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三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03

  請掀開經本二十頁第五行。前面曾經說到古大德對於本經有些偏差的看法,這些看法對於後來的修學人會有一定不良的影響。善導大師在此地一條一條為我們列舉出來,指出錯誤的所在,使我們真正能明瞭佛度眾生的苦心。前面一段是從道理上來說,說明他們確確實實是疏忽、錯解了經義。今天第三段是「重舉九品」,以這個經義來觀察也很明顯看出這個見解的錯誤。我們把文念一段:

  疏【第三重舉九品返對破者。諸師云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者。】

  這是古德這樣說法。下面,這就是善導大師為我們解釋的:

  疏【何故觀經云。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

  那不是講的四地至七地,他是講『三種眾生』。哪三種眾生?底下就說得很明白,這是本經佛說的:

  疏【一者但能持戒修慈。】

  這是一種眾生。另一種:

  疏【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

  持戒做不到,『但能讀誦大乘』。

  疏【三者不能持戒讀經。】

  這連讀經的能力也沒有。

  疏【唯能念佛法僧等。】

  那就是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這不要四地菩薩,不要四地以上,這我們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

  疏【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迴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這都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的經文,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疏【以此文證。】

  我們用經文來作證明。

  疏【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日數雖少。作業時猛。何得判同上聖也。】

  這就是說明上品上生是凡夫不是聖人。古大德說是四地到七地,那我們就沒分。善導大師根據經文給我們舉出來,我們歡喜,為什麼?我們人人都有分。不要說是下品,上上品我們也有分。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能生上上品,諸位要曉得。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品位高下完全在持名功夫之淺深。功夫淺深怎麼說?我們念到功夫成片,這是功夫淺;念到一心不亂,這是功夫深;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功夫最深,那就是上品上生者。可見得讀誦也好、持名也好,完全在功夫,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善導大師講的話,不是隨便講的,不是感情用事要推翻古大德的說法。人家引經據典,句句話都有根據,根據佛所說的,所以他這幾句好。

  看這個法門,淨土三經、九品往生,『是佛去世後』。佛去世,就是佛入般涅槃以後。這個入般涅槃,大家聽了不好懂,說佛去世後好懂,我們很容易明白。『大乘』根性的人,這個「大乘」是心量廣大,不僅為自己也要為一切眾生,這就是大乘心。所以這是屬於大乘上品的凡夫不是聖人。那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大乘上品凡夫?只要問問我們是不是時時刻刻為眾生著想。我們得到佛法的好處,如何把這麼好的法門盡心盡力的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有這個心,沒有這個力量,也是大乘凡夫。力量是要靠福報,沒有福報不行,但是他有心。有心,我盡心盡力的去做,雖然做得很少,做得很有限,那個功德是圓滿的。為什麼圓滿?已經盡心盡力,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可見得佛法裡頭修圓滿功德,人人都做得到,不一定我做多少多少好事,這功德才圓滿,不見得。隨著個人福報的差別,只要盡心盡力,統統是圓滿功德。底下反過來說。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看一段就行:

  疏【然四地七地已來菩薩。】

  這是講的大菩薩們,登了地的菩薩。

  疏【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臺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對上上竟。】

  這是反過來說明上上品,四地到七地菩薩還要藉著一天到七天念佛的功夫嗎?還要藉著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才能成就嗎?沒有必要。由此顯示出確確實實是為凡夫,凡夫有分。底下是講上中品。

  疏【次對上中者。諸師云是初地四地已來菩薩者。】

  上中品,古德講是初地以上到四地菩薩,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佛在本經裡面說:

  疏【不必受持大乘。】

  『不必』就是不一定,你能夠受持大乘當然好。受是什麼?受是接受。持是我要把它做到。這個『大乘』,譬如我們現在讀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大乘。我們每天讀誦,能明白經典裡面的意思,把經典的教訓應用在生活當中,這叫『受持』。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教訓,我都把它做到,這叫受持大乘。上中品的人受持不受持沒有關係,「不必受持大乘」,那怎麼樣?底下說:

  疏【又言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善根迴願往生。】

  那就行,這個比前面更容易、更簡單。這哪裡要初地到四地的菩薩?這明明是我們凡夫都可以做得到。話雖然這麼說,怕的是大家又在這裡發生誤會。『深信因果』,我們對於因果總有幾分信心,若說深信恐怕就未必。為什麼?深信一定會百分之百的做到,我們沒有做到,就是還信的不深。我舉個淺顯的例子來說,為什麼說我們信的不深?是我們把事實真相迷惑了。怎麼迷的?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想到自己切身的利益,這就不是深信。如果深信的人,那佛給我們講,我們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身都不是真的,我身外之物哪一樣是真的?

