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二十四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24
請掀開經本二百一十六頁最後一行:
疏【經云。一者至誠心。至者真。誠者實。】
這是講到求生西方淨土重要的條件,也就是說三輩九品都必須要具備的,這正是《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怎樣發?《觀經》裡面說得詳細,善導大師為我們開示更是清楚明白。在古時候傳記裡面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果真如是,善導大師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我們應當特別留意。
這『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深心、迴向發願心是作用,有體有用。淨宗古時候大德常講「三心圓發」,那個三心就是此地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就是這三心。圓是圓滿,沒有欠缺的發出來,那是體用兼備。《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經論合起來一看,意思就很清楚、很明白。《起信論》上說「直心正念真如」,大師在此地講至誠是真誠,真誠到了極處叫至誠。真如到底是什麼?馬鳴菩薩教我們直心正念真如。現在我們明瞭了,直心就是真誠到極處的這個心。在淨宗來講,彌陀名號就是真如的德號,只要我們心與佛號能相應,那就是正念,正念真如就是此地講的至誠心。下面要把至誠心的相狀為我們說出來,我們自己仔細的參考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具足至誠心,這個地方就是標準,善導大師為我們所說的。這第一句是總綱領:
疏【欲明一切眾生身口意業所修解行。必須真實心中作。】
這句是總綱領。一切眾生,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要想在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那就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要身、口、意這三業所修的解行。修學時間長短不論,這諸位要知道,像有許多業障深重的眾生在臨命終時才遇到善知識,臨終十念往生的,那個時間短,他就是那十念當中,『身口意業所修解行,真實心中作』,他才能往生;若不是真實心中作,那十念、一念也不能往生。由此可知,修行時劫長短不要緊,最要緊的就是「真實心中作」,不能摻一點假。
實實在在說,大師這段開示好!《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老人家說得也好,提醒我們這念佛法門最忌諱的就是夾雜,這一夾雜心就不真實,真實心裡面決定沒有夾雜。善導大師給我們說了這麼多話,覺明妙行菩薩講得簡單。那講得最簡單的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個字,這一大篇就是這八個字的註解。真實心一定是淨念,淨念就是真實心。所以不是真實心,那個念就不清淨,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所以一定要真實心。我們念佛心要真實,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真實心,總不能說,對佛用真心,對眾生用妄心,你還一心多用;換句話,你這個心就不真實。真實心要一切真實,一切眾生要一切真實,對佛、對菩薩,對人對事對物統統用一個真實心。這個心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正因,你看這多重要!
大師唯恐我們誤會了真實,我們一講真實心,哪個都說:我真實,我心很直。不曉得這個標準在哪裡?總以為自己的心很真誠、很真實,其實距離佛所講的標準,遠之遠矣!大師在此地詳細給我們說明,我們才知道我們的真誠確實搆不上標準。請看底下的文:
疏【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
這個『外現』,外表上裝得像個菩薩、像個羅漢、像個大德。『賢善』,裝得是賢人、是善人,裝得很像。『精進』,刻苦精進之相。這是做給別人看的,甚至於也做給佛菩薩看的,這佛堂裡供的許多佛菩薩像,做給佛菩薩看的,裡面不是這回事情。
疏【內懷虛假。貪瞋邪偽。】
這『虛假』就不真誠,虛情假意。由此可知,全是裝模作樣。裡面哪些虛假?下面是很具體的跟我們說出來,有『貪瞋』。外現賢善精進之相,目的不外乎貪圖名聞利養,貪圖恭敬,如果對他名利稍稍有一點妨害,他瞋恚報復的心就生起來了,這就是假的,這不是真的;還有瞋恚心,還有報復的心行。『邪偽』,這是說的知見。前面貪瞋,那個痴、慢、疑統統都有、都具足,煩惱具足,邪知邪見,「邪偽」是邪知邪見。
疏【奸詐百端。】
這是邪行。他的言語行為『奸詐』,「詐」是欺騙眾生。『百端』在此地是形容,他有種種方法來欺騙大眾。
疏【惡性難侵。】
『惡性難侵』意思就是說惡性難改。雖然他天天誦經、念佛、參禪、持咒,佛法入不了他的心,為什麼?煩惱、邪見太重。就是《楞嚴經》上講的「裨販如來」,打著佛的旗號,欺騙一切大眾。現在我們社會上有流行著說的開佛店,就是這一類的,開佛店的。現在大眾又很奇怪,大眾什麼奇怪?大眾的個性信假不信真,聽騙不聽勸,勸他他不能接受,一騙就去了。這種現象在中國、在外國到處都可以看到、都可以遇到。這佛在《楞嚴》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哪些是邪師?讀了這個就明瞭。
疏【事同蛇蝎。】
這『蛇蝎』,蠍子很毒,蛇也很毒,都是取毒的意思。這『事』很毒,不但害自己,而且害眾生。
疏【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
他在外面表現的也是十善六度,持戒非常精嚴,戒律很嚴,只要裡面有這些東西,那他這個善叫『雜毒之善』。
疏【亦名虛假之行。】
因為他『行』的目的是在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這就不叫真實。
