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七集) 2010/7/3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07
尊敬的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其實就是自愛,順著自己的性德來處事待人接物。隨著深入的學習,要對感應、對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我們能更認識、更了解,進而肯定因緣果報的真相。肯定到什麼程度?任何情況發生,我們都不懷疑感應的道理。比方我們做了一輩子好事晚年生病,還相不相信感應的道理?很多的人遇到這個情況,他就覺得聖賢佛菩薩講的沒道理。所以能認識得夠深,才不會遇到境界的時候,生煩惱、生懷疑,甚至怨天尤人。
我曾經遇到一個朋友,她的人生真的遭遇非常的坎坷。她父親癌症,她給我說到,她出入醫院就好像自己家的廚房一樣熟悉。後來懷孕,生產的時候胎死腹中。為了照顧自己的父親,沒有辦法顧及婚姻生活,後來還離婚。緊接著還有更不幸的事情,都發生在她身上。我了解到她的這個身世,真的覺得自己比起她來太幸福了。可是很可貴的一點,是她雖然經歷人生這麼多的坎坷,可是她沒有一句抱怨,她只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自己做得不好。所以這一念心,我們當她的好朋友,都覺得不盡心盡力幫她真的過意不去。她不怨天、不尤人,是因為她對因緣果報不懷疑,她能夠接受,進而她能夠去斷惡修善。所以後來她也改造她的命運,現在也在學校教書,家庭也滿幸福的。
所以在修學的路上信、解、行、證,這個信有多深,解、行才能不斷的推進。假如這個信心有限,深入理解也很難得力。一個人要契入境界,他的信、解、行要融成一體,沒有絲毫的懷疑,理解了就趕快去做,這樣的人能夠契入境界。所以我們也要問問自己,自己信感應、信因果報應到什麼樣的程度,能不能屹立不搖?當然,佛陀慈悲,把因緣果報的道理給我們多方的開解,比方「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很多人覺得,我這一生又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我有這麼不好的人生際遇?所以感應、因果的事實真相是通三世的,它不是只能看這一世的。今天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遇到不好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我們就要想起這一個道理,今生受者是,那是因為前世造作不善業,才感召來這個果報。人真的明白這個道理,對任何一件事情絕不抱怨。為什麼是我遇到?因為是惟人自召,那是我前世造的不善業。
所以真明白道理了,人生就不再埋怨任何事情,甚至於都覺得事事是好事,不只不埋怨,還覺得每一件事都是好事。為什麼?受了以後,這個果報不就消了嗎,這個帳不就結了嗎,這個債不就還了嗎?俗話講的「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而且又說「無債一身輕」。大家想不想無債一身輕?想,那你就說,來,放馬過來,該了的趕緊了,不要我臨終的時候才來要,那就麻煩了。人能夠這樣,面對一切惡緣、惡報,處之泰然,甚至感謝,甚至還期許自己轉惡緣為法緣,我要為他演說,不只還他債,還要跟他結法緣,這個就是菩薩心腸。為什麼?我假如不跟他結法緣,他又給我討債,又造業,又墮到三惡道,那跟我有關係。我假如不跟他結惡緣,他怎麼會做這些惡事?他怎麼會來找我的麻煩、造這些罪孽呢?所以不只要還債,還要幫助對方這一生不要再墮落,一定要轉法緣。這個是負責任的人、這個是知道因果的人、這個是慈悲的人應該有的思惟。
怎麼樣可以真正轉惡緣為法緣?我們修養就要好,讓對方能佩服我們的德行。我們常講到布袋和尚說道,「涕唾在面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大家念了這一首偈,有沒有觀想一下,自己先預演一下,有人跟你吐口水,你生不生氣?又生氣了,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立定目標,「跟一切眾生結法緣,給佛菩薩臉上貼金」,有志氣。有這麼堅定的目標,得要練功夫,練在一切境緣當中,心平氣和。其實,不要常常想「我」,多替對方著想,就能心平氣和。你看他給我們吐口水,他很生氣,他一下子瞋恨整個充滿他的身心,他難不難過?他難過。所以我只想著怎麼樣讓他氣消下來,我不就不生氣了嗎?我會生氣是因為「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那還是有個「我」。
