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第十集) 1992/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3-005-0010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二頁倒數第四行,從最後一句看起:
經【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這是三福最後的一條。在這部經裡面最重要的兩段,就是全經中最重要的兩段,也是我們修學淨土最得力的兩段,這是第一段,三福是第一段,後面「上品往生章」是第二個段落。這兩段經文對我們非常有用處。學佛,尤其是修學淨宗,我們的目的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一樣將來在十方法界接引眾生,可見這確確實實是一樁非常偉大的事業。可是要怎樣才能往生?經論上給我們說得很明白、很清楚,特別是《無量壽經》,佛在這部經裡面給我們的開示是非常重要的綱領,像這一段經文就是的。
佛法,無論是哪一個法門,無論是哪一個宗派,都要以這三條為基礎。像昨天跟諸位說過的,我們講三皈,三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像我們蓋房子,我們要蓋三層樓,第二層一定是蓋在第一層的上面,不可能沒有第一層就能蓋第二層,沒有這個道理的。由此可知,通常講「受持三歸」,幾個人真的受持了?原來受持三皈的資格,遂受持三皈的條件,是要孝親尊師、慈悲、修十善業,要這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你來受持三皈,這個三皈是形式、是樣子,並沒有真正得到,沒有真正的接受。持戒,戒又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第二福是「受持三歸,具足眾戒」,可見得,受戒是有三皈為基礎。
現在在台灣傳戒的風氣很盛,一年有很多次。最近我接到一封信,是淨心法師寄給我的,日期我不曉得,諸位打聽一下就知道。好像是在三月間,臨濟寺要傳在家菩薩戒,裡面有請大陸法師到台灣來傳戒,這是明暘法師。明暘也許有很多同修沒見面名字熟,他是圓瑛法師的學生。圓瑛法師許多的著作,像《楞嚴經講義》、《圓覺經講義》都是他筆記的,所以書上都有他的名字。明暘法師要來,還有真禪法師,這是上海玉佛寺的住持,所以他們也參加這一次傳戒的法會。諸位同修有想受菩薩戒的可以參加這個法會,這一次盛會。因為他在台北市傳,不必要到其他縣市勞碌奔波。可是你要曉得受戒是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三皈又是建立在第一福的基礎上。
今天我們講的是第三福,三福是大乘菩薩,這個大乘菩薩要建立在三皈持戒的基礎上。第一句叫你『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菩提是梵語,就是古印度的言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菩提心就是一個覺悟的心。諸位要知道,怎樣才叫覺悟?要用我們很淺顯通俗的話來說,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要明白一些,明白就是覺悟。怎麼明白?為什麼不明白?不明白是迷。迷在哪裡?迷在世間名利之中,迷在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迷在這個裡頭。諸位想想,迷得愈深的人,他的心目當中只有名利、只有欲望,所謂叫利欲薰心,把倫常道德都捨棄掉、都忘掉,那三皈五戒更不必說,他怎麼能聽得入耳?這就叫沒有菩提心。實在講,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有。因為你迷失了,迷得太久,佛現在勸我們要發菩提心。所以能夠認真依照聖賢人的教訓來修學,逐漸逐漸對於事實真相明白,覺悟的心願才能真正發得起來。
在佛法裡面,菩提心講得最具體的就是「四弘誓願」。現在的俗語叫落實,這發菩提心要落實在行為上,那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具體說明菩提心的心相,菩提心的樣子。四弘誓願第一條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個度字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幫助他。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用清淨心去幫助他。這個清淨心就是沒有代價的,不講求報酬的。如果我們幫助別人需要報酬的話,這就不清淨了;沒有報酬,我們很樂意的去幫助他。第二個平等心的幫助他。世間人有好惡,這個人我喜歡他,那個我討厭他,喜歡他就願意幫助他,討厭的時候他來求我也不會幫助他,這不叫菩提心。所以菩提心是以清淨平等、大慈大悲普遍的幫助一切眾生。眾生需要哪一種的幫助,我們就樂意盡心盡力去幫助他。
佛法裡面說得比這個意思還要圓滿、還要究竟。要究竟圓滿徹底幫助他,是要幫助他成佛。為什麼?他要不成佛,都需要別人幫助。等覺菩薩還要佛幫助他,成了佛,不需要別人幫助,他全心全力去幫助人,這個心量多麼偉大!我們要想求生淨土,沒有這個心量,與阿彌陀佛的心量就不相同。不但與阿彌陀佛的心量不一樣,與西方世界所有去往生的那些人,心量也不一樣。因為凡是得生淨土的人,他的心量跟阿彌陀佛都一樣。我們的心量跟阿彌陀佛不一樣,怎麼能去?