疏【不名真實業也。】
這大師在此地非常具體跟我們說明,這不是真實。
疏【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
這『如此安心』,諸位要記住就是前面講的「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我們自己要特別留意我們存心有沒有雜毒?我們的行持是不是虛假的?這是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用這雜毒之善、虛假之行,決定不能成就;換句話說,你佛號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原因在哪裡?心不清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淨則土淨,菩提心就是真實的清淨心。所以這一句很要緊。「若作如此安心起行」,如此安心就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
疏【縱使苦勵身心。】
縱然這個人勤苦勵行身心。
疏【日夜十二時。】
這個『日夜十二時』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二十四小時,古時候日夜是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十二個時辰。
疏【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
心裡面邪知邪見沒有去掉,煩惱沒有斷掉,就是貪瞋痴慢疑的煩惱沒有斷掉,就不行,這你怎麼樣用功,怎麼樣勤苦的修行,這叫『雜毒之善』。『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這是形容他勇猛精進,這世間人看到這個,這了不起!這修行人,那簡直沒有人能夠跟他比。世間人只看外表,不去深究他內在。外表現的精進,裡面有雜染,這就是覺明妙行菩薩講的夾雜。他這個夾雜,夾的是毒,貪瞋痴是三毒,夾雜著三毒煩惱,那怎麼會成功?
疏【欲迴此雜毒之行。求生彼佛淨土者。此心不可也。】
那不可能的,不能往生!所以我們求往生的人一定要曉得心要清淨,無論別人怎麼樣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絕不起心動念。為什麼?我們在這個世界還住幾天就要走了,何必跟他計較?這就決定得生。小小的侮辱就記恨在心,念念不忘,到後來一定造成這一生往生的障礙,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為什麼不見世間過?說老實話,對世間不關心,關心自己!自己好好的守護自己的清淨心,念念真誠,以真誠待人、對事對物。決定要在這一生當中見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在這個世界決定隨緣而不攀緣,隨緣隨順。外緣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統統用一個真誠清淨心來隨順,決定不作計較,我們這個心才真正能清淨,才能夠如法。雜毒善行不能往生,縱然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磕十萬個大頭也是枉然,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下面說:
疏【何以故。】
為什麼雜毒的善行不能往生?
疏【正由彼阿彌陀佛因中行菩薩行時。乃至一念一剎那三業所修。皆是真實心中作。】
西方極樂世界,從阿彌陀佛最初修行就用一個真實心,一直到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十方用真實心的眾生跟阿彌陀佛心心相應,這才能生。這我們才真正明瞭,大師講的正因確實沒有說錯,為什麼?我們願跟阿彌陀佛的願還不同,還沒發願,心同了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發願。你看臨終十念往生的,他發什麼願?他沒有發願,四十八願一條他也不知道,他真實心,他往生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遇到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教給他發願。所以發願修行,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再做。有這一個真實心就行,就能往生,確實是第一。
如果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一樣真實,願也跟阿彌陀佛一樣,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他發這個願,我也發這個願,他這個願是從真實心中發的,我的願也從真實心中發的;這個心相同,願相同,解行一定相同。解行從哪裡出來的?從心願裡面出來的!心願是根,解行是枝葉,這一定完全相同,那哪有不生的道理?決定往生。所以這一段經文是《觀經》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在此地明白、知道了,認真的修學,改過自新,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有把握。所以阿彌陀佛從因至果沒有一樣不真實。
疏【凡所施為趣求。亦皆真實。】
『施為』,在極樂世界就是建立莊嚴的國土,這是阿彌陀佛的設施。我們這個世間的一切設施,是要用心思去計劃、去設計,然後才能造出來。阿彌陀佛的施為不需要,完全從自性當中自自然然變現出來。所以這個「施為」的名詞跟我們這個世間相同,其實大大的不一樣,他是性德的流露,所以一切都是真實。『趣求』,以阿彌陀佛本身來說,他求的是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見到的,他得到了。成佛之後,他所求的,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也能像他一樣圓滿的成就,這個趣求是真實的,不是虛假的,樣樣真實!
