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節要習講—十波羅蜜(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六集) 2021/10/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2-001-0026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上一堂課學習的文殊十波羅蜜,我們上一堂課學習到第六「般若波羅蜜」,我們今天這堂課繼續學習第七「方便波羅蜜」。
「七、方便波羅蜜。」經云:「菩薩教化眾生而不厭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說法。」這段經文講的菩薩教化眾生,這個菩薩是我們在經典上常看到的菩薩摩訶薩,是指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圓教初住位以上的菩薩,一直到等覺,這叫分證佛,天台宗六即佛裡面的分證佛。證得圓教初住位的菩薩,他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示現度眾生,就是我們在《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看到的,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觀音菩薩示現等覺菩薩的身分。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都能夠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而為說法,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個菩薩是一真法界的菩薩,圓教初住位以上的菩薩。這些大菩薩他們般若波羅蜜得到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真實智慧得到了。這些大菩薩都得到真實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羅蜜成就了,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大慈大悲的心自自然然就生起來。所以這個大慈大悲的心不是勉強生起來的,而是自自然然的流露,智慧開了,明白事實真相,知道自己跟眾生是一體。這在《楞嚴經》這些大乘經論,佛講得非常多。菩薩大徹大悟,我們凡夫迷惑顛倒,著了四相、四見,分自分他;菩薩沒有界限,四相、四見都破了,所以能夠跟眾生合為一體,眾生的苦難就是自己的苦難,眾生的快樂就是自己的快樂。所以大慈大悲的心是從般若智慧自自然然就是這樣的,不是勉強生起這個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生起來起的作用,作用就是教化眾生。這是大慈悲心具體的一個表現,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一定要懂得契機,我們學習經教的法師大德大家都知道,講經說法要契理契機,契理就是不違背真理,不違背事實真相;契機就是適合眾生的程度。眾生還在迷惑顛倒,每一個眾生他的程度千差萬別,無量無邊,所以說法必定要契眾生的機,契他的根機。就是我們講經說法要看哪些對象,是什麼樣的對象,要說什麼樣的法,這樣對他才有幫助。這是契理契機。所以古大德也常講,契理不契機是閒言語,契機不契理是魔說。如果大眾聽得都很歡喜、很高興,但是違背經典的真理,那就變成魔說,給眾生誤導。如果契理不契機,講的沒有違背經典的真理,但是不契機,不契合眾生他的程度,他不能理解,這樣對眾生沒幫助,講了變成閒言語。閒言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話,你對他講好像對牛彈琴,他什麼都不懂,講了對他沒有幫助。沒有幫助的話,雖然是契理,但是不契機,變成閒言語。所以講經說法原則就是契理契機,這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新加坡教講經也常常講,你要觀察聽眾的程度。
在佛教裡面講經說法,跟一般世間學校上課、老師上課不一樣。在學校上課,每個班級、每個年級的年齡是一樣的,教的課是一樣的,對象是固定的,這個比較好教,比較好安排課程。佛門裡面講經說法,聽眾沒有固定的,有老修、有新學的、有初學的,他沒有固定。在社會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在家出家都有,這個挑戰性就很大。如果你沒有先去觀機,這個觀機也是古來講經法師必要的,古來講經法師都是有修有學,甚至有的有修有證。證果,他有神通,有神通當然他能觀機,能觀察過去世,現在程度到什麼程度,他講出來的就是適合他,對他有幫助。有修有學的法師,起碼他多少有些定功,定功也能發神通,他也能觀機。我們現在末法時期,法師都是凡夫僧,沒有定功,沒有神通。