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二十四集)  2010/10/12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24

  諸位長輩、諸位同仁,大家早安,早上好!我們接著講的經文,「積德累功」,這一段教導我們怎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整個第三段都是具體談如何去做如何行善。這一段後面有講到,「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那假如我們每一天都做一件善事,三百善一年就做到了,一千三百善四年左右就做到了。所以理上每天做一件善事,就能達到這個目標,問題是能不能堅持每天都做到。所以發心容易、恆心難,要做一天的善事不難,做一個月持續的善事,甚至是三年、五年,那就要很有恆心。

  我們看了凡先生,他的三千善也是做了十年才做到。這過程當中還有很重要的斷惡、改過。不改習氣,每天貪瞋痴慢還在作用,功過就相抵了。要行善、要轉變命運,一定要從改習開始。我們要自知,我們最嚴重的習氣在哪?要從這裡下手,這個才叫真幹。

  這一句經文其實就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成就道德,他都是要靠日積月累的提升跟力行,要積、要累。所以我們說「崇德」,一個人德行非常崇高,他也是從「積」來的;功很大,也是從「累」來的。我們看,「積」是由少而多,「累」是由低而高,都是滴水穿石所謂厚積薄發之功。

  佛門有一句話講,菩薩修行唯一善根是精進。他已經發心了,但是能不能提升得快、進步得快,要看他自己精進程度。我們今天發願要積德累功,一定要有勇猛精進的心,而且要有堅久心。「堅」就是任何境界都不退縮,「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的堅定,絕不退縮、逃避,勇於去面對境界挑戰,這是「堅」。還有「久」,久就是長遠、持續不間斷。

  有一個讀書人叫葛繁,他是宋朝鎮江的一個太守,他的德行很受到推崇。人家請教他,你怎麼有這麼高的德行?他說他持續行善四十年,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就是堅久。人家問他行什麼善,他講到,比方腳墊歪了,它可能會去擋到別人的路,人家走路可能會去踢到,我趕緊把它擺回原來的位置、擺正;人家渴了,我一看馬上了解,趕緊倒一杯水給他喝。所以行善其實很重要的是要念念為人著想,那每天都有很多善可以做。

  比方看到這個同仁今天嘴角翹得很高、心情很不好,可能我們幾句勉勵的話、提醒的話,讓他念頭一轉,這一個情緒包袱放下了。所以人行善,這個嘴吐蓮花是很容易行善的,給人信心、給人鼓勵、給人希望、給人提醒都是行善。但是這個嘴,「禍福之門」,它要造惡也多,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一忍不住了就造惡了。

  所以大家看,《弟子規》談言語的修養,談了多少?看一看都快三分之一。大家注意,「信」,「凡出言,信為先」,七分之一而已。大家注意看,「泛愛眾」裡面有多少是言語的修養?「人不閒,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是不是言語的修養?「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所以為什麼《無量壽經》談到修養,身口意三業,把口業排在第一位?「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言語一動,其實都是心的反射,所以言語不好好修養,這個清淨心達不到。常常觀照自己的言語背後的存心,就可以知道心偏頗在哪裡。只要開口了,一定是用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為人著想的心去說,從這個心境上去說。

  我們剛剛講到,精進很重要,勇猛精進需要堅久的心還有信心。有時候人行善,遇到一些境界,要不懷疑真理,要不懷疑自己的能力,這都會在行善當中半途而廢。所以在《弟子規》裡面講到,人勇猛精進就應該「勿畏難」,任何境界來不怕;「勿輕略」,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其實善的大小,從心地上看,統統是出自孝心、恭敬心、善心。今天假如一件小善不去做了,那這個善心已經跟事情不相應,自己的心已經生分別了,「大的我才做,小的不做了」,那叫貪功。真有善心,很細微之善,他都會很自然的去做。

  不知道有沒有跟大家提過,我們二OO四年到澳洲跟大家分享《弟子規》,剛好師長這十天的課程都參與,那我們每天就跟師長坐著車子去參加課程。結果有一天回來,我坐在前座,我心裡想,我一開這個車門,老人家要下車,我車門一定擋到他。所以我就想,等師長走過去了我再下車。結果師長走過去,餘光看到我還沒下車,他就幫我開車門,把我嚇得不行。但是那種自然就會讓我們弟子很感動、也很受教。你說師父這麼高的威望,很自然的看到任何人有需要,趕緊就去協助、去幫忙,「勿以善小而不為」。