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淨土,為我們說的淨土三經,這三經雖然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也就等於阿彌陀佛親口說的一樣。一佛所說就是一切佛所說,一切佛所說就是一佛所說,佛佛道同,沒有兩種說法。這三經字字句句都真實,從真實心中流露出來的。後來祖師大德又將《行願品》、《圓通章》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五經。這五經字字句句各位要記住,真實心性中的流露,字字真實、句句真實。
疏【又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二者利他真實。】
從自利利他上說兩種真實。凡夫起心動念都求自利,但是不知道真實的標準,往往這個自利反而到最後變成自害,自己害了自己,害苦了,害慘了!這就不知道真實,知道真實當然就不如是。
疏【言自利真實者。復有二種。】
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到,什麼才是真實的自利?我們要想得到真實的自利,要好好的記住這兩條。
疏【一者真實心中制捨自他諸惡及穢國等。行住坐臥。想同一切菩薩制捨諸惡。我亦如是也。】
這是真實的自利。這一條就是斷惡,斷惡要真心去斷。這『制』就是制止,真實心中制止,自己的惡要斷,看到別人作惡,想想我有沒有?我要有,趕快斷;我沒有,沒有,永遠不造這個惡。實在講這兩條就是三十七道品裡頭的「四正勤」,就是四正勤。這是已經有的惡要斷,未生惡令不生。這個地方說的範圍更廣,這『穢國』就是穢土,這是說的五濁惡世,我們也要捨。不但要捨一切惡行惡念,這個惡的環境,五濁惡世這個環境,我們也要把它捨掉,你要不捨就不能生淨土。
『行住坐臥』,是說一切時一切處,這個斷惡要以菩薩做榜樣,要以菩薩做標準。我們取哪個菩薩?我們修淨土的人要以觀音、勢至為標準。觀音、勢至能斷的,我們統統要斷;觀音、勢至所行的,我們要學習去模仿,要行。菩薩難斷能斷,他為什麼能斷?他對於一切事實真相了解得清楚、了解得透徹,他知道不斷會造成重大的傷害。重大到什麼程度?重大到將來要受三惡道的果報,這太可怕了!
佛在經上講,我們是迷惑顛倒有隔陰之迷,把過去生中的事情都忘得乾乾淨淨,這不曉得了,迷惑顛倒。證得阿羅漢的人,阿羅漢心清淨,本能發現,本能就是講神通,神通是本能,他發現的還不夠圓滿,但是他能夠看到過去五百世,再遠看不到,看到五百世。這過去五百世當中,大多數都在地獄,一想到地獄,這身上冒汗。雖然現在修行證果了,脫離六道輪迴,想到這個事情還是心有餘悸,身上出汗,出汗不是普通的汗,血汗!你就想他怕到什麼程度,恐怖到什麼程度。這些事情我們沒經驗,受過極大災難的人提起那個時候,他心裡面非常恐怖。
佛為我們說的都是真的事,絕對不是拿這個來嚇唬我們,勸我們不要做壞事。我們把佛的真實話都想成是虛假的,想成是假設的,這就是眾生沒有善根、沒有福報,不曉得人家的話是真實的。所以要以菩薩做標準。經典上所說的,實在講就是菩薩的標準。說得很詳細的像《大方廣佛華嚴經》,經文長,說得詳細;說得簡單扼要的《無量壽經》,從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也可以說是這個綱領都為我們說出來了,菩薩的標準。
疏【二者真實心中勤修自他凡聖等善。】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第二種真實自利,修善。前面一條斷惡,這是修善。修善的標準也以菩薩為標準,這裡面還包括世間的賢善,世間人。『凡』是世間,『聖』是出世間,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稱之為聖。凡夫之善,在我們中國像孔老夫子、孟夫子,這是幾千年來大家公認的善人,我們要學習。世善的標準,前面在三福裡面說過,三福的第一條是善,孝親、尊師、慈悲、修十善業。佛法雖然沒到中國來,孔孟存心、行事確確實實符合這個標準,凡人之善,我們要修。
聖人之善,佛在經上所說的,諸佛菩薩從修因到證果種種善行,我們要真實心中去修,這才叫做自利。文裡面缺少「利他真實」,他前面講兩種真實,自利真實、利他真實,這一段文裡頭利他真實沒有,缺了。在我們想像當中,自利真實真正做圓滿,決定就利他。像諸佛菩薩在十方法界教化一切眾生,這就是利他的真實;換句話說,把我們自利真實利益介紹給別人,使別人也知道如何求得真實的自利,這就利他了。
