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心得分享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五集) 2010/10/26 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 檔名:55-033-0035
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我們接著看經句,「忠孝友悌」。「忠」,前幾節課跟大家有探討到了。而這個「孝」字,我們中華文化假如用一個字來彰顯它的精神,就是這個孝的精神,「百善孝為先」。《三字經》第一句話講,「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學習中華文化就是要恢復本善,而恢復本善要從孝道做起,所以孝道是恢復性德最重要的基礎,也是做人最重要的基礎。所以《論語》才講,「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而孟子也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整個道統,它最核心的精神就是孝悌。
而這個「孝」字,我們看,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孝」字,其實它就是一體的精神。從家族來講,什麼是盡孝?時時想著要報父母的恩,進而把這份報恩落實在自己的學習、自己的工作處事當中。今天我們假如在讀書的時候,還讓父母操心、擔憂,我們不用功、不努力,那這就是不孝,心裡沒有父母了。時時把父母放在心上,不分彼此,這才是孝。
所以說到這裡,我們在前半輩子,在還沒有學習傳統文化之前,可能都有不孝的行為,讓父母操不少心。現在學了以後,就應該「知恥近乎勇」,「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學了之後再犯,那叫明知故犯,就要更警惕自己,下決心改習氣,力行孝道,力行古聖先賢的教誨。在學校是學習,我們現在修行也是學習。所以父母歡喜我們學佛、修道,我們就要好好的精進,讓父母歡喜、欣慰,這個也是盡孝。而且這一生修道能有大成就,「一人得道,九祖生天」,這是更高的孝敬。
最徹底的孝敬是能引領父母修行學佛,當生了脫生死,往生不退成佛,這個孝才能算圓滿。所謂「父母離塵垢」,「塵垢」就是生死、輪迴,能脫離生死,又能當生成佛。「子道方成就」,這個「子道」是究竟圓滿。那是對我們這一世的父母圓滿。佛陀又告訴我們事實,我們在無始劫的生死輪迴當中,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所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真正明白這個真相,這一份孝心就延伸到對一切的眾生。
所以我們修道學佛遵循佛陀的教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有修行成佛的都是力行了這個淨業三福。而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一句話是從對這一世的父母、師長的孝敬,延伸到對生生世世父母跟師長的孝敬。像「奉事師長」,佛門講「一佛出世,千佛擁戴」,我們就看佛菩薩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一大事因緣教化我們,都不知道有多少的古佛來配合,成就了這個法緣。人一明白這個真相,那我們生生世世,多少佛菩薩,真是無量無邊的佛菩薩,生生世世在護念我們。人真的感悟,真的明理了,不忍心再糟蹋佛菩薩的大慈大悲。
所以一個人怎麼能發出菩提心?就要念本師的恩,念累世師長的恩德;念父母的恩,念累世父母的恩,這個菩提心就能發出來。所以我們反思,我們學習、我們修道不能讓父母擔心。我們在工作當中,跟同事要和睦相處。假如常常不愉快、衝突,這父母也會擔心,也是不孝。成家了,立業了,成家之後夫妻不和,這個不孝。我們確實,這個時代缺乏聖賢教誨,人的恥心、人的這種善心比較弱。我們看到很多夫妻在父母面前吵架,這個怎麼忍心!