所以過去雪廬老人在台中蓮社教講經,講前要看看現場聽眾,哪些聽眾?男眾女眾,老的、中年的、年輕的,看他的樣子(穿著、表情)來大略的判斷,他是什麼身分地位,他是知識分子,還是一般鄉下老阿公、老阿婆這一類的,沒有讀什麼書的,對象不一樣。所以這個比例上也沒有辦法像佛講的,「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我們還沒有成佛,沒這個能力。佛不管遇到什麼眾生,他說出來的法,每一個眾生都得利益,都適合他的程度,這個我們凡夫辦不到,成了佛才做得到。我們目前也只能根據我們凡夫的境界來學習,觀察如果像聽眾當中知識分子比較多,他有帶筆、筆記,肯定他是屬於讀書人,或是在學校讀書的學生。如果這一類的對象比較佔多數,一半以上,那就多說理少說事。如果不是知識分子,教育程度比較沒那麼高的,比如說一般的農工,特別是老人家比較多,你要多說事少說理,照顧一些少數的知識分子。如果知識分子比較多,這些老人家比較少,多說理,也要說一點事相來照顧這些老人家。就是用這樣比例來分配我們講的方式,要講什麼內容,這是我們現在凡夫只能用這樣的一個方法。所以觀機很重要。特別現在我們有時候多看看社會上的一些新聞,知道現在社會大眾他關心哪些事情,哪些方面,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軍事的、醫療的。像現在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大家關心的疫苗,這屬於醫藥方面,醫療方面的。在這個時候、在這個地區,大家比較關注的一些事情,提出來會比較契機,大家想要知道的。社會上大家現在關心的問題,那佛怎麼說?教我們怎麼去面對這個問題,處理這些問題,這也是有需要的。特別一個講經說法的法師,現前社會上一些比較重大的,大眾關注的事情也要了解一下,這樣在講經的時候,對契機這部分也是有需要的。
教化眾生一定要懂得契機,你要隨眾生的心,不能隨自己我是要怎麼講的,因為講的,主要是要幫助眾生。所以明心見性的菩薩,他不會隨自己要怎麼講,他肯定不會。其實明心見性的菩薩他沒有法可說,對自己來講,他沒有說我要說什麼法。說法,主要是為眾生說法,為眾生就要順眾生他們的需要。所以菩薩應該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身相。這個身就是身分,你看《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最具體的給我們說明,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觀音菩薩就現居士身給他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身得度,他就現比丘、比丘尼身而為說法。就看眾生的需要,他現在需要什麼樣的一個身(身分),眾生的需求,眾生有這方面的需求,他就應眾生的需求現這個身。菩薩他自己本身沒有任何意思,完全沒有自己的意思,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我一定要現個什麼身,菩薩沒有。不要說菩薩沒有,阿羅漢都沒有執著了,菩薩妄想分別執著統放下了,完全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應該現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
身分很多,現在我們社會上各行各業,如果現在大家最關心經濟、做生意(商人),菩薩就現商人的身分來為他說法。就像我們看韓國連續劇「商道」,就是說你做一個經商的人他基本的道德,倫理道德,做好一個商人,做商人的模範、榜樣。「醫道」這部片子是對醫生講的,你做一個醫生,你發願做個醫生,醫生要有道德,不能沒有醫德,只是為了賺錢。做商人要有商道,要賺合理的,不能賺不合理的利益。所以為商人說法,菩薩就現經商的人,他依照倫理道德,包括因果教育,他這樣來經商,他生意做得很好,長久不衰。像我們中國北京同仁堂,他那個就是菩薩,你看三百多年,到今天還不衰。你看經過幾個朝代,經過多少災難,它這個店還在;不但還在,現在還是生意興隆。有一些藥店,不要說幾代,開沒幾年就關門了,什麼道理?同仁堂為什麼他能經營那麼久?三、四百年,他有道德,他純粹是為濟世救人,不是為賺錢,有醫生的道德,所以能夠綿延長久。你看他們祖先從明朝開始就做醫藥,開藥鋪,一直到現在,經過幾個朝代,三、四百年了,不容易,原因就是他有道德。所以菩薩他要度這些醫生,他就現有醫德的醫生來教化這些醫生;他要度商人,他就示現做生意的人來教化這些商人;他要度工人,他就示現工人;他要度農民,他就示現農民,士農工商都有。你要辦政治的,他就現宰官身、官屬身這一類的,把政治辦好。孔夫子講的《論語》,是現在全世界都聞名的,《論語》主要講政治學,當然包括其他的。孔子在世的時候他周遊列國,他學習成就了道德學問,想要為國家、為天下、為人民做事,想把政治辦好。所以他很仰慕周朝開國的皇帝,文武周公。孔子他常常夢見周公,他很嚮往那個時候的政治,辦得非常好。政治辦好,也是救人救世,但是周遊列國,這些國君都不用他。後來回到家鄉教學,六十八歲回到家鄉教學,教了五年,七十三歲就走了。所以孔子主要講的是政治學。老子是講清淨無為,他求長生,養生、長生,長生不老,這個就比較偏向醫這部分。
