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九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09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二頁第六行,三福第一條:

  經【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前面講到『孝養父母』,善導大師在這個註子裡面有兩句話非常重要:

  疏【又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也。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也。】

  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後面他述說一則公案,這是出在佛經上的。從這一段公案我們就真正了解父母之恩非常非常大,這一段文希望同修們自己好好的去看。

  第二句『奉事師長』。我們的身體得之於父母,人與其他動物不一樣,就是受過教育。如果講聰明智慧,動物裡面也有聰明智慧很高,甚至於牠的智商不亞於人類的。牠跟人類不相同的,牠沒有受過教育,雖然有與人類同樣的智商,但是沒有受過教育,依然是在畜生道。教育是開發智慧的,得自於老師,所以師長恩德自古以來是跟父母相同的。特別是在古禮上,我們看得很清楚。古禮裡面最重的禮是喪禮,父母過世守孝三年。那麼老師要過世的話,要心喪三年,就是不穿孝服,除了不穿孝服之外,跟父母之喪是相等的,只是沒有孝服。由這個地方能看到古時候學生對於老師的尊重。

  另外一個從稱名上也能夠明顯的看出來,古代只有童子可以稱名,叫他名字,可以稱名,成年就不可以。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冠禮,就是戴帽子,童子不戴帽子;女子十六歲成年,十六歲行笄禮,就是梳頭,這就表示成年。成年不可以叫他名字,不可以稱名。譬如男子他二十歲生日,行冠禮戴上帽子表示他成年。這一天他的平輩,這個名是出生之後父母起的,在童子的時候大家都可以稱,成年的時候,這時同輩你的兄弟、同學、朋友這一天送你一個字。所以中國有名有字,字我們講別號。送一個字,從今天起大家都稱字不稱名。即使是祖父母、伯叔父母都稱字而不稱名。如果以後你在朝廷作官,見到皇帝,皇帝也稱你字不稱名,這是對你的尊敬。

  那麼什麼人稱名?你的父母。所以成年之後,你的名只有父母兩個人稱。祖父母跟你是隔一代,對你要客氣要尊重,不稱名,皇帝也不稱名。除父母之外還有一個可以稱你名,永遠稱你名的,老師,你就曉得老師跟父母的地位完全平等。那要稱你名,成年之後稱你名,是罵你;皇帝要稱你名的時候,你已經犯罪,要判刑。不像現在,現在一見面連名帶姓都稱,這時代不相同,時代不一樣。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曉得古時候師徒如父子。

  大師在此地解釋雖然不多,但是含義是非常非常之深。一個人在社會上能夠頂天立地,是要父母跟師長密切配合才能把他教成人,這恩德從這個地方來的。諸位如果不曉得,老師哪有那麼大的恩德?你會懷疑。老師教學生教孝,父母對兒女這個話說不出來:我是你父母,你要孝順我。這話說不出口。我為什麼要孝順你?所以這些話從第三者來講,那誰的責任?誰教?老師教這個。老師自己也不能說:你是我的學生,我是你老師,你要尊敬我。這話也說不出口。但是父母教子女要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回家要孝順父母,是兩個人彼此合作來教,這樣才能夠把一個人教成功。現在的教育就不談了。這從前的教學,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古時候教育跟我們現在不一樣,古時候教育著重於德行,著重於啟發智慧,著重在這些,不像現在教育,跟現在的教育方式不一樣。

  師承裡面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給兒女選擇一個好老師。啟蒙的老師關係一個人一生的成敗,所以啟蒙的老師非常重要。這個老師選擇的標準是什麼?標準是德行。不在乎他的學問,重要是他的德行,因為教小學生不需要高深的學問。那個時候學生是跟老師生活在一起,換句話說,老師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榜樣,這一直到現在大家都曉得,小孩模仿大人。老師就是小孩模仿的榜樣,非常非常重要。所謂「少成若天性」,他小時候有一個好的典型、好的模樣,他在那裡模仿學習,將來就跟天性是一樣的。所以重視老師的品德的修養。

