生起來。分別執著從哪裡生的?以為有,以為是真的,在這個裡面生起控制的念頭,生起佔有的念頭。要不要控制?不要控制,控制錯了。要不要佔有?不要佔有。我這個身體留在世間,我還要生活,你要記住,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沒有覺悟的凡夫,業力支配你,你命裡有的,到時候它就有;命裡沒有,不要去求,求也求不到。求諸佛菩薩加持你,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不求也加持你。諸佛菩薩的加持是平等、普遍的,沒有特別照顧哪個人的,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像雨水一樣普潤眾生。最重要的,我們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這要靠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佛菩薩現在雖然不在世間,留下這麼多經典,我們天天不離開經典,就是不離開佛菩薩。

  好,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