所以今天假如妳先生生氣了,妳馬上跟他講,「對不起對不起,是我不對,你別生氣了,你別生氣了,氣壞身體是我最大的損失了」。妳說這種柔和的言語下去,她先生還氣不氣得了?你們都沒試過,佛法要自己去力行、去印證,才知道真實不虛。轉自己的心就能轉境界,叫「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就是心,就是惟人自召,自己的心念。所以一個人了解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他不再怨任何的人,他覺得每一件事情,惡緣還債好事,善緣盡本分成就對方。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佛陀接著又講,「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經》上講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吉凶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
當然,我們這一生求的最大的福,當生作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大的福要靠什麼感召?「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是最重要的感召。真的這一生堅定要往生,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是不是菩提心,是不是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心淨佛土淨就感應了。生則決定生,心時時都跟這五心相應、跟清淨心相應,那一定可以往生,那頻道早就接上去了。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界,我們存心、言行,都跟普賢十願相應,這個也有把握往生。
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用這五顆心觀照,用普賢行願來對照自己。時時面對一切眾生,不只是人,包含我們負責的事、面對的事物,都能恭敬對待,去盡心盡力,去愛護,去珍惜,都是禮敬,我們節儉就是禮敬這些萬物。「稱讚如來」,面對任何人事物都能看到人家的優點,都能看到人家的付出,這是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念念都是利益人的心,成就人的心,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廣修供養。時時能觀照到自己不恭敬,自己不能欣賞別人的優點,不能捨己為人、念念為人著想,一察覺念頭偏掉馬上反省改過,這就是「懺悔業障」。
我們了解到欲知來世果,我們以後人生往哪裡走是自己決定的,今生作者是。所以了解到惟人自召,就不迷信,因為了解宇宙人生因緣果報的真相。很多人到寺廟去祈求佛菩薩、神明降福給他,這是迷信。福氣是靠自己去修來的、感召來的,不是神明、佛菩薩能給我們的。佛菩薩也不可能代任何的人受任何的罪,因為罪報惟人自召,那是自己召來的。所以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依照佛菩薩的教誨好好的斷惡修善、轉迷為悟,就能轉凡成聖,這才是我們這一生要努力的方向、目標。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個道理一明白,這一生盡心盡力積功累德,這樣的人生就不會後悔。假如明白這些道理,沒有真正去做,遲早後悔,後悔都是後面才來悔。所以《無量壽經》提醒我們一句話,「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現在還年輕,精神都很好,再過二十年,頭髮都白了、體力衰了,再想勇猛精進就不容易。修行要在當下用功,要趁年輕的時候用功。
我講到這裡,諸位長輩不要說,那我完了。任何時候,看決心,下了決心,惟人自召,一個人真下定「真為生死,發菩提心」,這一個心感召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也是招感來的,這個我們就要了解一個事實真相,為什麼能招感來諸佛護念?因為一念遍虛空法界。師父這一兩年講了兩次《妄盡還源觀》,把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了,每一念周遍法界,大家動一個念頭周遍法界。這一個道理細細想想,毛骨悚然。起一個惡念,虛空法界佛菩薩都知道。我們以後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到時候這些菩薩就說,二O一O年七月三十一號,你看你還說要往生西方,還起那些這麼不好的念頭,那時候很丟臉。常常想想,動一個念頭,所有蓮池海會的菩薩都知道了,不好意思,生羞恥心,生慚愧心。所以懺悔的力量可以讓人不斷提升。往生西方的人,是積功累德的人,是能懺悔業障的人,能往生。