我們看到二十四孝的風範:為了父母,子路是百里負米,就看到父母吃了歡喜,他再怎麼累,完全都忘掉;老萊子,就為了讓父母歡喜能夠笑,七八十歲的人扮成小孩,讓父母高興。這個是孝子的存心。我們現在不只沒有讓父母歡喜,還做出讓父母可能幾夜都睡不著覺的行為出來。在他們面前夫妻吵架,在他們面前打孩子都是發脾氣的,包含工作常常換來換去,這父母的擔憂都非常的深。
所以這個孝是一體,能時時感同身受父母的心,時時念著父母的恩,不願意再多讓父母操一點心。趕緊安定自己的家庭事業,趕緊調伏自己的習氣,這是孝心很自然流露的態度。所以「忠」跟「孝」是「不可須臾離也」。什麼時候離開忠孝,什麼時候就已經不在道中,而在習氣當中了。
不只時時念著父母,這個孝還時時念著要盡好為人父母、為人長輩的責任。我們看,結婚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把下一代教育好,承傳家族的家風、家道,對得起祖先,對得起父母,也是盡孝道。古代很多聖賢之人,父母去世了,盡心盡力照顧他的姪子姪女。他想到,這些孩子、晚輩都是父母生前最掛念的人,現在父母不在了,我這一份孝思怎麼抒發?盡心盡力照顧好這些晚輩,以告父母在天之靈。我們體會體會孝子這些胸懷,我們的心量,我們的善心、愛心,就能不斷的擴大。
范仲淹先生相當有德行,他在一篇寫給孩子的文章當中講到(因為他貴為副宰相,這一生事業也很顯赫,但是他非常節儉),今天他能夠有這麼好的發展,都是祖先的庇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我假如糟蹋祖先的福報,那我沒有辦法見我的祖先在天之靈,往後我結束生命了,我沒法見這些祖先,所以我應該珍惜這個福報,照顧好所有祖先的後代。在祖先的眼裡,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心上肉,都沒有分別的。范公這個對祖先的盡孝,真正做到照顧好整個家族的人。所以《義田記》裡面就提到,范公照顧是幾百口家族的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樣的孝子為官都是愛民如子,「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我們今天從家族的這一份孝的態度,我們再延伸到我們佛門,我們是佛弟子,佛門是個大家庭,是以什麼為單位?虛空法界是一個僧團。我們面對師長、面對祖師,我們不能讓他們操心、讓他們失望。而眾生歡喜,佛菩薩這些祖師、師長歡喜,我們在佛門盡孝,就是全心全力為佛法、為眾生,這是盡孝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佛門的大事:培養下一代的弘護人才。因為正法的事業、教育的事業,那不是一天兩天做得成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要每一代人持續努力不懈的做下去。我們看我們這三十幾年,就這一代人忽略掉了,從最悠久的民族、文化歷史這麼樣的璀璨的民族,變成最短視的民族,可見文化承傳是世間第一重要的事情。我們看華人的地方,經濟一開發,沒有文化的承傳,那做出來的行為讓人看了非常的震動。為了幾百塊、幾千塊傷害至親,這樣的事都出現了。
我們都可以感覺,祖先代代把最優秀的文化智慧傳下來,結果傳到我們這一代,居然發生殺父害母這些事情,祖先在淌血、在流眼淚!所以站在一個民族的本分上坦白講,我們這一代是不孝子。我們再袖手旁觀,甚至帶動社會不好的風氣,那絕對是墮三惡道的。在這樣的一個關鍵點上,我們一個中華兒女的赤子之心,應該把這個歷史的使命承傳起來,要承先啟後,要「為往聖繼絕學」。沒有這種心,不能盡心盡力去做,人做人的本分都沒做到位,那就談不上什麼往生成佛作祖。所以印光大師提醒我們,從「敦倫盡分」開始。
大乘佛法為什麼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歐洲離印度也很近,比中國的長安離印度還近。為什麼是傳到長安而不是傳到歐洲?為什麼印度也沒有了?東土,神州大地還是代代都有高度成就的這些祖師呢?這都不是偶然的。因為中華民族重視孝親尊師,有了大乘佛法的基礎,其他地方沒有這個根基,他發展不起來。「東土難生」。但是假如沒有東土的這個中華文化,我們縱使學大乘佛法,沒根!所以近代這三五十年,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少,問題就錯在缺乏根基,缺乏忠孝的根基、孝親尊師的根基。