在現前這個社會、這個世界裡面,我們講真實的起點是在哪裡?三福裡面的第一句孝親尊師。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念念不忘祖先,你自自然然就能夠孝順現前的父母,久遠的祖宗都不忘,你對父母怎麼會不孝順?二千五百年前的孔老夫子,我們沒有忘記他,常常掛在口裡;三千年前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天天念他,眼前的老師哪有不尊重的道理!這就是孔夫子在《論語》裡面所說的「慎終追遠」。紀念久遠目的何在?民德歸厚,養成一個淳厚的心理,目的在此地。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帝王治理國家最重要的,祭祀。帝王給老百姓做榜樣,祭祖先,帝王的祖先叫太廟,百姓的祖先叫祠堂,勸孝。祭孔,孔老夫子是老師,這是歷代尊稱為至聖先師,師道。孔老夫子代表師道,祖先代表的是孝道。祭孔提倡師道,學生不忘老師的恩德。我們講自利真實跟利他真實,從哪個地方做起?從這個地方做起,孝親尊師。我們佛堂雖小,我們這邊供的有百姓祖先的牌位,我們照《百家姓》寫的。祖先牌位旁邊我們也供養孔老夫子的像,代表的師道。
諸位同修們在家裡,你家裡面有佛像,實實在在說要供祖先牌位,要供老師的牌位,這個老師就供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的神位。這對於世道人心、風俗道德會有很大的影響。你家裡小孩看到你天天拜佛,拜佛也拜祖先、也拜孔老夫子,他的印象深深印在腦海裡頭,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你家小孩子將來就是孝子賢孫,知道尊師重道。我們要做一個榜樣給他看,這很重要。牌位大小沒有關係,寫個小小的牌位都可以,放在佛像的兩邊。我在國外,祖先的牌位也供在佛像的兩邊,讓大家都能夠看得到,勸孝、勸敬。這是真實的自利,真實的利他。
存心要厚道,厚道要有表現,表現對社會、對大眾真正的關懷。《無量壽經》佛告訴我們「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所以我們存心真實,行事也真實。每位同修你們都受過教育,離開學校縱然很多年了,那個母校還記不記得?你對於你的母校有什麼表現?有什麼幫助?我們學佛的人如果從這個地方著手,整個社會對於學佛看法就不一樣。我們勸人學佛,勸人念佛,憑嘴皮勸沒有用,要有行動。如何帶動這個社會都來學佛,而且一定要把真正的佛教說明白。真正的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於九法界眾生最圓滿的教育。何以知道最圓滿?佛所說的一切經,這經典就像現在的教科書,字字句句都是真實心中作,所以經典所詮述的是真實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這個教育不是最圓滿的,什麼是最圓滿的?假如大家都有這個認識,自然非常歡喜樂意接受佛的教導。
台灣這些年富裕,我這次到南部,聽說我們印經已經到了飽和點了,許多寺廟經典送去都搖頭,「太多了,沒地方放了」,這經典到飽和點了。於是我回來告訴一些同修,寺廟不要送了,再往哪裡送?往學校送。每個學校都有圖書館,把佛經盡量充實他們的圖書館,否則的話,沒地方放印的經書。所以這對象變更,往學校送。在大陸亦復如是,假如每個中等學校以上,都能有一部《大藏經》,他們圖書館都能有一部《大藏經》,必定能夠叫許許多多知識分子真正認識佛陀教育。對於正覺教育真實利益眾生,在推行上、在弘揚上必定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有沒有想到?真實利他,真實的自利,要想到、要做到。
