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九集)  2010/10/18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29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們接著學習下一句經文:

  【慈心於物。】

  『慈』是慈悲,就是世間人講的愛心。一般儒道佛都用「慈悲」多,沒有用「愛心」,主要是因為愛生於情,而悲是生於智慧。情是會變的,很容易變,不可靠,甚至於這個情自己都控制不了。你說情緒能控制,那人就不發脾氣。因為控制不了這個情,恩愛夫妻會離婚,親朋好友會變成冤家對頭。所以修行,叫轉情識為智慧,情生智隔,情執一起,智慧就被障住了。所以佛菩薩的愛心不會變,它永恆的,所以稱為慈悲。慈悲是理性的、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叫真慈,平等的慈悲。

  我們看一個真修行人、真正的明白人,他有三個特徵: 第一,他心地真誠、至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他是純是一顆善心,處事待人接物都以善心待人。第二個特點,純是愛人之心。他不會為自己想,就像一個母親照顧她的孩子,再怎麼辛苦,她也從不埋怨,都是為孩子。我曾經聽一個母親講到,她的孩子剛出生沒幾個月,看看他的身體穩不穩定,比方說腸胃系統好不好,你就要觀察他排出來的糞便,然後看它的形狀,看它的顏色。這個母親專注的是這個孩子健不健康,她不是去嫌棄這個糞便髒、不好聞。那個母親說,我覺得孩子的糞便一點都不臭,甚至覺得還有點香。我感覺她是因為看到那個糞便的狀態,孩子很健康,她就很高興。那是真正沒有絲毫的嫌棄,念念都是為這個嬰孩著想的,這就是純是愛人之心。第三個特點,純是利益眾生之心。佛門有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這個慈悲愛心,是佛法以及所有宗教最根本、最基本的修行基礎。

  我們在修學的路上進進退退,出現種種情況,生煩惱了,往往是慈悲心不能保持,這一點值得我們冷靜去觀察。往往我們有煩惱的時候,那已經是自私自利可能現前、貪瞋痴慢現前了。念念為眾生著想,沒有我執了,哪有貪瞋痴慢?所以一有煩惱,我們提醒自己,慈悲心不夠了。

  在《感應篇彙編》裡面講到,慈是萬善之本,就是仁厚之心。而且這個慈悲表現在哪裡?一般講,救濟貧困,所謂鰥寡孤獨這些可憐的人,「濟貧拔苦」。另外也提到「戒殺放生」。提到戒殺放生,就是這個慈悲的心不只是對人。孟子講的「親親而仁民」,對自己的親人,延伸到對一切的人。以至於「仁民而愛物」,他變成愛護所有的生命,甚至於是愛護所有的眾生,情與無情,他都愛護、珍惜。

  在《十善業道經》裡面對慈悲有一個註解:「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我們說要修四無量心,叫慈、悲、喜、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看到一個修行之人,「心無嫌嫉」,不會嫌棄、嫉妒他,這是把人的嫉妒心給調伏。人一看到人家有德行,反而比較容易生嫉妒,尤其同性之間,特別容易嫉妒。「捨莊嚴故」,我們都說要修「慈悲喜捨」,從哪裡修「捨」,修放下呢?「於順違境,無愛恚心」,順境不生貪愛,逆境不生瞋恚。這一句假如體會到,何處是道場?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都是道場,都鍊不分別、不執著。這四句,明天早上考試,一天背四句。Any question?有沒有問題?

  你慈悲喜捨的意義都體會不到,那怎麼去落實?讀誦受持才做得出來。常常派點功課,我們才會比較用心,這四句可以查《十善業道經》上面就有。我明天會考,因為我剛剛看你們的眼睛,好像不是很肯定我明天會考。明天給我一份同仁的資料,我就叫你起來背這四句。明天點到誰,這個人福報很大,他終身不會忘記。終身不忘,就修「慈悲喜捨」。修「慈悲喜捨」、修「十善」,生天,有福。假如又不貪福報,一心求生淨土,就往生了。