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你要問原因何在?你把這三福十一句仔細去念幾遍,你就明白,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看到別人不能往生,這回過頭來最重要是看看自己:我自己有沒有把握往生?有沒有把握不要問別人,問自己。自己的心、願、解、行跟經上所講的對照一下、比較一下,我們雖然不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我以前講大經也跟諸位說過,你真正能夠做到兩成,百分之二十,就能往生。怎麼知道?這是我講九品跟佛這裡講的不一樣,跟祖師們說的也不一樣,我是根據《無量壽經》上說的,我也能說出一番道理。假如我們把經典裡面的教訓、方法百分之百做到,上上品往生;如果做到百分之九十,上中品往生;做到百分之八十是上品下生。這一共九品,這樣慢慢退下來,下品下生是百分之二十。這百分之二十都做不到,沒指望。這是阿賴耶識種一點善根,等到來生來世,要是有緣遇到再來,這一生就沒指望。我們曉得百分之二十是最低的標準,我們總希望把這個標準往上提升。愈往上提升,往生就愈有把握,這個提升就是要真正做到。
因此,我們真正明白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絕大多數都有六道。沒有六道的是少數,有六道是多數。六道眾生那個苦難的狀況,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很相似。首先要知道苦,我們不願意受這些苦難,一切眾生當然也不願意。我們今天找到一條門路可以離苦得樂,這個門路找到了,非常慶幸,無比的歡喜。除了自己認真努力修學之外,我們要盡一切的力量,把這一條門路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大眾,這就是發菩提心。這就是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
苦難要脫離,從哪個地方脫起?從斷煩惱脫起。淨土宗帶業往生也不例外,這一點諸位特別要記住,如果你錯會了意思,會把這一次無比殊勝的因緣就錯過,那是非常非常的可惜。這個帶業往生,只帶舊業不帶新業。過去所造的惡業,那沒有法子,這是可以帶走的。千萬不能存一個僥倖的心理,這個可以帶業往生,我多造一點罪業沒關係,將來還是可以往生,那這個念頭就錯。所以帶舊業不帶新業。什麼是舊業?從前所造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以前所造的。沒有把這個法門搞清楚、搞明白以前所造的,這都叫舊業。在這個法門搞清楚、搞明白,那你再要做,這就講不過去,這就不可以。
所以從前雖然學佛學了好多年,不知道學佛要從孝親尊師,從這個地方做起,往往把這個忽略掉;把修十善、三皈五戒都忽略掉,我們這一次搞明白了。搞明白,從今天起回家就得孝順父母,就得尊敬師長。從前凡是教過你的這些老師,對他都不能忘記。現在過年了,有沒有寄個賀年卡去問問他?重要!這就是三福裡的第二福,這確確實實這樣。如果住的距離近,應當去看看。住得遠或者沒有時間,一定要問候問候,這才叫學佛。每個學佛的人都是這樣的態度,我們這個社會,對於社會的安定和諧就會有很大的幫助,真正是移風易俗。不但在佛法上修學,在現前社會也是很大的安定力量,不能疏忽。
我們對於三皈是不是真正明白?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念念我們不忘記修覺正淨,這才叫真正三皈。把覺正淨忘掉,還是迷邪顛倒,這錯誤了。這迷邪染天天在增長,這是倒退,這是捨棄了佛法,大錯特錯,這不能往生。因為淨宗是大乘法,古德給我們說得好,不但是大乘,大乘當中的大乘;不但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佛在《法華》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個法門是一乘當中的一乘,殊勝到了極處,它的基礎當然比一切法門都要來得堅實。我們要沒有這樣堅固的基礎,怎麼能成就?這是把這一部經,我們完全讀完了、講完了,裡面許許多多的疑問、疑惑自然都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是菩提心,第一個我們曉得幫助人,第二個曉得自己一定要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佛法用什麼方法來斷煩惱,這一點要知道。