所以動一個堅定往生的念頭,真的感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從《阿彌陀經》當中也可以了解這個道理。十方諸佛,各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念《阿彌陀經》、念淨土經又念佛的人,十方諸佛都護念,因為這個法門太殊勝。這個法門可以當生成就,這個法門是把阿彌陀佛成佛的果地上的功德拿到我們因地上來修,所以所得的真實利益只有佛講得清楚。「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只有佛徹底了解,叫難信之法,一般的人說不清楚。我們假如老實念就得力了。
我們就想一個問題就好了,唐朝的張善和先生,一輩子宰牛,臨終這些牛要來討命,他嚇得半死,哀號。一個出家人經過了,趕緊點一炷香,讓他大聲念阿彌陀佛,他念了十聲就往生了。我們想一想,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有多大的功德、多大的力量,讓一個瞬間就要墮阿鼻地獄的人,念了十聲之後當生去作佛。所以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肯死心塌地的抓住去念,這一生絕對不會後悔,不會空過。假如這麼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機會錯過了,那真是人生最大的後悔。
所以這一生要能無怨無悔,就要了解感應的真相。知道是自己造作感來惡報,無怨;知道這一生把握好當生成佛的機會,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當生成就,這一生就絕對不會後悔。我們了解到,善心、善行感善果,惡心、惡行感惡報。而人會造作惡業根源還在因為他迷惑,迷惑了才會造業,才會感來這些惡報。所以人只要不迷惑了就像一個人從小有好的家庭教育,他知道如何待人處世,他知道時時要為人著想、要厚道,他就不會造業。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天災人禍那麼多?從小沒有好的教育,他迷惑才造業。佛菩薩為什麼憐憫眾生?因為眾生迷失自性、造作惡業,那也不是他願意這麼做的,因為他不懂、染上惡習了。所以《無量壽經》當中提醒我們,「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包容進而憐憫、為人演說,要幫助眾生能接上正法的因緣。我們做得好就能感動、就能化人。所以面對一切造惡的人,我們要憐憫,絕對不能指責、不能對立。
感應由心來感,而人的心在還沒有妄動以前也是清淨無染、非常清澈,只是一個妄動產生了善惡念。善念偏向好事,惡念偏向壞事,慢慢的這個惡習愈積愈厚,最後習氣都伏不住。我們可以了解得到,其實所有惡行最初也是一個念頭不對而已,只是這個念頭錯了,沒有很好的把它糾正過來,那愈積愈厚就愈偏愈遠。《易經》當中告訴我們,「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惡果報,其實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人假如對這個心念非常的敏銳去觀照,他就可以慢慢把惡念制止、善念增長。
在宋朝有一位趙康靖先生,他察覺到要從根本起心動念來修,他就拿了一個瓶子跟黑豆、白豆,假如他起一個惡念,他就放一個黑豆下去;起一個善念,他就放一個白豆下去。一開始的時候,每一天起的惡念多,所以黑豆很多。當然,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都是慢慢的把習氣轉過來,把念頭對治了。緊接著,下定決心去改過、去調伏。過一段時間之後,白豆比較多,黑豆比較少。最後,他連善念都不執著,連這個瓶子跟黑豆、白豆都收掉,心地清淨、透亮,不思善、不思惡了。所以我們行善,最後也不要執著善報。有求就感三善道去,無求,清淨心就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趙康靖先生這個方法值得大家參考,因為用這個方法,我們就不自欺能了解自己的狀況。
所以東嶽大帝曾經訓示過我們,「行善如春園之草」,春天的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人有行善的態度,慢慢的他那個善就愈來愈提升了。「行惡如磨刀之石」,他每天要磨刀,石頭其實每天都有磨損,「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所以今天假如我們惡行不對治,每天都在折我們自己的福報。每天惡念止不住,三年、五年這福都折完了,就像經上講的「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但是每一天都是不斷的要求自己行善,三五年之後善報就會現前。所以我們謹慎到善惡都要在這個念頭當中去下功夫,而善行、善心要不斷的積累,才能改造我們的命運。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