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集) 2010/7/21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03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剛剛我們聽到師長給我們的勉勵,期許我們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能做好,扎好三個根,能夠把中華文化影響到全世界。我看,大家聽完之後,怎麼表情有點沉重?我感覺很慶幸,這一生,有這麼重大的工作,我們可以去努力,最起碼這一生,沒有白來。我們冷靜觀察這個世界,假如這個世界是一個身體,生病了,我們判斷一下,現在已經病到什麼程度?還剩幾年可以救?中醫裡面有一句話叫「病入膏肓」,就不好救了。現在的世界病到離「膏肓」還有多久?剩沒幾年了。師父在講《妄盡還源觀》的時候,說五年。在這五年再不加緊落實推廣扎根教育,這個世界要救,就不容易了。
所以,每每思考到這裡,就很自然的想起孟子的話,「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世界的苦難就擺在我們面前,今天我們不盡心盡力去做,真的是有過,名過其實。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修大乘佛法的佛弟子。大乘佛法是慈悲為懷、大慈大悲,這是佛弟子的、大乘弟子的實質。擺在我們面前的社會世界是這樣,我們視若無睹,我們就愧對大乘佛法弟子這一個身分。所以,古聖先賢、君子,覺得最羞恥的事情就是名過其實。我們現在還沒到聖賢境界,沒關係,我們盡心盡力去改習氣,去提升。而在那個盡心盡力改習氣的過程當中,就是廣修供養。
我們在這個改的過程當中,確實不輕鬆。改自己嚴重的習氣,跟扒皮差不多,是苦的。可是俗話講的,長痛不如短痛。師父也說的,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咬緊牙關,就是真的對習氣趕盡殺絕。「如是一心求淨方」,一心一意,持戒念佛,斷惡修善,「決定往生極樂國」。諸位同仁,咬緊牙關,要咬多少年?真正下功夫,習氣三年五年就能夠調伏,看我們有沒有下這個決心。發勇猛的心,立決定的志向,這一生一定要成就道業。
剛剛師長也講到,在湯池是扎一個根。我們現在馬來西亞中心是扎三個根,《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我們穩紮扎穩打的來受持、來力行。大家想,現在還沒做好,人家來看,怎麼辦?一切時候,平常心對待。我們要呈現的是真實的狀況,人學習哪有說一下子就跳到聖賢的?那不可能。雖然我們還有不足,還有習氣,但是我們那種毫不退縮、盡心盡力的態度要拿出來,以師志為己志。你看師父在全天下人面前,都這麼信任我們。師父說,我相信他們能做得好。我們希望不辜負師父的信任,更重要的,不要辜負眾生對我們的信任。我們一起學習過《了凡四訓》,有一段話,我一直在體會。「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謂聖賢之志?何謂老和尚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就希望這個時代的人能安居樂業、家庭幸福。「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我們盡心盡力,怎麼安世人?世人有正確的思想,他的命運就轉變了。
要有好的思想,「教學為先」,他要接受儒道釋三教聖人的教育,就可以轉過來。我們中心成立的目的,就是弘揚儒道釋三教的教誨。我們有為世人謀離苦得樂之心,剛剛師父也講,必得諸佛菩薩、眾神的擁護。所以我們並不孤單,我們時時都有無量無邊的聖哲、佛菩薩在保佑,我們要有信心。所以在這個時代弘揚正法,在《華嚴經》常講到,「信為道元功德母」,得做出好的示範,人的信心才比較容易建立。有了信,他才肯去解,肯去學,進而他能行,他能解行相應、能證,他才能得利益。