所以師父大慈大悲護念我們,「要扎根」,深怕我們無始劫來的機緣就這樣僥倖的錯失過去。不管要做弘法還是護法,統統要從德行的根基下功夫。今天我們不扎根、不對治習氣,腦子裡常常想著要講課、要弘法,坦白說,叫好高騖遠。這是講真話。為什麼?佛菩薩是法界身,哪一個人的狀況,佛菩薩不清楚?佛菩薩念念為眾生著想,我們德行真到位了,佛菩薩哪有不安排的道理?今天沒有安排,一定是我們德行還不夠,然後我們又硬是要去攀緣,那不是隨順自己的意思嗎?,那不是更看不到自己的根基問題,看不到自己的習氣了?甚至於不反思了,還責怪他人,或者是誤解,「你看,這領導都對我有看法,都不重用我。」這個意念就愈來愈偏頗,念念都在造業。
所以師父一直講,你要信佛!佛是無處不現身的,哪有說不加持我們的道理。但是我們的心態不對,那加持不上去。君子務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為本。真的都在本上用功夫,往後的因緣,佛菩薩自有安排。但是這個時代,要找老實人難。做護法就覺得這個我能做,那個我能做。做弘法就覺得我可以講課了,怎麼樣了。所以老實得最大利益,但人現在不老實,不願意安住當下歷事鍊心、對治習氣。
剛剛講到,東土有孝道,所以整個大乘佛法才能夠建立起來。大乘佛法最重要的,是這些大乘的菩薩契入了一個真相,就是法身,就是眾生跟我是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我們想一想,這個一體最容易體會的就是這個身體:眼睛跟嘴巴,一體;手跟腳,一體。一體是什麼?感同身受,哪邊有需要,全身配合去照顧它。
佛菩薩就是這樣,災難愈多的地方,佛菩薩示現的愈多。觀世音菩薩都是契入法身,所以能「千處祈求千處應」。這個是自然的,「法爾如是」的,這是每一個人契入真心之後,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行為。就好像你哪裡癢哪裡痛,自自然然全身就去照顧它。假如今天哪一個地方受傷,其他的地方不理它,那這個人就有問題了。或者這裡受傷了,這個右手還去掐它,那這個人是不是不正常了?絕對不正常。
我們跟眾生是一體,今天你罵哪一個人,那我們正不正常?不正常。你去罵一個人,就好像你用嘴巴去咬自己的手,是不是這樣?你們好像不是很能體會,這個不是那麼複雜,一體,你去傷害哪一個人,就好像你在傷害自己的身體,那是真不正常,那是顛倒了。
所以我們聽師父講經聽這麼久,最起碼要了解這個真相,我們跟一切眾生一體。還看哪個人不順眼,還跟哪個人對立,那叫迷惑顛倒。師父常講,「佛陀講,叫可憐憫者。」你說可憐,「那些犯錯的人很可憐。」他是不懂,他才做錯;我們是懂了,還繼續錯。那叫什麼?那叫明知故犯,比那個還不知道的還可憐。為什麼?罪加一等。
所以我們有幸聞到大乘佛法,要用這些宇宙人生的真相來處事待人接物,這樣才沒糟蹋大乘佛法,這樣才是對得起自己。所以為什麼俗話講的「助人為快樂之本」?有時候別人得利益了,自己比他還高興,為什麼?那是本有的,本有的善心,一體的真相。他舒服,你也舒服;他痛苦,你「人飢己飢」的胸懷。
所以這個孝確實是一切法大總持的法門。而師長也是帶頭讓我們落實孝道,在世界各地都有建立萬姓祖先紀念堂。人,孝父母、孝祖宗,「慎終追遠」,人心就厚道。我們要落實孝道,要能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從這幾方面我們去盡孝道。
我們看《弟子規》開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叫「居則致其敬」,要恭敬對待父母,父母的心才能夠安慰,才能歡喜。假如侍奉父母不恭敬,縱使有再好的物質,都不能算是孝道。所以,「子夏問孝」,孔子說,「色難」,用恭敬的態度孝順父母,這個難。首先從敬入手。接著「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這個叫「養則致其樂」。我們看這經典都是互相呼應的,這個是「養父母之身」。「親有過,諫使更」,這個屬於「養父母之志」。
這幾點,我們怎麼落實在當前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怎麼效法古聖先賢這些孝心,我們承傳下來,我們代代都要有孝子做榜樣,這個文化才能承傳。明天我們再一起來探討。謝謝大家。