  我們剛剛念的,「慈莊嚴故,於一切眾生不生惱害」,跟一切的人相處,不讓他不舒服,不讓他痛苦,這是修「慈」。我們這個眼神讓人難受,生活習慣讓人生煩惱,這都是不慈。「悲」,憐憫眾生,絕不放棄任何一個人,絕不嫌棄任何一個人。這是佛菩薩給我們表演的,都是不疲不厭。我們今天身邊的親朋好友、同仁,你給他勸幾次了,他依然故我,我們就發脾氣,「沒有善根,不理他了」,這叫不悲。「常不厭捨」,就是從沒有嫌棄過的,叫「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大藏經》裡面還強調到,慈悲不只是不殺害人,還要愛護物命及放生施食物。我們看到,早上同仁在那裡餵魚,這個就是施食了。我說怎麼這麼巧,今天要講『慈心於物』,他們有感應,就先表演給大家看。而且,這麼做了一定會得長壽的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經典還講到,現在的人家,小孩子在玩,也要教育他,凡是這些蒼蠅、蝴蝶、昆蟲、螞蟻、鳥雀,都不能夠殺害,不能傷害。這個不只是不要傷害生命,假如他們從小不懂得這個道理,都會去傷這些生命的時候,他還會增長他的殺機,他的這種殘忍的心會增長。所以長大了,他就不知道什麼是仁慈、寬恕,什麼是感同身受。所以我們說教育是長善救失,你不導正他錯誤的行為,他會傷害很多生命,提不起仁慈心,而且自己鐵定折很大的福報。不然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那些玩伴,你看他拿一大堆火去燒那些螞蟻,然後用什麼肥皂水在那個蟻洞前面把它潑下去,死的都是一整片的動物。您看看他這一生有沒有福?注意去觀察,因果報應都在我們這一生就觀察得到。

  像我,這些事我都幹過,所以我就比較短命。身體不好,跟殺生有關。小的時候還爬上樹去抓那個金龜蟲,所以懂不懂得愛護生命太重要。結果,果報不只是短命,現報從樹上掉下來,然後地下就有一個玻璃片等著你,就剛好插到手,這個疤痕還在,給大家證明一下,不要殺生。血流得很多,一公分多的傷口。

  仁慈之人還交代他的僕人,你在澆潑這些熱水的時候,要先看看有沒有生命,燒柴的時候、掃地的時候,都能不傷害生命。人假如這麼細膩,這是仁厚之人,一定有厚福。所以《陰騭文》裡面有一句話,讓人很感動,叫「舉步常看蟲蟻」,走路一抬起腿來,看看不要踩到生命;「禁火莫燒山林」,到山上去玩的時候,要特別小心用火。不小心,星星之火燒起來了,那整片的生命可能都受到危險。所以故意放火燒山林的,那果報一定在地獄,罪業太重了。這一些都應該教孩子。所以人見到一切眾生有生命的危險,比方蛾撲火了,這個蟲墮到蜘蛛網裡面去了,鳥雀被傷,螻蟻被踏,魚蝦被網,這些情況剛好遇上了,「方便救護」。我們剛好看到一些生命,牠還能活,買下來去放生,這都是「福壽長者所為也」。

  接著又提到,人因為看到眾生的苦難,而生起大悲心;因為大悲心起,才能證菩提;因為菩提心,他就成正等正覺。因為眾生的苦難成就了人的道業,他就作佛、作菩薩。所以為什麼佛菩薩念念為眾生著想?因為是眾生的苦難成就了他的正等正覺。眾生對他有恩德,他要去報這個恩。眾生最愛惜的就是他自己的生命,而諸佛至愛是眾生,所以能夠救眾生的生命,則能成就諸佛的心願。放生跟諸佛的慈悲心是完全相應的。「勸人放生,則啟人慈悲之心,為永劫長樂、長壽之善因;勸人殺生,則啟人殘忍之心,為永劫冤冤相報之本。」所以,我們假如這一生很多事不順,常常跟人衝突,跟這個可能都有關係。

  接著舉到一個故事,漢朝楊寶九歲的時候,看到一隻黃雀被那個鴟鴞,鴟鴞就是貓頭鷹,被牠撲打,結果就受傷掉在地上。地上又有很多螞蟻在咬牠。這個九歲的孩子看了很不忍心,就把它救起來,養在箱子裡面,等到牠傷口好了,這個羽毛也長出來了,就把牠放掉了。結果沒多久,就夢到有一個黃衣童子(他救的是黃雀)跟他作揖禮拜,感謝他。祂說,我是西王母的使者,要前往蓬萊,結果遇到這個厄難,幸虧你救了我。送了他四個玉環。然後告訴他,令你的子孫都能做到三公(皇帝的老師),而且潔白就像這個玉一樣。講完就不見了。後來這個楊寶生了楊震,四知堂從這裡來的。所以大家知道,四知堂有這麼殊勝的果報跟什麼有關?愛護生命。最後又生秉、賜、彪,四代三公。所以這四個玉環,他們家族就以清白傳家。