其實這個過程,我們自己反思自己學習過程,應該就可以明白了。比方,我們什麼時候讀過《論語》?我在初中的時候就讀過《論語》。《論語》改變我的人生沒有?沒有。為什麼?明明我有讀到這本經了,我怎麼沒得利?因為我沒有看到誰把《論語》做出來了。我們就覺得,四書五經就是讀來考試,然後放在書櫃上的,不是拿來利益自己的人生,更談不上去利益別人了。可是今天我們為什麼生命轉變了,對經典生信心了?因為我們看到師父做到了。一個人的弘願,居然可以影響到全世界,而自己又成就了福德,成就了智慧。這樣的示現,讓我們太羨慕,起而生信心,要效法。
我們看到師父,生死自在,八十四歲的長者,身體這麼健康,不老、不病、不死;財富自在,不需要錢的時候都沒有,要用的時候,要多少來多少。我講得都很高興,你們怎麼沒什麼反應?大家要知道,真理是在每一個人身上都能印證,那才叫真理。只有在某一個人身上印證,那個叫偶然。所以,我們知道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佛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是堅信不疑。所以,因為有師長給我們示現好榜樣,我們對佛經、對聖賢的經典生起信心。師長剛剛講到,廬江三年做的實驗。世人也要看到,有一個地方透過倫理道德、透過《弟子規》,真的犯罪率下降,離婚率下降,人心善良了。他們一到這個小鎮裡,感受那個氛圍,終生難忘。我們好多地區,包含我們很熟悉的,新疆來的這些朋友們,青島,很多地方,他們分批分批到廬江學習。他們回去都是說,「要再建一個湯池」,在他們的地方建起來。信心,都是從看到好的樣子建立起來的。有「信」,才有「解行」,這個「信」太重要了。
所以,《論語》裡面提到,「人能弘道」。為什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是說拿著四書五經就能教化人,是人能把「道」力行出來,讓人生信心,讓人感動。現在這個時代,人不看到真實的,不看到好樣子,你要讓他相信,不容易。現在人懷疑心比較重,但你不能怪他,他從小成長過程當中,感受到,原來道德說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你不只不能怪他,還要憐惜。這個時代,因為我們讀書人沒有言行一致,造成大眾不信任道德學問。不只不怪他們,是我們的責任。而我們今天,要扎三個根。我們當前,扎因果,《太上感應篇》的根。我們自己有沒有信心?以至於,我們要期許自己,我們奉行《太上感應篇》,要給大眾信心:受持《太上感應篇》,身體不好的,變身體好了;求不到兒子的,生了個白白胖胖又有智慧的兒子。這個人心很有意思,你拿著感應的故事給他看,你看,明朝,宋朝。他一看,又沒有現在的,那是古人做得到,現在做不到。所以為什麼要承先啟後?每一代都有真正做出感應的人,才能代代有信心。諸位同仁,這一代誰做?你們都不配合一下。我知道了,你們因為剛學完《了凡四訓.謙德之效》,你們只是在內心裡面說,好,就由我來做,但你們比較謙退,沒有說出來,我可以理解。
歷代,奉行《太上感應篇》的感應太多太多。在南宋高宗時候,四川峨眉縣縣令王湘先生,他讀完《太上感應篇》非常感動,他就發願要力行《太上感應篇》的每一句教誨,要把它做到。結果,他發願完沒多久,還沒有做到以前,突然暴病,就死了。結果死了之後,他就感覺自己的神識飄到空中去了,然後親人的哭聲就像蜜蜂,很小聲。而當他飄到空中的時候,突然聽到空中傳來話,說王湘發願力行《感應篇》,所以他的福德增長,他壽命可以延長,又讓他回陽,回來了。所以一個人發願,一念遍虛空法界,都會有感應。結果回來之後,他確確實實盡心盡力去力行,而且還常常勸人。
行善,行自己發的願,要及時去做。我們常說,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行孝,還有行善。我們及早行善,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很快就能轉過去。假如想行善,可是沒有盡心去做,「一日無常到,方知夢中人」。一個修行人,最怕的,死魔。死一來,我們的修行又要倒退,又要重來。生生世世不能成就,跟這個死魔有關係。人能夠及早行善,能夠長壽,利用這一生的壽命,斷惡修善,老實念佛,這一生就不死。所以行、願要及時,而且,要願力大過業力。師父常講,什麼是再來人?人的願力可以大過業力,就可以了,就可以真正利益人。我們再講具體一點,什麼是願力大過業力?遇到一切時一切處都先想別人,不為自己。都先念念為人著想,人的這個願力,慢慢的就超過業力了。好,所以我們當下跟人相處,時時保持這樣的態度。念念為他著想,這個時候我應該怎麼做?能念念為人著想,自己的貪,自己的瞋、痴、慢,自自然然就淡了。這個是南宋的一個榜樣。