  我們也不能隨著,比方名氣大了、地位高了,還有沒有那種時時都能體恤他人的態度?假如這個行小善的敏感度低了,那其實我們已經被外在這些名相、這些身份給污染了。所以修清淨心得要在很多這些細微心態當中去觀照,才比較容易看到自己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比方我們的平等心、我們對人的真誠心,都不能因為外在的這些條件增加而墮落。

  而且這個勇猛精進當中,也不能在人前很積極,沒人看到的時候就退步,這就是用應付、虛偽的心在修行。包含行善要有始有終,不能虎頭蛇尾。剛剛講的是陽奉陰違,現在還要防虎頭蛇尾。你比方,今天聽了這個道理,非常積極,做了兩個禮拜,慢慢的又退了,這個就是沒有有始有終。所以用功要不間斷,不只不間斷還要不斷提升才對,才叫精進哦。「進」,就是提升上去。所以這個堅久心重要。

  《了凡四訓》裡面有一段話特別提醒我們,不要糟蹋了這一生的殊勝因緣。了凡先生說,「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差一點,你們要背的功課又要增加一段了,「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因循苟且就一直往後退。包含做的過程當中,不要吝嗇錢財而終止。布施,佛門萬行以布施為先,得把這個貪心去除掉。也不要因為人家譏笑你、諷刺你就受影響;也不要因為人家會怨你、會罵你,你就不做了。這個叫勿畏譏,不要畏懼人家譏笑你,不避嫌、不避怨。

  實在講,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做人的根基都不牢,所以做什麼事情,你說所有的人都認同不大容易。你要真正做好事、做重要的事情,要得到大家都能理解也不容易。所以要成事之人,不惹事、不增加是非人我,但也要不怕事、勇於承擔,哪怕要面對很多的毀謗、侮辱,只要眾生能得利,再大的挑戰都不怕;哪怕全世界的人都罵你,你都要能夠接受,只要眾生真的能得利益。我們那個名聞利養就是好面子,真正能夠完全放下。所以為什麼叫忍辱負重?忍不下來了,很多重要的事情不可能做得好。也不要在福報當中享受,慢慢的就不奮發圖強。所以順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

  我們現在都是享佛陀的福報、享師父的福報,享福當中要知福、惜福、造福,不能退墮。也不要因為牽於私欲,而做事不能果斷,不以人情做佛事,要大公無私去行善,不要圖果報,不要務虛名,一心一意去做,包含不要敷衍、不要好高騖遠、不務實修,都要從當下的本分、當下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去下功夫。然後,這個空只有美言而沒有真實去落實,這樣就名不副實。剛剛提到的這些,都可能是我們在積德累功當中容易出現的狀況,我們要克服。面對這些教誨,都能歡喜去受持,然後委曲去成就這些善行。

  我們在要積德累功之前很重要的是,佛門講,「解行相應」。什麼是真正的功德,我們要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了,就知道怎麼樣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去真正落實。所以信、解、行、證,我們相信善有善報,行善可以改變命運,行善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信了,我們去了解什麼才是真善,這樣才能夠行得徹底。所以了凡先生又講了一句話,「為善而不窮理」,不明白判斷的道理在哪裡,自己覺得修得不錯,叫「自謂行持」,結果「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我們冷靜去看,在修學人當中真正改變命運的有多少人?這個大家可以客觀去看,改變命運的人其實不多。這個有原因是,一來,沒有真正把道理搞清楚;再來,是真幹的程度夠不夠?在大陸,胡小林董事長,這個改變命運是非常明顯。大家看胡總在孝順父母當中,他是體恤入微。連報紙,他發現父親眼睛比較不好,訂的那個報紙是加大的字。都是在這些最細微的地方,流露他的孝心、誠心。現在整個大陸法寶,胡總做的法寶,那是大量大量的流通,那都是幾百萬,甚至都有可能積累下來,都上千萬的在送這些法寶。盡心盡力去做,這樣就能改變命運。