凡是好的教訓,無論是世間的聖賢,出世間的佛菩薩,甚至於其他的宗教,確確實實有利於社會、有利於道德、有利於安定的都應當要弘揚。不要有門戶之見:我是佛教,那是外道。這個觀念就錯誤了。我們有這個觀念,佛沒有這個觀念。你看佛的經典,五種人說經佛都承認。五種人裡面,佛、佛弟子這是一家人,其他的三個都不是佛門的,只要說的宗旨與佛相同,佛都承認。這個宗旨在佛法裡面稱為「三法印」,像小乘一般常講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如果能符合這個宗旨,無論是什麼人說的佛都承認,這是佛經,這是經,不一定要佛說的。大乘佛法唯一實相,就是一定是事實真相,無論什麼人說,只要說的是事實真相,佛都承認這是大乘經。可見得佛確實沒有界限,心量非常廣大。又像平常我們大家所熟悉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教學的宗旨。凡是符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無論什麼人說的,都是佛說的,都不違背。
民國初年,定海的知縣,定海距離普陀山很近,現在到普陀山都要從定海去,從定海那邊上船。定海知縣禮請印光大師到縣裡面去講經,印光大師自己沒去,為什麼沒去?他老人家是陜西人,陜西人的口音講話沒人聽得懂。所以他老人家就派了一個人去,去講什麼?講《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大家知道,道教的,這不是佛教的,道教的。他老人家提倡的《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教的。《了凡四訓》,袁了凡居士給他兒子的家訓。這都不是佛經,祖師一生提倡,居然派人到定海縣去講,有沒有錯?沒有錯。因為這幾種書諸位展開來一看,裡面是不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那就對了!就是佛說的。因此,我們對於外教不能有界限,沒有內外!只有邪正之分,沒有內外之別,我們的心量就大了。這個大心量能往生,小心量也是往生的障礙。心量小不是真的,真心是沒有邊際的,真實心、真誠心中沒有邊際。因此,我們自行化他要認識邪正,不分界限,這樣就對了。下面大師更具體落實給我們說明這身口意的三業,斷惡修善:
疏【真實心中口業讚歎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
這裡講修善,第一條是修善,舉一個例子,諸位要知道善中之善,世出世間盡虛空遍法界沒有比這個更善的。儒家所說的「止於至善」。至善的標準在哪裡儒家沒有說出來,佛法裡頭有。佛法裡面講的是真的,決定真實不是虛假的,讚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給諸位說,這是真實的自利,也是真實的利他;他要能接受,那就得大利益,不接受也得利益,阿賴耶識裡頭種了種子,種了至善的種子,將來遇到緣,他還是能往生。換句話說,他願不願接受都得真實的利益,這是第一真實的大善。其次,凡是與這個社會真正有利益的,與大眾有真實利益的,我們都應當隨心、隨力、隨緣去做,使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能相應。有心有願不去做,那沒機會當然不算,有機會不肯去做,這是你心行不相應,你那個心行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一定要去做,你那個心願才叫真實的,真正叫幫助人。
疏【又真實心中口業毀厭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報苦惡之事。】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這是斷惡。前面是修善,這是斷惡。斷惡必須認清我們現前這三界六道,佛在經上常講三界統苦。欲界的眾生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所有一切苦是統統要受。縱然你修禪定,禪定修成了,生到色界天,這色界天沒有苦苦。這個苦苦就是怎麼講的?生老病死這八苦,八苦是屬於苦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欲界裡頭有,色界沒有了。色界天是化生,所以他沒有生苦,他也沒有老苦,也沒有病苦;但是他有壞苦,他的壽命還是有定數,不是永生。壽命縱然長,像非想非非想天,這無色界天壞苦也沒有了,他有行苦,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之後,不能再上去了,那又往下墮落了,這是苦。佛說的三界統苦,三界六道裡沒有樂。這三界六道的樂,那是什麼?那是你的苦暫時停了一下,覺得很樂。其實是你自己愚昧無知,不知道事實真相,統苦,沒有樂!