  老師教學的重點是有兩個,一個是教你做人,這就是德行的基本教育,教給你人與人的關係。讓你從小就有這個概念,你知道父子關係,你知道兄弟的關係,你知道朋友的關係,然後才知道什麼樣身分應該盡什麼樣的義務,從小訓練這些觀念。至於讀書,老師只負責教句讀,教你念書,只教你念,沒有講解,所以這不會錯誤。只叫你背誦,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破。古時候的書沒有句點,念的時候要圈,老師替你圈,圈這個句子,沒有圈錯,字沒有念錯,這就行。老師督促你一天要念一百遍、念兩百遍。為什麼念這麼多遍數?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這小孩是同樣的,如果沒有東西約束他,他也會胡思亂想,他想著去玩,胡思亂想,他那個頭腦不休息、不停止。

  由此可知,中國從前教學跟佛法教學都著重在定,這個定功是從小就要培養,有定才能生智慧。換句話說,盡可能把他的妄想減低到最低的限度,所以叫他讀書。讀書就不會打妄想,打妄想書一定就念錯,用這個方法來訓練他。每天念三個小時、念四個小時,那就是在修定。在我們佛門裡面,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讀誦是三學一次完成的訓練,非常重要。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把主要的經典全部都背過,而且都背得很熟,這是小學教育。所以小學受了幾年教育,雖然他年歲很小,他一舉一動都很穩重,都像一個大人一樣,學得非常穩重。現在人看也許看的不太習慣,現在人看小孩應該活活潑潑,亂蹦亂跳。古時候不可以的,要斯斯文文,一舉一動都要有禮節,從前是這樣的訓練法。

  小學上面沒有中學,上面就是大學,古時候叫太學,這是國家辦的。所以他只有小學,然後就進太學。小學裡面所訓練的是根本智,這是佛門的術語,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就是訓練心地清淨,訓練無知,不希望你有知。但是到太學,那個地方就是有講學,就開講;從前是光念背,到太學這是開講,講完之後有研究討論。所以教學方法不一樣。那是我們佛門講的後得智,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先學無知,然後才能達到無所不知,那個學起來很快,為什麼?聽老師講一個道理,他能夠聯想會貫通,從前背誦許許多多的經典,他能夠引證,他能夠有悟處,所以容易開悟。道理在這個地方。

  佛法對於老師更是重視。諸位看語錄,語錄大家看得少,尤其是我們念佛的人,看看《六祖壇經》,《壇經》也是語錄的一種,後人對它特別尊敬,稱它為經,實際上就是六祖大師的語錄。我們可以從《壇經》裡面看到古代的教學,可以能體會到古代的師承。佛門無論大乘小乘決定不能沒有師承而能夠成就的,這個情形自古以來沒見到。《壇經》上有個比喻,說「無師自通」,那只有在什麼情形之下?威音王之前。威音王以後,無師自通的都叫天魔外道。威音王是什麼時候人?佛在經上說過是久遠劫之前,換句話說,簡單講就是無師自通在佛法裡是不可能,是講不通的。縱然自己是再來人,那是諸佛菩薩示現再來的,也要示現尋師訪道,給後學的人做一個榜樣,也不可以示現無師自通,不可以這樣說法,不可以示現這個樣子。

  像永嘉大師那是個再來人,絕頂聰明智慧的人,他確確實實開悟了。遇到行策禪師,行策是六祖的學生,他跟行策兩個論道,行策佩服得五體投地,就勸他一定要找一個善知識印證,這就是師承。永嘉很客氣,他說:你給我印證就可以。行策說:我的分量不夠,在佛門裡面的地位身分分量不夠。那我去找誰?我介紹我的老師,六祖大師,在南方開闢道場,弘法利生,你去親近他。介紹他到曹溪去參訪六祖。他到曹溪見到六祖,把自己的來意說明,六祖立刻就給他印證,這一印證就是老師,就是他的學生,就是六祖的學生。他印證之後,他馬上就要走,六祖就說了:為什麼去的這麼快?留一天。他在曹溪住了一晚,所以叫一宿覺。