佛雖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所說的內容包羅萬象,無論說得多麼久,說得多麼多,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可以講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門都歸納到這三大類。戒,它的作用是防非止過,防止我們繼續再做錯事,戒律作用這個。定是斷煩惱的,定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的,因此只要是佛法,不管哪個宗派,不管顯教密教、大乘小乘統統要修定。為什麼?要斷煩惱。不定,你就沒有辦法斷煩惱。這就講到了定學。定是修行的樞紐。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是說修定的方法門徑不相同,但是目標是相同的,統統都是修定,唯有修定才能夠斷煩惱。
第三這是學法門,學法門是開智慧。這是戒定慧,定而後才有慧。慧是什麼?慧破所知障,定破煩惱障。「法門無量誓願學」,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初學的人在無量法門裡頭只可以學一門。為什麼學一門?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就學一門?實在講,教你學一門不是那個境界,而是什麼?煩惱無盡誓願斷。學一門的目的是得定,目的是斷煩惱;等你煩惱斷了,你再去學一切法門,它是有層次的。沒有得定,修一切法門,它的結果是幫助你心更亂。我們俗話常說「知事多時煩惱多」。你知道經多了,你妄想就多。可見得初學的人不能知道太多事,也不能知道太多經,使你容易得定。定得到之後,然後才可以去參學。
實在說,這個修學的樣子、榜樣,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為我們表演出來了。善財,諸位要知道他是表法的,他不是一個人。「善」是代表善根,這有善根的人,「財」是代表有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人就叫做善財,這是代表這個意思。那麼善根福德還不就從此地三福修來的。你要不修三福,你哪有善根福德。就是這裡面的條件他統統都具備,這三福十一句他統統做到,這個人就叫善財。他親近文殊菩薩,文殊也是一個代表人,代表什麼?道德學問最殊勝。這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親近這個善知識,在這個善知識座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學。
當然這個三學裡頭最重要的是戒學跟定學。慧是根本智,這個根本智是般若無知,心地清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如同止水不起波浪,他的心是定的,所以他的心是明的,這是在老師會下成就的。有了這個功夫,老師就把他放出去,出去參學。參學什麼?就在外面這個世界讓他廣泛的去接觸。無論什麼人都可以接觸,無論什麼事情都可以接觸。因為他接觸,他有定功,他不會受外面境界的污染,不會被外境動搖。一接觸外面境界,是真是妄、是邪是正、是善是惡,他統統清楚明瞭,成就了後得智。這個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定慧圓滿就成佛,所以末後「佛道無上誓願成」,那是定慧達到圓滿,這就是菩提心的圓滿。這個地方講發菩提心,也就是具體的勸導我們要發真實的四弘誓願。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才不需要別人幫助;成佛,你才有能夠幫助等覺菩薩,你幫助九界眾生才真正到圓滿!這叫發菩提心。
第二句叫『深信因果』。諸位翻開經本一百一十三頁看第六行,最後一句看起。最後一句是:「四言深信因果者」。這個四是多餘的,這多了一個字,這個字應該沒有。為什麼?因為它前面是「言發菩提心者」、「言不犯威儀者」,它句子都是這個寫法,所以此地不應該加一個「四」字。這一個四字應該是空的,不應該有這個字。我叫同學翻開這個地方,這裡有一句話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