我們中國老子、孔子,在《安士全書》也有講到,這都是菩薩來示現的。所以過去家師淨老在台中蓮社求學的時候,也曾經問過李老師(雪廬老人),曾經問過他這個問題。他說看孔子、老子他們留下來的這些經典,應該是菩薩來示現的,向李老師問這個問題。李老師的回答說,理論上講,肯定是,沒有錯。為什麼?我們在經典上看得很清楚,佛講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但是理論上講得通,理論上沒有問題,但事相上沒有證據,沒有什麼證據顯示他是什麼菩薩來的,沒有。所以理論上講,當然肯定的,這在《楞嚴經》佛也講,特別是在末法時期,眾生多災多難的時候,佛菩薩就更慈悲,因為眾生更需要,更需要佛法。眾生不懂佛法,甚至排斥佛法,但佛菩薩還是大慈大悲,雖然你不接受,還是暗中幫助你。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講,末法時期他命令這些證果的菩薩、羅漢,應化在世間救度眾生,《楞嚴經》有明文我們可以看到。正面的,像示現世間聖人,乃至其他宗教的教主,也都是佛菩薩示現的。佛菩薩示現,他沒有一定的身相,《楞嚴經》講姦偷屠販都有。你看殺盜淫妄的,菩薩、羅漢都有應化在裡面,示現跟他同樣的,來度那些人。要度那些流氓,你要示現流氓,他狠,你比他更狠,那你才能度得了他,他才服你。小偷,示現小偷;殺生的屠夫,菩薩也示現殺生;淫欲的,我們在《華嚴經》看到伐蘇蜜多女,淫女,菩薩也示現,度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讓他們從這個當中慢慢覺悟過來。所以姦偷屠販,殺盜淫妄,示現反面的;示現聖賢的身分,示現正面的。所以《楞嚴經》佛跟我們講「順逆皆方便」,示現順,正面的;示現逆,反面的,都是方便,目的沒有別的,就是教眾生覺悟、回頭,所以沒有一定的身相。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包括其他的宗教,他喜歡基督教,菩薩就現耶穌的身分去教化他們;他喜歡聖母瑪利亞,他就現那個身分;他喜歡阿訇這個身分,伊斯蘭教的,他就示現那個身分給他們說法,來教化他們。所以有一年(二OO二年)我跟隨家師淨老和尚去參訪日本京都中村康隆老和尚,那次去非常難得。中村康隆老和尚那時候上百歲了,他活到一百多歲往生。他給家師淨老講,他說全世界各個宗教的教主統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我們老和尚聽了很有道理,有經典根據,一點不假。《普門品》就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任何一尊佛菩薩,他都能夠隨類化身,隨類現身,而為說法,觀音菩薩是舉出一個代表,不是只有觀音菩薩能夠三十二應身,其他的菩薩就不行,不是的,只要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有跟觀音菩薩、諸佛菩薩同等的能力。所以沒有一定的身相,也沒有定法可說,度眾生也沒有一定的法,說我要說什麼樣的法來教化眾生,沒有;套一句我們現代的話來講,菩薩他沒有預設立場,他沒有事先準備好,我要跟你講什麼法,沒有,那是我們凡夫才有,菩薩沒有。你有什麼問題請問佛菩薩,佛菩薩就隨問隨答,來給你講解說明,化解你的問題。所以佛菩薩沒有定法可說,就沒有一定的法可以說,沒有說一定要說什麼法,沒有,完全是看眾生當時的需要。
《金剛經》講的是真話,佛沒有說法,他沒有起心動念,那說什麼!完全是應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就自然去應,就是大慈大悲的來利益教化眾生。所以說法要看眾生,因為主要是為眾生說法。自己都覺悟了,就用不上了,好像這個藥是給有病的人吃的,自己病好了就不用再吃藥了。眾生有病,眾生有什麼毛病,有哪些地方他想錯了,他說錯了、做錯了,你把他的錯誤糾正過來,給他導正,這就叫法。法是因為眾生而有的,佛沒有說法。佛沒有起心動念,所以佛無法可說。這是《金剛經》我們看到,很清楚。《金剛經》講,如果有人說佛有說法,那是謗佛,毀謗佛。佛沒有說法,為什麼?佛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哪有法?佛有什麼法跟你講?沒有。那佛說的是什麼?都是應眾生的機,眾生他需要。所以佛無法可說,佛所說的是因為你有毛病,你錯了、迷了,你違背自性、違背性德,佛教你回歸自性,這個就是佛法主要的目標。