  永嘉大師親近六祖大師,就是親近老師只一天,就在曹溪住一晚,所以這是講的師承。他要沒有六祖給他印證,換句話說,他所悟的到底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沒有人敢說。六祖給他一印證,這就是證明他的見解、思想、所說的完全正確。這也就是俗話常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個印證,這是大恩大德,使你的心真正得到自在,斷疑生信,必須要這樣的大善知識,才能夠把你疑根破除,幫助你信心清淨,所以這是老師的功德,必須敬重,所以尊師重道。尊師,像永嘉千里迢迢到那裡去請教,請老師印證一下,是為了重道,為了對自己的道業的尊重,才對老師的禮敬。

  第三句『慈心不殺』,接著下面一句『修十善業』。這個不殺是十善業裡頭的第一條,第一條裡頭不殺生。十善是不殺、不盜、不淫,身三善業;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貪、不瞋、不痴,這十善業。十善業裡頭最重要的是不殺生,所以把不殺這一條特別提出來。佛法「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大小乘佛法都是建立在慈悲心上,尤其是大乘佛法,叫大慈大悲。這慈悲稱之為大,就是平等的慈悲,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的慈悲,這叫大慈大悲。因為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貪生怕死的,因此,殺害眾生是惡行裡面最大的。不但是性罪,更麻煩的是被你殺害的眾生,他有怨恨心,他有冤仇,這個冤仇不容易消失的。換句話說,將來一有機會他就要來報復,冤冤相報,這是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我們今天無論在世法或者是學佛,為什麼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許許多多的困難?這些事情不是無緣無故而來的,有原因的。什麼原因?是冤家債主來障礙。冤家債主怎麼來?是過去跟人家結的這些緣,殺業。所以非常非常之可怕。這是佛在所有一切經典裡面都教給我們不可以殺生,說明殺生是一個很嚴重的大問題,對自己帶來決定的不利。但是世間人的觀念,不是這樣想法的。許多世間人認為動物是應該給我吃的,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觀念。我們對於世間人或者對於初學佛的人,勸他不殺生,他未必能接受;勸他要不吃肉,那他會提出嚴重的抗議,這麻煩就大。所以我們勸人要有善巧方便。你要是跟他說:你殺牠,將來牠殺你;你吃牠,將來牠吃你,這冤冤相報。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掉過頭還說你迷信。

  但是現代人,無論中國人、外國人對於自己身體的健康,他最重視,對於青春長駐,那他就更注意、更重要的,我們不妨從這裡下手。肉食,現在科學也證實許許多多的疾病是從肉食裡頭來的。我們中國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很有道理。確實百分之八、九十的病因都是從飲食來。素食的人得疾病的機會就減少了很多很多,素食確確實實帶給人類的健康長壽,現在這些都被科學證明,逐漸逐漸大家都覺悟。所以現在外國有許多吃長素的,他不是學佛的。他為什麼吃長素?為了身體健康,這就很有道理。

  世間人著重於衛生,這在全世界已經普遍的被大家公認,飲食要講求衛生,衛是保衛,生是生理,保衛生理,所以要吃新鮮的,要吃乾淨的。那麼人除了生理之外,還有情緒,大家有沒有想到?飲食可以影響情緒。我們佛門裡頭知道,伊斯蘭教(回教)他懂得,所以他們的飲食不但著重於衛生,還要加一個衛性,就是保衛好的情緒。凡是性情不好的這些動物,他不吃,他要選擇性情非常溫順的牛羊,他們牛羊是主食,這他比一般人要高明。

  佛法的飲食是最高明的,為什麼?植物裡面也有性情不好的,諸位都曉得學佛的人不吃五辛。五辛是蔬菜不是動物,為什麼不吃?它能夠妨害性情。《楞嚴》裡面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佛講的五辛有五種,在從前中國這個地區只有四種,現在統統都有,五種都具足。第一個是蔥,第二個是蒜,第三個就是小蒜的蕎頭,小蒜,第四種是薤菜,第五叫興渠,從前中國沒有,現在有,就是洋蔥。所以現在這五種統統都有。佛告訴我們,這五樣東西生吃容易動肝火,它刺激肝火容易發脾氣,動瞋恚心,熟吃它增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衝動。為這個原因,所以不可以吃,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個佛門道場決定不吃這些東西。