疏【言深信因果者。即有其二。一明世間苦樂因果。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樂因。即感樂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壞文成。不得疑也。】
到這裡就完了,下面就是「言讀誦大乘」。他這裡明明說『即有其二』,只說了一個,還有第二,第二是什麼?我也查了很多本子,「第二」都沒有。這是善導大師確確實實有二,底下這一條漏掉了,而且這一條關係太重大,怎麼可以把它漏掉?這第一條的因果好懂,世間因果,那麼第二一定就是出世間因果,這才能配得上。否則的話,他前面講第一世間因果,第二一定是明出世因果,一定是這樣的。可惜我們現在找了很多版本,第二都缺,都缺了這個第二。
這第一條世間因果。不但世間,出世間統統離不開因果定律。世間為什麼亂?世間為什麼這麼苦?如果諸位很冷靜的去觀察,一定可以找到它真正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不相信因果報應,以為自己很聰明,以為自己很能幹,以為自己可以能主宰一切,胡作妄為。造惡因當然得惡報。整個社會大家都在拼命造貪瞋痴慢,那個共業就不堪設想。我們學佛的人名利心比較淡一點,聽到這些話還能聽得進去,聽了還會點頭。你跟外面的人講的時候,「你這個人神經有問題,這太落伍」。罵我們落伍,罵我們頭腦有問題,罵我們不適合時代,要被淘汰掉。這就是現在這個社會,信假不信真,信邪不信正,那就難了,太難太難!所以我們真正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乃至於一個國家都是要福報。我一個人修福,這一個人一生幸福快樂;一家人修福,你的家庭一定非常美滿;一國人修福,這個國家一定富強;天下人都修福,這個世界一定和平。要知道修福,修福就是作善因,作善因一定得善果。
佛對於善惡的標準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瞭,這三福十一句就是善的標準,就是得福的因素。我們能照這樣修,怎麼會不得福報!所以非常非常重要。善與惡用最簡單的解釋,凡是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來著想,給諸位說這叫惡;起心動念能夠替大眾著想,這叫善,善惡簡單定義就是這麼說的。為什麼說想自己是惡?這也可分做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世間法起心動念想自己,你的福報會享盡,你的福報太有限,會享完。享完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惡。起心動念為大眾著想,你替社會造福、替人群造福、替眾生造福,你天天在造福、積福,你的福報享不盡。這從世間法來說。
從出世間法來講,念念想到我是增長我執,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本。佛法叫我們斷二障、破二執,破了我執就斷了煩惱障,破了法執就斷了所知障。起心動念都是我,我執堅固,你怎麼能破得掉?換句話說,你煩惱斷不了。煩惱斷不了,三界就不能超越。這大小乘經上都講,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這才出了三界。見思煩惱,見煩惱裡面第一個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我執根深的人不能入佛門。這個不能入佛門,佛門第一個門就是小乘須陀洹果,他沒有辦法證到須陀洹果。不證須陀洹果,在佛教門外,沒入門。除掉我見,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才能證到小乘須陀洹果。所以起心動念都想到我自身的利益,這身家的利益,學佛成了大障礙。縱然學佛,你很精進、很努力,你也不能入門。於世法、於佛法都不是善。