回歸自性就是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謂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就是成佛了。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圓滿的回歸自性,讓你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無量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跟諸佛如來沒兩樣,是這個意思。所以佛教化眾生,要教眾生教到什麼程度?一直要教到他成佛,這個才圓滿。在《地藏菩薩本願經》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你看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要度眾生度到什麼程度?是不是度到人天?把三惡道的眾生度到人天善道,這樣就好了?不是的,度到人天善道是一個階段性的,還要再提升。度眾生,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證得菩薩果位,證得佛果,這是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的佛菩薩還沒有明心見性,阿羅漢、辟支佛都沒有明心見性,還要再幫助他們提升,證得圓教初住位,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那是不是這樣就可以了?還要再幫助眾生,幫助到他成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樣度眾生才圓滿。所以度一切眾生度到什麼程度?度到他成佛,度到他圓滿回歸自性。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是唯一的目標。
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每一個眾生本來就具足的,現在迷了。佛菩薩大慈大悲,教我們覺悟,我們覺悟過來了,你得到的是一切圓滿。一切圓滿是你自性本來就有的,不是佛給你的,佛什麼也沒有給你,佛就是教你回頭。佛菩薩教眾生回頭,佛門有一句話常講「回頭是岸」,不要繼續再迷下去了,要回頭了,回頭才能達到涅槃的彼岸。從生死的此岸,達到涅槃的彼岸,所以回頭是岸。佛菩薩示現,無非是教眾生回頭,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以後你才明白,原來全是自己本來就有的,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妙法蓮華經》也講到,佛用比喻,怕我們聽不懂,一個大長者的兒子,這個長者他家很有錢,他兒子不知道,在外面流浪,天天去給人家打工賺錢,生活過得很辛苦。後來有人告訴他,你是某某長者的兒子,你趕快回家,回家什麼都現成的,你就不用這麼辛苦了。這個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眾生在六道十法界,特別是六道,在六道輪迴裡面流浪生死,真是苦不堪言。所以佛出現在世,就是告訴我們要回歸自性,不可以一直迷失自性,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這些冤枉苦。我們現在修淨土,佛勸我們信願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是回歸自性,圓滿的回歸自性。
所以真正明白了,我們真正感恩的心就生起來,佛是這樣的慈悲,我們迷失了自性,他幫助我們把自性找回來。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要學習,佛菩薩教化眾生這些行誼,我們要注意、要留意,佛菩薩怎麼過日子、怎麼教化眾生,要學習。要懂得隨眾生心,隨心應量,量是他的程度,他的程度不高,你講得太高,他聽不懂,不曉得你在講什麼,這個就不契機,契理不契機;他程度很高,比如說老修,他程度比較高,你講得太淺,他不想聽,聽了沒味道。對程度高的,你要講深入的;對程度淺的,你要講淺顯的,深入淺出,這個叫觀機;或者你講的東西他不喜歡聽,他就聽不進去,一定要逗機。逗機就是引導他,提起興趣,這叫逗機。所以還得要看他喜歡聽什麼,他對哪一方面有興趣。比如說現在全世界人都關心經濟,賺錢,全球中國、外國人都一樣,這大家最關心的。一天到晚看股票、買股票,就要講他比較關注的,他比較有興趣的,講賺錢;這個時候就要跟他講因果教育,財布施才能得財富,你沒有福報,你想盡辦法,你頭腦再好,你要賺也賺不到錢。所以講到賺錢,大家就有興趣,就很關心,這個很重要,他希望多賺一些錢,多賺一些錢要有福報,沒有福報你賺不到。這個就要講《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要斷惡修善,要多修布施,多做好事。喜歡談政治的,就跟他講政治。像我們老和尚現在講《群書治要》,這個是辦政治的,「貞觀之治」就是得力於這部書。喜歡藝術的,要跟他講藝術。所以佛菩薩以善巧方便,這樣才能真正的成就眾生。眾生的興趣千差萬別,所以都需要善巧方便,應他的機,這樣來引導他,才能幫助他,才能成就一切眾生,這叫方便波羅蜜。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下面,第八「願波羅蜜」。經云:「菩薩成就一切眾生,供養一切諸佛,盡未來劫,證得如來智慧。」一切眾生,實在講就是諸佛如來。