  在家同修你們家裡面吃素食,家裡頭還有沒有信佛的,常常拿這些東西當作佐料、配料來用的,取它的味道。這些東西都不用,這個菜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很難下嚥;換句話說,算了我還是吃肉。諸位想想看,我們如果叫他放棄肉食吃蔬菜,這些東西配起佐料的,可以的。所以一定要曉得通權達變,何況這些東西。所以學佛要明理,佛叫我們活活潑潑的學,絕對不叫我們死在句下,這死在句下就錯,不可以死在句下。這些東西吃到要相當程度才起作用。你們吃大蒜,吃了就發脾氣嗎?吃幾粒,吃個兩三瓣,辣得不得了都吃不下去,你還會發脾氣?不會的。那要怎麼吃法?像山東人吃花生米一樣,山東人吃大蒜瓣像吃花生米一樣,一餐吃那麼一大碗,那是有問題。他要達到那個量,就像酒一樣,要超過你的量,他才會醉,你分量太少了不起作用。所以這是你配佐料,在菜裡面配佐料,這沒有關係,跟料酒同樣的道理。

  酒是五戒裡頭之一,比五辛那還要重要,你吃五辛不算破戒,你喝酒是破戒。但是酒,佛為什麼制定有酒戒?酒醉了亂性,會破其他的戒,是因為這個緣故才制定酒為重戒之一,是這個道理。但是它的開緣特別多,你在生病的時候,像我們中國中藥,有很多藥是用酒作藥引,可以用,這不算破戒,叫開戒,這個開緣。年歲大的,即使是出家人,七十歲以上,體力衰退,血液循環不好,酒能夠幫助血液循環,所以對於老年人有開緣。我那時候剛剛學佛,也常走一些寺廟,但是我不是走很多寺廟,台北市有兩三家我常常走的。我就見到一個老和尚,因為我常常中午、晚上在廟裡面吃飯,老和尚都喝一杯酒。那個時候我就很奇怪,酒,五戒裡頭不飲酒,是不是?為什麼老和尚每天吃飯喝一杯酒?也不敢問。一直到以後,到台中遇到李老師,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才提起來。李老師就跟我說,他說:這是開緣,年歲大了幫助血液循環,他當藥用。我就明瞭了,原來喝酒,那個老和尚也七十多歲快到八十歲,這個我曉得。

  還有穿皮衣服,像我們現在一般穿的羊毛衣,那是剪下來織的,沒有殺生,但是皮袍、皮革那是殺生,那個穿皮袍,那就跟吃肉是一樣的意思。但是它也有開緣,年歲太大,這個棉不能保暖的時候,特別是在中國的北方,一定要皮才能夠保暖,那麼在這種情形之下可以開緣。可見得佛所為我們制定的這些都是很合乎人情的。在某種情形之下非用不可的時候可以用,能夠不用的時候最好不用,在必須要用的話可以用。所以菜裡面用料酒,這個酒不會醉的,這是不會醉人的,這個可以用。像這些常識我們明白了,知道佛制戒他的真正的意義在什麼地方,他防範的是些什麼,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夠圓融,就能夠自在,就不會死在戒條之下。不過我們特別要留意的,如果是貪吃,那這就錯。是為了身體的健康營養必須的攝取,統統叫開緣。

  那麼肉食,在家同修最好能夠記住不殺生,這就是佛在《戒經》裡常常講的三淨肉。五淨肉那兩種,我們今天講求衛生,就縱然有也不會要的。五淨肉後頭兩種,一個是自己死的,一個是叫鳥殘,就是野獸吃剩下來的,這我們現在看到都不衛生,這決定不會要。但是決定不殺生,你到市場去買冷凍的,確實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叫三淨肉,這是在不得已之下就遵守這樣的教誡。能夠不吃,當然是最好,素食裡頭養分也確確實實夠用。何況心愈清淨,你的能量消耗就愈少,不需要太多的熱能。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消耗在妄想上,所以你妄念多、煩惱多,那你消耗就多。消耗多,當然你要有足夠能量補充,如果補充不足,這身體就會生病。所以這都是一些常識,世法、佛法都講求。