『毀厭』。這個毀就是說明三界的苦況,勸勵眾生捨棄三界,往生西方,這叫『毀厭三界六道等』,自己或者是別人『依正二報苦惡之事』。苦是講的果報,惡是講造的因,把果放在前面你容易覺悟。這個苦從哪裡來的?是你從造惡因得到的報。換句話說,三界六道裡頭的因緣果報明瞭,自己才會真正下決心捨棄六道輪迴,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下面又說:
疏【亦讚歎一切眾生三業所為善。】
看到眾生行善,我們也讚歎,勸善規過。善有大小、有偏圓,像了凡居士所說的有真假,都要有能力辨別。這個能力是智慧,要有智慧能夠辨別這個善是真的還是假的。什麼是真善?能夠利益永久是真善。眼前有利益,將來沒有利益,這就不是真善;眼前沒有利益,將來有大利益,這是善。所以一定要往久遠去觀察,知道這個善是真的是假的。能利益廣大的眾生,這是大善,利益少數人的是小善;能令眾生出離輪迴得生淨土是真善,利益眾生,眾生不能出輪迴,這善就不能算是真善,還在六道裡面,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底下這一句很重要,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會遇到的,遇到了怎麼辦?這很多人要問,善導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
疏【若非善業者。】
不是真善,不是大善,似是而非的這種善行。怎麼辦?
疏【敬而遠之。亦不隨喜也。】
大師教我們這個態度。我們對他尊敬,『遠』是不學他,也『不隨喜』。這個「不隨喜」就是說什麼?佛門裡頭一切真實,沒有人情佛事。所以這樣隨喜,明知道他是不對的、錯誤的,還要隨喜一點,人情佛事。人情佛事有什麼不好?如果你要是眼睛睜大一點往深遠處一看,就知道確實有不好的地方,有一個不好的影響。你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大家都知道,你看某人都到我這裡來,那我這個還不是真的善嗎?他藉你這個名擴充廣大他的虛偽。我們助長了他,助長了他的虛偽,那這是我們的過失。我們不隨喜,換句話說,我們不助長他,這是對的。不可以拿佛法當人情,這很多人都會說這句話,但是他不會做,在日常生活當中,依然把佛法做人情,這種事情很多很多、很普遍。由此可知,這是講的口業的真實。
『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給我們講的「禮敬諸佛」。妖魔鬼怪也是諸佛,他比我們迷得深,造的業重,將來受的果報苦。他也有佛性,我們尊敬他,對他的行業不讚歎,對他的行業不隨喜,這就正確了。這是大師在此地教給我們的。
疏【又真實心中身業合掌禮敬四事等供養彼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
前面說的是口業,口業先說修善,再說的是斷惡,都非常具體的教給我們。『身業』也是如此,先教我們修善。『合掌禮敬』。合掌是表一心,十個指頭是代表散亂,這散亂的心收成一個,收起來,所以合掌表敬,一心是恭敬,合掌是這個意思,禮敬。
『四事等供養』。四事,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出家人生活非常簡單,最低的生活標準在家的同修一定要照顧到。世尊對在家同修要求的確不多,這四事裡面,第一個是飲食,出家人去托缽,你看到出家人托缽一定供養他一餐飯,這托缽的,飲食;衣服,衣服破的時候要送件衣服給他;臥具,他晚上睡覺的時候要臥具,我們現在講鋪蓋;生病的時候,醫藥。這叫四事供養,這是生活,這是說著這個標準降到最低,我們要照顧到,要供養他。
這個地方是講『供養阿彌陀佛及依正二報』,你就要曉得這個四事是取它的意思,不是取它的事相。阿彌陀佛不在我們這個世界,縱然我們每天中午給他上供,實在講他也不需要,更不需要在佛像上給他穿個衣服,是有這個情形的,實在講沒有必要。要想到什麼?佛憐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沒有飯吃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能不能盡心盡力幫助他一點?眾生在飢寒交迫的時候,我們能不能送一點寒衣給他、送一點飲食給他?這是佛心,這叫做供養阿彌陀佛。所以要想到這些。同時更應當想到現在所說的,除了物質生活之外,精神生活。現在像台灣物質生活很富裕,精神生活很貧乏,我們應該如何給他精神上的意識,使他精神生活豐滿。你要聯想到這些,所以不可以死在字句裡頭。這叫你四事供養阿彌陀佛,好,你家裡供養一個阿彌陀佛像,你就用四事去供養他,那就錯了!那就是念書就念成佛呆子了,這是要懂得它裡面所說的真實的意思。
佛是正報,依報是生活環境;換句話說,怎樣真正做到佛化世間,佛化社會,那就把這一句四事供養阿彌陀佛依正二報真的做到了。這是我們每個同修要明白、要覺悟,要真實心中去作。從哪裡做起?從你家裡佛像兩旁邊供老師的牌位、供祖先的牌位,從這做起。影響你一家,影響你的鄰里鄉黨親戚朋友,這樣子做法。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