我們凡夫迷了,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佛,佛菩薩知道眾生本來是佛。因為現在迷了,不知道自己是佛,佛出現在世間,告訴眾生,人人都有佛性。《華嚴經》講的,佛成道第一句話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切眾生跟如來智慧德相完全一樣的,但是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他不能證得。佛就是出現在世間,告訴眾生這一樁大事。就是告訴眾生,每一個眾生本來都是佛,眾生如果不是佛,他怎麼能成得了佛?他本來是佛,所以成佛是理所當然,就不難,是自己的事情。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我們今天迷惑不覺,那本來沒有,自性裡面沒有;本覺本有。本覺本有當然可以還源,不覺本無當然可以離開,只要你肯放下,問題馬上解決。所以願很重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來幫助我們。這個十願,目的是成就一切眾生,這個成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證得圓滿的佛果。用什麼方法?用供養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就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就是一切眾生,這個意思聽懂了嗎?幫助眾生是把他當作佛來看待,才真正能做得到。如果不是把他看作佛,恭敬心生不起來,為什麼?恭敬心真實,唯有真實的恭敬心,你才能感動眾生,跟眾生一接觸,眾生就回頭了。為什麼佛度眾生效果那麼殊勝、那麼快?法身菩薩度眾生,再頑劣的眾生,聽他一教,都回頭,都覺悟,什麼原因?真誠。什麼叫真誠?你能把眾生看到他是佛,心就誠了。現在一般人教化眾生為什麼收不到效果?把眾生都是看作凡夫,他是凡夫、他的根性很差,這種念頭,你怎麼能把他教好?佛能夠把眾生教好,沒有別的,就是佛心中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現在他迷了。就好像那個人他本來就是一個好人,但是他喝酒,酒醉發酒瘋,幹了很多壞事,他自己也不知道。本來他不是壞人,因為喝了酒迷迷糊糊的,造了很多罪業自己不知道,他酒醒過來,他清醒了,他是一個好人。所以看到喝醉酒的人瘋瘋顛顛的、胡言亂語,甚至跟人家打架,砸人家的東西,趕快幫助他恢復清醒就好了,他清醒過來就不會再幹那個事情。這個是比喻佛教化眾生,就好像眾生喝醉酒,迷惑顛倒了,佛用善巧方便來幫助眾生清醒過來。佛菩薩用的方法,祕訣就是自己謙虛,尊重別人,所以人容易受感化,是這個道理。
我們再看「九、力波羅蜜」。經云:「菩薩具深心力,無有雜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領受。」沒有雜染,你的深心力就成就。力是力量,有這個力量。我們在經上常看到五根、五力,有根,產生力量。你有能力提升自己的靈性,你有能力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種德能是我們真正期望能獲得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我們學習,只要不夾雜,日常生活當中不要受到污染,不要被這些不好的習氣污染,我們就從這裡學習。好善好德的心叫深心,我們每一個人都好善好德,為什麼深心力,深心的力量不能夠現前?因為有雜有染,雜念太多,染是貪瞋痴慢疑惡見、自私自利。去掉這些雜染,深心就有力,深心有力,慈悲心就能夠現前,懺悔的心、慚愧的心都能生出來。
我們再看「十、智波羅蜜」。經云:「菩薩知一切法真實,知一切如來力,普覺悟法界門。」如來力是如來果地上十種大力,如來在果地上有十種很大的能力。如來果地上十種大力,菩薩也有,但是跟如來是不能比,如來是圓滿的。佛給我們講一切法虛妄,為什麼在此地要講一切法真實?實在講真妄不二。先告訴你虛妄,就是勸我們不要去執著,你把分別執著放下,然後再告訴我們真妄是一不是二。真跟妄,妄即是真,真即是妄,不二的。你再起真妄的念頭就錯了,有一個真,有一個妄,那不對。到什麼時候才是真妄不可得,邪正不可得,染淨不可得,善惡不可得,生死涅槃不可得,你到了這個境界,你就真的知道一切法真實,都是從真如自性現出來的。這個境界高,沒有一法不是真的,沒有一法離開自性,善的是自性,惡的也是自性,真妄、邪正、染淨都不可得。《心經》講「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到這個時候就知道,一切法的確是真實。這個境界高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智慧靈活,應用得多巧妙,應用得多圓滿,這叫菩薩的十度,十波羅蜜。
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論文,「三、示三遍」,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