  十善業第二個是不偷盜。不殺得長壽,所以不殺生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我愛護動物的壽命,也延長自己的壽命。不盜得大富,這個富是講財富,不盜是得大富。這些話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說的,這部經過去我們也印得很多,也講過很多遍,老同修還能夠記得這部經文裡面這些話。這個盜叫不與取,沒有得到主人同意,你就拿到,這都叫盜。所以這個盜的範圍非常廣泛,這一條戒很不容易持。但是這個地方是講善,他沒有講戒,善跟戒不一樣,不相同。善是得人天福報,修這個十善得人天福報;如果持戒的話,戒是得定。持戒的目標是得定,修善的目標是得福報。所以項目雖然相同,他的目標不一樣,果報不相同,所以這個我們要知道。因為五戒前面的五條跟這個十善前面五條完全相同,但是善跟戒不一樣,所以這是我們要記住。

  偷盜是損福。人在一生當中無論是個人、家庭乃至於踏進社會,領導大眾都需要福報,沒有福報什麼事都不能成功。有福報的人做起來很順利,沒有福報的人去做就處處都是障礙。我們修福都來不及,怎麼能把自己的福報毀掉?偷盜就是毀自己的福報,這不是一個聰明智慧人所做的。

  十善第三個是不邪淫。這是講在家的同修,有正當的夫妻,這不算邪淫,夫妻之外的統統算邪淫,這個過失非常之重。十善剛才講是得人天福報,十條都是修福,你才修到圓滿的福報;如果有欠缺,你的福德就不圓滿。後面四條是口業,不妄語,不欺騙人;不兩舌,是絕不挑撥是非,兩舌是撥弄是非;惡口是說話粗魯,容易傷人;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這叫口四種過失。犯這四種過失,在社會上就得不到大眾對你的信任。

  我們中國古人常說「人無信則不立」。一個人在社會上沒有信用就不能生存,不能立足於社會。中國社會從前非常守信,超過外國人。外國人兩個人辦事,要簽約要訂合同,有這個文字作憑據,中國古時候沒有,就是一句話,不需要這些手續。但是現在的社會不行,從前中國人非常守信,認為欺騙人那是莫大的恥辱。外國,像美國完全是法治的國家,信用擺在第一位,因為資本主義的社會,他人民一般生活最重要的就是貸款,你沒有信用你就借不到錢,你借不到錢那你生活就非常困難。所以他們那個信用卡,真叫有信用,沒有信用的時候,在國外生存就非常困難。所以他們的信用看作比什麼都重要,比財富重要,沒有錢沒有關係,沒有信用就不得了。所以這個口業所得的是社會大眾對你的信任。

  意三業是不貪、不瞋、不痴,這在果德上講,你會得到心地清淨、平安、自在。因為什麼?這三樣東西叫根本煩惱,你這個東西沒有,煩惱斷掉,煩惱斷掉,當然就心安理得。所以這是人天之福。我們在人天這兩道當中要想得圓滿的福報,你只修這四句就行,你一定可以得到。佛專門為我們講解十善,有一部經叫《十善業道經》,那《十善業道經》就是本經三福末後這一句「修十善業」的詳細說明。這是三福第一福。第二這就是講的小乘的福報,有三句:

  經【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諸位同修在這個地方,必須細心去體認學佛不容易,學佛有成就更不容易,原因在哪裡?因為佛法建立在人天福德的基礎上。我們今天講受三皈,三皈是建在前面孝親尊師、慈心、十善,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你這些沒有,三皈縱然給你受了,假的不是真的,你所受的是形式、樣子!真正三皈有沒有?沒有。為什麼沒有?你沒有基礎。我給你一杯甘露,你用手捧著不行,你拿不到,你一定要拿個杯子來盛。前面這個人天福報就是盛甘露的杯子,所以你沒有,沒有你就得不到。這是許許多多的人不明瞭而疏忽掉。所以雖然發心學佛,學了多少年都沒有成就,依舊是茫然,原因在哪裡?都在這幾句上。