念念為眾生,念念為大眾,他把自己淡忘掉,這個好。我執不斷,它沒有了。我執沒有,煩惱就沒有,所以工作雖然多,他不辛苦。為什麼不辛苦?世間人工作多了會勞累,那個累從哪裡來?得失心重,所以他煩惱,一天到晚得失。菩薩為大眾工作,沒有自己的,沒有得失。得的是什麼?大家有福報;失敗了是大家沒福,與我不相干。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清淨心裡面怎麼會生煩惱?怎麼會有疲倦?我們看《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你看他幫助眾生,在我們一般人看是忙碌得不得了了,人家不疲不厭。不疲不厭就是因為他沒有得失心。所以,他永遠是快樂的,永遠頭腦是清淨的、冷靜的,他不迷。他對於這個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龍去脈這因因果果他都知道,他不迷失。所以雖然忙碌還是清淨快樂。這是善。所以什麼叫善因、什麼叫惡因要搞清楚,然後善果、惡果我們才知道它是怎麼一回事情。這是第一。
第二就是我常常在講經的時候講到這一句,因為我這一句是幾十年才搞清楚、才搞明白。這世間因果這個說法,這不希奇!這我們大家都懂得。第二出世間因果,出世因果最殊勝的是成佛。成佛的因果是什麼?我幾十年當中才搞通、才搞明白,這是過去講《華嚴經》講了十七年,這一句才恍然大悟,「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的菩薩都不知道。因為「深信因果」擺在第三條,給我帶來很大的疑惑;假如這一句擺在前面兩條,我就不懷疑,為什麼?第一個講人天福報,第二個講二乘福報。我們一般人都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難道菩薩還不知道因果報應?第三條就是講菩薩。
什麼因果菩薩不知道?成佛的因果,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為什麼說他不知道?假如知道了,這些菩薩全都成佛了。因為不知道,他沒有辦法修學,所以他還成不了佛。這就是佛在大經裡頭常常給我們說,修行要三大阿僧祇劫。《華嚴經》上講的時間更長,凡夫從什麼地方起?從證得須陀洹那一天起。沒有證得須陀洹以前不算,從證得初果這一天起修行是滿三大阿僧祇劫,叫成佛。成的什麼佛?藏教佛,通教佛,那個地位不高。要成個圓教佛要多久?《華嚴》上才說了真話,無量阿僧祇劫,不是三個阿僧祇劫。佛在《華嚴》上給我們說真話。假如真的知道成佛這個方法,「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今天知道,我們的便宜佔大了!我們一生就成佛,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圓滿成佛。你要不相信你去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證明。
所以確確實實這個因果知道的人不多。這個知是真知,不是一般講的知。那麼我們要問,許許多多的菩薩有沒有聽講過淨土法門?我相信聽過。甚至於他也講這個法門,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不幹。自己為什麼不幹?自己不信。自己不信,為什麼勸別人?別人程度不夠,你們念佛求生淨土;他程度夠,他不生淨土,他要搞無量劫,等到那個人成了佛,回過頭來再度他。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是事實。由此可知,相信這個很難很難。勸別人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不相信,這樣的菩薩、這樣的聲聞多得是,太多太多。所以第二,「二者」一定就是這一句。很可惜古時候經本,善導大師是唐朝人,唐朝時候還是手寫,可能記錄手寫的時候漏掉,抄漏掉,這是重要的這麼一條抄漏掉。
底下這一句恐怕諸位同修看到看不懂,『以印印泥,印壞文成』。這兩句怎麼個講法?因為這個事情古時候很普遍,說這個大家都很容易懂。現在沒有這個事情,所以諸位也沒聽說過,於這個事情就不懂。從前官府裡頭重要的公文,這個公文要密封。密封怎麼個封法?用泥,用封泥,用這個東西來封。古時候書籍沒有紙張,用竹簡。那個竹簡現在諸位在故宮博物院還可以看到,是竹片用繩索把它穿起來的,一個竹片上刻一行字,那麼然後捲起來,把它封起來,封口的地方用泥。泥封的時候要蓋個印,印是蠟做的,蠟做的印印在這泥上,然後用火把它加熱,加熱的時候蠟就融化掉,那個泥燒乾的時候字就顯出來,這種叫封泥。現在在這個印章裡面還有封泥,是說這樁事情。「印壞文成」,這個蠟印壞掉了,文成就了。蠟印是因,文成是果,舉這個意思。這在從前舉這個例子是人人都能懂,隔了一千多年,這個東西早就淘汰掉,我們現在看不懂。這就是因果,這是一定的事實,決定不是虛妄的,這是真正的事實。這個結語應該是把世間因果、出世間因果,統統都是這樣的,都是真實不虛。