明朝有一個先生叫楊守業先生,他非常虔誠讀誦《感應篇》。他六十歲還沒有孩子。結果,六十歲他生病,也斷氣了,到了陰間的時候,也是有這個冥吏,陰間的官員告訴他,你因為持誦奉行《感應篇》,所以你的命已經延長了,你以後還會有兒子。結果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還考上進士,還幫他送終到老。福報轉得很快,而且活到一百零二歲。
假如我能活到一百零二歲,那我還有六十五年可以活,不錯不錯。這個大家要了解,真正有道義、有情義,就要多活幾年。為什麼?你身邊親朋好友,這一生跟你有緣,來生不知道。《無量壽經》裡面講的,「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這一生命終了,各奔東西,下輩子哪記得上輩子誰是你爸,誰是你媽?誰是你哥,誰是你姐?都不知道。可是假如珍惜這一生的親人的緣分,我們盡心盡力修行,然後自己對經教融通,趕緊把三個根的道理給親人朋友講清楚,把念佛求生的殊勝利益給他講明白,可能這一生結了這個法緣,以後不會誰都不認識誰。會怎麼樣?同生極樂國。以後是怎麼樣?以後你們一家人叫佛化家庭,以後你們一家人可以同台演出。往生西方以後說,我們現在回到吉隆坡,你演爸爸,我演媽媽。分配好,怎麼樣為人演說。那個時候已經是阿惟越致菩薩,不受業力影響。挺好,這些道理都明白了,就要有這個志氣,好好把握這一生這麼難得的親人的緣分。這也是真正報我們親人的恩,包含你活得愈長,你對你晚輩好的影響就更多。當然,也是讓這個時代的人,看到奉行三個根,奉行《感應篇》的殊勝果報。
在杭州有一個先生叫汪源,家裡很窮,又沒有子嗣。結果他就發願助印《太上感應篇》。而且,他助印的時候,是誠心祈求他的母親能不生病、能高壽;祈求能有子嗣,對得起祖先。後來,確實他母親也得高壽。所以,一個人如何能感動天地?孝心、誠心。我們這一生,有沒有曾經祈求父母健康長壽?我們斷惡修善,讓福報能給自己的父母享。這樣的心都沒有發過,我們說什麼大慈大悲、利益眾生,這是沒有根基。孝心是愛心的根本所在。所以我們也共同發願,自己真正奉行《感應篇》,能讓自己的父母健康、長壽。所以,古人已經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我們要承先啟後。而且《感應篇》對我們修學佛法,對我們當生成就,是非常關鍵的基礎。
佛陀教化,三個最重要的階段:幫助我們,第一個階段,轉惡為善;第二個階段,轉迷為悟;第三個階段,轉凡成聖。而第一個,做人的基礎,轉惡為善。我們從佛經裡面,來找轉惡為善的經文,很多。請問你要找多久?所以印光大師慈悲,《太上感應篇》講轉惡為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講得非常仔細。所以這些大智慧者,他沒有門戶之見。因為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在一個民族的文化當中,截取它最可貴、最精華的,輔助整個佛法的興旺。大乘佛法,發源於印度,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因為它有更好的基礎,儒跟道的基礎,取代了小乘的基礎。所以《感應篇》,是斷惡修善非常完整的一本經典。你從佛經去收集,要收集很久。轉惡為善,我們就能轉禍為福。
所以,我們學習《太上感應篇》,會把《太上感應篇彙編》的這些故事跟道理,都融到我們的課程裡面來。而《太上感應篇彙編》,是把儒道釋重要的教誨,完全融在裡面。難怪印光大師要把《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本書,印了超過三百萬冊,不就是為了成就我們的道業嗎?所以我們學這一本《太上感應篇》,加上《彙編》的教誨、故事,也等於是把儒道釋的精髓學一遍了。所以我們以至誠的心,求儒道釋三教聖人加持,我們每天一起來共學,以他們為榜樣來奉行。
今天早上先跟大家講到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