  『受』是接受,『持』是接受之後要保持,永遠不能失掉。『三歸』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是我們修行最高的指導方針。換句話說,我們學佛了,有人來問我:你學的是什麼?我們總要能答的出來。你學什麼?你修什麼?三皈就是我們所修學的。三皈,諸位知道是佛、法、僧,什麼叫佛?什麼叫法?什麼叫僧?你就搞不清楚。搞不清楚還罷了,這當中產生了誤會,那個麻煩就大。佛是什麼?佛像,坐那裡的佛,法是什麼?法是經典,僧是出家人。那這就完了。這俗話常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你要依靠它,那怎麼能靠得住。泥塑木雕的佛靠不住,經典也靠不住。過去大陸紅衛兵那個時代,所有經典都燒光,自身不保,它怎麼能保佑你。

  所以一定要曉得,佛教給我們的三皈,這個授就是傳授,就是教給我們,是教我們皈依自性三寶,不是外面的三寶,是自性裡面的三寶,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在印度稱內明。佛法是向心性裡面求的,不是向外求的,向外求就變成外道。這個外道在佛法的定義叫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六祖大師說得好,他老人家唯恐授受三皈怕大家誤會,所以他不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這樣說法,怕大家誤會。因為佛法僧是梵語,音譯過來的,他說這三句話的意思,所以他老人家傳授三皈,他教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這個覺正淨,我們聽起來不會誤會。然後他老人家給我們解釋:佛者,覺也,佛是覺悟的意思;法者,正也,正就是正知正見;僧者,淨也,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是這個意思。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

  你今天學佛,學佛是什麼?佛是覺的意思,我今天開始要學覺悟,我不再迷惑,學佛是這個意思。現在許許多多人對於「學佛」這兩個字沒搞清楚,沒搞清楚,他不學佛,不肯學佛,反對學佛。如果你換句話講,你要不要覺悟?覺悟聽不懂。你要不要明白?那不明白不就糊塗了,他要明白、他要覺悟,那就對。你學明白、學覺悟,就是學佛,印度話叫佛,我們中國話叫覺悟。所以從糊塗、從迷惑、從顛倒回過頭來,這叫回歸;回過頭來依靠覺悟、依靠明瞭,這叫皈依佛。

  如果大家都明白這個意思,清清楚楚的,哪一個人敢說不學佛?他要敢說不學佛,豈不被別人笑話?這佛法哪有迷信,都是在裡頭產生了許多的誤會,沒搞清楚。法是正知正見,簡單的講,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你的思想見解沒錯,這叫法。佛教給我們,我們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要依靠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叫皈依法。第三這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要從一切污染回頭,依清淨心,這個叫皈依僧。

  學佛從哪裡學起?佛教給我們就從這學起。你修什麼?修覺正淨,這就是佛教導我們的。覺正淨修到圓滿,就叫佛。你開始學,開始學這在大乘法裡面講,這就是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修到圓滿,菩薩圓滿就成佛。所以佛法無論大乘小乘,修什麼?修覺正淨,這不可以不知道。那你用什麼方法修?方法就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很多。這許許多多方法修什麼?統統修的是覺正淨。所以佛門裡才說,法門平等,殊途同歸。方法雖然不一樣,所修的方向目標是一樣的,都是修覺正淨,那哪有差別?沒有差別。

  我們念佛的人用念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修覺正淨,宗門裡面用參究的方法修覺正淨,教下用讀誦大乘的方法修覺正淨,密宗裡面用持咒三密相應的方法還是修覺正淨,沒有兩樣,是一樣的!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哪裡會錯?老師把佛法的最高的修學指導方針傳授給我們,我們要保持,這叫受持,一時一刻不能離開。換句話說,我們念念都是向覺正淨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去精進,這就是佛弟子,這才叫「受持三歸」,這是諸位一定要懂得的。所以三皈總而言之,佛是覺而不迷,法就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佛法裡修的就是修這個東西。