  我們要問身心世界裡頭,什麼東西是真的?佛告訴我們因果是真的。我們得的這個身體是果報,這個身體容色、健康,這是屬於正報;我們生活的享受,一生的遭遇,那叫依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事實,誰都沒有辦法超越。真正深信因果的人他就超越了,怎麼超越?曉得這個身不是我,起心動念再沒有自私自利,業力就沒有。業力從哪來?業力從「我」來的。所以阿羅漢證得了無生,阿羅漢破了人我執,不再以為這個身是我,不再以為念頭是自心,所以業力就不能轉他,超越業力也就是超越六道輪迴。只要有我,你就沒有辦法超越輪迴,道理在此地。

  所以大乘極善上品凡夫,他們的思想、見解跟一般人不同。雖然他不是聖人,不要說他不是菩薩,連小乘須陀洹他也比不上。須陀洹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所以在斷煩惱上比不上須陀洹。但是在見解上,他跟菩薩沒有兩樣,跟大乘菩薩沒有兩樣。大乘菩薩對於事實真相了解,深信因果,他也了解事實真相,也深信因果,但是煩惱一品沒斷;但是念頭一轉,起心動念為眾生、為佛法。你要問他為什麼?他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雖然果位不高,是凡夫,但是他的境界、他的思想行為,類似大乘菩薩。他有這個見解,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起心動念為弘揚佛法。起心動念弘揚佛法,就跟諸佛菩薩相通,這叫大乘極善。所以福慧的增長,那種廣大、快速都不可思議。隨著他的見解、心量、作為在那裡擴充,在那裡擴大,深信因果。

  譬如佛跟我們說,一切眾生的財富,就是今天我們講的物質享受,這是果報,從哪裡來的?財布施得來的。你修財布施,這一生當中發大財的,前生修的財布施多,今生得的財富多;前生法布施多,這一生聰明智慧;前生無畏布施多,這一生得健康長壽,這是因果。三種布施是因,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你要深信,那你會拼命去做,為什麼?我想得這個果報,原來果報是這麼得來的。這叫深信,他就真幹。

  『不謗大乘』。佛教化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佛所講的方法就不一樣,隨機說法,沒有一定的法可說。只要令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都是正法,我們應當要讚歎,不應該有門戶之見。我修淨土,他修禪,我就毀謗禪,讚歎我淨土,自讚毀他。學禪的人,禪第一,其他法門都不行,這叫互相毀謗,那就大錯特錯。互相毀謗,對於佛法的弘傳是很大的傷害。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聽這個人毀謗淨土,那個人毀謗禪,「算了都不好,我都不學了,我都不要了」。所以會斷絕許許多多眾生在這一生學佛的機緣,把人家的法緣斷掉,這要負責任。所以不可以毀謗大乘,對於大乘佛法我們都讚歎、都讚揚。『以此善根迴願往生』,這樣到自己臨命終時,佛也來接引。

  疏【以此文證。】

  這一段也是《觀無量壽佛經》上的經文,我們用這一段文來證明。

  疏【亦是佛去世後。大乘凡夫。行業稍弱。致使終時迎候有異。】

  這是比上品上生(上品上生是大乘極善的凡夫)稍為次一點。他「深信因果,不謗大乘」,這比前面次一等,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中生。再看上品下生的:

  疏【次對上下者。諸師云是種性以上至初地已來菩薩者。】

  『種性』就是我們平常講三賢位的菩薩,登地是聖人,三賢十聖,這都了不起的菩薩,這古大德的看法。可是佛在《觀經》上不是這麼說的。《觀經》上講:

  疏【亦信因果。】

  說實在話,前面上品中生「深信」,我們看到深信的人不多。「亦信」,我們看到很多,他也相信,相信深度不夠。換句話說,他也懂得修福,不是全心投注在修福,不是的,附帶做一點,這叫『亦信因果』。但是;