  另外明朝,這一個故事大家也應該都很熟悉,因為我們這一次辦四天的課程,小朋友有演出來。明朝的沈萬三,看到有一個人抓著數百隻的青蛙要殺,他看了不忍心,全把牠買下來,放到池子裡去了。結果有一天他走過這個池邊,看到這整群的蛙就圍在一個瓦盆旁邊,他就很好奇,就把這個瓦盆,反正放著也是放著,拿回去用了。結果在洗手、洗臉的時候,有一次剛好戒指掉下去盆子裡。結果一掉下去,隔天再用的時候,盆子裡都是戒指。這聚寶盆!他就很驚訝,結果他就拿金子、拿銀子試看看,結果金子放進去,隔天又長金子。所以後來他很有錢,富可敵國。其實最主要的是他有福報,救了幾百條的生命,很不簡單。

  接著還提到一個我們也熟悉的故事,宋永明延壽禪師,這個應該是南北朝的這個宋。永明延壽禪師,他本來是當一個官員,後來拿國庫的錢去放生被發現了,判死刑。結果要行刑的時候,臉色一點都沒變。官員問他,你怎麼都不怕死?他說,我放了萬萬生命,今天死,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一條命換萬萬條,夠本了。他信心堅定:我也要往生西方了,怎麼會不高興?所以念佛人不能怕死,什麼時候死,都是高興的死。你們的表情好像沒有配合我剛剛講的。

  我有一個朋友,他也是念佛人。那時候是SARS(非典型肺炎),我就跟他講,注意,這個SARS現在很凶猛。他說,我命沒有那麼好,哪有現在就得SARS,還有很多事得幹。所以不怕死,死就是要往生的時間到了。《無量壽經》還告訴我們,「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遇到任何大的災難都不用怕,念佛,本願加持就能往生。

  結果他要行刑的時候,當地的錢王了解這個情況,很憐憫他,就把他放了。後來他就出家為僧。還夢到觀音菩薩拿著甘露水給他喝,結果他的智慧就愈來愈增長,還寫了《萬善同歸集》六卷。住在永明寺,活到九十八歲。你看,放生福報大。合掌坐化。後來,在他的永明寺旁邊立了一個塔,可能也是放大師的舍利。結果有一個僧人,每天都繞著那個塔,而且還禮拜。人很好奇。他說,我是撫州的僧人,因為生病很重,結果到了陰間去,看到閻王殿的一個角落掛著一幅畫,而閻王都來這個畫前頂禮。他就問陰間的官員,這個人是誰?說,這個人是永明延壽禪師。凡是死的人都要到閻羅王這裡報告,這個禪師沒到閻羅王報告,直接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而且是上品上生。閻羅王非常佩服他的德行,所以掛他的像禮拜。可見,好生、放生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陰間的這些閻羅王都佩服。大家好好努力,看閻羅王會不會再掛另外一張照片。德行崇高到連在陰間的人都佩服你,你功德無量,「佛說此人真善友」。

  接著又講到,明朝蓮池大師的《戒殺文》,這一段很值得我們體會。說到,「人人愛命,物物貪生」,何必殺他們的身體來充自己的口腹之欲。我們看,或利刃剖牠的腹,或尖刀刺牠的心,或扒皮,像吃魚都把牠的鱗、皮都扒掉,或斷喉劈牠的殼,或滾湯活煮這些魚鱉、鱔魚,甚至於是拿鹽酒,直接活生生的腌這一些蟹蝦。「可憐大痛無伸」,那都很痛的(可能我們成長都看過這些情境),極苦難忍。「造此彌天惡業,結成萬世深仇。一日無常,即墮地獄。」殺業重的人都是墮地獄。墮了地獄,要受果報。「鑊湯爐炭,劍樹刀山」,就受這個地獄果報,又被煮,自己又被殺。「受罪畢」,受完地獄的罪仍做畜生。為什麼?還殺業,吃牠半斤,還牠八兩。所以「怨怨對報」,命命去償還。畜生道還完這些命債之後生為人道,「多病早夭」。

  所以人把蓮池大師這個《戒殺文》真搞明白,明理了,沒有人再想要去殺生。地獄果報痛苦到什麼程度?羅漢想到以前受地獄果報都流血汗,那很恐怖。所以蓮池大師「今哀告世人,普勸戒殺,更能隨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當隨願往生,永脫輪迴,功德無量」。這些都是祖師的表演跟對我們非常慈悲的護念、囑咐。

  早上就跟大家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