  那我們現在要問:什麼樣的標準才叫覺?我幾時才真正覺悟?這問題就來了。覺正淨這三個字要互相解釋的,什麼時候你覺?你心正、心清淨就覺。什麼時候我心正?你心清淨、心覺悟了就正。什麼時候我心清淨?那你覺悟了、心正了就清淨,一而三,三而一。換句話說,覺正淨這三個字你只要得到一個,那兩個都得到。因此在修學方法上,古大德就不會三個一起修,修一個,一個成功了統統成功。好像我們這一個講堂有三個門可以進來,覺、正、淨三個門,無論從哪個門進來都一樣,你就全都得到。

  所以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裡面,禪宗、性宗走覺門,他專門修這個,所謂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宗門是從覺門進來的。教下,除了禪宗之外,都叫教下,偏重在經典上的修學。像天台、賢首、三論、法相,這些都是重視經典的,這叫正門,用經典來修正我們的知見。我們怎麼曉得我們的思想見解有錯誤?拿佛經的標準來衡量。我們的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一樣,那我們的知見就是正,正確的;如果想法看法跟經上講的不一樣,那我們一定是錯了的,根據經典修正過來。所以教下,這覺正淨三門它走正門。

  覺門要天賦,所以叫上根利智,中下根性的人沒分,你去參禪參一輩子也不會開悟,所以中下根性沒有分。教下的方法,真的,中下人都有分。它好像爬樓梯一樣,爬一級就升一層。但是這個路太長,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很麻煩,要很長的時間。這覺門快速,所謂頓超,是頓門;教下是漸門,是漸漸往上修的,頓漸兩種根機。如果這兩門都入不進去,這個覺門,我們程度不夠,業障太重;走教下,時間太長,我們壽命太短,這怎麼辦?還有一個門,淨門可以走,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宗是走淨門。淨門是什麼?是修清淨心。實在講,這三門比較起來,修清淨心比較容易。在清淨心上下功夫,心清淨了知見自然就正,自然就覺悟、就開悟。

  所以這個三皈依就變成了大乘所有宗派入道之三門,這一定要曉得,走一個門就行,就能成功。不必要禪淨雙修、禪密淨三修,那說起來很好聽,進不來。你要不相信,我們這個佛堂有兩個門,你同時走兩個門進來,你走進來看看,進不來!一定是一個門進來。雙修到最後還是捨掉一門,從一門進;三個一起修,到最後捨掉兩門,從一門進,他要不肯放棄,他決定進不來,這是一定的道理。這三皈我們一定要搞清楚。

  這個授受三皈,法師是代表僧團,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傳授給你,你從今之後在佛菩薩面前發願,我一生遵守這個方針、遵守這個方向,我認真來修學,這叫接受三皈,這才真正受三皈。不是在佛菩薩面前把那個誓詞念幾遍,你就皈依了,那叫裝模作樣,那不是真的。假如你沒有真的去遵守這個目標方向去修學,你那個三皈是騙人的,騙自己、騙大眾又騙佛菩薩,這不能不清楚。所以這個受三皈不如法,就是造罪業,變成個大妄語。那麼三寶,這個自性三寶非常重要。自性三寶外面有住持三寶,這個住持三寶,我們要尊敬。為什麼要尊敬?因為沒有住持三寶,這個佛法就不能常住在這個世間。佛法的弘揚、佛法的承傳需要住持三寶,我們對住持三寶要尊敬、要護持。

  佛滅度,佛不在世間,這個住持的佛寶就是佛像。我們前面這尊佛像是鑄造的,是金屬鑄造的,後面這個是木雕的,或者是泥塑的,或者是彩畫的,我們見到佛菩薩形像,要把它看作真正佛菩薩在,以這樣的恭敬心來對它。見到佛像,已經受過三皈依的人立刻就要聯想到,我要皈依覺,所以佛像有一個好處,好處大,大在哪裡?時時刻刻提醒你。你見不到佛像,忘掉了,他又迷惑顛倒了;一見到佛像,我發過誓我要覺而不迷,這馬上就提醒。所以住持三寶最大的德用,時時刻刻提醒我們。