  疏【又言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唯此一句以為正業。】

  『唯此一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他也發了無上心,這無上心就是決心在這一生當中求生極樂世界。知道人間很苦,不願意來生再搞六道輪迴,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句佛號念到底,這就是上品下生修學的樣子。我們讀了這個文,真的,對於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心確實增長了,曉得我們上上品、上中品難,上品下生對我們來講不算困難,很有希望,這是真話。所以善導大師對於我們的恩德就太大了。從這一段「文證」來證明:

  疏【唯是佛去世後。一切發大乘心眾生。行業不強。致使去時迎候有異。】

  『迎候』就是往生的時候,佛來接引你那個場面不一樣。怎麼場面不一樣?底下說得很清楚:

  疏【上上去時。】

  就是上上品往生的人。

  疏【佛。】

  這個『佛』是阿彌陀佛。

  疏【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

  所以你自己往生就曉得自己的品位。如果你往生的時候,看到滿虛空統統都是佛來了,上品上生的,統統是諸佛來迎接你。

  疏【上中去時。佛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如果看到阿彌陀佛與『千佛』來接引你,這個數量就少了,一千尊佛來接引你,這是上品中生。

  疏【上下去時。佛與五百化佛一時授手。】

  如果阿彌陀佛來的時候,跟著阿彌陀佛一起來的是五百尊佛,這是上品下生。所以去往生的時候,來歡迎你的場面不一樣。場面愈大愈殊勝,你的品位就愈高。所以我們希望五百佛來歡迎,這是真的,我們同修人人有分。要希望有千佛來迎接,那還得努力點。這講上輩往生的。

  疏【次對中輩三人者。諸師云中上。】

  就是中輩上品。

  疏【是小乘三果者。何故觀經云。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這是佛在本經說的。換句話說,從佛在《觀經》上講的這個意思,上三品是大乘凡夫,中三品是小乘凡夫。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大乘凡夫心量是開放的,小乘凡夫心量是保守的,對戒律斤斤兩兩的在計較要怎麼樣去受持,完全著相。大乘凡夫比較開放,不斤斤計較這些事相,這有顯著的差別。下輩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造很重罪業的人。這種人臨終遇善知識勸導他,他馬上能夠回頭念佛求往生。這才真正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統統是為凡夫說的。這是講持戒的,也就是我們常講持戒念佛。戒律很清淨、很謹嚴,不造過失,這樣的人往生是中品上生。所以大師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

  疏【以此文證。亦是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

  『持小乘戒』這個凡夫,念佛迴向求生淨土的,一生持戒非常清淨。那我們要問:為什麼戒律精嚴,往生的品位不及前面的人?諸位要知道,戒律精嚴完全是自利,沒有利他的功德。你的心量還是小,念念求自利,沒有把心量放開利益一切眾生,功德利益不一樣,在這個地方。

  所以大慈菩薩說得好,《龍舒淨土文》裡面勸我們修淨土。我印了單張,印了十萬張,在那個櫃台上。龍舒居士勸人念佛,他裡面引用大慈菩薩的偈子:如果我們能勸兩個人念佛,就比自己精進;你能夠勸到十幾個人念佛往生,那你就是真菩薩;你能夠勸一萬個人,那你就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你明白這個意思,你就曉得這個功德比個人修持戒律精嚴,不知道要大多少,你利益多少人,你幫助多少人成佛。所以宣傳一切大乘佛法功德都無量。

  一切大乘法中,唯獨淨土這個法門最契合現代人的根機。什麼叫最契合現代人根機?就是現代人修學這個法門,真的是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落空,這就是說得真實的利益。其他大乘法門修學不見得能成就,這是真話,為什麼?一切法門都必須要斷惑才能證真,這個惑是煩惱。要說起斷煩惱,那就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煩惱不能斷乾淨,你就決定出不了輪迴,所以一切大乘法門都要斷煩惱之後才能超越。沒有能力斷煩惱,修學一切大乘法門,只是阿賴耶裡面多種一些大乘種子而已,這一生不能發芽,不能開花結果。唯獨這一個法門,這一生當中就開花結果,圓滿成就。

  由此可知,你宣傳這個法門,推薦這個法門,那功德跟一切其他大乘法不能相比,所以專修專弘,無邊的利益。這個利益正像佛在大經上所說的,除了諸佛明瞭清楚之外,九界眾生都不能夠完全明白這功德有多大。我們今天自己來做,做了自己不知道,但是有個跡象能看出來,你愈做愈歡喜,這一定有利益,那沒有利益你怎麼會愈做愈歡喜?真做的人,愈做愈歡喜,愈做愈快樂,愈做身體愈健康,這是花報,眼前的果報。愈做愈順利,家庭幸福,事業順利,這是現前的感應。像這種感應,我們這些年來在海內外看得太多太多,所以做的人就愈來愈多,為什麼?有這麼多好處在!做的人就愈來愈多。中品中生的,大師在此地舉出本經所講的:

  疏【受持一日一夜戒。迴願往生。】

  『受持一日一夜戒』是什麼?八關齋戒。本經大師對於八關齋戒的授受、受持講得很清楚,等到講的時候,我特別會跟諸位介紹。「一日一夜」,這時間短,但是這個一日一夜,心非常猛力。所以我們在國外有看到一些同修,他們平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修行,連讀經念佛,甚至於早晚十念都沒有時間,忙到這個程度。他怎麼修法?他每一個月修一天,或者修兩天,利用假期。就像我們打佛七一樣,念佛念一天一夜,或者念兩天兩夜,一個月修一次,這是屬於這一種的。與《觀經》裡面講中品中生的相應,這是受環境的逼迫不得已。善導大師說,這是佛去世之後小善凡夫。

  疏【佛去世後。小善凡夫。命延日夜。逢遇小緣。授其小戒。迴願往生。以佛願力。即得生也。】

  這個佛的願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與第十八願相應,所以他必定得生。這底下說:

  疏【若論小聖去亦無妨。】

  如果說是小乘人回小向大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講得通。

  疏【但此觀經。佛為凡說。不干聖也。】

  這話說得非常肯定,說《觀經》(《觀經》跟《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同一類的經),佛是為凡夫說的,與大小乘聖人不相干,與他們不相干。佛這九品三輩是度一切凡夫的。底下中品下生的人,哪一類是屬於中品下生的?

  疏【何故觀經云。若有眾生。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樂事。四十八願等。此人聞已。即生彼國。】

  這一類是屬於中品下生的。原來這個人一生沒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得修行,但是是世間的善人,世間的好人、善人,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友,勸他念佛往生,他一聽就相信、就接受,這樣往生的,中品下生。由此,我們能夠明白中品下生以上是善人,沒有造罪業的,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下三品?就是造罪業的人。我們看看古德怎麼個說法:

  疏【次對下輩三人者。】

  『下輩三人』就是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這叫下三品。

  疏【諸師云此等之人乃是大乘始學凡夫。隨過輕重分為三品。未有道位。難辨階降者。】

  這是古來大德的看法,這個看法錯了。他這個看法是『大乘始學凡夫』,那就是前面從上上品到中下品,那就對,就沒錯;絕對不是大乘始學凡夫。善導大師在此地也是引本經來作證。

  疏【如下上文說。】

  下品上生經文是這樣說法。

  疏【但不作五逆謗法。自餘諸惡悉皆具造。無有慚愧。】

  這就造的罪業輕一些,為什麼?五逆罪他沒有造,謗法的罪沒有造。『五逆謗法』是最重的罪,這個罪是墮地獄的。換句話說,他這墮地獄的罪沒有造,但是餓鬼、畜生的罪業,他造了。換句話說,下三品的人如果不能往生,決定墮三惡道。這一類是不墮地獄,但是墮餓鬼、墮畜生,是這樣的人。

  疏【乃至一念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教令稱佛一聲。爾時阿彌陀佛。即遣化佛菩薩來迎此人。即得往生。】

  所以這是造惡業的眾生。

  疏【但如此惡人。觸目皆是。若遇善緣。即得往生。若不遇善。定入三塗。未可出也。】

  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冷靜觀察現代的社會,實實在在這是總說現代社會的現象。我們起心動念都在造惡業,真的還沒有謗法,還沒有造五逆罪;除這個重罪沒有造,其他的罪真的都有,都常常在犯。雖然犯了,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就有救了。雖然掉在水裡,遇到船,手上抓到船,這命可以保得住。

  疏【下中者。】

  就是下品中生的:

  疏【此人先受佛戒。】

  『先受佛戒』,無論是在家出家,我們受了戒。受了戒以後怎麼樣?受戒不持戒,破了戒。

  疏【即便毀破。夫偷常住僧物。現前僧物。不淨說法。】

  什麼叫『不淨說法』?說法貪圖名聞利養,這叫不淨說法。意思就是說心不清淨,名利沒有放下。說法是利益眾生的,如果我在這裡說法,先跟大家談價錢,我跟你講一部經要收多少錢,這就是不淨說法。與這個不淨說法意義相同的,我們寫書,譬如善導大師作《觀無量壽佛經疏》,雖然不是他口說的,這個文章是他寫的。假如他寫這個疏後頭有版權所有,那就是不淨說法。為什麼?他要貪圖利益。如果他不要版權,歡迎翻印,功德無量,那他就是清淨說法。所以這一點我們特別要注意到。