所以我們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當然眼光遠大的,我們還有來生;縱然沒有遠大眼光,也會追求這一生的幸福。這一生的幸福,總不外乎財富、智慧聰明、健康長壽,這真正的幸福。這幸福從哪裡來?要知道修因。幸福是果報,要知道修因!眼光、心量要拓開、要放大,要替一切眾生著想。我們有力量盡量去做好事,我們自己才會得真實的好果報。一個人有福,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有福報,都不會缺乏,都會有許許多多人照顧他,有福!沒有福的人不行。你自己再多的財富,財富,佛在經上說五家所有,你不要以為你多,可能到明天就統統丟光,一樣也沒有,那不是真實的,沒有福報保不住!第三句:
疏【言讀誦大乘者。此明經教。喻之如鏡。數讀數尋。開發智慧。若智慧眼開。即能厭苦欣樂涅槃等也。】
我們看看佛教給我們,實在講,三福也是修行的次第。第一條著重在世間福報。俗話常說,就是佛經也講「貧窮學道難」。一個人沒有福報,三餐飯都吃不飽,叫他來學道,他哪有這個心情。所以必須衣食足,有多餘的時間,才來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在學術、在道業、在藝術上去追求,將自己的生活品質往上提升,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學佛不能沒有福報,一定要有福報才能夠學佛。學佛要認真的修學,這三皈眾戒是幫助我們得定,幫助我們心地清淨,智慧開發,這樣才進入「發菩提心,讀誦大乘」。
在我們初學這一個階段,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只選擇本宗的,這就行了。到什麼時候才深入經藏,廣學法門?到接引眾生的時候,去教化眾生的時候,再去學。確實佛法是先度自己,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如果教別人把這個路子教錯,方法教錯,自己要背因果的責任,那個麻煩很大,不是兒戲的。自己有了定功,這才能夠廣學法門。廣學法門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的。因為眾生種類很多,程度不一樣,業障習氣各個不相同,興趣愛好也各個差別,所以需要無量的法門你才能夠應付得了許許多多的眾生。對自己來講沒有必要,一門就夠。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所以大乘經典裡面選擇一種。
古來有許多的祖師大德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他們一生就學一部經,一生只講一部經,不講第二部經的,只講一部經。這是給現代人做非常好的榜樣,真正是一門深入,專修專弘。這得利益最快速、最有效、也最穩當。所以我常常在講席當中也跟諸位報告,一生當中學一部經,弘一部經的,上上根人。我們淨土宗經典最少,總共是五經一論。在所有宗派裡面,我們經典是最少的。五經一論統統都要學,我說過了這是中等人,這不是上上的人。假如這個五經一論覺得還不夠,不錯,淨土宗歷代祖師的著述也不少,現代我們台灣編淨土叢書,這麼厚的本子二十冊,如果你要是學這一些,下下根人。往生有沒有指望?沒指望。為什麼?心散亂的,決定一天到晚還在打妄想。
一天到晚還在打妄想,往生就沒有希望,太難太難。所以你真正想成就,心清淨。《無量壽經》經題上講得很好「清淨平等覺」。我們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這非常非常重要!五經一論要看、要明白,但是自己專修專弘一部就夠。到自己往生真有把握,確實有把握往生,你涉獵一些其他經論可以,為什麼?不礙事了。往生沒有把握不行,不能分心,往生有把握這才可以,決定不能誤了自己這一生的大好因緣。