  法寶是經典,無論是什麼經典,一看到經典,我要自性正,皈依正。見到出家人,穿著出家人衣服,你也不必去想他是持戒、破戒,是好出家人、不好,不要去想,這叫打妄想,那你就有罪過。一見到出家人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是提醒我的,他是提示我的,這就是我的善知識。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來看待住持三寶、擁護住持三寶。我們供養住持三寶,這個供養就是你家裡面陳設,你家裡頭有佛像、有經典、有菩薩像。菩薩是僧,所以我們供養西方三聖,家裡有本《彌陀經》,三寶具足。你每天一看到這個,就要想到我曾經已經發誓,我要學佛,我要修覺正淨,這是我們對待住持三寶的態度。

  萬萬不可以:我皈依這個法師,這個法師是我的皈依師,那個不是;我對待我的皈依師要好,那個我不要理他。你這叫皈依迷,不是皈依覺,你這個思想是邪知邪見,是污染、是染污,你所皈依的是迷邪染,你沒有皈依覺正淨。唯恐自己迷邪染還不夠深,還要再加深一層,所以後來的果報不是到極樂世界,是到阿鼻地獄。這個我在傳授三皈都跟大家講明白、講清楚,你們再要錯想,責任是你們自己負,我不負。我不受這連帶的責任,我話講清楚了,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我的,我只是把佛法這個修學綱領方針傳授給你,你應該依照這個修學才對。所以這是同修們一定要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這個三皈誤會了,不是在今天,其來已久。我們看到《五戒相經箋要》,這個本子我看我們現在印的也不少,在流通,是近代弘一大師編的。弘一大師對於戒律很有研究,他老人家裡面所引用的大概都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明朝末年人,對於戒律也下了很大的苦心,所以在當時人家稱他作律師,他對戒律很有研究。他在三皈裡面就講得很清楚,可見得在那個時候,這差不多距離我們現在將近五百年,大家受三皈觀念都錯,都皈依某一個師父,已經不是皈依三寶,都搞錯,所以他在這個經裡頭給我們糾正。

  印光大師老人家非常慈悲,你看在這個「上海息災法會」開示裡面,最後一天講傳授三皈五戒,他三皈那段文後面也講得清清楚楚:我給大家授三皈,我是僧團一個代表,並不是皈依我某一個人。都講的清楚。很可惜,現在有很多版本這一段都刪掉,這不知道是什麼人刪掉。如果諸位找原本,原本上有。香港曾經印過一次,是照原本印的,那個本子後頭有。我在台灣看到有好幾種本子這一段刪掉。

  真的,這真正善知識講得清清楚楚,給你傳授三皈的時候,我們就像你們入黨一樣,我們是資深的黨員來給你監視,給你作證明,不是皈依我。這一定要搞清楚,如果這個觀念錯誤,罪過很大。什麼罪過?破和合僧,破壞僧團,破壞僧團的制度,這還得了。所以這個罪過是墮阿鼻地獄的。這經典講到這裡受持三皈,特別把這一點重要的意思要介紹大家。出家人跟在家人傳授三皈要清楚、要明瞭,我是作證明的。我發給諸位同修的皈依證,後頭具名是三皈證明阿闍黎,我是給你們作證明的。這個阿闍黎就是我們普通講的老師,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印度話叫阿闍黎。

  底下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戒是戒律,戒律範圍包括很多,不僅僅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制定這些戒律我們要遵守,我們要明瞭、要遵守;現在世間法裡面佛所沒有講到的,沒有講到,意思都圓滿包含的:國家的憲法、法律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這些全都是在戒律的範圍之內。換句話說,持戒,就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守法。要培養成守法的觀念,要認真去做到。

  「不犯威儀」,這個威儀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風度、禮節、禮貌都是屬於這一類的。當然這個禮節古今中外都不一樣,我們是現代人要遵守現代人的禮節。我們打交道的是現代人不是古人,所以這一點一定要清楚、要明瞭,才懂得什麼叫不犯威儀。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