  現代科技發達,除了書本之外,從前只有書本,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影帶、有電腦磁片;假如他也要有版權,有著作權,那就統統屬於不淨說法,這個罪過非常之重。不淨說法這都是地獄罪業,不是好事情。你所得的利益只是眼前,你能得幾何的利益?實在講,那個利益太少太少。你能夠把眼前這個小利捨掉,普遍去布施,你跟許許多多眾生結了善緣,這個利益不曉得有多大,你沒有辦法估計。前面我曾經說過,縱然經商,我印經、我做錄音帶,隨著我的顧客,我都贈送,你與這些廣大的顧客都結了法緣。他跟你有緣,你的商品,他就喜歡買;縱然你的貨色不如別人,但是他看到你喜歡,為什麼?跟你有緣!人家東西比你好,他跟他沒有緣!就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

  所以菩薩商人跟普通商人不一樣,菩薩應化在各行各業,他懂得如何在他事業裡面弘法利生。如何在他事業裡面普度有緣,這不一樣,這個利益大,這不是小利益。一般商人一心只為自己那點小利在斤斤計較,那是非常有限的,過去生中福報,福報享完了就沒有了。所以多少富貴人家保不了兩三代,甚至於自己晚年都保不住,原因在哪裡?他這一生把福報享盡,沒有了,這一生沒有再種福。這個布施是種福,修福、種福、積福,那你這個福報永遠享不盡,要明白這個道理。

  疏【乃至無有一念慚愧之心。命欲終時。地獄猛火一時俱至。現在其前。當見火時。】

  這是講他地獄相現前,造這些罪業的時候,必定墮地獄。大師在此地,這個字句很簡單,但是每一句裡面包括的境界非常非常的深廣。在臨終地獄相現前的時候,遇到善知識:

  疏【即遇善知識。為說彼佛國土功德。勸令往生。】

  我們知道這一類往生的人,也是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所以古大德都公認四十八願,十八願第一,道理在此地。極重的罪業,極苦的眾生,遇到了都能得度。我們再看下下品,那個罪業就是極重極重的,沒有比這個更重。

  疏【下下者。此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這是惡業造全了。『五逆』裡面,殺父親、殺母親、殺阿羅漢、破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十惡』就是殺、盜、淫、妄,妄語、惡口、兩舌,貪、瞋、痴、慢統統都有,樣樣具足。這是決定墮阿鼻地獄。

  疏【此人以惡業故。定墮地獄。多劫無窮。】

  我們俗話常講墮落在阿鼻地獄永不翻身,這是指這一類的人。他在臨終的時候:

  疏【命欲終時。遇善知識。教稱阿彌陀佛。勸令往生。此人依教稱佛。乘念即生。】

  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真實不可思議,極惡的罪業都能度。而且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我們在講大經的時候跟諸位報告過,西方世界雖然有四土三輩九品,這確實是有的;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四土三輩九品是平等的,這是真正不可思議!一切經典裡面沒有這個說法,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也沒有這個現象,唯獨西方世界特別,他那裡是平等世界。雖然你品位很低,下下品,但是你的依正受用跟上上品沒有兩樣,受了同等的待遇。所以這個法門真的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法界的凡聖,如果不是得佛威神加持,他不可能理解。我們把這段文念下去:

  疏【此人若不遇善。】

  就是他要不遇到善知識。

  疏【必定下沈。】

  沈淪到無間地獄,他一定下沈。

  疏【由終遇善。】

  由於他在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

  疏【七寶來迎。】

  臨終的時候,佛來迎接他。下面這是大師的總結:

  疏【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這話講得真有道理。我們今天遇到的緣好,所以我們就有機會上三品往生,遇緣不同。有人沒有這個緣分,沒有這個機會,臨命終時才遇到,那都很幸運。有多少人臨命終時遇不到,沒人跟他講,沒人提醒,那他這一生就空過。大師這個說法,才真正符合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本意。這些經文我相信同修們都很熟悉,為什麼?你們看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的註解,他幾乎把《觀經》善導大師註解重要的全都影印在這裡面,為我們證明這個法門、這個經典確確實實是佛對我們說的。九品從上上品我們都有分,真正肯幹、肯努力一點,真的都有分。下面這幾行,我們把它念下去:

  疏【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

  就是大乘,發大乘心的凡夫。

  疏【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小乘根性的凡夫。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上品的是心量、思想開放的這一類凡夫;中三品的是思想比較保守、謹慎,專求自利的這種凡夫;下三品是惡凡夫,無惡不作的凡夫,是這個,統統是凡夫。

  疏【以惡業故。臨終藉善。】

  『藉善』,藉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的功德。

  疏【乘佛願力。乃得往生。到彼華開。方始發心。】

  所以下三品的人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才發菩提心,見了佛才發菩提心,不是這個地方發心去往生的。這個地方「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給諸位說是中品下生以上的,不是下三品。下三品的是沒有發菩提心,臨終的時候聽到這一句佛號就接受、就相信,這樣子去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他這個心就發起來。這是佛力加持使他自性開顯,菩提心出現。

  疏【何得言是始學大乘人也。】

  不可以這樣說法。

  疏【若作此見。】

  這就是古大德的這種見解。

  疏【自失誤他。為害茲甚。】

  這兩句評語評得好。古大德這種見解,我們自己失了很大的利益,也耽誤了別人,這害處很大。

  疏【今以一一出文顯證。】

  『出』是舉出經文,明顯的給我們證明。

  疏【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實在講,這是善導大師出現在世間為我們寫這個註解,真正意思就在此地。下面這一大段,第四大段是給我們舉出證據。我們把這個文念一段:

  疏【第四出文顯証者。】

  『出』是舉出,『文』是經文,明顯的來證明。

  疏【問曰。上來返對之義。云何得知世尊定為凡夫。不為聖人者。未審直以人情準義為當。亦有聖教來證。】

  這是假設的一個問答,問得好:是你老人家自己意思推想的,還是真正有經典作證據?如果說是你想當然耳,那不行,那人家不能夠生信。一定要有佛在經上明顯的說過,你這個說法我們可以承認,我們可以相信。大師在底下說:這些話不是我的意思,確確實實有經典作證明。哪一部經典?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他在本經裡面舉出十條為我們證明,佛確確實實說這個法門是為凡夫,不是為大小乘、菩薩跟阿羅漢,不是為他們。這十條諸位自己看就可以。我們現在翻開第三十頁,我們看大師做的結論。

  疏【上來雖有十句不同。】

  他舉了十條,證明是佛的意思、是佛說的。在頭一天我跟諸位說過,這個經典、這個法門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所以我跟大家講「佛說」,那個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是單指釋迦牟尼佛,因為沒有一尊佛不說這個法門。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一切眾生快速成佛的方法,只有這個方法,他怎麼不說?所以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那個如來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不是指某一尊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六道裡面。為什麼?「唯說彌陀本願海」。佛出現在世間就是一樁事情,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勸我們發願往生,就為這樁事情,不為別的事情。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一定要知道的。這舉出十句,我們看這文:

  疏【證明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

  『常』是常常,『沒』是什麼?沒是墮落三惡道。佛給我們講這個法門,是為了常常會墮落在三惡道,就是造作罪業的這些眾生。

  疏【不干大小聖也。】

  「大聖」是菩薩,「小聖」是聲聞、阿羅漢,與他們不相干。確確實實是為「常沒眾生」,我們就是屬於常沒眾生。所以我們自己冷靜想一想,大罪業是沒造,五逆十惡沒造,小罪業是天天都不斷。換句話說,縱然不墮地獄,餓鬼、畜生是決定都有分的。我們中國人常講:人死了都做鬼,有道理。雖然鬼是六道之一,為什麼人死了不做人,人死了不生天,人死了一定做鬼?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做鬼。所以人死了做鬼,這很有道理,這是講得通的。這就是造作罪業很多,而且很廣很深,三惡道是決定不能夠避免。佛這個法門真正度我們,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決定得度。