所以我在此地勸勉大眾,『讀誦大乘』選一部經。所有五經一論這六種都是大乘,都是大乘中的大乘,任選一部都好。也許你會懷疑,《無量壽經》內容豐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個經文只有幾行,二百四十四個字,大概裡面遺漏掉的就很多,你要這樣想法就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內容跟《無量壽經》沒有兩樣,這兩部經的內容不增不減。《無量壽經》講得不多,《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講得也不少,文字雖然少,內容是相等的。諸位要參透,你就明瞭,你就看出這個事實真相。因此,無論受持哪一部,功德都圓滿。但是受持一定要懂得經裡面的意義,要懂得它修行的方法,認真努力把它做到,這樣才有效。
「讀誦」是我們修學功課裡面最重要的一種方法,每天都要讀誦。過去我曾經勸同修們,最好能在三年當中念滿三千遍,這是我們修學第一個階段。先要念熟,你不熟,你就不能依教奉行。佛在經上講的什麼?忘記了,不知道,那你怎麼做法?必須要將佛所講的每一句教訓時時記在心裡,做為我們思想、見解、行為的標準,這才談得上修行。修行是在起心動念之間,這大家千萬不能夠疏忽。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遍經,念多少聲佛號,拜多少拜佛,我這在修行了,不見得。因為什麼?你搞的那些是修行的樣子。有沒有內容?那很難講。真實的內容是在起心動念,我的想法、看法、做法錯了,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叫修行,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
中國人喜歡簡單,現在不行了,現在簡單的時候,意思都不懂,意思都錯會,不得不麻煩。所以修行最好講:修正錯誤的思想行為。這大家一聽,懂得了,不致於錯會了。否則的話,講修行一定是在佛菩薩面前磕頭作揖,敲著木魚念經,那叫修行。敲著木魚念經還胡思亂想、還貪瞋痴慢,那修什麼行?那不叫修行,那叫裝模作樣,自欺欺人。佛菩薩泥塑木雕都欺騙它,你說這個心,這很難講,這未免真的太過分,連泥塑木雕你都要欺騙它。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什麼叫修行。
你這個經要不念得很熟,你憑什麼修?標準都沒有。這是我們修正行為的標準,符合佛所說的,那這就正確的,就是對的;與佛所說的相違背的,那就是錯誤的。所以經典是我們修學的標準,是我們修行的依靠,你不熟怎麼行?三年念熟,三年之後才起修,就認真的修。那麼三年以後要不要念?一天念一遍就夠,溫習一下就夠。頭三年念的是愈多愈好,愈熟愈好,你這個標準才清楚、才明朗。這一起心動念就想到了佛怎麼說的,我該不該去做,立刻就修正,這叫真修行人。
所以這真修行人不在形式上。你要看那形式,他從來也沒念過經,從來也沒有拜過佛,他是真修行人。天天誦經、拜佛的不一定是真修行人。這就是說明修行要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在道場,我們要有這個形式。形式的目的,就像唱戲一樣,在那邊表演,表演給初學、沒有入門的人,表演給他看的。換句話說,攝受眾生的一種手段。所以種種儀規都是攝受眾生的手段。因為佛法不重宣傳,不可以宣傳。你說哪一個老師好的老師?我是好老師,你們要跟我來學。沒這個話,這說不出口的。
現在有招生,古時候我們翻開古書沒看到招生這兩個字,沒有。老師總是謙虛,我的道德學問都不夠,我怎麼敢教你,都在謙虛。佛也很謙虛,誰認識他?誰願意跟他學?只有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深受佛的恩惠,知道佛的道德學問,我們替他宣傳。但是宣傳,老師又禁止,又不准宣傳,那怎麼辦?我們就做出恭敬的樣子,讓外面人看,看了之後他就問道:你為什麼對他這麼恭敬?他的道德學問值得我們跟他效法。這才把人介紹過來。所以這是古代諸佛如來,這些真正有德學的人招收新生的一種方式,不像我們現在,很含蓄的。
所以佛門裡面唱讚,讚什麼?讚美佛的。讚佛偈唱的時候要唱的字正腔圓,要教人聽懂,聽到感動,他也來學佛了。如果這讚子唱得聽了半天一個字也沒聽出來,你如何能教人入佛門?我們一定要懂得種種儀規、設施的真正的意思,它的目標是何在。所以自己修學跟大眾在表演,它的目標不一樣,目標不相同,各有各的功德,各有各的利益;這是大眾修學是利他的,自己修學是屬於自利的。