  我們在行善的時候,還常常想到自己,然後就不去做了。這個就是習氣還放不下,要改變命運就不容易。所以,像師父讚歎劉素雲老師,她是念佛以前真的就從沒為自己想過。我們看到,她那時候生活都很困難,還認養了五個大學貧困生。我想,她那個留的錢幾乎是沒有的,有了錢就布施,有了錢就布施,從不為自己也不為自己的家庭去積財。包含她是官員,都沒有用她的關係幫她的子女去找工作。從這一些地方我們看到,她完全沒有私心,這是我們的學處。

  所以深入了解什麼才是真善,進而去真幹,那我們絕對可以積累很大的功德,這一生也不會空過。因為尤其這個時代知識爆炸,很多觀念在傳播,很多積非成是的現象都出現了,我們假如不會判斷,可能在很多境界當中,都不知道怎麼做。大家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有沒有遇到一些困惑的事情?「到底應該怎麼做?」你們都沒有?沒有叫不正常。沒做才沒有,有做鐵定會遇到一些舉棋不定的現象。這幾天大家有遇到的話,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這個時候再來探討一下「什麼是積非成是」就更具體。

  《了凡四訓》,為什麼師長叫我們要念三百遍?就是讓我們真正把很多道理給搞清楚。但是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三百遍呢?所以「因循」二字,這時間就耽擱掉了。真念了三百遍,很多問題搞清楚了。所以修學最重要的是老實、聽話。師長的教誨都是過來人的勸告護念,真做了有真受用。當我們還不清楚這麼做了會得什麼利益,做就對了。就像那個鍋漏匠,人家也不知道,連念阿彌陀佛能去哪裡都沒問。諦閑老法師叫他,你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他就念了。不簡單,人家心裡面沒有任何利害的念頭。念了有什麼好處?他沒問,他只知道師父不會害我,就老實念。連一部經都沒聽過,就聽話,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連後事都不麻煩人,手上捏著幾個現大洋。所以師長叫我們念三百遍,是為了讓我們真正明白道理,才不會「自謂行持,豈知造孽」。

  講到修善積德,《了凡四訓》在善方面,從八個角度來探討。我們複習一下,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大、有小;有難、有易;有半、有滿。大家回答,就看得出來學過《了凡四訓》,有放在心上,難得。

  我們從這八個角度,大家現在腦海裡,有沒有浮現很多聖賢人的身影?一講到「有真、有假」,有沒有想到中峰禪師?讀書人問他,禮敬人、讚歎人是善;打人、罵人是惡。「中峰云:未必然也。」「凡情未滌,正眼未開」,這個判斷錯誤是很正常的。所以中峰禪師點出來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從心地上去做的是真的,都是做樣子的那是假的。「無為而為者真」,它是隨緣的,水到渠成,不攀緣的,這是真的。「有為而為者假」,太造作、太攀緣、太刻意,這就不是很圓滿了。這是真、假。

  接著,「有端、有曲」。其中有一段話我們印象比較深:「純是一顆濟世之心,則為端」;「有一毫媚世之心……」你去一心一意為這個社會,那是端正的;假如這個過程當中,還有搞名聞利養、還有媚眾,這個就是曲了。「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其實我們看,一個人起了情緒發怒了,「憤世」,他的心是愛憎很強烈。這個「愛」不是愛心而是貪愛:他喜歡的事,他就愛做得不得了;他不喜歡的事,就排斥、就批評;喜歡的人,就好得不得了;不喜歡的人,他就跟人對立、跟人衝突。那他去做好事遲早會出問題。為什麼?「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純是愛人之心」就是平等愛一切的人。他有憤世了,那這個人沒有真仁慈的心,他還是落到他的情執、愛憎。一愛憎了,那喜歡這個人,不喜歡那個人,那把團體可能就分裂了,就攪得可能都要掉進這些是非裡面去。人和怎麼來?所以「身修而後家齊」,真正能放下貪瞋痴慢,才能聚得了人心,才能把家庭團結起來,所以「愛人之心」為端,「憤世之心」,那一定要把這個瞋恨心要放下,嫉妒心、看人不順眼這個心都要放下。所以真正積功累德,實質上就是放下習氣的功夫、放下煩惱的功夫。

  「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恭敬、真誠的態度。這個「玩世之心」那就很囂張傲慢,那他縱使做好事了,還會拿著成績去壓人,去炫耀,最後流弊就出來了。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你在各行各業要去服務大眾,「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君子能務本,本立而道生。

  所以是真、是假,是端、是曲,根源還在這個心地是覺還是迷惑了。早上先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