  疏【第五會通別時意者。】

  在這一段裡面,因為前面一段善導大師給我們證明的都是本經,都是《觀無量壽佛經》;假如我們再問:《觀無量壽佛經》以外,佛在其他經上有沒有這個說法?這一段善導大師是引用淨宗以外其他的經論,佛也是這個說法,那我們就深信不疑。所以在這一段裡面,他舉《往生論》,他舉《華嚴經》,他也舉《法華經》,所以他舉的經論很多。我們平常最熟悉的《阿彌陀經》,他老人家也舉了。我們把他所舉的重要的經文念一段,大家翻開第三十二頁第五行。我們看他舉的《阿彌陀經》,這是我們很熟悉的。

  疏【何故阿彌陀經云。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一日乃至七日。一心願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迎接往生。次下。】

  這是《阿彌陀經》後面還有這麼一段經文。

  疏【十方各如恆河沙等諸佛。各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是《阿彌陀經》的經題。經題他只講了一半,上面一半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你看看這個經題就真正不得了。《阿彌陀經》它的宗旨勸我們相信,勸我們發願,勸我們持名求生淨土。這個經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這個經不可思議功德,佛號不可思議功德,發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人不可思議功德。什麼人稱讚的?一切諸佛稱讚的,不是普通人稱讚的。普通一個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我們還未必肯相信。一尊、兩尊佛稱讚這個不可思議功德,我們也不能完全肯定。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諸佛一個都不漏,個個都是異口同聲這樣的稱讚。經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功德,受持這個經執持名號的人統統是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沒有一尊佛不護念的。一切諸佛都護念,護法龍天哪有不保護的道理。我們一天到晚求佛菩薩保佑,怎麼個求法?你想求,佛菩薩未必護念你,護法神未必保護你。你能這樣做,就決定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大家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會知道,我為什麼把所有一切大乘經統統捨掉。這些年來我專弘五經一論,所有一切大乘經,連《華嚴》、《法華》我都丟掉。你要問為什麼?就是剛才講的,我現在深信因果。從前為什麼還講那些大經大論?那個時候信不深。現在深信,我當然取最好的,所以其次的全都不要,有人弘揚,有人去講,讓他們去講去。好像我們做生意買賣,從前不識貨,這好的壞的摻雜在一起,統統都要;現在識貨了,光要最好的,次一等的不要了,統統不要。

  這個法門,這個經典,特別是淨土三經,一切法門裡頭真真實實是不可思議功德。這不是我說的,諸佛說的。遇到的人很多,雖然很多,跟我從前一樣,雖遇到了不識貨,雖遇到了也不起作用。哪一天遇到,你真正識貨,那就管用。真識貨的時候,死心塌地專攻、專修、專弘。我們弘揚勸人,我就介紹這個經,介紹這個法門,其他法門我不介紹。為什麼?那是二等、三等、四等的,一生未必能得利益。這是第一等的法門,一生當中決定得利益。無論什麼人,你是善人、是惡人,統統得利益。縱然造極重罪業的人,還是得最殊勝的利益,這實在不可思議!後面我們再看大師一段苦切的勸勉。

  疏【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

  善導大師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他有非常高的地位,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史書上記載他老人家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你看他這個語氣,『仰願』,恭敬到了極處。對誰恭敬?對我們。真正是慈母對愛子用心之苦切,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體會到一些,誠懇到了極處,用的是「仰願」。『一切欲往生知識等』,一切想往生極樂世界的人。

  疏【善自思量。】

  你要好好的想想,『善自思量』。

  疏【寧傷今世錯信佛語。】

  寧可以我遇到傷害,什麼傷害?我相信佛的話。這是假設佛講錯,我也相信、也不懷疑,將錯就錯,就錯到底,要有這種信心。

  疏【不可執菩薩論以為指南。】

  不要相信菩薩的話,等覺菩薩、什麼樣的菩薩,他說還有法門比這個念佛往生的還要好,還要殊勝,我不相信。他說他的,我不相信,我還是專信釋迦牟尼佛的話、阿彌陀佛的話。尤其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那就是說我相信一切諸佛所說的話,我不相信菩薩。菩薩都不相信,什麼羅漢、什麼今天什麼善知識,那當然我就更不相信。這樣才能往生,才能得救。

  疏【若依此執者。即是自失誤他也。】

  如果你要執著菩薩所說的,執著一切大德們所說的,他們講的這個念佛法門不是究竟法門,不是最好的法門;你相信了,那你自己失掉了,你自己誤了。不但誤了,你還誤別人。這幾句話要緊,太要緊、太要緊!我們只相信佛的話,佛以外的、一切菩薩以下所說的,與這個法門不相應,我們統統都不相信,我們這一生才決定得生。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