末後一句『勸進行者』。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雖然有利他,利他還是自利,是以自利為主,成就自己的德行為主目的;末後這一句是利益眾生的,換句話說,是要幫助別人。「勸」是勸勉,「進」是策進,幫助他進步,「行者」是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人。當然我們首先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介紹方法很多,經典上常講的善巧方便,你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已經學佛的人,他要不是修學這個法門,如何把他帶進這個法門?這個要有技巧。假如是沒有學佛,那我們用什麼方法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這個方式很多,要細說,那要很長的時間來解釋,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去體會。
譬如我們印了許許多多「阿彌陀佛」的貼紙,這就是接引眾生的方法。許多人不相信的,根本不能接受的,他看到這幾個字,「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印象落在八識田中,這就是種種子。他心裡頭已經有阿彌陀佛的種子,給他種下去了。這個種子什麼時候才發芽,那就很難說,也許是來生,也許是無量劫以後,但是總有一天它會起作用,所以這個功德也是不可思議。我們這裡印得很多,同學們都可以帶回去。台灣這個地方好,不像外國,外國許多地方禁止不准你貼,台灣可以亂貼的。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夠看到,常常能夠看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看到阿彌陀佛的形像,這是一個方法。
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念珠,這是很好的方法。在早年,很早了,台灣佛法風氣還沒有開,一般學生,特別是大學生,他們學佛不敢讓同學知道。為什麼?怕同學說他迷信,瞧不起他,所以就偷偷的學佛。來遇到我,我就告訴他,我說不必,我說:你們學佛,在學校裡面度你的同學,怎麼個度法?你勸他當然很難,他未必相信。你手上帶串念珠,你的同學一看到你,「阿彌陀佛」,你看自自然然就念一聲阿彌陀佛了,他就得度了;還有書本,大家書本都寫名字,你不要寫名字,寫阿彌陀佛。一看「阿彌陀佛」,隨時隨地都要叫人家念一聲阿彌陀佛。你這叫度眾生,這是方法。
所以你要是經商開店的,你那店面一進門很顯著地方供一張阿彌陀佛的像,或者貼一張「南無阿彌陀佛」的貼紙。你的顧客一上門,抬頭一看,不管他念不念,阿彌陀佛已經印到他心裡去。生意也做了,是眾生也度了,你看這多好!都是善巧方便。生意做得大的人刊廣告,我都勸過大家,你刊廣告要拿廣告費,你那一篇大廣告裡面,上面也加一個南無阿彌陀佛。你看教所有的人看到這廣告都念一聲佛號,又不要多加錢。乃至於電視裡面一些廣告都可以這樣做。你要是會用心,真的隨時隨地修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接引眾生的方法。
當然現在我們有經書、有錄音帶送給有緣的人。過年來了,你們家親眷屬就多。這個經書,像《無量壽經》多拿一些回家,過年的時候,人家來拜年送他一本,他不能不要。為什麼?無量壽!他要不要的話,他就沒有壽命;「經」跟黃金的「金」是同一個音,你不要,你不要就完了,你明年財就沒有了、壽也沒有了,這糟糕了。所以送別的書,他可以不要,過年大家都是賭博怕輸,送書的時候很忌諱,我說我送你經,經是贏錢的,不輸;送你無量壽。你給他一解釋他就歡喜,他非收不可。他不收他今年運就不好了,是金也沒得了,壽也沒得了,他怎麼敢不要?趁這個大好機會,多多的去播種,這都是勸進行者的方法。所以隨時隨地你都想到,我要把這個經本送給別人。能夠聽的送錄音帶給他,能夠看的送經書給他,這就非常好。
這個三福我們佔的時間比較長,因為這一段非常非常重要,是我們修學的根基。這個根基要是不明瞭、不堅固,我們的修學,這一生往往會落空。所以一定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